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录取分享] Tuck MBA在读生分享塔克商学院的点点滴滴

MBA第一学年结束了,时间过得飞快。穿着T'12的T shirt举着香槟送走T‘11时才恍惚意识到,一年后自己也将离开这个美丽的校园。一年的时间,心情和当初又大不相同。对学校的喜爱与日俱增,或许在Tuck的日子是非常辛苦的,但也是最快乐的。还有几天就要离开校园,继续update关于Tuck的生活、学习,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所让每一个Tuckie热爱的学校。

从8月底踏上美国大陆到今天,已经在Tuck过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经历了残酷的Fall A、Fall B和找工作的洗礼,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后,几乎每个人都在床上昏睡到第二天中午。现在已经是冬天,窗外的白雪,Big Green晚上五彩斑斓的圣诞树,宁静的校园,只有在这个时刻,我们才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这里的美。

整个介绍会按照开学后的大事记分块记录,前辈曾介绍过的如outward bound之类的就不再赘述。分类如下:
1. outward bound (第一页 第2楼)
2. Fall term (第一页 第3楼)
3. Wall Street Trek & 找工作之finance 篇 (第一页 第4楼)
插入——Pre MBA的准备 (第一页 第5楼)
4. 找工作之consulting篇 (第一页 第6楼)
特别插入——Banking招聘如何操作(Tuck版)(第一页 第7楼)
平安夜特别版——校园生活照片 http://forum.topway.org/viewthread.php?tid=310459&extra=)已经超出今天能上传的最大限度了……后面在介绍学校生活时会在上传一些内部设施的照片~
5. 找工作之corporate 篇 (第一页 第8楼)

特别插入——第一周实习面试 (第一页 第9楼)

6. 找工作之non-profit篇
7. 找工作之entrepreneur篇
8. 找工作之……others!

考虑到最近大家都要准备MBA面试了,先把culture部分完成,也可以多一点话题~希望各位好运~
9. 学校culture——study group (第一页 第10楼)
10. 学校culture——faculty & staff (第二页 第11楼)
11. 学校facility & 其他资源 (第二页 第12楼)

12. 写在第一年结束时:大事流水帐 第二页 第13楼

一天肯定写不完了,争取在winter break的时候update完毕~

关于贷款:
刚和Financial aid office的人确认了一下:
1. 提供部分贷款,但是不会cover两年全部费用(类似我们这届)
2. 具体比例现在还不能确定,学校也在积极联系其他financial aid的来源
收藏 分享

1. Outward bound:看过Tuck前辈们答疑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Tuck的传统项目,在一艘小船上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11个同学一起漂流在茫茫大海上,从一个目标划向另一个目标,从那一刻起开始建立友谊。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船上的同学还会定期聚会,大家之间有了问题还是会互相寻找帮助。

TOP

2. Fall Term:Tuck的Fall term分为两部分:Fall A和Fall B。其中Fall A 1个月,Fall B 2个月。Fall A基本算是一个适应期,让刚来的人先迅速适应美国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很短,但课也不少。Fall A有四门课,两门quant相关的课,两门case based的课;Fall B有5门课,三门quant的课,2门训练leadership的课。Fall的课业负担是非常重的,尤其是Fall B。在和校友networking的时候,只要提起来Fall B,不管是多资深的校友,都会色变。记得有一次和一个banker聊,他说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我问他,那和Fall B相比如何?他的回答是,也差不多就那个样子了,但Fall B更累,因为连续两个月都是如此。Fall B的accounting和Capital Markets是最让人头大的,期中考试结束后,一个CPA对着我愁眉苦脸的说,她也不是很确定自己是否作对。想起当年面试官说过的,Tuck的课业负担很重,尤其是Fall,要做好准备,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分量。

累归累,玩可一点都不能少。几乎每天晚上,镇上的小酒吧里堆满了Tuck学生,每周都有party。Party是Tuck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大部分Party都是有主题的,80's Party, 90's Party, 等等。所谓有主题,也就是说要穿costume (即将来Tuck的同学们注意了,一定要准备点costume啊~ 太需要了)很佩服这里美国人的想象力,穿成什么样的都有。除了Party,还有各式各样的园游会,也是穿着costume组成team玩游戏。Hocky是一定要参加的,不管男女,不管会不会划冰。这里的Hocky分几个档次,什么都不会的属于Tripod,牛人都去Team A和Team B。当然,绝大多数都是Tripod队。前一阵我们这里举办了一场the worst of the worst的Hocky 比赛——亚洲队 v.s. 拉丁美洲队。一个是从来没划过冰,一个是从来没见过雪,上场之后娱乐效果可想而知。还没开始比,双方已经摔倒一片。能划着带着球走几米的都是super star,连裁判都是划的跌跌撞撞,与其说在执法,不如说在场内捣乱碍事。Hiking、划船都是这里的传统项目,没事就去宿舍后面的connecticut river漂流;等雪季到来时,再去附近滑雪,也是很乐趣多多。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来Tuck绝对不会错,总有数不清的乐趣——即使在Fall term。

TOP

3. Wall Street Trek & 找工作之finance 篇

在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印象中,Tuck不是一个Finance school,这点毫无疑问;但如果说Tuck提供很少的finance就业资源,那绝对是错误的。

开学第一周 ——这个印象太深刻了,JP Morgan就来到学校开始做investment banking training camp,为那些对IB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入门级培训。紧接着,几乎在一个月之内,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Citigroup,UBS,Barclays,BoA Merrill Lynch,Larzard,Harris Williams……以及一堆大大小小的投行都来到学校做company briefing。那些大行更是多次造访,office hours,Mock interviews,dinners,cock tails……各式各样的networking 活动塞满了日程。有时候真替这些银行捏把汗,一个教室也就坐了50来个人,他们大老远跑到这里,太委屈了。如果遇到一些小的不知名的bank,CDO得发信通知大家给点面子,show up一下,不然公司第二年就不来了。从这点上来看,Tuck的确不是一个finance school。同学中想做IB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绝大多数是转行的。我们常常感慨,如果是白人,在这里想转行做banking简直太容易了,竞争非常小。对国际学生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和文化,这个在后面细说。

