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1.7.        羊毛用途变迁(Done, updated 2010-8-14)
文章结构和内容
整篇文章一共两段 不是三段 下面的阶段是方便大家分别理解的
前言 很久以前xxx B.C. Near East 这个地方还没有羊毛 后来有了羊毛 然后也加速了衣物染料的发展
所以有个科学家来研究这个地区 羊的进化历程。 他发现:人们养羊对羊的进化是有影响的 第三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革命/Revolution
第一阶段 吃肉 因此羊就像其他某地的什么动物 很短命(原因:如果吃肉的话 羊很小的时候就会被杀掉) 也很少产毛 但是后来渐渐改变了
第二阶段 挤奶 结果母羊活得时间首先增加 一来可以挤奶 二来骨头多不好吃 (考古出的骨架以老母羊居多)
第三阶段 剪毛 由于羊必须要养到比较老才适宜剪毛所以公羊的存活时间也开始增加 因为公羊和母羊的羊毛都可以做很保暖的衣服 植物纤维(非棉)衣物不好染色,羊毛可以,所以这算羊毛的优点 羊毛的使用也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只有一种纤维可以用于做衣服的囧境 (考古出来的骨架开始公母都有了)
题目
1. 未使用羊毛前的着衣情况/那时候用什么东西做衣服
植物纤维
2. 骨头很多的羊
老母羊正确,选项都是一些什么老公羊,小公羊,小母羊之类的迷惑项
3. 说如果不取羊毛做衣服
a考古中发现公母老羊的尸骨会一样多b考古中发现公母年轻羊的尸骨会一样多(不知道其他选项是什么)
4. 问题有earliest 原始人用的植物fiber特点
好像是这么问的,在最后几句找就好了
5.问推断4000BC的时候
我选的是人们对羊的用途就只是取羊毛了。觉得有点绝对,但其他选项都有点无关,说什么用植物纤维做衣服的技术已经DEVELOPED之类的。
6.有一题印象较深,问4000BC时,如果羊WOOLLY,但是不用来产wool,问发现的骨头怎么样
选项有:公母羊一样啊 老羊的比较少啊等等。
7.在文章开头的那个时间,那个时候人们都怎么样
8.注意伴随着羊毛的出现,染料的发展,因为有题:xxx B.C.后,下面哪个是正确的
我选的是有可以染色的衣料

TOP

2.1.8.        肥胖的原因
V1 clair1024
P1   R这个人觉得肥胖和不吸收有关 然后举了个反对他观点的人的例子 这个人用自己做实验 吃饭不吃肉 但是他的同事趁他不注意把bacon放了进去 (有题问选项哪个与这个类似)
P2 忘了。

V2 yd72win
还有一个讲食物的(我verbal很差的,斟酌着看吧)
p1,M提出一个方案好像说吃豆类是可以降低脂肪,然后有人亲自去实践,狂吃豆类然后脂肪降低了,但是导致他歇菜了。
p2,3 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好像是说食物消化不完全什么的,导致了这个
后面不记得了好像把这个和解释食物过敏联系起来了
好像考第一段比较多,考了第一段的作用,还有一个下列那个行为与那个人狂吃豆类类似

V3 Wenjing0117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食物过敏,第一段说是有个人研究调查指出说有什么食物过敏,不能吃 BACON,他的同事好像是不同意。然后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在他吃的食物里加了 BACON,然后他立马昏厥。 (有类比题,问哪一项和他同事这一做法很像? 我选 某个人由于对某植物过敏,所以把家门口的某植物都拔光了,但是他朋友又悄悄的把这些植物种在他家附近) 其他的记得不清楚了,想起来再补充。

V4 chris5105077
food intolerant。有个问题是,第一段的那个医生知道了他的同事所谓,会怎么想, 1.m的理论怎么样怎么样,2光不吃bacon 怎么样怎么样。
有个主旨题。

