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特别插入——Banking招聘如何操作(Tuck版)
给New Tuckies先澄清一下,整个招聘流程是怎么回事。至于consulting和corporate,我会和其他同学确认了再来update,但通常来说都不会差很多。

招聘过程同样是体现Tuck的close community的最好证据。其他学校不知道怎样,在Wall Street 上的banks招聘的时候,是有独立的Tuck recruiting team(相信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team,至少从我听到的情况来看)

这个Tuck Recruiting team,就是全部由Tuck alum组织并主导整个招聘过程的。从开始的company briefing,到后面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以及各种dinner和其他events,全是Tuck alum一手操办。大家或许还有点迷惑,不明白这个recruiting team是怎么回事。首先,公司是否将某个学校当作core school,取决于该学校的校友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比如说,之前Tuck一直不是credit suisse的core school,因为公司内的Tuck势力很薄弱。但据CDO的officer透露,从明年开始,这个情况就变了,原因就是Credit Suisse在北美的一个head是Tuck的alum,在他和其他几位Tuck alum的努力下,公司的招聘部门改变了策略(最终官方确认要看明年了~)。美国是非常讲究校友文化的,校友网络广是一方面,是否肯为学校出力是另一方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Tuck不是以Finance出名,却可以成为街上几乎所有大行core school,以及每年的Wall street 排名都是第一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为什么Tuck再三强调自己的alum network是最strong的。等真正到了招聘季节,大家就会体会到校友是否帮忙的差别有多大。有一次,我们给二年级的师兄抱怨说校友回信慢,等了好几天才有。他就笑我们,说是被惯坏了。其他很多学校的人发出去的信好多都是石沉大海完全没有回音,我们还敢嫌回的不及时。有时候在银行的banker也会给我们讲,很抱歉自己回信晚了,因为项目实在太紧张,顾不上,并不是不情愿,希望我们理解。

回到正题。不同的公司招聘流程是不一样的。比如JP Morgan和BOA Merrill Lynch,整个招聘过程都是由Tuck team主导,包括最后发offer。所以,完全不需要和其他学校的人networking。对UBS来说,直到第一轮面试前,都是Tuck team主导,第二轮面试是group 决定,也就是说,第二轮有可能会见到来自其他学校的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公司希望招有用的人,做好准备就可以。Tuck校友会尽量speak for Tuck students,帮助后辈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顺利。在招聘季到来前,一定要搞清楚,要和公司里哪些人做networking才有用。做错了,无用功倒是小事,万一做砸了起到负面作用,就不好了。

公司和consulting的招聘流程我目前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也是差不多的。决定closed list和主导first round interview的应该都是Tuck team的人。这点会在和同学确认后再来说明。

希望大家可以对Tuck的纽约banking招聘过程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准备。

TOP

四、others
一个很重要的经验,Be focus。Consulting和banking不能兼得,二者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太大了。Banking主要花在networking上,consulting花在练case上。所以,一定要focus。精力分散的人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好,除非你是天生资质过人的超级大牛。

TOP

三、对consulting感兴趣的人
consulting firm这么看重Tuck,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学校280号人,一百左右都想做consulting。加上不少人之前背景很强大,公司自然喜欢。拿今年的数据来说,Bain放了40个interview slots,111个人申请;McK放了48个slots,100个人申请;BCG放了50个slots,108个人申请。还有像LEK这样规模小一点的,普遍是30个interview slots,70个左右的人申请。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Tuck,consulting的竞争还比banking稍微激烈一点点。

关于consulting 的招聘,无他,就是练case。如果现在Tuck new admits想以consulting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么,开始练习case。推荐一本书,叫做case in point,在淘宝上可以买到复印版(是复印版!)。舍得花钱的也可以在Amazon上订。提前开始看看case 的frame work,然后来到学校做case mock的时候,就可以让那些咨询公司的人心想,小孩不错嘛~ consulting对语言的要求,个人感觉,并没有特别高。今年中国同学拿到consulting interview的也不少,结果没出来,现在没法说。consulting更看重的是思维,不善于用framework来组织思路的,提前练练,这个绝对是可以练出来的。

