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thanks  a  lot @@@@@@@@

TOP

[em01]

TOP

太感谢了!

TOP

good cases for studies!

thanks!

TOP

many  thanks @@@@@@@@@@@@

TOP

谢谢分享

TOP

great work!

thanks!

TOP

Funny的采访录

被采访人  Funny 
TOEFL  620(语法57) 
GMAT  730 
GPA  2.6 
教育背景  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 
行业背景  IT(研发,项目管理,咨询) 
工作时间  7年 
申请学校  Michigan,Tuck,Duke,NYU,HBS,Wharton,Kellogg,MIT,Darden,Columbia 
被录取学校  Michigan,Tuck,Duke,NYU 

· 得到被四所名校录取的诀窍 
· 咨询背景的申请人如何脱颖而出? 
· 四个学校Essay和面试的详尽介绍 


采访之前,我眼里的Funny简直就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今年被四个美国顶尖商学院录取,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大部分申请人的Dream Sch ool。见面之后,我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种傲气逼人的感觉。整个采访,他一直在平稳地、富有逻辑地介绍着他的情况和感受
。 
Interviewer(以下简称I):Funny,你好。首先祝贺你得到四个Top MBA rogram的Offer。这应该是很多 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想你的工作经历一定非常突出,能否介绍一下呢? 

 
Funny(以下简称M):我的经历可能在IT背景的申请人里面是比较全面的。本科毕业之后,我先去了一家只有10多人的IT公司做编程。两年半之间,公司经历 了迅速发展和迅速衰落的过程,从10几个人很快地发展到50个人,可惜接下来由于经营的问题而迅速倒闭了。后来的一份工作是在一个保险方面的网站做部门经理。我刚去的时候 正好是.COM的高峰,公司也融到资了,一年中,公司就发展到40-50人,不过好景不长,有如第一个公司的复制一样,半年之后,随着.COM泡沫的破灭,公司也从高峰上 掉了下来。 

经历了两个公司的由盛而衰,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是否要去读MBA了。工作了四年多,这两次工作对我个人来说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也并不是失败。从一名IT工程师 转型到一个部门经理,我经历的东西挺多。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好自己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所以觉得也许MBA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一个提高,找到将来的方向。于是我花了三 个月的时间,考了两次GMAT,得到了一个还可以的分数。然而在和很多朋友,包括我的经理,进行了交流之后,我再一次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决定再等等。一来是当时国内机会 比较好,二来是MBA是商业的教育,而我的背景还是纯技术。尽管我做了一年多的经理,但基本上还是和技术打交道。我的经理们建议我申请跨国咨询公司的工作职位,积累和商业 相关的经验。 
由于对咨询一点概念都没有,我只能到一些咨询公司的网站,还有求职网站上面找招聘的信息。非常幸运的是,当时PwC正好在招聘和对保险行业了解的人才。我前面一 个公司正是一个保险方面的网站,做了两年多,我对保险的业务流程很熟悉。而且由于一直在准备出国,我的英语一直没有放下,所以面试也很顺利,就这样,我被PwC录取了。这 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很大的转变,从纯技术研发到管理,再到技术咨询,这个发展的轨迹还是比较符合逻辑。一年下来,在PwC的工作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在这里,和我一个团 队的人是分别来自各个国家的咨询顾问。其中我做的第一个项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的项目经理是从美国来的一个华人,其它成员包括三个本土的咨询顾问和三个澳洲的咨询顾 问,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国际化的团队,因此我要去学习如何和外国人合作,如何做咨询项目,如何去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样的一个项目基本帮助我了解整个咨询的过程。在PwC 做了三个项目之后,公司被IBM收购了(看来我这个人对所属的公司不太友善啊,呵呵)。在IBM的旗号下工作了两个月,我就感觉企业的文化和原来很不一样。在IBM这样一 个销售驱动的企业里面,咨询实际上并不是很被重视。而我刚接触了咨询一年多,还是希望做得更加深入一些,所以就转到了Accenture。它的流程和PwC很象,我的背景 也很适合。在Accenture的一年半里,我负责电信方面的咨询项目,从开始的Junior Consultant,到现在的Senior Con sultant。 

I:进入PwC之前,你曾经考虑过申请MBA,但是最终推迟了这个计画。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成熟思考的人。那么是否可以讲一下,当初本科毕业 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外资企业呢? 

M:实际上,改变出国的计画,在我的生活里面已经不是一次了。出国,作为一个梦,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了。本科毕业后,我曾经申请过计算机的博士Progra m,并且被Brown大学录取,由于没有奖学金,我只好放弃了。很多时候,人生的轨迹总是会被一点点小事情而改变,如果当时我去了的话,今天的情况一定完全不同了。也正式 因为本科毕业之后,我需要完成各项出国考试,所以只是想找一个过渡的工作,因此就去了第一个公司。 

回过头看,在这个小公司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小公司不象外资企业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给你一个明确的职责范围,但是真正成长的空间很小。小公司不规范,你 可能既要做销售,也要做程序员,小的项目里面你可能还要做项目经理。所以两年下来,你会成长得比较快。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工作,你才会知道你喜欢什么。以我作为例子,我做了 两年程序开发,也做售后支持,最后一年在上海一个很大的保险项目里面充当的是项目经理的角色。通过这样的经历,我发现自己的在于沟通能力,对于客户需要的东西我能够很快把 握。另外,我觉得自己的弱点在于创造能力不强(这也是我需要培养的地方),但是我的实施能力很强,或者说是项目管理非常强。一旦大家有了主意,把方案定下来之后,要是说一 定要在10天内完成,那么我一定可以在10天内完成。实际上,我这次申请也是这样得一个体现,我申请了很多的学校,本身的工作也很忙,但是我都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各个方面 的人物,结果也很好,这也再一次证实了我在项目管理上的能力。 

同样地,我加入第二个工作也挺盲目的,当时第一个公司快倒闭了,我需要再找一个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公司为我提供了进入互联网的机会。和上一次不同,这次 我作为公司的骨干之一,帮助公司一起成长,经历了从公司诞生,到达鼎盛时期的繁荣,再到后来衰落的时候处理裁员以及和投资房商讨的全过程,这样的一个商业周期对我的成熟帮 助很大。我发现原来的程序员生活不是我喜欢的,相比之下,我觉得和人打交道更加有意思。我想如果我做程序员六年,我不会有机会和大家在这里聊MBA的话题。 

I:那么从小公司到象PwC和Accenture这样的跨国企业,你有得到了什么呢?
 
M:如果说前面的两个工作让我实现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转换,那么PwC和Accenture则使我实现了向国际化人才的转换。咨询的工作很忙,生活和工作通常不能 很好地协调,但是它给了我接触到不同行业的客户和不同类型项目的机会,从战略,企业流程,到信息管理系统,这些都是很好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和我一起工作的项目组成员都 非常优秀,既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有海外的MBA,还有很多外国的员工,可以说,每个团队都是国际化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里面,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必须学习 如何和不同的文化沟通。我们平均每隔三个月就换一个团队,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也会不同,这样就要求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和人达到很融洽的工作气氛,实在是很好的锻炼。从中得到 的Teamwork和Leadership的经验在我申请的Essay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I:在两次改变出国计画之后,是什么促使你最终决定今年申请MBA呢? 

M:在咨询行业工作了两年半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成长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不错,咨询的工作能够给你很多学习机会,但是这种学习不像商学院那样的系统教育。比如说, 在项目里面,我们会涉及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项目,但是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客户提交方案,因此我们只能到知识库里面找一些相关的东西,然后 结合客户的情况进行修改。我想,商学院的系统教育会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再说,我认为上商学院还是越年轻越好,这样的机会成本低一些。 

I:那么你希望将来从商学院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呢? 