Tuck几乎是所有大行的core school,每年每个银行都会从Tuck招走几个学生,这样分一分,到了最后,只要是想做投行的,只要肯努力,几乎都能有结果。对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和沟通。语言和沟通是两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这不只是Tuck的中国学生遇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一样。下面讲一下这边的IB找工作流程(纽约),也算是我们今年得到的教训,希望能给有志于在华尔街找投行的同学们提个醒,早做准备。

Investment banking

IB的找工作始于Wall Street Trek。每个学校都有类似的Trek,就是在几天内集中拜访华尔街各大银行,和banker进行交流,留下名片和印象,以便后面继续follow up。Tuck的Wall Street Trek为期三天,拜访了10家银行(包括一家Private bank)。每家银行的schedule都相差不多。首先,资深校友会做一个speech,介绍公司的情况;其次,另外几个相对junior的校友可能会做一些case study,介绍投行工作流程;最后,就是networking,在人堆里找自己的target group去交流,了解情况。在这个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出来中国学生的劣势。第一就是语言,第二就是沟通,最后才是文化。语言很容易理解,周围都是白人同学或者印度同学,不管有没有口音,叽里呱啦一通说,至少流利,对方也听的懂。对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语言上存在短板,往往自信不足而不敢提问,或者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不会提问,给banker容易留下没有自信、不敢说话、不善于交流的印象——当然,这是后期可扭转的。沟通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东方人的沟通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的small talk技巧,很巧妙的引入话题,很自然的讨论经济形势,询问公司状况,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问题问起来总容易显得生硬。文化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劣势主要在cock tail、dinner的时候体现。大家一桌子吃饭,总不能再继续呱啦呱啦的讨论工作了,有的说自己的高中,有的讨论棒球,有的说美国的大选,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完全插不上话。当然,就像CDO说的,我们的优势就是“interesting”,因为我们拥有他们没有的特点和经历,但如何让这些经历为自己增添光彩,就要个人私下努力了。

Wall street trek回来,就要挨着写thank you letter,开始follow up。做每个公司的research,和在trek上聊过的banker约informational interview,每周拜访银行,每次拜访都要聊几个人,就是后面几个月的生活。很累,压力很大,但这是事实。Tuck地理位置不便,大家都知道,所以每当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进bank,对前来接待的banker说刚坐了5个半小时的车来到纽约,他们都非常impressed,立刻感受到诚意有多少。有时想想,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在后面的networking活动上碰到过stern和CBS的同学,他们都抱怨说自己每天都要泡在这些bank里,一个班都好几百号人要做investment banking,和自己同学竞争都竞争不过来。拜访完bank,还要继续follow up,在每个bank里找会为你说好话的人,这样才能在他们最后内部discussion时得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又是个很大的挑战,美国人很容易打成一片,而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天然的文化差异,导致很难建立这种personal的联系。这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Topway上的童鞋们有志于在纽约做banking,提前努力了。

Tuck今年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30号,closed list (公司发出的面试邀请名单)是在12月13号,这真是救了我们。其他大部分学校的closed list都是1月中才出来,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直做networking到1月份,而我们在12月中就可以解放了,专心复习考试或者准备面试。

关于面试邀请,Tuck在这方面真是给足了学生机会。拿今年来说,申请BOA Merrill Lynch的人最多,有47个,公司提供的面试名额有24个,其中12个是公司发出的邀请,12个是需要学生自己用分数去bid。这就是说,对那些不善于做networking,或者前期表现不够好的人来说,即使很不幸没有被银行邀请面试,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准备面试,一鸣惊人从而获得机会。根据CDO的统计,每年有40%最后拿到投行offer的人不是closed list上的,所以,也可以说机会多多。申请人数最少的银行,Barclays,只有34个,同样提供了20个面试名额,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每个银行都会提供至少20个,至多24个面试名额,closed list和bid各占一半(不包括private bank和equity research的名额),说实话,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对我们这些career switcher来说,最大的感触以及失败就是没有提前做准备,不管是networking还是知识。很多banker会问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对investment banking感兴趣。这个问题对career switcher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讲自己的故事,如何让故事make sense,如何证明自己在finance方面的积累和努力,如何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己的兴趣,这都会影响到后面能否拿到closed list。另外,就是学着用美国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学会让别人喜欢自己。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该提供的资源和机会都提供了,剩下的,都是个人努力。banker们也说了,不管哪个学校,他们最终想要的是优秀的候选人,而没有比例之分。就像今年Tuck拿了UBS 的case competition的第一名,UBS的一批校友也脸上颇为有光,也会为最后的job placement起到促进作用。

