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8月21日换题库后GMAT考试阅读新题讨论(9月7日更新)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3
1.1.        Business & Economics        3
1.1.1.        计算机发展**        3
1.1.2.        博物馆更好的展示文化*        5
1.1.3.        venture capital 与新竞争者        7
1.1.4.        wildfire & logging*        9
1.1.5.        客户忠诚度*        11
1.1.6.        企业的corporate tax和wage*        14
1.1.7.        Predator Pricing*        17
1.1.8.        1960  1980  美国经济不给力*        19
1.1.9.        Chance Cost        21
1.1.10.        tragedy of commons**        22
1.1.11.        公司market share和profitability的关系*        26
1.1.12.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7
1.1.13.        TV commercial*        31
1.1.14.        亚当斯密国富论*        32
1.1.15.        Market first*        34
1.1.16.        Every day low price*        36
1.1.17.        信息量极少的文章们        37
1.1.18.        Sales Strategy *        37
1.1.19.        美国的doctrine        38
1.1.20.        消费者没有货比三家  durable?*        39
1.1.21.        北欧经济很给力        39
1.2.        Analysis & Research        40
1.2.1.        EEG & 反应实验        40
1.2.2.        Bilingual & cognitive*        41
1.2.3.        测Mount Everest 的高度*        44
1.2.4.        测鱼群数量 & mortality        48
1.2.5.        太阳能的应用限制        49
1.2.6.        娃娃实验? *        49
1.2.7.        睡眠 & 大脑神经是否兴奋        51
1.3.        Human (Woman) Revolution & Historical stuff        52
1.3.1.        women employment与二战*        52
1.3.2.        18世纪家庭手工业者*        53
1.3.3.        M作家关于妇女的A小说*        54
1.3.4.        White的黑人奴隶free研究*        57
1.3.5.        1300-1700的妇女**        61
1.3.6.        美洲大陆  sovereign        62
1.3.7.        非洲文化        62
1.4.        Art & Culture        63
1.4.1.        Native American的文化 & illiterate**        63
1.4.2.        夏威夷  temple *        64
Natural Science Division        66
2.1.        Biology        66
2.1.1.        恐龙 鸭嘴兽        66
2.1.2.        weaver ant的社会结构*        68
2.1.3.        ❤ Whipbird        71
2.1.4.        穴居动物的进化*        72
2.1.5.        Seeds        75
2.2.        Geography & Geology        75
2.2.1.        ❤ extinction *        75
2.2.2.        抵达美洲的方法        78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79
2.3.1.        行星颜色变化*        79
2.3.2.        宇宙膨胀 红移 *        83
2.3.3.        Luna的形成*        84
2.3.4.        CO2 *        88
收藏 分享

2.3.1.        CO2 *
第一段:政府对公司环保有要求,要把产生的CO2找个地方埋起来。原来都是埋在哪,但是不太好。后来新技术,埋到深海海底。
第二段:有人担心埋到海底有没有问题。因为有一个海底原来埋了CO2,但是因为什么原因(有题),泄漏出来了,在山谷里形成了很多CO2云
第三段:即使公司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公司也会因为利益incentive去把CO2排到空气中,因为这样谁也检测不到。
题目1:主题题,作者主要倡导了什么,或者是建议最重要要做什么
题目2:如果要在海里埋co2,应该要考虑什么因素保证不泄漏。
V2
貌似前两段都在说一个处理CO2的新技术 第一段说政府要求企业处理CO2 然后说科学家有一种新的方式blablabla介绍了一下,但是有个什么problem使得新方法难以实施 所以科学家考虑在深海中操作。
然后第二段接着讲在海里又如何如何 海里好像也有什么问题blablabla
这里有道题 evaluate题 问以下哪点是the most important to evaluate这个新方法在深海能不能成功 答案我不记得了。。。
第三段我就只记得说就算2段讲的那一堆no problem,企业还是会因为自己利益排放co2 于是这个新方法还是得不到运用
这里好像又有个问题问怎么才能得到运用之类的 反正答案和企业啊政府啊有关系
然后还有一个主题题 问作者提倡什么吧貌似
V3
二氧化碳的贮存问题
第一段说当前煤炭工业很废煤,但是为了储存好能源的再利用,发明了一种想法就是要储存CO2(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不认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但当前遇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地方来储存CO2。
第二段说目前觉得可能的储存地就是海底,但是海底是否能储存还是个疑问。接着提出了一个类比的例子,说以前有人在某某湖底储存了CO2,然后叙述了一系列的湖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有火山的地理特性等等)(后面有题考到这个部分,但我把这些选项做了排除),但是最后爆发CO2喷发的原因是人们在湖里容纳CO2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情况之下仍然继续灌入,结果就爆了
第三段又回到海底的问题,宗旨海底的问题还是悬而未决,而且很多烧煤厂认为这种方式的花费很大还是会放弃开发这种策略
[考古] 感谢beijing111
V1
一篇是关于二氧化碳处理问题的,要不要埋到海底什么的,还有就是曾经出过一次事故。
"第一段:有种技术可以capture CO2然后储存起来。这种方法虽好但找不到地方储存CO2。科学家们考虑了A和B两个地方,但它们都太小了。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始考虑deep ocean。
   第二段:deep ocean也有问题,因为历史上发生了件事在某地的CO2离火山近,最终使火山爆发了。(暗示deep ocean也有可能有此类问题,考点!)很多公司还是会出于economic incentives(考点!)的原因选择不用这种技术,因为把CO2排到空气中没人知道。
"
V2
"第一段说: 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或设备,可以收集co2,以保护大气不会变暖之类的目的,
但问题就是如何存储收集的CO2.
第二段: 说有一种办法就是把CO2排入海里, 但曾经有案例将CO2排入一个LAKE,但这个湖erupt, 结果CO2跑到空中去了,污染了环境,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有问题;(好像有个问题考到了湖和海这排放CO2的相似性)
第三段: 说还有一个问题阻碍这个技术或设备的实施是排放CO2工厂经济动因,一些小企业可能为了节省成本,少报排放量,不采用这个设备

