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二战gmat, 710-->770

一个月前,同样是27日,我第一次和gmat考试亲密接触。710的分数是一个寻常不过的成绩,让我放松了一个星期。旁人看来风光无限,然而我内心却隐隐有着不甘。最了解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打算重考,我也开始扪心自问。最后,Worton BBS上的一段话打动了我。“对于像印度那样竞争激烈,考分相对较高的地区的申请者来说,710的成绩是值得考虑重考的……”中国和印度背景非常相似,所以这样的建议对我而言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自己仍有上升的潜力。一方面是四月事情多,没有能够密集复习;一方面是盲目地在考试休息时学喝红牛,结果胃疼以致语文部分一塌糊涂。于是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准备重考。

一个月后的今天,770的成绩让我看到了努力的回报。一时间,过去三个月里的复习种种涌上心头,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赶紧记录下来这些感想,可以给还在准备gmat的同学作参考。

数学部分

我高中是学理科的,数学基础比较好,两次的数学分数都不差(第一次50,第二次51)。主要是依靠机经。四月的那次考试前,我把二月开始的所有机经题都做了一遍(不是光光看啦~~),然后去考试发现基本所有的难题不是已经做过了,就是换汤不换药的。这里还要提一点,机经里的答案(特别是一些难题的答案),往往要讨论一段时间才能达成一致。所以如果和自己算出来结果不一致,要仔细看解题思路而不是去背答案(或者即使去背答案也要看完全部讨论,前后相同类型参照后再背下比较公认的解)。

第二次考试虽然数学知识进步了一分,但是质量是远远提高了。秘诀在于一个“笨”字。高考数学147分的我原本觉得gmat的数学题不值一提,模考里面总是四十分钟就做好了,第一次考试也只这样,结果就从来没有全对过。唯一的两次全对,一次是昨天的模考,一次就是今天的考试。究其原因我想就是因为我把每一个ps的题都读了两遍以上,求出答案再验算一遍,而每一道ds的题,排除每一个选项我必给出反例。这样的“笨算”虽然速度下降,但是两次的结果都说明了其有效性。

当然,如果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还有做题速度还比较慢的同学(就是拼命也不能四十分钟完成的)最好还是先把数学基础和阅读能力提高(这方面的内容CD上都有的)

语文部分

rc

我认为阅读能力是语文部分的核心。特别是第二次的考试,绝对是阅读制胜。

4月那次考试的时候,我阅读的能力比较一般啦,做题目的正确率在85%左右,复习的材料主要是og还有新东方发的gre阅读,og做了两遍,gre做了一遍。当时的问题主要是偏科,碰到管理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十有八九是全对的;而碰到人文、历史的文章就大好不妙了。不过当时的阅读速度还是很快的,这从kaplan的阅读练习我可以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由此可见一斑。(25分钟18题三篇长文章)

5月份的复习,我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做阅读。做了lsat的二十八套题目,然后把og里的题做了一遍,把gre阅读又做了40篇左右。而且我规定自己不去看中文,也不去写中文(我是到了复习的后期才看机经的)。每天的阅读练习时间都在四个小时以上,中间累了就去看电子版的business week(zinio.com上面有下载的,是个好东东哦)。 一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具体表现在

1。看到英文句子,就觉得句子中的重要部分凸现出来,意思就明白了。有些时候句子中有错字、漏字也不大会影响理解(我在地摊上买的lsat的那本阅读书真是印得有够烂,缺标点,缺字,缺行,什么样的错误都有,结果我好像反而因祸得福)

2。不需要理解单词、词组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文章。其实这个跟我们中国人读中文的科普文章一样,中文的《时间简史》难道我就能懂得每一个字的确切含义吗?

3。定位的速度更快,结果就直接导致不需要定位了。基本上文章看一遍,全部的内容都记住了,除非是特别细节的题,不然不需定位。

4。扫两眼文章,直接猜答案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CR

四月的考试前把og和补充材料上的cr题做了一遍,正确率90%,所以就没有怎么复习。结果考试的时候发现cr题挺长的,而且那次考试我遇到了3到bf题,结果一紧张就读不懂了

五月的复习,还是没有怎么去看cr。就是临考前三天为了适应机考屏幕,把highgmat中的cr12套联系做了一遍。结果发现随着阅读水平上升,逻辑就越来越简单。

SC

四月的那次考试前,把og和补充材料各做了一遍,觉得SC是我的弱项。

改错还是蛮重要的,而且对于我的复习来说,感觉语文部分中的阅读和逻辑是差不多的,都是拼命练习阅读,然后就发现题目简单了;可是偏偏改错相反,在五月上旬的复习中,我就发现随着阅读的训练,我越来越不习惯把句子翻来覆去仔细看了。当时我在做LZM中省略的有关章节,痛苦不堪。但是等我做完LZM,又把og做了两遍以后,终于体会到“句意是改错精髓”的道理。发现除了那些固定搭配要背一下,其他的改错原则大多和阅读是相互印证的。一个句子能读出两个意思来,就不是一个effective的句子;而一个句子读着不像句子,那就更不是一个correct的句子了。最终我发现SC的反复练习,对于我的阅读能力也应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结语文部分,我的经验就是要把阅读搞定——用我一个gre2380的同学的话说“如果你觉得看到那些文章都像儿歌那么简单,考试还有什么问题呢?”

AWA

awa我第一次是5.5,这次应该也差不多吧。偶以为awa本来就是gmat中的鸡肋。经验么,一句话,搞定模板再开始练习

模考

我觉得模考主要是用来体会考试时的时间控制。模考的分数么,我个人不大在意的,kaplon做过610、620、630、680、710、740;priceton做过 690、710、720、730、750(感觉这应该是princeton的最高分);pp3, 750+

我四月份的考试前没有好好做模考,觉得上场以后就有点慌,没有控制好时间;这次的复习中,我最后两个星期每天做模考(结果几乎模考软件的所有题目我都能背出来了,所以分数自然不准了),个人经验觉得这样还是有帮助的

TOP

实力与分数

今天我考了770,但是有个以前和我讨论过问题的G友靠得却不理想,其实我觉得她的实力并不比我差多少,可能只临场发挥不好和运气欠佳。

GMAT与我以前考过所有的考试相比最大的区别有两个:

1,用电脑

2,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是多少分,简而言之就是心里没底。

复习时我想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是多少?700?650?还是750?

事实证明,模考成绩并不能代表我的水平,Priceton 580,630(这两次没复习数学,结果都错了9个)690,PP3 780,Kaplan 630。

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实力到底是多少怎么检验呢?我觉得:

1,并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实力,等考试去检验吧。考试前,我一直以为我的水平在700左右,没想到能靠770,现在觉得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多少所以一直不敢怠慢,每天早上我起来都要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变得更强!

2,但一定要有个大概的水平,上XDF时坐我左边的JJ才看了OG以便就上战场,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它只要求650,但GMAT不是上完XDF再随便看上1个月就可以的。

3,根据我的情况,我给出一个我心目中的700分标准:逻辑阅读时加上都是考阅读,只要基本的做题技巧会了(比如阅读抓结构和定位),LSAT逻辑1套题45分钟错6个(主要是GMAT不考的类型),阅读关就算过了。语法主要靠你对这个考试的熟悉程度,987大全做完了,觉得每道都知道选这个选项补选那个选项的原因,那就差不多了,做语法题时新题15错4就差不多了。我做旧题的水平是:考试前3月做987的正确率是50题8个左右(OG和XDF补充材料很多题都作过了),时间在50分钟内(在这之前先做一套LSAT逻辑和GRE3篇阅读)。

4,如果你达到了3提出的要求,那么你要做的便是把你的实力在考试中表现出来,这就要熟悉机考环境。我的莫考软件做得不多但我做的GWD却做得很多,加上从其它地方买来的题一共模考了20次以上。其次便是最后一天要睡好觉,第二天喝红牛(我喝了两罐)吃巧克力。

TOP

GMAT 770 的考试教训

M 50 V 45 Total 770

上来作文, 没问题, 行云流水, argument 写了500多, issue 讲innovation and change, 写了估计600多, 引用了自己公司, Microsoft和Jack Welch三个案例讲了三方面, 比较满意. 作文不是6分我跟ETS急. 关于作文, Top 10来做road show的时候我当面问过几个associate directors, 他们讲作文的确没有总分重要, 但是, 任何总分和作文间过大的差异, 作文与essey间过大的差异都会被他们注意. 比如一个人考了740, 但作文只有4.5, 他们就会wonder : 这个人复习时分配时间的能力可能有问题, 或者make hasty judgment认为作文不重要. 如果你application的essey写的很好, 即使他们相信完全是你自己的作品, 也会觉得你可能不是个efficient writer ---- 你能花一周时间写出完美的presentation, 可老板或者教授明天就要怎么办? 你说你能把这项重要能力在b-school里练好, 人家说, come on, 活了20多岁了基本写作或者打字还没学好? 所以大家要花适当时间在作文上, 小投入高回报, 何乐不为?

接下来做数学, 数学比较郁闷. 做到第12道时候选B, 但是 mouse 滑到了 A 上面, 与此同时, 运用高中时候打星际争霸的微操作, 1秒内连点了NEXT and CONFIRM. 点CONFIRM的一刹那发现涂的是第一个圈, 狂晕! 希望大家一定要避免低级失误, 这也是一种能力. 接下去的2个多小时里, 虽然考前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去想以前的题目, 但还是做不到, 时不时地暗暗懊悔, 要不是看到后来出来的都是全划线, 成绩肯定不要了. 覆水难收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 但是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却不很容易.

带着伤痛进入verbal. SC除了2,3道, 其他画线部分都在2行以上, 但是同时, 就象我在语法区说过, 划线部分越长, 选项错误也就越多, 经常是很夸张的错误. 所以只要冷静看懂意思, 抓住关键迅速排除, SC绝对是省时间的部分. CR不难, 我出现3道BF, 都是暴长然后选项很简单的那种. 对BF这种新题型的一定担心是正常的, 但是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题型的新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 如果一道题让90%人做错, 那么对ETS来讲其实也是一道失败的题.RC 2长2短, 本来觉得时间够, 结果最后又跳出来一篇暴长的, 虽然不慌, 但是多支出了一分半钟, 不爽. 我verbal的教训是 pace 不好, 前面一半时间用多了, 好几道题目看了N久结果还是没改答案, 导致最后匆忙, 倒数第二道CR基本错了, 最后一道SC还有30秒, 虽然对了, 但比较惊险. 感觉如果考第二次的话就会好很多了, 因为PP3 都是做过的题目, 让你熟悉了interface, 但并没有真正训练高难度高压力下的pace,而kaplan什么并不很对路. 关于预测分数, 我想说 BF少, SC短都不说明分数不好, 但是其他情况相同的话, 后面出来的SC长的话, 好分数的概率应该是要大一些. 最难的题目应该都在前20到出现了, 那么面对前面做的好的人, ETS只能加强题干和选项的长度来做更进一步的顽抗.

说些题外话, 如果申请MBA的话, GMAT是相当重要的, 也应该尽全力准备, 但是它只是一个factor, 如果一定要说哪个最重要的话, 我说是 WE (最好配上业界大牛的recommendation), 因为WE本身就是其他各种能力很好的proxy, 有很强的signaling effect. GMAT排第二或者第三. 所以建议大家在准备GMAT的时候, 学生不要过于影响学习, 有工作的不要上班效率下降太多, 让老板和同事不爽, 辞职的人有LP的话要照顾好LP, 没工作不学习无LP的可以把身体养好. 我还是喜欢某猛犸的那句话:

I am in awe of anyone who can juggle as many balls as she seems to have aloft.

最后想说, 准备的时候因为觉得GMAT语法家规较多, 语法比较弱, 所以参加了语法区的讨论, 偶尔尝试回答一些贴子, 颇有收获. ^_^

TOP

770,没想到我也成为了传说中的大牛!

