(分享)美国MBA招生官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中国申请人?

2已有 606 次阅读  2012-10-09 11:47   标签美国  招生  申请人  中国 

几次和alumni或者学校老师聊天
都会问,你们学校到底偏好什么样的学生?
然后顺便加一句,如果是中国学生呢?

很意外,很多时候后面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比前一个要深入精彩很多感觉大家对中国学生群体还是很有兴趣聊得
我就总结些我个人听到或者感觉到的美国招生官眼中中国学生的问题
而看到的同学也可以借鉴,争取做到成为这些不好的stereotype的非典型case
见解的为申请加分

1,喜欢小群体也这个是听到最多的。其实说句实话,人不论到哪里都是喜欢找“同类”,找和自己类似的人在一起的。这个全世界都一样,只是亚洲人可能更含蓄,不会像美国人那么显得这么会social什么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所以给很多教授感觉中国人都是自己小圈子活动。其实这个应该是算偏见或者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而且相比其他的亚洲学生,中国学生的“团队意识”确实更强,这方面估计亚洲也只有日本可以匹敌了。可惜日本的录取人达不到群体的规模。
-〉简历里面突出自己有很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如果有国际交流经验背景拿出来说说,如果有参与国际项目也可以聊聊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成果。essay里面可以旁敲侧击自己在国外生活的适应能力,国际友人朋友缘好。要记住MBA就是一个sharing的平台,不喜欢social或者喜欢小团队的其实哪怕录取也确实不可取

2,不喜欢提问题
这个确实是老中的一个固有问题。从小到大的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接受,学习,背诵。。。像我这种老是提问的,老师基本认定为不要学习,扰乱课堂秩序的。还记得我小学的座位是在老师讲台边的。不过在美国老师就喜欢孩子提问,巴不得你能提一节课的问题。美国人基本最常用的两个用语,一个是what's up,还有就是why了。有时候你会发现一节课被一些很低能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但是老师还是会很热心的回答。然后加一句,good question。喜欢提问就是其实是一种鼓励思考和参与的行为,所以美国学生的学习更有自主性,也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MBA课堂信息量很大,有时候如果开始的一个逻辑或者一个问题不理解,确实对后面的课堂质量很有影响的。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不自信不爱提问的毛病和习惯确实需要调整一下。
-〉文书方面这个没法体现,但是可以之前多和Adcom邮件交流,或者抓一些alumni或者club的负责人进行沟通,然后多提问。增加对方的影响度。然后面试的时候也别忘了准备些高质量的问题,会提问,敢于沟通的特点会在申请的环境中让你比其他中国学生更容易让人记住。申请环节,被人记住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标志了。

3,不太会聊天
很多人看到这个估计就乐了。我花每年10万美金是去学东西的,会不会聊天有关系么?别说,还真有关系。来美国久就知道,美国人什么不会就会聊天。被学校录取因为面试会聊天,考试成绩好因为和教授会聊天,找的到好工作因为你会和不同公司的HR聊天或者会和公司内部人员通过聊天勾搭上,你能当上总统都是因为你能在公共场合和大众聊天。你会不会聊天甚至都直接决定了你在美国每天是不是开心。大多MBA都有一门课程叫做Negotiation,中文字面翻译叫做 谈判协商交涉,课上基本会教你怎么和人去谈判,有什么技巧,用什么心理,怎么聊对你有利,怎么说让对方让步但是对方又很舒服。这就是美国。而在中国大家讲究谦让,强调沉默是金,调侃和talkative被看成浮夸,自然大家都不太擅长聊天。不知道怎么去icebreak也不知道聊什么。记得一次去爬山,由于大家没人认路也没人带地图,山上也基本没有标示(美国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结果一座山我们爬了整整8个小时,还基本没休息。关键是我前面两位兄弟从上山就开始聊,一直不停,等到大家都不行的时候,开始聊大选,这一下子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但越聊越欢,爬山速度也快了。一路上大家从医疗到经济,从中国到巴西,从大选到同性恋。你会发现美国人还真没有他们不能聊的。虽然不是所有的都很有深度,但是不得不说,聊天其实就是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会聊天的印度人和印尼人在美国很多时候口碑被中国要好。
-〉一下子说多了,这个申请人可以怎么利用?因为知识和经历是聊天根基。所以生活越有故事,经历越多样越丰富的人往往往更有聊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介都说简历最后的个人信息方面最好找点特色的东西。还有不少Adcom会说其实我主要就看最后一部分,当然这确实是玩笑,但是不得不说只有最后一部分拿属于你特色的东西才最容易让人记住你。还有essay讲故事最好讲的精彩,如果essay都说不明白,你觉得你会是一个有趣会聊天的么?

