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眼中的美国高等教育:个体性

赤橙黄绿青蓝紫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大学教育逐步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进大学校园。不过,有一个问题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清楚: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大学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为以后找工作做个铺垫。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仅仅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就未免降低了大学的作用。

  对一般个体而言,20岁左右正是塑造价值观、培养个性、发展思维的黄金时期。而大学校园,恰恰应该提供这样一个适合个人发育成熟的土壤。

  什么样的学校氛围能提供最好的环境呢?丰富多元的、充满竞争和活力的,以及提倡个性的。美国的高校,或者说大部分高校,就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号称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美国的高校,五彩缤纷,集中了不同种族、族裔、民族、肤色、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处事之道、不同的个性特点。由这些个体构成的校园,俨然就是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之窗,在这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术水平,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不同文化的营养,从而达到塑造价值观、培养个性、发展思维的目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甚至来自某些你只在地图上见过的国家,你会是什么感觉?当他们讲述自己的国家、文化、习俗、传统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心情?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在大海里游过泳,就不知道大海有多么浩瀚,那种畅快的心情是游泳池绝对无法带给你的;同样,没有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体验,就不知道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通过跟他们的接触,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通过跟他们的接触,可以了解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是怎么思考的,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别人,包容一切。

  走在哥大的校园里,(我相信在其他高校也差不多)你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衣着有些“奇怪”或者“不合体”。说他们奇怪,是根据我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说他们不合体,是根据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殊不知,这正是人家风格的体现,估计人家恰恰觉得很好看、很得体呢。当我们慢慢习惯了不用自己固有的、惯有的价值标准去judge(评论或者评价)别人的时候,其实反映了你自身包容度的增加。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在美国生活的前几年,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不轻易去judge别人。各种文化的价值尺度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记得去年一个新同事去买衣服,挑了一件稍微有点“露”的衣服,她有点担心,怕别人说。另一位来了多年的同事安慰她说:别担心,没有人会judge你的,只要你觉得好看就行了。

  这种不轻易judge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时候,就更能表现出一份冷静和理智。去年曾经震惊全美的弗吉尼亚枪击案发生以后,我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群、族裔的反应。在路上,在地铁里,确实看到有些人非常激烈,甚至把矛头指向韩国甚至东亚国家。有的韩国学生竟然在地铁里遭到指责。但是,在大学里校园里情况截然不同。没有人会做这种缺乏理智、不合逻辑的推理,相反,老师和学生在讨论惨案发生的原因的同时,更多地是把理解和安慰带给韩国学生,这时一种理智成熟的心态,这种心态跟大学的氛围不无关系。

收藏 分享

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眼中的美国高等教育:自由

你方唱罢我登场

  说一件前不久发生在哥大的事情。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要求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并做演讲。当时反对的呼声很高,可是哥大还是顶住压力答应了要求。为此,一些民众集结在哥大门口游行示威。而哥大的学生中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反对者,为此,校长Lee C. Bollinger特地给全校师生发了一封信,解释了为何会答应伊朗总统的要求。信的最后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In a society committed to free speech,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times when speakers use words that anger, provoke, and even cause pain. Then, more than ever, we are called on to maintain our courage to confront bad words with better words. That is the hallmark of a university and of our democratic society. It is also one of our central safeguards against the impulses of intolerance that always threaten to engulf our commitment to proper respect for every person.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在一个崇尚言论自由的社会,难免会出现一些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痛苦的言论。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直面这些言论。这恰恰是一个大学精神、民主社会的独特之处。

  这是一个体现美国高校言论自由的典型事例。只要你的言论不涉及到种族歧视、人身侮辱、蔑视宗教等方面,说什么都是允许的。

  在哥大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演讲、讲座的通知,我曾经收集了一些,觉得很是有趣。比如说,前一个星期有西藏分裂分子的演讲,这个星期马上就有一个讲述我国民族政策和现状的报告。有谈日本教科书问题的,也有谈南京大屠杀的,也有谈人权状况的,绝对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刚来的时候还觉得新鲜,都想去听听,后来慢慢地就知道哪些是好讲座,哪些压根就是垃圾。

  哥大的学生组织据说有上百个,有一些奇怪得让人诧异,可是,学校绝对不会组织或者干涉,相反还会给与资助。当然了,这些组织必须符合校方的一些基本要求。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组织或者社团在校园广场上搞活动、发传单、演讲等等。你有兴趣的话,随便听一听,拿份材料看一看;没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TOP

哥大讲师眼中的美国教育:专业选择自由

换专业=换衣服?