TOP

2.1.9.        M恐龙
V1 joe5436611
讲一种(楼主模糊记忆:maissuar)恐龙,拼写记不得了m开头,一页两段。第一段说这种恐龙跟鸟一样有个什么bone,有一句话出了题的。第二段给出了科学家的一个猜测:忘了。

V2 zaizaicandy (暂且将此篇归为M恐龙)
有一个是说一种鸟恐龙,专家认为这个物种对幼儿时期特别呵护,因为脚骨没长全却从牙齿的化石里发现什么其他食物(意思就是这么小的幼儿不应该能吃到这种食物,是大人喂的)。
第二段是反驳这个专家的结论,认为这个物种并没有对幼儿特别呵护,是从这个物种的另外一个分类的鸟恐龙的化石里找到的。

TOP

2.1.10.        是否开发一种vaccine(2010-8-15)

文章结构和内容
Para1: 最近有一个debate讨论是否应该develop a vaccine来应对a disease caused by a kind of bacteria. 但是由于这个disease的symptom主要是caused by the immune system, 所以since the risk of provoking reaction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不建议用这个vaccine。 而且,由于这个病的危害程度不大,人们对于这个vaccine会引起的harmful reaction的tolerance(容忍度)就会小。 Moreover,有另外一种病危害程度比这个病的危害程度更大,而且还是由同一种bacteria引起的,但是针对这个病的vaccine已经逐渐out of market (总之这一段就在反对develop the vaccine)
Para 2: However, in the infested area, among the people who have the highest risk to affected with the bacteria, 生了这种病以后会残疾的可能性很高,而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还是不能恢复。yet,是否是由于这种病而导致的残疾确实不确定的。 but,由于这个残疾的严重性,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高危人群中使用 the vaccine

题目
1 如果这个疾病是fatal的话会怎么样
文章认为这个病不是fatal,所以一开始要不要研制疫苗值得考虑
2 主旨题
list factors for and against of (是否开发疫苗)
3 这个VACCINE会引起某些人怎么样
两个答案比较混淆:让他们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or 会让那些过敏的人产生某种symptom

TOP

2.1.11.        蝙蝠和蛾(2010-8-15)

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一段:自然界存在一种现象,蝙蝠在幼小的时候会吃一种难吃的蛾子,然后形成习惯,以后就不吃了。说tiger moth(一种蛾)unpalatable to bats。bats会捕食moth,tiger moth通过clicking来提醒幼虫,通过什么方式(生词太多看不懂,猜测是指放出毒素的意思)来躲避bats。某专家对其进行了研究。然后说了某专家的研究
第二段:介绍某专家的研究。专家从小把蝙蝠抓起来养着,从而杜绝其在野外的捕食行为。蝙蝠在5天内学会了避免难吃得虫子。还做了一些观察和研究。做了moth和bat之间反应的试验,第一次有了acoustic confirmation作为模拟防御方面的例子;
第三段:介绍了两个实验:1、把蝙蝠放在一个容器里。让他们吃不好吃得蛾子。这种蛾子叫tiger moth,他们的味道比较糟糕unpalatable,结果蝙蝠在尝过它们的糟糕味道后对tiger moth的clicking产生了抵触,觉得不好吃就不吃了。。接着把本身也是unpalatable但本身不会发出声音的moth和蝙蝠关在一起,就一两只蝙蝠吃。2、换一种美味palatable的蛾子,但是这种蛾子能够模拟tiger moth的声音clicking,结果只有两三只bat上去尝试吃了一下发现它可以吃,其他的bat还是不吃。。
第四段:根据此实验推出了两个结论。因为蝙蝠将这种clicking和tiger moth联系起来之后,不再捕食发出这种clicking的蛾子,而这知识在蝙蝠中广泛流传。后来,其它的蛾子也学会了这种clicking,得以从蝙蝠的口中逃生。两个实验结果发现moth主要靠mimic 声音来defend 天敌。
题目
1 有道主旨题
有2个选项很迷惑:一个是描述了2个实验,并比较了实验结果的不同;一个是描述了2个实验,并得出2个实验的结论。我选的第2个
2 还有一个类比题,说第2个实验moth的策略和一下哪个像
选的是一种蛇没有毒会模仿眼睛王蛇的花纹的动作吓跑敌人
3 还有一道题就说第2段2个实验的作用
我选的是支持最后一段的结论 大家遇到还是看下吧
4 infer 题
选了那个野外那种能吃又能发吃nazhongclick的蛾子可能很少被吃。
5取非题问的是第二个实验情况