M:关于我的职业目标,其实我在写Essay,和签证面试的时候说的都不同,这也说明我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想法。我长远的目标还是创业,行业嘛,应该还是和IT 相关,将近七年的相关经验还是不希望放弃啊。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创业是要受很多条件制约的,比如融资等等,另外我从商学院毕业的时候并不一定有合适的机会,所以申请的时 候,我说自己的目标是风险投资行业,一方面,VC和创业密切相关,同时自己可以从工作中发掘一些很好的机会,对将来的创业还是帮助的。可是,后来我和一些校友谈过自己的目 标,才发现VC其实是一个很封闭的圈子,而且不像投资银行,VC没有给MBA毕业生提供合适的职位。现在看起来,毕业后先回到咨询行业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备选方案。所以,我 在签证的时候告诉签证官我希望回到咨询行业,成为管理咨询公司的Associate Consultant,毕竟咨询公司是Global ay的。  

I:申请MBA,GMAT和TOEFL都是必须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这两项考试的成绩呢? 

M:我的GMAT是730,这是我第二次考的成绩,也基本够用了,前一次是680。尽管很多人说GMAT已经不象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是我觉得GMAT成绩还是非 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希望得到奖学金的人来说。我知道的得到奖学金的申请人,他们的GMAT都是750以上,在这一点上,还是挺有规律的。如果申请人的工作经验一般的话, GMAT还是要高一些的好。我的托福是620,其中语法只有57,很低。 

I:GPA也是申请里面一项重要的因素,你的GPA一定很不错吧? 

M(笑):我的GPA只有2.6,它对我的申请又不少影响,我觉得这也是我没有得到Top 5学校录取的原因,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是要求高于3.0 的,如果达不到,可能就直接把申请人据了。 

I:很多学校的申请Essay里面都又Optional的Essay,让申请人解释自己的弱点,很多人用这个Essay来解释自己的GPA为什么不高,你这样做 了吗? 

M(又是一笑):没有,我当时觉得应该尽量不把它看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毕竟我已经毕业比较长的时间了,我希望尽量淡化这一因素。而且,我要解释也没有很好的理 由,无非就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参加学生会,这些解释,大家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我还不如充分利用Optional Essay写一些和个人兴趣相关的题材,来 反映个人性格,把自己表现得更加丰满。
 
I:那么学校面试的时候,有没有学校问过你为什么GPA不高? 
 
M:没有,如果一个学校愿意给我面试的机会,那么说明它已经认可我的基本条件,不会介意我的GPA了。事实上,我的面试非常成功,5个学校给了我面试机会,其中 四个录取了我,另外一个学校把我Waitlist了。不过GPA的高低对于申请奖学金还是有影响的。 

I:你被四个学校录取,那么你总共申请了多少个学校呢? 

M:尽管今年我得到了四个学校的录取,但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也犯了许多错误。申请的学校太多,导致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校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其中之一。 这次申请我总共申请了十个学校,包括:HBS、Wharton、Kellogg、MIT、Darden、Duke、NYU、Tuck、Columbia和Michigan 。我的目标就是Top 10的学校,所以我先把Top 10 的Essay看了一下,Stanford的第一篇Essay:What&nb sp;MaChristopherer You Most,我想了想,觉得没有办法写,因为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我想要是把这个题目想好,也 许我就不会去读MBA了。还有Chicago,它的Essay也不好写。传统上它是金融特别强的学校,教学方式偏重Lecture,而对于我们这些急需提高Soft&nb sp;Skill的申请人,我觉得案例的方式较好,因此把Chicago也略过了。剩下的其它学校我都申请了。 

I:你觉得申请多少个学校比较合适呢? 

M:就申请学校的数目而言,我觉得五到六个比较合适。之所以申请了这么多,是因为当时对自己不是很自信,觉得硬件条件不够好。我从各种管道得到的信息来看,认为 GMAT很重要,GPA也很重要。然后我一看,自己的GMAT不高,GPA也不高,那些Top 10学校的托福平均分都在640、650左右,而我才620,还 有一项低于60,这些是很多人提到的要被学校据掉的因素。所以我想,要不来个广种薄收?其实从结果看,真的没有必要。我拿到四个学校的Offer,但是没有一个提供奖学金 ,还不如拿到一个学校,又有奖学金呢。 

I:申请这么多学校,你是怎么样安排申请的时间的呢? 

M(哈哈一笑):这正好问到我今年申请最失败的一点了。我在申请安排的总体策略上是有失误的。以前网上的评论都说第一轮提交申请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咨询行业背景 的申请人,第一轮类似背景的申请人很多,很可能把招生的名额都占了,所以我把Dream School(Wharton、Kellogg和MIT)放在第一轮申 请。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种策略是有问题的。而且不光是我,从所有中国大陆申请人的情况来看,第一轮申请的人被这三个学校录取的真的少之又少,好象也就两三个的样子, 但是第二轮被录取的人反而很多。所以对以后的申请人来说,我建议可以把Dream School放在第二轮,第一轮可以申请一些Backup Sch ool,或者申请那些也算是你的Favorite School,但是不算Dream School。我个人的感受是,通过反复地修改,Essay肯 定是越写越好。还有面试,Kellogg的面试是我的第一个面试,也是我做得最差的一个。除了自己没有经验之外,运气也不好,面试我的校友的口语比较差,这让我很是吃惊, 他甚至经常用中文。我还没有老练到完全喜怒不形于色的程度,如果我感觉不好,一定会表露出来,我想他也会感觉到。第二个面试就好很多,后面的一个比一个好,甚至到了做完面 试我就觉得可以拿到Offer的程度了。这也是我想说的另外一点经验,在做好学校的面试之前,最好先找一些学校做一些练习,我相信面试绝对是越做越好的,实在没有条件,也 要多做Mock Interview。 
八月份考完托福,我从九月份下旬开始Essay的写作。在申请学校多的情况下,我以前项目管理的经验就发挥了很大作用。从进度上,我保持了很好的节奏。十一月份 申请三个学校,十二月份申请两到三个,一月份又申请两到三个,每一批申请完之后还可以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又开始准备,这样总共用了三到四个月就全部搞定,最终的结果也很好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提醒一下将来的申请人,一定要对学校进行很好的研究,Essay的写作要开始得越早越好。比如,其实NYU对我就不适合,它在金融方面很强,而且地点 很好,对于有志于投资银行的人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我对金融不是很感兴趣,尽管它录取了我,我也是不会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它上面浪费了时间,否则我完全可以把其它 学校的申请准备得更好。 


我从九月二十日开始准备Essay,当时快要到Deadline的学校是Wharton和HBS,都是十月中旬,那么我想,挑一个申请第一轮吧。再加上Kell ogg是十一月初,MIT是十月底,那么第一轮就可以申请三个学校。整个十一假期,我都在埋头写Essay、填表,时间非常仓促。如果让我重新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一定会放 弃第一轮申请Wharton,把它留到第二轮。只是当时被一些网上的信息误导了,觉得第一轮很重要,所以没有放弃。 

另外一些学校的第一轮是十二月,比如NYU和Duke等等,所以准备完前面三个学校之后,我还有一个月时间申请这些学校。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选的这些学校 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要求的Essay题材都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2到3篇Essay是可以在前面准备好的Essay的基础上稍做修改就可以了。这样每个学校再多写1到2 篇就可以了,这样后面申请时间安排上就会充裕一些。 

一月份又申请了几个学校,包括Michigan、HBS和Columbia。其中HBS和Columbia我都没有花太多时间。Columbia是对中国大陆申 请人免申请费的,我就在Deadline之前,把前面的Essay一改,然后Email告诉Admission Office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免掉申请费, 就可以了。HBS的Essay和Wharton的有些相近,只是字数要求少,所以我就把以前的Essay删减删减就交了。说实在话,我觉得自己的资历还不足以申请HBS, 所以花的精力并不多。 

I:不管怎么说,能够把这么多学校申请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Essay写作是很多申请人都大为头疼的,总是觉得无从下笔。你是怎么写的呢?