刚刚从鼎均走回来,在雨中,我就想怎么写这篇帖子。770,我没想到过这个分数,但它真的发生了,回头再想想,虽然有些意外,但这个分数业的确是和我的付出成正比。从1月10号上XDF到今天,我每天都有8小时以上的复习GMAT,现在如果就这么放下GMAT还真的有点儿不习惯了。

先说说考试的过程吧。数学以前一直是我的弱项,只有一次Kaplan全对。今天的题都不难,加上几道几经,我做下来时感觉还不错,提前了5分钟做完。语文前6题都是SC,接着两片阅读(第一篇有点难),逻辑出来时也有点难,但是到后来各个题型就觉得越来越简单了。遇到了几道做过的GWD和几经,等会我会在几经专区上发帖。

我最想说的还是我的复习过程。常常看到CD上很多人讨论最后一两天的安排,我觉得最后一两天是很重要(主要是最后一晚能睡着),但是最后的复习远远比不上前期的准备。我1月10号到2月2号上XDF,二月份主要看语法,三月逻辑,四月阅读,本来定的5月31号考试,但是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而且我发现数学也不像Feifei说得那么简单,就延后了一个月。复习的过程是单调的,我每天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半,除了晚饭的时间外,几乎都在看GMAT,而且往往海逃课复习GMAT。回想起来,每天最快乐的时间就是11点半时左肩背着书包,手上拿着水杯,右手提着电脑,一边哼着歌,一边悠哉游哉的走在校园里。心情不好时(做题不好的时候)就叫上同学去大吃一顿,或者就是一人扛半个西瓜边聊天边吃。这样的快乐很简单,但也真的很快乐。晚上失眠是我最大的烦恼,我总是怕这次又会像高考一样努力了却得不到好的结果。还有,父母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室友知道我失眠后也把电脑搬到寝室客厅里,还有我上XDF是认识的G友(小楠)也帮了我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就这样,我把OG做了3遍,看了5遍,CXD数学和逻辑一遍,LSAT第一册逻辑一遍,987语法大全做了一遍,错题看了两遍,逻辑大全一便,GRE老题一遍,还有GiGi上传的GWD两遍。可以说,几乎现有的资料我都做过了,而且几乎每个错题我都把错的原因记住了。就拿987语法大全来说吧,我第一次做时可能错了200个,由于没有老师,我是每道题都在CD上搜索或者发帖了,并记在笔记本上。在这里我还要感谢那些给我回帖的人,Tianwan,Pumpkin,Weiyu,Coolgirl,Dreadpower,还有很多很多我没记住的。没有你们的帮助,今天我不会得这么高的分。

大家可以看出来,要做这么多题又要总结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是不能少花的。的却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还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一直相信anything is possible,每天做题之前都对自己说I will make it! 到现在,我终于made it 了。真的,只要努力,方法得当,大家都能考高分!另外,总结和记录每天的做题状况也很重要,最好每天都想想我今天做这么多到底有什么收获,是多知道了一个语法点,还是更加熟悉了一种逻辑思维。

下面具体说一下我各个题型的复习:

语法:上XDF是最头痛的就是它,现在却是我最有信心的!建议入门时还是要上XDF,它能在短期内给你一个关于语法的大体轮廓,上完后重新做OG,看OG的解释是很重要的,我一共看了8,9遍(比起GiGi的40遍来还差很多)。BY的语法我看了一遍,也是只能当启蒙,LZM的没看过,不好评价,但我觉得这些书还有XDF的黄金规则都不如OG,对于我这个学法律的人来说,OG的解释才是最高法院的解释,而这些书都是各个法学家对法条的解释,不具权威而且肯定有不适当的地方。在各个语法大家的作品中,我觉得石林语法很好,我看了两遍,几乎是背下来了。真正提高我的水平的是987语法大权,我是把每道题都打出来做,一天50题,计时完成,并做好记录(包括时间,题量,正确率,感想),然后每晚花一个小时在CD上搜索错题讨论,看到了很多NN的观点,也看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东西。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做题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意图和考点,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体本身上。有些难题跟帖就是十几页,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在一道题上花这么多功夫,因为大家的讨论往往已经超出了出题者的思考界限,当然,我很佩服大家的执著。把987做完,错题搞明白,你的水平就不差了。现在要做的是熟悉新题,因为987上面光主要是OG和XDF补充材料上的老题,这时再来做GWD,错多少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复习方向和新的出题方向还差多少。个人感觉新题更注重结构,而不是时态,句子更长,考点更多,而不像987上有些题就一个考点。最后GWD的答案有些也不一定正确,有时候要相信自己,一套题下来语法错个3个水平就和我一样了。

逻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主要是读懂意思。要上700的话做完GMAT后做做LSAT,一来我错了17个,58分钟(影像很深),一本书下来之后是43分钟内错6,7个,没有更上一层楼,分析原因主要是错题没有总结,也没有在网上提问(因为回复率不高),现在想起来,当时应该找个固定的伙伴每天都交流一套题!不过没总结也没什么,应付GMAT也够了,不用像有些大牛说的40分钟内小于5个错题。CXD逻辑不是必要的,重提很多,有时间可以做一做。个人感觉新题笔老题难,主要是逻辑关系不像老题那么明显,很多老题一看就知道怎么weaken或者是assumption是什么,现在不是了。有些正确选项比较晦涩,有时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说话那样要转个弯才行。到最后做霏霏135每11题偶尔全对,一般错一个就行了。

阅读:杨鹏难句是必看的,最好当成OG来学!我没做阅读大权,而是做的GRE。后来感觉不好,就停了。其实我觉得对我的阅读最大提高的还是LSAT逻辑,再上完XDF后,做LSAT之前我一直没看阅读,做完LSAT后突然发现阅读好像变简单了。大家做完后就知道了。GWD也是必须的,感受一下新题。

数学:最重要的心态!我被feifei害了的就是轻信他的“是中国人都能满分”,虽然我也是满分,但是这绝对不是因为我之中国人,而是我在发现自己书写不好之后狂补数学,而且我还专门延后了一个月考试,就是为了数学。复习时主要做的XDF补充材料,模烤光盘,和CXD数学。机警是很重要的,我是等到30号才考的就是为了数学几经。实践证明不到每月的最后一天完了题库不会变。

作文:3,4月每天一个作文(常常在CD上呆久了就不想写了),6月每天两个(配合GWD当成模拟考试),主要抓黄金80题。

同时建议大家多交几个G友,无论在职还是学生,都可以交友,互通有无,扬长避短!交流时的一个敏感问题就是错题个数和正确率,很多人都不愿意说自己的情况,我觉得完全没这个必要,把自己的情况说出来,大家才会更加了解,可以帮忙的地方就越多!

复习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其实我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很好,所以才常常失眠。但现在我可以总结一下:2,3月觉得有好多题要做,心态是ambtious,但是我每天都要想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自己的水平到底离700有多远,结果反而导致失眠,4月中旬起题都题得差不多了,感觉自己也有一定的水平了,于是有点厌学了,结果一做模考,Princeton:630, 580!顿时挫折感便上来了。分析原因,不熟悉机考环境,数学没复习结果错一大片。到了五月就对这个考试没什么感觉了,好像GMAT也就那样。6月11号考完期末考试后每天一套GWD因为有重题,每套错个5到10个,一般是6个,我也不太在意末考得成绩了。前天晚上故意喝了瓶红牛,结果一晚上没睡着,把什么问题都在床上想完了,昨天坚持不睡觉,下午还去打了一个小时篮球,晚上虽然还是有点兴奋,但是估计11点半就睡着了。今天在考场上感觉比平时做GWD要好,可能是红牛和巧克力的原因吧。大家考试前一定要注意头天晚上的睡眠,感觉自己有困难的,不妨学一下我!听GWD的讲座说考试当天的状态可以影响你的分数上下各50分!

TOP

Math 51, Verbal 42, Total 770 Verbal的成绩不理想, 主要是pace 没掌握好. 到最后6题时只剩下5分钟, 只好飞快地 click through. 现在回想过来, verbal pace 不好的原因大概是前一天夜里没睡好 -- 几乎整夜都似睡非睡的. (看来心理素质还是有待提高). 强烈建议XDJM考前一定要休息好!!! 简单说一下我的复习体会. 因为我在北美工作(计算机), 平时很忙,每天也就只有一两个小时复习. 复习材料用的是Official Guide, Kaplan 的GMAT 2004 和 Princeton 的Verbal workbook, 外加一本Peterson's Writing skills for the GRE/GMAT tests. 主要是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做太多题目(只把OG的题目做了一遍, 最后又把做错的review了一下). 但我花了不少时间写作文, 主要是发现写作文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了, 可以把语法运用上去, 而且在工作上也有用. 另外我平时一直读英文报纸杂志, 如 Wall Street Journal, Washington Post, Business week 之类的, 特别是其中的分析,评论类文章. 感觉这对于培养语感,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阅读速度帮助很大. 考试之前请了几天假, 做了四套GWD, 看了一下5月,6月的数学JJ. In summary: - GMAT主要是能力测试. 提高能力有多种方法, 精研OG 或者 多用(多读多写) 都可以提高能力. - 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要能做到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就好了 (我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 考前一定要休息好!!! - pace 很重要, 应该训练一下 - 如果想take advantage of JJ的话,不要月初考; 但是个人觉得JJ or not is actually secondary.

P.S. Web sites of some of the papers and magzines that I mentioned:

www.wsj.com (paid registration required to view article content)

www.washingtonpost.com, www.nytimes.com (free registration)

www.businessweek.com (some articles free, some require paid subscription)

www.economist.com (some articles free, some require paid subscription)

www.fortune.com (some articles free, some require paid subscription)

7月5日更新

我英语底子不算好。N年前大学里只顾玩,连六级都没考,更别说TOEFL, GRE or GMAT了。先在国内工作,因为搞计算机,而国内翻译的计算机书很多实在不堪入目,于是能找到原版的就读原版的,也还都读得懂。后来直接来美国工作,口语关过了之后,也没怎么读英语;计算机专业书倒是读了有几十本。

后来发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足够混饭吃了,而且碰上硅谷High Tech’s worst downturn, 虽然运气不算太坏,自保尚可,但耳闻目睹,很多作技术的都被干掉(当然也有做别的)。失望之余,转移兴趣,开始读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书报杂志,such as National Geographic, Business week, Washington Post, Wall Street Journal 等。

接着又是印度软件业的崛起,相比之下中国软件业不成气候,刺激颇大。同在国内国外的同学朋友等聊天,觉得国内软件企业的管理是软肋。于是有了想读MBA的念头。

人在国外,不象国内的朋友那样有便利的条件如XDF, 各种辅导材料及辅导班等,也不知道CD。只好到Amazon上找了一下,发现老美对KAPLAN评价还不错,于是买了本KAPLAN GMAT 2004回来看。看了both the lessons on the book and the lessons on the CD-ROM, 对GMAT有了大致的了解。个人觉得KAPLAN的逻辑讲解和阅读方法都还不错的。可是语法部分觉得不够,所以又去买了Princeton GMAT Verbal workbook。觉得Princeton的语法讲解不错。之后工作忙,去德国出差,回国内公司讲课,耽误了一段准备。不过在这段时间了倒一直在读报纸杂志(Mostly online),读的时候注意了一下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line of reasoning, 还注意了一些语法现象及idiom (不过说实话,我不太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壯补之类的,而是从理解意思的表达入手)。个人感觉,Washington Post, Wall Street Journal, Fortune的语法非常规范,典型的ETS所说的formal written English; Business Week有的文章灵活一点,但大部分文章也还规范。

稍微空点之后,在Amazon上看到有人提起Official Guide, 于是买回来。先看了Math Review, 虽然只有40来页,但我觉得很有用: OG Math Review比KAPLAN更全面。做PS题目,基本上没错。做DS题,一开始不太习惯把(1) (2)分开考虑。后来发明把草稿对折,左(1)右(2)中(1)+(2),就习惯了。前200多没错。后几十题错了几个,还有几个虽没错但对自己的思路不确定或不满意的,看了OG的解释,并全部标注下来。

接着做CR, 用KAPLAN的方法结合自己对逻辑的理解,基本上没错。个别错的发现使自己题目没读仔细。

做SC, 发现出错及做题时不sure的就多了不少。所有这些题OG的解释都仔细看过弄懂了,并标注了下来。(由于前面提到过的时间关系,我做时很sure且作对的题目就没看解释。基于其他NN的经验,建议如非像我一样时间紧,还是应该看)。题目做到一半,回过头重新看了一下KAPLAN 和 Princeton的语法,特别加强了对parallelism 的领会。再接着做题,错误少了,错的都是些idiom 类的。于是买了本English Idiom Dictionary, 平时读到象idiom的就去查,倒也学了一些idiom。不过好像考试的时候SC没碰到什么OG之外的idiom。

做阅读,也还可以,但不时会有错。特别是科技类的细节题。后来发明了一种边读边做关键词笔记的方法,在阅读的时候边读边把 key words 简单记在草稿纸上(用缩写,等等 -- 基本上视线不离 passage),错误就少了。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作笔记也基本上不影响进度(后来来了CD之后看到花儿笔记法;我的土方法虽不如其精妙,但思路是一样的。因为用惯了我的方法,也就接着用了)。偶尔还有些错的主要是对文章的一些subtle 精微之处的理解不到家。

OG做完之后,作了ETS PowerPrep和一套KAPLAN的模拟题。PowerPrep很轻松,因为题目都做过。KAPLAN时间比较紧,勉强做完,得了700分。觉得可以考试了。

剩下还有作文。一直没看,自以为以前看过Kaplan Writing Power,和 The elements of style, 而且在计算机专业杂志上发表过英文文章,应该没事。把AWA题目download下来,看了两道AA,尚可。看AI, 昏倒。很多topic, such as “architecture”, 完全没有思路。又听说一些top B-school看AWA分数甚至文章,大恐惧。(未完,明天再写)。

7月6日更新

赶快买了Peterson's Writing skills for the GRE/GMAT tests来看。觉得此书非常好,对于AWA写作非常有指导作用。可是当要自己写AI时,有些问题还是无从下笔,有些问题虽然有可写的,从构思到组织到成文要花一两个小时。意识到这样不但考试不行,而且这是自己英语能力的弱项。决心下功夫提高AI写作能力。

我前后两个多月时间只写AI. 碰到容易的自己有话说的题目,可能只写个提纲。碰到难的没思路的题目,则写全文且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每天写两三篇。开始一段时间保证质量,不求速度。写着写着速度就快了。最后基本能做到30-40分钟完成一篇。

开始写AWA之后不久又买了ARCO GMAT CAT Answers to the Real Essay Questions (CD上的AWA 224篇范文), 自己写完一篇就把自己写的和范文作比较,比较思路,论证,例子,觉得好的就拿过来用,修改自己的。这样160多篇AI大概一大半写了文章,剩下的列了提纲。

我AA只写了10来篇,因为AI写熟了,AA只要能抓住谬误,写起来实在是很简单.(顺便提一句,CD上提到过的七宗罪故然重要,但我个人觉得AA中可能有的谬误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这一段期间在辅助休闲阅读时几乎每天都看Washington Post的Editorial Page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print/editorials/ ), 体会人家怎样 Present an opinion, 怎样 Construct a forceful argument。再试着用在自己的写作上,受益颇大,特别是对老美的Rhetorical techniques印象深刻。以前对老美有偏见,觉得很多老美很笨。后来发现老美中的elite思维论证之严谨实在令人叹服。比方说,他们construct argument时常follow “Never leave unchallenged any position that differ from yours” and “Never leave unchallenged a reason or example that undermines your position”.

