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献给申PhD的非牛校小本的详细经验~转自佩林(一)

本帖最后由 小筑 于 2010-5-26 15:41 编辑

对于广大的博士全奖申请者,四月十五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每个人都要作出自己最后的抉择,漫漫申请之路,也将尘埃落定。在这个让人紧张又激动的夜晚,我彻夜未眠。在给教授正式发信接受offer之后,我便开始回忆这一路的风风雨雨,回味过去的那些得意的日子和失意的日子,并试图从自己两年来的经历中,萃取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后来者。

本文重点针对以下五类人群:申请PhD全奖;秋季入学;本科生;国内非牛校;理工科。其他类别的申请者请自行考虑本帖的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

目录

一、我为什么决定去美国

二、我的GRE和TOEFL之路

三、如何获得研究经历

四、对选校的一些见解

五、我的套磁心得

六、对录取过程的浅陋见解

七、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轨迹

八、我为什么喜欢佩林

九、感谢+祝福
收藏 分享

一、我为什么决定去美国

我萌生出国的念头是在大二(我是小本,目前大四即将毕业)。那段时间,我在思考: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我意识到出国可能会适合我。当时的想法很朴素,我不喜欢单调守旧的生活,我希望体验各种不同的东西,渴望try new things.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一直呆在同一块土地上,是一件很让人压抑的事情。我向往着能有机会,去一个陌生的国度,体验一下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看一看各地的湖泊山岭森林沙漠。我承认自己是那种有点理想主义的人。虽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理想主义”和“缺心眼”几乎是同义词,但我信奉“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因此决定将别人的看法搁置一边,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此后的经历更加深了我去美国的信念。后来进入实验室,给老师当免费的RA, 逐渐的了解了什么是research. 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彼岸的那个国度是一个更适合于继续我的研究的地方。可以说,对research的热爱,是我出国的另一个动力源。

TOP

二、我的GRE和TOEFL之路

1. 关于GRE单词

单词很重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类比和反义,而且对阅读和句子填空都有很大帮助。

对于单词,除了埋头苦背和坚持不懈,别无他法。这是我给学弟学妹们最重要的建议。红宝书要背多少遍?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遍数不是目的,记住每个单词的拼写和意思才是目的。如果你一遍就能记住,就不用再费劲背第二遍;如果你背了50遍还只能记住50%,那请你老老实实去背第51遍。拿我自己来说,我红宝书背了十二遍,考前能记住大概95%单词。至于最后能把Verbal考到600分(虽然跟大牛仍然没法比),我自认为和对词汇的熟练掌握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辞典,推荐使用韦氏词典。韦氏词典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英英词典,既可以帮助你更精确的理解词义,也有助于培养在没有汉语的条件下用英语思考和理解的能力。至于什么百度词典,金山词霸,这些在词汇学习的初期可以使用,因为这时候你的词汇量还太小,韦氏词典上的释义可能看不太明白。但当你的词汇进阶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请强迫你自己习惯使用英英词典。

TOP

2. 关于TOEFL的建议

除了前辈们的精华帖里提到如此种种方法攻略,我还有一些个人建议.

对于听力和口语,强烈推荐看各种英语对白的喜剧和电影。一定要选美国英语的,比如Friends。不推荐英国口音的,比如Little Britain。看的时候不要仅仅专注于剧情,而是要注意演员说的话。留意他or她的语调,口型和重音等等。除了电影和喜剧之外,还可以听一些英语的演讲,找一些你喜欢的名人的演讲音频,没事的时候听一听。可以挑一些最喜欢的,精听,多遍地听。我个人比较喜欢Obama和Palin的。巴马兄的就职演说和琳琳姐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的演说,我都听过十遍以上。练听力和口语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素材,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兴致,事半功倍。

说到这儿插点题外话。即使是美国人,他or她说的英语也不是“完美”的。模仿的时候千万不要学他们说话时的各种坏习惯,比方说,Bush的南方口音,Palin的Eye-rack, Eye-ran和New-killer,以及Chandler Bing的“Could that report BE any later?"

