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Day 36 饮料
  打工挣钱和学习一直是我本科学习阶段的主旋律,打工是为了挣到足够的学费,然后以交学费的形式把攒下来的钱花出去,当然,成绩一定要好才对得起自己。这种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在后来某一个伟大的日子里,当我终于拿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也是我一生中第一个高等教育文凭的时候,我都还没能缓过劲来,因为在我拿到学士学位的第二天清晨,我又开始看书了,并且想着要不要乘那个暑假能多打几份工、多挣点钱。
  生活是单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摆脱生活中的琐事,吃喝是必须的,定期给家里写信和打电话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来说,纽约的生活成本比其它城市要高一些,但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住房上。就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个小小的阁楼要2、3百块一个月,一个干净、干躁的半地库可能要3、4百块;要想租一个正经的单元房可能要6、7百块甚至更多,对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和房租相比,吃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只是要维持一个简单的生活,并且又赶上在餐馆打工的话,我甚至觉得吃喝好像都不用花钱。
  刚到纽约的时候,我对日常饮料的认识是相当浅薄的,茶就不用说了,咖啡只知道速溶的,其它饮料可以说用一个手就能数过来我知道的名字:无非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七喜、芬达。到美国的超市一看,哈哈,开了眼了,原来饮料是可以有几十种的,可以摆满几排货架的。

TOP

  先说汽水类的,上面讲的肯定有,除正常口味外,每种可乐外加上一种Diet的,好像我们叫健怡可乐。第一次尝到健怡可乐是在莫妮卡家,她们家的人都有点偏胖,所以家里面的饮料都是Diet的。第一次喝的时候不知深浅,人家问我喝不喝,渴了就喝吧,反正Diet这个字不认识,只看得懂可乐,是可乐就喝。满满倒了一大杯,喝了第一口就后悔了,什么啊,说甜不甜,说涩不涩,透着一种空虚和自我堕落的味道。满满一大杯也不好意思浪费了,硬着头皮灌下去,然后心里暗骂莫妮卡,您自己怕胖,不得已喝这个鬼东西也就罢了,对于我这么个苗苗条条、玉树临风的也上这道菜,真是有点毁人了。但话说回来,也不能都怪人家,谁让咱英语不好呢,瓶子上明明写着Diet,回去一查字典终于明白意思了,不但明白,想忘都忘不了,On Diet就是节食的意思。看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是学习战争最有效的手段,革命老前辈们真是了不起。
  美国汽水不但牌子多,而且口味多。每每一个牌子给你来N个口味,常见的是桔子、草莓、苹果、桃,还有什么芒果、樱桃、蓝莓,再加上一些根本没听说过的但据说也属于水果的东东,反正千奇百怪、漂漂亮亮一大排。夏天喝汽水很解渴,尤其是加上一大堆冰块,但据说多喝了对身体也不好,所以要有节制。表哥很早就告诉过我,要想身体好的话,就要喝果汁,尤其是橙汁。不单要喝,而且要大口大口的喝,要把果汁当水喝,这样才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不生病。在我的经济条件容许以后,我一直遵循这个教导,说来也怪,读一个学士下来,好像还真没什么大毛病,最多就是那么一、两次偶感风寒,一天两天也就过去了。
  果汁也有门道。第一次买果汁光顾选便宜的,也没有注意仔细看看文字,选了价格最低的,上面印着橙子的就买。回家一喝不对劲呀,一是看着稀里光当的,二是橙子味道很淡。拿过盒子仔细一看,明白了,买的不是果汁,是果味的饮料。果汁是Juice,饮料是Beverage,人家盒子上面饮了一个大大的Orange(橙子),然后在后面小小的写上Beverage,难怪便宜呢,是橙子口味的早餐饮料。

