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rton MBA: 回顾我的MBA申请之路 从选校到规划

4已有 1058 次阅读  2010-06-01 19:42   标签MBA  Wharton  规划  申请 
第一篇:选校

每个人选校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也曾有牛人发表过一些选校的工具,罗列出各种需要考虑的方面供申请者利用和分析,例如:国家的选择、MBA项目的选择、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等,项目多达30个。我曾经也想尝试利用这样的工具来选择最适合我的学校,但终究做了个半途而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每个学校针对自身的条件进行SWOT分析是件可怕的事情(尽管它也许会得出一个和你的预期<intuition>相同的结论)。优秀的商业领袖应该具备敏锐的intuition以及搜寻证据证明这个intuition的能力,其实利用一些最基本的区别来定义你的intuition,然后把举证这个 intuition的过程融入到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中,也是可行的。

首先,各个学校MBA的项目的区别有多大?答案是:没多大。本质的也是表象的区别是有的。比如HBS的案例教学、比如Wharton会偏Finance,比如Chicago亲睐背景单纯的申请者,比如Kellogg是Marketing的No.1等等等等,但如果这些表象的东西,无法形成你对学校的独立的判断,那就别想它的。把它们全部归为一类:B-Schools(尤其是对学校深层次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校友对这个学校的评价上,而这些评价会因为主体的不一样而产生很大的差别,很难做到客观)。我的选择很简单:Top5。我的评判标准就是排名(有意思的是Top 5的学校即是各个学科方向的No.1,我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投机”,或者“偷懒”)。

提到哈佛商学院,似乎它是每个MBA申请者的Dream School。Topway上有一个贴子,投票选出在中国最被认可的商学院,哈佛高居榜首(请不要在这个时候就以鄙夷的姿态拒绝读完这篇博文)。当然,这种认可也不是绝对的:今年我认识的一个申请者,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和10万美金的奖学金,最终也没有选择它。哈佛在我看来,除了显赫的名声(这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强大的General Management课程和教师团队(当然,Boston也是个不错的地方)以外,我更看重的就是它的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Method)所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家可以去看看HBS MBA网站上对于案例教学的介绍)。

我最终选择Wharton,并非出于“别无选择”。我大学本科学的是外交和英语,没有金融、经济或者任何商科的背景,就连高等数学的课程,也是零零星星蹭的国际商学院彭龙老师的大课。Wharton是Lecture和Case相结合,对于我来说,更加适合。当然,有朋友担心我如何能“survive”这样一个非常偏重Finance的学校,援引一个Wharton Alumni的话来说,“That is what you come to Wharton for”。后来慢慢接触到被Wharton录取的同学,才感觉到Wharton真的非常dynamic,相比HBS对consultant的过分偏爱,我更喜欢和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实话实说,选择Top5,我也很无奈,因为我的GMAT只有700分。我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陷入了“随流主义”,似乎我已经看把GMAT700分作为一种劣势了——当然GMAT700分也不是优势。所以我试图证明我的选择,Top5,是正确的——ROI——两年,15万美金,我能在中国过得很滋润。不用多说。


第二篇:时间安排

几乎每个申请者都会同意:MBA的申请,是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在MBA申请的过程中,已经培养起来的Time Management Skills会发挥很大的优势,合理的安排时间,并且将风险的预测和管理也考虑进去,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一般来说,MBA的申请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以下是我的时间线(2008年):

3月---5月:准备GMAT考试。

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8级(高中就读于外国语学校,也学的英语);工作3年,环境是英语,一度向外国老板直接汇报,甚至有时候在梦里和他发生争执,都是用英语。很多朋友都说GMAT对于我来说不应该是问题。其实每当我听到他们的赞许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很复杂,虚荣让我默认,但我也心虚,心想这下子被台上来可不好找台阶下。我在准备GMAT之初自己利用PREP做的模拟测试,也得到了720的高分(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考试的“裸考”者来说,的确还可以)。然而我不敢怠慢,原因之一是我定的考试的时间几乎没有留给我任何余地(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其次就是考试就是考试,考试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或者叫运气,高手需要具备将偶然变成必然的素质,而我还不具备。

春节过完以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GMAT。那3个月,我的确下了狠功夫。那会儿我住在国贸,离我的住处不远的地方,是清华美院的继续教育学院,为了让自己置身于一个真正的学习环境,我每天下班后都会打扮成学模样去那里自习。也加班,通常7点半下班,随便吃点什么,就扎到自习室到10点半,回家洗过澡以后还会继续学习一阵子。周末基本是整天泡在那里,中午还有模有样的在那里办了张就餐卡,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在告别校园3年后,还能坐在自习室里静下心来学习,而且一坐就是一整天。那会儿烟抽得更厉害了。

就这样,5月初我打了场有准备的仗,却输得一败涂地。

我完全不能接受屏幕上显示的分数,690。极大的心理落差,使我脑子一片空白,接下来便开始无休止的定位我考试中所犯的错误,在接下来就是歇斯底里的“如果如果。。。”。但从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哪怕是从我脑海里闪过。没有!