TOP

[非常长的考古]  多谢ivysf
V1        by 特仑苏爸爸
第一段:有关月球的成因科学家们有三派观点。1)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 2)月球本是宇宙中游走的天体,被地球俘获。3)月球是地球飞出去的一部分慢慢形成的。
第二段:这三派观点都有说不通的地方让科学家很纠结。1)如果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它应该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组成。但是发现月球表面锌还有别的一个金属的含量很低(不确定高低) 2)如果月球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地球和月球现在的转动应该更快(不确定高低)3)如果月球是从地球飞出去的部分,他的crater似乎太薄。(MD这些太细了,大家看了别上心,有细节题)
第三段:一个NB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反正很牛逼,可以解释月球的一些特点。貌似说是地球被一个天体撞了下,撞出去了部分,同时由于撞击产生的高温把部分物质气化了,撞出了特殊的物质,使得月球compostion特别。最后一句记得特清楚,科学家觉得当时是撞偏了,不是head-on撞上地球的。这里问了细节题,所以第二段很重要。
1. 如果俘获论是正确的话,月球对地球而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特性。
我选了好像是spin faster 还是slower 大家做的时候自己关注
2.一下哪个点成立可以削弱the objection to the 3者之一的一个理论
选项无非就是根据第二段内容,改了些月球当前的特性。记得有科学家对月球表面元素的分析有错误,月球crater的厚度被低估还是什么的
3. 问了结构,我选了提出了几个存在问题的理论最后提出了一个教完美的理论。(英文不记得了)
V2        by ericphantom
月球的形成 第一段 有观点说是月球从地球分出去的,原因123
第二段 从3个方面把上述的给否了
第三段 新的观点说是月球是地球一部分和别的一部分合一起形成的,优势。 细节题很多
V3        by afei0128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提出了三个解释,都被否定了. 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释.有一个题是主题题.这篇比较长.
V4        by clergy1989
还有就是月球形成之谜,貌似之前的狗狗上说得很清楚了,文章确实特别长,有三段,开始提出三个观点,一个是与地球同时形成,一个是被地球俘获,一个是从地球分离,否定之后提出新观点,否定的理由集中在转速和月球的成分上面,新观点没有考点,全是针对错误解释的改善题,还有一道逻辑,说是如果被俘获成立,那么怎么样加强,就是找到第二段中的反对意见,改写成否定就好了。。。
V5        by mickleon
二篇月球形成的起源说:融合说,甩出去的,捕获的,撞出去的。 前三种说法在第一段,解释三种说法怎么不好第二段,第三段提出的撞出去的说法。一道主旨,两道细节,一道推断。
V6        by glitters
月球形成的那个(寂静里有):一屏多一点,感觉题特别简单,巨好定位,注意二段有细节题。还有一个主题题。
补充:【】为补充内容
V1月球的起源 第三篇出现在31题,80行。结构很清晰,不难,写出来供XDJM们看看熟。
第一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三种月球起源理论。第一种,F,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抛出去一部分形成的。第二种,COA,认为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同地 形成的。第三种,CA【capture】,认为月球是在其他地方形成以后被地球的引力给抓住了。
第二段:这三种说法都不对。分别给出理由。因为如果是F,那月球应该比现在转得快(好象是这样得,不太肯定了)【应该是地月系统转的更快】。如果是COA,那整个地月系统应该会转地 快【我觉得这应该是更慢吧。。。不确定,但不要紧,考的时候看一下就成】。月球的核心【应该是表面】很小,地表的液态金属【volatile mental,如锌】也很少,【而地球上多】否掉了F和CA。(这里有细节题)总之这一段统统是否掉前三个理论,考了两道细节题。大家仔细看第二段。【后面还说,月球的铁core,应该再大一些,因此否定了COA和capture】
第三段:提出新的CC理论,【地球和另一个宇宙中的物体擦肩而过,擦出了月球】这个理论好,【可以解释上一段的所有问题,易挥发金属少是因为擦肩而过时的温度使得这些金属灰发了,对于core的问题,解释为:地球和那个物体侧面擦肩的,而不是正面】
V7        by luluchase10月球形成题,很多细节题,回归原文,不难。
问主旨,应该是提供证据否认前三个,并在此基础上证明第四个说法。
月球形成主题题的选项,,1是说反映了7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月球形成原因的research1是说介绍了一种新的promising的理论,,(但是这一段在原文只占1/4的篇幅??)
V8        by gzpg
月球这片是说:
第一段 有三种理论,第一种fission,被地球抛出去的;第2种CAO,与地球同期形成的;第3种,被地球捕获的。
第2段 驳斥(大家注意细节):如果是被地球抛出去的,现在的地月系统应该自转更快;如果是被地球被获的,那么月亮这个独立的星应该运动的很慢,以至于能落入地球的系统;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缺少某些足够的星球形成具备的元素;并且,如果是抛出去的,月球应该具备和地球类似的一些物质,比如锌;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应该有更大的内核。以上种种种种都不具备,所以,,驳斥啦。
第3段 新理论,,,没有题。

