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商学院活动] [转帖]]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MBA

谁说成熟稳重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之外?朱小燕,不知道下了飞机去找谁的情况下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站在以为CEO 就是党委书记的起跑线上完成了哈佛MBA 的学业……诚实,可以让一个弱者变得强大。这个原则会帮助你。

生来不爱想太多;
诚实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有可能彻底改变一切。
22岁本科毕业进北京吉普;
26岁只身来到美国闯荡;
29岁获哈佛商学院MBA学位;
31岁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包括94年以后回国投资的几家公司……

朱小燕的经历听起来怎么都象是个一帆风顺的女强人。但朱小燕看上去真的不太像我所常见的那些女强人。在我想来,女强人大抵都应该是成熟稳重,谨言慎行的……而年近四十的朱小燕却依然带有一种少女般的率真,和我相识没多久,她就把自己的家底一五一十抖落在我面前:大学时代的初恋故事,哈佛落后生的遭遇,在美国因无知而闹出的笑话……听她的叙述,你一定会感到惊讶,很少有人能如此勇敢坦率地把自我清清楚楚暴露在他人面前,不隐善、不美恶,更何况是在一个只有数面之缘的生人面前。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份坦城和率真,令幸运女神对她格外地垂青,使她在关键时刻总能峰回路转、逢凶化吉,顺利跨过人生的沟沟坎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乡下来的灰姑娘

1962年7月,朱小燕出生在陕西省一个名叫铜川的煤城。当时小燕的父亲早巳被划为右派,经常挨斗,劳动改造。小燕五岁的时候,由于母亲家里家外两头忙难以兼顾,对一个右派家庭而言四个孩子的重担实在太重,便把年幼的她和弟弟送到了河南外公外婆家。

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在他长大成人后往往会沉入其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离开父母精心呵护的温室,和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小燕很早学会了照顾自己并承担起了看护弟弟的职责,这一切对她以后独立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她回首起这段童年往事的时候说道:“对父母亲来讲,送走我们是不得己的,对我来讲,因为是刚刚开始有记忆的时间高开的,所以迫切想念远方的父母是自然的,但离开父母并不是可怕的,现在想起来,要不是那段经历,说不定我一辈子都没勇气离开爸妈的身边。事实上,在以后每去的一个新环境都是孤身一人去闯荡,除了一开始的好奇外,并没有觉得可怕,甚至到许多不讲英语或中文的国家也能很自然地对付。”

当小燕八岁从河南回到陕西读小学两年级时,她巳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灰姑娘”。在铜川小学生眼里;这个来自河南的瘦小女孩真是个十足的“土包子”。从小在乡下长大、出生于右派家庭的背景使小燕的读书生涯一开始就蒙上了灰色阴影;同学们都看不起她。

也许是源于母亲的遗传,也许是自小离家的经历所致,小燕的性格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勇敢和好强,她并没有为同学的冷眼和嘲笑所吓倒,而是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迅速扭转局面。她是个天资聪慧的姑娘,再加上拼了命地刻苦学习,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校的环境,在三个月内成绩一下子跃升为全班第一。此后便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而且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终于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敬佩。

这一段幼时的求学经历与以后小燕读MBA时的初始遭遇可谓如出一辙。人生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之间其实反复证明着同一个真理:性格决定命运。要不是小燕勇敢好强的个性,她可能连初中都考不上,何论哈佛MBA呢?

飞出煤城的小燕子

小燕喜欢最好的。重点中学理科第一的她在高考时心里想的是清华,但由于母亲一心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小燕便顺从了母亲的心愿;第一志愿报了省内最好的理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选系科听了老师的建议,第一志愿选了机械工程系,因为文革前交大毕业的老师讲机械工程系是交大的王牌系,最好的。小燕如愿以偿。不幸的是,当时的高校制度是系别自报但专业不是自己决定而是由校方统一安排。小燕被安排到了她根本想不到的焊接专业。青春期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爱美爱虚荣的,年轻心高的小燕当然也不例外,一想到自己戴着个又冷又硬的面具干焊接活的样子,小燕就感到不寒而栗。大学四年,小燕就在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下得过且过地混过去了。

与许多早年有成的人不同,小燕的大学生涯可以用毫无建树四个字来概括。在我采访的MBA人物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活对其将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象小燕这样“蹉跎岁月”的倒还真不多。不过其实这正是小燕个性中缠绕了她一生的最大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那就是感性大于理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力以赴,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却永远提不起精神。还好小燕天生一副乐观的性格,专业不对胃口,她倒也乐得轻松,大学四年,除了完成基本课程以外,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幼喜欢的读文学书籍上了。剩下的便是和所有生活平淡的女生一样睡懒觉、跷大课、谈恋爱。

如果不是毕业分配时幸运地得到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小燕今天大概也不会坐在天香阁与我谈笑风生了,说不定还在西安哪个厂里当焊接车间的主任,下岗了都不一定。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于内陆城市的学生而言,能去首都工作永远是件令人羡慕的事。尤其是焊接专业那年支边名额和小地方很多,北京市名额只有一个。

小燕当时听到学校的安排也是惊喜得不得了。然而她未曾料到,当她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非但没有半点高兴的神情,反而冷冷地跟她说:“我决不同意。”母亲的理由是;“女孩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呆着,连外面世界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就一个人跑那么老大远,逞什么能呢?我当初就是太不懂事,太冲动,自作主张千里迢迢跑到陕西来,才遭了这么多罪。你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母亲有母亲的道理。她不希望她唯一女儿重蹈覆辙。当时年轻的母亲和远方父亲要结婚之际,父亲被划为右派。当她不顾家里的反对,只身一人赶到“新家“时,家里一无所有。面对这一切,小燕母亲并没有扭头就走,也没有一筹莫展,她选择了留下来,和爱人共同承担灾难。许多年之后,当小燕问起母亲为什么时,母亲坦然地回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你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不回头。”母亲这番话一定在小燕年轻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后每当在人生路上遭逢重大选择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耳边回响。而从小燕长大后的人生历程中,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母亲执着勇敢的性格对她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于一个乖巧了十几年的女孩子而言,要在如此重大的人生抉择前许逆家长,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小燕妈妈可能没想到;女儿血管里流动的是和自己同出一炉的血液,当年自己是如何反抗母亲的,小燕今天就会如何来反抗她。得不到母亲的支持固然令小燕感到痛苦,但她决不会就此委曲求全,她和当年的朱妈妈一样固执倔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凡是自己决定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八匹马也拉不回来。好在当了右派二十年,怀才不遇的父亲持不同观点,认为这是好事。当她拿着分配到北京的通知书回到家时,朱妈妈气得整整三天都没跟她说一句话。但此时,小燕的心却早巳飞到北京去了。

