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谢了

TOP

many thanks @

TOP

感谢!

TOP

12. 第一年总结

当真正有时间回到这个帖子,发现自己还欠了不少债,non-profit没写,entrepreneurship没写,others也没写。自问心中有愧。一个暑假的时间,希望能慢慢继续补齐。

在开始那些相对“专注”的话题前,先对一年级的生活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介绍。Tuck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太多的选择可以做,也有太多的新鲜体验值得去尝试。就像MBA office人老师说的,我们随时都在创造Tuck的New tradition。

当大部分人结束了summer recruiting,大家都以为生活开始进入平缓期,每天的生活似乎也就只剩下滑雪、打高尔夫、去酒吧和同学们hang out、或者窝在家里看电影。可是,当Spring term真正开始,我们才知道,大错特错了……不止一个同学抱怨道,Spring term甚至比Fall term更辛苦。如果说Fall term给我们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Spring term就是将我们淹没在排山倒海的作业和活动之中。这是个难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看着calendar上冲突的各项活动,堆积成山的cases和reading materials,以及一封接一封的group meeting的会议邀请,在各种选项中艰难的取舍。到了这个时候,就更显示出“定制”的意义了。Spring只有三门必修课,其他都是选修课,这无疑增添了很多乐趣,毕竟都是根据自己兴趣和需求做出的选择。两年的经历,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当然要量身定做。

ASW - admitted students weekend

这项是Tuck的传统,每年在4、5月份会为录取的学生举办一个招待会,邀请大家来到校园,住在宿舍里,参加包括上课、experience sharing、international lunch、party等各项活动,体验Tuckie的生活。招待这些学生的工作就由在校生负责。在活动开始前几周的时间,我们都会收到学校发的邮件,征集志愿者接待这些素未谋面的人。作为在校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他们体验到Tuck的culture和Tuckies的热情。说实话,在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这样的活动。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让陌生人住在自己的房间里,但在这里,却是如此习以为常的事。在Hanover这个纯朴的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如此单纯,彼此互相信任、帮助,时常会感到一种感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study room里自习,到了吃饭时间,很自然就会把电脑、钱包、手机等扔在自习室里然后离去。几个小时后回来,一切如旧。在学校期间,有几次需要去其他城市住几天,宿舍的门也是不锁的,临时想起来忘记了什么东西,打电话给同学,直接进宿舍寻找,也不会担心“安全问题。”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觉得自己住在一个bubble里,不像是真实世界,但这就是实际情况。所以,当学校询问是否愿意招待一个陌生人时,也并未有太多疑虑。

在International lunch上,各个国家的学生都会烹制本国的食物,穿上传统服饰。各色人种,各类食物,一应俱全。作为中国学生,看着几百个煎饺在“限量供应”的前提下被迅速消灭,还是蛮有自豪感的。

CKJ Party - China-Korea-Japan Party

Asian community的势力在Tuck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每年春天,学校会有一个Asian主题的party,原意是庆祝亚洲农历新年,当然,日期上就不那么讲究了,冬天都忙的四脚朝天,除了凑在一起包包饺子,其他也实在顾不上。今年中日韩三国一起合办这个party,除了提供中日韩的原汁原味的美食,还有各种表演。韩国的街舞、日本的传统舞蹈、中国的说唱脸谱、歌曲联唱和双截棍表演,都在尽最大可能的向整个Tuck community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

表演的时候,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国家的同学积极参与。一个印度同学在说唱脸谱中演的猴子一下子博得了满堂彩,另一个美国同学的双截棍也是大出风头。

International exposure

除了中日韩 party,还有巴西party、印度Party、阿根廷party等等。Tuck虽然是个很小的community,每个国家的学生都在努力宣传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除了各种国际主题的party之外,还有country chat,由同学自己sign up,利用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以各种形式介绍自己的国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另外,各种trek也是决不能忽略的。在spring break的时候,由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发起的learning experience活动组织Tuck的同学去印度、中国和日本参观,包括文化体验和公司拜访。这个learning experience是每年都会有的,前一段时间我们还收到邮件,对下一次的learning experience的目的地进行问卷调查,由学生自己选择希望了解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在Spring break时还有一个短期的与西班牙的商学院的交换项目,为其一周,适合想要去欧洲旅行的同学们。另外,在四月底的时候,还有由原驻百慕大的官员组织的对当地的拜访。除此之外,对想要有长期交换体验的同学来说,还可以申请在第二年的Fall term或Winter term交换到世界各地数十个商学院学习的机会。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活动是global consultancy,这项活动不少申请人都听过,就是利用winter break的时间去某个国家为公司做项目。我们刚刚递交了今年的申请,据上一届同学说,机会还是很多的。这就是tuck的好处,同样的资源,由于学生少,竞争也小,每个人都有更大的机会活动自己渴望的体验。

初次之外,同学也会组织各种“民间”的活动,比如每年冬天的south america trek就是热门话题之一。这项活动通常是由来自南美的同学组织并担任导游地陪的。

参观西点军校

这是一个West Point和Tuck之间的bridge program,目的是增进两个学校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每年西点会派学生来到Tuck体验,相应的,Tuck也会派学生去西点。这个program包括在西点的学生宿舍里住一晚,和当地学生交流;半天的课程,主要是介绍军队中的leadership;以及半天的军事训练和夹杂在训练中的对西点历史的了解。

