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2
- 积分
- 5097
- 经验
- 5097 点
- 威望
- 25 点
- 金钱
- 8633 ¥
- 魅力
- 4797
|
[转帖]关于Finance的申请
首先说说申请背景的问题。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finance系喜欢招数理背景好的申请者,这一点儿都没错,但不要
把这一 条强调得太过分。其实看重math/physics背景主要始于90年代。当时随着asset
pricing中的derivatives pricing的大行其道,有着坚实math/physics背景的人成为各b-school的
宠儿。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之前都应该算是finance的黄金时期,学术界上代表性的是几位
众望所 归的金融经济学家先后得到诺奖。modigliani独享85年诺奖,markovitz,miller和
sharpe分享了90年诺奖,merton和scholes得了97年的,如果black当年在世的话,也是当仁不
让的另一位得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如arrow,debreu,tobin及lucas等
人也在 financial economics中有开创性的贡献,只不过不完全归为此类而已。)业界的表征
是hed ge funds的大量涌现以及新的financial instruments的出现和使用。由john
meriwether领 衔的salomon brothers arbitrage group更可以说是把finance phd及prof们带到
industry 的先驱者之一。随后wall street各大投行纷纷效仿,一大批phd们成为了trader。89
年larry hilibrand的2300万年终bonus是wall street all time legends之一,让业界体会了
“智慧 的价值”。arbitrage group的这一“dream team”后来搞的LTCM更是传奇,只不过是
downs ide,正应了中国的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个人认为LTCM的倒掉是这几年没有
finan ce牛人得到诺奖的原因之一。
虽然可以说derivatives pricing的风潮已经基本过去,但其对于finance领域的影响
仍在。
对于申请phd的人来说,这一因素是不可不考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stanford。前文中
已经提 到,stanford的中国phd们,这么多年来全都是有着深厚数理背景的人(今年又招了三
个原来北大的牛人,两数学一物理,一水儿的奥赛金牌,在美国的top univ.)。建议两种人
不要申 请stanford:一是没有数理背景的;二是从国内申请的。那些math/physics major的
朋友们 倒是可以认真考虑一下这里。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不需要太多fin/econ的知识。
(潘军说 她当初physics phd毕业之后的最初想法是去wall street工作,但发现好多东西不
懂,于是 就想“系统的学一下finance”,然后就...)
那些fin/econ背景的申请者们用不着担心,其实上面说的是一个特例。总体上,各大
financ e系固然强调数理背景的重要性,但程度远不及stanford那样。而且,似乎有一个趋
势:有着 扎实fin/econ背景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
很多人都在讨论工作经验对于申请的影响。对于大多数finance dept.来说,这不是很
重要的 一方面。相反的,背景较纯,from school to school的申请者是很受欢迎的。究其原
委:第 一可能是培养phd的目标函数不同,强调的是academic research;第二可能是因为工
作过的 人精力容易分散,另外可塑行不强。
关于申请程序和材料。
各系对于申请材料的处理程序不完全一样,但一般都是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phd offi ce的审阅。一般的b-school都会设立一个phd office,掌管全院phd的各项事宜。phd
offic e会进行第一遍也是最粗略的筛选,重要是看你的材料是否齐全,而且是否满足一些最
起码的 要求。第二个阶段是把材料送交到系里,由finance自己的prof审。每年finance的申
请者都 是最多的,根据学校不同,top schools一般在200-400人,近两年有强烈的上升趋
势。而在 申请者中大约有一半是中国人。你想想,这么多人的材料,谁拿到手里不烦哪?!所
以这一 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一些学校,如chicago,在prof看材料之前会让在读的phd先
筛一遍 ,再给一个大体的rank,你可以认为这是第1.5阶段。第二个阶段结束后,会有一个大
体的被 录取者名单出来,之后就是第三个阶段,committee的讨论了。基本上在这个阶段,第
一批给 的offer就会定下来了,waiting list上的人也差不多。然后自然就是正式发出offer
的程序 了。
申请材料的重要程度其实是很难划分的,有的学校尽管会公开自己所认为的各材料的
相对重 要程度,但在真正审阅的时候并不一定遵从。总的来说是没有一个标准。不过如果你
某一个 方面的材料极强,那么就很有竞争力了。
推荐信:首选自然是找牛人写。去年有人从国内申请的时候用了constantinides的推
荐信,在chicago的applicant rank里排得很高;有人拿到fama的推荐信,最终也是offer一
大把。 另一个很好得选择是找和你要申请的学校有直接关系的人写推荐信。用chicago作例子
的话, 就应该找从chicago毕业的人;在chicago作visiting scholar的人;自己的同学/导
师/coau ther现在在chicago作prof的人...注意,推荐信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找个什么
“大公 司”的老板写是没用的,又不是在申请mba。
GPA:至关重要,没什么可说的。
Paper:基本没什么大的帮助,除非水平高in English,或是在著名journal发表的。
属于in tangibles。
GRE/GMAT:GRE考完了要申请finance的话还用不用考GMAT?一般我的回答是不用。因
为浪费 精力,而且用GMAT申请没有优势,why bother then?但这里又出来一个问题:这两年
由于E TS风波,有一些学校对于GRE的成绩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说明不要GRE机考成