TOP

二、招聘过程的支持力度
不管是CDO、二年级、还是招聘公司,都是花了大力气来培训这些未来的consultants。差不多到了Fall B,对consulting感兴趣的人就会在CDO和consulting club的组织下组成case practice小组,互相练习mock case interview,每天中午都有一小时的训练,注意,是每天中午。CDO还会邀请许多专业研究case interview的人来学校给大家进行讲座,从Fall A到Fall B,组织过的类似讲座已经至少有3场(原谅我,实在没怎么关注),是市面上流行的教科书,如case in point的作者,来进行的。还会有现场的case模拟练习来帮大家入门。二年级学生也是不辞劳苦的组织各种讲座和活动,时常让我们这些IB们觉得自己像是被歧视了,不受待见(但愿finance club的老大们原谅我,他们其实也做了很多努力了)

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也是很给力。最夸张的是McK,直接派了一个consultant常驻学校,几个月的招聘季,在Tuck搞一间办公室,每天什么也不干,就陪学生们练case。让我们羡慕的快要不行,这不就是典型的钱多事少责任轻的工作么?Bain、BCG也是不甘示弱,每天都有无数的mock interview slot open,供学生们注册练习。还有一场接一场的case competition。小一点的consulting firm就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吸引人,各有各的招。

TOP

4. 找工作之consulting篇

在我的申请essay里,曾经这样写:Tuck在General Management方面很强,blabla  来了之后,我才真的觉得,与其说Tuck是一个General Management school,不如说是一个consulting school。不幸踏上IB这条贼船之后,每天穿着正装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之间,我还总觉得自己辛苦。可后来看看铺天盖地的consulting攻势,才知道自己真是轻松。Tuck在consulting方面的强大,由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一、招聘公司多
consulting firm来学校也就比banking晚一点点,这个一点点,也就是说,JP Morgan在开学一周后打响了Banking进入学校的第一枪,而McK、BCG、Bain在第二周就跟上来了。接下来,大大小小的consulting firm都蜂拥而至,focus在Hi-Tech、Healthcare、education、Non-profit、energy……一应俱全,头一次,我被这名目繁多的consulting firm们给搞晕了。每个firm都很aggressive的招人,同学们也积极响应。这里面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consulting不用做networking,其他学校不知道如何,Tuck是一定要的,这决定你能否被放在closed list上。同样,consulting firm的closed list也是占了整体面试指标的一半。这些firm来了之后,更夸张的是还要分地域,不同的office开不同的reception,刚开学一到两个月之内,就是天天泡在这种活动里,午餐晚餐也都由公司提供了。company briefing之后,cock tail,women event,mock interview,dinner,coffee chat……consulting firm比bank还能折腾花样,有一次BCG的women event只有20个人去,原因是,另一家firm在同时召开women event,分走了半壁江山。

TOP

4. “找到IB和consulting就是牛人,去corporate的都是没实力的”——这只是个人选择

美国同学比我们更懂得自己要什么。和他们聊起来,他们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想要的工作是什么,想要的成功是什么。听到我说想尝试IB,大部分人投来的是同情的目光,再三劝我要想清楚,别没事跳火坑。“Do something that really makes you happy”,这是他们告诉我的。something really makes me happy,不管是现在申请的人,还是拿到offer的人,多少人想明白这个问题呢?多少人只是看着pay和所谓的光环就冲了上去,而忽略隐藏在背后血淋淋的代价。很多美国的corporate都是非常好的,pay一点不比IB、consulting低,life style很好,职业发展道路一帆风顺,每年都是一批人冲上去申请,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能拿到offer。看着他们开心的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方式,有时真会感到一种羡慕。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自我认知的缺失。说到底,banking和consulting其实是最好找的工作,每年都是批量进货,模式固定,跟着走就行,运气好还能混到一个半个offer。到了现在,无比深刻的明白,所谓工作,真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个人选择。成功的标准在自己心里,骗得了别人,骗不过自己。

