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征,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现在某外企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马征曾任新东方GRE词汇教师,那时候他还是个大三学生,虽然在新东方的经历只有一年,但凭借青春无敌、激情昂扬的授课方式,很多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年轻的老师。
2001年,刚刚步入大四的马征决定去美国深造,热衷于教育和科研的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毕业后能做一个教授,于是申请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优异的本科成绩和出色的托福、GRE,加之他对为何热衷科研的自我陈述,使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耶鲁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与此同时,当时的马征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新东方的GRE词汇班授课,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个性张扬、怀揣梦想的年轻老师。但那时马征认为自己还太年轻,没有足够的阅历给学生更多更全面的学习指导,出国留学对他来说,是一条充实自己的最好道路。“行百里者,看周遭事;行千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这是马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中国古话,也是他对于自己出国留学选择的诠释。2001年底,他毅然远行,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
初到美国,马征被美国的社会文化和学习环境深深震撼和冲击着,这就是很多人出国之后最有感触的culture shock。之前对美国学习生活的想象和现实的冲击让马征在积极的生活状态之中有过消极的想法。“这是每个留学生都要面对的,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会跟国内有很大的区别。”马征说。最让他感到震撼的莫过于美国的课堂气氛。
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对课题的疑问或见解不同,随时打断老师讲课,老师们也热衷于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共同探讨那些也许并没有答案的问题。讨论,是美国课堂上惯用的方式,但中国人不太习惯,刚刚踏入耶鲁校门的马征也像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在这些讨论中默默地思考,很少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渐渐地,马征发现,其实很多美国学生阐述的观点并不是已经思考成熟的,甚至有些听起来很简单、很不完整,但他们丝毫没有保留和顾虑,仍然大胆地说出来。相反,如果每次讨论都不发言,老师会认为这个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来。在逐渐适应了美国同学飞快的语速之后,马征在不放弃深思熟虑习惯的同时,开始尽量参与讨论。让他惊喜的是,尽管语速较慢,但所有同学和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倾听他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