谁也没有料到,从小煤城飞向北京的小燕子,多年之后再飞回来时,竟已成了大洋彼岸的金凤凰。

北京吉普小干将

年轻的小燕满怀憧憬来到了首都北京。到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报道时,却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她被分配到了北京吉普,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大规模的合资企业。但那个年代的求职观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如今谁要是毕业进了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保证每个同学都眼红得要命,可在80年代初的大学生眼里,事业单位是个宝,企业单位是棵草,谁进企业就等于丢了铁饭碗,更别提连听都没有听过的什么合资企业了。小燕是独自进京,一个人也不认识,无处求援。不过生性乐观的小燕倒没把进合资企业看成一件多大的事,现在回头看当初的“因祸得福”,小燕笑着说:“其实也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我生来不爱想太多。当别人都在说合资企业怎样怎样,我却没什么概念。我觉得到哪儿工作都是工作,只要我努力上进,铁饭碗和瓷饭碗又有什么区别呢?”

就是凭着这份努力上进,小燕无论到北京吉普哪个部门都能立刻成为那个部门的得力于将。小燕一开始被分到了车身车间实习,每天穿着超体型油渍渍的工作服和机器打交道。很快聪明伶俐、工作认真的外地小姑娘得到了北京师傅们的喜爱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大学里学的那些焊接知识,这会儿终于在翻译美国图纸,安装设备派上了用场。北京吉普的办公楼被誉为“白宫”。对大多数的吉普人来讲,那是一个颇具神秘的地方,因为美国派来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在此办过公。实习期未满,由于工作出色,她被调到制造技术部担任经理助理的职位,进人白宫。就是从这时起她才开始逐渐接触到企业管理是怎么回事。

在此期间;一直藏于她内心萌动不已然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逐渐明晰了起来,她发现自己对企业管理存有浓厚的兴趣,她隐隐觉得这也许就是她寻找了多年的归宿所在。但同时她也越来越感到不满足,她觉得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仍然象婴儿般无知,她急切地渴望填补自己这方面的虚空,而想在一个企业内部系统地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是永远不可能的。她开始有了走的念头。从前听说过的一个遥远的名词渐渐进入了她的生活——哈佛。

出国风波

当时小燕并不了解MBA为何物,但她听说过“要留学去美国,学企管去哈佛”的俗语,知道留学读企管哈佛必然是首选。小燕向来是个行事果断的姑娘;一有了出国的念头,她就马上去TOFEL考试报了名,当时高考试只有几个月了,小燕在工作之余匆匆准备了一下就上了考场,结果只考了500多分,这一成绩即使在当时也算是低的。当朱小燕向我透露这个当时认为是耻辱的秘密时,她显得略微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她还是很大方地跟我说:“拿到这个分数,我就知道申请哈佛肯定是没戏了,但我决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还是先去美国,再申请哈佛,这样可行性更强些。于是当时我就申请了另一个不要求托福高分的小学校,先出去再说嘛。”

面对挫折的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托福考砸锅可能是继小学转学遭歧视以来小燕碰到的人生第二大挫折,但从小时候起,小燕就从不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一遇到问题,她的第一反应总是怎么尽快地另辟路径、改变局面,而不是像许多女孩子那样要在其中沉顺很久才能缓过劲来。小燕说:“自怨自艾永远是毫无意义的,关键在于要勇敢乐观地正视一切,包括自己的弱点。”

可是小燕没想到在办护照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当小燕为开单位介绍信找到北京吉普的有关负责人时,那人告诉她公司有规定只有辞职后才能开证明。这样一来,小燕便面临了她人生第一次没有退路的选择。如果出国申请批下来了还好,万一批不下来的话,她非但丢弃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而且作为“外来妹”的她一日失去工作就马上会打回原籍,连在北京呆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朋友同事都纷纷来劝小燕千万别冒这个险,辛辛苦苦在北京打拼这么多年再被送回原籍那就太冤了。远在家乡的母亲听说了这个消息更是坚决反对:一个女孩子跑到北京就已经够远了;现在竟然还要去什么美国?!为了留住小燕,母亲甚至威胁说,如果她一意孤行就和她断绝关系。在这种差不多是众叛亲高的状况下,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要独自坚持自己的选择;实在是太难了。

但对小燕来说,去哈佛读MBA的诱惑力太强,即便是背水一战,她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理想。而且在这紧要关头,小燕个性中极重要的一面又发挥了作用,那就是“不爱想大多”。她说:“当时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劝我,跟我说如果申请不成,就会怎样怎样的。但我自己却从没有考虑过不成功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我觉得要考虑的话,那也应该等真的不成功了以后再考虑,而不是没有去尝试以前。其实人生每一步都有风险存在,需要时刻记住的只是这一步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而不是不断地考虑这一步会对前一步产生什么影响。”小燕的这番话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成功的真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是你抛得开的东西越多,最后收获的东西也越多。顾虑重重、思前想后的人会裹足不前、原地踏步,而无牵无挂、孤注一掷的人却能勇往亘前、一日千里。

尽管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小燕还是毅然辞去了北京吉普的工作。有趣的是,这个胆大的陕西姑娘接下来还做出了更为胆大的事情,办签证时当有关人员问她学成后是否打算回国时,她照实回答:“我不知道。连明天的事我都无法预测,又怎么可能知道两年后的事呢?”当我问起小燕为什么在众多各方面条件(包括托福成绩、申请学校、家庭背景)都比她优异好多的竞争者中胜出,最后拿到签证时;她说“诚实啊,我觉得诚实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不是不知道这类问题只是例行公事,说几句爱国的豪言壮语就过关了。但我当时最诚实的回答就应该是不知道,所以我就这么答了。还有就是必须得自信,你一定要相信别人能接受最真实的你。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的判断力。”结果这一次,小燕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出人意表地拿到了签证,朋友们听说这个消息时都不敢相信,也许这就是上天对诚实的最好回应吧!

