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完善的金融体系 印度的金融改革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但到1991年印度才全面启动金融改革。经过两个阶段的改革,印度银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良资产率从1998年的14.4%下降到2004年的7.2%;资产回报率从1992年的0.4%提高到2004年的1.2%。从银行体系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看,中国和印度均采用了渐进的改革方式;在改革进度上,印度先于中国。1991-2000年,印度基本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原有银行体系的改革;中国目前正处在银行体系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 印度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即使算上11月工行上市,中国A股总流通股市值大概在19000亿人民币,占2005年GDP的10%,也就是说,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的程度是中国的8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通过民间的和证券市场的金融证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调动资源、利用现有资产和财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比中国强很多。也就是说,金融化、证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会,越能够提供条件让大家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尤其是从事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生意的机会和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个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差不多100多家商业银行,其中75%都是外资的或私营的银行。这种情况下,印度为创业者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资额,就比中国多很多。 为什么印度的金融证券行业比中国更发达?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相对更加完善的金融行业环境。根本上来说,金融证券整个行业平时的交易都是票据交易、契约交易,如果没有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也即政府来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也没有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媒体来提供充分的可靠信息,那么诚信环境就无法建立起来,以金融票据和金融契约交易为核心的金融证券业就不容易发展起来。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从业者和顾客诚信要求很高,法律制度以及执法环境必须保证,在契约执行上,犯错者必须付出高昂的犯错代价,保证行骗者不会在没有任何惩罚的情况之下就轻而易举地逃脱责任,保证新闻媒体等等媒介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度都能提升,金融证券市场上人们受骗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从而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以及需要金融证券服务的人,加入这些行业从事市场交易。而且,由于行业内大量私营和外资金融企业的存在,造就了一个私有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有助于提高全行业的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 V.财富模式 近些年,大陆的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5年前在北京或上海买的一套房子,今天已经给房主挣回不少。出于逐利,在中国,出现对不动产的大规模投资。然而,构成一国和一个地区竞争力主干的,是在区际和国际间流动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当居民把财富都凝聚在不动产上的时候,也就存在着风险。因为靠这种方式积累的财富,只会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创造重要市场,却不会给自己的长久竞争力增添砝码,反而会直接削弱竞争力。在一个全球扁平化的时代,所有国家都加入到同一个竞争体系中来。全球化流动的产品和服务,并不因为你来自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就愿意为你的高价格埋单;性价比不如人,你的产品和服务就没有市场。 更不用说由于工艺,制度的原因,投资效率低下,2005年中国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却消耗了世界9%的原油、20%的铝、30%~35%的钢、铁矿石和煤以及45%的水泥。 那么,我们的邻居印度在干吗?这些年,印度在软件开发方面、教育投入方面以及基础研究的开发投入方面,比中国相对要多。印度拥有1400万大学毕业生,也比中国要多。在美国大学的印度留学生人数为8万,而中国是6.2万。前述今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各国在公共机构的质量和智力投资上的份额。印度同学告诉我,在印度,和中国一样,考起大学不容易,但是不一样的是,高等教育享受国家的大量资助,大学学费并不高,人民可以承受。当然,相比于中国,印度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文盲率比较高,印度政府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国财富模式,决定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力。欧美人甚至印度人的财富选择了集中投向教育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创造出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正在逐步控制资源的全球分配走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却没有能够成长起世界级的大公司和世界级的企业家,更没有相同幅度地提升国人的福利水平和增强发展的后劲,比如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研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也曾对中印之间的差距有过撰文,这篇文章说:中国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的是外部资本,而印度人靠的是本土企业家的崛起。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外资进入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中国对外资的注入高度依赖。在1979年至2000年的时候,引进外资是3462亿美元,而其中的93%都是从1992年到2000年投资的2826亿美元,2002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引进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如果我们剔除了非国有这一部分,1993年到1994年,外资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是30%。 第二个特征,外资的投资比例上升、外资跟中国的合作项目急剧下降。 第三,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出口。中国制造业出口的51.2%是外资企业控制着。同样的数字,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高增长的时候,外资控制出口量是26%,印尼在1995年的时候是29%。 还有,外资企业是遍布大部分行业、大部分地区,这个其他国家和外资引入也不一样。其他国家外资引入都集中在少数行业、少数地区,而中国是大量的行业和地区都存在外资。与其他国家外资相比,中国的单个外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都是进入竞争性很强的行业。 外资为什么流向中国?美国教授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政策对国内私人企业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当然限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目的不是为了引进外资,而是为了防止私人企业的崛起和传统国有部门进行竞争。但是客观上,这时候就给其他竞争者留下了非常大的空间。所以一方面欢呼外资在中国巨大投资的同时,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一丝悲哀:捆住了私人企业的手脚才使得外资大规模进入。 中国这前些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生产鞋、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即使是电脑生产,表面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生产内容,利润率也并不高。当然,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确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以简单的制造业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收入的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不在制度方面有所突破,10年后谁笑谁哭恐怕就很难说了。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认为自己比印度人笨,但没有人知道印度的未来会怎样。 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我们看不见的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印度政治家在心底一直视中国为来自北方的威胁,我们当然不必睚眦相向,但是需要正视这个正在崛起的邻居。 我和一位在Kellogg同班的印度同学就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聊了很长时间。中印都是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国,在历史上有很多共性,在改革的道路上双方有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对于双方,彼此都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市场,我们都同意,中印合则两利,双方都应给对方机会,双方也应该努力把握对方给予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