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0
- 积分
- 2440
- 经验
- 2440 点
- 威望
- 243 点
- 金钱
- 243 ¥
- 魅力
- 243
|
小众的申请总结
以下都是楼主个人观点,回馈论坛也提供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欢迎探讨,不喜勿喷。
分享一下申请的过程和结果:
大概背景:香港本科,非投行咨询,G750+, GPA3.5+
第一轮:M7中的四所,结果:全部悲剧,其中只面了海面的那所,所以其实是完全失败的。
第二轮:Wharton+S16中的六所,结果:全部进入面试,选择面了其中六所,最后拿了4个offer,一个waitlist,一个拒信。
先从技术层面简单讲讲两轮的不同吧。其实我在第一轮之前还是做了很多的功课,甚至那时候以为自己掌握了几乎所有需要的理论方面的信息,但申请中确实发现因为写essay的经验不够,所以交上去的package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第二轮的话,所有的东西都做了一些修改和加强,但是其实改得都不多,最大的变化只有essay的一个方面:把自己原有的leadership story里加进了对行业的理解和洞见,然后对最后的结果、影响写的更深一些,但是本质的内容是没有变化的。就是这个看起来不大的改变,让我拿到了一些非常不容易拿到的面试,大概学校对于未来商业领袖的insight还是比较看重的吧。
因为第一轮的彻底失败,我在心态上经历了很多的历练,也被迫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申请这个问题。申请读书这件事,已经因为越来越多的竞争变得更加困难和成本高企,所以人们竟然就只能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夺这些反而还没有过去有价值的学位,也可以称之为留学泡沫吧。MBA不是一个life-changing magic,去了大名校也不代表你一定可以有所作为。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句话,去名校读mba的人其实大部分叫做“cow-wanna-be(s)”,因为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许多“big cows”并不需要这个头衔甚至这份经历。
另外,MBA毕业生太多太多去投行咨询,如果是为了快速偿还贷款尚可理解,但如果只是为了光鲜亮丽的生活,又怎么可能改变得了世界呢?优秀的人才都涌向这些行业,是多么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啊!不要说大家都是为了先去投行咨询学习学习,世界上称之为伟大的企业家的人们,可以对得起商学院所说改变世界的称号的人们,有多少是从投行咨询干起的?我相信对世界产生伟大影响的人和事,更容易隐没在那些默默无闻又脏又累甚至不赚钱的地方,不论那是个破旧的IT工作室,充满噪音的大工厂,还是疾病肆虐的贫瘠土地。所以我的意思是,MBA值得我们付出许多努力,但请不要把它神化,不要觉得非它不可。因此,我也并不太赞成很多人把申请无限prioritize。MBA是为了给个人提供职业发展的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资源,但它不是万能的,如果为了申请而把原本可以做好的工作leave behind,多少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我不赞成放弃一切去做campus visit,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金钱、精力,尤其是在不方便告诉老板自己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不认为去visit一定是明智的。在我看来,好好工作比其他的都更重要,即便你没有offer,工作上的努力也会payback,就算它不能令你很快的升职或者加薪,也会带给你成功需要的经验、技能、人脉,甚至成就感。更何况,一般来说好的工作成绩会让你的简历、essay都更加出彩。我曾经被有的校友批判过没有去做campus visit,但后来我还是依靠对学校的热情和真诚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学校而拿到offer,在此也给纠结于campus visit的同伴一点参考。
最后一点感想:人生的每一次成功,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勇气甚至遭受苦痛。这痛,是到申请截止前一天,把辛苦写好的essay给校友看却被批得体无完肤,忍不住默默流泪却在电话里用再正常不过的语气继续讨论和修改,熬了一个通宵才把论文交上去;是两周内飞四趟上海,其中一次发着烧跟校友打电话,然后一个人在酒店蜷缩在被子里默默承受,祈祷第二天能退烧继续面试;是一年半的每一天假期都在家里写论文,拒绝过无数同事朋友的旅行邀请,却不能分享理由;更是老板历经千辛万苦帮我争取到一个全世界都眼红的机会,我却必须为了不能令公司产生更大的损失而立刻拒绝。。。除此以外,我相信,成功还需要很多很多的运气。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因为缺乏足够阅历和沉淀,而很容易因为单一的事情就彻底自我怀疑或者自我膨胀。 但这一年多的经历,让我更加清醒的知道,当一个人不被认可的时候,他依然可能是一颗金子,但当一个人享受众星捧月的时候,也许他也只不过是一时的彩头好而已。申请的结果好,也需要保持谦卑;结果不好,也不要过于沮丧。人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所有的结果,都存在着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可能性,所以不论眼前是成功还是失败,最好怀着一颗理智却充满期待的心,那样容易快乐许多。不要忘了,不论我们做什么,最后都是为了更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