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基本不具有可圈可点的个性。如果勉强说有个性,那么,无个性即其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对世俗的超越、对真理的敬畏、对权势的俯视以及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向往。一句话:乏味!
如今的大学又忙着开学了,新生们大多怀着一缕魂牵梦绕的心情,来这边追寻自己的理想人生。我也曾借讲演之机,日前转了南北若干所大学。虽说自己算是大学中人——新生们得冲我叫老师——对大学大体了解,但游走之间,我还是不由心生感慨:吾国的大学校园真是乏味!
所以乏味,盖因缺乏个性。倒不是校园的自然景观缺乏个性。经纬度不同,气候不同,水土不同,自然景观自然因校而异:或雪松巍巍或翠柳依依,或白杨挺拔或梧桐婆娑,或玉兰蔽日或紫薇迎风,或一池荷花或半亩幽兰,无不各呈风姿,各具品格,各有千秋。我这里所说的缺乏个性,主要指人文景观。
君不见,地无分经纬,格无分高低,史无分长短,只要跨进大陆的一所大学校园,相同的场景便扑面而来:欢迎省部市甚至区县领导光临我校视察的红色横幅,“迎评促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促进学科建设)之类的醒目标语,展示本校丰硕成果和近况的玻璃橱窗……不仅内容大同小异,就连尺寸、样式和色调等外观也如盗版一般难分彼此。请别误会,我不是说必须把各级领导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必须对教学评估置若罔闻或嗤之以鼻,必须把本校成果打入冷宫秘不示人。问题是,举凡学校尽皆如法炮制,岂不全然没了个性没了分别,存心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许有人看了笑逐颜开手舞足蹈,反正鄙人看了真真觉得乏味。
可我又不甘心如此乏味下去。心想,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大学之多,总该多少存在个性才是。于是,入住南方一所大学时,我早早起床,满校园寻找缓解乏味的个性。这是一所跻身于“211工程”(211者,21世纪100所大学之谓也)的百年老校,历史上曾以鲜明的个性名闻遐迩,而今情况别无两样,同样的横幅,同样的标语,同样的橱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用横幅强调校外领导还嫌不够,又用橱窗强调校内领导。但见一排橱窗连续贴满表扬优秀教师的彩色放大照片,而照片下端无一例外是“校领导为××学院优秀教师颁奖”字样。足足40幅,幅幅如此。也就是说,“校领导”出现了40次,单单不见各位“优秀教师”的姓名。
学校在本质上是知识共同体,又不是政府机关,有必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彰显“领导”吗?不言而喻,有“领导”便有“被领导”。那么“被领导”是谁呢?无非是包括“优秀教师”在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们。领导治人,被领导即教师们治于人,高下立见,尊卑分明,一点儿都不含糊,全然不得混淆。嘿嘿,我的大学,我们的大学,中国的大学!我不由从心底泛起一股悲凉。评估评估,这个怎么不评估?
“被领导”的痛苦还不仅仅于此。如果诸位到如今还能见到一大帮子包括教授在内的大学老师,不务自己的正业,却煞有介事地围坐在一圈侧耳倾听一个人念报纸这样的场景,会作何感想呢?肃然起敬,忍俊不禁,莫名惊诧,还是习以为常?作为其中的一员,反正我感到的更是一种悲凉——政治本身不是问题,学习更是好事,但问题是该不该认真考虑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而作为在学习上应该引风气之先的大学校园,却墨守成规,宁愿做“沉默的多数”,不知道会不会让入学的新生最终感到失望?!
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基本不具有可圈可点的个性。如果勉强说有个性,那么,无个性即其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对世俗的超越、对真理的敬畏、对权势的俯视以及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向往。一句话:乏味!前几天看电视,看见温家宝总理在“同济百年”校庆上讲演,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学生“做仰望星空的人”。“做仰望星空的人”,讲得多好啊!听得我心悦诚服,差点儿拍手称快,姑且仰望天花板静思良久。是啊,只有大家争相仰望星空,而不一味察言观色仰人鼻息见风使舵,不只看鼻尖和脚下,那个民族才真正站得起来,才有激动人心的明天。
同样作为校园的人文景观,据说外国的大学就不乏味,就有个性。例如美国,一篇博文说哈佛大学的老先生都像小学生一样斜挎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耶鲁大学的人走路慢慢悠悠十足一副贵族派头,而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则头戴钢盔来去匆匆彰显其驻地硅谷的性格。而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散步,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诺贝尔奖得主。而走遍中国所有大学也遇不到一位,碰到的只有“领导”,只有横幅、标语、橱窗。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这才是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