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经验分享】平衡--GMAT启示录

考G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如果你能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GMAT高分和申请的自信,还有很多东西会对你将来在商学院的学习以及你的职业生涯都会很有帮助。

在任何时候, 包括在准备GMAT上,每个人都在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所以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霜雨雪, 只要你一直在走, 精彩就一直伴随着你. 我很珍惜这一年多GMAT的历程, 也希望大家同样珍惜,珍惜是让生活得以升华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如果说在一年多GMAT的漫漫征程中, 我获得些什么? 很多: 是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们的鼓励, 是前辈们高屋建瓴的提点, 是毅力与惰性的较量, 是凝听自己心灵深处声音的绝妙机会, 是对自己以及对人性的重新认知. 如果说最深刻的认识是什么? 我想是平衡--- 这个被我们的古圣先贤推崇备至的绝佳状态. 我从这里感到了深邃的力量,我才触及皮毛就已经受益无穷了. 所以借此与所有战友探讨一二.

GMAT是一种平衡: 心态的平衡,自我与外界的平衡,战略与战术的平衡。

一、心态的平衡

1.我想这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心态使分数上下一百分都不足为奇, 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我一共考了三次550(2003/4/25), 690(2003/12/29), 760(2004/5/12)。 第一次最紧张,第二次心态最好,第三次还是有点紧张。 第一次,认为GMAT简单,半职复习了四个多月,以为能得个700以上的分数,可一到正式上场,发现题目比预期难得多,顿时六神无主,结果应该发挥的水平都未能发挥,分数就可想而知了。第二次复习从去年9月份开始,持续了三个多月,每天四五个小时。有了第一次的分数,这一次我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心里反而轻松,考前的一晚睡得也不错,最后的成绩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但看到结果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决定要再考第三次了。第三次从今年2月开始,历时三个月,结果尚可,但我对我临场的表现不是很满意。这一次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很轻松,没受到患得患失的困扰。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能靠着自己的实力上750,即便是遇上4篇110行的阅读,我也决不放弃这个想法。同时我设想:即便这一次又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不过是真正成功的前奏,它只会让胜利更加灿烂。乔丹在上初中时想加入校篮球队,可是被认为水平太差,因而被主教练拒绝了。可乔丹并没有退却,他说:哪怕命运让我趴下100次,我也会在101次抗争中爬起来。每每想到这句话,我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这是一对矛盾的心理,但只要能够把他们和谐地统一起来,你就达到了平衡。平衡就是这样一种临界的状态。这种平衡的心态让我平时复习效率较高,也帮助我从容地应对了考前及考试中的一些小意外。因为天气太热,我家里又没有空调,所以考前一晚睡得不是很好,只睡了5个小时,早上五点就醒了,之后一直处于迷糊状态。当我真正醒来时,脑袋有点疼,不过我丝毫不介意,我想没有什么能拦得住我。不过我出发前还是决定吃了一片头疼药,尽管我知道它有些催眠作用,我想临场我会比较兴奋,应该不会犯困。不过考数学时还是犯困了,考完数学时,出考场晕乎乎,一不小心被花坛突出的边角在大腿上刮了很长一条口子,裤子也破了,上面满是血迹,我一下疼得清醒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无论考场上发生什么,都不要太在意,只要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VERBAL我前二十的状态很好,有种享受做题的感觉,除了个别语法要通过固定搭配解决外,其他的题我都很有把握,几乎每一个题我都做了两遍(其实考完后想想,觉得没有必要做两遍),我感觉到我已经把ETS看透了。此时内心掩饰不住的激动,有种想得790的冲动。我想这也许是我犯下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而且历来我就有这种贪多的心态。当我做完前二十题时只剩下30分钟了,我的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心态便开始有些失衡了,于是拿出了我平时做KAPLAN的速度。但不幸的是我还想把后面每一题都做对。心态的变化让我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语法总让我有种举棋不定的感觉。做到最后10题时只剩下11分钟,我的心态进一步失衡,导致这后面的语法怎么也读不懂意思了。所以不要总想着最后结果,请把注意力放在手头上的工作,这样结果可能会更好。当结果出来时,有些遗憾,不是因为分数,是因为自己不成熟的表现,我知道我能做得更好。

2.仔细思索了自己这三次的心路历程,身旁战友们的得失,我想大致把准备过程以及考试中的心态分为以下四大类:Ⅰ.专注而不焦虑,Ⅱ.专注但焦虑,Ⅲ. 不专注但不焦虑,Ⅳ. 不专注而焦虑。