我AWA分数还不知道,但自己颇有信心应该不错.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只是为AWA,大概我的approach 有点overkill. Focus on 黄金80题应该就可以了.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efforts,主要是因为

(1)练写作对GMAT Verbal的其他部分大有帮助.可以实践语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帮助阅读.自己写时要操心如何举例,如何论证,如何全面平衡,如何承转接合,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有心得,读别人的文章看到这些举例论证承转平衡的词句就特别敏感,因此很容易follow the flow of the article, and understand the subtle points t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make.

(2) 练写作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不但自己感觉可以用英语流畅地思考和表达,而且在工作上也用得上.我工作上有时有一些tricky, sticky, or sensitive issues 要跟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 现在同一些native speakers写email或开会,做analysis, argue, make proposal, 都常能掌握主动(以前这种事很怕,能躲就躲的).最近又发表了一篇专业文章,我的老美文字编辑说她 surpris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guage of my draft. 所以,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练习写文章事倍功半,但 I believe the benefits well worth the efforts, and I’m glad that I’ve done it. If for nothing else, the improvement to my English ability can still benefit m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唯一的遗憾是考前做了几套GWD的所谓”真题”来练pace, 在60分钟内完成M, V,基本上M 不错, V 只错 一两个.以至于自我感觉太好,开始妄想考790.没想到无形中竟给自己加了压力,以至于考前整晚几乎没睡着.现在想来颇可笑――想不到自己的心理素质还这么差!才意识到一个网友所说的"平淡从容面对考试"是怎样的真谛.或许当时用KAPLAN的模考来练pace会更好些?

啰嗦了不少.个人经验教训的一点小结供大家参考:

- KAPLAN的逻辑讲解和阅读方法都还不错的

- Princeton GMAT Verbal workbook的语法讲解不错; 加强对parallelism 的领会

- 多读英文报纸杂志, 注意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line of reasoning, 注意一些语法现象, 培养语感。

- Official Guide Math Review很全面

- 做DS题,把草稿对折,左(1)右(2)中(1)+(2)

- 做CR和Math应用题,一定要仔细读题

- 阅读: 边读边做关键词笔记, 用缩写,基本上视线不离 passage

- 提前准备AWA,多练.先求质量,再求速度.不要迷信template (特别是想拿>5分的)

- 看范文,看Editorials, 体会老美构造argument,举例,论证,全面平衡,承转接合的方法。

- 准备GMAT的同时注重提高实际的英语能力

TOP

780,M51,V45

考试过程:

考前嘴硬说不紧张,其实还是很紧张的,还冲着LP发火(这在平常是绝对不敢的)。在做完题目后,我回答完所有的调查问题,心里反而不紧张了,心想要是分数不怎么样,也无所谓,大不了重考就是。

今天做题目的感觉实在是太差了。根据NN们的经验,今天我是下定决心math每题都做2遍,保证不错粗心题。结果做到后10题时直后悔做的太慢,差点没做完。真是应了前几天NN们所说,7月后数学太麻烦了,大部分题目都是又臭又长。我做完math后只剩下2分钟,更可悲的是一道数学题竟然花了5分钟没做出来,闭着眼睛选了一个。而且真是非常奇怪,我做的题目37题如一题,基本上是个个难缠,只碰到不多于5个的所谓傻子题,到了最后,题目还长长的,是不是我前面做错很多题啊?

当我做verbal时,反而想开了,碰到实在搞不明白的题目我就猜猜猜,不让每一道错题影响下一题。阅读感觉很顺很好,语法自己知道的有2题没把握,逻辑有2题没把握。我心里大致估算verbal里没把握的都是错的,有把握的里面可能会粗心错4道,总共8道。加上数学一题肯定错,而且做出来的math题目可能会有2-3题的错。750肯定是到不了了。为了750,我不惜延期了40天,看来还是水平不够啊。

Click后,我呆住了,780分,M51,V45。这是我的成绩吗?不过还是要等到作文成绩后再决定。现在只能祈祷,作文也出个好成绩。

关于考试的体会:

从我考试的经历来看,考试的时候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影响,该错的题目就让它错吧,每一道题目都要努力做好,坚持下去,胜利就在前方。我感觉到ETS的判分标准应该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不是由错题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题目的难度决定的。如果你做题的时候觉得很难,有些题目没有把握,往往可能是好事。我们不能决定ETS给我们题目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考试时发挥出最大的能量。碰到题目看不懂,做不出来,一定要在自己事前限定的时间内猜一个。坚决不要受到前面题目的影响。

大部分题目我们都应该能做出来,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会碰到做不出来的题目。平常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仔细研讨,考试的时候坚决不行,只能猜。不猜做不了下一题。我给自己verbal限定的时间是,刚开始就知道看不懂的题目,最多3分钟,猜一个;刚开始能看懂的题目,后来做不出来,最多4分钟。因为数学总的相对时间比较宽裕,我设定的时间限度是是5分钟,超过5分钟,坚决猜一个。

关键是把自己能做对的题目都做对,不会的题目能猜出个大概,就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了。

复习GMAT

我主要谈一谈我做语法的经验吧。因为我资质愚鲁,我的经验可能对很多人是不适用的,但可以给所有人增加点信心。

语法:语法参考书,题海,重复。基础就是时间的无限制投入。

我没有纵向或横向总结,大全所有的题目一个不落,至少都做了1遍,分析了1遍;OG的题目做了3遍分析了3遍;老OG(大全sec01,sec02,补充1-44)做了2遍分析了2遍。完全是用时间堆上来的,对语法的感觉就是在题海和重复中硬生生的积累的。

语法书是很重要的。我买了几乎所有市面上能见到的中文版高级英语语法书,当我碰到问题时,首先就是查语法书,至今为止我最为推崇的是章振邦老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这本书对英语语法的解释是非常准确的。比如说:对于限制性修饰、非限制性修饰,定语从句的一些复杂情况,非限定性动词的各种用法,冠词的用法等等…..的解释,读后都有让人豁然开郎的感觉。另外我在使用那么多语法书之后,发现几本语法书也是不错的,象《朗文英语语法》,薄冰的《高级英语语法》,Swan的《英语用法指南》,许广联主编的《大学英语语法》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除去词法的问题,句法的问题都可以在章振邦老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23&ID=61735&page=1)找到准确的书面语用法的精确解释。

多做题目是很重要的。多做题我就能碰到更多的语法点,题目做多了,怪事也就见多了。以后再碰到偏题、怪题也就见怪不怪了。我把大全所有题目都做一遍再分析一遍就是这个目的。

重复,最重要的实际上还是重复。当我第二遍做OG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所有的题目都象从没见过一样。到现在即使做了3遍分析了3遍后,除了OG上的一些偏题和难题之外,我有时看到OG的题目还是不知道它是OG上的。这就说明题目不重复是记不住的,重复了不注意或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也是记不住的。我说的不是记住题目本身,而是记住这些语法点。当我从第三遍分析OG开始,我才有了很多题目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时候看到OG的解释和自己寻找每个选项的错误时才开始对一些GMAT常见的错误有了真正的感觉。

上面三点都是非常耗时间的,所以我的方法是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保证的。刚开始我分析OG,一天10个小时以上也只能分析完30题。到了第二遍还是一样,分析永远比做题目所消耗的时间多的多。但第三遍就很快了,而恰恰是第三遍收获是最大的。许多大全的题目我只能做一遍分析一遍,并不是我不想多做,而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不过我觉得,OG,老OG,三套大全最后的真题反来复去炒几遍应该就够了。OG和老OG有ETS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ETS的思路。三套最新题很接近现在的考试。

OG的解释是非常宝贵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很多都看不明白,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很多可以看明白了,兴趣大增。第三遍看的时候简直就是享受。每一遍看都不是轻描淡写,而是每一句话都要细细的琢磨。时间长了慢慢习惯了ETS的思路。

关于LZM,这本书确实有其独到的价值。但是我建议不要细做上面的题目,只要看上面的总结,而且在看总结之前要告诉自己LMZ上的东西很多都是错的,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很有用的。LZM做的一项很好的工作就是分类,对启发我们做语法是很有用的。

一般情况下,在做了足够多的题目,分析了足够多的题目,看了足够多的语法书上的语法点后,自然就对语法有感觉了。这时候带来的是不仅对句子分析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在我将大全做完之后,就再也没有读不懂的句子了。

其实,GMAT的语法考试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常规语法考试。它考的是对书面语的标准用法的辨析能力。我们做大量训练,实际上就是练就一双慧眼,说白了就是眼睛贼,要练到一看就知道哪些用法是ETS喜欢的,哪些是ETS不喜欢的。这样的话在即使看不懂题目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选项来找到正确答案。

阅读:

阅读我刚开始没有怎么专门复习。因为CD上很多大N都讲GMAT考试句子改错为王,但是在我复习了很长时间的SC之后,我再做RC才发现大N讲的是不错的,但是只对NN们有用,对我是没有用的。因为NN们在开始GMAT准备之前,他们的阅读水平就已经很高了,速度也很快,只是不习惯ETS的SC的思路。但是我刚开始的时候阅读水平不行,体现在有些句子会看不懂,阅读速度很慢。在一个阶段的SC复习结束后,我已经没有读不懂的句子了。但是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行。SC是可以锻炼对英文难句的理解力的,但是不能提高速度。这个时候我又开始研究小安阅读法,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做到小安阅读法的要求,他要求2天或3天读完和分析完,我可能4、5天都不能完成。因为一是我的RC的阅读和做题速度都很慢;二是分析对我来说太花时间了。不过小安的关于读文章要读什么的见解对我很有启发。再辅以MINDFREE的ACTIVE阅读法,我尽量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看文章的结构和一些重要信息。最后我发现阅读实际上也需要重复,我建议LSAT的阅读没有必要专门做,GRE的阅读也可以不必做。这两类文章可以锻炼阅读能力 ,但是文章的思路和题目的思路都和GMAT考试有差别。所以关键是把OG上的文章翻来覆去看,OG的解释同样非常的重要。可惜我发现的有些晚了。最后我只对OG的最后20篇文章猛炒了一翻,即使仅仅如此,效果也已经很好了。特别是看了OG解释之后很有启发,OG的内容不是看一遍或二遍就有用的,要翻来覆去的看很多遍。我第一次做可能20题里错3题,第二次同样的20题还是错3题,但是是不同的3题。这就说明文章看懂了,题目不一定就能做对。但正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使我可以去对比的去看待OG的阅读。每多做一次就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我体会到小安的阅读法非常的有用。

当然GMAT的补充题和考古题也是有必要看一下的。但是由于题目没有OG的解释,不如OG的文章用处大。OG猛炒完之后,带来的变化让我吃惊,我读GMAT文章的速度陡然加快,而且今天的考试中的RC基本上是横扫。

再补充一点:OG的RC这一章开头三页(315-317)一定要好好读。这三页讲的是ETS的出题思路,很有帮助。

逻辑:

逻辑没有什么讲的,我这次的逻辑做的也不好。我做逻辑的方法就是先狂做一翻LSAT,然后做大全上的GMAT逻辑,然后做OG逻辑看OG解释。做OG逻辑看OG解释也是看了两三遍。逻辑我觉得要多上CD看大N的解释。比如:MINDFREE和CRANBERRY等大N的解释。我曾经专门看过一些MINDFREE的解释,太有启发了。但我知道我这辈子也达不到他的水平。同样我觉得OG上逻辑这一章的头一页(497页)也一定要好好看。另外陈向东逻辑和狒狒逻辑中关于一些基本逻辑命题的解释要搞明白,至少充分必要条件要弄清楚。UNLESS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要搞清楚。

数学:

我把OG第三章MATH REVIEW(31-71)页看了三遍,然后钱永强的数学难题解的数学知识复习(比OG的MATH REVIEW的内容要多一点)的(1-32)页也看了二遍。OG的题目没有专门做。钱永强书中关于概率的题目(13-14)页做了五遍。主要就是做模考的时候做了一些题和考前二个星期看JJ。

作文:

成绩尚未出来,就不误导大家了。

PACE

刚开始分项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追求速度,要尽量看懂(实在看不懂的时候,千万别钻牛角尖,先放过去,第二、三遍时会看明白的)。特别是SC,第一遍要细看,别担心自己会记住,做一遍肯定会记不住的。就是只做OG的268题,翻过来做第二次时就和新题一样。速度是自然提上来的,熟了想慢都慢不下来。我刚开始SC是30分钟22道题,最后的时候做新题一般是18-20分钟22道题。很多题目的语法现象已经熟了,基本一扫答案就知道哪个是对的。虽然这时候做题和刚开始一样紧张,自己觉得用时也和刚开始差不多,但是实际时间却短了。我刚开始LSAT50分钟错7-10题,做到第20套的时候,基本上是38-42分钟错3-6题。不是我阅读速度加快了,而是我慢慢发现有些选项不需要看全了。关于阅读,我只是在最近两个星期速度才上来。以前一般都是3篇长文章22-24个问题怎么也要40分钟,考前我没有专门测速度,因为都是在重复,但是感觉到可以横扫了。我觉得读许多不同文章的效果不如翻来覆去读一批文章的效果好。对于GMAT来讲OG上的48篇和它们的题目以及解释是最好的阅读翻炒材料。这些文章读熟了,基本上GMAT文章的结构、句式和出题思路就摸熟了,而且这些文章和题目里没有任何偏、怪和晦涩的内容,绝对不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

当然如果是模考, 一定要保证自己能做完,不惜去猜,锻炼猜的能力。

模考:PP3PRINCETONKAPLAN

PP3是最好的模考材料,建议在刚开始复习GMAT之前,先模PP3。PP3的考试感觉除了数学简单外,别的都和正式考试一模一样。考试前两天最好再把PP3的两套测试各模一遍。因为是做过的题,模的时候注意不要光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看错误答案错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模考效果会非常好。

PRINCETON做一遍,不要分析,过一段时间再做第二遍,然后分析。我第一遍的分数大致在660-680之间。第二遍690-700分。

KAPLAN题目做了特伤人,建议体验一下,别把分数太当回事。我做了一遍只得了620分,就放弃了。

现在很多人做一些比较新的模考题,这些题目有比较好的训练价值,但是不要指望会在考试中碰到某些题目。这些题目的好处是思路比较接近,坏处是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有些题过于偏。最关键的是阅读量偏小,数学较简单。而且许多参考答案都有争议,很耗费人的精力。如果时间来得及可以多做一些多体验一下,时间来不及的就少做一些,也没问题,许多NN也都是没做过这些题目的。至少7月以后的题目都应该是新的了。

模考的分数不要太看重,关键是锻炼怎么在考试中发挥自己最大能量的方法。

补充几点:

时间:

5个半月,全职,daily,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任何情况下至少保证8个小时一天。总的情况是平均每天10个小时。刚开始留了4个月5天,目标720分。后来听说对中国考生的分数要求更高,延期40天,目标750。

JJ:

数学JJ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做,一定要讨论,一定要做2遍。语文的JJ可以看,但是语文的JJ有时有误导作用。摆脱VERBAL 的JJ的误导作用,需要在考试的时候,即使看到看似熟悉的题目也要从头开始仔细地看。千万不要因为见过,就不仔细地看。只要仔细看了,语文JJ的误导作用就会最大化的减小。

正确率:

我刚开始SC的正确率是22题,28-30分钟,一般错5-6题。到最后一般是18-20分钟,错2-3题。从没有做过全对的。

刚开始RC的正确率是23-25题,40-45分钟,一般错3-5题。到最后没有专门用新题再测试过RC的速度和正确率。

OG逻辑的正确率刚开始基本是20题,38-42分钟,一般是每50题错1题。最后又做了一遍,大部分题目还象新题一样,基本上是20题,28-35分钟。200题一共错了8题。

起点:

不同的人起点肯定不同,复习方案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GMAT考试虽然是能力的考试,英语好不一定能考好,但英语不好是肯定考不好的。

英语基础好的人,一般都是阅读能力好。但是大部分人对GMAT的SC不熟悉,这种人应该加强SC。阅读可以从第2遍起直接用小安阅读法。

英语基础不好的人,应该同时加强SC和阅读。阅读需要过难句子关,还要过速度关。难句训练是必要的,杨鹏的《阅读难句教程》一定要看一看。SC的训练也可以有助于难句的理解。速度的增加比较头痛。我最后发现重复的仔细阅读是提高速度的好方法。速度上去后再用小安的阅读法增强对结构和ETS出题思路的理解。

一般理工科的学生逻辑的问题都不太大,做题目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就有了感觉。但是可能文科的学生会碰上一些困难,最好先把狒狒和陈向东书上的一些逻辑基本概念搞熟。

补充2:

睡眠:

许多人学习很用功,到考试前一天才想早睡。这样不好,调整不过来。我看到听到很多人考前睡不好,就是因为睡眠调整太晚了。

国内的考试基本上是在上午,所以调整自己最佳状态到上午是很重要的。至少要提前10天开始早睡早起,10:30之前强制自己睡眠,最迟不要晚于11:00;早晨最迟6:30-7:00起床。这样到考试的时候就能精力充沛了。

补充316,07,2004):

单词:

我是很早以前就扩充了单词,基本上GMAT题目中很少有生词。背单词有个软件很好,蒋刚的《轻轻松松背单词》的所有TOEFL和GMAT单词背完,至少2遍就可以了,当时我把GRE也背了,不过现在看来没必要,GMAT单词量还是偏少的。背单词还是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的。而且背完2遍后只能说是知道有这些单词,只有在阅读和写作后在遇到才能掌握。

时间安排:

GMAT考试是能力考试,同时也非常真实的反应了考生的水平。这种CAT考试必须由实力保证的,存不得半点侥幸。不管高分低分,考完后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因为考试是不停根据你做的题的情况在出题的,你在考试中永远都受到挑战。只有实力才能保证你在一个如此高强度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费时间的是对语法的重复分析,其次是对lsat逻辑题目的分析,当然还有小安阅读法带来的挑战。没有充分的时间是不行的。大量的模考也耗费时间,特别是GWD的很多答案会让你绞尽脑汁。

许多人准备了不超过2个月,有的甚至少于1个月,就拿了高分。这是他们本来就水平高。对于大部分人来讲,GMAT达到750+可能需要1年以上的非全职备考的时间,其中单词就需要至少2-3个月。国内的 想申请商学院的 年轻的 朋友不妨眼光放长远一些,晚一年申请,多一些时间复习G和T。

商学院的入学GT要求都很高,top20要求中国学生的GT大都至少在G720+,T640+。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觉得T640高,要知道现在中国考生的T640已经不算高分了。

其实复习GMAT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水平提高的过程,想走捷径可能会得不偿失。

TOP

班门弄斧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考试那天是请了假的,最近的工作比较忙,说起来呢,大家肯定会觉得很无聊,其实我也觉得无聊,因为主要是写一些应景的文字材料,不像复习考试那么费脑子,但比较耽误时间,所以拖到现在才能静下来心来写些可能对大家有些帮助的东西,所以请大家原谅。

在我看来,无论考试的形式内容如何,从开始备考到考试结束,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良好的心态、充沛的体能和扎实的知识储备。

一、良好的心态:

心态对于考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得到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不是很容易。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赋予考试本身太多的含义,考试就是考试,只需要想着要把1+1=2算对就好。不要想如果把1+1算成了3就与top 10无缘,或者把1+1算成了4就注定终生平庸——这个考试承载不了那么多。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到这个考试上对自己不公平,对于考试本身来说也不公平。

但是心态的起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处理。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在这方面吃亏很大,无论状态好与不好,每天的计划必须要做完而毫不变通,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很可笑—“状态不好?再作几个section就好了”。所以很长时间里我每天的学习都能保量,但是否保质就很难说了——这是在考试之前,考试之后我发现,呵呵,不言自明,不言自明。

这次备考,心态还是经常会出毛病,不过这次备考过程中我开始注意自我调整,在心态出现起伏的时候我的做法通常是三种,一、运动;二、听音乐;三、看一段喜欢的文学作品。

情绪低落的时候,大运动量的锻炼是我的不二法门。对我来说,力量练习效果最好,力量练习之后再跑上半小时到一小时,消沉也好,抑郁也罢都会随着汗水流出、消失,然后你会重新找回在下定决心要考GMAT那一刻的你,那个满怀抱负与信心的你;或者读一段书,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我基本上是靠着一本《水浒传》找回勇气的。因为无论杀人还是放火,那些人物总能让我体会到一种近乎原始却又无可抑止的野性,那种充满了勃勃生机的野性,那种让人血液沸腾的野性。我很喜欢看江州劫法场的那一段,“只听空中焦雷也似一声大喝,跳下一条虎形黑大汉,脱的赤条条的,……手舞两把板斧,当先开路,火杂杂的只管砍人……”。还有船火儿张横打劫时唱的湖州歌“爷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府不怕天,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语近鄙俗,但是那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却可以打破所谓的消沉——因为,“爷爷”连天都不怕。

所以,看书也好运动也罢,在感到绝望或者消沉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让血管里的血重新热起来,越快越好。

烦躁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听一听音乐,Stan Getz的萨克斯或者Keith Jarret的钢琴。常听的曲子有两首,Stan Getz的moonlight in Vermont和Keith Jarret的it’s easy to remember.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心绪烦躁的时候最好让自己的步子放的慢一点儿,找些让人平静的音乐来听,只需要几分钟,但效果很好。上面的两首曲子大家可以找来听听,都是经典啊,大师的作品,呵呵。

“良好的心态”,听起来很玄,但是保持起来其实并不是很难,和考试一样,掌握好pace就好——可以快或者应当快的时候就尽可能快些,需要或者不得不慢下来的时候也不要强迫自己,because pushing ourselves too hard will backfire, that’s it.

二、充沛的体能:

从备考到考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少则三两月,多则一年,而考试本身又要持续将近4个小时,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没有充沛的体力作保证,我们很难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painstaking period.

在第一次考试之前我的体能训练一直很规律而且也确实有效,但是到了最终的冲刺阶段我却放弃了锻炼,那时候我想前一阶段的体能储备应该够了,但事实上我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冲刺阶段之前的那些所谓的体能储备其实早已经完完全全的消耗在了每天的工作学习之中,所谓的储备在开始突击复习的时候早已荡然无存。而且第一次考试之前我是休假在家全力复习,整个生活状态完全改变,加之在这一阶段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每天学习时间都保持在13-14小时左右,消耗很大。所以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感觉站都站不稳,let alone to crack the exam. 换句话说,一战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输在了体能上。考试就好比是打仗,体能就是我们的后援补给,没了体力就等于是被对手断了粮道,试想没了粮食没了弹药,这仗还怎么打得赢,考试不能单凭血气之勇的,换言之,谁都不是铁人。

上面已经提到了经常性的运动有助于消除各种消极的情绪,但是运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运动的作用不止于此,因为经常性的运动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而良好的身体的状态又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一次考试的突击阶段,由于一下子停止锻炼,身体状况随之恶化,各种想赢怕输的念头也随之纷至沓来,到了考试当天,我的想法已经不再是“克敌制胜”而是“只求速死”。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一战大败简直是顺理成章。

第一次考完之后我有时看机经,特别是verbal部分,看完之后觉得很疑惑,因为我实在是搞不明白那些文章我怎么会看不懂,就算是英文的。后来觉得正常,其实数学我作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脑子已经基本上不转了,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体力跟不上和过于紧张。

这次备考后期其实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但锻炼基本上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感觉体力完全能够应付,同时感觉信心满满毫不紧张,甚至是感觉math部分做得很糟糕的时候也是如此。

应该说在身体锻炼方面我的条件比较好,因为我们单位有一个设施完备器材过硬的健身房,但我要说的是身体锻炼实在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所谓的设备有固然好,没有也没有关系——在校念书的兄弟姐妹绕着操场慢跑两圈,工作的兄弟姐妹上楼下楼别坐电梯……等等等等,都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按照我个人的感觉,每天半个小时足够,这半个小时用在学习上无非多做一个section,而且效果未必如何的好,但如果用在锻炼上,我认为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考试本身

1、根本——OG

第一次拿到OG,是去新东方上课的前一天。厚厚的一大本拿在手里,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兴奋倒不如说是诚惶诚恐,因为从来都没有用过这么厚的一本英文参考书。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本厚厚的参考书其实就是GMAT考试的根本。

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狒狒对我们说,OG上面的题目都是680分以下的。想起来真得很可笑,我当时的目标可是700+,简单得作了作,发现题目似乎确实不难,于是我想这本书或许是徒有其表吧。所以从开始上课到集中备考,这本书我始终没有仔仔细细的看过,我的时间基本上全都放在了新东方的辅导材料和狒狒宝典上。因为那本“简单”的OG让我有了一种非常盲目而且非常危险的自信——OG不过如此,GMAT也不过如此。但当我发现OG其实远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简单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那在第一次考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再CD上面看到很多牛人都谈到了OG的重要性,我当时很奇怪,不超过680分的题目会很重要?所以我又开始看OG的逻辑部分,一看之下,如堕冰窖。并不是那些题目有多么难,而是我忽然发现我其实根本弄不清楚这些题目的思路——正确的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选项为什么错误——那天晚上我发了个帖子,好像叫做“此战之罪,非天亡我也”,就是把项羽自杀前那句话倒着说了一下。那时候我其实已经感到不妙,但还是心存侥幸,毕竟我作过的题不算少了。但是,真正考试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那些题目所培养起来的所谓逻辑思维根本派不上用场,阅读、逻辑和语法也是如此,所以我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我从来没有为某一次考试付出过这么多,也从来没有输得这样惨。

还好,第一次考试失败最起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才是GMAT考试的根本,OG,OG,还是OG.