当时刚一看到MBA office发出的信,立刻兴奋的不行。这所世界上最好的军事院校之一,不知多少次在各种电视节目中看过,却从未亲身体验,难得有这个机会,想也没想就报了名。MBA office还是很有经验的,为了避免我们头脑发热,再三强调其中有很辛苦的军事训练,体力不好的或者对此有顾虑的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在纠结了5秒钟之后,依然毫不犹豫的发了信申请——或许这辈子就这一次了,再累不也就一下午么?后来真正到了西点,才知道真的是累,但也真的值得。刚到训练场,每人发了一杆钢枪,那可真的是钢枪,抱在手里沉甸甸的。一边吃着美军的军队快餐,一边喜滋滋的拍照,还沉浸在刚来的兴奋和喜悦中,想难道我们要学习射击不成?

我们的兴奋没持续多久,吃完饭,两个西点的帅哥就很酷的让我们举着这杆枪,开始跑步……大太阳下面,双手托枪,跑了不到10米就开始喘,想着不能太丢人,咬着牙坚持到了终点,刚想坐地上休息一下,结果没想到枪往地上一扔,就要开始做俯卧撑,男女一视同仁。俯卧撑、跳举……一系列“热身”运动结束,才开始进入正题:背着枪,翻越障碍……

好不容易训练都结束了,带队的Tuck校友(目前在西点任教)拉着我们上了一个小岛,上面有许多与西点相关的历史遗迹,开始进行“寻宝”活动。五个人一队,一队一张地图,根据要求在每个历史遗迹出找到问题的答案——当然,是比赛性质的。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比较悠闲,一路晃晃悠悠边看风景边找,后来发现不对劲:怎么其他队都在跑步前进??队长一看,急了,这样下去得输,立刻下令:跑!十几个历史遗迹,遍布在岛的各个角落,这么一路跑下来,又是几mile,最后气喘吁吁的冲回集结地,抢在第二名之前30秒到达,喜滋滋的拿到了胜利的纪念品:印有西点标志的手电筒……

指导我们的帅哥笑眯眯的说,因为怕你们看到奖品就不好好比赛了,所以直到最后才公布……捏着那个迷你的小手电筒,我们差点没哭出来

MBA Fellowship

在Tuck,有研究各种topic的中心,比如针对高科技的数字战略中心、针对国际机会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负责安排来访executive和在校生交流的visiting executive program、研究Private Equity & Entrepreneurship的中心、针对Genearal Management的Center of leadership等等。这些中心每年都会从一年级中招收MBA fellow承担各种角色和任务,比如帮助教授做研究、接待来访executive、撰写case……等等。学生可以申请这些中心的MBA fellowship,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更多的exposure。对我们来说,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建立networking,获得更多的行业内的exposure,一方面也让简历看起来更有分量。同时,许多center每年都会举办各自相关主题的会议,邀请业界人士来到Tuck讨论各种话题,而fellow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织这些panel,对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有很大好处。申请的过程还是比较正式的,需要提交简历、cover letter,还要参加面试。但是,同样的,由于Tuck同学兴趣的多样性,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自己希望的机会。

Coffee Talk

这是Tuck的一项传统了,每周会有一到两次不定期的coffee talk时间,学校提供咖啡和小点心,同学们下课后就聚集在大厅里互相聊聊天,catch up一下,或者听MBA office或Dean宣布最新的公告。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负责组织的,中国同学也积极参与其中。和Tuck的各种social 活动一样,这也是让大家增进了解,有更多机会交流的活动。

Tuck Gives

在Tuck,我们除了“获得”,还在学习“给予”。 Tuck Gives是一项传统活动,每年都会收集各种donation,包括来自校友、同学、教授、学校等等各种捐赠,项目名目繁多,也很有趣。比如今年有一位教授捐赠了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有人捐赠了和自己的business partner一起打高尔夫、hiking的活动,还有捐赠旅行、课程等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印象很深的有一项,是镇上某知名酒吧捐赠的在该酒吧当Bar tender的机会,没想到提供劳动力还是要花钱竞标的。Tuck Give就像拍卖会一样,逐项拍卖各种捐赠,同学们全都穿着正式的晚礼服,举着酒杯,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每年获得的捐款都会用于慈善事业,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会不顾路途遥远来到学校参加竞拍,绝对算是Tuck的一项盛会。

Run for kids

这是另一项Tuck的community contribution。今年不少同学都参加了。跑步分为5KM、10KM等不同等级,大家根据各自状况自由选择,重在掺和,娱乐第一。参加活动的报名费全都捐赠给慈善事业,帮助孩子们。今年中国同学也参与了组织活动,为community出一份力。

First Year Project

在Spring term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个first year project。说白了就是在这学期里做一个项目,可以是consulting 相关的,也可以是entrepreneurship相关的。项目种类也是丰富多彩,有non-profit相关,有M&A,有classmate的创业项目,也有校友提供的创业项目等等。自己组队,自己报名,如果有感兴趣的活动,提交一份申请给MBA office,就可以拉起大旗干了。如果有还没找到实习的同学,甚至可以借着项目的机会和公司建立联系,找找机会。我们今年做的项目就是帮助一家针对非洲的非盈利机构制定fund raising strategy,这家非盈利机构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家知名的consulting 公司的创始人,在退休后,他和自己的妻子创办了这家非盈利机构,帮助非洲人民改善医疗条件,令人敬佩。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许多对创业或者是非盈利机构感兴趣的同学都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锻炼自己,并寻找合适的机会。