一定要把自己说的英语录下来自己听,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发音。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自己说的很多音都不准。如果听自己的Chinese English会感到很恶心,那就和Native Speaker说的对比一下,找出是你发的哪些音让自己感到恶心的,然后把这些音重点纠正。

TOP

3. 关于GT最重要的建议

在准备GRE和TOEFL的过程中,请记住学习英语并不只是为了好的考试分数。应该把准备GT作为提高自己英文水平的途径。精通英文能让你更轻松地应付PS,RL,CV等申请材料,更快的搞定网申,更有效地浏览大学和教授的网页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对于申PhD的同学,研究经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要做出像样的研究,能够流畅的阅读英文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英语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尤其是有志于在本科期间发表英文paper的同学,英文的重要性更不用我多说了。(插句题外话:随便找一篇英文文献,你能在里面发现很多红宝书里的单词)。再插一句题外话:对于学工科的学弟学妹,如果想将来进入学术界(即使是中国的学术界),建议你把英文学好,不推荐学什么德文法文日文。

我的意思是说,学习GT就应该脚踏实地,用过硬的英语实力来说话,不要迷恋所谓的解题技巧和应试技巧。如果可以的话,多花一点时间准备GT是值得的(我先G后T,G准备了8个月)。至于那些只有很短的时间来准备考试的同学,则应另当别论。

TOP

4. 关于新东方

该不该上新东方?这个要因人而已。如果你是那种需要有老师给你做出学习计划,带着你完成每一个部分的学习,并且把各种知识讲给你听的人,上新东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如果你是那种自制力好而且善于自主学习的人,上新东方的意义就不大。我承认新东方的一个作用是在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把考试和出国的基本流程和策略告诉你。但我不认为这是必须的:自己上网看帖或者询问有经验的同学,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要不要上新东方还要考虑一个成本的问题。一个是金钱成本。如果你的家境不宽裕又自认为能够自己搞定GT的话,何苦去花费父母四位数的RMB来报班?还有一个是机会成本。我当初上过周末班,每个周末都要顶着夏日,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新东方学校,晚上再坐同样长时间的车赶回学校,以至于每个周末都搞得精疲力尽。此外,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新东方听课的效率并不见得比自己看书做题效率高: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被老师用来吹牛和讲粗俗笑话。

TOP

三、如何获得研究经历

不要等,要积极主动地去联系老师寻求进实验室的机会。对于本科生参与研究,大多数老师还是欢迎的。其一,你要求加入老师的课题组,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其二,你可以帮他干活,他找一个免费的Research Assistant, 何乐而不为?因此,大胆的去跟老师联系吧,不要觉得多么麻烦他亏欠他似的。

能够进入牛课题组,跟国际知名的导师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对于像楼主一样出身于非牛校的同学,这种牛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实这些关系也并不大,关键要看个人努力。跟了牛导也并非一劳永逸;自己不努力的话,他再牛你不牛,那也白搭。进了不牛的实验室,跟了不牛的导师,如果你努力的话,也同样可以有所收获,就像楼主一样。

说说我自己。老板不算牛人,课题组也毫不起眼。但在这儿有几个好处。第一,因为课题组很小,我可以直接由老师来指导,而不用跟着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打下手。第二,老师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是对学术研究非常严谨执着,跟着他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三,我的老师人品也没的说,很乐意在学术上帮助自己的学生,最起码他绝对不会干那种跟学生抢第一作者的事情。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抱怨:你丫运气怎么就这么好,遇到一个这样的好老师。我怎么就点背,进了实验室老师对我爱理不理,什么事也不让我做,就让我天天纯打杂?我不否认运气的成分,但我更相信事在人为。肯尼迪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不要问美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人类自由做了什么”。同样,不要总是问老师为你做了什么,而要多问问自己能为老师做点什么。首先,要让老师愿意在学术上指点你提携你,你起码自己必须自己努力多学多看多思考,好好表现,让老师觉得你是块做研究的材料。其次,要让老师信任你。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把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尽量做好。如果他交给你的第一项差事你就敷衍了事,他也许不会批评你,但他今后绝对不会再找你做事了。第三,自己一定要积极主动。记住你不是老师计划内的学生,老师一般不会像push他自己的研究生那样push你,所以要想学东西的话,就全靠自觉了。

话说回来,不同的老师差距还是很大的。有一些老师的人品的确not so good. 另外,有的老师虽然很好很牛叉,但整天忙于行政或其他工作,对科研的事情不怎么关心,也不可能会有时间管你一个小本科生的事。如果发现你的老师是这种情况,那就悄悄离开即可。毕竟你不是他正式的学生,对他也没有什么强制的义务,你离开他的时候也不用感觉很不好意思。