TOP

  真正的果汁有两种基本生产方法,一种是先把果汁榨出来,然后蒸发掉其中一定比例的水分,也就是把果汁浓缩一下,然后再运输。等运到各地以后,按照榨出来水的比例再把水加回去,最后装盒销售,这种果汁叫From Concentrate。大概是因为经过浓缩后运输的,运费相对便宜的缘故,所以这种果汁一般也比较便宜。另一种果汁省略了那个把水拿出来再加进去的步骤,果汁榨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种果汁叫Not From Concentrate。不管是不是经过浓缩的,人家盒子上都饮的清清楚楚。国内现在也有了几种比较有名的果汁品牌,但我找了几次,也没发现那种上面告诉你到底是不是浓缩的。虽然没找到明确的文字,但我相信我知道答案,我的答案应该和您猜的一样。
  因为在加工过程中少了那两道折腾,所以很多人都说浓缩和不浓缩的果汁口味不一样。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后来明白了其中的秘密以后,特意留意了一下,好像还真有点不同,没有经过浓缩的果汁在果子的清香味道方面好像更浓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不经过浓缩的果汁价格一般稍微贵一些,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购物技巧的时候了。为了宣传,美国的大小超市都会经常定期印一些海报和宣传材料(英文叫Coupon),上面一般表明几种特价商品,然后散发到临近的社区,吸引大家来购物。在这些特价商品中,可乐、果汁、餐巾纸、食用油等都很常见,只要选对了日子去买特价货,省个三、四成不是问题。在我不会看Coupon的时候,一般是什么时候想喝了就去买,反正挑最便宜的就完了。那个时候,一般便宜的果汁也要2块钱一盒,不经过浓缩的要二块九毛九左右;可乐一般是九毛九一大瓶。后来知道看Coupon了,等到有减价的时候再去,可乐变成六毛九了,浓缩过的果汁可能只有九毛九或者一块一毛九,没浓缩的果汁一般也就是一块七毛九了。这时候最好一次多买点,能喝到下次遇见减价的时候。最夸张的一次是,看见那种最好的佛罗里达产的没经过浓缩的果汁减价,只要九毛九一盒,当时就疯了,人家一次一个人只让买四盒,为了能多买点,我不惜排了4、5次队,幸好那时候已经买车了,要不真不知道怎么拿回去。

TOP

  Day 37 化学课
  对于第一学期的所有课来说,最简单而又最让我头痛的非化学课莫属了。
  说它简单是因为,我猜大概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里面可能压根儿就没开过化学课,大学的入门级化学课简直容易的一塌糊涂。买到书一看我就乐了,前言从什么是化学开始讲,照样是以美国式的生动和贴近生活开始,图文并茂的告诉你柠檬为什么是酸的、盐为什么是咸的、洗洁净为什么能去油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化学的事儿。
  在这个部分,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查字典知道并记牢所有涉及到的英文词。讲了2个星期以后,内容才渐渐步入正题,开始讲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这些东西我早在初中就都倒背如流了,所以,上化学课对我来说纯属英语听力练习。上课听不太懂也不用太着急,教这个课的老师是个比较年轻的白人女教师,大概因为年轻,或者我猜才开始教书没多久,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路数,讲课一律按书本的顺序和内容来,这简直太便宜我了,实在听不懂下课了慢慢翻书就解决了。
  照例,按照美国人的规矩,对于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拿A,那么上课一小时,你应该花二个小时课后复习和消耗课上的内容。我的课余时间是相当宝贵的,要打工、要练习写作、要研究研究地理,要做做微积分的习题,当然没有正经时间来顾这门简单的了,所以我一般选择在午夜左右来搞化学。因为我那时还在洗衣店打夜班的工,每天十一点以后就没什么人了,这个时候就是我复习化学的时间,主要是解决化学中的语言问题,偶尔有几个顾客打扰一下也不要紧,反正不存在什么打断思路,处理完了回来继续背就是了。

TOP

  对我来说,化学课要命的地方是上课的时间:每周2次课,都是早晨八点开始。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在那2个早晨我是多么的痛苦:洗衣店的工2点结束,有的时候有个把顾客稍微耽误耽误就奔2点一刻了,骑车到家平均是二点四十;累了一天冲个澡不算过分吧,那就是三点了,要是饿了再吃一口,然后准备一下第二天上课的书什么的,就到三点半了。通常这个时候除了睡觉已经没别的想法了。当初看电视剧好像王启明累的在浴缸里睡着了,差点淹死;我没有那个福气,因为我住的地方只有淋浴,但我想我入睡的速度应该不比他慢,通常是关了灯在往下躺的过程中就着了,抓紧时间吗,要从点滴做起。
  八点上课的话,最晚七点一刻也要爬起来,抓几个煮熟的土豆或者面包片放在书包里当午饭,然后拿2个在手上当早饭,就一路杀奔学校去也。路上边骑车边看风景边啃土豆,等到了教室,早饭正好完成。上课就有点困难了,听半个小时以后迷糊劲准上来,很多时候就那么抬着头半睁着眼就过去了,只有手上还下意识的在本子上做谁也看不懂的笔记呢。最可恨的是那种困劲儿是发自内心、来去无踪的,每每当我意识到我困了的时候,肯定已经睡着了,一点预防措施都没有。这样可不行,一是怕万一漏掉什么重要的地方,二是算一算咱亏呀:一个学期就那么十几周,按照学费除下来,一小时的课要交几十美金学费呢,钱都交了就不能忽弄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问题。