总结:

在Tuck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列举的活动只是很小一部分,希望对即将来校的新生和准备申请的同学有所帮助。明天还要进行最后的final presentation,暑假还长,慢慢更新……

TOP

11. 学校facility & 其他资源

刚才发现,原来最后就剩下了facility,索性一次性解决好了……

Facility是很重要的一篇,这和大家在学校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Hanover是一个小镇,很小很小,刚到镇上我就傻眼了,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小的地方 —— 整个一个镇不到10000人,其中5000多都是Dartmouth的学生,还有staff、教授若干。来做campus visit的人都知道,镇上就那么几家餐厅、酒吧 (总数不过10),唯一能shopping的店就是GAP——相信看过YouTube视频的人就会知道,所有Dartmouth的学生都爱穿GAP……没有star bucks,不过Dirt Cow Boy的咖啡味道也是相当不错。唯一一家蛋糕房叫Lou's,第一次吃她家巧克力蛋糕非常惊艳,多吃几口就会觉得太甜——这恐怕是美国的问题了。来学校前,准备参加Outward bound,学校推荐我们买North Face,当时还恨恨的想,学校也不知道帮我们省钱。结果,没想到来了之后发现,镇上卖户外用品的店是不少,North Face却是最便宜的一家 —— 其实真的还好,不算很贵,店主人特别好,聊的开心了新款也给个15%的discount。附近购买生活用品的超市不是很多,基本生活用品在CVS可以搞定,如果要去买水果蔬菜,就要去COOP。有一家小小的asia market,东西一般,到现在我还严重怀疑里面的老干妈是山寨版的。Walmart需要开车15分钟,Walmart旁边有一个price chopper,里面买很多蔬菜、肉和水果。据说还有一个大一些的asia market,目前还没找到地方。生活肯定是不如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方便的,尤其是热爱shopping的同学,估计会恨的咬牙切齿。所以,Tuck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这是个很有趣的地方,爱它的人忠诚的无以伦比,恨它的人也理由充分。认清自己的需要,了解学校的优势,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是最重要的。

言归正传。生活不便是真的,location偏远也是学校的一大弊端。相应的补偿就是乡村美景和静谧的小镇生活。Tuck四周环山,以前看帖子说,宿舍后面是一条河,当时看文字完全没感觉,来了后就发现,站在宿舍的阳台上,穿过一小片森林,不远处泛着波光的……不就是传说中的康乃狄格河吗?清晨醒来,打开窗子,坐在躺椅上读报纸,呼吸新鲜的空气,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很美的享受。中午时分,有的美国同学就直接躺在宿舍前面的一片草坪上日光浴,看case,让人不免心生嫉妒——这也太会享受了吧?跑步是不能在gym里进行的。一路上跑出去,向高尔夫球场的方向,沿途路过一个个精致的小房子,大片大片的草坪,依山的小小池塘,慵懒的猫被调皮的狗欺负的奋起反抗,会有一种身在世外桃源的感觉。到了冬天,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到来,气温下降到零下2、30度,屋角上挂满了冰凌,在暖暖的屋子里,歪倒在沙发上,对着壁炉烤火,一边喝咖啡,一边和朋友闲聊,也是别有风味。当然,不能出门的冬天,还是比较无聊的。尤其是对还没有车的一年级学生,经常眼巴巴的看着窗外,盼着周末去附近的滑雪场上放个风。受不了冷的人要斟酌一下,这是真话。

不管来没来过Tuck,许多candidates都听说过Tuck的地下通道。所谓“地下通道”,并不真的在地下,其实就是连接各个楼的各个走廊。所有的宿舍楼、教学楼、食堂、图书馆、MBA office、mail room等等,全都连在一起。所以不管冬夏,都不用在乎户外的天气变化,直接从通道里走,非常方便。如果可能,建议即将入校的同学们都申请on campus的住宿——每天早上多一个小时的睡眠!这不是开玩笑的。最夸张的时候,早上8点20起床,8点半稳稳当当的坐在教室里,绝对是幸福。

Tuck里布满了各个大大小小的study room。所以study room,就是一个最多容纳6个人,最少容纳2个人的小屋子,便于自学和study group讨论。Study room里桌椅就不用说了,白板和各种设备也是全的。新修的study room都有液晶屏,可以把电脑上的内容投影上去,便于大家讨论。很惭愧的说,在winter break的时候,我们一群人把电影投到了这个屏幕上…… 除了study room,还有各种大小的会议室供学生自己使用。宿舍楼的大厅是大家平时hang out或party的地方,布置的还是蛮温馨的。据说宿舍楼刚修好时,邀请当初捐款的校友回来参观,校友们都嫉妒了——当年他们上学可不是这么奢侈,现在都是按照executive MBA的标准修的。

新宿舍楼的楼下有一个很大的游戏室,里面有桌上足球,还有一个超大的屏幕,可以玩wii(学校提供的)和看家庭影院。就像是一个小规模的电影放映厅,很棒的设施和音响,可惜我们平时都没时间使用……恨。旧宿舍楼下是Gym,冬天冷的时候没法出门,就直接去里面跑跑步,做做器械 —— 如果有时间。