在整个找投行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说的是Tuck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团结紧密的关系。Barclays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开office hour的。所谓office hour,也就是和banker一对一的进行20到30分钟的交流。在进门之前,我还非常紧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刁钻问题,想想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吓得手脚冰凉。可是,我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紧张,我来这里是帮助你进入investment bank,而不是让你screw." 校友的一句话,立刻让人放松下来。听完我的故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她在一点点的教我如何将自己的故事讲的更好,如何增加细节,如何读deal,如何准备interview。没有judgement,没有不屑和冷漠,有的,只有帮助。接下来其他几家银行的校友也一样,不管senior还是junior。第一次去纽约拜访,我还没开口,对面的校友就说,“我们知道在现在这个阶段你还什么都没准备好,别担心,我们也经历过你所经历过的一切,后面我会帮你联系另外几个校友,你先和我们练熟了之后,我们会让你见一些非Tuck的校友,让你多建立一些联系。”这和我们所了解的banker完全是相反的形象。在UBS,一个校友听了我的故事,同样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不足之处在哪里,然后详细介绍在他们公司内部的speech上,senior management是如何定位自己的银行的。即使忙碌如Goldman Sachs,他们也总会想法抽出20分钟时间来为提供建议。就像校友说的,Tuck人少,所以更需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从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同学之间也是同样的帮忙,外国同学的支持让人格外感动。第一学期,我们还没有买车,去纽约往往需要搭车。5个半小时的夜路,我们都只能靠一位印度同学开车,看着他常常累的睁不开眼,让我们都觉得非常内疚。从一个bank出来,大家也会分享互相之间获得的信息。这个banker的背景是什么,那个banker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个banker刚做完什么deal,那个banker对哪个group感兴趣,都会分享,而非互相保留。我们要的是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踩在彼此的头上向上爬。二年级的会帮我们做mock interview,给我们讲他们的经验,分享他们当年收集的资料。CDO也是随时需要随时约,哪个bank没有contactor,他们也会帮着一起发信,走“后门”帮我们引荐。

Investment Management

像我这种纯属打酱油,只是跟着去凑凑热闹。去申请investment management的人大多是具有投行背景的,实力都很强大,GS、MS的大有人在。来Tuck招聘的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公司也不少,说实话,大大超出我的意料。像Fidelity、MFS都会来,原谅本人孤陋寡闻,其他的实在不了解。对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司来说,Tuck的问题就是学生少,对investment management感兴趣的人也很少,所以大老远跑一趟,没什么人捧场,代价很大。幸运的是,校友们都非常帮忙,尽力为Tuck学生争取机会,像我们的women in business conference,diversity conference,这些公司都会来开office hour。即使不来campus面试的,也可以通过联系校友去争取机会。同样,为了扩大Tuck在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影响,校友们都竭尽全力。前两天去Boston参加investment management trek,一个在Fidelity工作25年的超牛资深校友陪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亲自带我们去参观Fidelity的trading room,让我们颇为叹服。在平时上课的日子里,每天都会有很多校友回到学校拜访,其中不少来自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司,同学们可以注册他们的office hour、breakfast、lunch、dinner,和他们获得直接面对面对话的机会。有一次,我注册了Blackrock的lunch,和Blackrock的资深partner一起聊中国和美国的PE发展区别,感觉还是大不一样。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此行业的人,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进一步建立联系,甚至拿到一个工作offer也说不定。美国同学在这方面做的要好太多,很多人在我们还满头大汗写cover letter时,就拿到了intern offer,开始享受人生。Tuck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要如何争取及挖掘,看自己。

PE & VC

类似investment management,就不多说了。很多和VC/PE的founder或者partner接触的机会,校友都是很帮忙的,如何争取机会,看自己。

在Tuck,竞争已经算很小了,总共就280个人(2012届),资源平分到每个人头上,是绝对够用的。很多人将MBA当作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这是不假,但MBA本身并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学校提供机会,提供敲门砖,剩下的,看自己够不够给力了。

TOP

插入:特别篇 - pre MBA的准备

刚收到了好几位准师弟师妹的消息,询问上学前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回想起来,当时如果有人能告诉我们这些,或许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希望今年的新录取人一路顺利。

1. “拿到offer后就要好好休息一下!”——大错特错!

当然,我也是从师兄师姐那里拿到的这条建议——多睡觉,多吃,多玩。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对的,因为未来的两年内,对不起,你要和所有这些说再见了。如果将来你不打算做一个大的career switch,只是打算在相近行业里随便换换,那可以,好好enjoy life,把握最后的美好时光。如果你想做一个传说中的career switcher,比如从non-profit转做consulting,从engineer转做ibanking,尤其是ibanking,或者想在美国做marketing,那么对不起,多做准备吧。有句话说得好,通向成功的路布满鲜花和荆棘,进入学校的那一刻你看到的是鲜花,之后基本就全是荆棘了。

在做所有的准备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自己想做什么。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来了学校,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没想清楚这个问题。可是,招聘却是从一入学就开始的,完全容不得犹豫和拖沓,机会也就在这样的犹豫中错过了。所以,了解行业,和行业中的人交流,有可能的话,做一个Pre-MBA的intern,也算是提前准备了。

其他行业的不是很了解,对想做IB的人来说,先要真的搞明白,真的要做这个行业么?一路走到最后,很多人半途都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一周工作100小时以上,没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永远都处于on call状态,和恋人的约会一推再推,周围的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忙,还以为你耍大牌,身为associate,model做的不如analyst快,人家不服气你,老板冲你大喊大叫,经济形势不好就担心饭碗不保,没时间去健身房,没时间休息娱乐,这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吗?说实话,在Fall term的时候,尝试过一周每天只睡3个小时,不用说注意力集中,走路保持平衡都难。皮肤变差,皱纹开始滋生,白头发一根根冒出来,变得没耐心……每到这种时候,都会问自己,这只是一个学期,如果一年、两年、三年,每天都是如此,还能撑下去吗?为什么IB的招聘过程这么漫长,这么复杂?只有这样,才会找到那些对IB真正感兴趣的人,而非一时兴起要做的人。所以,想做的IB的人,先真诚的问问自己,这是你要的工作和生活么?多和行内人聊聊,多做做research,好歹付出那么多精力时间金钱,拿出点诚意来做调查,别拍脑袋。不要到了找工作的途中,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可是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只好无奈继续,那就大大不值了。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行业内的人,建议读Vault guide,或者看看携隐姐姐的帖子。

如果经过这一番调研,你还是坚定不移的要跟投行死磕到底,那好。提前学习accounting。对Tuck的new admit来说,可以考虑考一下CFA一级。不是说这个东西对投行有那么大的作用,但至少是你对finance感兴趣的证明,同时,里面的accounting和capital markets方面的知识对你应付Fall B的课程也大有好处。

