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1
- 积分
- 1490
- 经验
- 1490 点
- 威望
- 117 点
- 金钱
- 629 ¥
- 魅力
- 315
|
申请数量
第二批的申请人数远大于第一批的申请人。第二批人申请的时候面临的竞争对手有上一年的申请者,第一轮拿到Offer继续申请的,第一轮被Waitlist的。(一些不精确的数据,第二批申请人数量会至少是第一批人数的 1.5倍以上。一些硕士项目,第二轮和第一轮的申请者比例能达到惊人的3:1。)。
第一轮的申请者的对手基本分成两类。上一年第二轮或者第三轮被拒的再申请者,刚考完GMAT的人。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上一轮的第三轮申请者在申请被拒后,今年第一轮申请,短时间内自身背景没有显著提升。那么也不是主要的第一轮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一些人,前一年拿到interview后被拒,那么今年第一轮申请,连面试都没有)
🌟:第三轮的人数比较少了,但录取名额也会少很多。
申请背景
商科主要都是主流背景居多(Consulting,Financial Sevice这种)。那么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对比,又显而易见了。如果你是咨询,211 985这种申请常规背景,那么申请第二轮或者第三轮就会有不小的劣势。因为第一轮肯定有相似的背景人申请,而为了确保班级的Diversity。招生官的目光就会放到其他的背景申请人身上。当然除非你特别优秀的话,那么你们两类人都招。
总体来说第一批的学生质量的确会高于第二批的。但是如果你在元元的战友群,那么肯定听我在之前反复强调:“定位”一词。人们只会看到镜子中自己喜欢看到的样子。你们去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每一轮录取人大概背景。跟你背景类似的人往往都是哪一批申请的。如果你超过这个背景太多了,那么你需要考虑自己去这个学校可惜;如果你跟这背景达不到,那么你也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去的了这所学校。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第一轮在网上报offer的大神多,就以为第一批对你激烈了。但这种情况下: 1)往往最出色的人才会去网上爆背景,这种人也不多(况且网上有太多虚假的信息了。元元遇到过人,前一篇帖子说自己的文章被jhu的mkt给拒了,新的文章说自己被hsw MBA全录了。);2)这批人跟你的背景,在申请的时候不会一起比较。
备注:
我曾经建议过一些执着于名校,背景特殊,但不一定能够到名校的申请人,第三批来冲刺。但是如果热的学校,比如hsw,那么第三轮对亚洲人的录取名额也是啥都不剩了。
每个学校划分pool的标准不同(大家可以关注网申系统里是让大家怎么填写的)但海外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肯定会有优势(更快更好适应商学院生活和同学),包括绿卡(就业),影响排名的硬性指标。当然如果你工作领域很特殊,那么也能给同学课堂的反馈和贡献很多。
能做精英就别做奇葩。虽然diversity是好事!但学校更关注的是:1)你对行业的insight,真实能力和贡献怎么样;2)出来找工作是否容易一些
而且第二批的gmat分数整体也会比第一批要高,毕竟有那么多时间搞了。
录取人数
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录取人数差不多,而且第一批更容易拿奖,如果第一批拿奖的人选择不去商学院读书。那么奖再会发给下一轮次的申请者。
备注:
🌟:第二批申请的时候关注第一批哪些学校的招人标准超过了他实际原有的,导致着。(这种情况下非常少出现,但的确出现过可以捡漏的机会。我有朋友原本进这个国家tier 2-3的学校。但是我们当时分析tier 1的其中一所,前面都没有招到人,身边都没录取到。然后我们就把他的职业规划重新定位,把自己的特殊经历串到一起去,最后顺利申请成功。)
建议
1. 忘记第一轮还是第二轮:
认认真真做好职业规划,写好essay和简历,好好做学校和行业的research, 准备好材料才是最重要的。
2. 常规/非常规背景:
如果你是常规背景那么趁早申请,如果你是非常规背景,那么可以尝试投机取巧下。但还是我上面说的话,能精英就别选择做奇葩。毕竟商学院不是公益组织。学校最终关系的还是那些实际的的东西:
1)是否能找到工作,提升就业率和salary标准。
2)影响排名的硬指标。
3)给班级和community的insight和contribution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招生官在看大家材料的时候,会有一个想法(我脑补):这个孩子的规划他想清楚了么?能在我们这成功么?我们能怎么帮到他?
3. 还没有经验:
那么均匀的分布你第一轮和第二轮申请策略。据我多年帮大家修改essay的经验来看。大家写的第一个学校往往都是最糟的。然后越改越好。
4.定位好竞争对手:
人们总是看到镜子中自己喜欢看到的样子。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分析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匹配学校的地方,给学校带来的贡献,那么成功申请就差一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