对于OG,我的看法是这样,把OG看得滚瓜烂熟或许不会保证一个700+的高分,但是如果对于OG缺乏起码的重视,那么700+的高分只能是个幻想。如我所言,OG的题目确实不算难,可能真地就像狒狒所说得那样,都是680分以下的题目,但我觉得它的意义其实并不是一本所谓的难题集锦,而是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告诉我们真正GMAT考试的出题思路是怎样的,考试会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考察我们。作为一本备考的参考书,这已经足够了,而且这样一本OG的意义要比所谓的难题集锦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ETS还是很厚道。

这次考试,新东方的参考材料基本上被我搁置了,因为我感觉这本书上的题目是中国人用来考中国人的,尽管全都用英文表达,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解题思路都和真正考试的题目相去甚远。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这本书毫无用处,我觉得这本书用来入门还是不错,但在有OG的情况下却没有必要深究。所以我的时间基本上全部用在了OG上面,不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做题,而是让自己尽可能的习惯那样的语言表达,并且用ETS的思维去思考解题的方法。

这次考试看OG还有一点帮助就是让我学会揣摩verbal部分正确答案的表述。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其实就是做题的时候会感觉某一个选项很像,而且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那种,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很绕,或者把原文的意思反着说一下,但意思还是没有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所以,OG对于考试来说,其作用至关重要,望CD诸友慎之慎之。

2、脉络——总结

上面说到了第一次备考的时候我曾经把新东方的补充材料做了好几遍,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难道新东方的东西这么不重用,但是后来发现我其实连新东方的题目都根本没有掌握。因为我所谓的“做了好几遍”其实根本就是literal and superficial repeat without any summarization。题目做过之后就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做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做过两遍之后答案就已经完全的记下来了,不加以总结的一遍遍的重复除了增加盲目的自信外,对于考试毫无益处。当我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发现问题根本不是考试那天“脑袋短路”,而是“脑袋里的线路从来就没通过”。换句话说,第一次备考我根本没有找到复习的脉络,所谓的复习只是题目的简单累加,各个知识点支离破碎却没有任何连接,一切都处在混沌之中。简言之,这个所谓的脉络其实就是总结,总结,再总结。

所以这次备考,我的大部分时间全都用在了总结上,正确率高低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把题目的解释彻底弄清楚,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然后再找找ETS喜欢在什么地方设陷阱,又喜欢在什么地方把正确答案搞得云遮雾罩。很有帮助,很有帮助,记得牛人pipi妹妹对我说总结时间和做题时间应该是3:1,诚哉斯言!

3、枝干——各个部分的复习

(1)math

在我写的那篇机经里已经说过了,GMAT里的数学似乎有变难的趋势,所以即令勤奋聪慧如CD诸友者,仍未必能够轻松拿下数学。因此我觉得这部分还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我感觉,数学部分的复习还是最好从基本的概念开始,新东方老师的三本书我都有,吴强,钱永强,陈向东。我感觉各有千秋,数学概念方面总结的都比较好。但我本人比较喜欢吴强那一本,尽管里面有不少错误,但那本书里确实有不少很不错的解题思路,概率、统计和排列组合部分也总结了不少的难题,对于数学复习来说帮助不小。

数学准备的第二步应该就是OG了,我希望大家注意一点,那就是OG数学前面的题目确实很简单,但做到后面就会发现题目越来越难,换言之就是水平越来越高。我第一次备考就是只做了ps的前100题,当时真的是狂妄的要命——就这题拿来考我?笑话!可是和逻辑一样,当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这次备考OG数学认认真真的作了两遍。我感觉解题思路对于math部分来说似乎不如verbal那么重要,但是语言表达方面却绝对值得引起大家重视,要知道因为不熟悉语言表达在math上失分是很冤的。

第三步就是狒狒宝典和机经了,那些题目确实很有价值,但我觉得大家最好还是以掌握解题思路为主,切勿强记答案。原因有三,一、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几百道题的答案全部准确地记下来;二、考试的时候的题目未必和宝典上的题目一致,说不定换了数字;三、即使考试的时候遇到了相似题目我觉得大概也没有谁敢直接去点答案,原因就是上面说的第二条,多数的情况就是会把真正考试的题目去和记忆中的题目进行比较,而这样很费时间。但是时间对于考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宝典和机经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达到有宝典如无宝典,有机经如无机经的境界——一切了然于胸,无惧千变万化。(当然了,我还差得远,不过我的数学水平基本上是等而下之,大家比我强得多,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也就是考前的阶段我觉得还是要回归OG和概念以及专有名词,把不熟悉的题目再作一作,基本上问题就不算大了。

(2)verbal

a、RC

我感觉RC的关键在于找准文章的结构,做到这一部其实问题就不大了,新东方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文章中的A专家、B事件、C理论等等其实根本就是些符号,被一些似是而非但又很清晰的关联连接在一起,把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没必要去分什么文章类型。

不过我感觉RC真正难的地方是在选项上,甚至要比GRE的选项还要难。因为往往是很像答案的选项并不是答案,答案反而是那些绕来绕去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正确答案里好像有春秋笔法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当然这种考试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比方说很多RC部分的选项看起来很像,甚至根本就是原文复述,但就是在关键词的前后加上了一个不必要的副词,或者贬义词变了褒义词,于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很隐秘的迷惑选项,这就很像《春秋》里的那句很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尽含褒贬,但需要仔细体会。这句话放在RC的文章里可能会这么说,Earl Zheng defeated Duan in Yan, 选项里可能就会变成Earl Zheng murdered Duan in Yan. 语气不同,褒贬不同,也就不会是答案。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看OG,尽可能弄清楚文章脉络,另外就是学会如何排除迷惑选项。至于说GRE和LSAT的阅读我觉得很有益,有时间当然可以做一做,但是要记住根本还是OG。

b、SC

有的时候我觉得OG对于考试的决定作用在SC部分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这部分实在没什么可说得,做题,看解释,总结,一遍一遍又一遍。另外就是注意语感的培养,反正我感觉SC的正确选项大多是念起来最顺的一个。

c、CR

我觉得verbal的三部分中,CR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做GMAT的逻辑还是LSAT的逻辑都是如此。所谓熟能生巧,用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上再恰当不过。另外就是看了题目一定要搞清楚结论是什么,做对一道逻辑题必须对结论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然后带着结论去看选项。这一部其实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句话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进行练习。

我的复习步骤是这样:OG总结,这一点我觉得上面的几部分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二、LSAT,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因为它难,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很多题目涉及的都是理论意义上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lsat题目的思路其实是GMAT逻辑思路的“纲”。纲举则目张,记得有位牛人说过,仔细得作过lsat逻辑的题目,再作GMAT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按照这种方法是过之后的感觉是“牛人诚不我欺也”!

三、就是回归了,一句话,看题目看思路。

(3)作文

总体而言,中英文写作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多看多练多想。多看就是多看好的范文,真正的去学怎么把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写得很漂亮,多练就是一定要下手写,写出来才是自己的;多想,就是说要留意身边的素材。一句话,要做个有心人。(说这话其实是很狂妄的,不过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大家见谅)

一、前期准备:

我认为准备AWA,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按照文章的分类(写作区里有现成的分类),把issue和argument的所有题目从头到尾的阅读一遍。我觉得看题目的意义一方面在于熟悉题目,不至于在考场上找不到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我们找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其实仔细得看看你会发现在很多题目说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观点相反,issue 题目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比方说issue的13和47两道题,一个说保护环境的责任应该属于个人,另一个说这种责任属于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准备一道题的思路和论据就完全可以了。另外就是很多题目的论据其实都是互通的,比方说issue第15题,说国家间应该合作来限制儿童上网接触adult material, 其中一条论据就是this problem is international in scope, and the dissenters can always be coerced into compliance politically or economically by an alliance of influential nations等等. 而issue第2题说节约能源应该靠国际合作来实现,在这里就完全可以套用第15题的这个论据,因为这两道题目都说到了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也就是说把论据里的关键词换过来就可以了。还有issue136题说在商务课程中,教授只应该教授实际的知识和技术,而非道德,这种观点当然可以反驳,论据就可以说business leader should keep high standard of ethics, 同样这个论据还可以用在第111题里——“最有效率的企业领导是保持最高道德标准的人”。相关的例子也是互通的。仔细的阅读每一道题并且总结自己的写作思路之后,找到题目之间的联系并不难,在我看来,完成了这一步,AWA的复习就成功了一小半。

二、写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对于每道题都做到心中有数之后的工作就是开始写了。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考友来说(牛人除外),想拿高分真的要多练笔,练笔嘛,最好就用黄金80题的题目。我开始写作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思路有了,论据也有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也就是说想和写完全是两码事,不实践再好的想法也等于零。真的要做到把自己的观点比较好的表达出来就是要靠多写。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用掐时间,只要是自己能想到的,有多少就写多少。就像我上面说的,论据是互通的,所以说越充分越好。然后就是自己修改,看看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然后加以改进。自己的习作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每次看可能都会有新的想法出来,这样一来,练笔的效果才真的达到了。

在练过几篇找到感觉之后就要实战演习了,小安的那个aswim是很棒的软件,强烈推荐使用,不过在写完之后还要注意修改、总结。

三、注意素材收集

准备verbal的其他部分对AWA的复习也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做阅读和逻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少非常好的句式甚至是例子,在这时候就要注意总结了,比方说我做lsat逻辑,感觉里面有很多涉及对于文章推理过程的描述,用在argument里面是非常管用的。另外就是有时间可以看看新闻,上面有很多好例子,比方说那天看新闻说俄罗斯的石油大亨Khodorkovsky又被提审,其实这个例子至少用在三个题目上,一、企业领导人和政府领导人谁更能影响政策,这个例子就可以写一条,就说企业领导人影响政策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危及当政者,因为传言克氏密谋推翻普京;二、企业领导人应该遵循道德标准:克氏被抓的罪名可是漏税啊;三、不遵循传统者更容易成功:遵纪守法可是传统啊,克氏违背了这一条所以被抓了。

特别要说的一点就是孙远宝典里的工具箱,很有用的,特别是human need那一章,因为考题里很多都是涉及企业的,而涉及到企业就不能不提雇员和雇主的关系,这些东西在那一章里都有很好的叙述,完全可以拿来用。

四、关于模板

我认为模板最好还是自己总结的好,这其实是出于大家自身利益考虑的,原先gre的作文就出过事,而且在参考过现成模板之后,借鉴一下范文,自己总结不会有太大问题。此外就是总结模板可以尽量细化,比方说issue可以分成立论、驳论等等,argument的模板我觉得索性按照七宗罪来,开头——1到7宗罪——结尾。当然一定要做必要的修改,切不可把七宗罪直接搬上去。

好了,总算是写完了,林林总总的说了一大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总算是我对各位兄弟姐妹尽得一点儿心意吧。写的时候总感觉好像写完这篇东西就要和大家告别了,所以真的不想这么快结束,因为我是那样留恋你们给予我的温暖和勇气,真的。

TOP

过700不一定要数学50 当屏幕上终于闪出730的时候, 我真的好激动好害怕--- 害怕自己看错了, 因为视线开始因激动的眼泪而模糊, 再很认真的看清楚后, 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 终于过了700分了! 那种感觉就象一个在沙漠中已经走得精疲力竭的人在苦苦支撑着的时候终于看到了绿洲一样.

我知道, 这个分数对于很多牛人/大侠们来说甚至会disappointing: 才730. 但我想说的是,: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而且实是高龄考生了, 更何况我是学文科的女生, 天生又极其粗心大意, 所以在许多大侠眼中的轻而易举的Quantitative 对我而言就向过一片沼泽地一样艰难. 但我最终还是过了,

(1) 不是牛人也可以过700的, 只要用心去学习参考牛人们的方法心得, 并结合自己的总结. 但千万别照搬别人的方法, 一定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亲力亲为”, 才能真正提高.

(2) 数学不是很好, 没把握拿满分/50分的, 并不代表就没机会过700, 多下工夫在语文部分, 拿40分以上, 越高越好, 来补救数学的失分, 也可以的. ( 我的分数就是数学49, 语文4x, 总分730)

数学部分

在数学方面, 很少有前人在介绍心得的时候会讲很多, 可能他们都觉得很简单吧. 但对我而言, 要拿50分可一点也不易. 我在去年7月开始正式投入到考G的战斗中的, 在那之前也就是去上了XDF的课, 作为一个热身. 那时心理就很担心, 因为XDF的老师都说, 如果想过700, 数学一定得全对, 否则机会渺茫…. 我从复习开始到今天, 全对的记录屈指可数, 通常都错4-5个,当然也有更多的. 如果我十分注意准确率, 则又不够时间做了. --- 再加上那时的语文部分太烂, 故前两次考试都饮恨6xx. 在决定作最后一搏后, 我把2个月的复习重点放在数学上, 复习方法也相应的改变了.