M:我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然后用中文改,直到用把我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再翻译成英文。一般一天就可以翻译一所学校的所有文章。然后再请一些英文好的同事帮 忙改,这样再有个一到两天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对我来说比较适合,因为如果让我直接写英文的话,很难把我的意思贴切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会分散我的经历去考虑用词和语法,用母 语就没有这个问题,我可以自如的表达。

 
I:那么写Essay之前你做了什么准备工作呢? 

M:准备素材。我首先回顾过去的六年里面我都做了什么,有什么闪光点。比如创业的经历一定要在Essay里面体现,转换工作的理由一定要写。我喜欢体育,这是我 的特长,也应该放进去。还有我业余生活里参加的俱乐部活动,也要写进去。把这些材料一一罗列出来之后,再回头看学校的Essay,看看哪些材料应该放到哪篇Essay里面 ,使得每个学校的Essay能够尽量覆盖我的所有闪光点。
 
I:Funny,你的背景是咨询,和你背景类似的申请人有很多吧?你在申请中是如何定位,使得自己和其它人区分开来? 

M: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我确实是有咨询的背景,但是我和一般传统的咨询背景的申请人不同。应该说我的背景是Technology+Consulting+En trepreneurship,特别是Entrepreneur,这样的背景已经是比一般单纯的咨询背景的申请人要丰富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完全应该在第二轮申请 ,因为我完全可以通过展现这些独特的地方把自己和他们区分开来。 

我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我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创业的激情,同时又在大的咨询公司工作过,受过正规的商业培训。每个商学院都强调申请人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这样的背 景组合使得我既可以为技术背景的人带来商业方面的想法,又可以给大公司背景的人带来创业的想法,这样对商学院就很有吸引力。Kellogg的Essay里面有一篇问我哪些 方面很Unique。我觉得特别好写,只需要通过我的背景的简单陈述,就可以说明我带来什么Unique,毕竟我看问题的角度和咨询公司的人不同,和创业背景的人不同,和 纯技术背景的人也不同,这篇文章我觉得是自己最满意的文章了。 

I:四个顶尖商学院的Offer,要选择一个,很难做决定吧? 

M:四个学校里面,NYU早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来是它的排名稍低,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差一些,二来是NYU的强项在金融,和我的职业目标不一致。再则,N YU地处纽约,没有正式的校园,而我觉得回到学校学习,一个校园氛围还是必要的,不能同学们上完课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如果我要留在美国的话,Tuck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 。首先Tuck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好,都是去的顶尖的咨询公司或者顶尖的投资银行,其次,Tuck再美国是一个贵族学校,是常青藤联盟的一员,连我在Accenture的老 板,一个Wharton的毕业生,都推荐它。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回到中国继续我的事业的,而Tuck的校友留在美国的比较多,在中国国内的不到五个,这样的校友网络就比较 弱了,对我将来在国内的发展会有负面的影响,所以也被我排除了。Duke和Michigan之间的选择确实让我头疼了一段时间。三四月份的时候我还倾向于Duke呢,那时 候我和今年被Duke录取的人已经很熟悉了,觉得他们都非常优秀,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过两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而且Duke的环境非常好,学校的名气也很大。不过我最终 还是选择了Michigan。除了是因为Michigan在历史上排名一直很好之外,更主要的是参考了BusinessWeek论坛上其它人的意见。BusinessWe ek对于了解学校是个很好的资源,在论坛上讨论的很多人就在美国,他们去过学校,甚至本身就在一些MBA rogram里面就读。你会看到,论坛上关于某两个 学校的比较都是几十页几十页的,你可以参考不同人的意见,特别是在别人眼中某个学校的缺点。关于Michigan和Duke的比较,我就打印了三四十页。我了解到在美国雇 主(包括一般的行业,顶尖的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的眼里Michigan比Duke要高一个层次。医药业是个例外,这个方面Duke很强。同时由于在传统上Michiga n的MBA很强,所以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学生。在BusinessWeek的商学院排名上,Michigan在五项最重要的分项排名上都是前五名,在USNews上的Mic higan排名也比Duke高。今年Michigan的排名下降主要是因为学生就业的情况不如人意造成的。就校友的网络而言,Michigan也比Duke强很多,毕竟D uke的商学院是70年代才创建的,而Michigan的商学院是20年代就有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Michigan的名气还是要稍胜一筹,似乎知道Fuqua的人并不 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和Michigan和Duke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觉到Michigan非常专业,人非常友善,对我的Email回复特别快,一般是当天或者第二天就 能够收到回复。而且Michigan的Admission ackage也是四个学校里面最专业的,介绍非常清楚,你要干什么,可以去哪里找资料,让我感觉很 好。综合这些因素,我最终选择了Michigan。 

I:对于今年申请这四个学校的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M:从学校的风格来说,Duke和Michigan很近似,我建议将来打算申请其中一个学校的人不妨同时申请这两个学校。事实上,我确实看到很多人同时拿到两个 学校的Offer。这两个学校都很重视Teamwork,Fuqua的“Team Fuqua”就是它一直宣扬的一个品牌,而Michigan深受美国雇主喜欢 也是因为它的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很强。另外这两个学校对硬性的指针还不是那么看重,所以如果申请人的硬性指针不是很强的人不妨一试,不要说觉得自己的不够好就放弃申请Top  10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两个学校对于硬性指针不是非常强调,所以面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说来,这两个学校的面试都是由国内的校友做,建议大家一定要提前争 取到这个面试的机会,面试中一定要展现自己的成熟的职业规划。 

Tuck比较怪,尽管它的综合排名不是非常高,但是它的申请竞争非常强,录取率很低,甚至低于10%,这一点和Joseph有点类似。所以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这所 学校,那么可以申请,否则,我建议还是不要申请了。另外Tuck的Essay很重要,写得是否出色对于成功与否影响很大。它每年都有一个很难的案例题目,如果你看过以后觉 得不舒服,就需要甚重考虑是否要申请了。 

NYU的金融很强,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是投资银行,那么申请它一定没有错。它的地理优势太大了,和华尔街只隔一条街,每天都有投行的人到学校,你可以接触到很多的 机会。另外,纽约是很好的了解美国文化的地方。如果你的思想很开放,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文化,那么纽约是不错的选择;反之,如果你在这方面稍微差一点,我想你在NYU可 能会Get Lost的。由于NYU没有学校的概念,你的美国同学下课之后一定到处找乐去了,纽约的诱惑太多,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和同学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会非常 难受的。你想想,别人都走了,留下你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里面,而且这种情况会持续两年。我觉得自己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以前工作的时候带老外去酒吧,还是特别吵的 酒吧,他们觉得很高兴。对我来说呢,虽然不是折磨,但肯定不是享受,我宁可去茶馆。去美国的确要适应这些,但是我不希望每天都如此。我更希望有一个校园,能够和通讯做下来 静静地去沟通了解。 

I:说到Essay了,我想将来的申请人都非常关注如何才能把申请Essay写好。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Essay是如何选材的吗? 

M:我就挨个学校讲一下吧。首先是Tuck,今年的第一篇文章给出一个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要求申请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这个例子说的是,如果你知道你们公 司的员工得到了其它公司的内部信息,问你是否会应用这些信息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个Essay我写了三个小故事,总共1000多字,其中两个故事是工作方面的,分别来自我工 作的第一和第三个公司,另外一个是生活中的故事。我认为这个Essay我写得很不错,内容很丰满,也是我拿到面试和最终被录取的重要原因。 


I:为什么你要考虑写三个故事呢? 