TOP

背景:
Formation
Several mechanism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e Moon's formation. Early speculation proposed that the Moon broke off from the Earth's crust because of centrifugal forces, leaving a basin (presumed to be the Pacific Ocean) behind as a scar.[30] This fission concept, however, requires too great an initial spin of the Earth. Others speculated that the Moon formed elsewhere and was captured into Earth's orbit.[31] However,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is capture mechanism to work (such as an extended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for dissipating energy) are improbable. The coformation hypothesis posits that the Earth and the Moon formed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from the primordial accretion disk. In this hypothesis, the Moon formed from material surrounding the proto-Earth,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nets around the Sun. Some suggest that this hypothesis fails to adequately explain the depletion of metallic iron in the Moon. A major deficiency with all of these hypotheses is that they cannot easily account for the high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32]
Today,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for forming the Earth–Moon system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is hypothesis, the impact of a Mars-sized body on the proto-Earth is postulated to have put enough material into circumterrestrial orbit to form the Moon.[1] Given that planetary bodies are believed to have formed by the hierarchical accretion of smaller bodies to larger ones, giant impact events such as this are thought to have affected most planets. Computer simulations modelling this impact are consistent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small size of the lunar core.[33] Unresolv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is theory have to do wi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sizes of the proto-Earth and impactor, and with determining how the material from the proto-Earth and the impactor was distributed when it formed the Mo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is believed to have occurred 4.527 ± 0.01 billion years ago, about 30–5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34]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nebula,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
celestial body (e.g. planet, satellite, etc.)。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planetesimal,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silicate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meltdown的大月球

