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现在INSEAD的学生,一年前与大家一样在申请,我想或许可以分享我的INSEAD申请经验,给对INSEAD有兴趣的朋友。
Male, 28 申请学校:INSEAD only
总共工作经验: 两年consulting in London 两年consulting in Taipei 一些intern, part-time, consulting经验 in the US 一年八个月的空军军官
Education: 台湾大学 美国伊利诺大学 一些Wharton的证照
推荐信: 某公司大中华区Managing Director与台湾总经理 -------------------------------------------------------------------- 心得:
GMAT: 第 一次考GMAT 准备了五周:前两周熟读official guide,后三周练习真题。原以为够用就好,但在学校给我interviewer info的隔天, admission manager打来要我重考。我吓到,说:680没那么糟吧? 阿姨说他们看的是个别M与V成绩,最好都有70%。 因为就著经验,verbal没70%的学生上课会比较辛苦,接著说65%就考虑,70%就ok。又说 INSEAD是不看AWA的 (校友也这么说)。 我赶紧报名两周后的GMAT,把送出去的书与垫桌脚的练习题再拿来K,顺便在这段期间完成了两场alum interviews。
ESSAYS: 花了两个多月慢慢熬,找了六位朋友轮流看(其中有两位alum与一位current student)。 写的方式是: 清楚学校想要的特质 → 用合适的例子与文字展现出那些特质。 INSEAD想要的特质是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eamwork and quick to get to the point。 为啥呢?我想前两项是INSEAD经营MBA的基本定位,后两项则攸关你能否成功的在一年内搞定别人两年的课程。 因此我扯了一些玩股票赔钱 (risk taking ) 、专案管理(teamwork) 、四年远距恋爱与跨国求婚的故事 (entrepreneurship, teamwork, creativity, risk taking... whatever) ,透过故事表现出人格特质。 工作/生活的比例约一半一半。字数听说在+-10%就ok。尽量简单扼要,避免复杂或琐碎的描述。很多我自认不错的片段后来都砍了, 因为有意思的故事不一定能展现出adcom想见的特质。
INTERVIEW PRACTICE: 我大致上把过去(丰功伟业、团队合作、教育背景)、现在(工作职责)与未来 (career goal, why MBA/INSEAD, why now)等问题想清楚, 正经的讲个两遍就差不多了。 另一部分则是把自己的essay再好好的读过,想清楚。 mock interview是很好的练习,不仅是为著admission,更是为著往后找工作而准备。我抓了两位在伦敦的alum练习。 其中一位认为拿到 interview invitation的人拿admission机会应该有70%以上。心脏强的人不妨架摄影机拍自己面试的模样, 我帮人家玩过,是帖猛药。
INTERVIEW EXPERIENCE: 很想回台湾interview ,认为有相对优势,但想想留在伦敦也不一定铁挂,就拼了。
第 一个interviewer在一家bulge bracket bank当 head of investment banking。我Google一下,他老爸是个公爵, 自己是保守党党魁在伊顿与牛津的死党,曾代表保守党竞选国会议员。这个英国-法国人毕业16年了。他只花十五分钟问问题, 如动机目的等。接著说因为学校要求,他必须问些制式问题,便开始问团队合作的经验。接著咱们便开始聊天。 他认为INSEAD很多学生是privileged child (well,你也是吧?) 他说谁能年纪轻轻就游走各国? 多半是外交官或跨国经理人的小孩。 不过这毕竟是16年前的体会,现在国际经验比以前容易取得… 接著他说这样的学生背景使得INSEAD并非真的那么entrepreneur-oriented. 家境富裕的校友创业,很多是为著享受生活的,如:经营休闲旅游业、时尚业或干到中型公司的CEO就满意了。我说那你算努力型的喔? 他笑说:当然! 我一定是前10%打拼工作的! 聊了差不多后,他说会推荐我,并祝我一切顺利。共花45分钟。
第二个interviewer比较正式,这个约旦-英国人先请我自我介绍,再仔细的走过我的履历。如我所料,他问了许多团队合作的问题: 如何领导project 、管理客户与同事,以及在INSEAD若遇到组员摆烂,要如何搞定等状况题 (我说讲不通就吵架吧!他说exactly!) 另外也问了未来的career planning等基本款。
后来他分享了一些INSEAD的经验: 那一年是他一生最怀念的日子,大家带著职场的成熟与学生的疯狂来到INSEAD,他交了二三十个真正的好友。 而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则是学会聆听别人。当一群各方好汉聚在一起时,有时太急於表达甚至辩论,而忽略了倾听的艺术。 整体而言我自认ok,他口风很紧,没给啥feedback 。共花了一小时。
WHY INSEAD?
我老妈从来没正确念对INSEAD过,还问是不是野鸡大学? 基於以下几个原因,我没申请离我住处15分钟的LBS,而独钟INSEAD:
1. Short/long-term career match: INSEAD 在consul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general management的训练最符合我的career planning。 进了INSEAD我想有很大的机会进去top management consulting。如果一个人不执著於美国的就业市场, INSEAD可以提供许多在亚洲与欧洲的绝佳机会。
2. Cost: 10个月 + 五万欧元tuition + 一万欧元生活杂费:
其实INSEAD学费已很接近top US program了,最主要的差别是时间成本:少一年的生活费,多一年的收入,会差很多。 从ROI角度看,INSEAD与IMD是我唯二能接受的。MBA是教育,更是种投资,若都能达到目的,何不选择最划算的?
3. Geographical match:
已呆过美国,觉得Asia比较适合我,希望在法国(离老婆近)与新加坡(离台湾近)体验小镇与都市生活,也考虑去华顿晃晃。
4. Culture fit:
INSEAD work hard play harder的气氛我很喜欢,颇像我回忆的高中生活。 七十个国家的学生与三十国家的老师来到法国小镇/东南亚小岛,没多久又飞往五十个国家工作,跟机场没两样。 重点是十个月与各国菁英相处,可以让你知道这个星球真的很大,没有任何文化是主流,你对许多国家的刻板印象会在此瓦解, 且你的人脉也随之伸展至各国。
OVERALL THOUGHT:
第 一次申请出国时,赫然发现自己的许多经验对申请助益不大,以致履历表没啥卖相,我才体会到学经历不像GRE、GMAT是一蹴可及的。 出国后便常 提醒自己要为下一个五年作准备。这个教训对於申请MBA很有帮助,因为累积工作/生活上的经验与credi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甚至作了许多volunteer work,当下看没什么,但回头看很有价值,且这些经验是量化成绩很难比的。 申请时材料都有了,只要漂亮的呈现即可。
另外的体会是学校与自己的match :
从 一开始精读official brochure到后来与校友的networking,INSEAD已不只是排名/工作/offer/薪水等数字, 而是一个活灵活现人的组合。我相信对於 adcom以及校友而言,每间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希望applicant有认定与感情 (好歹也要在essay与interview表达出来) 。如我所说INSEAD是很unique的,愈认识校友与学生,愈欣赏这间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