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斯坦福MBA学生的事业心

该文章已被推荐到首页17已有 2364 次阅读  2013-01-28 22:30   标签斯坦福  事业心  Stanford  MBA 
英国《金融时报》 叙述者:孙颖(音译);采访者:赖默•里格比
 
我在北京长大,16岁离乡前往美国读高中。之后,我考上了哈佛大学(Harvard),攻读应用数学与经济学专业,并变得对国际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这只是一种学术兴趣,我打算念到博士,但我后来打定了主意,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学术,于是我进了麦肯锡(McKinsey),在那里工作了3年。期间我在发展中国家做了许多工作,与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和希望打入新市场的企业合作。这些工作中的一大侧重点是医疗卫生,而这是一个真正让我感兴趣的领域。
 
在麦肯锡工作,确实能让人在短时间内积累丰富经验,但这里从来不是我想发展事业的地方,所以我又回到了校园。目前我正在攻读一个3年制的学位,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公共管理与国际发展硕士(MPA/ID)二者的结合。
 
每年夏季,我都会通过开展小型咨询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去年夏天,我在孟加拉,为一家盈利性公益企业工作。我们和非盈利组织Brac合作,开发了一项移动技术,供在农村地区护理孕妇的医疗工作者使用。我从中体悟到,自己今后想要为社会性企业打造量身定制的方案。
 
今年夏天,我本来要去印度,为Acumen Fund从事卫生保健方面的工作。Acumen致力于扶持社会公益企业,而在为穷人提供医疗保健方面,印度处于创新前沿。但我未能拿到工作签证。印度高级专员公署(Indian High Commission)并未驳回我的申请,他们只是一直让我等,直到为时已晚。这真是让人沮丧已极。他们始终没向我解释原因。我确实为Acumen的印度医疗团队工作了一个月,但地点在美国,而且只是理论工作。我是真想到实地去工作。
 
此外,我决定在中国呆一个月,因为我想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如果我回到国内从事公益工作,结果会怎样呢?”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在文化差异最小的地方,比较容易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于是,我见到了国内许多领先的公益投资者——他们是从事开创性工作的个人和机构。结果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大大激起了我的干劲。在千里之外,你会以为中国的公益事业极其落后,极其官僚。但是,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规模小,所以机会众多。对我来说,过去4周已经纠正了我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
 
我目前以北京为据点,我对中国的流动人口非常感兴趣。他们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他们没有社会保障网络,特别是在医疗方面,而这正是我目前专注的领域。我也在思考把我在孟加拉和印度看到的模型,应用到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和社会性企业。我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可能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不过在中国会有很多机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