TOP

2.3.3.        Luna的形成*
V1
LUNA  还不是LUNA上面的凹凸,形成的原因。全文架构很清楚:
P1 说LUNA 上的那个形成,是什么造成的,(有和地球的扯上点关系)
说有三个理论  A B C。 A is ...  B is ....C is ....
P2 A ,被推翻
P3 B,被推翻
P4 C,被推翻
P5,现在第四个,说可能是原因。(不确定。。。)
有道这样的全文结构。
补充一下:  结论就是那个第四个假设论好像支持是月球上的那个东西和地球的mantle 有关
V2
说解释月亮的形成有4种学说,1,太阳系外的爆炸被地球吸引过来的2.从地球上分离出来的,3,忘了,4还有一个C理论,这个理论和2有点像,说是被一个A撞了,然后分离出来的。这个学说作者比较支持。题目都蛮不难,仔细点哦。
V3 这是原来的2.3.5
第一段:在阿波罗上天前,有三个理论consendation,fission, capture(拼写可能不对哈,我记不得了……)说明一个太空现象。分别都解释了一下。
第二段:对这三个理论又分别否定了
第三段:propose另一个理论,叫collision  ,说了这个理论要比前边三个理论都好,并解释了一下。
题目:1.问这篇文章的结构
          2.问作者对collision这个理论的态度
[考古] by feid1984
第一段:讲的就是先。有三个理论,一是fission(就称F吧)什么的,说月亮是地球转着转着甩出去的;二是A(就叫做A吧)开头的一个词,说是月亮和地球是同时由同样的方式形成的;三是capture理论(就叫做C吧),月亮是某个外面的天体飞过来,被地球引力抓住的。
第二段:作者就挨个批评了。主要从两个方面,首先是旋转速度,说要是fission的话,地月旋转速度不知道比现在快多少呢,又说如果是A的话,速度肯定又要慢得多,最后说如果C的话,更没道理,不可能一个外面飞的更快的东东的飞到地月体系就变慢了吧;然后说从物质构成上也不可能滴,说了一个FACT是月球上很少V物质(地球上很多滴),然后又说的如果是C理论的话,月球iron构成的core应该要比现在大得多(大概是这样)。
note:这些证据不是一对一的驳回,而常是一对多的驳回,有两个题是 在这儿,我是后来才发现的,唉,因为觉得是JJ,所以作得太快,根本没有去仔细定位,吸取教训啊。
第三段:说最近又有个新理论出现了,比较能解释这些情况,就是collision theory,说月球是撞出来滴~以前有一个星体和地球撞了一下,撞出去的地球的物质就那个星体一起形成了月亮,而那些V物质在碰撞的高温(或者是其他条件下消失了)这个可以解释月球上问什么这个东西少,而由于这两个东西是成一定角度的撞滴,所以形体的速度变慢了
题目:
有四个问题,我不太记得的,我前面题做得太慢了,后面进入状态后只能追着追着做了
总之似乎第三段反而没考点,考点3集中集中在第二段,都是问,这个怎么怎么反驳之类的,大家注意仔细看第二段,比较混乱。分别有3个题,都是细节题针对三种理论。答案应该是:1,月亮与地球spin的关系看出理论1不成立 2,由月亮的core的构成可以判断理论2。3,由月亮的size

TOP

2.3.2.        宇宙膨胀 红移 *
Hahaafeng
V1有一篇介绍星系是在移动的,然后按时间顺序首先这个理论一开始是很难接受的,然后俩人通过红光的移动推断出一个公式,最后现代人又展开了讨论,总体结构比较清晰。有道题说星系移动的理论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就和另外一个什么理论一样,问另外一个理论的作用
V2第二篇长的是说宇宙膨胀的,四段,1屏多一点。 第一段是说1920s有几个科学家说,宇宙在膨胀,跟面包发酵一个样子。这个说法奠定了“哥白尼revolution” 。第二段提供证据,段首有个one evidence include,有科学家观察到星星出现了红移的现象,有什么galaxy和distance的关系,出现了多普勒现象,说明这些星星离我们的距离变远了,所以宇宙确实在膨胀。第三段一直到late1930s,宇宙膨胀才被人广泛认可,貌似中间又有人去验证了一些前面实验的准确性,不是重点。第四段说宇宙膨胀什么时候会停止,有人说要到gravity和一个什么东西抵消的时候就不会膨胀了,甚至会收缩。
四个题,第一个是高亮哥白尼revolution,问文章说这个的用意的是什么?第二题不记得了,貌似是细节~第三题高亮第二段~!整个第二段~!!明晃晃的一大片啊~!问第二段在文章结构里的作用。第四题貌似也是细节,和gravity有关的。定位到第四段就好。
[考古]
宇宙在膨胀
一直以来,人们都普遍相信astronomer和philosopher提出的宇宙是静止的理论。 直到1920s.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根据相对论,宇宙必须是运动的,既不是缩小 就是膨胀。$(为什么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天空是静止的?因为们没有实验证据推翻 固有的理论。)这时文章讲了$多普勒效应,即波源运动改变波在各个方向上的频 率。还举了救护车和警车的例子。说明了$红移和兰移。后来经过哈勃观测,几乎 所有恒星都有红移(离我们远去),而且$星星越远,红移越厉害。于是用理论和 实践$(选Hubble's Law).证明了宇宙在$膨胀。(expanding)