Tuck的new admits,接受offer后就可以开始和校友做networking了。这么早?对,不开玩笑。在我们来了美国开始做networking之后,发现很多美国同学不紧不慢的,从不跟我们凑热闹,可到了最后dinner的时候都如雨后春笋般神奇的出现了。后来一问,才知道人家在入学前就把该见的人都见完了,该拉的关系拉好了,看着我们乐呢。对大陆的学生来说,和美国的banker networking有难度,那就和香港的校友联系。虽然Tuck在香港的校友不多,但都是很帮忙的。接受了offer后来找我们,会告诉你们有哪些。

准备自己的故事。非常简单:why banking?和Why MBA一样,怎么准备MBA就怎么准备banking,结合自己的经历,有情有理有细节,不要太罗嗦。更理想的,是找个finance相关的实习,最好能练练modeling,accounting,valuation之类的。一方面简历更像finance方向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你对banking的兴趣。兴趣,这很重要!

提高语言:口语。重要性我在前面都讲了,能不能讨得人家欢心就靠这张嘴了,虽然banker也明白国际学生这方面有难度,但是,如果语言不行,又是转行,技术了了,请问,为什么人家要把机会给你呢?

2. “美国学生都笨死了,中国学生很容易就有好成绩!”——错……

不得不说,美国同学中,quant不强的是不少,但这不代表中国学生就一定强。很多美国学生是非常聪明的。来到Tuck后,我们很惊讶的发现,这边的美国同学素质颇高,很多人都是拒了MIT、Kellogg、甚至Wharton等来了这里的。本科是Harvard、MIT、Stanford等各大名校的比比皆是,来自投行、PE、咨询等知名公司的也不少,这些同学的quant都不弱,加上用母语学习,人家反应快着呢。一节课下来,比我们掌握的东西多多了。真正quant差的,是来自non-profit,marketing这种行业的同学,即使是美国的工程师背景的人,这些课都学的很不错。如果是case based如marketing,strategy等课,那就基本上是美国学生的天下了。所以,同学需努力,大大努力。

3. “拿到名校MBA就一定有好工作”——醒醒……

MBA是一个敲门砖,是一个头衔,或者用一个听起来更professional的词:机会。没错,只是一个机会而已。机会只意味着probability,而不是must。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拿到offer后,人还是那个人,没任何变化。如果不利用两年的B school去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一路混到毕业,除了拿了个镀金招牌,没有任何变化,什么都不会改变。如果把B School前后的人生比作鲤鱼跃龙门,进入B School,才是刚刚到达龙门,能否跃过,还是未知。

4. “找到IB和consulting就是牛人,去corporate的都是没实力的”——这只是个人选择

美国同学比我们更懂得自己要什么。和他们聊起来,他们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想要的工作是什么,想要的成功是什么。听到我说想尝试IB,大部分人投来的是同情的目光,再三劝我要想清楚,别没事跳火坑。“Do something that really makes you happy”,这是他们告诉我的。something really makes me happy,不管是现在申请的人,还是拿到offer的人,多少人想明白这个问题呢?多少人只是看着pay和所谓的光环就冲了上去,而忽略隐藏在背后血淋淋的代价。很多美国的corporate都是非常好的,pay一点不比IB、consulting低,life style很好,职业发展道路一帆风顺,每年都是一批人冲上去申请,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能拿到offer。看着他们开心的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方式,有时真会感到一种羡慕。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自我认知的缺失。说到底,banking和consulting其实是最好找的工作,每年都是批量进货,模式固定,跟着走就行,运气好还能混到一个半个offer。到了现在,无比深刻的明白,所谓工作,真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个人选择。成功的标准在自己心里,骗得了别人,骗不过自己。


说起来有些残酷,这些事实在上学前并没有人告诉我们。B School不是天堂,也不是净土,它只是另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在里面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从开始的过分自信,到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后的过分自卑,再到重新回归,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优势短板,从现在开始准备,度身定做两年的学习与生活。这两年将会充满无限可能与无限机会。资源都在手边,用最大胆的想象力去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能,为未来锻造一个不一样的结果。说到底,这是自己的人生。

TOP

4. 找工作之consulting篇

在我的申请essay里,曾经这样写:Tuck在General Management方面很强,blabla  来了之后,我才真的觉得,与其说Tuck是一个General Management school,不如说是一个consulting school。不幸踏上IB这条贼船之后,每天穿着正装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之间,我还总觉得自己辛苦。可后来看看铺天盖地的consulting攻势,才知道自己真是轻松。Tuck在consulting方面的强大,由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一、招聘公司多
consulting firm来学校也就比banking晚一点点,这个一点点,也就是说,JP Morgan在开学一周后打响了Banking进入学校的第一枪,而McK、BCG、Bain在第二周就跟上来了。接下来,大大小小的consulting firm都蜂拥而至,focus在Hi-Tech、Healthcare、education、Non-profit、energy……一应俱全,头一次,我被这名目繁多的consulting firm们给搞晕了。每个firm都很aggressive的招人,同学们也积极响应。这里面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consulting不用做networking,其他学校不知道如何,Tuck是一定要的,这决定你能否被放在closed list上。同样,consulting firm的closed list也是占了整体面试指标的一半。这些firm来了之后,更夸张的是还要分地域,不同的office开不同的reception,刚开学一到两个月之内,就是天天泡在这种活动里,午餐晚餐也都由公司提供了。company briefing之后,cock tail,women event,mock interview,dinner,coffee chat……consulting firm比bank还能折腾花样,有一次BCG的women event只有20个人去,原因是,另一家firm在同时召开women event,分走了半壁江山。

