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它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甚至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授课时间。不少老师讲课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体会、理解或成果,那怎么可能有感染力呢?怎么能启发学生呢?当然更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北京大学2003年改革方案的参与者张维迎在其著作《大学的逻辑》中指出,“如果我们今天不改革,二三十年后北大仍然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且他表示,“我们相信,如果不在体制上打基础,我们将永远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不改革没有前途,不改革也不可能有出路。但是,我们高等教育目前推行的是怎样的一种改革呢?在我看来,是在中国体制下嵌入一些美国大学的培养模式和相关制度。这样的改革取向,是否能真正成功还难以预料,因为两国的基础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中国高等教育是政府主导下的项目化管理体系,全国性的重大改革都是由政府通过“决定”来推动的。美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自主办学的多元化体系,政府只负责经费提供和法律制定。
中国大学的改革和评估实际上是由政府主管,美国是由高校之间的联合组织或中介机构实施,如作为美国大学特色之一的“终身教职”制度,就是1940年由“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与“美国学院协会”提出来的,一直被大学严格遵守。
中国大学实行的是所有教师的终身制,近年来开始推行不同形式的淘汰制,美国大学教师实行的是“终身教职”制,严格实行“不升即离”。
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复杂的工薪报酬结构,美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年薪制。
中国大学的教师管理事实上实行的是宽松的社会兼职制度,美国的大学实行的是受限制的社会兼职制度。
中国有计划地建立学术梯队制,团结互助,形成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层次结构,美国相对简单,只要学校在某个学科上有博士授予权,具有博士学位的助理教授就是博士生导师,任职后就可以带博士。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学校总数、教师与学生数大量增加,各个大学的定位和情况差异性越来越大,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环境,特征之一,就是要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自己负起责任来,让大学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适合自身定位的改革,让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