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总结,大伙儿看个乐子。In@Duke, Notre Dame
缘起
10年公差去美国路过Boston,就探望了一个在哈佛做博士后的女同学,结果得知另一个女同学也刚到Boston,在MIT读MBA。跟她俩合了张影,也大概问了问美国MBA的情况。后来屡屡看到那张照片,我都感慨:那是我离Harvard MIT最近的一次;原来我离世界名校还能这么近。我那时还去摸了摸Harvard雕像的脚,事后验证了传言其实是骗人的。
11年夏天结了婚,婚后跟老婆商量的第一件事就是:谁考GMAT谁申请MBA。在一番思考讨论后,老婆大义凌然地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Timing
12年4月底考完GMAT;5~7月打星际;7月中考完托福;7~8月打星际;9月到10月初申请了一个EA两个R1;10~11月等结果+工作无比忙;12月到1月初申请了三个学校的R2;2月面试;3月焦急等结果
我的Timing是很有问题的,G考的时间合适,T有些晚,选校没专门留时间,第一轮的申请很仓促,一、二轮之间光顾等没继续申。我是有多热爱星际啊,居然有4个月在打星际。
Package
考完GMAT时我的信心是爆棚的:这分数,这unique背景,简直就是哈佛在望MIT在握啊!当第一轮三个学校都是ding without interview的时候,我才无比沮丧地意识到这个游戏远没有那么简单。随后努力试图分析自己的弱点,发现:GPA2.9兴许是大软肋;推荐人可能不够格;essay没深度;没跟校友接触没了解学校;反正就是看自己哪里都不顺眼。我花了很多功夫努力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把自己全盘否定,向前看好好申请下一轮。等回过神儿来开始第二轮申请时也就剩二十多天了。
每次申请提交后的焦急等待中,我会去看过往被录取的大家的背景,大家的各种条件,试图拿自己的各方面跟别人的去比较去参考,以便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这其实都是徒劳。G考个760没什么了不起的,760被据的多了去了;GPA2.9拖后腿吗?似乎也没那么拖后腿;工作背景独特?那倒是好事,不过独特的背景招的总人数也少;推荐人的级别?跟大家说的一样,只要不是奥巴马给我写,只要推荐人不在信里写我的坏话,那谁推荐都差不多。
现在我算是走完了申请的全程,再回想MBA申请的Package的话,我会按以下比例大致分配权重:
GMAT 15%,TOEFL 5%, 本科学校及成绩5%, 工作经历20%,推荐人5%,essay 30%, 面试15%,运气5%
我当时仅仅因为GMAT考得凑合就狂妄,非常的二。
面试的比重没放很高,因为Duke的面试自我感觉极差,只面了半小时,总共问了不到5个常规大问题,我感觉自己罗哩八嗦一件事半天说不完,没聊多久就被宣告结束了。最后的结果却还好,录取后面试我的校友还打来电话祝贺,对面试中谈到的很多细节他都记得,我感到十分受宠。
而第一轮全ding第二轮三个学校拿了两个面试并都录取,关键区别是在essay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