  美国大学的极度自由,在学校管理和课程选择上也得到体现。

  首先,学籍管理自由。

  在国内上大学,同班同学年龄都相仿,背景也相差无几。可是在美国大学里就不见得如此了。你会发现同学们的来源差异很大,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已经工作过的成年人,也有休学后继续深造的学生,甚至还有退休人员。我第一年任教时有这么一个学生,大概50多岁,白人老太太,现在在纽约游览观光车当导游,她利用工作之余想学学中文。还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女生,高中毕业以后先在台湾一所大学读了一年,后来休学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了一年又想读书了,就申请了哥大,直接从二年级读起。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学校对学生背景的要求绝对没有硬性的规定。

  其次,课程选择自由。

  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生可以换专业、甚至换学校。但是究竟真的那么简单吗?要知道,在国内别说换个学校,就算换了专业都是天大的事情。

  确实如此。今年我有一个学生,以前在牛津读了一年,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课本,就辍学开始投资股票,大概做了4年又来了哥大继续完成学位,他最初的专业是东亚研究,去年换成了音乐,今年又改成了艺术史。我有时候跟他开玩笑,说他换专业跟换衣服似的。

  还有一个学生以前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学校读书,大二的时候因为成绩突出就被哥大录取了,一些学分也可以直接带过来。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转校必须在前两年内完成,过了二年级,基本上就不可以转了。

  至于课程,更是灵活。几乎所有的专业和课程都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没有什么“专业必须对口”的说法。学物理的学生读个哲学、学哲学的去修个地球学,都是司空见惯的。

  美国学校这种自由的氛围也滋长了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气。比如说,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横七竖八的躺在草地上看书,还有些喜欢“tan”的学生,在阳光好的时候,把衣服一脱,旁若无人地在那里晒来晒去。估计要是在国内,早就被带到学生处受教育去了。还有一点是曾经一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现象,就是学生穿拖鞋上课。冬天刚过,学生就拖拉拖拉地来上课了。即使到了11月份,还有一些学生乐此不疲。我跟他们说,在中国,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他们还觉得挺好奇——怎么把穿鞋的事情跟尊重老师联系起来了?时间长了,我也就见怪不怪了。

TOP

哥大讲师眼中的美国高等教育:叫我Judy

叫我Judy!

  说到师生关系,我想说说去年我选的一门英文课的老师。

  她大概有50岁,大腹便便,很有精神,说话嗓门大。第一节课,她自己介绍的时候就说:你们可以叫我Judy。当时我还觉得老师也许就是客气客气,怎么好直呼其名呢?于是下课的时候,我还特意说了一声:Bye-bye, Professor. 谁知道,她竟然大声地说:Call me Judy, Please. 说来也奇怪,当我喊她Judy的时候,好像觉得亲切了许多。

  后来逐渐发现,在美国根本不讲什么师道尊严。老师跟学生之间是一种非常平等自然的关系。老师不会板起面孔,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相反,他们会鼓励学生称呼自己的名字,以此拉近距离。有的老师甚至不叫学生的名字,而是叫诸如Honey, Sweet之类的爱称。说实话,那种感觉对我们这些很少说“爱”的中国人来说,感觉挺特别的,挺好的。当然,这些做法跟中国的传统的距离确实很远,我们也没有必要都跟着美国那样Call me Judy or Call me Jack. 但是,这里面体现出来的平等的姿态和作风值得国内借鉴。

TOP

哥大讲师眼中的美国教育:孔子还是苏格拉底

孔子还是苏格拉底?

