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1995年,他们汇入中欧
1994年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
当月,中欧相继在英国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和国内的《中华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以及《新民晚报》上刊登招生信息,通过广告、招生咨询会、免费演讲轮番上阵吸引考生和客户。市场化运作,主动出击,中欧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
然而,3万元的学费,让很多人“不敢奢望”。但15个免学费的奖学金名额,又让人蠢蠢欲动。
齐欣准备挑战一下自己赌一把:如果能争取到奖学金,就辞职去读中欧。
首届中欧MBA吸引了1200位候选人报考,最终只录取60人,录取比例只有20:1,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更是低至80:1。齐欣赌赢了,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周曦宇也拿到了奖学金。
对于有过申请海外MBA经验的周雷来说,笔试和面试都是小菜一碟,他顺利拿到了offer,还斥巨资数万元购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当时在同学中也是寥寥无几。
1995年3月13日,首届MBA班预科模块开课;1995年5月8日,首届MBA和EMBA班开学。中国第一个全面拥有MBA、EMBA和高管教育三大课程的商学院就此扬帆起航。
首期MBA开班时,中欧还没有独立校区,同学们在交大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的五、六楼完成了学业。
当时,中欧为部分同学提供了为期3个月的海外实习机会,成绩优异的齐欣果断抓住了机会。
1996年,她第一次登上了飞往海外的飞机。
从事医药行业的她特别想去看看其他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便选择了德国大众公司,成为了国际市场部门的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实习生。
车型比较、案头研究、数据分析……有过外企市场部门经验的齐欣对这些工作熟门熟路,很快就能完成工作。然而,受传统东方教育长大的齐欣,并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实习的第一个月,她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无所事事。
但是,齐欣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第二个月,她在一次团队会议中,向同事们介绍了中国和上海,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浓烈兴趣,还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原来大家眼中的这个温柔内敛的中国姑娘身上,蕴藏了这么多宝藏。
此后,齐欣参与到了更多重要的业务和项目中,增强了自信心,并初步树立起了全球化视野。
齐欣的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中欧专业且国际化的教授队伍。
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中欧教授,齐欣、周雷和周曦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市场营销学教授柏唯良(Williem Burgers)。
在齐欣的记忆中,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专业知识,生动又有趣。周曦宇说,是柏唯良教授激发了他的批判性思维,教授常常会教导同学们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其所提出的一些与既有观点完全相反的思考方法,让这些习惯了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呼过瘾。
加入中欧时,周曦宇本计划毕业后在长三角地区找一家外企,当一名中层管理者。然而,金融学教授谢家伦的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谢教授对汇率知识的分析点燃了周曦宇的兴趣,他想学得更多、更深。在教授的建议下,他决定走上从未设想过的一条路——出国读博士,为成为一名金融学教授而努力。
对于周雷来说,他在中欧的收获则更为特别。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巴菲特的名字,但在某堂经济学课上,他学到了“石油曲线”的知识,他通过在香港的父母买了股票,在那个懵懂的年代,做了一笔成功的投资。读书第二年,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了婚,组建了家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中很缺这样既有本土背景,又接受了国际MBA教育的学生。第一批从中欧毕业的MBA学生们朝气蓬勃,充满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