(1) 陈向东的书, FEIFEI, 最近三个月的JJ, 我全都做了不下两遍, OG的DS题也认真的做了一次. 对老错的题目更是反复做. 加深自己对各类题型的熟悉.

(2) 象做Verbal是一样, 我很认真总结做不同题型的解体步骤和规律 (比如说, 有一种DS题常要比较某两个代数式或未知数的大小, 我的解体步骤就是将两个代数式相减, 然后把给出的两个条件套上去, 看结果是否大于0. 如FF上的一题: 问X^2是否大于Y^2. 给出的两个条件是(1) X>Y, (2) XY>0. 题目实际问的是: X^2-Y^2>0 ? 由于 X^2 – Y^2 = (X+Y)(X-Y), so必须知道X+Y和X-Y是否大于0. 再看两条件,都无法确定X+Y是否大于0, 故立刻就能断定是E.) 这样做的好处是到后来每看到该题形, 就能快速的解题, 并且准确率也提高了. 就象是手里揣了很多把钥匙, 见哪个锁就用哪把key.

(3) 我个人认为, 解DS题的关键是看完题目首先要立刻明白问的是什么, 解题过程都牵涉到那些数量关系; 然后先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使自己清楚如果要得到问题的答案, 必须知道哪些数字, 哪些数量关系; 在搞清楚了这些信息后, 再看DS给出的两个条件. 这时因为心中已经有数, 就能立刻判断两个条件是否有用了. 例子如上. 我以前一直的做法是题目加条件全部看完, 然后才解题, 于是总是做着做着就把题目给出的信息和两个条件混到一块,… 很confusing, 而且也慢.

(4) 另外, 我觉得, 陈向东的书比钱永强的好用, 练习题也多, 唯一不如钱永强的书的地方是有关概率的解说, 钱的书结合集合概念来解说, 明白很多.

(5) 最后, 别过分依赖JJ. 我把近三个月的数学JJ做成了好几遍, 结果可能是刚换题, 竟只觉得碰到一道不太难的JJ, 真纳闷, 还好自己配的几把钥匙还管用.

以上就是我这个数学菜鸟复习数学的方法, 请众多牛人们千万别笑, 这样写只是给别的考友的提供一个参考: 数学如果不太好的话, 可能需要考虑也要象Verbal对不同题形认真总结, 方可快速提高.

语文部分

语文部分的整个过程, 最深的体会就是: 对于一个中国人, 英文好跟GMAT高分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我英语什么级都过过, 可以说算不错了, 虽然工作的几年都很少用, 但总认为 “烂船还有三根钉”, 所以第一次考G时只用了两个多月复习, 狂做真题, 然后就去考了, 结果差点掉下600的range. 于是洗心革面, 重新调整心理和考试策略. 结果6个月后证明还是有效的. 要考好G, 真的必须得站在ETS的鞋子里去看去想去理解GMAT.

阅读

正如众明星级牛人如Mindfree, 小安等所强调, 阅读是基础, 我先用了头2个月的时间把Reading提高. 基本就是: 先把YP的“阅读难句”背了一次, 然后就每天20句30句的快速看, 提高自己对难句的感觉和快速理解. 然后按照花儿阅读的方法, 把GRE的no题和年代题认真练习和总结, 具体方法就不好意思再重复了.个人认为, 这是提高必须走的一步, 其效果就是 很快就发现ETS考来考去就那么几样东西. 而且,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在看文章时就越来越敏感了, 几乎一边看一边就能猜到问题.

在这里, 只想说两点个人的体会:

(1) 在做练习和总结的时候, 我建议不要一下子把所有文章全部都做完, 然后再从头至尾再做第二次. 我个人觉得, 以10篇或5个section为一个界限, 做10篇, 每篇做完后总结, 做完这10篇后, 回头再做一次, 再总结, 然后才开始下一个10篇.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文章结构及考点的印象, 更好的学习和纠正自己的思维, 把握当前的考点, 然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到后来做年代题的时候就已经能很好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及主题, 准确率都能控制在80%了.

(2) 在整个过程中, 我还做了一样工作, 就是收集整理自己的 “阅读难句”, 把所有文章中出现的我认为 “绕”的句子都收录下来, 每天早上看20-30句. 对于那些文章后面问题牵涉到或问到的难句, 更是highlight起来, 并把文章的问题附在句子后面, 认真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如何以ETS的眼光在文章/句子中 “抽丝剥茧”, “infer” 出答案, 因为阅读的难题通常是 “infer” 题, 而 “infer” 题的答案通常都藏在那些难句或 “闪烁其辞”的句子中. 这样看多了, “infer”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 (Eg: This ability to quickly locate unseen prey sugges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that the anteaters were using their electroreceptors to locate the nesting chambers. à Infer ---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 anteaters located their prey is greater than what might be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chance alone.)

关于 “阅读速度”, 我个人认为, 称之为 “理解速度”更贴切, 看得再快, 不理解, 又有何用? JJ中通常都有两派意见, 一说快速读文章, 然后答题1题1分钟; 另一说法是读文章不用太快, 要边读边总结, 然后答题时就容易些, 更有把握些, 通常也不用1分钟1题. 我两种都试过, 然后觉得后面的一种方法非常好用, 对文章main idea及结构理解得更好,准确率也高, 尤其对于长文章.

逻辑 & 语法

在阅读提高了的基础上, 我开始把逻辑和语法放进后4个月的复习计划里. 反复做LSAT的逻辑. 解题思路是学习Mindfree 的 “边读边想”的方法, 很有效.关键是抓住问题问什么 和 短文的Line of reasoning. 在这里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语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长进, 虽然我一直都是如众多牛人所说的反复看了n遍的OG. 后来一位高分牛人道出其语法心得, 说是一题一题总结, 然后把每个考点分别归类写在纸上, 然后又一位大侠语出惊人, 说是得 “看练结合”,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于是, 我在最后的两个月里, 立即调整复习方法, 把OG里的每个考点认真归类总结, 并且结合 “SC大全987Q” 去练习, 结果马上就 “立竿见影”, 大全里的每一道题, 都能一看就能把考点一一列出, 感觉很踏实.

TOP

700-730-760:我的GMAT历练之路和一点学习体会

总的说来,我的复习过程非常普通,也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特殊方法,但我还是想把我三战GMAT的历练之路写出来,如果能够对还在奋斗着的XDJM们有丁点儿的帮助,我就非常开心了。

我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考GMAT其实就是一个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坚持到最后,你就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简单背景

很久以前,当我还在上本科的时候,英语基础只能算一般,当时6级也就是80分的水平。特别是毕业后一失足去了对岸的小国学习了两年,在学了无用又无趣的日语的同时,却把英语忘了不少。99年光华上研,终于在努力忘掉日语的同时把英语捡了一些回来,由于有些课程是纯英文的,有机会好好地练习了一下阅读能力,最起码看到一大篇文章时,不会发怵了,想起来这点对我后来的GMAT阅读的准备还是起到了一些帮助,虽然可能纯粹是心理上的。

之后,与几位校友开始一起运作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中也就基本上不用英语了。公司从五、六人发展到后来的八十多人,虽然辛苦,却也做的还算开心。如果不是的一次偶遇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我也在做去往A国的努力。几年前,偶遇了一位令我心仪的MM,当时她正在考GRE。之后,这位MM成了我亲爱的LP,LP在去年获得了全奖先行去了A国。为了能够reunion,我才开始走上了GMAT之路。

二、三战经历

由于公司的发展正在处于过坎的阶段,每个partner的工作都挺辛苦的,实在不好意思提出请假,所以只能选择在职备考GMAT。这样,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每天晚上的看书时间成了最为困扰我的问题,因为经常的出差和不得不参加的应酬不时地打乱我的复习计划,也使得我原来预想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战速决变成了三战方决的持久战。

首战

我正式的复习从去年十一开始,7天的长假让我有时间好好地整理了一下思路,制定了大概的复习计划,并把首战的目标定在年底前完成。

由于考虑到自己实际的有效复习时间不多,所以,我就把首战前的复习重点放在了OG上面。但即便是如此,在首战前也只来得及把OG做完一遍,并且这一遍基本上是属于硬做,没有什么好的指导方法。其中CR还行,正确率大约在85%;RC的感觉也还算过得去,正确率大约在80%;但果不其然“SC is the king of GMAT”,在SC上面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第一遍做下来错题笔记就积累了70多道,感觉没有找到太多的门道,但明白了一个道理,光凭感觉硬做来对付SC是不行的。于是我就开始把复习时间主要向SC倾斜,听了一遍白大侠的语法讲座录音,把他讲到的习题做了一遍,并仔细地整理了笔记。作为入门指导,我感觉白大侠18次课的录音对我的帮助挺大的,让我开始学会了用语法点去考虑ETS的出题意图。然后,利用这种新的方法,去分析OG上做错的题,感觉有了一些提高。

但等我弄完这些,已经是到了12月份了。

这时候,MATH和AWA还没怎么复习呢。MATH做了OG上的PS和一半的DS,钱永强数学上的5套题和网上的排列组合习题,看了11月和当月的JJ。AWA则根据“七宗罪”和一些范文编了自己的一个模板,并用模板各写三、四篇文章。

考前一周在深圳出差,带着本子原想打算做两套KANPLIN的模考,但是一用发现有不少的乱码,就只好作罢。最后还是用PP3做了模考,虽然都是OG上的题,但也算是熟悉了一下在计算机上做题的感觉。

到了12月下旬,考前一天赶回北京。首战就在这样有些仓促的情况下开始了。

由于是首战,本来期望就不是很高,所以心情比较放松。AWA和MATH一路都还比较顺利,但Verbal的Pace掌握的不太好,总是担心时间来不及,于是前面做的有些赶,等最后做完时竟然还剩5分钟。估计在比较靠前的题当中就做错了不少,所以总体感觉后面的题的难度不是很大,这样就造成了Verbal的分数偏低。首战的结果是Q: 51,V: 32,T: 700。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鸡肋分数,但也更加验证了不能心存侥幸的道理。

二战

记得在首战后的JJ贴里,我说准备近期再战,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些情况,使我错过了首战之后一个月内一鼓作气进行二战的最佳时期,让我原计划的“近期”却变成了4个月之后的“远期”。

等我再次静心下来开始准备二战时,已经是今年的4月份了。通过首战,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主要靠感觉做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可靠的方法和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做题正确率的随机波动性就会比较大,特别是在实战中,一紧张就会造成正确率大大降低。找到了问题之后,我就准备通过多总结、多练习来解决。

准备二战,我给了自己两个半月时间,确定了750+的目标和6月中旬的考试日期。

首先,从CR开始,我准备改变以前完全依靠理解题意生硬做题的方法,准备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解题思路。先是听了费费的逻辑讲座录音,学习了对各种题型分类,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套路解题的方法,第一次知道了桥梁型假设、断桥法、not+ weaken等方法。然后采用这些方法做了一遍费费逻辑宝典,然后又做了一遍OG的逻辑部分,并从头到尾仔细地研读了OG的解释。通过了这一轮以后,自己觉得做逻辑题比以前顺了不少,减少了不少在以前发生的一旦对题意理解不太透彻就很可能做错题的情况。

对于SC,我下载了GEMJ大侠的著名的《GMAT语法SC大全》,从头到尾仔细地做了一遍,对于做错的题、有些含糊的题全部在电脑上做了详细的笔记,到CD语法区上搜索相关的帖子拜读前辈们的讨论稿,并且参加了一些讨论,尽量把每一道题的语法点想清楚。由于从首战的准备开始,我就养成了随手记笔记的习惯,这次又经历了大全的做题经历,积累了五十多页的笔记,对我后续的复习总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对于RC,我也下载了GEMJ大侠的《阅读大全》,但我只做完了前面的四个部分:63篇,补充22篇,考古题和OG新增17篇。其中的63篇是在五一期间集中做的,感觉集中突破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因为这样更容易找到一些ETS的出题规律。通过这一轮做题,RC的正确率基本能够稳定在85%—90%之间了。

对于MATH,这次我做了费费数学宝典,之外再次复习了一下排列组合难题,考前看了5月的JJ和6月很少的JJ。(后来发现,由于是月中考,基本没有遇到JJ)

对于AWA,首战只得了5.0,觉得还是练习不够。于是二战前一方面好好地看了黄金80的范文,后来又多练了几篇。(二战的AWA得了5.5)

在忙完这些之后,二战就要开始了。

似乎万事具备,自己也感觉很有信心,但是由于疏忽了一件事情,却让我尝到了苦果,那就是考前的生物钟调整。由于我的看书时间大都是在晚上,而下班回去后通常比较累,看书的效果不好,所以就总是先睡一段时间,然后才起来看书,看到凌晨三四点钟再接着睡觉。本来我准备在考前一周调整回到正常的作息时间,但觉得看书时间不够,就没有调整。而考前一天又不太凑巧,要投一个重要的标,忙完回家已经比较晚了。当时也不知道哪根神经发生了差错,突然觉得应该再熟悉一下PP3,结果又把PP3的一套模考做了一遍,做完时已经12点多了。于是厄运就开始了,躺在床上,我发现自己怎么也睡不着了,虽然觉得很疲劳,但是大脑皮层就是没法平静,辗转反侧,一直耗到了凌晨六点,就索性起床了。由于我家离考点比较远,7点钟就开车出门了。后来发现这又是一个决策错误,那天在马甸桥附近大拥堵,在那里整整堵了半个多小时,心急如焚。好不容易在北太平庄附近把车放下,打车到人大附中附近的考场时,已经是接近八点半了。这一系列不顺都给了我非常不好的预感。