Tuck的宿舍都是独立的,每人一间,就像是酒店公寓式的房子,里面一应俱全,台灯、冰箱、躺椅等等,完全可以提包入住。室内的温度可以调节,卫生间每周有人来打扫。每层有自己的洗衣房和厨房,新宿舍楼的厨房很大,里面锅碗瓢盆都提供全了,烤箱微波炉洗碗机也有,还有一个公共的大冰箱供学生使用。

我们刚来这边的时候,经常感慨,学校提供的条件和环境还是很舒服的,真的是消除一切后顾之忧,只剩学习了。如果不是因为强大的找工作压力,在这里安安静静的生活两年,静下心来学点东西,还是很不错的。对我自己来说,未来的人生中,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能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这么久,就算是当作增加人生体验,也很不错。现在就希望冬天快点过去,等春暖花开,新芽发出,期待这个小山村还没绽放在我们面前的另一片美丽。

TOP

10. 学校culture——faculty & staff

在Tuck,最让人感到窝心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是准备帮助别人的,不管是faculty、CDO还是学生。

在这里插入一个小细节,和这节的话题无关。在winter term面试开始之前,CDO的人找我们开会,最后强调了一点:如果拿到了自己最满意的offer,就请立刻withdraw其他的interview和offer,给自己的同学多留一点机会。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不是collect offer。在后面的面试过程中,每个公司面试前,二年级学生都会来给我们讲他们当年的经历。即使如IB这样tough的行业,学长们也会反复强调:不要collect offer,这不是证明自己强大的时候,拿到再多offer,最后也只能去一个。Tuckie不会只希望自己好,更希望大家都好。只有Tuck的每一个学生都强,整个community才能变得更strong。就像我们在Wall Street Trek时,在Citi见到的一位非常资深的校友,相当有气场的一位女性,对我们讲出一句至今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我们从不会内部争斗。我关心的是,如何带领team去和GS、MS compete!”这就是Tuck的精神。所以在我们开始面试之后,每当一批offer发出来,就会有人withdraw后面的interview,CDO就立刻发信问候补名单上的人愿不愿意take opportunity。

言归正传,这里讲一下Tuck的faculty。

关于faculty,我的理解是,不管这个教授本身有多牛,自己能学到多少才是最重要的。Tuck一直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无以伦比的“教授/学生”比例,以及教授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氛围。在Tuck,不管是多牛的教授,都不会出现找不到人的状况。每周教授都有固定的office hour时间,除此之外每节课后有固定TA 答疑时间,如果基础差,还可以预约二年级的tutor。只要学生有需要,可以随时给教授发信约office hour讨论。不管是食堂里,走廊上,球场上,滑雪场上,甚至在镇上的咖啡馆里,都有机会碰到自己的教授 —— 估计教授也很无奈,跑也跑不了,总共就这么大点地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索性来者不拒了。名气大的教授未必懂的如何上课,当然这个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比如我们有一位教leadership的教授,号称是整个Dartmouth薪水最高的,在industries里名气很大,写的书被其他top B school选做教材,但是……我们就是不爱他,给他的评分也不怎样。有的教授,很年轻,也没什么名气,偏偏就是赢得一片爱戴之声。

前面介绍过,Tuck会把学生分成四个section,两批教授分别教这四个section的学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教授,相信其他学校也会有类似的问题。是否能分到所谓的好教授,靠的是天意。以前一位师姐告诉我,在B school的学习,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方法”。看这些教授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听他们的思路和角度。知识本身是死的,就算不上学,自己看书也会有;但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收益终身。

这学期我们的宏观经济学教授很棒,是Tuck的明星教授,除了每次留的阅读材料读到我们吐血之外,没什么可挑剔的。他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分析非常到位,每次听他的课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获益匪浅。Strategy 的教授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访问教授,抛开他的意大利口音和对时尚的热爱,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风格、启发式的犀利提问……还有令人神经紧张的cold call,让我们收获颇丰。Marketing的教授是一个比较沉闷的人,说话都是一个调调,他上第一节课时我是用笔尖扎着自己的胳膊防止昏睡过去。但后面就很快感受到他的魅力。他的主攻方向是market research,看他给我们分析消费者心理,针对不同的问卷设计得出的不同答案,以及分析不同公司的marketing 策略,觉得还是很大开眼界。我们的上学期accounting教授是一个典型的学院派,非常纠结于细节,时常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抓狂。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对那些有一定背景的人来说,听她的课收获是非常大的。直到现在,她过去的很多学生,有的虽然已经在投行里当MD,还会给她发信问她deferred tax的问题。

Tuck的教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认真,以及他们对于学生的关心。对国际学生来说,尤其是我这样第一次出国的土鳖,刚开始上课完全跟不上,发言就更不可能。如果不是教授主动给我发信,找我谈话,鼓励发言,我是打死不会举手的。记得和教授“串通”好的那次“cold call”,在上课开始做case briefing,那节课发言讲的话比一学期加起来的都多。结束后,同学们也跑来给我说“congrats”,他们知道这对于来自亚洲的学生来说有多不容易,哪怕是一点点小进步,都会鼓励。