初来乍到的无知少女

许多只身前往异国的年轻人在临上飞机那一刻都会感到特别的忐忑和孤单,一些女孩子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但当小燕孤身一个坐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时,她既没有觉得害怕也没有太多感伤,她甚至连下飞机后住在哪里都不知道,但她还是一路上兴奋不已。邻座的老先生被她的快乐所感染,忍不住询问起了她的情况,当他了解到这个陕西小姑娘非但从未出过国门,而且在要去的美国加州一个熟人也没有的时候,不禁有些为她担心了。他问道:“有人来接你吗?”“可能没有吧,我一个北交大的朋友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以前的外教,告诉了他我的航班,但一直没收到回音。”小燕回答道。“那你知道怎么和你的学校联系呢?”“不知道啊,到了那边再说罗,总找得到的吧。”小燕用她一贯的轻松语调回答。邻座的先生听了小燕的说法几乎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就这么去了?什么人都没联系过?”“对啊?会有问题吗?”小燕眨巴着大眼睛反问道。邻座的先生被她的反问弄得有些哭笑不得,从来没碰到过这么天真乐观的孩子,他想一时半会儿跟这孩子也解释不清楚;便跟小燕说:“这样吧,下飞机后你先找找有没有人来接你。万一没有的话,你就跟我走,我出差到美国已经好几次了,认识一个台湾人开的旅馆,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住在那里,对你应该会有帮助吧!”

下飞机后,那位先生和接机的台湾老板陪着小燕在机场等了好久,果然没人来接,于是便把小燕带到他所熟悉那家旅店。等到一问房价,小燕顿时傻了眼,她兜里揣着从亲朋好友那儿集资来的200美元,她原来还觉得这是笔不小的数目,现在才发现她的全部家当只够她住几天旅店。小燕有些为难了,她知道如果自己不住在这里,在机场陪了半天的台湾老板一定会不满啊,他需要客户呀,但若住下来吧,又实在是负担不起。诚实的小燕又一次发挥了她的优点,如实把情况告诉了那位老板;他听了之后,虽然略微有些不悦,但他看着小燕真诚的双眼,就让她用他的电话联系。于是小燕就在他的帮助下给朋友提过的那位外教打电话,电话接通了,小燕只听得有人在哇哇哇说话,具体说些什么没大听明白,而且她跟对方说话也毫无反应。当时国内录音电话绝对属于稀罕之物,小燕当然没见识过,所以此时她被搞得一头露水,只得又去求救于台湾老板。那位先生此时对这么个无知的孩子已经有些烦了,便说:“你把你是谁以及你现在的位置告诉他,让他尽快来接你不就行了嘛!”“但;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啊……”小燕尴尬地说。看着小燕的样子;他只得叹了口气,替她打完了这个电话。

打完电话后,小燕就这样坐在旅馆大厅里俊等了起来。若是换别的女孩说不定这会儿都急哭了,但小燕还是乐观地相信那个外教一定会听到电话录音、也一定会来接她的。所以在大堂里等人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表现出焦躁不安来,反而和住旅馆里的一些中国留学生聊起了天来。上天可能是特别眷顾乐观的女孩,事情就是这么巧,那个外教前一阵旅行去了,就在小燕到美国的前天晚上他刚回到家,而且第二天又要去亚洲一个城市教书。小燕无论早来一天或晚到一天,都不会碰上他;所以说小燕的运气也真是好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过话要说回来,我想,当时即使碰不上那位外教,小燕也不会哭哭啼啼、束手无策,她肯定照样乐观、照样不想太多,办法却会一个个冒上来。其实在她此后的经历中,也确实是这样。

在美国闹笑话

当天晚上小燕就在那个外教家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因为他要飞去亚洲;没办法送她到学校,一大早便开车把她送到了从旧金山开往伯克利(Berkeley)的地铁站,在教会了她怎么买票怎么坐地铁之后,就与她告辞了。于是小燕就这样一个人背着个大行李袋,拿着新买的地图按图索驻,找到了她申请的那所学校——ArmstrongUniversity。对国外大学体制一无所知的小燕还以为这里和国内高校一样,新生一来报道,宿管科就会安排宿舍,于是她注册后第一句话就问“我住哪儿?”结果被告知这不属于学校管辖的范畴,建议她到街对面去租一间公寓。小燕这下可傻了眼,一共才带了200美金的她怎么可能租得起房子呢?她灵机一动,又问校方她能不能申请奖学金,这回答案更绝了,学校非但不能申请奖学金还要她立马把学费缴齐。一系列残酷的回答就像是一盆冷水,把依然沉浸在出国快乐中的小燕一下子给浇醒了。怎么办?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既没住处又没钱,还有什么情况会比这个更糟糕呢!

这时候,小燕忽然想起,在旧金山的旅馆里碰到的那几个中国留学生曾经给过她一个中国驻美领事馆的电话。当时他们听说了小燕的情况后也都诧异于她的无知和大胆,猜测她一定会碰上麻烦的,于是便给了她这个电话,让她遇到困难就去求助。