其中第一类心态最好。无论是在考试的准备过程中还是考试中仅仅关注题目的本身。这是一种最佳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复习效率会比焦虑状态下高10倍(结论源自《十倍速学习法》,作者:著名学习方法专家,瑞士 薇蕾娜·施坦娜博士,南海出版社),而且临场往往能超常发挥。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之功,可它又是任何成功必备因素之一。许多纵横古今的人物都是凭着这种心态达到人生的颠峰,如邱吉尔每次在演讲前会把演讲内容对着镜子练习数遍,练习时根本不想结果会如何。到真正演讲时,他只是专注于把自己练习的成果最好地展示出来,但每一次演讲结束后都是掌声雷动。世界顶级高尔夫选手泰格·伍兹1997年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打出了一个一百多年来别人从未打出来的成绩,当记者采访他时,问他问什么能打出如此出色的成绩,他的回答让人吃惊。他说他只是把脑海中的动作重复一下罢了,没有考虑任何的结果。要想练就这种心态的确需要花些功夫,看似浪费时间,但从整个考试过程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来,实质上它的产能产出比更经济。有一个比较流行的锻炼心境的的方法--瑜珈里的“冥想法”。大致上就是每天学习前花几分钟,闭上眼睛,坐端正,然后深呼吸,想想自己生活中高兴的事,或是去过的美丽的地方, 然后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开始复习,效率会有较大提高。我和一些战友都做了尝试,效果很不错。

第二类心态稍次。在考试准备过程中,这种心态可能影响还不太大,但在考场上容易带来令人意外的结果. 在备考过程中专注是必须的,但如果太焦虑,就会产生负面结果。 其一,他会影响你的脑电波,降低效率;其二,当你焦虑时各种负面的想法不断在你脑海里重现,会占有相当比例的时间(结论源自《把一天变成26个小时》,作者:美国前海军军官,温斯·帕奈特,团结出版社)。在考场上过多焦虑会极大影响你的思维过程,基本无法发挥平时应有水平,程度因人而异。导致焦虑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我观察,大概可分这两类:一、恐惧失败,二、恐惧批评。第一类心态主要是被自己以前各种失败的记录所困扰,总在脑海中不断模拟自己GMAT各种失败的可能。第二类心态,主要是源自周围的人,特别是亲密的的人的看法或评价。在这种心态中,脑海里会出现当自己考不好时,领导上司,父母或伴侣各色的打击或负面评价。我也曾被这些东西困扰过,但我走了出来。我运用了一个“放大镜”(自己暂定,受到启发《如何把一天变成26个小时》)原理。第二次考试备考过程中,起初隔三差五这种焦虑会袭上心头,我每周固定抽一个时间运用了这个原理,数次后就控制了这种情绪,到第三次准备时已基本消除了焦虑情绪。具体说来就是花上一个小时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最差结果全部想一遍,能想多差就想多差,然后想想自己可能的对策。当我想像完之后,我发现,其实这些结果根本不会对我的生活带来本质的影响。之后我又想想最好的结果,能想多好就想多好,之后这一天甚至这一周都会轻松愉快的学习。

第三类心态更次。备考过程中基本进入不了状态,效率不高,每天被一些其他杂事干扰,心里总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不重视。考场上这种心态比过度焦虑稍好,至少能保证基本发挥。这种心态根源主要是太过自信,第一次考试容易失败。我第一次备考过程中就犯了这种错误,可到了考场上反而过度焦虑,发挥完全失常,否则成绩也不会让人如此之沮丧。对于这种心态,我建议早些开始做模考,清楚自己的水平,这样不至于盲目自信

第四类心态最差。备考过程中不但没有效率,而且容易神经衰弱,导致心烦,失眠等。考场上简直是一场噩梦,对于本来很少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考完后要很长一段时间,心态才能恢复平衡。对于这种心态,“放大镜”原理就更显得重要了。冥想时不但要想最差的结果,更要多想最好的结果,同时要不断找找自己的优势。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优势,其实只是没有人发现你的优势而已,所以你要自己来发现。我认为任何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我对此坚信不移。我想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巴恩斯―爱迪生的一个同事。当爱迪生已是大发明家并且已经拥有自己的试验时,巴恩斯还只是一个流浪汉。他每天生活在饥饿,自卑中,可当看到爱迪生的各类发明时,他的内心燃起了兴趣的烈火,一个惊人的想法闯进了他的心灵:一定要成为爱迪生的同事。他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爱迪生,所有爱迪生的雇员都嘲笑他,爱迪生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有些被打动了,于是开口说:“我们这儿暂时缺个扫地打水的杂工,你愿意试试吗?”“当然”,于是巴恩斯便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没有任何变化。要是换成别人早就辞职了,可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目标。终于机会来了,爱迪生发明了一个样子古怪的口述机,他的雇员及合作伙伴都不愿帮他推销,他们认为根本不会有人买这种希奇古怪的东西。可巴恩斯提出让他试试,没过几个月他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成为全美范围内这种机器的总代理商。我们GMATER拥有同样强烈的愿望,难道我们会不如一个流浪汉,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我也是凭借着强烈的愿望最终获得了理想的成绩。我刚开始复习GMAT时,英语基础不好(大学四级六十多分),我也曾怀疑过我能否到达自己的目标。可当我听到了这个故事时,我摒除了所有的疑虑,只是每天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可以,你们一定也可以。其实只要你放下焦虑,疑惑,坚定去行动,成功一定是你的。

