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影响孩子的世界观
在陪读群体中,也有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他们坚持把孩子送到外国,然后家长就以陪读的名义过来,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孩子挣学费来打工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这样的“打工家长”有很多。
在新加坡,有的陪读家长因为家境不好,不得不在餐馆或者超市一天打几份工,就像赶场一样,一天跑几个地方。而在加拿大,有些拿“探亲签证”、但行“陪读之实”的家长,每天的打工时间甚至超过了十二个小时。虽然这能够缓解留学费用的压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很难起到照顾孩子和帮助孩子的作用。一天打工下来,父母往往很累,和孩子并没有很多的沟通,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也形同虚设。而这类靠打工挣学费的、陪读父母的工作的场所,往往是嘈杂的流通类场所,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一些,所以,他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非常现实的想法,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世界观。有些上进的孩子看到父母很辛苦,会奋发努力,搞好学习;而不少孩子看到父母天天打工挣钱,每天谈论钱多如何如何好,说自己的学费多么多么贵,反而会产生厌学的念头。而父母工作压力很大,当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好,就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孩子就造成了逆反心理,反而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大,缺乏上进心,达不到出国留学的目的。
解决陪读的负面问题
陪读产生的这些负面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关键看父母如何去做。
首先,父母要放下“海外文化差异”的包袱。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岁数大了,去学语言没面子,也学不会,根本就不愿意去接触当地社会。这种情况越久,自己和当地社会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信息的渠道就会越来越窄,这就造成了和孩子沟通的障碍。而有些家长心态很开放,四十多岁了,照样背起书包去学外语,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这对于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些辞职之后来国外陪读的父母,有些人事先就把陪读期间要做的事情计划得很好。例如,利用陪读的这段时间,发挥自己的专长,写一些有质量的研究性文章和调研项目;也可以和国内一些报刊联系,做海外撰稿人。还有一些家长,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定要在陪读期间学会一种自己认为重要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英语、初级会计、音乐或者书法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能排解内心寂寞和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
而很多打工挣学费的陪读家长,也很顾及孩子的情绪,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把工作时间安排在孩子上课时间,哪怕少挣一点钱,也希望和孩子多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所以,陪读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父母自己。
专家提醒:陪不陪读,要慎重考虑
了解各国陪读政策
出国陪读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各国的陪读政策。国外的留学陪读签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夫妻陪读签证,这类陪读签证存在于大部分留学国家,申请资格主要是正式配偶,男女朋友或未婚夫妻则不被承认。另一种是父母陪读签证,这类签证只存在于部分国家,像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新加坡有关政策规定,配偶关系和父母关系的陪读都有可能,但后者必须是16岁以下孩子的母系亲属。
多国不许陪读打工
尽管陪读者工作机会难觅,但新加坡仍算是众多热门留学国家里对陪读者打工最为宽松的一个。其他国家的陪读政策往往非常苛刻,德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则没有明确的陪读签证,但家长和亲属可以通过申请访问签证,到国外陪读,期限一般为三个月;有的国家规定,有多次出入境记录的,可以放宽到半年,但这些国家都不允许陪读者打工。
大部分国家都规定,申请陪读者必须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作为保证金,以确保在陪读期间的生活有经济保障。
留学陪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留学陪读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尽管有的家长在国内有不错的工作、学历很高,但一旦到了国外,就只能当餐厅服务员、收银员等,甚至只能成为一个专职的家庭妇女。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陪读母亲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尽管如此,陪读的好处也不应该被掩盖。许多留学界业内人士表示,父母陪读有利于对未成年小留学生的监护和对子女日常生活的料理,还可以消除小留学生的孤独感,避免出现亲情缺失。最重要的是,家长能够在学习和心理上对孩子有所指导。一些小留学生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比较重,如果家长在身边,就可以有相应的引导,不至于使孩子误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