6题目有一个比较搞,说是该科学家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有个说confirmed the reports of acoustic defensive phenomenon 。还有个说give evidence that defensive phenomenon could be acoustic 。纠结很久选了第二个,因为怎么都没看到文章中提到reports啊

Background文档有背景,非原文。

TOP

2.2.        Geography & Geology

2.2.1.        火山熔岩的来由(2010-8-13)

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一段,讲火山爆发来源于Mantle中的Lava,而Lava来源于Melt,说是由地下升起来的,Melt在向地表上升的过程中会与Mantle中的Rock反应(exchange of atoms between the melt and the minerals that makeup the solid rock it passes through)并不断变化结构,即溶解Orthopyroxene 并在背后沉淀出Olivine(Th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as melt rises, it dissolves one kind of mineral, orthopyroxene, and precipitates, or leaves behind, another mineral, olivine.)。如果Melt如研究人员所想的那样在空洞中缓慢移动的话,那么所有的Melt都应该反映出距离地面最近的Mantle中的Rock的成分,至少距离地面10km。

第二段,讲在地下45千米突然发现Melt的结构不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若是不变它如何上来的呢?提出一种假设说是Melt沿着裂缝(open cracks)上来的,速度太快来不及反应(Open cracks would allow the melt to rise so rapidly that it would not have time to interact with the surrounding rock, nor would melt in the core of the crack ever touch the sides.),但第一,这种dikes在地幔形成,而不是45km以下(The problem with this interpretation was that the dikes are filled with rock that crystallized from a melt that formed in the uppermost reaches of the mantle, not below 45 kilometers, where most mid-ocean ridge lavas originate.);第二,10km以下,地幔就是流动的了,而不会有裂缝(In addition, the icebreaker scenario may not work well for the melting region under mid-ocean ridges: below about 10 kilometers, the hot mantle tends to flow like caramel left too long in the sun, rather than cracking easily.),所以这种假设立即被否定了。另一种假设是Melt在之前的上升过程中已经吸收了足够的Orthopyroxene,在岩壁上只剩下不能溶解的Olivine, 无法再反应了,而只能记录下Melt最后一次遇到Orthopyroxene的深度。一个推论是:只有在边缘的Melt才能溶解岩壁上的Orthopyroxene,而中间的的Melt则可以在上升中保持纯净(Over time, however, so much melt passes through the channels that all the soluble orthopyroxene crystals dissolve away, leaving only crystals of olivine and other minerals that the melt is unable to dissolve. As a resul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elt within such channels can no longer adjust to decreasing pressure and instead records the depth at which it last “saw” an orthopyroxene crysta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this process, called focused porous flow, is that only the melt at the edges of channels dissolves orthopyroxene from the surrounding rock; melt with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conduit can rise unadulterated.)

题目
是什么可以证明这种exchange的存在
V1 lab experiment
V2 Using specialized equipment to heat and squeeze crystals from mantle rocks in the laboratory
一道文章最后句定位
我选orthopyroxene的用完了,exchange就停止了
是什么发生反应
选melt

Source: (Golden)大家批判性地看看吧, 不是原文 http://www.tulane.edu/~sanelson/geol204/volcan&magma.htm
(疑似)原文未缩减:详见Background文档

TOP

2.2.2.        地球降温(2010-8-14)

文章结构和内容
科学家发现最近40million years,地球不再是原来那么warm和wet了(此处有题),先给出了一个流派的若干解释: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大气的降水中融解了二氧化碳,这些水降到海面,被各种过程吸收,然后沉积到海底(二氧化碳到了海里面,然后被海洋生物还是什么吸收,然后又被排出,留在seabed上面),虽然到海底这些CO2最终还是要回到大气中,但是这个过程需要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隐含40百万年对它来说是相对短的过程,此处有题),另外陆面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起到一定作用,而且随着内海的面积逐渐减少,陆面的面积越来越大因而吸收CO2也越多。第一段的末尾说这个解释不错,但作为唯一的解释未免不让人信服。