二、招聘过程的支持力度
不管是CDO、二年级、还是招聘公司,都是花了大力气来培训这些未来的consultants。差不多到了Fall B,对consulting感兴趣的人就会在CDO和consulting club的组织下组成case practice小组,互相练习mock case interview,每天中午都有一小时的训练,注意,是每天中午。CDO还会邀请许多专业研究case interview的人来学校给大家进行讲座,从Fall A到Fall B,组织过的类似讲座已经至少有3场(原谅我,实在没怎么关注),是市面上流行的教科书,如case in point的作者,来进行的。还会有现场的case模拟练习来帮大家入门。二年级学生也是不辞劳苦的组织各种讲座和活动,时常让我们这些IB们觉得自己像是被歧视了,不受待见(但愿finance club的老大们原谅我,他们其实也做了很多努力了)

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也是很给力。最夸张的是McK,直接派了一个consultant常驻学校,几个月的招聘季,在Tuck搞一间办公室,每天什么也不干,就陪学生们练case。让我们羡慕的快要不行,这不就是典型的钱多事少责任轻的工作么?Bain、BCG也是不甘示弱,每天都有无数的mock interview slot open,供学生们注册练习。还有一场接一场的case competition。小一点的consulting firm就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吸引人,各有各的招。

三、对consulting感兴趣的人
consulting firm这么看重Tuck,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学校280号人,一百左右都想做consulting。加上不少人之前背景很强大,公司自然喜欢。拿今年的数据来说,Bain放了40个interview slots,111个人申请;McK放了48个slots,100个人申请;BCG放了50个slots,108个人申请。还有像LEK这样规模小一点的,普遍是30个interview slots,70个左右的人申请。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Tuck,consulting的竞争还比banking稍微激烈一点点。

关于consulting 的招聘,无他,就是练case。如果现在Tuck new admits想以consulting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么,开始练习case。推荐一本书,叫做case in point,在淘宝上可以买到复印版(是复印版!)。舍得花钱的也可以在Amazon上订。提前开始看看case 的frame work,然后来到学校做case mock的时候,就可以让那些咨询公司的人心想,小孩不错嘛~ consulting对语言的要求,个人感觉,并没有特别高。今年中国同学拿到consulting interview的也不少,结果没出来,现在没法说。consulting更看重的是思维,不善于用framework来组织思路的,提前练练,这个绝对是可以练出来的。

四、others
一个很重要的经验,Be focus。Consulting和banking不能兼得,二者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太大了。Banking主要花在networking上,consulting花在练case上。所以,一定要focus。精力分散的人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好,除非你是天生资质过人的超级大牛。

TOP

特别插入——Banking招聘如何操作(Tuck版)

给New Tuckies先澄清一下,整个招聘流程是怎么回事。至于consulting和corporate,我会和其他同学确认了再来update,但通常来说都不会差很多。

招聘过程同样是体现Tuck的close community的最好证据。其他学校不知道怎样,在Wall Street 上的banks招聘的时候,是有独立的Tuck recruiting team(相信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team,至少从我听到的情况来看)

这个Tuck Recruiting team,就是全部由Tuck alum组织并主导整个招聘过程的。从开始的company briefing,到后面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以及各种dinner和其他events,全是Tuck alum一手操办。大家或许还有点迷惑,不明白这个recruiting team是怎么回事。首先,公司是否将某个学校当作core school,取决于该学校的校友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比如说,之前Tuck一直不是credit suisse的core school,因为公司内的Tuck势力很薄弱。但据CDO的officer透露,从明年开始,这个情况就变了,原因就是Credit Suisse在北美的一个head是Tuck的alum,在他和其他几位Tuck alum的努力下,公司的招聘部门改变了策略(最终官方确认要看明年了~)。美国是非常讲究校友文化的,校友网络广是一方面,是否肯为学校出力是另一方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Tuck不是以Finance出名,却可以成为街上几乎所有大行core school,以及每年的Wall street 排名都是第一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为什么Tuck再三强调自己的alum network是最strong的。等真正到了招聘季节,大家就会体会到校友是否帮忙的差别有多大。有一次,我们给二年级的师兄抱怨说校友回信慢,等了好几天才有。他就笑我们,说是被惯坏了。其他很多学校的人发出去的信好多都是石沉大海完全没有回音,我们还敢嫌回的不及时。有时候在银行的banker也会给我们讲,很抱歉自己回信晚了,因为项目实在太紧张,顾不上,并不是不情愿,希望我们理解。

回到正题。不同的公司招聘流程是不一样的。比如JP Morgan和BOA Merrill Lynch,整个招聘过程都是由Tuck team主导,包括最后发offer。所以,完全不需要和其他学校的人networking。对UBS来说,直到第一轮面试前,都是Tuck team主导,第二轮面试是group 决定,也就是说,第二轮有可能会见到来自其他学校的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公司希望招有用的人,做好准备就可以。Tuck校友会尽量speak for Tuck students,帮助后辈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顺利。在招聘季到来前,一定要搞清楚,要和公司里哪些人做networking才有用。做错了,无用功倒是小事,万一做砸了起到负面作用,就不好了。

公司和consulting的招聘流程我目前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也是差不多的。决定closed list和主导first round interview的应该都是Tuck team的人。这点会在和同学确认后再来说明。

希望大家可以对Tuck的纽约banking招聘过程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准备。

TOP

5. 找工作之corporate 篇

Corporate。本人对Corporate的招聘过程理解不算透彻,但是平常见到同学们跑来跑去,还是有不少感触,尤其在中国学生与其他国际学生的差异上。

很多人认为Tuck与Corporate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公司不来学校。我承认不少公司不会on campus招聘,但这并不是Corporate对Tuck学生不认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年Johnson & Johnson在Tuck招聘,提供的面试指标比申请的人多,结果大家都不用bid,全部进入面试。如我前面所说的,Tuck的program小,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对consulting感兴趣,corporate行业多、公司散,这样分一分,就没什么人去了。在招聘季节,我们经常收到CDO的email,每十分钟发一封,告诉大家说哪个公司在办reception,教室里人实在太少,CDO脸上挂不住,让大家不管想找什么工作都去捧场,为后面的师弟师妹铺路。有一次和CDO聊天的时候,CDO的人说Tuck在GE的关系很强大,很多高层都是毕业于Tuck的,但是有一年他们来开校园招聘会,居然教室里一个人都没有,公司一怒之下就改成非校园招聘的形式,但每年还是照样找CDO要简历。

下面分几个方面讲讲公司招聘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Networking!Networking! Networking!

