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课程安排

刚拿到课程表的时候,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点怀疑。按照上面的安排,一周只上四天课,周三没课,此外寒假、春假和暑假(比较短,只有两周,而美国大学的暑假一般三个月左右)以及其他公共假日labor day啦,Martin Luther King Day啦等等,都照常休息,我当时觉得看起来好像挺轻松的呀,不是我想象中的MBA课程应有的紧张啊,听多了国内的一些大学利用学位班挣钱,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例子,我想这美国的MBA中会不会也有蒙事儿的呢?殊不知啊殊不知,后面的一年多日子我过得可真是人仰马翻,苦不堪言。

该program一共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是summer三个月是所谓的Boot Camp,因为学生的不同学业背景,前面的三个月旨在让大家对基础课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一学期的课程包括MBA accounting, Economics, Managerial Finan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R Management, Marketing, Creativity, Quantitative Business Analysis, Statistics, Strategy, and Business Skills Seminar共12门课。

Fall semester包括New product designh, customer acquisition, internal process integration, process design& improvement, Enabling Technologies I 以及两个seminar.最后一学期也就是spring semester 则有Supply Chain, Capital Acquisition, manageing Competition, Clobal Markets, Enabling Technologies II 和另外两个Seminar.此外,从第二学期开始,每星期还有去固定公司实习的内容,整个学习的最后还有去国外公司实习的内容。

TOP

下面说一下申请过程和我对有关申请问题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申请的大学并非排名前几位的牛校。我本人(包括后来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最后选中这所学校的MBA program的主要原因一是它是一的accelerated program,只需要14个月的时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减免想法数量的学费,MBA candidates跟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一样可以获得graduate assistantship,经济上多少有点补助。因此建议想申请美国MBA的中国学生,如果你的经济实力不十分雄厚,或者不是只想拿到top 10的MBA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话,其实还有一些大学的MBA program值得考虑。
  
一般来说,可以先到大学的网页查询,都可以找到录取学生的有关信息,如男生比例,职业背景比例,平均的GMAT成绩等等。
  
申请过程跟申请一般的研究生院没有两样,都需要G 和T的成绩,此外是大学成绩,个人简历和自述,推荐信等等。以我申请的这所学校来说,国际学生一旦被列入录取范围,都会接到staff的电话interview。因此,对MBA program来说,他们更喜欢英语口语出色,工作背景丰富的perspective students。GMAT成绩高了固然好,但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内容。而且,GMAT成绩只在申请时作为参考,被录取之后,这些内容都成为个人隐私,绝对不会公布出来,从网站上只能看到平均录取成绩,连range都很少有。

TOP

我为什么申请MBA和我是如何申请的

我申请MBA其实相当偶然。还得从头说起。

鉴于我前面贴子中提到过的文科背景,初到美国时我的思维仍然顺着这一背景自然延续,因此一开始打算申请传媒或相关的文科专业。但后来之所以放弃,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这类申请要求的申请对象学业背景比较“对口”,要求相对较高,申请难度大,而且文科专业一般奖学金都给的很少;二是如果申请我需要再考一次GRE,因为我以前的G成绩基本已经过期,而且成绩也不太出众。而我对再考一次比较不感冒,因为我这个人不喜欢重复劳动;除了这两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即使申请上了拿到一个master,依我个人情况而言也很难靠这个吃饭,尤其是在美国,英语的运用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写作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中文的水平。

可能有不少在国外的朋友跟我有相同的经验:就在我向周围一些认识的中国朋友表达了这种彷徨时,不少人建议我去学accounting,原因非常简单:好找工作(呵呵,比这更离谱的是有一次一个朋友居然建议我去学护士,原因也是一样,在美国护士一直是一个人手短缺行业!我没有考虑这样的建议,绝不是瞧不起护士,而是觉得跟我的“路子”差得太远,实在拗不过去,呵呵)!一开始我没有太认真对待这个建议,主要是觉得自己文科出身,没有学过任何这方面的内容,完全没有概念。

