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 一种实战有效的逻辑思路---三层次法~

逻辑复习一直是鑫鑫我在GMAT之路上的难点。在攻克这座大山的路上鑫鑫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转载请注明from 鑫鑫@CD


一、旧的逻辑做题方法

浏览CD,我们会发现大部分逻辑方法是按照题型分类的。针对不同的题目,例如weaken/strengthen,有不同的facttest。还有的同学按照逻辑链总结。如果我们打开CDer自己制作的逻辑解释,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大白话”,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甚至连OG,都是沿用这种思路说明问题。


上述三种方式鑫鑫都采用过,但都发现其中不足之处:题型分类是经典方法,了解和熟悉题型也是做题的关键——只要将我们做逻辑、阅读、数学这些经典题型时候的从容淡定,跟我们做IR时候的紧张焦虑相比,就能明白题型的重要性。可是,题型对实战时的方法有多大影响呢?鑫鑫自己的体会是,只有在总结的时候、从答案倒推回题目的时候,才能发现不同题型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同。自己做题的时候丝毫来不及体会这种细微差异。


第二种方法,写出逻辑链,也是我们在GMAT考试中必须掌握的。甚至于,在GMAT的任何一部分考试中,都需要这种方法。所以,我觉得它很难对逻辑做题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第三种方法,大白话解释法——是个人都会!哈哈。虽然OG也采取了这种方法,但“大白话”针对每一道题都有自己的解释,在题与题之间很难迁移,也就无法指导我们解逻辑题。


但是,这三种题所体现出的能力,是解逻辑题的基础。没有这三种能力,下文将的方法也不管用,也做不了逻辑题。本文提供的,只是一种解题时候的思路。

二、“三层次”法解决逻辑问题

鑫鑫我自己总结的方法,姑且命名为“三层次法”。在这儿写出我的一点想法,希望能够跟大家讨论。

所谓“层次”,即我们真真正正滴做题的时候,理解和记忆信息的顺序。注意,不是我们总结题目的时候整合信息的顺序。在考场上,我们很难像平时那样认真滴分析一道题目。因此信息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鑫鑫将一道逻辑题透露的信息分为三层。

为了方便讨论,举一个栗子:OG13 48
Although computers can enhance people’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omputer games are a cause of underdevelope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hildren. After-school hours spen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re hours not spent talking with people. Therefore, children who spend all their spare time playing these games have less experience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an other children have.

The argument depends 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A) Passive activities such as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listening to music do no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hildren.
(B) Most children have other opportunities, in addition to after-school hours, in which they can choose whether to play computer games or to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C) Children who do not spend all of their after-school hour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pend at least some of that time talking with other people.
(D) Formal instruction contributes little or nothing to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E) The mental skills developed through playing computer games do no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第一个层次是需要我们记忆的,也就是说看完一道逻辑题、合上书本,需要回忆起来的内容。这个层次包括四点内容:因,果,涉及的对象(比较的对象),涉及范围(比较范围)。

因,即推出结论的最直接原因;果,即最直接的结果;涉及的对象,即原因和结果中提到的对象,一般是两个或以上;涉及范围,即对象在什么范围内被提到。为什么提到了“比较”呢?因为一般的GMAT逻辑题,考察的都是对象的不同。即使没有出现比较级这种明显的比较,也会出现隐藏的比较,比如有一类题目,总说过去的某种产品怎么不好,新产品怎么好,但是新产品贵,可是人们还是买新产品,为什么捏?(答案一般是,新产品使用时间长)这里,比较的对象是新旧产品。

回到栗子中,栗子的第一层次信息是什么呢?
因:打游戏的孩子没时间交流
果:打游戏的孩子人与人之间交流经验少
比较对象:打游戏的孩子和不打游戏的孩子
比较范围:空闲时间打游戏(spare time playing these games)

这些信息看起来很简单、甚至省略了很多重要信息,但是我们考场上有限的30秒读题时间内,能掌握这些就差不多了。另外,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结论句,即整段文字中最重要的句子,因此我们也基本抓住了全文的主要信息。

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信息是最重要的第一层信息呢?除了它们是来源于结论句,另一个重要的indicator是各种转折词、连接词和有因果含义的词汇。例如本文中although, cause, therefore.