3.还有两种心态一定要摒除:一是侥幸心态,一是负面心理(心理与心态稍有不同,前者比较隐秘,难以察觉,表现形式不固定)。侥幸心态是任何成功的大忌,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共识了。另一个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有,只是它不容易察觉,但它确实影响很大。大部分人在各个不同方面,都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通常这种影响表现为把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同负面信息中对应的部分对比,之后或多或少的改变自己对某事物的评价及观点。特别是当自己在做一件自己没把握,或是曾经失败过的事情时,对类似的负面信息特别敏感。随后会不期然的把这两者做比较,进而诱发各种负面心态,害怕批评,失败等。我们就拿GMAT为例,如果你从未在各种考试中获得优秀成绩或是你曾经失败过,此时你读到了很多与你有些类似经历的人遭受失败时,不管你有没有明显的把他和你对比,你的心里已经受到了些影响。如果你意志非常坚定,这种信息就会是一种借鉴。如果不是,那么它会在随后的过程中,诱发你最薄弱的心态。请从现在开始就锻炼你的意志吧,它会在未来的挑战中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时间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所以很多人认为,干一件事情时,不能心有旁骛,所以要等到考完后再锻炼。可正是因为时间的宝贵,我们要有一石数鸟的理念。我们把镜头一路拉到我们生命的终点吧:还有多少挑战等着我们?签证,面试,论文答辩,工作面试或创业,工作职位调整,公司亏损,公司被兼并或破产,再加上婚姻、家庭,及各种人际关系的各类危机。一件比一件重要,一件比一件更难处理,一件比一件更需要平衡的心态。难道你认为在简单的情形你处理不善,在复杂情形时你能得心应手?那时再锻炼自己岂不是难上加难?

在此我想以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结束这一论题的探讨,同时算是共勉吧:不欲速,不欲小利;欲速则不达,欲小利则大事不成

二.自我与外界互动的平衡

  

我很喜欢研究各类成功人士的传记,通读了很多传记后,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任何个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及内心自我不断的加深认识的结果。战胜GMAT的过程也是如此,你不但要了解GMAT的特点及本质,你还要了解你自己,这个过程是一个INTERACTION。我们很多人太注重前一方面,往往轻视或忽视后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那么你对GMAT的认识不会太全面或太深刻。

1.  同样是两个月的全职或半职准备,同样的英语基础,同样的复习时间,同样的教材,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禁不住疑惑万分。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学习习惯是其中一个主导因素。某些方面的习惯通常是这样形成的:首先是自己想做某些事,经过一些数据或信息的收集及初步处理后,在自己意念中形成做这件事的程序及技巧,随后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的意念行动,再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做或多或少的调整,接着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及才智体系判断这些实践的程序及技巧,最后经过一些过滤,一些行为模式及技巧在思维中沉淀了下来。以后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会自动从思维库中调用相应的行为模式及技巧,它在实践中就以我们日常所说的“习惯”表现了出来。Topway上很多高手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征服了GMAT,并非夸大事实,他们已经有一套如何在短时间内战胜高难度考试的模式及技巧,其实就是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中国人历经考试无数,有心人会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有效的实践模式及技巧会保留在记忆中,多少及有效程度会因人而异。我历来不是一个这样的有心人,我想很多战友同我一样。因为以前的我对学习兴趣不大,对于学习及考试基本不总结,考前都是临时报佛脚,甚至连抱佛脚也没有固定模式,只是随心所欲。但现在我要面对一个高难度的考试,毫无学习习惯的我怎么可能马上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我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打个比方, 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练武功一样,这些学习习惯就是练内功。内功一旦炉火纯青,再来练其他功夫,不管是刀剑还是拳掌,怎么练都能成绝顶高手。如果没有雄浑的内功,即时你得到再厉害的刀剑或拳脚秘籍也不可能成为绝顶高手(《笑傲江湖》里风清扬的独孤九剑除外)。高手们用数年练就的内功不是你我一下能到达的境界,但只要练成,便能无招胜有招。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效的学习习惯才是决定GMAT的根本,所谓的做题技巧,不过是锦上添花。不要同别人比,要同自己的昨天比,甚至同自己的前一刻比。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才能避免各种主观因素,让GMAT的成功变成大概率事件。