4,课外活动或者其他实用性技能/兴趣爱好很少
中国学生向来以会读书文明,就像不管MBA还是什么专业,和数学有关的课程,基本亚洲人成绩都很不错。比如Accounting你看看中国学生的成绩,再看看CPA的通过率就知道了。很多时候中国学生来了,发现美国人什么都会,自己什么都不会,但是至少还会读书。但是等呆了一两年发现连引以为豪的读书成绩也不一定比得过老美会不会很郁闷?换我肯定郁闷,寒窗苦读数十年,浪费了这么多年青春努力读书;老美是从小能玩的从来不拉下,party从初中开始就家常便饭,结果同样这么多年过去,发现自己的努力还是败了。玩不过人家,结果读书还不一定有人家厉害,这还不郁闷?但是事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教育的问题再分析下去就大了。但是这里要提醒的就是,美国学生确实经历和会的东西很多。中国孩子过来别说生活的多姿多彩了,首先怎么Survive这个技能就要好好加强,怎么找房子,怎么开车,开车怎么换胎,怎么开冰路,怎么DIY自家的车库,怎么自己研磨咖啡,怎么搭配万圣节装束,怎么高尔夫,怎么骑马,怎么snowboard,怎么喝红酒,怎么潜水,怎么冲浪,怎么跳舞。。。很多人出来以后才知道什么才叫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只是喜欢卡拉OK,知识喜欢搓麻将打扑克喝酒吃饭的那种,可能喜欢户外的美国真的会让你觉得很闷
-〉这点其实很简单。如果有美国人喜欢的运动或者兴趣爱好,绝对不要吝啬。resume上写,essay多提,面试也别忘记。如果有美国不是很了解,但是很民族的那更要写了。乐器,体育执照,运动员经历,艺术类成绩,只要在国内被称作“不学无术”的其实都可以在美国变成让人鼓掌的兴趣爱好。当然要积极向上的。。。

5,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感觉越写越长了。。。。写道这里才发现其实之前的都不像是要去读书的。但是第五点其实很关键。essay要写achievement,还要写short term/long term goal很多中国人其实真的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所以,选择希望通过MBA来实现人生的逆袭。。。可惜这些essay没有感情是很难写出深度,写得让读者热血澎湃的。而且在美国,没有兴趣的工作基本是持续不久的,除非公司待遇非常非常非常不错。所以坚持在不喜欢的职业上然后不断的让自己去改变在老美眼里是理解不了的。招生官也比较困扰这点。一方面是由于如果不热爱你之前的工作和职业,是很难在课堂上contribute给学院的。这就和为什么MBA要招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背道而驰了。而且这之前的shortterm和longterm的essay如果没有提到过去工作的副影响怎么转化为申请学校的正效果,或者contribution不管在resume还是essay里面还是很乍眼的话,那资料的可信度也要被打折扣了。Adcom也觉得一个不能自己正确选择career或者不能适应行业让现在的工作fit自己的career plan的申请人其实还是不成熟,或者不够优秀的
-〉永远不要抱怨前雇主,这在就业里面也是很常见的。中国学生由于大学毕业很多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选择确实带有一点的盲目性。但是换工作太频繁,没有固定一个行业的经历的申请人还是不讨巧的。同时如果确实对之前工作行业不是很满意,但是自己现在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情况下,不要太多抱怨之前的行业或者老板,而是多提提对于未来的梦想和热爱那个行业原因,还有之前的工作为什么会让你关联到这个梦想,还有这个学校在这个转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最后送给HBS招生官访谈里的一段话


每一个被哈佛录取的学生都会在入学的时候收到几份礼物。其中一项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新被录取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生。就是这样,哈佛数学系的安德里安·斯博恩从美国飞到了中国,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学习太极,赶着高峰跟中国的上班族一起挤地铁,看着为这座城市修建地铁的工人跟高楼里走出的白领站在一起穿越斑马线。一旦有机会,他还会向每个愿意聊天的人询问:“关于中国高考,你能跟我说说你的经历吗?”


“尽情地去玩耍吧,去看看世界的样子,不要一心做个‘补习战士’,我可不希望你们的引擎在到达哈佛大门前,就已经耗得没油了。”威廉说,“也许你会在这一年发现你的‘人生节点’,从而更明确回到哈佛后,你想要得到什么。”



这是中国教育现在的无奈
也是我们选择来美国继续前行的动力
每一个追梦的中国战士,加油吧!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