说起来有些残酷,这些事实在上学前并没有人告诉我们。B School不是天堂,也不是净土,它只是另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在里面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从开始的过分自信,到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后的过分自卑,再到重新回归,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优势短板,从现在开始准备,度身定做两年的学习与生活。这两年将会充满无限可能与无限机会。资源都在手边,用最大胆的想象力去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能,为未来锻造一个不一样的结果。说到底,这是自己的人生。

TOP

3. “拿到名校MBA就一定有好工作”——醒醒……

MBA是一个敲门砖,是一个头衔,或者用一个听起来更professional的词:机会。没错,只是一个机会而已。机会只意味着probability,而不是must。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拿到offer后,人还是那个人,没任何变化。如果不利用两年的B school去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一路混到毕业,除了拿了个镀金招牌,没有任何变化,什么都不会改变。如果把B School前后的人生比作鲤鱼跃龙门,进入B School,才是刚刚到达龙门,能否跃过,还是未知。

TOP

2. “美国学生都笨死了,中国学生很容易就有好成绩!”——错……

不得不说,美国同学中,quant不强的是不少,但这不代表中国学生就一定强。很多美国学生是非常聪明的。来到Tuck后,我们很惊讶的发现,这边的美国同学素质颇高,很多人都是拒了MIT、Kellogg、甚至Wharton等来了这里的。本科是Harvard、MIT、Stanford等各大名校的比比皆是,来自投行、PE、咨询等知名公司的也不少,这些同学的quant都不弱,加上用母语学习,人家反应快着呢。一节课下来,比我们掌握的东西多多了。真正quant差的,是来自non-profit,marketing这种行业的同学,即使是美国的工程师背景的人,这些课都学的很不错。如果是case based如marketing,strategy等课,那就基本上是美国学生的天下了。所以,同学需努力,大大努力。

TOP

插入:特别篇 - pre MBA的准备

刚收到了好几位准师弟师妹的消息,询问上学前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回想起来,当时如果有人能告诉我们这些,或许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希望今年的新录取人一路顺利。

1. “拿到offer后就要好好休息一下!”——大错特错!

当然,我也是从师兄师姐那里拿到的这条建议——多睡觉,多吃,多玩。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对的,因为未来的两年内,对不起,你要和所有这些说再见了。如果将来你不打算做一个大的career switch,只是打算在相近行业里随便换换,那可以,好好enjoy life,把握最后的美好时光。如果你想做一个传说中的career switcher,比如从non-profit转做consulting,从engineer转做ibanking,尤其是ibanking,或者想在美国做marketing,那么对不起,多做准备吧。有句话说得好,通向成功的路布满鲜花和荆棘,进入学校的那一刻你看到的是鲜花,之后基本就全是荆棘了。

在做所有的准备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自己想做什么。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来了学校,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没想清楚这个问题。可是,招聘却是从一入学就开始的,完全容不得犹豫和拖沓,机会也就在这样的犹豫中错过了。所以,了解行业,和行业中的人交流,有可能的话,做一个Pre-MBA的intern,也算是提前准备了。

其他行业的不是很了解,对想做IB的人来说,先要真的搞明白,真的要做这个行业么?一路走到最后,很多人半途都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一周工作100小时以上,没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永远都处于on call状态,和恋人的约会一推再推,周围的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忙,还以为你耍大牌,身为associate,model做的不如analyst快,人家不服气你,老板冲你大喊大叫,经济形势不好就担心饭碗不保,没时间去健身房,没时间休息娱乐,这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吗?说实话,在Fall term的时候,尝试过一周每天只睡3个小时,不用说注意力集中,走路保持平衡都难。皮肤变差,皱纹开始滋生,白头发一根根冒出来,变得没耐心……每到这种时候,都会问自己,这只是一个学期,如果一年、两年、三年,每天都是如此,还能撑下去吗?为什么IB的招聘过程这么漫长,这么复杂?只有这样,才会找到那些对IB真正感兴趣的人,而非一时兴起要做的人。所以,想做的IB的人,先真诚的问问自己,这是你要的工作和生活么?多和行内人聊聊,多做做research,好歹付出那么多精力时间金钱,拿出点诚意来做调查,别拍脑袋。不要到了找工作的途中,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可是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只好无奈继续,那就大大不值了。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行业内的人,建议读Vault guide,或者看看携隐姐姐的帖子。