下一段是讲好像叫M R的人提出一种观点,对第一段的解释起到支持作用,他说地质演变抬高了陆地某些位置,高了之后会有更多的fresh岩石吸收CO2,而且因为抬高了后这些位置比较陡,降水可以更好的冲走这些吸收了c的岩石。提出的新观点觉得有二个重要原因:一是weathering的过程 (即对第一段的解释起到支持作用); 一是岩石陆地的上升strengthen了weathering的过程
题目
1.一个题目在第一段,问现在环境跟原来环境有什么区别
选择较Warm, Wet(此题也许是取非题,问现在的环境怎么样,那以前的来取非)
2. 第二段,CO2溶解沉入海底再回到大气这个过程需要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隐含40百万年对它来说是相对短的过程,此处有题)
3. 有一个Except题
注意第二段中的机理讨论部分
4.然后有一个应该是取非条件的
注意第二段中的机理讨论部分
5.R科学家提出,有逻辑题,以下哪项weaken了R的观点
定位于二段后半部分. 注意R的观点有两个部分 a.weathering的过程 (即对第一段的解释起到支持作用); b.岩石陆地的上升strengthen了weathering的过程.这题要削弱的应该是第二个观点
6.第二段全划线,机理题

TOP

2.2.3.        冰河时期
V1 斯巴达克
C冰河期动物灭绝的事情,超长的,两屏半。

2.2.4.        研究地质时间(Done)

文章结构和内容
P1        1920年,一个科学家M.M.(首字母)提出一个Claim/Theory说貌似地球的Orbit和Ice Age有关系。他的证据是在一些(可能是南北极的)冰川Layer里面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标本。陈述了M的理论然后当时人们只能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大体的承认这个理论。
P2        出现了50年代的观点。科学家们开始采用碳标记,是反对M的。有一个人提出了去美国一州做了地质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动物(啥狗之类)的化石,它是在M推断的某一个climate不应该出现的,所以又质疑了M的观点。后来80年代新的科技又证明了M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什么疑问 最后还是说支持 M的观点
P3        结论就是M的理论其实是对的然后最后还是被接受

以前有个研究者发现气候是根据地球orbiting的规律来的,就创立了一个学说,有另外一个研究者通过氧的测量证实了这个观点;第二段是说有第三的研究者跳出来说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他通过一个实验发觉某地和某地的研究数据表明是有variance的,最后一段那个用氧测量的研究者reconcile了这两个观点,说虽然是有orbiting的规律的,但是还是受到不同地质的影响的。

注:在OG11和OG12中都有一篇阅读是关于Milankovitch理论的,但是并非此月的阅读原文,大家可以当背景资料阅读,我提供文章的开头关键句供大家查找:Milankovitch propos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at the ice ages were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around the Sun.   另外,看看下面的背景资料会对阅读有所帮助。

背景资料1
地球轨道根数变化与第四纪冰期 Changes of the Earth's Orbital Elements and the Quaternary Glacial Epoch
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气候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时期以来冰期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冰体积具有近10万yr的变化周期,并伴有近4万yr和2万yr的变化周期,它们是由于地球的轨道根数变化导致的气候变迁所致;不同的地球物理资料中均存在上述类似的变化周期,表明气候变迁所导致的变化是全球性效应,证实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是基本正确的。他认为,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旋回的主因。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单一敏感区的触发驱动机制,即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信号被放大、传输进而影响全球。最近,由于大量高分辨率及精确定年的气候变化记录的获得,从以下4个方面构成了对米氏理论的挑战:1)一些低纬地区并没有明显的10万年冰量周 期,而是以2万年岁差周期为主,表明北半球冰盖的扩张、收缩变化并没有完全控制低纬区的气候变化;2)在最近几次冰消期时,南半球和低纬区的温度增高,要 早于北半球冰盖的融化,表明冰消期的触发机制并非是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3)大气CO2浓度在第2冰消期的增加同南极升温相一致,表明该时大气CO2 浓度增加亦有可能早于北半球冰盖消融;4)南半球的末次冰盛期有可能早于北半球。这就说明单一敏感区触发驱动机制已难以圆满解释所有观察事实,天文因素控 制下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正面临理论突破的新需求和新机遇