到底怎样在短时间内培养适合自己的GMAT学习习惯?我建议初学者开始做一到两个PP3的模考,感受一下GMAT的各个部分。再把Topway上牛人心经里各个相应的部分,花一到两天,集中看一到两遍。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OG关于各部分的复习准备指导和考试技巧,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拟一个复习进度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有各部分的做题复习总结程序及方法:之后先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三十天左右(半职复习每天约4-5小时)或二十天左右(全职),每天花半个小时检查自己是否按照计划所列程序及方法做题。如果没有做到,记住把自己没有执行的原因写出来。第二天做题或总结前把昨天的记录看一遍,保证今天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这个阶段后做一个KAPLAN或PRINCETON的模考,之后再看看自己的错误根源是否已经在计划中有相应的对策。如果没有对策,再花一天时间看反复看看牛人心经中关于自己的薄弱环节的探讨,同时再仔细阅读OG。如果有对策,看看是否有效,想想能否再进一步改善。之后做一些调整,然后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每天同样做记录,复习昨天的记录。这样又执行二十天,你会发现你的一些做题过程的拙劣习惯会越来越少,而一些好的方法及技巧渐渐植根于你的意识中了。不过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我的三次复习时大概花了二十天左右形成了一些好习惯:如看语法时附加逻辑及意思理解,做阅读时注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的差别,做逻辑时辨认每个选项的逻辑推理过程,做题时把每个选项都看完,定期复习两三天内的错误。有一点想提醒大家,计划不要做得太苛刻,要有张力,每天设定的任务不要超过自己承载能力的80%-90%。我第二次考试时计划太严格,几乎没有几天完成过,所以很沮丧,导致后期根本就不按计划行动。(这是我们5、15广州聚会时一位高手的心得,她说复习前、中期要有一定张力,不能用全力,否则到冲刺时就冲不起来了,我也深有同感。)

2.记忆力可以说是任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记忆力大致分为暂时记忆力(working memory),认知记忆力(recognition memory),和长久记忆力(recall memory)。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关于怎么运用他们为GMAT备考服务的问题。

一定要锻炼暂时记忆力,他对于各部分做题时都很有用,对于阅读的作用就勿庸置疑了,对于逻辑它能帮你建立清晰的逻辑主体,对于语法它能帮你理清句子的架构,对于数学它能帮你迅速解题。可是怎样锻炼暂时记忆力呢?方法很多,而且效果因人而异,我试过两种,在这里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是图像法―把关键性文字转化成图像,保留在大脑中。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同感,自己对一些电影的经典场面总是记忆犹新,但对一些描述这些镜头的文字过不了多久就忘了,所以图像更容易记住。当我在读文章时,一边读一边把可能的出题点(通常是观点或对比点)想象成一些图画,读完一段,马上回忆一下这段主要有那些画面。整个文章读完了,在脑海中就如同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如一篇文章讲了某些植物圈灭决的三种理论,第一种讲了冰河的影响,在我脑海中就出现了冰天雪地。之后作者提出依据,因为化石中的植物是同一时代,这样大面积的灭绝只能是气候的巨变所导致。那么我脑海中马上出现一块巨大冰块把地面上所有的植物压在下面(代表植物圈被冰河气候灭绝)。这就是我的思维及记忆过程。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有连贯性而且条理清晰;第二,由于以一些出题点为依据进行加工回忆,所以答题时速度会比较快。但也有两个局限:第一对于一些陌生的主题没有办法进行加工处理,第二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有时会忽略一些关键词。另一个预期法―读文章时对文章进行预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中文框架,当文中内容有某些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就容易把他们记住。这样读有三个优点,第一比较符合中国人习惯,中国大部分人是以文字处理信息的。第二对一些关键词敏感度提高,解题精确度提高。第三即便遇上陌生的主题影响也不大。我一般是两者结合起来用。