上午的考试,还没从失落中缓过来,中午就开始约下一次考的时间。因为我知道,6开头的分数不行,我知道我没时间失落。生活就是这样,它不会让你顺顺利利。我的计划很好,5月考G,6月考T,接下来的日子准备pacakge,谁知这次的失利,就像一场下得很急的雨,整个儿的把我淋透了。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把什么事情都想简单了。5月份我不能再考GMAT(我考前都不知道,一个月只能报名一次),6月份约不上座位,只能推到7月份,而我还要准备iBT。

时间让我没法约机经比较充足的考试日期,7月初再来过吧,I have no choice。

Tip: 准备GMAT时,最好都在电脑上做题。我买了很多书,也打印了很多模拟题,但我有做笔记的习惯,做题的时候喜欢圈圈点点。实战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对着屏幕看题,并且开始焦虑,异常紧张。这是我的一个经验,请辩证的对待。

6月,iBT。

iBT我真“没当回事儿”。真的就像毛主席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次约考,老天眷顾了我。我很顺利的就约到了6月底的考试。其实iBT约在什么时候,对我都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信心十足。因为iBT的新考法——新增的口语题和改版后的听力题——我都算比较强的,改变考试的形式,只是减轻了我的负担。

当然,我也买了个麦克风,在家模拟口语考试的环境。

说句实话,看了一遍iBT的OG以后,我就坚信这个考试是考能力的,不知道这是我的一种自信,还是另一种侥幸。但我真的没准备作文的模版,没往死里做题。我的心态,和当初准备GMAT的时候截然相反。

iBT我考的很顺利,111,虽然不算很高,但各个项目平均都在27以上,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自我安慰一下吧。

Tip: 人家都说要早点进入考场,以免被后面进场的人打扰,我看不然。我开始做口语的时候,有些人考完上个部分在休息,他也不出教室,就坐在我旁边静静的听。还做做笔记。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过,一定要听个口语不错的时间安排。


第三篇:再战GMAT

我挺不愿意谈GMAT的,因为即使是二战,我也只得到了700分。

当然,不爽归不爽,总结失败的教训,还是功夫不到家。

第一次考试失利了,我却没有好好的利用这2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缺的地方补起来,反而完全寄希望于机经了。

说到机经,如果用得好,还的确是个很有用的东西。报名的时间很关键,最好的时间在更换题库后的20天,一般来说,题库更换以后的两周,机经就已经很丰富了。有人认为阅读机经非常有用,这个我可真的不敢苟同,因为我两次考试加在一起也没有遇到过一篇机经里的文章,哪怕是机经里有个简单的中文描述也好啊。很多运气很好的朋友,甚至可以碰到GWD的原文,那真是件美事。我的运气确实差到了极点。但我同意,数学机经确实很有用。通常一个比较详细的数学机经能够有300多道题目,已经可以帮助你节约很多考试当中的宝贵时间了。但是,千万要注意题目的变形,每道题还是再算一算的好。最没用的机经,当数语法了,认真看几遍Prep破解,考试的时候仔细一点,语法就能搞定。

二战700分以后,已经是7月中了,我面临三个选择:

一)今年放弃,再次重考GMAT,明年赶第一轮再申请;

二)三战GMAT,申请第二轮;(9月份的考试我都约不上了)

三)握着700分冲了。

结果我就冲了。

当时看来,我的选择理性但不切实际。理性在于,我选择的学校都是 Top5,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讲,它是合理的。不切实际在于,我不止一次的被人打击说700申请Top5无异于将申请费打水飘。这种矛盾就像弹药不足的被困士兵,冲吧,兴许还能杀出条血路。

我就这么接受了这个成绩。


第四篇:联系推荐人

推荐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也很 tricky。和一个专家(我不肯定他如果知道我在这里分享的一些经验是从他那里借鉴而来的是否会高兴,但我确实想感谢他给予我的帮助)聊起推荐人的选择,他的结论似乎很绝对——直接上司+外国人(最好是美国人),其他都是扯淡。真的很绝对。如果定要按照这种方式选择推荐人的话,简直跟碰运气一样,我的运气这时候好了起来。我的老板是瑞士人,我的老板的老板是ABC。是的,官方的回答总是要选择了解自己的推荐人,了解不了解,不都是你自己说的嘛。

每个学校的推荐信格式都不一样。Wharton出了8个题目,要求推荐人一个一个的回答:

   1. How long you have known the applicant and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to the applicant?
   2. How would you rank this applicant relative to his/her peer group? Please describe the peer group to which you are comparing this applicant (e.g., employees with comparable work experience and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3.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applicant's personal integrity?
   4. What observations do you have concerning the applicant's leadership abilities, team and/or group skills?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applicant's sense of humor (seriously)?
   5. What are the applicant's most salient strengths?
   6. What are the applicant's weaknesses? What efforts has the applicant made to address these areas?
   7. What do you see this candidate doing and achieving in 10 years?
   8. Do you have any additional comments that you think would assist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in making its decision? If yes, please elaborate.