TOP

  为了好成绩,为了对得起学费,想办法吧。第一个办法很简单,每隔十分钟使劲摇摇头、看看周围、想一想昨天晚上赚了多少小费,让自己精神一下。最初两天有用,可很快就失效了。再想,中国人的创造力应该是无穷的。第二个办法残忍一点,每隔十分钟掐自己的腿一下,而且是认真掐一下。这个办法失效的更快,首先是掐几下以后就下不去手了,再就是很多时候迷糊的忘了掐自己了。再想吧,用心想,想想还有什么能提神的。咖啡和茶买不起,而且估计喝了也没用。辣椒好像便宜又管用,但不敢用,万一哪下子辣大发了,总不能面红耳赤的在课堂上乱蹦吧。想来想去,总算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咱们用柠檬,这个东西咱负担的起,又提神又能补充维生素C,就是它了。花一块钱买了六个柠檬,上课稍微感觉不对就赶紧来一口,平均一个柠檬能用2节课。这个办法还是相当不错的,起码在几周内暂时解决了我的问题,可几周以后对柠檬也有点迟钝了,不但一口顶不了多长时间,甚至有几次柠檬都掉到地上了我也没发觉,上个早晨的课真有点太不容易了。期末考完试那天,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而且以后再也不敢选一大早的课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4个学分的化学课也来了个开门红,一个A+。这个A+的含金量应该是相当高的,每次作业的成绩都是满分,除了一次测验以外,其它大考小考都是满分。唯一的一次测验不是满分是因为看错了一个单词,试卷上问酸的反面(anti-acid)是什么,Anti是“反”或者“对立”的意思,要是中文就没什么了,当然是碱了。偏偏我那个时候有点轻敌,随便扫了一眼,把Anti看成Ant(蚂蚁)了,既然是蚂蚁和酸,应该就是蚁酸了吧,那就是酸了。就这么一疏忽,第一次测验来了个98分。估计老师盘卷时候也的纳闷,这么个好学生,多少难题都如履平地了,怎么这么个最简单的倒不会,难道是故意买个破绽?

TOP

谢谢分享!!

TOP

  Day 38 GPA的计算
  按照语法来说,“留学生活”这个词组应该写的是生活,而且更确切的说是写留学的生活。那么既然是写留学生活的回忆录,还应该在内容上多向关于留学的信息靠拢,多介绍关于学习中碰到的事情。其它的可以写,但应该是配角、是陪衬,否则不是写成纽约地理,就是纽约历史,或者纽约交通等等,而写这些并不是我的本意。这是我的理解。
  美国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个词是GPA。比如说大家谈起彼此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就问你的GPA是多少;申请学校的时候,你要告诉人家你上一个学位的GPA是什么,或者学校会告诉你人家要求申请者的GPA最少是多少;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雇主也会搂一眼你的GPA,从而考查你的学习成绩如何(当然,多数雇主只会把GPA做为一个参考,人家更注重的是你能干什么,是你的经验)。我本科的GPA应该算比较一般,只得了个3.2,所以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对我帮助不大;但我研究生的GPA还是很拿得出手的,3.93。因此我写履历的时候,总是特意把这个GPA写在开头,让行家对我从一开始就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觉得咱至少是个好学生,然后由此类推,当然会是个好雇员了;最后的结果是,雇用我。
  既然GPA这么重要,那么GPA到底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计算呢?我听到过几个版本,好像是不同的国家对GPA还真有不同的算法。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不同算法之间的换算,还是简单谈谈我所知道的美国GPA吧。
  说白了,GPA就是你所有修过的课程的平均分数。美国教授打分是按A、B、C、D、F来打的。一般来说,100-90得A,89-80得B,79-70得C,69-60得D,再低了就只能得F,也就是不及格(Fail)。除了特别注明以外(比如说重要的专业课至少要得C或者B),如果你一门课的分数落在ABCD里面,那你就算通过这门课了;如果不幸得了F,那就只能重修一次了。有的教授打分好像更仔细一些,有时候要搞个特别的,例如我的微积分得了个A+,有的课来了个B-,但计算GPA时,A+就是A,B-就是B,这些加减号对于GPA的计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TOP