M:一般的Essay里面写一个故事的比较多,但是我看Tuck的Essay数目并不多,在其它的Essay里面把个人的题材写进去不太合适,所以就在这篇文章 里面用上了,而两个工作上的例子则用来展现随着职业的发展,我的思想的成长过程。从内部逻辑上来说,三个故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我是根据这个案例的叙述,针对获得竞争 对手内部信息这一点做了一些分类。第一种情况是,我的雇员虽然得到了对方的内部信息,但是是通过公开的资料得到的,只是需要费力气去分析,这种情况不违反竞争的原则,而且 对雇员来说是一种对公司忠诚的问题。因此我写了一个与对公司忠诚相关的故事;第二种情况是,这些内部信息确实是通过我的雇员的亲戚得到的,这样就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为 此,我又写了一个故事,着重谈如何处理公平竞争的关系;第三种情况,我又用了一个故事。这种写法反映了我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个案例当成职业道德问题,直接地把雇员解雇了事。 因为题目给出地信息不够充分,所以我就象平常做案例分析那样,通过分析不同的情况,把案例展开,然后针对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做不同的分析,并且得到不同的结果。对应于各种可 能的情况,我加进了自己的故事,因而显得很丰满,也反映了我对于这种案例成熟的分析过程。 

I:其它学校的情况呢? 

M:NYU的第一篇就是典型的Why MBA和Career Goal的文章。第二篇文章我选择了写第二个题目,它问的是你如何提高你所在 的团队在工作种的表现。这篇文章涉及到了Teamwork的核心: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人的工作方式和个人性格都不尽相同,比如说,有些人很富有创造力,但是做实际的事情 不行,而有些人创造力稍差,但是对方案的实施能力很强。这样的一些人在一起,一种可能是互相不服,导致效率低下,另外一种可能是想好配合非常和谐,一个负责出主意,一个负 责实施。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实现互补,达到1+1>2的过程。因此如何处理项目中的矛盾,减少矛盾,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特点,这是Teamwork的真正含义。

在这个题目里面,我写得是自己在咨询公司里面的经历。我的团队里一部分人是外国的专家,一部分是本土的咨询顾问,专家们有着国外的先进的经验,但是对本土的情况 并不了解,而且由于不会中文,所以交流也有缺陷,而象我这样的本土咨询顾问则,当面对某一类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最合适的,但是我们的优势是具备本地的经 验。在我的团队中,以前的分工并不能达到最合理的资源优化,于是我通过调整结构,使得每个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NYU的第三篇文章是要求你创造性地描述你自己,可以运用任何表现方式。内容上,我就是把Kellogg的那篇介绍自己如何Unique的文章拿来,把自己的E ntrepreneur背景和咨询的背景结合,然后每个方面用一些Key oint,比方说,咨询方面我用了Leadership,Teamwork,Com munication Skills来描述自己;Entrepreneur方面我用了Passion来描述。表现形式上,我并没有特别的用标新立异的方法。为了 迎合题目的要求,我采用了一些图片,比如当说到我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就用了一个Word里面的篮球图片,当说到我的Entrepreneurship,就用了一个表现创造 力的图片,就这样,每个Key oint用一个小图。 

I:前面讲到了Teamwork的Essay,通常学校都会要求你介绍你在Leadership方面的能力,你是怎么写的呢? 

M:对于Leadership的理解有很多种。我的理解是:一个好的Leader应该可以给别人指出前进的方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出来鼓励大家;在面对内 部矛盾的时候,能够站处理调节矛盾;好的Leader还应该了解团队中的哪些人有哪些特长,不同的人的性格如何,能够针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处理,从而提高团队的团结。我写 的关于Leadership的Essay基本上会包括这些内容。题材我一般选择的是我在第二个公司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Leader,参与了创业,需要给我的同伴 制定一个发展的方向,创业中间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当时的.Com公司来说,很长时间内我们都看不到未来,那么我写了自己如何真正地鼓舞同事,如何处理团队中 人员性格的矛盾等例子。 

I:我觉得你对于Essay题材的研究还是很深入的。能讲一下其它学校的情况吗? 

M:Michigan的第二个题目涉及到学校的一个概念:Co-Create your MBA。通过队Michigan的研究,我对这个 概念了解得还是比较深入了。Michigan有一个MAP rogram,在这个Program中,你要参与一个项目,通过项目,把第一学期学到的知识用到现 实的过程中,看看你到底学到了多少,项目通常由一个教授带领。正所谓“学而后知不足”,在第二学期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相应的课程。我想说的是,你必须研究才能知道Co-C reating是什么意思。在做了这样的研究之后,写起来就不难了。我就是写了自己懂得如何利用MAP rogram,比如说我会选择和Entreprene ur相关的项目,并且在第二学期选相关的课程等等。 

第三篇文章是关于价值观念冲突的文章,对于这个题目,我只是凑了一篇,用了职业道德的文章,其实也不完全合适。在国外,一个项目经理做决定的时候需要考虑他的决 定是否对环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冲突的题材。可以我没有这种经历,所以就写了一个个人价值观念冲突的例子。 
所有学校的Optional Essay我都会写,而且基本上都是用的一个生活里面的例子。你听说过Terry Fox吧。他是一名加拿大 的残疾人,因为癌症被截肢。然后他装上了假肢,每天坚持跑一个马拉松,目的是为癌症捐款。在跑了100多天后终于去世,为了纪念他,加拿大全国降半旗致哀。后来为了纪念他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广了马拉松义赛,北京是从2000年开始,要从工体到肿瘤医院,总共8公里,我参加了3-4年。我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是一来Terry F ox的故事本身就很感人,二来,通过描写在长跑过程中如何战胜自己,可以表现我的毅力。 

Duke的前面两篇文章都很好写,第三篇文章要求介绍你的课余生活。我用了长跑和足球的两个故事。 
Tuck除了我前面讲的一篇文章之外,还有一篇是关于失败的。我写的是自己创业失败的经历。这段经历确实对我自己成长由很大的帮助,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公司面 临破产,裁员,和投资方商讨,这一切对我都是沉重的心理打击,同时也是让自己反思的机会。这个失败并不是因为我的原因造成的,但它对我的职业而言也是一个失败。这种文章, 关键是要说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之后你如何做,从负面的经历中展现正面的东西。 

写到职业道德的文章的时候,我通常会用第一个公司的经历。当时公司已经处于快倒闭的状态,现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尽管项目还没有结束,公司就想向客户追回尾款,并 且说要是客户不给钱的话,我们就把项目停了。作为员工,我觉得我们必须把项目完成,毕竟我们已经签了合同,需要有信用。而且这个项目对客户来说很重要,如果停了,客户就会 遭受非常重大的损失。对公司的忠诚和对客户的信用这两种价值正是我当时所面对的难题。我后来的做法是和公司的经理探讨,找出一个最佳方案,使得公司有所补偿,又顺利地完成 了项目。 

I:在你的Essay里面,有没有用到关于大学时代的例子呢? 

M:我一般不写,毕竟我已经毕业好些年了。由个别学校要求写,那么我就写了自己当年在学校担任足球队队长的经历,用来表现自己的团队精神和热爱运动。 
;
I:推荐信你是请你的老板写的吗? 

M:是的,我请了第二个公司,也就是我参与创业时候的老板和原来在Accenture的一个老板,有些学校要求三封推荐信,我就请原来在PwC的老板写,我觉得 推荐信不是特别重要,其主要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申请人。我的推荐人都非常忙,他们只能写一些提纲,说明我在哪些方面比较强,然后我在根据这些提纲加一些在Essay 里面不容易表现的具体的内容,再给他们修改。 

I:对于申请失败的学校,你能讲讲其中的教训吗? 