小燕想到做到,立刻在街边找了个公用电话拨通了中国领事馆的号码,对方一听说小燕是个留学生,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是自费来的,还是公派来的?”小燕如实回答:“自费来的。”对方马上就说:“自费来的我们一律不管。”又累又饿的小燕一听领事馆的人这么说,平时脾气还不算坏的她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她没有装出一幅可怜相苦苦哀求以博得对方的同情,而是义正词严地说:“虽然我是自费来的,但我也是中国人啊。你们是代表中国政府,也是代表中国人民的。请你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有兄弟姐妹像我这样只身来到异国,遇到今天的困难,满怀希望地找到你们,却被一句‘自费的不管’打了回去,心里会有什么感受?”领事馆的人大概也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大胆的女孩子;沉默了好一会儿后,他说:“我们这边实在没办法帮你。不过你既然在Berkeley附近,那我可以给你一个U.C.Berke1ey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世界著名学校)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的电话,你试着和他联系一下吧!”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对小燕来说就有可能彻底改变一切。她马上又拨通了领事馆给的这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姓马的男生,听小燕叙述了她的大概经历后,他也吃了一惊,他忍不住问:“你就这么来了?”“对啊!”小燕好象己经是一百次回答这个问题了,她遇到的所有人都不相信世界h还有这样大胆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人都不认识.事先什么都没联系过,连英语都说得不甚流畅,竟敢一个人贸然闯到美国来,简直不可思议!小马当即就让她把现在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告诉他,因为Armstrong离UC Berke-ley很近,没一会儿小马就开车赶到了。一路上,他不断在感叹当留学生主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上过像她这么大胆的女生。感叹归感叹,小马还是很热心,目前小燕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在UC Berkeley担任了多年助教的他立刻给那些自己熟识的学生打电话,帮她联系住处,最后有一个名叫陈佩莉的数学讲师因为刚搬进一所新公寓,丈夫暂时还在中国没过来,便答应可以让小燕住几天。从一大早来学校到下午2点,小燕忙碌紧张了大半天,总算是找到了落脚点,没有沦落到露宿街头的地步,她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松了口气之后,小燕开始觉得肚子咕嘻嘻叫唤起来了,从早上忙到现在,她还一点东西都没吃过呢!陈佩莉要到6点才会回家。她一时没处去,就跟小马提出想找个地方吃饭。但小马接下来正好有课,没办法陪着她,便给了她一张UC Berkeley的地图,让她自己去找。于是小燕闹出了在美国继录音电话后第二个笑话,而且这次还在众目睽睽之下。

她在Berkeley的大街上看到第一家快餐店就走了进去。现在在中国这类快餐店随处可见,而且小孩子的胃口也已经从小被肯德基、麦当劳熏陶得完全西化了。可是在小燕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吃过这些东西,因为在台资企业工作,她还见识过某些食物,但一想到它们那副粘乎乎的模样,她就没了胃厂。不过这会儿身处异国的她没得选择,而巨饿慌了也顾不上那么多,于是她便站到了柜台前,想随便要点东西哈。可临到她说话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是那么糟糕,她到美国这两天遇到的几乎都是会说中国话的人.所以她还没怎么发觉这一点。但轮到她一个人面对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了,她简亘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她便指着服务员身后的牌子指手划脚地说Number one,Nu。her Two…等好不容易搞清楚了她还不知道要给多少钱,只好把一张 100元、一张 20元和一张 5元摊在手里,让服务员自己挑。服务员这时对这个麻烦的顾客也有些意见了,小燕看到他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便跟他解释道:lh。s Is my first day her。!”对方一听不由乐了,灿烂地笑着对小燕说:“GOOd IUCk!”

收藏 分享

初识乔治

这声“GOOd IUCk”的祝福似乎真的给小燕带来了好运气。佩莉是个非常热心友善的姑娘,她说只要她丈夫还没来,小燕就可以无限期地免费住下去。学校和住处都落定了;小燕心头的哈佛理想便又开始浮现了出来,她很清楚自己到美国来决不是为了现在这所学校,这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罢了,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哈佛。

正在小燕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她又一次遇到了贵人,这也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一GEORGE OSTER。乔治是UC BERKELFY的曾获MacARthur奖的著名生物教授,恰好也是佩莉的朋友。在一次周末聚会上,佩莉把小燕给带去了,说是要介绍一个特别胆大的“中国小朋友”。他们聚会的地方是一家很有情调的法国小餐馆。小燕一开始就以土老冒的形象出现在乔治面前——一个连刀叉都不会用的中国女孩。当他听佩莉叙述完了小燕来美国的故事后,便问小燕:“你既没带钱,也没联系住处,就这样跑到美国来,究竟想干什么呢?”小燕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为了上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管理系)啊!”乔治听了一愣,随后反应了过来,笑着说:“你说的是HARVARD BUSINESSSCH00L 哈佛商学院)吧!”小燕听了也一愣,在她所学的英语里,她只知道SCH00L是指中学,大学应该叫UNIVERSITY,于是她又一本正经地重复了一遍:“是HARVARD UNIVERSITY,不是SCH00L。”这下,乔治真的被逗乐了,看来这个天真胆大的中国姑娘确实名不虚传。他没有为小燕的无知顶撞而生气,反而和蔼地告诉小燕,她想去哈佛学管理的那个地方就叫做“HARVARD BUSINESS SCH00L”,而她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就应该读MBA课程。这一切名词对小燕来说都是闻所未闻,如此新鲜,她直觉地感到坐在她对面的这位气质儒雅的先生正在为她开启一扇她梦寐以求的大门。

当乔治再一次问她:“你说想去哈佛学企业管理,不是开玩笑吧?”小燕急了,这是她执着追求的梦想啊,怎么会是开玩笑呢!她急切地回答道:“我可是非常认真的;我就是要进哈佛商学院!”乔治听了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女孩子呢,操着一口broken English,连HBS和MBA都不知道,竟然一心一意想去哈佛读MBA。面对这样一份坦率的勇气,天真的执着;他被打动了。聚会结束后,他把佩莉拉到了一边,跟佩莉说:“你带来的小朋友确实很有趣,我想她现在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帮她。”他叮嘱佩莉第二天就到银行给小燕开个帐户,在他认为这是进入美国社会必经的第一步。同时他还偷偷塞了张五千元的支票给佩莉,让她存到小燕的帐户里去,但嘱咐她千万不能告诉小燕,就说是中国留学生集资的。因为他看得出小燕是个自尊心和个性都极强的女孩,决不会轻易接受他人施舍,但就凭小燕手头剩下的200多块钱,别说是哈佛,连ARMSTRONG的学费都缴不起。