背景资料2
At the recent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one of the great papers in paleoclimatology was celebrated. The paper, entitled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 presented important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orbital theory of glaciation. Orbital theory goes back over a century but i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ilankovitch, who calculated the effects of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s on the seasonal cycle of Earth’s insolation (the radiation incident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Insolation varies on several time scales, including ~20,000 years (termed precession), ~40,000.

题目
1.  A..B. 对Milankovitch Cycles Theory的看法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再接受M的理论了
2. 主题题
选的不同的方法对某一科学推断的研究和看法(没有一个选项提到了Milankovitch Cycles Theory,所以猜测某一科学推断指代Milankovitch Cycles Theory)。
3.  Infer: 如果第一段那些“当时人们”有accurate carbon dating technologies 的时候,他们会怎样?(怀疑是第5题)
4. 新的学者(高亮了)对Milankovitch Cycles Theory的看法(怀疑是第6题)
5. 如果基于quantitative和radiocarbon方法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会有什么结果。(怀疑是第3题)
(答案都忘了,但此题不易解,干扰项严重)
6. 新时代的科学家同意的(怀疑是第4题)
我选的是A 50年代的科学家如果方法正确应该是要同意M观点的
7. 1970年的研究做什么了
我觉得貌似应该是revise专家的提议
8. 第二段的作用

TOP

2.2.5.        恐龙灭绝(2010-8-14)

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一段,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迷。传统观点(catastrophist)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陨石撞击在地球上,引起了天气剧烈的变化。但作者觉得不对。
第二段,如果陨石撞地球这个原因是对的话,那么那时将引起白垩纪温度的巨大变化。但是有fossil证明,有很多对温度更敏感的动物如鳄鱼都活到了白垩纪之后(没灭绝)。(V2:因为如果天气剧烈变化的话,某些specie的容易受影响的器官一定会被破坏。比如crocodile的某种器官,但是就发现的化石而言,并没有发现有这种破坏。)
第三段,新观点,也不能说这个假设完全不对,说不考虑那么不对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灭绝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不是直接影响,是因为陆地上的植物都死了。因此以之为食的食草动物死了,影响了整条食物链,通过影响食物链而使恐龙灭绝的。这种假设又遭到了反对,因为在化石标本中发现某个地区的植物是最后才灭绝。但是这个发现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假设,因为陨石撞击产生了大量灰尘在(某个地方?),而在freshwater中的生物比terrestrial的生物收影响小(此处有题),还有size 比较small的生物不如恐龙受到的影响大(此处也有题),因此灭绝有先后的顺序。
第四段,这个植物死亡可能是由dust引起。陨石撞击也有可能引起dust。所以陨石撞击也有可能是对的,虽然长时间有那么多陨石撞击的可能性有点小。
我没有印象有遇到同意灾难论的什么这道题……不过作者对于灾难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一开始说陨石撞击引起温度变化这种原因是不可能的。下一段提出植物死亡这种原因。最后一段说,植物死亡也由dust引起,而dust也有可能是由陨石引起。所以还是有可能的。
题目
问题1: Small animals和dinosaur的区别
我选的是更不依赖植物。因为温度变化已经被fossil证据证明不对,也就是说温度变化并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因此对温度不敏感也就不是small animals活下来了而恐龙没有活下来的区别所在。/ small animals are less dependent on ..(好像是食物吧)
问题2:水里动物和陆上动物比较怎样
选的是水里植物比陆地植物受影响少一些。
问题3:灾难论忽略了什么这个问题
选忽略了fossil的证据。(因为对温度敏感的动物的fossil证明了灾难论是不对的)
问题4:问从第三段suggest什么的
就是jj里说 水生植物比动物受温度影响小那提 我觉得jj答案有问题 因为温度是之前一段得毁灭轮的论调 已经被否了 这段说是食物链出了问题 plant kingdom很受影响 答案应该和这个有关。
问题5:发现的crocodile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我选天气没有剧烈变化
问题6:开头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V1答案我选  it offer(or discuss)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 the 恐龙灭绝的原因(总之是关于大灾难理论的缺陷的)
V2第一段提到了C提论,但质疑;第二段是说C理论has some 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 the dinosaur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C世纪。这个就是答案,我觉得
问题7:作者对catastrophists理论的看法
作者是说C理论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但注意,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了impact hypotheses,说C理论虽然有弊端,但还是能说明了the survival of reptile animals,即selective survival. 所以选答案时,注意不是对C理论的全盘否定,要结合开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答。
问题8:主题题