强打精神进入考场,AWA和MATH都还行,MATH虽然没有遇到JJ,但没有遇到特别没有把握的题。但是到了Verbal部分时,终于不行了,做了1/3左右的题后,开始觉得脑子有些昏昏沉沉,感觉反应变慢了好多,这时体力不支的疲态已经开始显现了。一路挣扎着让自己打起精神往下做,但pace也慢了不少,当只剩下12分钟时,竟然还有10道没做。紧赶慢赶终于在还剩20秒时做完了全部题。

当我看到屏幕上最后显示出来的730的成绩时,心中郁闷到了极点。

决战

如果首战的时候得了二战的分数,当时我有可能就不再考了。但是我自己感觉准备二战的过程中,有了不少的提高,觉得应该能够考到750+,结果却没有达成目标,心里觉得很不爽,所以就想7月份再战。

记得二战之后写完JJ上传后,收到pumpkin斑竹的一条消息,说JJ已收到。很恰,当时我正在研读她写的心经,就回了一条消息说:我准备再战,正在拜读你的心经呢。感谢pumpkin给了我很多的鼓励,还给我发了一篇一位三战终成NN的DD写的心经,让我更加坚定了再战的决心。

很快我确定了再战的日子:7月26日,并且考虑到7月份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深圳,于是我就把考点选在了广外。

三战前的一个多月时间,主要是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了调整,因为我分析自己二战失败的原因,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因素,由于总想一定要比首战考得好,反而在潜意识中给了自己造成了压力,没有了首战时的放松,这也是二战前失眠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另外,是回归OG,又把OG的SC和CR做了一遍,详细研读解释一遍;对于RC,则按照小安大侠的方法开始做一些归类总结。

还有,偶然发现网上好多人在讨论GWD,在刚开始也惊奇于“GWD是什么东西”之后,从shinogigi MM无私奉献的帖子里找到了出处。之后就把13套Verbal做了一遍,这段时间也参与了CD上的好多讨论,特别是逻辑区的,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拜读了mindfree总教头写的许多帖子,在无比佩服之余想明白了不少以前没有想得很透彻的问题,收获很大。

晚上也不再熬夜了,每天都在12点准时休息。这样一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

然后,决战的日子来临,反而没有了二战时的压力,我告诉自己,以平常心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不要去管结果如何。

AWA正常。MATH却感觉是最难的一次,感觉陷阱不少,有好几道题都是算了一下,发现对不上答案,又重新理解了题意,才最终搞定。做完最后一套题时,竟然自剩下3分钟了。早两次每次都能够剩5分钟以上。

Verbal前20题的Pace做的特别仔细,PACE也基本正常。之后,出来一篇70多行的阅读,花了我不少时间,到最后7道题时,只有7分钟了。还好,当时比较冷静,快速看题,判断,过,终于还是赶在时间到之前做完。

其实最后这段做的感觉不是很好,我甚至有些担心会不会比二战的成绩还差,但想起前辈们说的“感觉不好未必分数不好”的“定律”,于是接受了分数。

虽然与NN们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总算达成自己的目标了,觉得还是很欣慰。

还好,事不过三,三战成了决战。

三、学习体会

前面说过,我的学习方法很普通,主要就是多做题多总结,现在我就分类说一下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RC

相对来说,RC是我自己较强的项目。我一直没有学会跳读或略读然后回去定位的方法,我总是从头到尾阅读,阅读速度控制在保证对每句话的意思基本明白,在机考格式的屏幕上比较简单的文章约15行/分钟,比较难的文章约10行/分钟。边读边想,在做题是main ideal和structure类的题基本不回去定位直接选,对于infer、类比和一些细节题则通常回去定位确认。

其实我一直是想学会跳读-定位法,因为我觉得在一些非常规的情况下,例如时间非常紧时,跳读-定位法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可惜,我一跳读,觉得看不懂,心理就不踏实,这样做题反而慢了。所以,我要说的是:不是跳读-定位法不好,是我没学会。

另外还有一个体会,由于我的词汇量很一般,曾经我比较怕那些看着好像有不少生词的文章,如一些天文类,动植物类,地质类、医学类等文章,看到这些文章就先入为主地发怵,结果错误率也通常比较高。后来,我就专门把这些内容的文章收集在一起,集中做,集中总结,并且仔细分析做错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单词不认识而造成,最后发现其实大部分错误都不是由生词造成的,因为很多单词不需要知道确切含义,只需要知道是一个“某东东”就行了。通过了这种方法,我基本解决了自己对这类文章的恐惧症。

其他的一些经验则都是从NN心经里学来的,如集中一段时间大量做题突破法以及小安的总结法,这些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SC

关于SC的方法,NN们总结过很多了。最近CD上大力倡导的以OG为根本,反复研读OG解释,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与RC和CR相比,SC在入门阶段是最难的,但等到通过反复仔细研究OG实现突破之后,就能够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了。反而RC和CR想要从80%的正确率往90%以上提高时,是一个比较缓慢和痛苦的过程。

关于SC,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是:最好能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随手做笔记,做OG和大全时,对于做错的,或做对但有疑惑的题都应该随手记下来,把当时做错的原因、错误选项错在哪里、考察的语法点等内容记下来,以后再次复习有新的心得随时追加。这样,等你复习到最后阶段,你就可以通过看总结的笔记实现快速的多次复习OG和大全了。

RC

关于RC,我就想说一点:大家一定要多上CD参与讨论,这些讨论会有很大的启发。在准备三战之前,我一直没上逻辑区看过,后来去了,觉得收获很大。另外,极力推荐大家搜索mindfree总教头回答问题的帖子,很多帖子都非常精彩,让人茅塞顿开,获益多多。

MATH & AWA

这两部分我花的时间不是太多,也没有特别的体会,所以就不发表意见了。

四、感想和致谢

不可否认,备考GMAT之路,艰辛是难免的。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的评价是:这半年多,你已经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是的,除了工作,我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花在GMAT上了。最让我可惜的是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运动。

但是,在体味到艰苦的同时,我也确实感到了一种单纯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在很多地方找不到的。

我有时候就经常想,白天,我不得不去面对不同的客户,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面对一个有一个的投标,没一件事情是仅仅靠我自身的努力就能够做好的,经常有太多你所没法左右的因素在控制着事情的发展。而在晚上,当我摊开书本时,我却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单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只需要跟你自己去较劲,你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你不需要去费尽心思去揣摩客户的多变的心思,你只需要按照ETS设定的一套既定的规则玩游戏——对,其实修炼GMAT的过程和玩游戏很相近呀,做每一道题,其实就像就是想方设法避免一个个隐含的陷阱,打过一关又一关!这是多么纯粹的一种快乐呀!

TOP

一点考试经验

我是7月底考的,740(Q50,V41)。这个分数没什么了不起,而且大牛们的经验已经很细致很全面了。然而最终还是写点东西,一方面有几个同学和版主跟我客气了一下让我分享经验,另一方面因为看到很多同学还在为一些问题苦恼,比如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复习好,或者按大牛给的方法坚持的非常辛苦,或者根本就看不进去书。最后我自己也算作个总结,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讲讲我的复习经过吧,没有按照什么方法固定执行,现在说的很多东西是事后想到,觉得自己应该作而没作的。要是觉得没用,那也别耐着性子看了,看别的大牛的。我要说的无非两条:1,提高效率,2,总结方法。有缘者取之吧。

我的英语基础一般,说好不好说差不差的,考G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实力的差距。04年5月底,决定考G,正好有两个月空,于是告诉所有人我要考了,把时间也定了7月底考。我的脾气要不约考试的话,再两个月也考不了。中间6月底到7月初有事又折腾半个月一字没看。后来又买DC,在网上看了几天的REVIEW。其他时间看书最多的时候一天5,6个小时大概持续了几天,全部平均每天看书1-2个小时。总时间大致在100小时左右,大概吧,没个准数。

有的同学问多少天够用,这决定于你每天能有效学习多长时间,而不是你有多少业余时间。什么是有效学习时间呢?你在学习而且真学习进去了,脑子没在想别的比如买什么相机,没有走神比如看着窗外,没有对着屏幕发呆犯困,没有看一句话站起来走走喝口水,没有东翻西找,没有上网聊天,没有上CD发灌水帖子,也没有重复用功比如反复看没有任何疑难的题目,没有钻牛角尖耽误了时间又累的够戗,没有看了等于没看比如一段阅读看下来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每天有效学习8小时,岂不是两星期就能搞定?答案基本是否,你如果能每天坚持有效学习8小时,你早就是极品大牛。首先人的注意持续能力有限,其次考G复习真的学进去是高强度的劳动,至少我的身体就受不了,年轻些得同学有这个优势。

那么是不是我运气好,蒙的。也对也不对。我的基础不算差,这次的运气也不差但也不是特好,这个分数基本正常。对在哪呢?我作题多凭感觉,而很多大牛方法全面。

说了这么多全是废话吧,跟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这就是我着重的两点中的一点。要关注你花了多少有效时间在复习上。这样就不会太担心多少天的问题,是脱产学习还是业余学习差距也不是那么悬殊了。

那么怎么能学得进去呢?有的同学看着复习材料就烦,遇上难题更烦,还有得同学拿一个巨详细得大牛给得计划单,每天学习8,10,13乃至14个小时。我没有贬低他们得意思,事实上我敬佩他们在作我根本不能想得事情。但是这样作得效率如何?看的进去,你是大牛。如果看不进去,把自己累得够戗,那就不如减少时间,提高效率,找一个适合自己得方法。

心烦得同学你不一定有我烦,我也是这么过来得。最初看着材料,尤其是不懂得时候,会有一种不仅是心里上而且是生理上得不舒服,根本作不住,一定得走走,喝水,上网看小说,看电影,就是不想再看书。所以开始时候得效率非常低下。看一句,歇半天。每天想今天怎么也得看一小时,晚上就改了半小时。要是让我按大牛得学习计划进行,那是要我得命。以前我还一毛病,看一段书以后,觉得已经很累了,就想玩会游戏什么的犒劳自己一下,结果整天就泡汤了。后来我逐渐注意培养自己连续学习得能力。到中断前,小有进步。基本一次性作10道SC或读完一整篇阅读是可以了(也许更好一点,而且写了头一篇作文,所以大概能坚持半小时了),而且一天断断续续可以学几次了。

然后中断半个月。之后,还有大概半个月就要考试,我幡然省悟再这样下去也是必死无疑(其实原来也不是不醒悟,只是不愿意接受)。开始努力一次学习两小时不间断。然后考了三个模考,每次基本都做完。然后有两天做到每次坚持连续四小时学习保持效率较高。每次都很累,然后晚上基本也就干不了什么了。而且我这段时间很紧张,睡眠不好,晚上睡不着,早晨才能睡,睡不着很难受,也看不了什么(后期几天可以看一点,因为注意利用晚上时间了),中午左右才能起来还很累。开始还想调整过来,结果搞得更痛苦也不行。后来索性我就大道自然了,反正我是晚上考。

到了考前三天左右,又学不进去了。我得复习资料基本就是下载的OG,这时候SC作了三四遍,逻辑两三遍,阅读两三遍。同样是那么多遍OG,每个人的效果是不同的。我的方法和效果不是最好的,最后看来达到了目的,但是比较危险。

这里把第一点再简单强调一下,从一开始(渡过认识GMAT阶段后)真正复习,就要培养连续的有效学习的习惯。因为考试也是四个小时的连续作战。

开始有些同学自然是作不到的,连续不有效,有效不连续,不连续不有效。这时候就要给自己定计划,加压力,强迫自己(尤其是上班而又懒散的同学)。比方今天一定要连续专心学习半小时,学两次。可以从少坐起,但是一定要尽快养成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配以合理的方法,事半功倍,而且对最后考试帮助极大。每当学的时候,就督促自己,作题就盯着题目看,想题目,别走神,做完这个SC,不歇着,再作一个,延续下去。久而久之,习惯可以养成,一旦可以养成这个习惯,你会受益更多,已经成功了一半。尽快上路!我自己到最后,也只是在强力压迫下小成,太晚。也别太苛求自己,走神等等是不可避免的,真的太累就歇歇,不用也不必追求太完美。万事开头难,确实如此,习惯了就会好些。

那么到底多长时间够?个人情况自己决定。我觉得开始复习一段时间后再作决定。如果没有那么从容,有的同学说,只有一个月,或两个月,否则今年的申请就赶不上了。这种情况,首先大多数准备考G的同学年纪比我小,不用着急,你有时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则不达,老话是没错的,与其考不好,伤心伤身伤财,不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但要太不着急,拖个10年8载,那就象我这样了,能不着急吗,也不行。有了考G的想法,就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3月也好,半年一年也行。如果非要赶这批申请,那也不是不行,一个月,两个月,甚至10天半个月,都可以有相应的策略。无非看自己的基础,看你肯下多大功夫,看你的毅力合心里状态。