矢志不渝考哈佛

得到大家帮助的小燕终于正式到ARMSTRONG上学去了,但她的心却不在这里,始终牵挂着哈佛商学院。和乔治熟了之后,一有空佩莉、她和乔治就会聚一下,每次聚会说到小燕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大家都仍把它作为一个近似玩笑的话题来谈,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以小燕目前的水平,那绝对是一件impossibl(不可能)的事情。乔治和佩莉常常劝小燕不要固执于哈佛,不如改变一下志向,继续学工程,就近去UC BERKELEY上学算了,反正这也是所世界著名大学,还有可能申请得到奖学金,不像HBS,不但学费昂贵,而且是不能申请奖学金的。反正好多人为钱改志愿,但小燕总是坚定地回答:“我不干。我一定要上哈佛商学院!”佩莉和乔治对此只能摇头兴叹,拿这个固执己见的女孩子没办法。

回想起那段独自坚守着一个不被大家看好的理想的艰难岁月,小燕颇有感触的说:“我身边每一个人对哈佛的了解都比我多,所以他们都不支持我去申请。搞得我当时虽然天天喊着要读MBA,其实连具体操作有哪些步骤都不清楚。”有时候大了解一样东西确实会令人心生畏惧,而不太了解的人反而能横生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王朔所说的“无知者无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次,佩莉和乔治带她在UC BERKELEY附近逛书店时,她发现有家小书店里关于MBA的资料特别详尽。她当时就多长了个心眼,把这家书店的名字和门牌都默默记了下来。第二天,她便特地逃课来到了这家书店。那些资料书都挺贵的,小燕买不起,她只能把这些书都抱到书店后面专供读者阅览的地方;把这些书都一本本摊开来查找 MBA资料:哈佛、耶鲁、斯坦福……正当她埋头在一大堆书中时,突然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她抬头一看,原来乔治今天恰好也来买书,撞上了。乔治看着在乱七八糟的书堆里抬起头的小燕,脸上满是发奋的神情,眸子里透着一股倔强,心中不由一阵感动,他盯着小燕的双眼一字一顿的问:“你来真的?”“嗯。”小燕干脆地点了点头,一点也不回避乔治的眼神。就在那一瞬间,乔治终于看清了这个女孩性格中最宝贵的东西:执着坚定。

中国的古语有云:“良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君子不可不知恒”,恒心毅力可算是最古老的成功秘诀了,但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却依然适用。乔治当时就被小燕的这种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所打动,暗自下定了要默默帮助她、支持她的决心。很多羡慕成功人士的人常常会愤愤不平地问:“为什么他们一遇到困境就会有贵人相助,我却从来没碰上过这等好事呢?”其实贵人和机会是一样的,他只降临在吸引他又不辜负他的人身上。

得到乔治帮助后,小燕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才算真正有板有眼地步入了正轨。恰巧那时佩莉的丈夫来了,小燕便从佩莉那儿搬到了乔治家,全身心投入到了申请的具体事务中。小燕真算是蛮幸运的,GMAT、TOFEL和GAP,俗称申请MBA的“硬三件”,历来都是缺一不可的敲门砖,惟独1989年小燕申请的哈佛当时不要求GMAT分数,这对于英语薄弱的小燕来讲真是个极好的机会。

在推荐信、本科成绩这些资料都从中国寄来了之后,小燕开始进入了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写Essay。所有替小燕出谋划策的朋友都告诉过她,Essay绝对是申请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在学校对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Essay等于是给学校的第一印象,而巨像哈佛它一定会问一些和你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此来了解你的世界观、逻辑思维、综和分析,以及是否具备成为一名管理人员的潜质。所以小燕不光花了大量时间在写 Essay上,而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每个题目的深刻理解上。最终能够获得哈佛的青睐,小燕的 Essay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小燕谈到进哈佛以后的事时说道:“我擅长写 Essay的名声算是在哈佛传出去了,以后好几届的师弟师妹一写 Essay就会想到来找我,甚至在我毕业几年后还有人找上门了来。”通过和小燕的几次交谈,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当时她的EssaY会博得录取委员会的欢心。

她是个非常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听她说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她擅长用一些细节生动地建构精彩故事,当年 Essay时她也是凭这一手打动了哈佛。在看多了豪言壮语或泛泛而谈之后,突然看到一个个小故事搭起来的人生历程,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呢?比如说在回答“你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是什么”时,小燕就叙述了自己如何在北京得到前往美国的机票这一件琐碎的小事,来阐述当时中国的外汇市场和国民收入状况,以小见大、翊栩如生,绝对比那些描绘自己如何在商场拼杀的文章要吸引人多了。善于表达自我的人,一定善于与人沟通,而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善于管理企业——哈佛对小燕的最初好感大概就是缘于此吧!

不过小燕的英语还是不过关,TOFEL这次又只考了580分,想进哈佛600分历来都是底限。所以一拿到成绩,小燕就慌了神,但她立刻想到的是要通过什么办法来补救。她马上给哈佛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这个大胆的女孩在信里说自己的实际成绩肯定比TOFEL成绩要好,希望校方能给她机会证明这一切。我想这封信对于小燕的意义并不在于哈佛相不相信她的陈述,而是让哈佛看到了她面对失败所做的积极反应,这一点也许比TOFEL600分还要重要。接下来的面试风波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哈佛面试

有天早上,小燕还在睡梦中时;突然听到乔治在楼上大喊:“小燕,快起床,哈佛给你来电话了!”小燕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在做梦,等她意识到是真事时,赶紧从床L一跃而起,高度近视的她匆忙得连隐形眼镜都没戴,就跌跌撞撞地跑上了楼去。她拿起听筒时,心还在一个劲地乱跳。那个哈佛的老师先是赞扬了小燕一番,声称她的 Essay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便开始问小燕问题。还没睡醒的小燕又是头晕又是紧张,这下她的broken English就更bro-ken了,她结结巴巴好不容易把那些问题勉强回答完了,对方客气地问她:“你的英文水平好象还有待提高,请问你现在准备如何加强?”小燕立刻回答自己一方面在上语言学校,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看报看电视。对方加问了一句:“那你平时都看哪些电视节目呢?能举个例子吗?”偏偏那会儿小燕一个栏目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她急得要命,于是便脱口而出“ SESAME STREET(芝麻街——儿童节目)”。电话那头愣了几秒钟后传来了一个诧异的声音“SESAME STREET?ARE YOU SURE?” 这时小燕已经彻底头昏脑涨了,她只得回答YES。