认知记忆力主要是用来扫除文章中生词的障碍。文中一些非关键词虽然对理解影响不大,但对阅读速度及心态有影响。这些词越少,对心态的稳定及阅读速度就越会有正面影响,反之亦然。所以我建议单词量少于一万的战友,熟悉一下新东方出的《GMAT的词汇》,但不要花太多时间。刚开始准备时,每天花40-60分钟用最快的速度扫一遍,不要试图穷尽脑汁把它记住,只是看看就行了。第二天再用10分钟把昨天看的复习一遍,没记住的把它划出来。第三天同样花10分钟看第二天的内容,但同时还要花5分钟复习第一天没记住的单词。以后以此类推,每周六或周天再抽40-60分钟把每周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样滚两三遍后就基本可以了。

长久记忆力主要是用于一些关键词句,及出题点的记忆。譬如主题题中一些动词,每段主题句的态度词,以及能影响对比的程度词,这些词的精确含义要长久记忆。这些词最好先查查英文释义(推荐使用WEBSTER英文电子词典),再结合文中具体意思,把他们的英文意思中文化,但同时最好记住英文释义,这样你记住的不仅仅是意思,还有语境。这些词要在做完题后经常复习,让他们进入你的长久记忆

有时记忆力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产生负面效应。我主要想谈谈两点,一个是关于机经的记忆,另一个是关于老题答案的记忆。可以说机经的记忆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帮你预先熟悉考试内容,但又会影响到现场阅读。我是5、12号考的,由于是月初,所以数学机经一道没遇上,阅读仅遇上三月机经中的一篇。不过我倒觉得这样反而好些,我没有受到太多记忆的干扰。通常来说机经的记忆主要有两种干扰:错认,偏颇(概念源自《记忆的七宗罪》,作者: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丹尼尔·夏科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场上当你看到类似文章时会去回忆机经中的内容,然后把记忆中的内容认为是你文章中读到的,这就是错认。如果机经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对你形成误导,使得你对文章内容掌握不全面甚至相反。有时当你回忆机经内容受到你自己知识体系的干扰,你会自动加上或删掉原来机经中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描述,这就是偏颇。因为记忆内容不是文章本身,它同样会误导你。还有一些战友声称新题已经做完了,老题的答案基本上都记住了,做老题时总是不期然的回忆出正确答案,感觉做老题没有太大提高。的确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做老题意义不大。我也有同感,如果做完一遍后马上又重新开始做,的确一看到选项就知道答案了,解题思维根本得不到锻炼,一做新题还是错。后来我受到《十倍速学习法》一书的启发,想到了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我们一看到题就会去回忆答案是基于以下两个前提:首先,我们清楚只要找到正确答案即可,其次我们回忆比仔细看选项来得轻松。这两个思维弱点主要源自人的本性:人总喜欢避免失败,回忆答案使得错选的可能性减小。同时人喜欢简单易得的东西,尽量避免复杂艰难,谁来得轻松就会选择谁。于是我告诉自己记忆不可靠,要根据选项本身来判断对错。同时我重做时,看选项找不同的判断点,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新的判断点上,这样就尽量避免了回忆。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主题题,我第一次做对时是用动词作为判断点的,我选了开头是evaluate的选项, 其他四个分别是,compare, contrast, criticize, chronicle.那么我在第二次做时不以这个为判断点,我看看后面还有什么不同,我发现后部分也有不同,如reason, approaches, theory, questions, history. 再做第三遍时,我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这两个判断点上,这样也就尽量避免了回忆第二次的判断点。语法也可以如此。逻辑稍有不同,逻辑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到选项的Line of Reasoning上,这样选项是不容易记住的。下次再做时告诉自己上回的理解不一定到位,同样把注意力最大的集中在Line of Reasoning上,这样你就能尽量避免回忆了。

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GMAT高分,仅仅是我们这一阶段成功的一个层面。无论是从当前还是长远看来,通过GMAT来认识我们自己,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时间最大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战略与战术的平衡

我非常崇拜毛泽东,别的先不谈,仅他对战略及战术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就已经是独树一帜,叹为观止了。如果说GMAT是一场个人的战争,那么我们就必须有战略及战术观,这两项能够左右战争的局势及最终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如果你是一个花卉生产商,你有四块地分别种了玫瑰,百合,郁金香,及康乃馨。你决定今年要获得最大利润。哪段时间采什么花,哪个先采哪个后采,或不采,这就是战略。用何种肥料施肥,用何种工具来采,雇什么人来采,就是战术。即使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机器,雇最熟练的采摘工也不能保证我们能获得最大利润。为什么呢?因为你没考虑市场行情,明明这段时间最畅销的是百合,你却采摘玫瑰去卖。这些年康乃馨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水竹市场却很有前景。你却舍不得你在康乃馨的原始投资,坚持一定要种下去,不换成种水竹。你觉得这样你能得到丰厚利润吗?同样,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熟练的劳工,会损坏花的品质,同样也卖不了好价钱。GMAT亦是如此,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成绩,战略与战术结合才能保证我们赢的机率最大化:先复习什么,后复习什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哪一部分、哪些复习材料,这些就是战略;用什么样的方法复习,多少时间复习,这些就是战术。以下我想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GMAT的战略观