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促使我很快调整观念。当时我们认识的一位年纪较长的博士后受聘国内一所高校回国(这位先生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十年)。行前我们几家相熟的朋友为他饯行。席间他不无遗憾地感叹自己的思路不够灵活,如果能早一些转换思路寻求别的发展领域就好了。当时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一想,自己还年轻,何不早早转换思路,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就这样,我想到申请accounting,我想想自己毕竟也是久经考场过来的,上学时也不算太差,只有自己不想学的,没有自己学不会的!当下马上下载GMAT考试资料开始看起来了。巧的是考试当天在填写免费寄成绩的学校和专业时,我要申请的这所学校accounting专业 并没有在列,只有一个MBA。我想先寄成绩在说,不行再调好了,就点了MBA。考完以后成绩还可以(上了700分,关于成绩问题我后面还要专门再说),但我去联系accounting 时却傻了眼,因为该校accounting要求必须修过十几门相关课程,没有通融余地。我只好又打算去上预备课。到学校一问更傻眼,果然按要求上下来至少要二年时间,而且每个学分价格近2000刀,下来要花好几万!我倒抽着冷气回家,又开始打听附近的社区大学的情况(因为据说社区大学学费要便宜得多,而且学分可以转)。

正头痛着,一天,突然接到MBA program的vice director 打来的电话,说收到了我的成绩,约我过去谈谈。

这个电话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我一直想着accounting,从来没有想到MBA,因此也有点儿惊喜。事先也没有多做准备,只是从学校的网站上熟悉了一些这个MBA program的情况,就愣头愣脑地去了。接待我的就是Vice director ,R女士本人。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第一道的interview了。当时谈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吧,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我自己的学历、工作背景,在美生活的情况等等,R女士又详细介绍了这个program的具体情况,最后对我说:“我们的课堂上互动的内容非常多,你的口语方面显然还比较欠缺,希望你自己加强。”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不妙。

虽然后来又安排了一次由当时在读班上的同学带我旁听一堂课并跟其他同学聊天,提问以及午饭(这是招待perspective student的常规内容),但因为自觉第一次跟R女士的会面我表现不佳,我也就没有再去考虑MBA的事,但还是按照步骤完成了申请就没再去想这件事了。当时是2006年11月左右,直到2007年2月,我才收到MBA办公室的秘书P女士的邮件,说我的申请材料全部齐备了,他们的director想约见我一次。我一听心想,这一次机会我可不能再错过了,于是专门找到我的美国朋友,热心的K女士,请她帮我模拟面试的过程,练过几遍之后,我才又一次单刀赴会,这一次有备而来,跟Director,Mr.B先生的谈话就顺利多了,自已感觉基本发挥出了正常的水平。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了R女士的电话,我被录取了。

TOP

正式上课之前,还搞了一次类似野外训练式的活动。内容是让大家分组作游戏,目的我想一是让同学之间更熟悉一些,再一个是找一下teamwork的感觉,因为是户外,大家玩的都挺开心。比如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平衡木”上面蹲下来,帮助一个人从大家头顶逐个跨过去。再比如两个小组比赛过绳网,看哪一组的全部成员先过去,这就考验小组的协同作用了。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又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一个是美国男生Andr,表现得很有热情,对每个人的行动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赏,另一个是美国女生Ter。她的长相有些特别,后来我才知道她有斯洛伐克血统。后者给我留下印象是因为我和她在同一小组作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圈,每个人报一遍自己的名字,然后找两个人出来挨个报出其他人的名字,快者得胜。我想到国外的人都有这个体会,我们在国内时知道的英文名大体上就那么几个,此外许多的名字都是第一次听到,在不知如何拼写的情况下只听一遍是很难记住的。
  
当时我和Ter被选中出来报名字。所幸我之前就发现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一个易于跟别人留下好印象的方式,再加上短时间的记忆还算不错,居然硬生生地都记住了,而Ter却有几个没说上来。当大家鼓掌说good job的时候,我感到Ter的表情有些生硬。
  