电话一挂,小燕感觉简直糟透了,连SESAME STREET都说出来了,那还有什么戏唱。她的心清一下子跌入了绝望的谷底,几年来的企盼和努力难道就因为一个电话而转眼成空了吗?这时乔治来到了她身边,他关切地询问她怎么样,小燕当时的脑中一片空白。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无法乐观面对自己的失败,面对乔治她神情木然说:“我什么都想不起来,反正是全完了。”乔治问:“你怎么会发挥得这么糟呢?”小燕委屈地说:“我特紧张啊,而且他这么早打电话过来,我还没清醒过来呢,连眼镜都没戴,头晕乎乎的。”乔治说:“那你跟他解释啊,他不是给你留了电话吗,马上打过去告诉他你的情况。”小燕惊讶地看着认真的乔治。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这种情形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祈祷,而不可能再去找对方解释,不然就会显得很没面子。面子观很多时候确实束缚了东方人的手脚,原本可以主动出击的时机往往在被动等待中消耗殆尽。而美国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相信什么事都要去尝试,没有尝试就放弃,等于自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乔治的话就像是给小燕打开了一扇天窗。想通了这一层,小燕马上就给那个老师打电话,跟他解释因为时差的原因(哈佛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伯克利则在美国西部的加州,要早三个小时),她还没有睡醒。再加上在电话里她又听不太清,所以特别紧张,发挥失常了。希望能给她一个 FACE TO FACE的INTERVIEW(面试)机会。对方沉吟了一会便回答,考虑到她的 ESSAY确实写得出色,他们会协商一下再给她答复的。一周后哈佛的答复来了,他们同意在旧金山给她安排一次面试。

这次,乔治也认真起来了;虽然在小燕的整个申请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帮她,但以前他就像在看一个小孩子固执地追求一件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一样,只是觉得好玩罢了。到面试通知到来的那一刻,他才惊觉这个倔强好强的中国姑娘竟然走出了这么远!在准备的那一周里,他几乎比小燕本人还要紧张,他一方面向从未面试过的小燕灌输面试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还叫来女同事陪小燕逛街挑得体正式的衣服,教她化妆……

几年的梦想,多日的努力全要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内决定了,小燕步人面试人的办公室时紧张得将手上端的咖啡洒了一身。面试人是个看上去颇为严肃的女士;一开始就跟小燕说从未看过任何关于小燕的资料,所以对她一无所知,希望通过今天的谈话来了解她是否具备上哈佛的条件和能否毕业的潜力。这位女士平静的说:“如果你毕不了业,就是对另一个可以毕业但没被录取的人才损失,因为你占用了这个机会。”这下,小燕更紧张,她觉得自己像初到美国那会儿一样开不了日了。 这位女士看到她这么紧张,为了调节气氛,就对小燕说:“你是中国人吧?我祖父母在很久前曾经是驻华领事,在中国呆了很久,可惜我从没去过中国,在他们的描述中那可是个历史很复杂,很独特的国度啊!”从中国历史和现在的改革谈起,无论从话题上,还是从语言上,都是她最拿手的,小燕开始逐渐进人放松状态。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从中国到美国;从小燕面临的挑战到小燕准备如何克服,什么都谈。她们谈的津津有味,按约定20分钟结束的面试,结果小燕和该女士一聊就聊了两个小时!

面试结束后,小燕就强迫自己把它抛在脑后,每天仍旧正常地去学校上课。有一天傍晚,她还在教室上课,乔治突然打了个电话到学校找她,说是约了几个朋友吃饭,请她也一起去。小燕问:“吃中国饭吧?”乔治的回答令她很是有些意外:“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家法国餐馆。”不过小燕还是准时赶到了那里。一进门,她就听到了一阵掌声,她和乔治的好友全在那儿呢,然后侍者又打开了一瓶香摈并微笑着祝贺她。小燕惊疑不定,不知他们在搞什么鬼,这时候,她忽然看到了餐桌正中央放着一个一角写着“HARVARDBUSINESS SCH00L”的大信封,她渐渐有些明白了,但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乔治走上前来,微笑着告诉她:“如果哈佛拒绝了你,你收到的肯定不是大信封。如果他们录取了你;就会是个大信封。恭喜你了。这么多日子以来,你所做的一切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miracle’(奇迹)!”

这个不寻常的中国女孩终于凭她顽强的毅力进了HBS,同时也征服了所有曾对她抱有怀疑的人。

哈佛商学院的“落后生”

哈佛要求部分语言底子薄的海外学生在正式开学前要进SUMMERSCH00L(暑假学校)“热身”一下,乔治便陪小燕来到了波士顿。为了让小燕在那边有个照应,有一天他特地约了几个事业有成的名人朋友聚会,把小燕也带去了。听说小燕要去HBS,大家在聊天时有人便说起了这么个笑话:一个人死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三位好友,一个哈佛医学院的,一个是法学院的,一个是商学院的,决定募捐,以示悼念。第一个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先在募捐箱里放了一百美元,第二个哈佛法学院的学生也放了一百美元,轮到最后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他掏出一张支票,刷刷刷写上三百元放进了募捐箱。然后他又从募捐箱里找回两张一百美元的现金塞进了自己兜里。乔治的好友中,一个恰好是医学院毕业的,一个是法学院毕业的。当时大家听完这个笑话都哈哈大笑,惟有小燕傻愣愣的站着面无表情,一来她的听力不行,听带口音的美国话还有困难;二来虽然到美国半年多了,但从没有想到现金,银行利息,支票,取消支票有何关联,三来为何以此来取笑商学院。所以她根本不理解这笑话的含义。

大家看到小燕这副表情,不禁都有些错愕,等小燕上洗手间时就纷纷议论开来。小燕回来时听到人家正在谈论她,便站在门口不敢进去,她听到一个人说:“乔治老兄,你是不是钱太多了,给这样的傻女孩做经济担保人,完全是在浪费钱”另一个附和道:“是啊!她连英语都讲不好,怎么可能在哈佛读得下去呢?我敢保证第一年她就会被淘汰的。”乔治听了非常生气,他大声说:“你们根本就不了解她是个多么勇敢顽强的姑娘。说实话,在她填申请要我签字做经济担保人时,我确实没想到她会成功。但现在,她凭自己的执着努力,真的把这件impossible的事完成了,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为她承担学费是件很有价值的事,像她这么好的女孩,即便以后真的失败了,也应该给她机会去尝试,更何况我坚信她是决不会失败的。”听着乔治的一番话,小燕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头淌过,不禁热泪盈眶,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哈佛拼搏努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如此信任她的朋友。