M:Wharton,前面讲了,那是我第一个申请的学校,实际仓促,准备不足,也是做得最差的一个。MIT的Deadline是在Wharton之后的一周,实 际上时间也是不够的。Kellogg嘛,肯定是面试不好了。HBS和Columbia,我前面也提到过,我就是没有花什么精力,而且觉得自己和它们也不Match。&nb sp;
Darden的问题估计还是出在面试上。也许说出来大家都会觉得奇怪,Darden我总共做了两次面试,第一次是校友的电话面试,Darden的一个校友从深圳 打过来,那是我的第一个电话面试,特别没有感觉。如果是面对面的话,我可以从对方的肢体语言判断出对方的反映,但是电话面试就没有办法得到这样的信息了。也许是因为第一次 的时间不够,那个校友又请了另外一个在北京的校友给我做了一次面试,那次倒是做得很好,但是有了第一次不好的记录,所以还是对我的录取有了负面的影响。 

I:讲了很多不成功的面试,可以讲一下你觉得做得比较好的面试吗? 

M:可以,讲讲录取我的四个学校的面试吧,可以说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先说Michigan,那是我申请成功的四个学校中的第一个面试,在十二月初进行。应该 说,那次面试对我申请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面试我的校友也是Accenture的一个人。其实我们原来并不认识,我只是当时从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他,就给他发了信,介绍了 一下自己,希望能够做一下面试。他随后就回了信,说他刚刚加入Accenture。考虑到我们同在一个公司的特殊情况,我建议他和学校联系,看看学校是否介意。结果学校说 没有关系,毕竟我们本来也不认识,在大公司工作的申请人碰到同一个公司的校友做面试是很普遍的事情,只要我们没有利益关系就没有关系。结果我们还是在Accenture做 的面试,面试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把我的简历过了一遍,谈了一下我的职业计画。面试结束之后,我感觉非常好,因为我真正把我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 

Duke的面试比较有传奇色彩,也可以说我比较运气。我十二月交了申请之后,学校告诉我没有办法安排面试,作为补偿,我可以写一篇额外的Essay,补充一些信 息。说实在的,知道这个消息,我当时觉得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就交了申请Kellogg的第二篇Essay,是关于我的Uniqueness的。眼看着马上就到Duk e的第二轮的录取结果日期(2月25日)了,我突然收到一个Duke校友的通知,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五。她说我们在中国大陆的申请人必须在周日之前把面试做完。由于我在北 京,非常便利地就把面试完成了。 

Tuck的面试是在二月底完成的,是学校的Admission Officer到北京做的。在那一个星期内,我一口气做了三个面试,而Tuck的面试 是其中最奇怪的一个。面试本身非常愉快,可以说是太轻松了,我们花了半个小时谈北京,谈长城,谈他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后面两天的打算。偏偏就是没有谈到我的申请,没有问 我的简历上的内容,连Why MBA都没有问,只是最后花了很短实际问了一下Why Tuck。我估计可能是他对在Accenture里类似我这样的 职位的工作内容已经非常了解了,所以没有必要问我工作上的东西。对于面试官来说,一天面试10到20个人,每个申请人谈的都是类似的问题,面试官的心情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不过,我想面试我的时候,他心情一定还是很愉快的,整个面试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作记录。我们一直在愉快地聊,中间他那刚刚参观完故宫的未婚妻还进来加入我们的讨论。我觉 得要营造一个好的面试气氛还是有技巧的,关键就是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Tuck的面试里面,我一进去就马上和他打招呼,问他是否第一次到北京,对北京的感觉如何,玩了 什么等等。光是这些内容我们就说了二十多分钟,等他明白过来,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最后说一下NYU的面试。我拿到NYU面试机会的时候,已经被Duke录取了,所以哪怕NYU也录取我,我也不会去的。不过转念一想,还是去把,毕竟是一个和学 校沟通的机会。面试分成两天,第一天的正式面试题目比较奇怪,一上来,面试官就问:如果十五年后,NYU把你请回学校,校长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们介绍你,你觉得这个介 绍会是怎么样的。当时我就有点懵了,就跟他说需要考虑一下,他也笑了。后来我就随便讲了一些,比如什么Charles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中国开了一个很大的公司,已经 在NY开了分公司了,同时他还给NYU捐款,所以今天把他请来作为嘉宾。总之不是太好,答案也不是很有条理。类似的怪问题还有一些,整个面试我的感觉还可以,但是并不算特 别出色。转折点在第二天,NYU在国贸举行了Seminar,以自助餐的形式进行,很多NYU的校友也来了。那次我表现得很好,整个过程我一直和校友们在聊,应该给大家留 下很深的印象吧。应该说也是我运气好,碰到两个Accenture的校友,所以很容易就找到共同的话题。这个Seminar虽然不是正式的面试,但是可能比正式的面试更加 重要,因为所有申请人都在同一个场合,Admission Officer可以很直观的比较大家的口语,以及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后的申请人如果有这种机会的话 ,一定要抓住,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总体上说,除了NYU的面试,其它面试都是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因此我建议申请人只要把基本的问题准备好就可以了,比如Why MBA,Why&nb sp;Now,Why School,CV,Career lan,Leadership的例子,Teamwork的例子,Personal&nb sp;Life,还有就是和你性格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用三个词描述你自己。可能的话多和朋友做一些Mock面试, 

I:如果让你再申请一次,你觉得你会再哪些方面改进呢? 

M:首先要改变申请的策略,其次要更仔细地选择学校,最后,如果有空的话,我向重新考一次托福,把自己的硬件指针提高。 

I:现在很多人都在怀疑MBA的价值,毕竟那是非常大的一笔投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M:MBA的确是非常大的一笔投资,但是对我来说,出国留学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我会所以选择一个对我最有价值的Program。对我而言,再读一个一般的Mas ter rogram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MBA是最适合我的。而且MBA是一个拓展视野的机会,尽管国内的MBA在时间花费上也一样,而且投资少很多,但是 它们不能给我提供开阔眼界的机会,所以我不会选择在国内读MBA的。美国是一个最成熟的商业社会,MBA教学也非常成熟,我希望在那里学习最成熟的案例,体验为什么别人能 够成功,我们有什么缺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能够从同学身上学到很多。在咨询公司的环境中,我已经深深体会到国际化的环境的重要性,各国的精英汇集在一起,进行思想 的碰撞,这个过程对人的成长很重要。还有,出国留学还可以提高我的英文水准,那是每个人将来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当时,MBA的学位也会使我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使 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TOP

上海采访录

ID Smile kill jubel open atong ace beChristophererman
GMAT 740 770 760 700 700多 750 750
TOEFL 640 670 653 573 600多 627 620
GPA 3.2 3.8 3.5 2.99 3.5 2.3/2.8 3.2
专业背景 数学 英语 管理工程 国际贸易
毕业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外贸 兰州大学 同济大学
工作背景 General management Public relations Accounting firm Marketing in FMCG Accounting firm 制造业/贸易业物流 电信业
工作年限 9 6 3 4 3 4 7
申请学校 无数 1 5 9 7 (美6所,英1所) 6 6
录取学校 无数 1 3 6 2 3 1
  