绩,这时 GMAT似乎就显得必要了。可即便是这样,今年不还是有人GRE机考接近满分而拿到了 top sch ool的offer?其实GRE/GMAT对申请的影响真是不大,没有人会对此特别注意,有个差 不多的 成绩也就行了。但有一点,你的各方面成绩要比较均衡,别GPA3.9而GRE才不到2000; 或者反 过来GRE2400而GPA才3.0。总的来说,如果你有精力,不妨考个GMAT,否则就用GRE 吧,又可 用以申请econ,兼容性强。
PS:要看自己的造化了。可能有些PS可以借鉴,但不要抄袭。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感觉 像废话)。
还有一些零散的东西,就散着写吧。
政治这东西在b-school里其实和任何地方都一样。如果要最终有个好的placement,除
去你自 身的水平之外,所在的系以及你的导师是谁都有影响。top schools一般都是你来我
往。最夸 张的说法是mit和harvard的毕业生只不过互换一下,工作就都解决了。而你一旦得罪
了系里 某个牛人,想拿tenure就千难完万难了。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tradition,尤其在招生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很明显的有着倾向。
比如说 ,有的学校就不喜欢自己的phd去industry。还有的学校就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去作
intern。还 有的学校就不fail人。还有的...反正说来说去,各系utility functions不一样。
闲聊两句econ。princeton的econ是个牛系,这没什么可多说的。该校没有b-school,
但eco n系里financial economics这一方向上颇强,而且princeton的center of finance应
该也算 是挂在econ系下面的。另,传统上,chicago和harvard的econ dept.也是很倾向于
financia l economics的。chicago econ的毕业生有不少去了finance系。但一般这种流动是单
向的, 很少有finance phd毕业去econ dept.(princeton除外)。
去industry。中国人去industry的,科大的人最多,做的也最好,我所知最牛的人现
在的收 入是千万级的。industry里还有一批math/physics作quant的牛人。(有的学校的
physics d ept.会有至少一半的中国学生去选fixed income。)
waiting list。约等于offer。正如前文所述,各finance系招的人都有很多重合的,
所以wa iting list上的人极有戏。waiting list是有rank的,rank#1的人跟拿到第一批offer
没什么 区别。这时的心态一定要平稳。
interview。至关重要,成败就此一举了!
finance prof要教课,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尤其是面对一捆交了大把大把银子来的mba
们。据 说HBS的prof讨好学生很厉害,动不动就在课上发点儿糖果什么的。(几个HBS的MBA们 和我说 的。)但一般教phd的课就爽了,如果你愿意,可以猛劲的torture他们。
跋
本打算6个帖子就收笔的,因为毕达哥拉斯说6是第一个完满之数。可是写来写去,这
已经是第8个了。无论如何,这回该收尾了。这个帖子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信息,姑且
算为跋罢。
国内的金融研究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也有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金融这一行业。
但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多人对这一领域有着错误的了解。我就因为学金融而曾被某同
学称为“一身铜臭”。事实上,financial economist和其他学科的学者没有本质上的
不同(你如果去industry自然不一样了)。另外,国内对于金融这一学科的限定并不
准确,这从专业名称上就可见一斑。“国际金融”,“货币银行”事实上都是宏观经
济学研究的范畴,和金融并不等同。(北大现在改称金融学了吧?)现代金融学时间
上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摆脱简单的会计和法律描述而自成一体系的。Markowitz的
Portfolio Theory及Modigliani-Miller的MM Propositons的发表可以说是现代金融学
开始形成的正式标志。MM Propositions里面所用的no arbitrage argument更是成为
了金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Black-Scholes formula也是基于这一假设的。金融学
的发展中也吸取了很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比如说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在corporate
finance里面有着广泛的讨论。而金融市场也是现实中最趋近于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
competitive markets假设的市场,因而自然也吸引了众多经济学的注意。这样一来,
金融学和经济学就密不可分了。现代金融学被称为financial economics是合适的。经
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金融学已经基本成熟,asset pricing和corporate finance成为
了两个基本分支
。除此之外microstructure相对比较独立,另外就是近年来兴起的behavioral
finance了。研究方法上无外乎theoretical和empirical approaches,experimental
倒是不多见。
从第一个帖子发出来到现在大概有半个月吧,我一直都惊讶于自己能坚持下来。其间
有人把前几篇合到一起,之后删删减减,换了个题目,转到其他的论坛上,最后再转
回来。但我看自己就不要掠人之美了吧。之所以发这么多文字,是因为我相信自己信
息来源的准确性,如果对大家有误导,那倒不如不写为妙。
感觉上这几个帖子有点儿虎头蛇尾,应该是水平所限。其实finance系里中国的牛人还
是很多的,希望自己的这些文字也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