一般来说,基础一般,全职复习2-3个月应该够了(平均每天学习8小时,其中有效时间4-6小时,总计240-720小时),业余复习可时间稍长(更主要的是要提高效率以缩短时间跨度)。比如上路以后,每天能连续学习2小时(开始可以1小时)。星期1-5,保证四天,每天连续两小时,或1×2,周末每天至少四小时,至少一天是连续4小时(或2×2),考前最好全职复习一两个星期,两个月就有差不多200小时了吧。时间越短,越需要基础好,心里素质好,身体好,意志顽强,每天学习时间增长。一句话,觉得自己牛系数高,时间可缩短。反之依然。

第二方面,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少费劲多考分的方法。

头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熟悉阶段。上CD到处转转,看复习指导,知道该上哪下载什么东西,用哪些材料。看看哪区都有什么资料,比如下载区的通用OG里的东西合各区的大全里的东西是不完全一样的。上ETS网站了解G的注册,题目格式等问题。我刚来的时候什么叫PP3, GWD, SC, CR, RC, DS, PS, 大全, 885,杨继,杨棚等等都不明白,看人家作DS,直接选ABC我就奇怪选项在哪,两眼一摸黑。

看大牛心经过过瘾,吓唬自己一下,就够看一礼拜的,平衡,SHINOGI, PUMPKIN, ANCORET,ROBERTCHU, REEDSONG等大牛,随便点几个,的复习经验都很好,挑挑拣拣,组合一套自己看着顺眼的路子。

现在流行的路子:OG为主,句子为王(SC),阅读为主(逐步取代前者),阅读又有ANCORET(小安)阅读法(MUMUWA的南定格而总结是绝佳例子),结合作文模板,数学机经等等。

材料:OG, (阅读大全),(改错大全),(LSAT逻辑),机经数学,224范文,(全部作文题目)。这些应该足够了。

没有那个是最好的,又都可以是最好的。也没什么是绝对的,现在流行的OG为主,阅读为主的长处是强调理解透彻,胜于盲目作题,而阅读是一切的基础。时间较少的同学,基本应以OG为主,先吃透OG,再扩展到其他题目。但也有大牛说,先作LSAT逻辑题目,可以高屋建瓴,再作OG势如破竹。有的牛讲,他OG阅读都没作完,885语法作了四五遍,结果语法吃透,阅读也跟着解决了。

我建议还是先以OG为主,结合自己特点。如认为某个部分较弱,可以再用其他材料来进行突破。觉得基础实在差的同学可以看些系统读物,介绍各种题型及相关基础知识,数学,语法,写作注意事项等,比如KAPLAN和PP3的练习部分。从很多大牛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平衡的基础上,大牛往往将某一材料(或全部材料)吃的很透,从而面对任何问题都可战而胜之。先吃透一个材料,是考好的先决条件。千万不要贪多。看OG,如果难以入手,可以先看数学(比较容易),然后逻辑,然后SC,RC,比较容易上手。刚开始的时候,整天看一样都没关系,到后来如果能坚持几个小时学习,就可以换着看,按考试的大概比例分配,每天看书就象模考似的,一举两得。

怎么吃透OG,大牛们说得构多了。我想提醒得是,吃透OG不等于读10遍OG,不用心读多少遍也没用。每作一次,要加以总结。我是每作一次,根据题目得难易程度作记号(acrobat或word)。有些从此不用再看(除非最后有时间愿意全过一遍),有得要重点看,有得要注意某方面。逐渐题目就越来越少。作对得题目,看看其中比较迷惑得地方。做错得题目重点看。相对于大牛,我得做法比较草率。一般只看我的选项哪里错了,正确的为什么对(看其他部分,跟那些造出来的错误讲道理会很烦躁)。如果有时间,应仔细读OG得解释,这是无数大牛强调多次的。

但目前也有些同学按照大牛经验啃OG有点钻牛角尖的趋势。OG是好,也只是一个方法。某个题目觉得自己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OG的解释(尤其是SC),也有很多语焉不详的东西。因为错误毕竟是造出来的,有些时候也只好说UNIDIOMATIC,有些地方不用过于追究。关键是要明白当前这个语法点。每到题目都是让你选BEST答案,不是选PERFECT答案。哪个比其他的更好,更象,就是哪个。

作文:不能轻视。有些大牛说最后在复习,我觉得还是提早为好,尤其是作文不好的。不要压在最后给自己增加压力,而且作文是考试第一关,一个小时。如果考不好,给自己心理和体力的损失都比较大。要尽量多练,写出来才是自己的,我考试时候由于紧张,common都不会写。用模板也要早造好,多熟悉。我没用模板,因为不会用。知道考试前才明白,模板的用法(至少有一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敲上,然后再填空。用不用,自己看情况。其实主要就是那些转折词,however, nevertheless, moreover之类。224范文里头并不靠这些取胜,但224可能是鬼子写的,有些词我们仓促之间没法用。作文最难的就是用词,早点练,建立自己的作文词库,就好办多了。推荐用CD的AWA SIM,否则自己拿notepad之类写,俩小时也写不出来。有时间限制,不写也得写,写不出来也得吭哧,实在不行,中文翻译成英文,多难受几回就行了。那些题目确实比较扯淡(每每看得我义愤填膺,好在考试时候题目还好),不过话说回来了,不就是强词夺理吗,谁不会呀。

数学,要给以应有的重视。我算半个数学专业的,但这种初等数学的东西你不熟就是不行。建议基础不好的同学早点看,一些不懂的概念要搞懂。最后就作机经(最近两个月应够了,可能上年这个月的也有用,因为经常看见机经的题和上年机经重复)。机经的作用不是指望遇到同样的题,主要是搞懂思路,作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不要先看答案。遇到机经的可能性未知,题目会变,类似的题,ETS估计也有很多变种,而且随着分数提高会越来越难。我考试就遇到一个机经类似的题,却麻烦的多,而白痴题基本没有。我不知道背答案有没有用,考的时候遇见少量机经,也还是仔细看重作一遍,遇上机经却不一样是很讨厌的。我只作了一个月机经,因为月底考,已经够多题了。但是太难的排列组合什么的最近好像没出现。如果碰上个别难题,基础好得同学可以多花几分钟,5分钟应该没事,自己要控制好,不要慌。我刚开始遇上几道难题,害怕了(主要是觉得数学考不好不能接受,而且想申请的专业数学一定要上90),没仔细考虑就选了,后来紧赶,结果提前了20分钟做完。我已经看到很多很牛得同学栽在数学上了,不要以为中国人就数学好,那观念太老了。虽然不是那么可怕,但万一数学考不好,直接影响心里。后面再想拿回来,不那么容易。

逻辑:没有感觉考试很难,我只作了OG(大部分容易),觉得鬼子正常思维跟我们差不多,不是总那么变态。作不对的绝大多数是没看懂题(细微之处或前后关系)。个别实在搞不通的,可以学学大牛总结的各种判断方法(他因,否定等),我没太用过。建议不要太执着于方法。更,不要去背方法,把学方法当称主要内容,本末倒置。个别题目实在搞不懂,我的策略是放弃,考试时候不一定碰上,碰上还可以蒙,蒙不对又不会死。如果经常不懂,要检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了。

补充一点:bold face题目是我的倒数第二道题,让我浮想联翩了半天,至少bold face出现顺序跟分数没有太大关系,不用为此担心。

改错:句子为王的说法不无道理。考试时候觉得最难的就是SC,开始有一阵子的题连续都是5个答案看着都是胡闹的,非常压抑。所以有时间多下些功夫是值得的。而且SC也很培养仔细的阅读习惯。我是凭感觉的,没太多心得。多花功夫就行,也是不要太执着。感觉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动词)单数复数,时态,尤其要搞清楚什么是(相关部分的)主语,现在的题经常一大堆,of连of,一会就糊涂了。

阅读:作了一遍OG以后觉得心里没底,文章大部分不难,不过题目不一定作对。就犹豫是不是该总结一下,还是再多看其他补充,LSAT, GRE等文章。后来看到ancoret(小安)的阅读法,坚定了信念。把OG又弄了两遍。但是弄不了那么细,主要是看文章时候注意一些会出题的地方。比如转折however之类的,historical, recently等,语气一变化,一般就出题,还有就是有比较,列举的地方容易细节出题。比较难的是有些小形容词,看着没用的(主体还没看明白哪有功夫顾他),一滑就过去,会出题。要对这些敏感之处培养较强的感觉,光懂这个道理不行,否则上考场一紧张这些平常看着多么有道理的东西就都不灵了。考试时候是不允许你看第二遍再作总结的。后期最好用一些新文章来测试自己的应用水平(GMAT补充应该够了,GRE什么的应该没必要),培养对新文章的感觉。我做完KAPLAN发现,虽然OG也弄了两三遍,文章都熟了,作新阅读题还是错很多。关键问题是第一段没读懂,一般科普,人文文章,第一段很关键,基本的概念,理论,名称(科普的怪名字)等都在第一段介绍,因为很陌生,怪单词又多,就容易糊涂,又没时间重看,再往下硬撑着看,就不知所云了。反之,第一段读好了,下面的题目即使蒙也有个谱。考试的时候拿鼠标(或铅笔)逼着一行一行读,否则容易串行。每读一句的同时,争取在头脑种形成一个idea或图像:这句话在讲什么?一句一句接下去,一句没读懂马上回来再补一下,这样整个大的意思就有了,一般题不用回来找,找也知道在哪找。大牛说看完一段或一句再复述,我觉得一句还行,一段不容易,视自己情况吧。考试当天我找了几篇新文章来读,注意第一段和同步理解,感觉好多了。结果考试遇到的文章不难,看着看着就没那么注意了,可是题目非常搞人,比OG要难,前后比较跳跃性大,牵扯的东西多,有些文章不是象OG那样观点对立明显,总之题目的模糊性加强了。可见平时练习要把方法用熟考试才用的上。我考时前10题两篇阅读,折磨得够戗,不停的告诉自己,挺住。

关于模考:

模考一共大概有PP3, PRINCETON, KAPLAN, HIGHSCORE, BARON, GWD等。后三种我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我在考前10天左右作了三套。PP3,450(VERBL乱选),PRINCETON 670, KAPLAN 580。

PP3除了模考之外的部分,是很好的官方说明(比如我看了才知道DS题问能否知道结果那类题要唯一NUMERIC答案)。 PP3是很好的一个模考软件,它本身是ETS发布的,界面和题目类型最接近真实。但我是做完了OG再作PP3,就失去了新鲜感,没有刺激。所以有些大牛建议开始准备GMAT就作一套PP3,测试自己的实力。但我复习完OG再作PP3,因为是第一次模考,仍然觉得很痛苦(事实上每次模考都很痛苦,比真考痛苦)。

所以除非你是纯天然大牛,或毅力超强(那就必然也是大牛),我有个想法,是否可以把PP3里面的题目挑选出来,在复习OG的时候把这些题目标记出来,不看,专门留给模考时候再作再分析。(很多大牛也建议留一些OG最后看,如果能结合进模考,岂不更美)。

PRINCETON,我不喜欢。界面很差。AWA只给了我一个AI,AA没有!写AI的时候,不小心用了个CTRL+C,所有字母都踪迹不见了。数学太简单,VERBL一般。非天然牛作为入门测试不如用它,不浪费资源。

KAPLAN,数学在这三个里最难(不完全是目前GMAT路子,不要紧),VERBL很难。很好的用来训练PACE和心里素质的材料。做完KAPLAN,纳闷了半天,不过也没辙了。

以上我建议PP3(如果不和OG重复)和KAPLAN每套都作, 其他的,有时间不妨都试试(主要是心理素质和pace)。GWD有大牛说很接近考试路子。

有什么不懂的上OG提问,都复习好了,就可以拿CD的提问当材料用,别人问的,必然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东西讨论比自己琢磨容易懂。阅读nightinggale creativity那题我始终没明白,考试完了看见mumuwa的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我有个建议:提问每贴只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引起讨论很多页,最后有结果后总结一下结论放在题目一起以便别人查看。

考G的关键因素是运气,实力,策略和技巧,状态和心理。

运气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是永远最重要的,但也是我们没法控制的。技巧是依托于实力的,没有实力什么技巧都使不出来。状态和心理能保证实力和技巧的发挥,实力也是心理稳定的保证。考试很累人,应该锻炼身体(尤其是大龄考生),我们中国人太文弱。快考试了没复习好也没事,继续努力,多看一题可能就多得10分,考试的时候一题或一部分没答好也没事,下面还有题,多对一道就多得10分(具体不知道),不到最后,总有机会。我最后阶段睡眠不好,因为复习的不充分也特别紧张,考试前想去买红牛,居然到处都没有。考试时代了几瓶各种饮料和snickers,后来就喝了几口水,吃了一块。根本都顾不上了,考完一整夜都睡不着。mumuwa说:数学没考好,可以用VERBAL补,鬼子不就是这么干吗,中国人也行。

还是那句话,什么都不是绝对的。考不好也不要紧。活的开心比什么都强。无论如何,这只是个考试,活着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中我忽然想,这个游戏也挺好玩的。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