选校心得 
SMILE:第一年少到只申请了三所,第二年我是把ESSAY题目都贴出来,把我觉得能写的ESSAY都写掉了,一下子申请了十四所。(你的选择标准?)我当时 是觉得只要ESSAY题目看得比较顺眼,这个学校我还比较喜欢就全写掉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ESSAY的?)一月份写了一个月。但我很多东西是在去年就写掉了。我的 工作经验有九年,可写的素材很多,当初为了开拓思路我就把能写的STORIES全部写过一遍。所以等到等到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可以从中选取,而我的困难在于如何把这个素材与 题目结合。所以我的选校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KILL:我前年申请的时候选择的学校都是给我感觉比较相似的,首先都是有一个很好的MARKETING ROGRAM,第二都是属于不是内部竞争 非常激烈的学校,而是大家更具有TEAM-WORKING的精神,因为我个人比较重视在学校里的生活和文化。但那年的学校都把我DING了,原因应该不是我不适合他们,而 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准备,所有的ESSAY都是连夜赶工出来的。今年就稍微改变了一下,也是拖延的很厉害,和前年不一样(那次是三天交了五所学校的申请),而今年我看时间不 够了,就做了取舍,其实当时KELLOGG我的申请费都已经交了,按说应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它上面,但当时我对KELLOGG和CHICAGO做了比较,K的题目好象我 已经没有什么激情去写了,毕竟看了三年都差不多(一家之见),而我着重考察了一下CHICAGO的MARKETING CIRRICULUM,以及它对MARK ETING专业学生的FAVORABLE的地方,看了以后就觉得它的吸引力对我来说主要在灵活的课程安排和把自己从“FINANCIAL SCHOOL”变得更 加多样化的努力上,对我来说会有机会,而我的背景相信跟CHICAGO的大部分申请者都是不一样的。 

ATONG:我来插一句,我在申请JOSEPH的时候,写的是自己对NON-PROFIT的偏爱,后来发现这恰恰是错误的,因为就象WILLIAM说的那样,C HICAGO正在努力地把自己转变为综合性的学校,MARKETING刚好给它互补,而JOSEPH呢,最讨厌别人说它是NON-PROFIT学校,所以我被DING也是 意料之中。 
KILL:同意,我也看到有好几位MARKETING背景的人申请KELLOGG都被拒掉了,因为这个专业的人挤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JUBEL:我今年真正选的只有三所学校,这真的是太少了,我觉得在选校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将来要干什么,读MBA之后的职业规划。我其实在选校之初我是想 选东北的学校的,但后来却选的是加州的两所,南部的一所,然后在申请的过程中才慢慢开始培养对所选学校的感情的。我原来其实满腔热情想申请芝加哥的,但它宣传册上有一句话 让我非常愤怒:“你必须筹足了一年的钱我们才给你来”,我给他们打了电话,也很冷淡,所以我后来就愤而不申请了。我有个好朋友是在University of& nbsp;Michigan的,他推荐我去那里,我在北京的MBA巡展上和该校的招生官员谈了一句,发现这人特别傲慢,所以我就决定不申请这个学校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少冲 动一点,想好自己适合什么学校再去选,而我就是属于碰运气,不可取。 

OPEN:我的选校其实从短期来看是成功的,但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成功。我选校花了两个星期,是从我10月29号考完GMAT之后,可能这次申请对我来说,因为是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我在选校的时候考虑的录取可能比较多,所以这也是我后来录取学校比较多的原因。我选学校分的是两步,先是排名15-40位,只选自己有把握,又愿意 去考虑的;另外我在MBA TOUR上和这些学校的招生办都谈了我托福成绩只有573分,看他们是否接受成绩在600分以下的学生,这样就确认了7-8个学校, 另外又加了个Emory,这是因为它是在亚特兰大,和可口可乐的前总裁关系很紧密,而我有两年在可口可乐工作的经验,所以我希望能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打动学校,尽管他们说不 接受600分以下的。到后来他们还是给了我面试的机会,只是也许当时没有发挥好。 

ATONG:我的选校可以说是比较草率吧,因为我当时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定申请前16位的学校,我也和SMILEFM比较象,先拿了ESSAY题目来看,难写的就 马上一脚踢掉,比如HAAS,要写14篇文章,马上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然后象STANFORD那种文章,无从下手,象KELLOGG也是问题无数,就没有信心申请了。主 要原因是我GMAT考得晚,没有充分时间修改文章,所以也是属于迫不得已。我当时没意识到这个选校方式的危害性。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比如COLUMBIA和NYU我 是考虑到自己金融方面的背景,而且当时我还是比较想到WALL STREET工作,所以就申请这两所纽约的学校。加州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所以就申请了UCLA 。而其它几个学校选择得都比较盲目,听 别人说不错,看ESSAY也不难写,就申请了一堆。而后来申请了几所失败,我的反思就是那些好象都是对中国人不太友好的 学校。第二个失误就是申请没拉开档次,也是风险很大的,一个保底学校都没给自己留。还有就是一些很喜欢金融或五大背景的学校我没有调研过,后来才知道。 

SMILE:我觉得保底的学校有没有无所谓,留着到最后反而不想去。另外你选的都是前15名学校,档次也没法拉开啊。 


ATONG:是啊,我一开始选择的最好的学校是COLUMBIA,而CIHCAGO,WHARTON都没有申请,其实是很失误的。 

SMILE:还有,你说要申请对中国人友好的学校,我觉得这也是不一定的。 

ATONG:不过要考虑到录取的比例。 


飞雪:我刚开始是觉得选校要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而我是对NON-PROFIT比较感兴趣,而跟大家讨论之后,大家就觉得我申请NON-PROFIT根本就 是不可能,因为我尽管一腔热情,但根本没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就推翻了。他们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学校是不太喜欢CAREER CHANGER的。因为我 是做物流的,所以选校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我当时的定位是前三十名,在前十,11-20,21-30各选了一所,把档次拉开了申请。另外我在选校的时候,也不喜欢太AGG RESSIVE的学校,希望风格比较NICE,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适合。(为什么没申请MIT?)我研究之后觉得MIT对硬指针要求比较高,我对自己这方面没什么信心。&n bsp;

SMILE:学校风格也会变的,比如MICHIGAN,本来那人没来之前,我对它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ACE: 补充一点,我考完GMAT的时候,已经11月底了,如果光靠自己的力量来选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大家可以多听听有经验的人的意见。还是有很 大帮助的。 
BECHRISTOPHERERMAN:我的经验,先考虑自己有什么硬指针是无法通过的。比如我第一年申请的时候,申请了一些美国学校,但我自己的资金是个问题 ,所以第二年我就没考虑那些无法提供无担保人贷款的学校。网上有其它人也犯过同样错误。还有,有一句话是给申请者的“BE YOURSELF”,开始我听到的时 候,觉得只是商学院的宣传,不信,但后来发现对我而言是对的,这是从我的失败中发现的:我找了人来帮我做咨询,而这些人本身都很强很成功(和我不一样),我按照他们的方式 去审视自己选择的例子,发现自己的亮点,好象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亮点了,结果最后我只反映了个人的一部分。而去年申请HEC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看他们的ESSAY题目, 觉得可以写出真实的我来,当时就有感觉一定能进,特别自信。而今年我就没谱。我也和SMILEFM和ATONGMU有同感,要看到ESSAY题目后就觉得能写出东西来。& nbsp;

ATONG:我回过头来想,其实不应该把ESSAY作为主要的依据,比如KELLOGG的ESSAY是公认的难写,但通过它可以挖掘出你思想深处的东西,所以我 觉得不应该逃避。 

SMILE:我觉得不能说是逃避,KELLOGG是我写的第二所,写得多了也就和流水线一样的出来了。 

ATONG: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WHY MBA那篇,学校主要还是看它。 

SMILE:我们现在跑题了,刚才我们说的是选校的依据,我和ATONGMU是看ESSAY,OPENJUJUBE和飞雪是看FUNCTION。 

KILL:我觉得在选校方面我们是从理想主义者慢慢变成实用主义者的。比如我前年申请的时候,刚开始对学校一无所知,是从RANKING开始,学校自我介绍,然 后是大家的评论,有些学校你看第一眼就知道自己想不想去了。那时候很认真地做了一个大大的表,把所有前50学校的综合和单项排名和主要信息都放在里面进行比较。但是那时候 忽略了申请中真正要做的事情,比如ESSAY的难度,有没有无担保人贷款等。最后不是选了太多,就是选了录取之后其实都不想去了的学校。 

AQIU: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发现主观的东西太多,比如飞雪你怎么知道JOSEPH是因为你没有NON-PROFIT的背景拒了你呢? 