很多高手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复习材料,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强,所以阅读是一个战略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其他各部分的做题质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前期要重点突破的方面。即便是你要临考了,剩下一周到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也建议至少把一半的时间用在阅读上。逻辑比较好突破可以放在中期加强,而语法前期可以稍花一些功夫,把基本概念建立起来,后面只需要保持状态。冲刺阶段主要是模考及总结以前所有的错误,不要再做新题了。数学只要中期熟悉一下概念,再做些难题,冲刺阶段模考,及做数学机经,就行了。如果感觉数学基础不好,中期就要相对加强一些。

复习材料的选择也是一个战略问题。不同的材料会使得复习时间,及效果不同。我们Verbal的复习教材主要有:1.OG, 2.新东方补充教材,3.LSAT阅读,4.LSAT逻辑5.GRE阅读,6.杨鹏难句教程,7杨继阅读精解8.刘振民语法精解9.陈向东逻辑。通常高手们的组合有以下几种:(1)1,2 ,Magen_shine, mindfree, shinogigi, SmileFM, 这种组合个人觉得适合阅读能力已经比较强及个部分实力比较平均的,或是已考过的。(2)1, ,5,6,7,8,9,onebraver, gemj, atongmu, chipmunk,shany, wilson, bloomingtree, Inspire, 飞雪,。这种组合个人觉得适合阅读能力一般或较弱的,或第一次准备的。(3)1,3,4,7 bryony, qingyuanwang, anchoret, Sibel,V19,这种组合个人觉得适合目标远大,而且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的战友。其中第一种组合以OG及新东方补充教材为主线,第二种组合以OG、新东方公开出版物、及GRE为主线,第三种组合以0G 及LSAT为主线。以上这些高手选择并不完全按以上归类,有些交叉,但主要以这三种为主线。Topway上还有一些高手复习材料没有明显主线,如Marrow_ma, mzyzhu, terry-tin, promise。 0G,新东方的,LSAT,及GRE他们好像都用了一些。个人觉的做这种选择的战友主要是基于求全的心态,而且不喜欢做重题。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但一旦选定一种组合就不要轻易换来换去,这样状态不容易稳定。虽然只选一种组合有些风险,但实际上比较符合经济学原理。我开始就说过,时间是稀缺的,一定要敢于舍弃。大舍才能大得!一定要吃透一套教材,我觉得OG是首选。由于我是半职复习,四月底加上有广交会,非常的忙。刚开始计划最后三十天再把OG及LSAT再复习一遍,但我有种感觉:这样效果不如把其中一种多复习一遍好,于是我决定只看OG. 最后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考GMAT是为了以后成为卓越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这两种人一定要有冒险精神,否则只能成为二流角色。这些情商中的因素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不要以为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培养这些品质吧。

数学主要有以下教材1.新东方数学难题精解,2.陈向东数学高分突破,3.管卫东数学高分手册,4.费费数学宝典。选择其中一本就行了,再把上个月的数学机经,做一遍,不懂的弄懂即可。

作文主要还是总结一个模板,如果感觉平时写作水平可以,那么可以在冲刺阶段写几篇,借此熟悉一下模板。如果感觉写不出来,最好中期多练习一下。

2. GMAT的战术组合

我想先谈谈几个纲领性的战术,他们适用于每个部分。首先,要设定一个稍高于自己能力的目标。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后,你的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第二,每个阶段要列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通常一个月一个,但计划要列的有张力。第三,在执行计划时,不要找任何借口。时间就是在“假如”中被浪费掉(这是人性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劣势)。也不要轻易更换计划。第四,如果出现焦虑情绪,做题前最好也通过“冥想法”放轻松,这样才能保证效率。第五,每天每个部分做新题前,要复习昨天甚至是前两三天的错误,可以用“冥想法”在脑海中复习,也可以翻翻前几天的笔记。复习错误特别有用,我拿自己做了一个试验,大概20次左右。其中10次我开始做新题前复习以前错误,另外10题我开始做新题前不复习以前错误,我发现在前一种情况下比在后一种情况下,正确率要高10-20%。第六,每次做题一定要读完所有的选项,哪怕你对某个选项有绝对把握。读完选项是一个好习惯,习惯就是千百次反复实践的结果。所有下面我想就各部分的特点分别谈谈具体技巧。