  所以计算GPA的第一步就是搞清你的课得的是什么分。除了这个ABCDF以外,起作用的就是每门课的学分。本科阶段的课程一般是3个学分一门课。前面我们提过了,3个学分通常意味着你一星期要上3个小时的课(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想拿A,一般每星期课外要花6个小时在这门课上)。但有些课程比较难,每星期的课时数比较多,比如我的微积分课,每星期上4个小时的课,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就是4。对我比较有利的是,这种4个学分的课一般都是数学、物理、化学课,而我继承了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在这些课上基本都是A,所以对我的GPA非常有利,不是一般的有利,是大大的有利。
  知道了以上2点,我们就可以开始计算GPA了。现在以我第一学期的成绩为例,来做一个计算GPA的练习。我第一学期一共修了4门课,学分和成绩分别是:微积分,4个学分,A;地质课,3个学分,A;化学课,4个学分,A;写作课,2个学分,B。这样看来,我的GPA应该是这样算出来的(x代表乘号, /代表除号):(Ax4+Ax3+Ax4+Bx2)/总学时数,在上面公式中,总学时数是13,即4+3+4+2。好像可以了,但学过基本四则运算的人马上就会看出来,除非我们知道了上面公式中的A和B的具体数值,否则是得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的。现在来说说ABCDF所代表的具体数值:A是4,B是3,C是2,D是1,F是0。把这些具体数值代入上面的式子中,就可以得出我第一学期的GPA是3.85。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把我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所学的所有课的课时和成绩代入上述公式中,就能算出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我的GPA了。如果有一门课第一次修的成绩不好,比如说是C,为了你的GPA,你也可以重修,重修后GPA会按第二次的成绩计算,不受第一次的影响。
  当我学士毕业时,我最后的GPA就是所学的40几门课经过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从上面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门学分高的课,如果能拿好成绩,那么对于GPA的帮助是很好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如果课程很多的话,很少的几门好成绩或者坏成绩不足以对GPA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点看,GPA应该是一种比较公正、合理的算法了。当然,这种公正和合理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诚信。如果在一种体制下,你送几条好烟给学校的某个人,然后他就能随便让你自己写个成绩单并给你盖章,那这种GPA就无异于儿戏了。

TOP

  Day 39 文具
  回想当初出国的时候,考虑出去以后什么都要用美金买(那时候似乎美金还是奢侈品),带的各种东西可谓无所不有。衣服从里到外四季都有,怕自己上学跟不上,关于专业的辅导书买了十几本,各种字典几本,加上毛巾、牙膏、香皂等日常用品,硬是塞了满满几大箱(为此托运行李时候还多付了钱)。尤其是文具,不但钢笔、铅笔、圆珠笔一大把,而且白纸、信纸、各种尺寸的笔记本一大摞,以为这样就能在国外把美金省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犯了一回傻,因为很多东西都没用,或者说,很多东西美国的要比中国的便宜,并且质量要好的多。
  在上述的这些东西中,最没价值的就是书和文具。就像前面介绍过的,人家是每个老师决定自己所用的教材。我带的工具书不但内容和学校要求的不符,而且全是中文的。有本技术字典吧也是摆设,上课老师给你讲明白了,你回去用英语记住就行了,反正是第一次学,记个陌生的中文词和英文词应该没太大的区别。考试也是用英文考,何苦要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往回翻呢?况且也没时间什么都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所以说对于我的专业-CS来说,技术字典完全不用带。当然一般的字典还是需要的,但也不用太多,一本大而全的加一本能随身携带的就足够了。
  美国的文具虽然要用美金买,但我认为换算过来还是比国内的便宜。拿笔来说,钢笔是绝对没机会用得上的,圆珠笔在文具店卖一块钱好几根。我有时候习惯用铅笔在书上写写画画,花一块钱买根自动铅笔够用几年的了。美国的所有文具中,最让我喜爱的还要算是纸。虽然这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并且从小到大不停的用,但只有到美国后,才知道纸原来可以造出这么多种,造的让人这么爱用。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