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
就这么结束了——在商学院呆了18个月,做了700多个研究案例,喝了大量的冰冻酸奶,MBA算读完了。
现在是离开装潢豪华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校园并继续前进的时候了。校园内,门只需轻轻一碰就会自动打开,每个拐角处都有一位才华横溢的策略师或金融家。我老老实实记在笔记本上的那些二阶矩阵,能否使杂乱无章的商业井井有条,现在还不得而知。或者非理性仍会占上风?
眼看就要毕业了,我不禁回顾起自己上商学院的理由来。我想学点商科方面的知识。这个目的达成了。听上去可能怪怪的,但我不敢肯定人人都是来商学院学商业知识的。许多人之所以上商学院,是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应该这么做。之后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老本行,带着MBA学位,继续前进。
商业人士的思路
我想通过学习,了解商业人士是怎样思考的。这个目的也达成了。这种知识来自教室,但更多是来自来访的演讲者和听同学谈论自己的经历。你了解到,人人都在摸索,探求被称为商业成功的东西,将成功的“摸索者”(请原谅我用这个术语)与失败者区分开来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迷人的个人魅力,可以是出众的分析头脑,也可以完全是凭运气。
但就在迷雾之中的某个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用来提高成功机率的一套工具,这正是商学院发挥作用的地方。无论是起草一份个人优先事项清单并坚持执行,还是管理被称为“你”的品牌,抑或学习怎样将平衡记分卡运用于自己的企业。
当初,我想摆脱作为一名报纸记者的职业,并拓展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比我想象的更富挑战。
在有固定商学院招募程序的公司中,多数一般寻找相当具体的人选:在银行或咨询业有几年工作经验,可以安置在一个全是MBA的部门并可马上着手工作。如果有人来应聘,而应聘者在成为MBA前没有商务经验(除非把大学刚毕业时销售卡车司机手册广告的那两周也算上),企业就很难定夺。
所以我找工作时必须更有创造性。有时真叫人泄气,令人发狂。即使在最可怕的噩梦中,我也从未梦到过,有一天我会想:“要是我干过两年咨询就好了”。但头一次我得好好想想,人家为什么要雇我?
这样的反省和自我评估肯定有帮助。幸运的是,哈佛人才之多,找到灵感、创意和支持并不困难。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的那些大机构将同学雇用殆尽之际,耐心等着令自己满意的机会,等着愿意雇用自己的人或公司,会很难熬。
怎样处理笔记
人们准备离校时,心头的一件事是,如何处理过去几年里积累起来的鼓鼓囊囊的文档。有些人准备付之一炬;另一些更勤勉的人,已将他们的想法编成了“学习日志”。我想,在最终决定它们没用之前,应将这些东西在身边带上几年。其实,如何处理文档的挑战,反映了更深层的担忧。在MBA就读期间,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这些文档包括这些东西吗?
对哈佛MBA课程最常见的批评,是它没有教授实在的技巧。在沃顿(Wharton),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制作电子表格,而在哈佛则完全是空想的战略和笼统的管理。我们把时间用在研究各种企业,就像把葡萄酒留在口中,品尝丹宁度、木香和黑莓味,然后再把它吐掉一样。真正该学的,是如何种植葡萄和榨葡萄汁。
案例分析有助培养“直觉”
其中可能有些是事实。哈佛每堂课都运用案例分析手段,这意味着你会面临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情形。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种具体的技巧(那样的技巧5年后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而是培养一种可能令人终身受益的商业直觉或鉴赏力。短期内,这种方法存在风险,可能不一定特别适合MBA学生或其雇用企业,但长远来看应会起作用。
就个人而言,我可不像某些同学那样,兴奋地打开一个Excel电子表格文件,并且两眼放光。但至少,我不像以前那样觉得反胃了。如果几周后问我关于借方、贷方和资本租赁的问题,我不能保证能脱口说出答案。如果让我马上解释 delta hedging和gamma scalping,我可能还得花几分钟查笔记。但我对商业决策的理性过程的认识,的确比过去更深了。
我已认识到,商业世界很容易被嘲笑的术语,往往是把实际问题概念化,并解决问题的有用产物。我可以相当自信地说,企业进行杠杆融资以增加回报的做法,是有风险的。这样做值得付出时间和金钱吗?我真希望值得。
至于什么是一家好企业的问题,我想哈佛已使我有所“意会”。正如前最高法院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就如何界定“露骨的色情”时所说的话:它难以定义,但我看到时就会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