在写MBA申请essay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写,某校有某牛,某牛对我如何有帮助,所以我要去某校。羞愧的说,我也写过这样的文章。但对于Tuck来说,个人建议是,与其强调这些教授自身的名气,不如强调这种教学方式、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何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因为这才是学校独特的地方。

TOP

9. 学校culture——study group

鉴于很多人这几天面试,先update一些校园生活方面的topic,面试时也有的聊~

study group是Tuck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前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第一学期的架构,现在详细介绍一下~

First year TUCK MBA的课程主要是core courses。包括:
Fall A (一个月)—— break(一周,通常是各种career trek)—— Fall B(二个月)—— winter break (二周左右,圣诞节) —— Winter Term (2个月)—— spring break (2周)—— Spring Term (2个月左右,First Year Project)

Spring term就是做First Year Project,有各种各样的project可以选择,也可以自己去找project。比如我们有的同学想要创业的,就在这个期间拉起一票人,风风火火的干起来了。想要尝试Non-profit的也是机会大把,可以注册感兴趣的project去做,我今年就和另一个同学报名参加了non-profit的项目,毕竟以后这样的机会可能就不多了。想做consulting的、marketing的、M&A的,都有相应的机会,自己组队,报名参加。

从上述结构,大家可以看出来,真正在学校里上课的就是Fall term(包括A+B)和winter term。而study group,也是在这两个term中才有的。每个study group有6个人,通常是2个女生,4个男生;国际学生大概也是2个,最多不超过3个,剩下的是美国本地学生。大家的背景都很不一样,相处起来必然会有摩擦,也会有争执,但当初期的storm期度过之后,再回想起来,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我的Fall term study group的六个人,除了我来自中国,另外一个国际学生来自巴西,其他的都是拿美国护照的:2个白人,一个美籍印度人,一个美籍秘鲁人。从职业背景上来说,2个engineer,2个consultant,一个finance,一个sales。刚开始的时候相处的并不是很好,team里有的人属于比较强势的,习惯主导一起。我和另外那个国际学生的英语都差到一定程度,可能我还要更差一些,经常想发言发不上,说出来别人也是一片迷茫,着急的时候手脚并用,一边在白板上画一边讲,别人看得云里雾里,连蒙带猜的。刚开始的两周,的确是有很强的frustrated的感觉。组内几个很nice的人看出我总不发言,就私下里找我聊,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意见都被忽略了,也没有做出contribution,很挫败。大家就一起出去吃饭,聊天,互相谈对彼此的认识。大家承认说有时候可能会表现的有点着急,其实他们也知道国际学生的困难,同时也非常佩服我们敢于选择离开家乡来到美国求学的勇气和决心,但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在pace上控制的不好,也很难专门停下来等某个人。从他们给我的反馈中,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经常发言词不达意,但是给出的许多idea他们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也是他们没想到的。经过这次交流,大家都意识到由于文化和背景差异带来的误解,也学着如何相处。

到了Fall B开始学accounting的时候,由于找IB需要,这门课对我尤其重要,每次作业都提前做完发给大家互相交流,如果别人不理解,就给大家讲解。一方面是语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感觉自己可以为team 做出contribution,在study group讨论时也更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间的感情也更加融洽。

整个一个fall term下来,六个性格各异,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变成了好朋友。想起那个印度小帅哥一点点帮我纠正英语发音和口语中常犯的低级错误,第一次做presentation前大家帮我做试讲,那个生性沉默不爱言语的腼腆的大个子帮我修改简历和cover letter,那个可爱的巴西同学给我八卦他是如何与老婆一见钟情……种种情节,历历在目。前几天还收到email,一个member马上要当爸爸了,大家都说好等recruiting轻松点的时候要庆祝一下。

Winter study group换了一拨人,或许是Fall study group的经验,现在相处起来已经容易许多。大家都知道如何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如何包容彼此间的差异。study group的第一次讨论,大家就先聊“do”和“don't”,告诉组员如何与自己相处。然后又聊自己的职业方向,根据recruiting分配各自的任务,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真的体会到“team”的意义——互相支持。

TOP

【特别插入】 实习面试篇

从上周二开始到今天,recruiting刚开始一周。每天教室里人都不满,教授很无奈,也只能接受,只是不知道会不会仁慈的在participation point上报复我们。这这一周面试里,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压力巨大,什么叫团队合作,什么叫校友帮忙。

我一直focus在IB上,对consulting的面试不是很了解,但是第一天的面试,直到深夜还看见大厅里站满了西装革履的同学。原来是BCG的面试由于天气原因,面试人员迟到了一个半小时,而consulting的面试又全是case,第一轮就是2个back to back的case (consulting的纠正我,印象中听来的是这个数字),一个小时的时间,加上fit questions的时间,绝对是体力和智力的双重挑战。既然是外行,就不多说,等consulting的同学定下来后由他们来发表意见,我只说一下IB的面试。

一、压力巨大

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周二上午两节课,其中一节是著名的白宫顾问教授讲的宏观经济学,纠结了好半天,还是将这两节课都翘了。给老师发了信,老师表示理解,同时严正声明,不扣分的标准是少于两节课,我已经用掉了一节。早上一醒来,就看见窗外大雪纷飞,CDO的邮件和闹钟差不多同时到来,说JP Morgan由于大雪,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将面试推迟到下周一。当时心里就喜忧参半。