SMILE:这是我给她的建议,我看了JOSEPH从中国招的人,FINANCE背景的居多,而他们过来做INTERNATIONAL EXCHAN GE ROGRAM的学生,50%TITLE是FINANCE MANAGER之类,我当时就有个感觉,JOSEPH就算要了我,可能也不会去了, 因为我想做的是GENERAL MANAGEMENT。 

ATONG:我觉得大家可以先把个人主观的感受说出来,最后再做个总结。 

KILL:或者可以由文章作者来写:“看了他们的感受,我觉得。。。” 

SMILE:那这个任务就交给AQIU拉。 

JUBEL:我们还是把判断的任务交给读者吧。 

AQIU:我看过的选校指南都是来自招生办的,比较权威,而我们的就太主观了,可能只适用于个人。 

ACE:说到主观感受,我申请了UNC,ESSAY写得很顺手,但最后还是DING了。另外ATONGMU也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选校的时候可以去看看BUSI NESSWEEK上在校生和校友的日记,可以深刻地了解到这些学校里都是什么样的人,出来后会怎样。 

KILL:还有就是看看这个学校里有没有你感兴趣的方向的STUDENT GROUP,比如MARKETING GROUP等等,有没有活 跃的WEBSITE,从里面可以挖掘到不少有用的东西。一对比就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强项。 

SMILE:我完全同意,有些的学校这种WEBSITE甚至是把别的学校的拉过来的,比如有个学校的CONSULTING CLUB网站就是几个其它 学校CONSULTING CLUB的连接,没有什么自己的内容。 

KILL:还有就是PLACEMENT REPORT,也许单个看不出什么,但几个学校并肩比较就看出明显的不同了。 
ATONG:还有影响中国学校的是财力问题,比如CMU,一向很少奖学金,而学费比很多TOP 10都要高,所以本身资金不很充裕的朋友,应该多加考 虑,否则即便录取,到签证的时候又是大问题。 

KILL:是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ECHRISTOPHERERMAN:我觉得学校的CULTURE是可以看出来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所谓OVER-QUALIFIED,只是学校认 为你不合适,可以看出来你是否真正了解和喜欢它。 

ATONG:比如――――学校就是免费申请的, 所以很多人都去申请了。(不过COLUMBIA尽管免费,我是真正的铁杆。)我想提醒申请的朋友还是 要考虑CULTURE,因为拿到录取后还是要做这个HOMEWORK的,所以不如早点做,省下不必要的麻烦。我跟外国朋友接触后,发现他们考虑学校选择的时候,比我们要周 全,比如有一个人就VISIT了十几所学校,去旁听课程,和教授和招生办以及学生谈话,转转校园等深入了解。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也许不是很可行,但至少学校和你的职业目标 是否符合,文化是否能让你进去后两年过得很愉快,还有所处位置等。比如有的人竞争性很强,那就适合去东北部的那些学校,但比较喜欢NICE,自由的学校,可以去南方的DU KE,AUSTIN,或者中西部的MICHIGAN等。这些最好能在申请前有个定位免得拿到OFFER后左右权衡十分痛苦。 

AQIU:那你们有人仔细看了学校的课程么? 

KILL:是的,写ESSAY的时候细细看了,但最开始不会,因为学校太多,过分注重细节的话会弄混的。 
ATONG:我也是,是慢慢深入了解之后才看的。 

AQIU:那你们会考虑学校的教学方法么?比如偏向案例法(CASE STUDY)还是授课式(LECTURE)? 
KILL:我没有BUSINESS EDUCATION背景,所以不会选择以案例为主的,因为这样我一定会抓瞎,还是LECTURE多点吧。&nbs p;

ATONG:我觉得这要和你本身的背景结合起来,比如你是一个已经很成功的CONSULTANT或BUSINESSMAN,或者表达能力特别强,那去纯案例教学 的就可以,但如果你本身不是非常有经验,更需要学习,而不是在讨论中挖掘的话,那还是案例比例不要太大,这样可以更好地学到东西。我就知道反面的例子,比如没太多经验,表 达能力不是很强,去了纯案例教学,课堂表现很重要的学校,读得很痛苦。
 
SMILE:其实纯案例和纯LECTURE的学校并不多,前者只有HBS和DARDEN和加拿大的IVEY,后者只有CHICAGO和别的一所学校,其它学校都 是两者结合的,比例不同而已。 

AQIU:从地域上说,是签证上的考虑?所以拿欧洲学校当保底? 


ATONG:是有签证的原因,但也有其它考虑,比如我选择LBS是觉得它的学生去WALL STREET的比较多。LBS的竞争不比美国学校容易。

TOP

Tom的的采访录

被采访人  Tom 
GMAT  750 
TOEFL  673 
GPA  3.5 
教育背景  国际金融专业,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会计师事务所 
工作年限  3―4年 
申请学校  Duke, Michigan, MIT, Tuck, Joseph, Columbia 
录取学校  Duke, Michigan 

一、准备篇――职业背景 
“蓄谋”已久的MBA之路 
1996――2000年,Tom就读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和许多其它同学一样,经过四年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他逐步形成了走出国门,去亲身 体验外面的世界的愿望。为了拿到全奖踏上通往美立坚之路,很多同学申请了经济学博士,在这股热潮的冲击下,Tom也参加了GRE和TOEFL考试,并拿到了。。。。。学校 经济学博士的录取通知书。 

为了准备即将面临的经济学学习,Tom特地在最后一个学期选修了数量经济学课程,当真的面对一黑板枯燥艰深的数学公式的时候,他突然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难道真 的就仅仅为了走出国门那一步而花费三――五年的时间来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么?恰好,毕业前,Tom又顺利地拿到了当时全球最大的专业服务公司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 的职位邀请。面对人生第一个真正需要自己决定的十字路口,Tom最终选择了留下。他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并不想从事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经过大学的学习和实践,他也逐步发现了自 己对商业领域的兴趣和天赋,他要为自己铺设一条真正通往理想的道路,那不是经济学博士,那是MBA。 

当时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给Tom提供了一个很好的PRE-MBA的职业起点。初入公司,一切都是新鲜而令人兴奋的,安达信就像一个巨大的培训学校,帮助Tom完成 了从学生到专业人士的蜕变。一个月在上海的集中培训结束后,Tom立刻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工作之中。作为一个初级职员,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社会经验,Tom都是从零开始,在 安达信工作的两年既教会了他如何从事审计工作,同时也让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控流程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为什么五大每年都从大学直接招收大批的本科毕业生而非更具会计从业 经验的会计师,并且能够保证这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各个审计项目中发挥恰当的作用,进而成长为合格的审计师?这就是管理的力量,五大严格的流程控制为他们带来了直接 效益。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体验使Tom进一步坚定了申请MBA的决心。 

2002年,安然丑闻最终导致了安达信破产,这对刚进公司两年的Tom而言无疑是对自尊心的一个打击,但这一打击也使他更加意识到决策管理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安达信破产后,Tom和其它同事一起转入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继续从事审计工作。2003年5月,已经做了三年审计师的Tom开始为自己设计将来的职业道路,那时的审计 工作对他而言已不再具有挑战性,而成为重复性的劳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为申请MBA打造职业背景,Tom转入了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惠普 公司从事财务分析工作。 