TOP

四、对选校的一些见解

选校先定位,而准确定位却并不容易。对于出国风气浓厚的牛校的学生,可以询问广大师兄师姐,参考他们的背景和申请结果进行定位。可是对于非牛校的同学来说,就没有了这种资源。虽然版上报了很多往年的offer和申请者的背景资料,但这些对于定位的帮助实在有限。一方面,申请的难度每年都不同(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经济危机导致全奖申请难度骤然增加,用2008年以前的资料来定位,何以定的准?至于2011年如何,也没人能说得准。)另一方面,看论坛上报的背景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每年来发帖报背景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成功者(时运不济,申请不理想的同学,谁有闲情逸致写这种帖子?)过分依赖论坛上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定位过高。

虽然准确定位很难,但一个粗略的定位还是必不可少的。你最起码要清楚以你的条件能申到什么水平的学校,top 20, top 50,top 100还是top 200?在粗略定位的基础上,为了规避我上面说到的定位不准以及各种偶然因素的风险,选校的时候要拉开档次。比如说,楼主申请前给自己的定位是专业排名15-30,于是楼主的选校名单里,既有前五的牛校,也有专业排名60多名的学校。至于怎样分配不同层次的比例,我个人采取的是dream school 30%, 主打学校40%, 保底学校30%的策略。结果表明还算理想,各位可根据个人情况借鉴使用。

TOP

选择学校不能光看排名。要想增加被录取的概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该学校的教授的研究方向吻合,即所谓的match,也很重要。首先,申PhD的话,你是要去做研究的,如果你有相关的背景(上过这方面的课,或者参加过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做起来会比较容易上手,教授一般喜欢找这样的学生。其次,教授要找对自己的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如果你做过类似方向的研究,做了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甚至多多少少还做出过一些成果,那这些足以说明你对这个领域有兴趣(没兴趣谁会坚持那么久?)。再次,如果你对教授的研究领域很了解,套磁就会非常容易。否则你和教授真的没有什么好聊的。“XXX教授,我看了您的个人主页,您好牛啊,您真牛啊,您怎么就那么牛呢?”然后就找不到什么别的话可说了。这种套磁怎能有效?

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研究经历不match就没戏。拿我自己的经历说吧。我曾经被一个教授反套。我的研究领域和此教授相差深远,我对他研究的东西也知之甚少。当我如实告诉他这一情况时,他说这个都没关系,关键你要对这个东西有兴趣。你觉得我研究的东西是否interesting?如果是,我欢迎你来。我进一步问他,既然我不懂你的研究,你为什么有选中了我呢?他说,首先我看到你的GPA是你们系的top X,所以我想你一定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你有paper,这说明你虽然是本科生,但是你懂得如何做研究,如何发表一篇论文。在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很喜欢某个学校或者某个教授,但是方向不match的话,你完全可以去申请一下试试,希望还是有的。

TOP

美国的学校多如牛毛,但多数理工科全奖申请者只申10-20所。那么怎样选出这些学校呢?总的来说,选校要先粗筛再细选。粗筛相对容易操作。首先,把USNews的专业排名找来。比如你想申EE,给自己定位是专业排名50以前,你就在EE专业排名前五十里面选就可以了。然后,想一想这50所学校里面有没有使自己感到厌恶感那种,如有,则把这些首先排除掉。(拿我自己来说,美国最北部的某几个州冬季漫长,我受不了,于是首先把这几个州的学校全部排除之;某些学校位于都市黑人区,治安状况臭名昭著,亦排除之)。然后,要查看各校的招生要求。比如说,如果你托福口语只有20,而某校要求至少23,你就别申了。对于小本,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学校是否允许本科生直接申PhD。我没记错的话,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机械系都是要求PhD申请者具有硕士学位的(如果我记错了,请跟帖纠正)。这样,粗筛就基本完成了。

细选主要看各校你所要申的系里的研究方向,就是说看看每个学校的教授们都在研究什么。挑出与你自己的背景比较match的。其实细选的学问比粗筛要多,这儿先不展开讲了。

学校的录取习惯和财政状况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有些学校以狂发PhD的无奖(或者奖很少)的AD著称,俗称“水校”,又称“AD狂”。这种学校应慎重申请。再比如,有些学校可能某一年财政很困难(比如2010年的某些加州的公立学校),这些学校也要慎重选择。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尽量不选这种学校。如果你很喜欢这个学校,或者你很喜欢该校的某个教授,或者你的背景和该校很match,这种情况就毫不犹豫的申吧。其实即使学校再穷再抠,也不排除个别教授手里有钱。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的一个同学,今年就从一所据说财政不好而且喜欢狂发AD的学校拿到了全奖RA,因为虽然学校没钱,但是他套的那个教授有钱,这就足够了。据他说今年他们系给中国大陆就发了这么一个全奖。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