喜的是,JP Morgan向来以aggressive出名,两轮面试一天搞定,半夜发offer,然后就开始逼问,“来,还是不来”。这是最难回答的面试问题。在面试周的前一周,二年级学生分别给我们组织了各个银行的brown bag lunch 的meeting,其中谈到JP Morgan,就说第二轮的面试就是反复问你,如果今天给你发offer,来,还是不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tricky,要有技巧的给自己留余地,还不能让银行觉得你完全不可能来。直到前一天晚上,还在死命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一场大雪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忧的是,其他银行会不会也有类似问题,当天我有三个面试,如果都推迟,课都白翘了。还好CDO的人发来信,说其他两家由于担心天气问题,提前一天就来到学校安营扎寨,面试可以如期进行。后来面试时聊起这个问题,这两家银行的banker们也无比嚣张的说,JP太不organize了……他们so thrilled about their absence....

UBS的面试过去曾经介绍过,第一轮在学校,第二轮是在周五,去纽约做super day,和group面试。下午面试,晚上通知第二轮结果。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面试是下午第一轮,6点半左右通知结果,7点半开始第二轮,晚上10点半左右通知结果。在等通知的时候,感觉头都要炸了,血压一路升高,进入极不正常的亢奋和癫狂状态。还好有好姐妹陪着一起狂吃冰淇淋解压,然后看看电视剧,资料是一点都看不进去了。

面试的运气成分很大。 UBS的第一轮面试是在校园进行,两间屋子,一间是一个MD+一个associate,MD是Tuck校友;另一间是一个associate,非Tuckie。UBS的第一轮很不幸的让我和那个非Tuckie的associate面试,他是FIG(Financial institution group)的人。语速超快,上来还没有问任何fit questions,就开始technical,当场都有点没回过神,后面稍微镇定了点,才继续回答。另外一间屋子是和UBS的Tuck alum面试,是MD,资深的人往往不会问太technical的问题,所以他们主要也都是fit。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第一轮是三间屋子,其中两间是两个banker对一个学生,另外一间是一对一。二对一的两间屋子,一间是一个MD+associate,一间是两个不知道什么级别的人,过去没见过;一对一的那间就是一个MD。进了屋子互相寒暄一下,问了问学校情况,就开始问问题。我被分到了那个associate + MD的屋子,那个MD是M&A group的大头,人超级超级nice,完全看不出任何架子。先自我介绍之后,就说,我们先用大概五分钟过一下你的简历。然后就让我介绍,每一条都要仔细的问,为什么换工作,为什么上MBA,为什么选TUCK,背后的理由要讲的清清楚楚。associate的technical question相对比较直接,就是问问valuation的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Tuck的finance club都有面试guide,里面都介绍的很清楚。经过前面UBS的扫荡,在这里已经完全不紧张了。MD的问题比较难以捉摸,都不知道他想问什么,我似乎是回答错了,面试结束后才想起来问的应该是LBO,当时这三个字母完全没进脑子。更多的问题是fit,weakness是什么,strength是什么,最后还有几分钟结束,就换成我提问题,他们回答。第一轮结束。

接到第二轮通知大概是晚上6点40左右,比预定的时间晚了40分钟。这40分钟,一群焦急的人在学校内部的communicator上不停询问,打电话了吗?打电话了吗?电话反复重启好几次,生怕信号不好错过通知。

第二轮从7点半开始,半小时一个人,依然是三间房间,不同的是换一批面试的人。第二轮我碰到的是一个MD,也是我最想去的group的MD。他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问题一开始,就能感觉到是pressure test。问题很快很短,完全无法发挥。而且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询问,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可以。主要还是集中在fit question上。fit问完了,突然冒出来一句,来,我们现在做个case……当场faint。后来听其他屋子的同学说,第二轮貌似都是case,也都不简单。

二、团队合作

本来是要在后面才讲的,在这里提前先说一下。这学期我们的study group实在是太赞了。刚开学,大家就先对了一下各自的面试日程,有找banking的、找consulting的、找corporate的。banking的最先到来,所以提前给大家打招呼,最近的会,咱就不参加了。大家也很支持,有一个不着急找工作的同学就自己一个人把corporate finance的case一个人全做了,连宏观经济学的presentation也做了,我们一点都没花时间,不由的大赞。开始面试后,拿到offer的几个就把后面的case全做了,让其他人可以集中注意力做recruiting的准备。面试准备也是一样,互相mock,互相分享资料。一个人面完了给下一个人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前准备,面试形式如何,面试官什么风格。在这个压力巨大的过程中,大家的互相鼓励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友支持

很多人,包括即将入校的2013级都在问,到底校友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举一个例子吧。每家bank里其实都是有“帮派”的,这个所谓的“帮派”就是校友网络。听师兄讲,进了bank,你的mentor大多是你的校友。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平时都很忙,找其他学校的人,基本上是比较冷淡的。但如果是校友,那就很不一样,尤其是Tuck的,一定热情的竭力相助。这就是为什么Tuck的校友如此愿意帮助自己的同门进入银行,越多Tuckie进入bank,Tuck在银行中的势力就越大。作为一个非finance school,人数上无法和finance大校相比,那就只能靠互相之间的团结。从开始找工作,到面试准备,到面试过程,到实习,到最后的工作,到处都渗透着校友。师兄说,一旦进了Tuck,身上这个Tuck的印记就再也无法消失,而会伴随终身。