TOP

[考古] 感谢nowwsy
第一段:说某星体(下文用A表示)被observed表面颜色从蓝变黄,原因是A的温度下降了。通过A温度下降这个事情可以indirectly infer A的size变大了。这个推测基于另外两个observation(这里有高亮,会出题)。一,A的一个XXX的period变长了,而科学家已知radius越大的星体这个XXXperiod越长,所以可以知道A的size变大了。二,说A发出的光的总量没有变,而科学家已知这个光的总量=星体温度和size的乘积。A的光总量没有变,而A的温度在下降,可以知道它的size在变大。
第二段:说还有一个interesting sidelight。A的光总量没有变,可是颜色在变浅(brighter),hypothesize说A更多的发出了一种人肉眼见不到的光。
题:
1) 高亮处说的另外两个observation指什么。
选“更长的XXperiod和光总量不变”
2)主旨题
我选了presenting evidence of a well explained phenomenon。其它选项貌似都含有作者观点的意思,但是本文完全没有作者的观点,全部是事实阐述。
3) 说如果一个星体的XXperio变长了,那么这个星体一定会发生什么。
选size会变大

版本二
star的问题: 一个star 的颜色由蓝变黄,认为是由于温度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两个独立的evidence, (这里高亮,问这两个evidence 是什么,就在后面,很好找)然后论述了star mass size 之类的关系~ 有题 第二段又提出一个发现,关于光线,然后解释,说由一部分肉眼看不见。 题目问主旨

版本三
就是关于一个星球的,说它变大了,因为它从发蓝光变成发黄光,blabla。(这一部分有一个考题,问dependency的两个因素是什么,dependency是文中出现的一个词。答案有温度与半径,颜色与温度,颜色与半径之类的,大家要仔细看这段话的意思,我估计自己选错了,就不误导大家了)
然后说luminosity=温度*半径(这里有考题,问如果luminosity一定,一个因素增加,另一个如何,很简单)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波长,在最后一段,我记不起来了。
就这三道题,我实在没空读文章了,只能看题目定位。

背景知识(感谢zliycdr  )
亮度由质量决定,最亮的表面温度最高的蓝白色巨星,质量一般为太阳的20倍以上;亮度和温度其次的黄白星,质量一般在太阳的几倍到十几倍;和太阳大小差不多的恒星,温度相近,和太阳一样发黄光;而那些质量小于太阳的(质量而非体积,体积可能大N倍~),则成为亮度很小,表面温度很低的红巨星(如心宿二)。
一般恒星都是燃烧自己的能量而发光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将自己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质量一般会逐渐变小,温度下降,发光也会变弱;当将自己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进入红巨星阶段。由于恒星有红巨星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恒星是会不断膨胀的(晚期恒星代表——红巨星),因此温度下降的恒星体积会增大,同时质量减小。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心宿二,这颗处于生命晚期的红巨星半径是太阳的600倍,体积是太阳的27 million倍这么多,但是质量却只有太阳的17倍,密度只有太阳的几百万分之一。另外,心宿二表面温度只有3000度,是太阳的 一半。虽然它的温度下降了,但是由于体积巨大,所以仍然具有十分强的发光本领,因此地球上仍然可以观测到这颗红巨星。(total radiation = size x temperature)