问题9:好像有2个题都是关于谁更受食物链或气候的影响,有terrestrial plant, terrestrial animal, freshwater plant and animal

问题10有个问题问作者对那个提出假设的人下列那个论述时对的
我选的是觉得那个假设不能很好的解释,反正作者的态度没有完全否认,也没有很肯定。:

TOP

2.3.        Astronomy

2.3.1.        金星氢元素逃逸(2010-8-13)

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一段 为什么金星上面那么干呀?由于离太阳近,造成大气层的Hydrogen脱离其地心引力往外逃逸。但是呢这个gas里面有Deuterium(H的同位素D),Deuterium的密度妨碍他一起蒸发出大气层的,所以如果大气层里面有没有残留Deuterium对Hydrogen的比例很高,则说明hydrogen蒸发掉了
第二段 很短,地球火星和金星虽然都是由太阳幸运演变而来,但是同位素测定表明三者的大气成分和太阳不一样,说明都发生过氢元素逃逸
第三段 我这里全highlight……非常长,说因为金星里太阳太近了,太阳辐射太大,Hydrogen的活动和地球不大一样的,(此处问为什么要说和地球不一样),然后就分析因为太阳辐射对他Hydrogen的影响,太阳辐射通量(solar flux)很大的话,水就会被蒸发到大气层,并在大气层被分解,然后蒸发出去。而如果金星曾经有像现在这样厚重的二氧化碳大气层的话,就能保持住大部分的水分。因为第一:遗失的水量取决于有多少水可以被蒸发到足够的高度以分解成氢氧,而如果有厚重的二氧化碳大气层的话,遗失的水量就会小很多(The amount of water that is lost depends on how much of it can rise high enough to be decomposed—which is less for a planet with a thick atmosphere);第二:云层可以反射并阻挡一部分太阳光,抑制“runaway greenhouse”效应。如果太阳辐射通量略小于“关键通量(critical value)”,金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像地球一样稳定的机制,但稀薄的大气层难以阻止水分向高处扩散,6亿年之后还是会蒸发掉相当于地球全部海洋那么多的水分(In short, Venus possessed climate-stabilizing mechanisms similar to those on Earth today. But the atmosphere’s lower density could not prevent water from diffusing to high altitudes. Over 600 million years, an ocean’s worth of water vanished. Any plate tectonics shut down, leaving volcanism and heat conduction as the interior’s ways to cool. Thereafter carbon dioxide accumulated in the air)。

题目
1 金星的Hydrogen的活动和地球不大一样的,(此处问为什么要说和地球不一样)
2第三段全部高亮!不过实话是真看不懂。。好像有一个问二氧化碳的,没看明白。。。
3为什么说Venus和Earth像
V1:我选A,为了说明存在氢元素逃逸
V2:答案是为了说明地球要分解二氧化碳
4有题问作者用什么证据证明Mars(或是什么别的星球)是存在氢逃逸的
V1:定位在文章第二段。
V2:估计跟那个大气层中的氘核氢的比例有关
5问MARS怎样。
三段,第二三段都是讲地球和VENUS的,只有第一段提到了,所以定位貌似应定位第一段。
6文章主旨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