结语:

第一周的面试结束,中国学生拿了两个bank的intern offer,都在纽约office,后续应该还有更多。2011届只有一位中国师兄找banking,去了UBS。2012届有5个在纽约找的,截止目前2个拿到,也是new york office。剩下的人还有面试没结束的,还有重心放在香港的,目前来说都太早。consulting和专攻corporate的还在紧张的面试中,目前无法得知。关于实习,请大家暂时不要问了,等到同学们都尘埃落定,会统一更新。

写这个帖子的目的,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Tuck,也让即将入校的师弟师妹们了解需要做的准备,给自己一个正确合理的预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管是找工作或者是学习。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的挣扎与痛苦之后,才再次站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关于贷款问题,我想说的是,Tuck并不是用银行贷款,而是学校内部的基金。Dartmouth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只有5000余人,在自己的基金上无法和那种动辄数万人的大校相比,这点不得不承认。即使学校校友再支持,也架不住基数小。去年Tuck的就业率全美第一,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信心不足的问题。银行贷款政策不是只针对一所学校,而是全部,包括美国人民自己的消费贷款。学校说正在解决,就一定是正在积极解决,不管是和银行谈,还是从基金会那边争取,虽然无法cover全部,也是会提供部分。说到底,上学还是一个个人的选择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告诉大家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match。

TOP

5. 找工作之corporate 篇

Corporate。本人对Corporate的招聘过程理解不算透彻,但是平常见到同学们跑来跑去,还是有不少感触,尤其在中国学生与其他国际学生的差异上。

很多人认为Tuck与Corporate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公司不来学校。我承认不少公司不会on campus招聘,但这并不是Corporate对Tuck学生不认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年Johnson & Johnson在Tuck招聘,提供的面试指标比申请的人多,结果大家都不用bid,全部进入面试。如我前面所说的,Tuck的program小,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对consulting感兴趣,corporate行业多、公司散,这样分一分,就没什么人去了。在招聘季节,我们经常收到CDO的email,每十分钟发一封,告诉大家说哪个公司在办reception,教室里人实在太少,CDO脸上挂不住,让大家不管想找什么工作都去捧场,为后面的师弟师妹铺路。有一次和CDO聊天的时候,CDO的人说Tuck在GE的关系很强大,很多高层都是毕业于Tuck的,但是有一年他们来开校园招聘会,居然教室里一个人都没有,公司一怒之下就改成非校园招聘的形式,但每年还是照样找CDO要简历。

下面分几个方面讲讲公司招聘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Networking!Networking! Networking!

在我来上学之前,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告诉我这样一段话:B school就像一家日本料理店,提供回转寿司,也提供点菜服务。如果只是选择回转寿司盘上提供的寿司吃,那就是标准化的流程;如果想量身定做自己的B school经验,就要学会点菜,挖掘学校的资源。说完,他笑着问我:你想要回转寿司,还是点菜?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也只是在回转盘上狼狈不堪的将学校塞给我的东西囫囵吞下,还没到另一个境界。Banking和consulting必然就是回转寿司,corporate、PE/VC、entrepreneur从某种角度来说,有点点菜的意思。公司的招聘同样从company briefing开始。很多人认为,corporate的工作是最好找的,根本不需要networking,也不需要上心,当作consulting和banking的backup就好了。对一般的公司,或许是;对大家都想去的super star,这就不灵了。在Tuck,很多想找corporate工作的人都是原来在consulting、banking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申请strategy或finance相关的职位时,就非常有优势。除此之外,他们从很早就开始networking,到了投简历时,他们已经和公司里不少人都通过电话、见过面、喝过咖啡吃过饭,closed list上必然有他们。到了面试时,他们对公司的了解就更是深刻,offer也自然跑不了。Corporate的人都不是傻子,像我们这种briefing不露面,networking不出现,电话没打过,投简历时空降下来的冒牌candidate,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所以,如果大家对某家corporate很感兴趣,那就上吧,在TuckStream上查校友的联系方式,发信,约打电话。经历过banking的networking,相信我,corporate的校友好约的多,更是无比nice。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许多公司写着需要“PWA - permanent working authority”才能投简历还有些犹豫,后来和一位前辈交流,他说,放心去找,如果人家真喜欢你,怎么也帮你搞定了,最后说不定还有机会派回中国工作。我在Tuck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也是国际学生,一心想进入体育公司,连简历也没投,只是通过networking就拿到了最心仪的公司的面试。

除此之外,学校的很多活动也是很好的机会,像前面提到的women event,diversity conference还有大大小小的executive visit,都有大批的corporate高层来到学校开office hour,直接注册,争取一对一的交流,20分钟时间把自己卖出去,就算卖不出去也讨得一个联系方式,保持后面的follow up。这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除此之外,同学也是很好的资源。同学来自哪个公司的都有,想了解什么公司找自己的同学引荐,也会是个好方法。再次,教授也可以。很多Tuck的教授都和外面的公司有合作关系,如果教授欣赏你,一封推荐信就可以有一个interview,甚至intern机会。不要用过去的思维方式限制自己,很多机会,是要靠自己去挖掘的。

在这边呆了几个月,最大的一个learning就是,如果想要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就像周星驰电影里说的: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又怎么能给你呢?不管是寻求professor的帮助,CDO的支持,校友的推荐,都要厚着脸皮大声说出来。不管过去在国内是否牛到惊天地泣鬼神,现在在别人的地盘上,和别人抢饭碗,就放下点身段,像南美同学、印度同学那样豁出去aggressive的networking,去present自己,机会真的也是有的。

二、中国人在美国做marketing真的很难吗?