如果经过这一番调研,你还是坚定不移的要跟投行死磕到底,那好。提前学习accounting。对Tuck的new admit来说,可以考虑考一下CFA一级。不是说这个东西对投行有那么大的作用,但至少是你对finance感兴趣的证明,同时,里面的accounting和capital markets方面的知识对你应付Fall B的课程也大有好处。

Tuck的new admits,接受offer后就可以开始和校友做networking了。这么早?对,不开玩笑。在我们来了美国开始做networking之后,发现很多美国同学不紧不慢的,从不跟我们凑热闹,可到了最后dinner的时候都如雨后春笋般神奇的出现了。后来一问,才知道人家在入学前就把该见的人都见完了,该拉的关系拉好了,看着我们乐呢。对大陆的学生来说,和美国的banker networking有难度,那就和香港的校友联系。虽然Tuck在香港的校友不多,但都是很帮忙的。接受了offer后来找我们,会告诉你们有哪些。

准备自己的故事。非常简单:why banking?和Why MBA一样,怎么准备MBA就怎么准备banking,结合自己的经历,有情有理有细节,不要太罗嗦。更理想的,是找个finance相关的实习,最好能练练modeling,accounting,valuation之类的。一方面简历更像finance方向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你对banking的兴趣。兴趣,这很重要!

提高语言:口语。重要性我在前面都讲了,能不能讨得人家欢心就靠这张嘴了,虽然banker也明白国际学生这方面有难度,但是,如果语言不行,又是转行,技术了了,请问,为什么人家要把机会给你呢?

TOP

3. Wall Street Trek & 找工作之finance 篇

在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印象中,Tuck不是一个Finance school,这点毫无疑问;但如果说Tuck提供很少的finance就业资源,那绝对是错误的。

开学第一周 ——这个印象太深刻了,JP Morgan就来到学校开始做investment banking training camp,为那些对IB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入门级培训。紧接着,几乎在一个月之内,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Citigroup,UBS,Barclays,BoA Merrill Lynch,Larzard,Harris Williams……以及一堆大大小小的投行都来到学校做company briefing。那些大行更是多次造访,office hours,Mock interviews,dinners,cock tails……各式各样的networking 活动塞满了日程。有时候真替这些银行捏把汗,一个教室也就坐了50来个人,他们大老远跑到这里,太委屈了。如果遇到一些小的不知名的bank,CDO得发信通知大家给点面子,show up一下,不然公司第二年就不来了。从这点上来看,Tuck的确不是一个finance school。同学中想做IB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绝大多数是转行的。我们常常感慨,如果是白人,在这里想转行做banking简直太容易了,竞争非常小。对国际学生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和文化,这个在后面细说。

Tuck几乎是所有大行的core school,每年每个银行都会从Tuck招走几个学生,这样分一分,到了最后,只要是想做投行的,只要肯努力,几乎都能有结果。对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和沟通。语言和沟通是两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这不只是Tuck的中国学生遇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一样。下面讲一下这边的IB找工作流程(纽约),也算是我们今年得到的教训,希望能给有志于在华尔街找投行的同学们提个醒,早做准备。