这些信息怎么帮助解题呢?“因”“果”两点,很简单:答案必须作用于因果之间/之上、必须影响因果。同时,答案必须涉及比较对象。答案也可以涉及其他信息,但是必须要阐明比较对象的区别、必须在比较对象之间有所区分,不能完全不理会比较对象(某些题目中你会发现可怕的例外,但是别担心,它们是可以避免的。以后会说到。)。而且,答案也要在比较范围内起作用。

用这四个框框,我们完全将答案框在某个范围内。

总结:根据文章中的结论,以及转折词、连接词和有因果含义的词汇,提取四点第一层次信息,确定答案范围。

第二个层次是我们需要有印象的,就是合上书本后,我们模模糊糊记得文中提到了这个信息,但是具体这个信息是做什么的,没法完全记住。

这种信息一般是题目中的背景信息、逻辑链条中因果之间的信息。比如例题中,鑫鑫我会注意到的第二层信息是“电脑……孩子……不说话”。Why?因为它在因和果之间、而且简单好记,只是文章中重复出现的一些词汇,在脑海里形成碎片化信息。又比如上文提到的那种,新产品比旧产品好的题目。一般来说,题目中总会描写好多新产品比旧产品好在哪。这些信息都被归类为第二层次。

这类信息有什么用?用来查找。不一定所有题的考点都在因果联系,有些逻辑题会考到我们对细节的理解。但是,我们又无法完全记住所有细节。只要我们知道细节在哪、用得到的时候能够回去找到它,就够了。

总结:因果链条之间的信息、容易记住的细节,是第二层次信息,用于可能的回查。

第三层次是ring the bell信息,既不需要记住、也不需要有印象(well, 有点儿极端,还是需要“有点儿印象”),只是需要在读题的时候、看到这类信息,脑子里ring the bell(中文叫啥?受刺激?警醒?)就好。

这类信息主要是极端词汇、否定词汇、程度词汇,例如栗子中的all their spare time中的all。类似的词汇还有most,some,many等数量词,extremely,mostly等程度词,likely,tend to,will等表可能性的词(可能性:will>tend to=likely)等。

这些信息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有可能考到有可能考不到、过于细碎短小根本记不住。所以,只要在答案提到的时候ring the bell即可。

总结:极端词汇、否定词汇、程度词汇、可能性词汇等ring the bell。

好了,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模拟真实做题时候的思路,来解一下上面的题:

Although (连接词,让步转折,后面半句不重要)computers can enhance people’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omputer games are a cause (哦?原因!因果关系开始了)of underdevelope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hildren. After-school hours spen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re hours not spent talking with people(神马跟人聊天之类的). Therefore(哎呦,结论出来了,要不要这么着急这么明显), children who spend all(alert!all,太绝对,有可能出题) their spare time playing these games (范围,空闲时间打游戏)have less experience (比较)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an other children (比较对象)have.

The argument depends 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前提问题)
(A) Passive activities such as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listening to music (看电视听音乐?文章没有啊?对本选项减分)do no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hildren. 没提到两种孩子,忽略比较对象了。
(B) Most (most这种程度词?哪儿来的?怀疑)children have other opportunities, in addition to after-school hours, in which they can choose whether to play computer games or to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没提到两种孩子,忽略比较对象了。但似乎有点儿道理,留着。
(C) Children who do not spend all (all这种程度词?哪儿来的?——回原文,哦提到了,过关!)of their after-school hour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pend at least (at least这种程度词?哪儿来的?姑且留着)some of that time talking with other people. 有两种孩子(即将一种孩子区别于另一种孩子),有点道理,留着
(D) Formal instruction contributes little or nothing (程度词,怀疑) to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没提到两种孩子,也不在比较范围内,错。
(E) The mental skills developed through playing computer games do no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没提到两种孩子,也不在比较范围内,错。

然后,比较B和C选项:用传统的分析assumption的方法,可以选出C。

大概想到这么多,只是初步的想法,希望能跟大家讨论。谢谢!

收藏 分享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TOP

谢谢分享啊~

TOP

谢谢

TOP

mark

TOP

谢谢分享

TOP

3x

TOP

3x

TOP

谢谢

TOP

thanks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