难肯定是难的,但不是不可能。而这个“难”,也取决于你的决心有多大,有多愿意学习。在招聘过程中,误打误撞的和一家公司的校友聊。当他听说我到自己最大的顾虑是中国人难以在美国做marketing,同时担心engineering background很难转快速消费品,他就立刻为我引荐了一位在他们公司工作的来自中国的science background 的 brand manager。这位姐姐告诉我,其实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尤其是对于国际化的公司。公司更看重的是人的素质和思维方式。对做marketing来说,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思维,我们的国际化背景能带来全新的perspective,这是美国本土人所不具备的优点。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包装自身这些unique的地方,让别人看到我们的价值,从而为自己带来机会。

引用该姐姐的话:向别人显示你多么愿意学习,比显示你已经知道多少更重要。

三、公司资源

Tuck的校友在corporate里分布很广,就不一一列举了,各行各业都有,从能源到healthcare,从high-tech到cosmetic,从media到食品,等等。一个tip就是,只要这个公司里有Tuck校友,你就一定有机会,事在人为。记得有一次和一位Tuck校友打电话时,我告诉他当我给公司里另外几位Tuck校友发信时,他们并不是很responsive,让我们怀疑是否公司并不欢迎我们申请。当时这位校友就很火大,立刻问我究竟是谁不回复。然后很严肃的告诉我,如果说某个Tuck的校友不responsive,那是对他最严重的指责。至于Networking,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都是最头大的。来了学校后,建议去参加CDO举办的networking的workshop,里面会教给大家如何打电话,如何写信,如何与校友建立联系并取得reference。CDO是个很好的资源,有时实在不知道该联系谁了,就去找CDO,告诉他们你的职业目标,他们总会帮你找到合适的资源。

就像做衣服一样,量体裁衣比批量生产要难的多。如果想要一份完全适合自己的dream job,只是等寿司送到面前是不够的,需要学会“点菜”。

TOP

特别插入——Banking招聘如何操作(Tuck版)

给New Tuckies先澄清一下,整个招聘流程是怎么回事。至于consulting和corporate,我会和其他同学确认了再来update,但通常来说都不会差很多。

招聘过程同样是体现Tuck的close community的最好证据。其他学校不知道怎样,在Wall Street 上的banks招聘的时候,是有独立的Tuck recruiting team(相信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team,至少从我听到的情况来看)

这个Tuck Recruiting team,就是全部由Tuck alum组织并主导整个招聘过程的。从开始的company briefing,到后面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以及各种dinner和其他events,全是Tuck alum一手操办。大家或许还有点迷惑,不明白这个recruiting team是怎么回事。首先,公司是否将某个学校当作core school,取决于该学校的校友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比如说,之前Tuck一直不是credit suisse的core school,因为公司内的Tuck势力很薄弱。但据CDO的officer透露,从明年开始,这个情况就变了,原因就是Credit Suisse在北美的一个head是Tuck的alum,在他和其他几位Tuck alum的努力下,公司的招聘部门改变了策略(最终官方确认要看明年了~)。美国是非常讲究校友文化的,校友网络广是一方面,是否肯为学校出力是另一方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Tuck不是以Finance出名,却可以成为街上几乎所有大行core school,以及每年的Wall street 排名都是第一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为什么Tuck再三强调自己的alum network是最strong的。等真正到了招聘季节,大家就会体会到校友是否帮忙的差别有多大。有一次,我们给二年级的师兄抱怨说校友回信慢,等了好几天才有。他就笑我们,说是被惯坏了。其他很多学校的人发出去的信好多都是石沉大海完全没有回音,我们还敢嫌回的不及时。有时候在银行的banker也会给我们讲,很抱歉自己回信晚了,因为项目实在太紧张,顾不上,并不是不情愿,希望我们理解。

回到正题。不同的公司招聘流程是不一样的。比如JP Morgan和BOA Merrill Lynch,整个招聘过程都是由Tuck team主导,包括最后发offer。所以,完全不需要和其他学校的人networking。对UBS来说,直到第一轮面试前,都是Tuck team主导,第二轮面试是group 决定,也就是说,第二轮有可能会见到来自其他学校的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公司希望招有用的人,做好准备就可以。Tuck校友会尽量speak for Tuck students,帮助后辈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顺利。在招聘季到来前,一定要搞清楚,要和公司里哪些人做networking才有用。做错了,无用功倒是小事,万一做砸了起到负面作用,就不好了。

公司和consulting的招聘流程我目前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也是差不多的。决定closed list和主导first round interview的应该都是Tuck team的人。这点会在和同学确认后再来说明。

希望大家可以对Tuck的纽约banking招聘过程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准备。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