可是等到真的进了哈佛,小燕才发觉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在她那一届只有她这么一个中国学生,作为一个从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大的中国人,她感觉自己先天基础就和别人差了一大截。这时候已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她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同学们整天把预算、资本的成本、折旧、利润、策略、财务报表,价值链,竞争优势……这些词挂在嘴边,而对小燕来说这一切都是她闻所未闻的新概念。所以在哈佛最初的日子,也是她常常闹笑话的日子。

有一节课上老师提到了CEO,小燕便问同桌CEO是什么东西?那个男生睁大眼睛看着她,就像看着个怪物似的,吃惊地问:“你不知道CEO?就是Chief Executlve officer呀!”小燕还是不太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呢?”男孩子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就是一个公司的这个。”这下小燕恍然大悟了;“原来就是中国的党委书记啊!”这次轮到那个男孩子茫然了,“党委书记是什么?”可见中西文化和社会差异的裂缝,是小燕学习的最大障碍。

几乎每天小燕都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名词是她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对于只知道分配住房的她来讲怎么可能理解买房贷款呢?还有好多作业必须用计算机,就连机算器也是商业专用的。在学习上,同学们都早已经步人了成年,惟有她仍逗留在婴幼儿水平。但哈佛商学院不是幼儿园,这里不是一个供你学习基本词汇的地方。小燕只有通过每天晚上给乔治打长途电话,问很多在乔治看来“乱七八糟”的问题,来增加自己的基本常识。在哈佛的第一年是小燕一生中学得最艰苦的一年,这种学和在国内读书时是不一样的,不是为了考试开几个夜车就能解决问题的情况,而是你怎么努力、怎么追赶都发觉自己和别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当别人每天都在高谈阔论财经动向时,她却还在为几个基本概念纠缠不清。这段日子,小燕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整整三个月的课堂讨论,她都没有发过一次言。哈佛商学院规定,每门课必须有10%人不及格。不及格课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该走啦。对于课堂发言占考试成绩很大比重的HBS来说,小燕知道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如果这样下去,再过三个月,她必被淘汰。这时候,连小燕自己都开始怀疑了,她想莫非乔治朋友说的是对的,我真的不适合读MBA,我真的会读不下去?

但是在重重压力下,她个性中坚韧乐观的一面又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没有因为落后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着急而心慌意乱。她只是一心想着要尽快扭转局面,找到一条途径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提醒了她。

喝酒交朋友

有一次她在校报上看到一则名为recruiting的消息,小燕心想recruit不是招兵的意思吗?难道要打仗了不成,她很紧张,马上给同班的一个叫David的加拿大同学打电话;问她是不是要打仗了。那个女孩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小燕回答说:“我在校报上看到的呀,如果不是要打仗,他们怎么会到哈佛来recruit呢?”David一听哈哈大笑,她说:“你这个小共产党,这是在为暑假工作招人呢!你怎么连recruit有招人的意思都不知道呢?”虽然这次小燕又闹了个笑话,但就是通过这次交往,DIVld理解到了这个小共产党的处境。她没到哈佛之前,在著名投资银行MORGAN STANLEY作财务分析员。她利用一个周末,教小燕如何用计算机建立财务模型及分析。

小燕这时候想到,每一同学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她就应该这样通过多交朋友、多问问题来增加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迅速补足自己常识的匮乏。同时;也让同学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事实。用与人沟通的办法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了。她本来就和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关系都很好,现在她更是经常一有疑问、哪怕是再无知的问题都毫不掩饰地去问小组里的同学;虽然她得到了很多热心的帮助,但因为哈佛的课程很重,大家各自的压力也很大,每天都是晚上2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很难抽出太多时问来专门帮她。

小燕的班里每星期三晚上11点在哈佛广场的一家酒吧有非正式的固定聚会。班里有95人,一般能去的人都是班里学习相对轻松的人,因为起码能在11点前完成当天作业。与其拼命做作业而没有名堂,不如冒着作业完不成的风险,先提高沟通能力。她第一次去就交到了一大群朋友,特别是男生,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而是他们都被她的海量给吸引住了。她像男孩子一样豪爽,谁要和她干杯她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还扬言要把他们喝得钻桌子,那些男生都给震了。我和小燕一起吃饭时,看到她不吃菜光喝酒,慕尼黑啤酒一大杯一大杯地喝下去,面不改色心不跳时,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些巾帼英雄的味道。没想到哈佛不但能锻炼人的管理能力,还能锻炼人的酒量。

以后每逢星期三晚上她都会在酒吧呆上几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像海绵般吸取知识经验。而且通过这种主动沟通,结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对小燕越深入了解就都越喜爱她,因为她是这样乐观坦率,真诚以待,而且极其幽默风趣。而且她那种直面困难、从不灰心丧气、坚韧不拨的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们了解到小燕的困境后都主动排班给她开小灶,这样小燕的水平便得到了飞速提高,再加上她原来是学工程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本来就强,所以很快小燕的落后生形象便得到了彻底地扭转。当年热心帮助她的这些校友现在都成了知名人士,和小燕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一个人想要成功,朋友和知识是两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哈佛校长亲免学费

到哈佛的第二年,小燕越来越如鱼得水,不仅学习上完全跟上去了,而且还幸运地被免了学费。

这件事其实也完全出于偶然。哈佛校长每年都要邀请一年级每个班迭出来的七位学生共进早餐,大家都把这个机会看作一项荣誉,有些班会选取抓闸的方式,抽中的同学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而小燕班级则是由班委会决定的,班长平时和她关系就不错,而且他觉得小燕是唯一的中国学生,又那么好强努力,很有特色,便把她列入了名单。