在我来上学之前,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告诉我这样一段话:B school就像一家日本料理店,提供回转寿司,也提供点菜服务。如果只是选择回转寿司盘上提供的寿司吃,那就是标准化的流程;如果想量身定做自己的B school经验,就要学会点菜,挖掘学校的资源。说完,他笑着问我:你想要回转寿司,还是点菜?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也只是在回转盘上狼狈不堪的将学校塞给我的东西囫囵吞下,还没到另一个境界。Banking和consulting必然就是回转寿司,corporate、PE/VC、entrepreneur从某种角度来说,有点点菜的意思。公司的招聘同样从company briefing开始。很多人认为,corporate的工作是最好找的,根本不需要networking,也不需要上心,当作consulting和banking的backup就好了。对一般的公司,或许是;对大家都想去的super star,这就不灵了。在Tuck,很多想找corporate工作的人都是原来在consulting、banking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申请strategy或finance相关的职位时,就非常有优势。除此之外,他们从很早就开始networking,到了投简历时,他们已经和公司里不少人都通过电话、见过面、喝过咖啡吃过饭,closed list上必然有他们。到了面试时,他们对公司的了解就更是深刻,offer也自然跑不了。Corporate的人都不是傻子,像我们这种briefing不露面,networking不出现,电话没打过,投简历时空降下来的冒牌candidate,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所以,如果大家对某家corporate很感兴趣,那就上吧,在TuckStream上查校友的联系方式,发信,约打电话。经历过banking的networking,相信我,corporate的校友好约的多,更是无比nice。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许多公司写着需要“PWA - permanent working authority”才能投简历还有些犹豫,后来和一位前辈交流,他说,放心去找,如果人家真喜欢你,怎么也帮你搞定了,最后说不定还有机会派回中国工作。我在Tuck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也是国际学生,一心想进入体育公司,连简历也没投,只是通过networking就拿到了最心仪的公司的面试。

除此之外,学校的很多活动也是很好的机会,像前面提到的women event,diversity conference还有大大小小的executive visit,都有大批的corporate高层来到学校开office hour,直接注册,争取一对一的交流,20分钟时间把自己卖出去,就算卖不出去也讨得一个联系方式,保持后面的follow up。这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除此之外,同学也是很好的资源。同学来自哪个公司的都有,想了解什么公司找自己的同学引荐,也会是个好方法。再次,教授也可以。很多Tuck的教授都和外面的公司有合作关系,如果教授欣赏你,一封推荐信就可以有一个interview,甚至intern机会。不要用过去的思维方式限制自己,很多机会,是要靠自己去挖掘的。

在这边呆了几个月,最大的一个learning就是,如果想要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就像周星驰电影里说的: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又怎么能给你呢?不管是寻求professor的帮助,CDO的支持,校友的推荐,都要厚着脸皮大声说出来。不管过去在国内是否牛到惊天地泣鬼神,现在在别人的地盘上,和别人抢饭碗,就放下点身段,像南美同学、印度同学那样豁出去aggressive的networking,去present自己,机会真的也是有的。

二、中国人在美国做marketing真的很难吗?

难肯定是难的,但不是不可能。而这个“难”,也取决于你的决心有多大,有多愿意学习。在招聘过程中,误打误撞的和一家公司的校友聊。当他听说我到自己最大的顾虑是中国人难以在美国做marketing,同时担心engineering background很难转快速消费品,他就立刻为我引荐了一位在他们公司工作的来自中国的science background 的 brand manager。这位姐姐告诉我,其实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尤其是对于国际化的公司。公司更看重的是人的素质和思维方式。对做marketing来说,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思维,我们的国际化背景能带来全新的perspective,这是美国本土人所不具备的优点。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包装自身这些unique的地方,让别人看到我们的价值,从而为自己带来机会。

引用该姐姐的话:向别人显示你多么愿意学习,比显示你已经知道多少更重要。

三、公司资源

Tuck的校友在corporate里分布很广,就不一一列举了,各行各业都有,从能源到healthcare,从high-tech到cosmetic,从media到食品,等等。一个tip就是,只要这个公司里有Tuck校友,你就一定有机会,事在人为。记得有一次和一位Tuck校友打电话时,我告诉他当我给公司里另外几位Tuck校友发信时,他们并不是很responsive,让我们怀疑是否公司并不欢迎我们申请。当时这位校友就很火大,立刻问我究竟是谁不回复。然后很严肃的告诉我,如果说某个Tuck的校友不responsive,那是对他最严重的指责。至于Networking,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都是最头大的。来了学校后,建议去参加CDO举办的networking的workshop,里面会教给大家如何打电话,如何写信,如何与校友建立联系并取得reference。CDO是个很好的资源,有时实在不知道该联系谁了,就去找CDO,告诉他们你的职业目标,他们总会帮你找到合适的资源。

就像做衣服一样,量体裁衣比批量生产要难的多。如果想要一份完全适合自己的dream job,只是等寿司送到面前是不够的,需要学会“点菜”。

TOP

【特别插入】 实习面试篇

从上周二开始到今天,recruiting刚开始一周。每天教室里人都不满,教授很无奈,也只能接受,只是不知道会不会仁慈的在participation point上报复我们。这这一周面试里,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压力巨大,什么叫团队合作,什么叫校友帮忙。