HBS的问题则比较少,但HBS要求的推荐信数量是3封(其他多数学校都只需要两个推荐人):

   1. Please comment on the context of your interaction with the applicant. How long have you known the applicant and in what connection? If applicable, briefly describe the applicant's role in your organization. (250-word limit)
   2. Please describe the most important piece of constructive feedback you have given the applicant. Please detail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applicant's response. (250-word limit)
   3. Please make additional statements about the applicant's performance, potential, or personal qualities you believe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MBA Admissions Board. (250-word limit)

推荐信的题目,会陆续在9、10月份各大学校的申请网站上告知。


第五篇:简历,不管你是否要读MBA

许多人在谈到MBA申请的pacakge里面什么最重要的时候,都会说是论文。更有人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在论文上咬文嚼字,挖空心思的想“动之以情”。论文固然重要,但在招生委员会能够读到你的论文之前,你是不是有必要让他们先对你这个人感兴趣?

我认为,简历是你叩开他们兴趣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我甚至认为,简历的重要性超过了论文和推荐信)

当然,这个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正在找工作、或正寻思着换工作的人。

我并不是撰写简历的专家,否则我就收钱做申请咨询了,但我相信以下的几个心得能够帮到你完善你的简历。CD每年都会向参加其招生咨询会的人免费发放《MBA申请宝典》,那本书里面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撰写简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摘自《MBA申请宝典》):

   1. 表达要符合英文习惯和语法规范。
   2. 简历要强调的是“我”做过什么贡献,而不是描述工作的性质和公司的业务范围,所以一切要以“我”为中心。
   3. 简历中自己的业绩的表达要使用强有力的动词。
   4. 要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尽可能避免被动语态的动词。
   5. 简历中提到的事情均已经发生,所以动词一般要用过去时态。
   6. 要用字数来说话。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1. 格式

有时候形式决定内容,就像外表决定内涵一样。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好了内容,何不多花点时间将形式也做的同样漂亮。我的一个体会是,简历最好在Word里面用表格做,然后将表格的边框设成透明的。因为简历不像大段大段的文章,简历有很多换行和要点(bullet point);在表格里,你可以很好的将每个段落和每个要点对齐。同时,你可以很随意的在每个格子里进行编写,而不用担心其他的文字也会随着移动。

2. 结构

简历的长度1页,内容应简单明了,项目不要分得太多,4个部分即可:联系方式、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其他信息。说得绝对一点,任何一个以上4个以外的项目都是多余的。一般情况下,联系方式在简历的最上方,其他信息在简历的最下方,那么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哪个放在前面,或者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职能顺序来说明(教育和工作经历)?很简单,如果招生委员会或者人力资源主管只有时间读完你简历的一半,你最希望让他看到什么?当然,各个学校的侧重点略有不同,HBS可能比较看重申请者的教育经历(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申请者),而Wharton 则可能比较看重申请者的职场表现。所以,除非学校对简历的结构有很详细的说明(比如要求申请者按照时间顺序来陈述),我倾向于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

3.客观和直观

客观,即“用字数说话”;直观,即要让读者对你提供的数字有概念。一封优秀的简历,就要让一个即使完全没有接触过你所从事的行业的人也能读懂你的成绩。例如:“provided financial analysis for various projects”,这句陈述既不客观,也不直观。“various”是多少个?这些个项目的规模有多大?如果将这句话改善一下:“provided financial analysis for approximately 60 projects with a total contract value of $250 million”,就客观和直观多了。另外一个例子,也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Awarded outstanding graduate”,这句话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可仔细考虑一下,你们学校有多少毕业生?多少人被评为优秀?如果被评为优秀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80%,这个“优秀”还有意义么?所以这句话如果表示成:“Awarded outstanding graduate (5 out of 1000)”,就显得你很突出了。奖学金的陈述也一样,“Awarded 1st grade scholarship”,一等奖学金啊,看起来似乎很牛,如果更进一步完善这个陈述:“Awarded 1st grade scholarship (1%)”就更好了。总结一句话,只有尽可能让你的每句陈述都有相关性和可比性,才能做到客观和直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