  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先师恐怕非孔子莫属了,而西方也有一位哲人教育家——苏格拉底。这两个人似乎可以从一个角度凸现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

  孔子是圣人,他的语录叫《论语》。《论语》是指导君王治理天下、指导普通人为人处世的宝典。而我们,需要去仰望它,实践它。就好像俗话说:听老人的话,可以少跌跟头。因此,中国学生也习惯了“听”老师的话。

  而苏格拉底呢?他有句有名的话:“我一无所知,唯一比你们知道的多是——我知道我不知道。”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含义是需要我们好好深思的。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理念是孔子式的,而西方的大学理念是苏格拉底式的。

  中国的大学更多的是由老师传播知识,学生拼命地把老师讲过的东西当作至理名言记下来,结果导致很多人出了校门就发现根本不会运用。在中国人看来,老师就应该比学生知道的多,学生的任务就是把老师的学会,至于创新、超过老师,那要看个人的资质和造化了。但是美国的很多教授和老师则不同,上美国老师的课可以发现,他们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提问、去诘难、去挑战。即使是老师自己的理论、看法,学生也完全可以表示不同意,只要可以自圆其说就可以。这种不拘形式、没有障碍的交流,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发挥自己能动性的空间。

  中国人的聪明、勤奋、刻苦可以说举世闻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跟我们相比。就连美国学生也承认中国学生在考试成绩上遥遥领先。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却屈指可数呢?恐怕还得从培养人才的机制和理念上去找答案。

  就拿考试做个例子。记得以前在大学考试的时候,考前要把老师的笔记背熟,最好连老师讲过的例子都记住。可是美国的考试呢,截然相反。他们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有现成的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更多的是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国内都是成绩出类拔萃的,可是到了美国就觉得不适应。看着美国同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提,自己就是想不出问题来。为什么?这就是跟我们从小的培养方式有关。所以,如果有至于到美国深造的学生,千万要提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不管是哪个名人说的话,先打几个问号,提几个反对意见,这样才能成为思维成熟的人。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秀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从而产生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因此,能否营造这样一种鼓励创新的气氛,是评价一个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的大学精神似乎就欠缺这一点。

TOP

哥大讲师眼中的美国教育:优雅的现代公民

优雅的现代公民

  在美国的大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学生看起来那么轻松,是不是整天玩呢?这是很多人、包括我来美国以前的疑问。

  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并不轻松,而知名大学就更难读了。那些看似活蹦乱跳的本科生们,其实夜里都学到很晚。考前熬夜赶paper、准备考试更是屡见不鲜。因为我们的中文课在期中考试期间没有正式的考试,所以有的学生甚至要请假甚至逃课去准备别的科目。

  为什么这么辛苦呢?跟美国高校的教育目标有关,美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念叫“通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就拿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课程来说,其范围包括:科学类课程(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文化类课程(世界文化史、欧洲文化史、美国历史等);艺术类课程(绘画、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伦理学等),此外,还有诸如基础写作等课程。再比如普林斯顿,他们对理工科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除了数理化、计算机这些必修科目外,必须学习至少七门人文类课程,而且是必须从六个不同的知识领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伦理与道德、外语、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分析)中各选择一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在专业教育之外受到广泛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全面提高素质。

  通才教育的思想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传统。当时的大学目的在于培养神职人员和绅士,而不是提供职业的训练。在1950年以前,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是不包括任何职业教育内容的。他们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发展人的想象力、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合格的公民。

  作为通才教育的发源地——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受到指责。有人指出哥大的这种培养方式造就了一批“鸡尾酒会上的先生和女士”。而哥大的校长则非常自信的回应:没错,我们就是培养这种广闻博记、无所不谈的优雅的公民。现在我们国内都提倡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像哥大这样的培养方式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美国很多高校在第三年才需要学生选一个专业,而且还是允许变动的。这就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可以自由地寻找、确定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相比之下,国内大学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学生还没有进大学校门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甚至可以预测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即使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也很难变更,也就是说,只能一条路走到底。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扩展思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对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高三学生来说,怎么能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什么?怎么知道哪些领域适合自己呢?至于课程设置呢,一般都是紧紧围绕专业构建,出了专业的圈,学生一般都不会选,顶多有几门如同鸡肋班的选修课。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