我一直focus在IB上,对consulting的面试不是很了解,但是第一天的面试,直到深夜还看见大厅里站满了西装革履的同学。原来是BCG的面试由于天气原因,面试人员迟到了一个半小时,而consulting的面试又全是case,第一轮就是2个back to back的case (consulting的纠正我,印象中听来的是这个数字),一个小时的时间,加上fit questions的时间,绝对是体力和智力的双重挑战。既然是外行,就不多说,等consulting的同学定下来后由他们来发表意见,我只说一下IB的面试。

一、压力巨大

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周二上午两节课,其中一节是著名的白宫顾问教授讲的宏观经济学,纠结了好半天,还是将这两节课都翘了。给老师发了信,老师表示理解,同时严正声明,不扣分的标准是少于两节课,我已经用掉了一节。早上一醒来,就看见窗外大雪纷飞,CDO的邮件和闹钟差不多同时到来,说JP Morgan由于大雪,飞机无法降落,只能将面试推迟到下周一。当时心里就喜忧参半。

喜的是,JP Morgan向来以aggressive出名,两轮面试一天搞定,半夜发offer,然后就开始逼问,“来,还是不来”。这是最难回答的面试问题。在面试周的前一周,二年级学生分别给我们组织了各个银行的brown bag lunch 的meeting,其中谈到JP Morgan,就说第二轮的面试就是反复问你,如果今天给你发offer,来,还是不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tricky,要有技巧的给自己留余地,还不能让银行觉得你完全不可能来。直到前一天晚上,还在死命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一场大雪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忧的是,其他银行会不会也有类似问题,当天我有三个面试,如果都推迟,课都白翘了。还好CDO的人发来信,说其他两家由于担心天气问题,提前一天就来到学校安营扎寨,面试可以如期进行。后来面试时聊起这个问题,这两家银行的banker们也无比嚣张的说,JP太不organize了……他们so thrilled about their absence....

UBS的面试过去曾经介绍过,第一轮在学校,第二轮是在周五,去纽约做super day,和group面试。下午面试,晚上通知第二轮结果。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面试是下午第一轮,6点半左右通知结果,7点半开始第二轮,晚上10点半左右通知结果。在等通知的时候,感觉头都要炸了,血压一路升高,进入极不正常的亢奋和癫狂状态。还好有好姐妹陪着一起狂吃冰淇淋解压,然后看看电视剧,资料是一点都看不进去了。

面试的运气成分很大。 UBS的第一轮面试是在校园进行,两间屋子,一间是一个MD+一个associate,MD是Tuck校友;另一间是一个associate,非Tuckie。UBS的第一轮很不幸的让我和那个非Tuckie的associate面试,他是FIG(Financial institution group)的人。语速超快,上来还没有问任何fit questions,就开始technical,当场都有点没回过神,后面稍微镇定了点,才继续回答。另外一间屋子是和UBS的Tuck alum面试,是MD,资深的人往往不会问太technical的问题,所以他们主要也都是fit。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第一轮是三间屋子,其中两间是两个banker对一个学生,另外一间是一对一。二对一的两间屋子,一间是一个MD+associate,一间是两个不知道什么级别的人,过去没见过;一对一的那间就是一个MD。进了屋子互相寒暄一下,问了问学校情况,就开始问问题。我被分到了那个associate + MD的屋子,那个MD是M&A group的大头,人超级超级nice,完全看不出任何架子。先自我介绍之后,就说,我们先用大概五分钟过一下你的简历。然后就让我介绍,每一条都要仔细的问,为什么换工作,为什么上MBA,为什么选TUCK,背后的理由要讲的清清楚楚。associate的technical question相对比较直接,就是问问valuation的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Tuck的finance club都有面试guide,里面都介绍的很清楚。经过前面UBS的扫荡,在这里已经完全不紧张了。MD的问题比较难以捉摸,都不知道他想问什么,我似乎是回答错了,面试结束后才想起来问的应该是LBO,当时这三个字母完全没进脑子。更多的问题是fit,weakness是什么,strength是什么,最后还有几分钟结束,就换成我提问题,他们回答。第一轮结束。

接到第二轮通知大概是晚上6点40左右,比预定的时间晚了40分钟。这40分钟,一群焦急的人在学校内部的communicator上不停询问,打电话了吗?打电话了吗?电话反复重启好几次,生怕信号不好错过通知。

第二轮从7点半开始,半小时一个人,依然是三间房间,不同的是换一批面试的人。第二轮我碰到的是一个MD,也是我最想去的group的MD。他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问题一开始,就能感觉到是pressure test。问题很快很短,完全无法发挥。而且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询问,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可以。主要还是集中在fit question上。fit问完了,突然冒出来一句,来,我们现在做个case……当场faint。后来听其他屋子的同学说,第二轮貌似都是case,也都不简单。

二、团队合作

本来是要在后面才讲的,在这里提前先说一下。这学期我们的study group实在是太赞了。刚开学,大家就先对了一下各自的面试日程,有找banking的、找consulting的、找corporate的。banking的最先到来,所以提前给大家打招呼,最近的会,咱就不参加了。大家也很支持,有一个不着急找工作的同学就自己一个人把corporate finance的case一个人全做了,连宏观经济学的presentation也做了,我们一点都没花时间,不由的大赞。开始面试后,拿到offer的几个就把后面的case全做了,让其他人可以集中注意力做recruiting的准备。面试准备也是一样,互相mock,互相分享资料。一个人面完了给下一个人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前准备,面试形式如何,面试官什么风格。在这个压力巨大的过程中,大家的互相鼓励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友支持