阅读:我想把准备阅读这个完整的过程分为,洗菜,切菜及配料,烹调。洗菜:如果你的基础不是很好,读得很慢或基本看不懂,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我建议大概花60个小时(每天两小时),每天就看杨鹏的难句,再做GRE阅读8篇。建议不要在乎GRE的对错。因为我把他说成“洗菜”,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会太影响最后菜的品质,但却是必不可少。切菜及配料:这个过程很关键,因为它对最后菜的味道有较大影响,不同的配料及切法,会影响到菜的色,香,味,形。所以你要刀工得法,而且你还要选对料,即合适的教材。既可以是LSAT阅读,可以是新东方的63篇,也可以是OG。我建议最好选OG及新东方63篇。按照anchoret的方法把他们理三遍。烹调:这个阶段也会决定菜的品质。它就是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我在最后二十天中做了9个模考,把阅读的错误结合我在OG中的错误仔细体会了一下,发现错的类型很相似。最后四天,我每天大概做20多篇阅读,就做OG及新东方63篇 ,把我有可能错误的类型通过做题加深印象。但想提醒两点,做错的题最好要看看OG后面的解释。我最后三十天把后面的解释看了一遍,感觉收获很大。另外一定要特别注意比较选项中关键词,现在考试中文章越来越简单,可选项之间差别越来越小,比较难排除。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主题题,经过排除法,最后剩两选项。(A) assess the way to achieve a goal (C) evaluate the approaches of practising a plan. 可以说你通过assess和evaluate己经无法判断。我们关注点应该放在way和approaches,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复数。还有后面achieve a goal 和practise a plan。 平时要加强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这些习惯完全可以通过做老题获得。因为做老题节省时间,能加快我们的进度,所以不要轻视做老题的意义。至于做老题的技巧前面我已经介绍了。