Investment banking

IB的找工作始于Wall Street Trek。每个学校都有类似的Trek,就是在几天内集中拜访华尔街各大银行,和banker进行交流,留下名片和印象,以便后面继续follow up。Tuck的Wall Street Trek为期三天,拜访了10家银行(包括一家Private bank)。每家银行的schedule都相差不多。首先,资深校友会做一个speech,介绍公司的情况;其次,另外几个相对junior的校友可能会做一些case study,介绍投行工作流程;最后,就是networking,在人堆里找自己的target group去交流,了解情况。在这个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出来中国学生的劣势。第一就是语言,第二就是沟通,最后才是文化。语言很容易理解,周围都是白人同学或者印度同学,不管有没有口音,叽里呱啦一通说,至少流利,对方也听的懂。对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语言上存在短板,往往自信不足而不敢提问,或者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不会提问,给banker容易留下没有自信、不敢说话、不善于交流的印象——当然,这是后期可扭转的。沟通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东方人的沟通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的small talk技巧,很巧妙的引入话题,很自然的讨论经济形势,询问公司状况,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问题问起来总容易显得生硬。文化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劣势主要在cock tail、dinner的时候体现。大家一桌子吃饭,总不能再继续呱啦呱啦的讨论工作了,有的说自己的高中,有的讨论棒球,有的说美国的大选,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完全插不上话。当然,就像CDO说的,我们的优势就是“interesting”,因为我们拥有他们没有的特点和经历,但如何让这些经历为自己增添光彩,就要个人私下努力了。

Wall street trek回来,就要挨着写thank you letter,开始follow up。做每个公司的research,和在trek上聊过的banker约informational interview,每周拜访银行,每次拜访都要聊几个人,就是后面几个月的生活。很累,压力很大,但这是事实。Tuck地理位置不便,大家都知道,所以每当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进bank,对前来接待的banker说刚坐了5个半小时的车来到纽约,他们都非常impressed,立刻感受到诚意有多少。有时想想,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在后面的networking活动上碰到过stern和CBS的同学,他们都抱怨说自己每天都要泡在这些bank里,一个班都好几百号人要做investment banking,和自己同学竞争都竞争不过来。拜访完bank,还要继续follow up,在每个bank里找会为你说好话的人,这样才能在他们最后内部discussion时得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又是个很大的挑战,美国人很容易打成一片,而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天然的文化差异,导致很难建立这种personal的联系。这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Topway上的童鞋们有志于在纽约做banking,提前努力了。

Tuck今年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30号,closed list (公司发出的面试邀请名单)是在12月13号,这真是救了我们。其他大部分学校的closed list都是1月中才出来,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直做networking到1月份,而我们在12月中就可以解放了,专心复习考试或者准备面试。

关于面试邀请,Tuck在这方面真是给足了学生机会。拿今年来说,申请BOA Merrill Lynch的人最多,有47个,公司提供的面试名额有24个,其中12个是公司发出的邀请,12个是需要学生自己用分数去bid。这就是说,对那些不善于做networking,或者前期表现不够好的人来说,即使很不幸没有被银行邀请面试,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准备面试,一鸣惊人从而获得机会。根据CDO的统计,每年有40%最后拿到投行offer的人不是closed list上的,所以,也可以说机会多多。申请人数最少的银行,Barclays,只有34个,同样提供了20个面试名额,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每个银行都会提供至少20个,至多24个面试名额,closed list和bid各占一半(不包括private bank和equity research的名额),说实话,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对我们这些career switcher来说,最大的感触以及失败就是没有提前做准备,不管是networking还是知识。很多banker会问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对investment banking感兴趣。这个问题对career switcher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讲自己的故事,如何让故事make sense,如何证明自己在finance方面的积累和努力,如何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己的兴趣,这都会影响到后面能否拿到closed list。另外,就是学着用美国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学会让别人喜欢自己。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该提供的资源和机会都提供了,剩下的,都是个人努力。banker们也说了,不管哪个学校,他们最终想要的是优秀的候选人,而没有比例之分。就像今年Tuck拿了UBS 的case competition的第一名,UBS的一批校友也脸上颇为有光,也会为最后的job placement起到促进作用。