很多人,包括即将入校的2013级都在问,到底校友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举一个例子吧。每家bank里其实都是有“帮派”的,这个所谓的“帮派”就是校友网络。听师兄讲,进了bank,你的mentor大多是你的校友。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平时都很忙,找其他学校的人,基本上是比较冷淡的。但如果是校友,那就很不一样,尤其是Tuck的,一定热情的竭力相助。这就是为什么Tuck的校友如此愿意帮助自己的同门进入银行,越多Tuckie进入bank,Tuck在银行中的势力就越大。作为一个非finance school,人数上无法和finance大校相比,那就只能靠互相之间的团结。从开始找工作,到面试准备,到面试过程,到实习,到最后的工作,到处都渗透着校友。师兄说,一旦进了Tuck,身上这个Tuck的印记就再也无法消失,而会伴随终身。


结语:

第一周的面试结束,中国学生拿了两个bank的intern offer,都在纽约office,后续应该还有更多。2011届只有一位中国师兄找banking,去了UBS。2012届有5个在纽约找的,截止目前2个拿到,也是new york office。剩下的人还有面试没结束的,还有重心放在香港的,目前来说都太早。consulting和专攻corporate的还在紧张的面试中,目前无法得知。关于实习,请大家暂时不要问了,等到同学们都尘埃落定,会统一更新。

写这个帖子的目的,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Tuck,也让即将入校的师弟师妹们了解需要做的准备,给自己一个正确合理的预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管是找工作或者是学习。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的挣扎与痛苦之后,才再次站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关于贷款问题,我想说的是,Tuck并不是用银行贷款,而是学校内部的基金。Dartmouth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只有5000余人,在自己的基金上无法和那种动辄数万人的大校相比,这点不得不承认。即使学校校友再支持,也架不住基数小。去年Tuck的就业率全美第一,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信心不足的问题。银行贷款政策不是只针对一所学校,而是全部,包括美国人民自己的消费贷款。学校说正在解决,就一定是正在积极解决,不管是和银行谈,还是从基金会那边争取,虽然无法cover全部,也是会提供部分。说到底,上学还是一个个人的选择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告诉大家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match。

TOP

9. 学校culture——study group

鉴于很多人这几天面试,先update一些校园生活方面的topic,面试时也有的聊~

study group是Tuck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前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第一学期的架构,现在详细介绍一下~

First year TUCK MBA的课程主要是core courses。包括:
Fall A (一个月)—— break(一周,通常是各种career trek)—— Fall B(二个月)—— winter break (二周左右,圣诞节) —— Winter Term (2个月)—— spring break (2周)—— Spring Term (2个月左右,First Year Project)

Spring term就是做First Year Project,有各种各样的project可以选择,也可以自己去找project。比如我们有的同学想要创业的,就在这个期间拉起一票人,风风火火的干起来了。想要尝试Non-profit的也是机会大把,可以注册感兴趣的project去做,我今年就和另一个同学报名参加了non-profit的项目,毕竟以后这样的机会可能就不多了。想做consulting的、marketing的、M&A的,都有相应的机会,自己组队,报名参加。

从上述结构,大家可以看出来,真正在学校里上课的就是Fall term(包括A+B)和winter term。而study group,也是在这两个term中才有的。每个study group有6个人,通常是2个女生,4个男生;国际学生大概也是2个,最多不超过3个,剩下的是美国本地学生。大家的背景都很不一样,相处起来必然会有摩擦,也会有争执,但当初期的storm期度过之后,再回想起来,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我的Fall term study group的六个人,除了我来自中国,另外一个国际学生来自巴西,其他的都是拿美国护照的:2个白人,一个美籍印度人,一个美籍秘鲁人。从职业背景上来说,2个engineer,2个consultant,一个finance,一个sales。刚开始的时候相处的并不是很好,team里有的人属于比较强势的,习惯主导一起。我和另外那个国际学生的英语都差到一定程度,可能我还要更差一些,经常想发言发不上,说出来别人也是一片迷茫,着急的时候手脚并用,一边在白板上画一边讲,别人看得云里雾里,连蒙带猜的。刚开始的两周,的确是有很强的frustrated的感觉。组内几个很nice的人看出我总不发言,就私下里找我聊,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意见都被忽略了,也没有做出contribution,很挫败。大家就一起出去吃饭,聊天,互相谈对彼此的认识。大家承认说有时候可能会表现的有点着急,其实他们也知道国际学生的困难,同时也非常佩服我们敢于选择离开家乡来到美国求学的勇气和决心,但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在pace上控制的不好,也很难专门停下来等某个人。从他们给我的反馈中,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经常发言词不达意,但是给出的许多idea他们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也是他们没想到的。经过这次交流,大家都意识到由于文化和背景差异带来的误解,也学着如何相处。

到了Fall B开始学accounting的时候,由于找IB需要,这门课对我尤其重要,每次作业都提前做完发给大家互相交流,如果别人不理解,就给大家讲解。一方面是语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感觉自己可以为team 做出contribution,在study group讨论时也更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间的感情也更加融洽。

整个一个fall term下来,六个性格各异,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变成了好朋友。想起那个印度小帅哥一点点帮我纠正英语发音和口语中常犯的低级错误,第一次做presentation前大家帮我做试讲,那个生性沉默不爱言语的腼腆的大个子帮我修改简历和cover letter,那个可爱的巴西同学给我八卦他是如何与老婆一见钟情……种种情节,历历在目。前几天还收到email,一个member马上要当爸爸了,大家都说好等recruiting轻松点的时候要庆祝一下。

Winter study group换了一拨人,或许是Fall study group的经验,现在相处起来已经容易许多。大家都知道如何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如何包容彼此间的差异。study group的第一次讨论,大家就先聊“do”和“don't”,告诉组员如何与自己相处。然后又聊自己的职业方向,根据recruiting分配各自的任务,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真的体会到“team”的意义——互相支持。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