TOP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3.1.        行星颜色变化*
V1
Para1某某星的颜色由blue到yellow。然后就inference它发生了什么。理论是,luminous和半径以及另外一个东西(貌似是温度)有关。而且是两个的乘积。所以在乘积不变的情况下,亮度不变,一个变小,另外一个就变大。所以推出来这个行星发生了什么。貌似是半径变大了。
    para2很短,一句话,又说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wavelength of the 星星干嘛干嘛了,所以亮度没变之类的。反正就是变的和预测的有出入。但是给了解释是因为蓝光的波长的关系
V2 (V34)
什么星星yellow变blue那个,第一段讲什么使它颜色变的,有个assumption,两个变量,一个temperature一个什么转速还是镭射什么的,然后有个乘积公式,有题目,下面一段是一个intersting的现象,说什么什么虽然在变什么什么居然没变然后,然后有问作者态度。
V3
para1. 有一个行星在膨胀,说明了它的温度在急剧下降,这点可以从另外两个indirect 的观察A 和B 可以得到.描写两个观察。(有题考这两个是什么,选项里面把两个观察重写了一遍B和A 倒过来些)
para2. 列举了一个很短的有趣的观察,没有考到题,类似于ps 之类的,题目里面还有一道主旨题.
V4
第一篇短的是说有个G星球的体积变大,三段,第一段说有科学家发现了它变大了 第二段是说它变大的证据,有两个,一个是说这个星球会发出脉冲之类的东西,这个脉冲的频率减小了,所以星球变大了,第二是说一个什么什么是等于温度和体积的乘机之类的,这个什么什么值是恒定的,温度降低了,体积就要变大。第三段,好像是和他发出的光变蓝了,所以肉眼就可以看见了,而且看起来更亮了。狗狗上有,我之前看到了就没怎么仔细看文章。
题目有3个,第一个主旨题,第二个高亮了那个什么什么值,关于这个东西的叙述中问可以infer出什么?第三个不记得了,好像是如果体积减少,那什么什么值不变,那么会怎么样。反正就是关于那个乘积的
Deodar整理:
Color change -> temp decrease -> size increase
Based on two evidence (or observation evidence):
1.    Pulsation increase (observed) -> size increase
2.    Luminosity (observed) = radius (size) * temp; luminosity same, temp decrease -> size increase
[考古] 感谢feid1984
版本一:
某某星最近温度升高,从蓝颜色的星变成了黄颜色的星。有两个观察的证据说明某某星的直径变大1)某某星的周期变长(周期跟半径有关)2)某某新的亮度保持不变(亮度=温度直径的某个函数,既然温度升高,所以直径变长)
还有一个slidlight…
这段没怎么看懂,不过没出怎么出题目
版本二
RC:一长三短,那篇长的我基本没读懂,我的大概理解是:行星有小变大是要通过飘移来形成的,大型行星象木星之类的形成就要漂很远,所以要是轨道离太阳太近就不能形成大行星。题到还不是很难。不过太长,生词多。
继续考古
版本1
SG 星的观测: 因为 SG 星的颜色转变的关系,科学家推测星星的温度 decrease, 并且从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结论: 第一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pulsation(当时我没认出这字)变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考点之一,模拟技巧),
第二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luminosity, 并且举出了发光度=体积 X 温度 的关系来辅助说明 (不确定, 不过不重要)最后一段我忘了 请后人补齐
题目有问 (1)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Except? (2)主旨 .... 忘了 ~"~
版本2
另一篇关于星星的。说科学家们观测到有一颗星星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黄色,所以说它的温度下降了(这好像是直接判定方 法,若碰到请留意)。还有一种间接方法,先说星星有心跳(pulsation),而且与体积成反比,科学家们发现星星心跳变慢了,所以星星的半径变大了。 之后又说有一公式:发光率(luminosity)=半径*温度,发光率恒定,所以当星星的半径大了,温度降低。最后一段说,比较有趣的是虽然星星的颜色 变了,但是它在我们肉眼看来是没有什么变化的。(问题里有一道就是问哪个是直接判定法。)
版本3
阅读,只记得一篇了, 星星变颜色的那篇,因为它变大了,而且降温了,前人有比较详细的JJ,但是题不容易,巨绕,很快就晕了,接着就出SC,我想是回答的太差了,verbal里最弱的就是阅读,而且差距是相~当~大的.
版本4
SG 星的觀測: 因為 SG 星的顏色轉變的關係,科學家推測星星的溫度 decrease, 並且從兩個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結論: 第一種研究是針對SG星的pulsation變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樣(考點之一,模擬技巧), 第二種研究是針對SG星的luminosity, 並且舉出了發光度=體積 X 溫度 的關係來輔助說明
版本5
SG星的观测 (一屏): 因为 SG 星的颜色转变的关系,科学家推测星星的温度 decrease, 并且从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结论: 第一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pulsation(当时我没认出这字)变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考点之一,模拟技巧),
第二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luminosity, 并且举出了发光度=体积 X 温度 的关系来辅助说明 (不确定, 不过不重要)最后一段我忘了 请后人补齐题目有问 (1)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Except? (2)主旨 .... 忘了 ~"~
補充:這篇讀的時候要看清楚那些是direct evidence,那些是observation evidence
第二段是說很tricky的一個現象是SG儘管實際亮度不變,但我們看到的SG確比較亮,這是因為某種專有名詞…忘了…不重要…沒有考題,但有干擾選項是從這段出的…不要選

TOP

2.2.2.        抵达美洲的方法
美洲大陆的,围绕着谁是第一个去的讨论的可能性讨论,说有个人叫F。。。,涉及到冰山,水位。。。什么的吧,后来有个题定位coastal的好像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V2
说走海路那个假设的时候有一道题目, 文中说是可以走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好像是问作用。