我和Ter后面还发生不少有意思的事。

TOP

说一说班上同学的情况吧。我们那一届有27名学生,男女基本各半。外籍学生包括中国学生两名,我和苏,加拿大女生一名,印度女生一名,波兰男生一名,德国女生一名,俄罗斯和土耳其女生各一名。另外还有一男一女分别来自保加利亚和马来西亚,但他们两个是在美国读大学的,已经是绿卡或公民了。剩下的都是美国学生,包括一男一女两名黑人学生和一位残疾人学生。从年龄上说,最大的是五十多岁的女生Kay ,她在上学之前在本地一家全国连锁超市的inventory manager(顺便说一句,美国人back to school是任何年龄都可以做的事。我在上学之前还见过一位从本校MBA毕业的老先生,毕业以后留在学校人事网络系统维护方面的工作,足有六十开外,因为他跟我说话时头一直在微微地不由自主地晃动)。接下来是看过四十的黑人女生MT(本文中人名一律用缩写),再下来应该就是苏和我了。本班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高于平均年龄),剩下的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了。从专业背景上说,据我知道的有教师(包括音乐和体育),有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有家庭妇女,有应届毕业生,地理专业的硕士,有像我这样的文科背景,当然还有在公司做过的。

回到Orientation当天来:当下我和苏都努力入戏,找人攀谈起来。当时这么几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德国女孩AZ,褐色大卷长发,美目顾盼,身材一流,十足大美女一个,后来我和苏就一直以“大美女”呼之。美国男生RJ,小伙子是音乐老师,高大英俊(后来得知为黑白混血,皮肤是白的,头发却是黑人的那种密密的小卷),谈吐有礼(第一印象),还有就是马来西亚女生DT。以我当时那种乡下人刚进城的心态,对长亚洲脸的人总有一种自然的亲近之感(现在已经不这样了),但这位女生对我们态度确很一般(甚至是有点儿不屑于亲近的意思),相反跟美国学生聊得非常热情。当时我就发现(后来也一再发现)她的脸上总会不时流露出一种“横”的表情。
  
下来的安排是Business school的院长讲话,MBA主管讲话,两位Faculty讲话,本市的市长居然也被请到现场做了简短的发言。然后移师教室作游戏。其中一个是拿上笔和纸,以最快的速度找人攀谈,听取别人的一句最有用的话记下来,越多越好。惭愧的是我当时连这个游戏内容都没有完全明白,只是看着同学满教室乱跑,我也只好照猫画虎,一边跟同学聊一边才弄明白。最后苏给别人的一个建议:问题永远不要留过夜,还得到了一个小奖品。
  
接下来公布已经分好的小组。27个人被分成6个小组,每组5到6个人不等。这个组是怎么分的呢。是这样的:在开学之前我们都收到MBA program寄来的一份性格测定表,填好之后再寄回去。小组就是staff们通过大家的回复分配的。苏和RJ,美日混血男生TA,美国女生AN,R,An六人一组,我和黑人女生MT,马来西亚女生DT,美国男生JO以及波兰小伙AL分在了一组。当时AL(波兰)还没赶到。每个小组各自找个教室,互相熟悉,介绍背景。每人在一张大纸上画一条曲线,表示自己截止目前的人生起落。我清楚地记得DT(马来西亚)的曲线是“一浪高过一浪”,她在说明时连用了好几个Promoted,我也记得我在介绍到我自己的背景时(文科master),明显地看到她嘴角一撇,作了个不屑的表情。
  
当时的小组讨论完全是以DT(马来西亚)为主角的,她恰好和有些腼腆JO毕业于同一所大学,马上就摆出师姐的热情和风范,和黑人女生MT也聊得热情似火,而我呢,基本上插不上什么好,只好当听众了,呵呵。
  
当天的最后一项是去主管Brad家晚餐party。在这里我们又对印度女孩有了印象。印度女孩Pad年纪很小(好像二十四五岁,自己介绍说上学前是软件工程师)。当时她主动找我们,说要坐苏的车一起去Brad家。后来苏告诉我(当时我并没有留意到),当我们一起走到停车场时,看到苏的车,Pad的表情明显诧异了一下。有意思的是,之后有一段时间她不怎么亲近我们,相反总是跟美国女生走得很近,再到后来呢,她又和我们亲近起来。苏说当时Pad那一刹那的表情给她的感觉是车不是她意想中的那个档次吧,呵呵。顺便说一句,苏和我等一般的穷留学生不同,她的丈夫是美国人,住大房子,开的车虽然不是顶尖级的,但也不错,家里还有游艇。
  
马来西亚女生DT和印度女生Pad使得我有了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这些来自亚洲国家的同学在美国人中间的确还是存在多多少少的自卑心理,与此相伴的是更强的自尊心。在很多方面无法直接跟美国人比,只好自己互想暗中较劲儿了。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