事情就是那么巧,校长接见那天,小燕正好被安排坐在了校长身边。校长看到身边坐着个中国学生,非常高兴,他兴致盎然地跟她提起了许多从HBS毕业的优秀的中国姑娘,包括美国现任的劳动部部长赵小兰,刘少奇的女儿刘婷婷等等,他说:“到HBS来读书的中国姑娘还很少啊,但几乎所有来的都是特别优秀的。那你是怎么来的呢?”在校长的概念里,在那个年代能到哈佛来读MBA的中国人,一定都是有家庭背景的。但一向率真的小燕也毫不隐讳,把自己如何辞职只身来到美国要学企管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校长一听,非常好奇,便问道:“那你的学费生活费怎么解决呢?”小燕又如实地把自己如何遇到乔治,现在如何借他的钱读书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校长听说了这种情况,沉吟了一会儿,便转向其它话题。当天接见就这么结束了,小燕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校长很和蔼可亲而且又举了那么多中国成功女性毕业生的例子来鼓励她,她觉得颇受鼓舞。

过了一阵,小燕接到学校财务处的留言,让她去一下。不知出了何事,她如约赶到。没想到她到财务处去的时候,那边的工作人员就告诉她,根据校长的要求,对她的学业状况成绩了解,认为她第一年是肯定过啦,并且已经替她联系好了基金,只要她签个字就能免除第二年的学费了。小燕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还会有这样的好事,但幸运女神就是这么偏宠这个坦诚的女孩子。不过她是流着自豪的泪,打电话告诉乔治的。

就这样,小燕顺利完成了哈佛的学业,马上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竞争了。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1991年,小燕毕业那年,恰逢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在裁员,工作机会缩减得很厉害。往年每人能得到几份工作OFFER的HBS MBA也感到了压力。学校统一的找工作时间是在毕业前的几个月开始的。

然而幸运的小燕又一次得到了贵人相助,一名教她的哈佛著名教授William Salmon对她很欣赏,主动提出可以帮她推荐,当时他先问她自己想干什么,对于HBS的MBA而言,最热门的选择一般就在投资银行业和咨询业之间。小燕当时就回答她想去咨询业;因为她觉得这是个快速锻炼人能力的行业,而她喜欢这种与人打交道、学东西多、有挑战性的工作。教授问她有没有想过投资银行,因为他认为小燕的素质;思维;应该去投资银行更合适。于是当天他就把小燕推荐到了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GOLDMAN SACH。几天后,GOLDMAN SACH给小燕寄来机票,邀请她到纽约总部体验一下。同学们对此都羡慕得要命,这可是美国本地MBA都求之不得的机会啊。但是小燕在目睹了解GOLDMAN SACHS 的运作方式工作内容后,便发现银行不适合自己,环境不熟悉,能力又得不到发挥。她有自己的原则,她知道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是永远做不好的,这样即使进了一个好单位,本身的潜能发挥不出来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发挥不出来就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价值。回校后,她给GOLDMAN SACH写了封认为自己不适合银行的信。然后她把此决定告诉了教授。教授盯着她看了半天才说:“你知道有多少人来说服我他们值得推荐……”小燕说:“你给了我比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信心。”

小燕执着地想往咨询业发展,于是便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一家家地投简历、一家家地面试。当时小燕的首选是MAC GROUP,这家总部靠近哈佛附近的国际咨询公司在行业内是顶尖之一,但小燕看重的是这家也是由HBS MBA 创立的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培养,对于感性大于理性的小燕来说,这很重要。MAC计划为总部从HBS面试120人中招6人。”共三轮面试,每轮三次。小燕过五关崭六将成为如最后一轮的12人之一。

过后,小燕的自我感觉挺好的,干是就和朋友们一起旅游滑雪去了。回来后她便马上检查信件,查询电话留言,看有没有她的OFFER。出乎她意料,MAC公司在留言中说小燕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她在别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应聘,他们一定会欢迎。小燕一听就觉得不对劲,她可不是这么轻易认输的,她马上给MAC回了个电话:“你们拒绝我的理由是不合理的。第一,你们说我没有工作经验是不对的。你有的工作经验我没有,但我有的工作经验你也没有,你们谁有在中美合资公司工作四年的经验呢?第二,你们要我先去别公司再来应聘也是不对的。如果决定了到哪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对公司忠诚,把别的公司当作跳板是不道德的。”当时接电话的人说6人已定,再没有多说什么,过了几天,小燕又接到了MAC的来电,说是让她到他们公司去一趟。小燕生来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虽然说了一番得罪人的话,她还是面不改色地走进了MAC的办公室,那个人事主管问她:“你在电话里说我们全公司所有的人都没有你所有的工作经验,对吗?”小燕干脆地一点头;“对!”“你认为我们希望你先去别的公司再回来是不道德的,你还这么认为吗?”小燕从来都不会为了利益说违心的话,这时候也不例外,她毫不畏惧地回答:“对!”那个主管透过深边眼镜凝视了她良久后,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们给你的OFFFR,我们决定今年招7人。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

在MAC工作的时候,小燕干得很出色,学得也很快,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当初她选择了GOLDMAN SACHS,而不是MAC,她大概也就不会在一年后和自己的丈夫——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一起创业,合开了现在这家投资咨询公司JSC GROUP。95年还回国投资了两家企业,一个是支援家乡建设的CONCORD PACIFIC公司;主要从事于草加工(该公司已被美国一家上市公司购买);一个是看好上海发展的申林木业,主要以独特的木门和地板取胜。

朱小燕眼下所拥有的一切恐怕是每个职业女性都梦寐以求的:有自己投资项目;在美国有一家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并担任多家著名公司的顾问;在缅因州有一幢数百万美元的的海边别墅;在家里有一个三岁的漂亮女儿给予她无穷的欢乐和慰籍……朱小燕的故事是不是会让你想起那个诚实的小男孩得到金币的童话?只是长大后,大家都把它淡忘了。

姓名:朱小燕
英文名:Xiao Yan ZhU
出生年月日:1962年7月14日
血型:AB型
星座:巨蟹座
爱好:种植花园
自认为的个性:
最常做的运动:下海
最喜欢的电影:破案片
最难忘的书:
最动听的歌:
最敬仰的人: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
最开心的事:喝啤酒
最尴尬的事:喝多说胡话
最讨厌的事: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情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

TOP

好东西,谢谢分享

TOP

谢谢分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