[考古] 感谢nowwsy
V1
讲一个很多学者以前都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人是在冰川时代乘船来得,有后来怎么撤到步行。 第二段就是说了很多假设说步行的怎么要多久多久了,至少好像要100年走多少mile啥的,后来还是否定了步行,说他们是坐船来的。 有主旨题。 第二段全highlight了,问作用。
V2
关于美国历史,如何考证美国最早是什么时候有人的还是被发现的……一页多~看得我晕晕呼呼地, 人类何时到达美洲,还有不确定。考古的发现显示的最早时间的14,700年前。然后说是什么通过美洲大陆上或是海底里最古老的遗址来确定什么,好像有个15,000到15,500的数字题~
骨灰
V1
人类何时到达美洲(也许是南美洲),还有争议。考古的发现显示的最早时间的14,700年前。第一个假说是,通过陆路。因为独木舟(kayak)太小不太可能做跨海的交通工具。由于ice age,人类不可能于15,700年前通过陆路到达美洲(讲了原因“冰呀,海呀什么的”)。还讲了什么向南走,一个月可以走20里。多少年后到了南美。第二个假说是,通过海路。但没有证据。由于ice age结束后海平面升高,即使有证据也被淹没了。到海底去挖掘有不太可能。所以还是没有结论。

TOP

2.1.5.        Seeds
讲了一个关于seeds的,总共三段。第一段说seeds(有个括号,括号里说不是什么什么,那个词不认识)需要什么光啊,空气啊等等条件。第二段提到dry的soil怎么样,(whereas……)此处有细节题,是个取非的,问后面那个东西怎么样。第三段又出现了一个大写斜体的词在最后。