作为面向公司内部的财务分析人员,Tom又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对企业的外部审计转向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在这里,他体验到了国际化大型企业的管 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参与了国际协作,也接触了很多名校的MBA,从毕业起被延期了四年的留学梦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这时的Tom已不再迷茫,他的脚步越来越坚定,MBA之路 由此开始。 

二、申请篇――申请经历 
考试成绩: 
2002年,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Tom趁着一个没有项目的间歇,向公司请了三个月的假准备TOEFL 和GMAT。2002年8月参加托福考试,成绩 673,同年11月参加GMAT考试,成绩750。Tom的好成绩一方面来自于大学期间深厚的英文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三个月的全力准备。 

学校选择 
2003年9月,Tom开始选择学校,他把目标基本确定在美国TOP 10的商学院。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学校的选择是申请MBA的开始,虽说选对了学 校不见得就能增加被录取的概率,但选错了学校却绝对会严重影响最后的结果。Tom的目标范围不大,根据他的分析,TOP 10中的沃顿、哈佛应该是比较倾向于招 收具有相对丰富且独特职业背景的人士,自己显然不属于那一类;斯坦福的三篇不限题目不限篇幅的ESSAY早已“臭名昭著”,自己没有把握可以写出与众不同又可以引人“潸然 泪下”的文章,所以排除;美国西北大学的KELLOG商学院虽然在美国声名远播,但却不太为国人所了解,对于自己将来想要回国发展可能不利。在剩下的其它商学院中,Tom 选择了Duke, Michigan, MIT, Tuck, Joseph和Columbia。其中,MIT是Tom从小的梦 想(源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Joseph的好处在于只要求一篇ESSAY;COLUMBIA不要求申请费,同时又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名;Duke和Michigan排名近 似,在伯仲之间,一个私立,一个公立,都选上可以提高安全系数,Tuck…??十月中旬开始准备ESSAY。尽管他具有较好的英文功底,但ESSAY写作还是折磨了他很久 ,远没有预想中的轻松,经常是好几个小时坐在计算机前面,绞尽脑汁只能写出几句话。六个学校,不同的ESSAY题目共有9或10篇,Tom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写作,一直到 12月的圣诞节假期才最终定稿。在写作过程中,Tom感觉最具难度的是一些特定题目的ESSAY,比如最让你感到沮丧或者后悔的事情。这种题目的关键是千万不要写自己性格 上的弱点,或者在为人诚信方面的过失,避开类似的硬伤,尽量让这篇ESSAY成为自己成长历程的左证。这个题目,Tom写的是发生在高中时期的一件事,并最终强调了自己通 过这件事增强了自我约束力。 

在文字表达方面,Tom的原则是1、表述清楚,2、没有语法错误。文章基本上是自己完成的,也请其它朋友帮助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但最终由自己定稿。 

申请轮次和面试 
Tom申请的六所学校的材料都是在一月份准备就绪的,都没有赶第一轮,而是五所学校参与第二轮,DUKE是第三轮。从自己的经验看,Tom认为除了个别在这方面 有独特偏好的学校以外,是否赶第一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申请发出之后,Tom陆续参加了所有六所学校的面试,面试的题目差别不大,主要是围绕WHY MBA, WHY THIS&nb sp;SCHOOL和CAREER GOAL方面,碰到面试官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追问下去。对于面试通常的两种形式――电话面试和校友面试,Tom更倾向于校友 面试。因为在电话面试中,除了语言,谈话双方不可能再有其它的方式交流,比如眼神、表情、动作等,但对于一个中国学生而言,英文表达总有欠缺,有可能一句话说错就给人留下 不好的印象;而在校友面试中,通常校友都是中国人(包括香港人、台湾人)或者在中国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对中国文化和国情一定程度的了解会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学生的语 言,另外面对面的交流气氛相对比较好掌握。 

MICHIGEN是Tom参加的第一个面试,DUKE是最后一个,虽然这两所学校最终都录取了他,但很显然第一个参加的面试一定是最紧张,表现最不理想的,To m的表现随着参加面试次数的增加而提升,DUKE是表现最好的一次。在所有的面试中,Tom觉得自己犯过两个比较严重的错误:一个是面试官问为什么不申请沃顿或者哈佛,T om非常诚实地回答说因为据说那两所学校喜欢具有比较长而独特的职业背景的申请者,他看到面试官明显地皱了皱眉头;另一个是在谈到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面试官问在从事咨询 业之后还想做些什么,Tom又一次诚实地回答说想参与中国的非赢利组织,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准备非赢利组织的相关话题,而那个老外面试官却对此很感兴趣,在接下去的时间里 Tom只好搜肠刮肚地寻找各种词汇来解释这个巨大的话题。现在看来,其实这两个问题并没有超出常规的范围,但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把常规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考虑清楚,To m的经验是,WHY MBA之类的话题要站在一个职业发展者的角度来回答,而不要显得自己是一个很功利的申请者,另外尽量坚持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话题,不要临场扩 大范围。 

学校录取 
优异的成绩+典型的MBA申请者的职业背景+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Tom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MICHIGEN OFFER+$10,000奖 学金和DUKE OFFER+$25,000奖学金。对于没有录取他的学校,Tom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MIT――是一个强调技术背景的学校,喜欢工科类的学生,自己的申请是为了圆小时候的梦想,针对性不强,不适合自己的最终还是得不到。 
COLUMBIA――是一个非常强调忠实度的学校,坚持要招只想进这所学校的申请者,自己之前对它的特性了解不够,对于大陆的申请者而言,如果赶不上它的第一轮 ,还不如不申请,希望绝对渺茫。 
JOSEPH――虽然只有一篇ESSAY 
TUCK――MBA规模比较小,所以比较强调申请者的差异性,今年在大陆招了四个人,分别是旅行社、国内民营IT企业,背景,刚好在四个不同的领域,自己的背景 不够独特。 

三、经验篇――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1、一定会更细致地做选择学校的工作。考完试之后就开始搜集学校资料,了解学校偏好,少做无用功,不会犯这次申请COLUMBIA的错误,在申请年的上半年完成 选校工作。 

2、ESSAY的写作一定会尽早开始。虽然学校通常在9月初公布新的ESSAY题目,但WHY MBA、WHY THIS SC HOOL和CAREER GOAL 之类的常规题目不会变,可以提前写完,同时根据往年的题目准备适当的例子。 
3、一定会合理安排面试时间表。那些不需要申请也可以获得面试机会的学校一定不能放过,然后给自己申请的学校排序,越重视的学校的面试越安排在后面。  ;

4、会更加合理地安排申请轮次,除了个别学校外,第一轮和第二轮区别不大,轮次分开会更有利于安排面试时间和收到回馈后的调整。 

个人认为申请过程的最佳时间表: 
总过程两年: 
第一年复习考试,之所以留出一年的时间是为了以防万一,万一失手还有重来的机会。 
第二年6月底之前,完成申请学校的选择,并确定申请轮次。 
第二年7月――10月,根据申请轮次准备材料,写ESSAY。 
第二年12月之前发出所有申请,基本都可以赶在第一轮和第二轮。 

采访后记 
这次采访是我跟Tom的第一次接触,在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一个看起来温和而富有朝气的年轻男子,并不像他的名字那么酷,但想法却清晰而坚定。为什么要申请MB A,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他是我见过的最早确定这个目标并一直为之努力的人。他说,如果用百分比来衡量,那么念MBA50%是为了学习,50%是为了体验那个社会,那 个有吸毒、犯罪、传说中的民主和自由以及最发达的经济的,花花世界。在我看来,他心里有一种渴望,不仅仅是对知识、事业,而是对未知的、新鲜的一切。我问过他对将来的打算 ,但他不愿意做太长的计画,这世界变化太快,谁知道将来会怎样?将来会怎样,大家都不知道,但在这个时候,MBA就像是童话里通往未来的门,走进去,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