语法: 我的二次考试(2003、12、19)时OG看了三遍,觉得最有把握的就是语法,感觉同OG很相似。可第三次我最没把握的却是语法,OG又看了4遍。考场上我感觉真题已经同OG有些出入了。真题对于意思,逻辑及语境要求更高了,将近一半的题通过OG中的的时态,主谓一致,代词指代,或是简单的平行等语法点只能排除三个选项,最后二选一时涉及到固定搭配,语序,动词及形容词的优劣级别等(不要以为动词一定比形容词好)。即便是时态的判断,也没有明显的标志词,只能通过意思来把握。所以平时做题时,要加快纯语法点的判断,同时加强逻辑及语义的把握。做完题后,要对所有的语法点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把整个句子中的各个语言点要挑出来,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不明白的地方要查查语法书(推荐使用《张到真英语语法》)。横向比较:归纳总结完之后,又要把语法点还原到句子中,去感觉各个语法点在整个句子中的Consistent, and Coherent. For example, OG SC42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being worried over some foreign trade barriers being removed and our exports failing to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deep cuts in the value of the dollar, has formed a group to study ways to sharpen our competitiveness.(A) being worried over some foreign trade barriers being removed and exports failing (B) worrying over some foreign trade barriers being removed, also over the failure of our exports (C) worried about the removal of some trade barriers and the failure of our sports (D) in that they were worried about the removal of some foreign trade barriers and also about the failure of our exports (E) because of its worry concerning the removal of some foreign trade barriers, also concerning the failure of our exports. 答案很容易选出来C. 如果仅仅把答案选出来,再把后面的解释看一看,这样的复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机考的要求了。这个题中向我们展示了许多语法点,如worry about 和worry over的区别, in that和 because的区别,to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deep cuts in the value of the dollar中的介词in,以及as a result of 的用法, has formed a group to study ways to sharpen our competitiveness中连用两个to. 横向比较:cuts 后接的介词是in,我们应该想想是否还有其他名词后面也习惯接in? OG里面还有其他题目中change, increase ,drop 也是用这个介词。那么是不是这些单词后面也可以接on或其他呢? as a result of在这里可不可以换成because of 或是resulting from?(我在OG SC 263中找到了答案。)这个句中后半部连用两个to,但OG SC 140题的解释中说:两个to是 awkwardly juxtaposes two infinitives.其实42题中并非将两个不定式并列,后面to sharpen our competitiveness是用来修饰 ways. 这里用了现在完成时,但文中没有明显的提示词如since, in the first quarter等等。OG中还有很多没有明显提示词,都用了完成时。比较比较他们的异同。纵向比较: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很长一个修饰成份,想想这个成份加在哪个位置不会造成歧义,也不会让句子读起来别扭。想想这里是哪些词产生的逻辑意思使得这个句子用现在完成时。还要注意介词短语的位置。经过这样纵向横向的比较你的语感会得到较大提高。由于我没有太多时间,我只对OG做了上述工作。我想如果把新东方上部分题也做做这些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逻辑:感觉这一年多真题变化甚微,文章和选项很长,很多答案非充分非必要。前两次,我感觉逻辑是最难的部分,一到考场上,很多题目的答案初一看都是无关选项。即使使用排除法,最后的二选一,也没有把握。这一次感觉最容易的就是逻辑,每一题都很有把握,平均解题时间应该在1分30秒左右,快的就一分钟。我觉得我在逻辑上的提高主要在两方面:首先,阅读速度加快了,暂时记忆加强了,第二,理解了GMAT的逻辑解题过程。我到考前二十天时,逻辑正确率一直都没有突破70%。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做了一个稍有点冒险的决定(实际上我是分析了很多高手的心经才做决定的)――只看OG。于是我把OG上所有的逻辑题做了两遍,把后面所有的解释看了两遍,发现我平时的解题过程与ETS的要求不一致。第一遍后,我就用KAPLAN及PRINCETON来检验一下成果,正确率马上上升到85%。之后我又开始看OG后面的解释,用这里面的逻辑思维来校正在KAPLAN及PRINCETON中我做错的题。这样看了第二遍后,我再来做逻辑,发现正确率已经在90%以上了。最后三四套模考题,几乎一个没错。OG后面的解释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解除了我的逻辑危机。即使你做对了也要看后面的解释,要看所有的解释。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这些解释,他们暗藏玄机。For example, OG CR 68 A drug that is highly effective in treating many types of infection can, at present, be obtained only from the bark of the ibora, a tree that is quite rare in the wild. It takes the bark of 5,000 trees to make one kilogram of the drug. It follows, therefore, that continued production of the drug must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bora’s extincti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most seriously weakens the argument above? (A) The drug made from ibora is dispensed to doctors from a central authority. (B) The drug made from ibora bark is expensive to produce. (C) The leaves of the ibora are used in a number of medical products. (D) The ibora can be propagated from cuttings and grown under cultivation. (E) The ibora generally grows in largely inaccessible places. 我做题时认为A,B,C是无关选项,很快排除了这三个.最后二选一时有点犹豫,最终选了D,但觉得E也对.哪知一看解释,发现我对C,E的理解都有偏差.答案的解释是C是加强,E是无关选项. C我马上就理解了,可E为什么是无关选项呢? E不正是说这种植物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因而就不会导致灭绝. 当我仔细看完解释时,我才明白它为什么是一个无关选项.解释原文 Finally, if the ibora is largely inaccessible(choice E), this bears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production of the drug could continue, not on what would happen if it did continue. 意思是这个选项与文中最后结论的逻辑过程无关,这个逻辑过程即continued production of the drug 导致了the ibora’s extinction. 这个(E)选项与OG CR82题的C选项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加强、削弱或是假设都要对某个逻辑过程入手。当我看完所有的解释后就对此深信不疑了。这次考试时真题的逻辑过程与OG完全一致,只不过对阅读要求提高了。我认为只要你掌握以下三点,现在真题里所有的逻辑就会迎刃而解:其一,找到并记住文章中的逻辑主体,以及哪个主体与哪个主体发生了关系,另外多注意最后结论中的逻辑主体。其二,选项的逻辑主体之间的关系与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有点类似就行,第三,更正这样一个观念:并不是名词,动词或是系动词才能产生逻辑关系的变化,有时修饰语也能产生逻辑关系变化。至于BOLDFACE,OG中只有一题,但已经足够。OG中讲清楚怎样去做这一类题。程序如下:首先一定要找到main conclusion,之后再看BOLDFACE的作用。

数学:我的技巧就是做以前错的题,从错题出发更正思维过程,复习知识点。通过反复做错题,我培养了较好的做题习惯――全面省题,小心解题。最后我考试的MATH是 99%。

在整个备考及考试过程中,各位战友需好好融会战略与战术,此二者相辅相成。

  

天圆地方,星月轮回,万物皆求平衡之法。你我皆为万物,自当系于其法。

我谨以此献给所有在GMAT道路上追求梦想的战友,希望通过本文诱发战友们心智的潜能,相信你们一定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最后想借用HP的一个理念同所有战友共勉:Everything Is Possible!

收藏 分享

受益匪浅~

TOP

mark一下

TOP

thanks.....

TOP

围观围观.....

TOP

TOP

mark一下...

TOP

TOP

mark一下!

TOP

~\(≧▽≦)/~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