2.2.        Geography & Geology
2.2.1.        ❤ extinction *
V1(730)
para1 先说巨型EXTINCTION 由火山爆发引起  转折  火山 爆发 自己单独 不能造成那么大影响
para2 有火山爆发 能引起的其他变化。
有一题 问原文没有告诉你哪个 事情发生的机理。    我选了海平线下降,他提到下降了,但是是直接说的, 并没有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其他貌似我都找到了 。
V2
有关于史前动物灭绝的,一屏多,
第一段说是有大量的火山爆发引起了动物的大量灭绝,接着否定了这种说法
第二段说是因为海洋的迅速减少,造成海中可以溶解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多,balabala 所以造成了许多动物的窒息,或者其他原因
第三段说虽然火山爆发对于动物灭绝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海洋的减少
这个有整理的同学看看考古题里面有没有,大致的火山爆发、海洋减少的关系是这个样子,但是文中谈到的原因我记不清了
V3(730)
首段:250百万年前,有个物种大灭绝,且地质研究证明这时候有个火山爆发。但是这个火山爆发自己不应该造成整个的大灭绝。
二段:某一段时间,地壳沉降。后来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而二氧化碳增多。因此,溶于海水的氧气量减少,造成生物窒息而灭绝。这时候加上火山喷发,有毒气体和物质溶于海水,毒死了一部分物种。二氧化碳增加使温度上升(热死了一部分物种?赫赫)。总之,这些因素使气候极不稳定。
Q1,海平面下降后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选: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
      其他选项有:海水中氧含量下降
Q2,火山爆发对于生物灭绝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选:a factor
V4(720)
第一段说传统观点认为火山爆发是物种灭绝(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抛出TS,说其实不是,人们夸大了火山爆发的作用
第二段论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一个地方海平面上升,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说这些反应和火山爆发一起导致了物种的灭绝。
问题有一个问在火山爆发对物种灭绝的作用上,作者同意下面哪个观点?
我选了E,有影响,但是只是one of factors
还考到了那题说文章中论述了下面什么的cause,except
我也选海平面上升,就只是提到海而已,并没说为什么
V5
我只补充下题目吧:
1。except题问以下哪个没发生:A drop sea level   B 氧in ocean 下降 C 二氧化碳增多 D 海洋中有毒的物质增多 E 气候不稳定
可参考V3(730)
”后来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而二氧化碳增多。因此,溶于海水的氧气量减少,造成生物窒息而灭绝。这时候加上火山喷发,有毒气体和物质溶于海水,毒死了一部分物种。二氧化碳增加使温度上升(热死了一部分物种?赫赫)。总之,这些因素使气候极不稳定。”  
这一题犹豫了好久  貌似都有   在说气候不稳定是前面有个may, 不确定  大家上考场仔细看
2 。问第一个发生什么:这个还是参考V3(730)的Q1吧  干扰有海平面下降,定位到“氧化反应”处
3。 就是狗狗中 火山爆发的作用:as one of factor 确定
题目补充(720)
1. 什么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选择oxidation
2.火山爆发的影响 选C    作为一个factor
3.except 题目  定位到第二段末尾   选A  海平面下降。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海平面下降。但是文章后来说,海平面又会上升。在文章末端,B C D E都有明确的论述,基本上是原词不变。
4.support题,文章第一段末高亮了一段话,是说However,火山爆发不足以毁灭所有生物。 我选择了火山爆发没有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之类的。
题目补充
1.火山爆发对动物灭绝什么作用? 答案是E 有影响 只是一个factor,貌似首段末句和最后一句高亮的句子都有这个意思 有个干扰选项说是most important 的影响
2.海平面下降后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 定位第二段“海平面下降”的后面 是 露出的地壳发生氧化反应。
3.细节题except  这个我不确定 我选的是第二段并列里面没有提的那个选项。狗狗里有些人说是海平面下降。。。
4.support题 支持最后高亮的那句话“火山爆发不足以使所有生物灭绝”   正确选项是说另外某个时期的火山有同样程度的爆发但是没有导致生物灭绝。
[考古] 感谢feid1984
第一段说,传统观点认为地球历史上一次物种大灭绝P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然后说这种观点认为火山喷发有什么什么后果,然后怎么影响了生物,造成了大灭绝。但是有反对观点说火山喷发即使有影响,后果没有这么强悍 (考点)。火山只是在第一段有说
第二段说,有人提出了是因为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海平面下降,导致了大量陆地露出海平面,然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还是什么来着,既不清了,比例严重失衡,导致海洋生物以及近海生物生存困难,然后就都灭绝了 (考点, 并列, 顺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火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Q1有个except题,选的答案应该是第二段那几个并列部分里面没有的
Q2问下面几个选项发生的顺序,在第二段里面出的
Q3. 火山爆发对于生物灭绝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我选的是,a factor but not the most important
Q4. 哪个选项可以support文中一句话: 即使火山爆发是个原因,也不足以那么强悍毁掉整个生物群。我选的是在某个地方发生的火山爆发对某些生物并没有什么影响。
Q5. 细节题
[繁体考古]
第一段︰   P 時代有全球範圍內的種族滅絕。一般都認為那個時候地球活動劇烈,火山頻繁爆發,這是導致宗族  滅絕的原因。(這裡說了一堆火山爆發相關的描述,沒有太大意義。)段末最後一句是轉折,說就算   火山爆發再厲害、牽涉範圍再大,也不可能導致那么多種族的滅絕。
第二段︰ (主要是給出另一個對種族滅絕原因的解釋)說種族滅絕應該有其他的原因。某某科學家發現了organic matter中的碳的成分異常。這個現象再聯繫到那個時代中的海平面下降。由此開始,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大概就是說,海平面下降了,原來淺海中的生物就暴露在空氣中了,然後就引發了一系列變化。由失氧開始。(那個單詞我不認識,但是   由詞根推斷應該是指失氧的回應)。就是空氣中氧的成分越來越少,碳越來越多。然後那些生命要活   下去還不停地消耗氧,使這個情況惡化。然後海水裡的氧也越來越少,碳越來越少。然後怎么著我忘   了,就引起了其他變化,包括氣候的變化和火山爆發,都是這一系列變化中的。所以這才是種族滅絕的解釋。
版本2
物种灭绝
还有那个动物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间灭绝。JJ里那个蛮详细的,不过有一点。。。他其实是讲了为什么灭绝的,而不是像JJ里写的都给否决了。因为问了这个问题,说为什么非洲和亚洲的要比美洲的灭绝的百分比多。。看最后一段把,我没看仔细就不误导了。另外在最后一段,开始时a counterargument is ..blabla....The second counteragrument is...问"The second counteragrument"作用还不知道说明了什么。。。
版本3
第一段说某个P时期末物种大灭绝,传统认为是喜马拉雅山的什么板块运动造成的火山喷发导致的,但被作者否认,火山喷发不会导致那么多生物死光光。
第二段说其实是P时期末板快怎么动了,海平面就下去了,海岸生物死了,空气含氧底了,海水含氧气也少了,然后水生物死了,又放出什么气,导致陆地生物也死了。总之就是一串反应,具体关系当时就没怎么搞清楚。最后说火山喷发也导致了气候进一步的不稳定,加巨了灭绝 (有题目,问火山喷发的作用好象,我选了火山喷发是导致生物灭绝一系列因素中的一个)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