在整个找投行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说的是Tuck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团结紧密的关系。Barclays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开office hour的。所谓office hour,也就是和banker一对一的进行20到30分钟的交流。在进门之前,我还非常紧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刁钻问题,想想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吓得手脚冰凉。可是,我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紧张,我来这里是帮助你进入investment bank,而不是让你screw." 校友的一句话,立刻让人放松下来。听完我的故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她在一点点的教我如何将自己的故事讲的更好,如何增加细节,如何读deal,如何准备interview。没有judgement,没有不屑和冷漠,有的,只有帮助。接下来其他几家银行的校友也一样,不管senior还是junior。第一次去纽约拜访,我还没开口,对面的校友就说,“我们知道在现在这个阶段你还什么都没准备好,别担心,我们也经历过你所经历过的一切,后面我会帮你联系另外几个校友,你先和我们练熟了之后,我们会让你见一些非Tuck的校友,让你多建立一些联系。”这和我们所了解的banker完全是相反的形象。在UBS,一个校友听了我的故事,同样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不足之处在哪里,然后详细介绍在他们公司内部的speech上,senior management是如何定位自己的银行的。即使忙碌如Goldman Sachs,他们也总会想法抽出20分钟时间来为提供建议。就像校友说的,Tuck人少,所以更需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从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同学之间也是同样的帮忙,外国同学的支持让人格外感动。第一学期,我们还没有买车,去纽约往往需要搭车。5个半小时的夜路,我们都只能靠一位印度同学开车,看着他常常累的睁不开眼,让我们都觉得非常内疚。从一个bank出来,大家也会分享互相之间获得的信息。这个banker的背景是什么,那个banker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个banker刚做完什么deal,那个banker对哪个group感兴趣,都会分享,而非互相保留。我们要的是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踩在彼此的头上向上爬。二年级的会帮我们做mock interview,给我们讲他们的经验,分享他们当年收集的资料。CDO也是随时需要随时约,哪个bank没有contactor,他们也会帮着一起发信,走“后门”帮我们引荐。

Investment Management

像我这种纯属打酱油,只是跟着去凑凑热闹。去申请investment management的人大多是具有投行背景的,实力都很强大,GS、MS的大有人在。来Tuck招聘的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公司也不少,说实话,大大超出我的意料。像Fidelity、MFS都会来,原谅本人孤陋寡闻,其他的实在不了解。对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司来说,Tuck的问题就是学生少,对investment management感兴趣的人也很少,所以大老远跑一趟,没什么人捧场,代价很大。幸运的是,校友们都非常帮忙,尽力为Tuck学生争取机会,像我们的women in business conference,diversity conference,这些公司都会来开office hour。即使不来campus面试的,也可以通过联系校友去争取机会。同样,为了扩大Tuck在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影响,校友们都竭尽全力。前两天去Boston参加investment management trek,一个在Fidelity工作25年的超牛资深校友陪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亲自带我们去参观Fidelity的trading room,让我们颇为叹服。在平时上课的日子里,每天都会有很多校友回到学校拜访,其中不少来自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司,同学们可以注册他们的office hour、breakfast、lunch、dinner,和他们获得直接面对面对话的机会。有一次,我注册了Blackrock的lunch,和Blackrock的资深partner一起聊中国和美国的PE发展区别,感觉还是大不一样。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此行业的人,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进一步建立联系,甚至拿到一个工作offer也说不定。美国同学在这方面做的要好太多,很多人在我们还满头大汗写cover letter时,就拿到了intern offer,开始享受人生。Tuck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要如何争取及挖掘,看自己。

PE & VC

类似investment management,就不多说了。很多和VC/PE的founder或者partner接触的机会,校友都是很帮忙的,如何争取机会,看自己。

在Tuck,竞争已经算很小了,总共就280个人(2012届),资源平分到每个人头上,是绝对够用的。很多人将MBA当作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这是不假,但MBA本身并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学校提供机会,提供敲门砖,剩下的,看自己够不够给力了。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