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做为一个学生,常用的是活页纸,基本原因还是省钱。用活页纸的好处是用多少就往夹子里面夹多少,一个学期过去以后,夹子还可以下学期再用。当然各种规格的笔记本(纸本子)也是应有尽有,但价格相对贵一些,而且一个本子如果使不完,下个学期也不好接着使了,所以通常不用笔记本做笔记。活页纸的价格是极其便宜的,一些大的文具专卖店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有特价促销,在这个时候去,通常花十几块美金就能把一个学期用的文具购置齐全了,当然是指比较节省的那种采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拜窦大哥所介绍,发现有一种八开大小,黄色带横格的本子也非常好用,主要是那种纸质非常好,摸起来厚厚实实,写起来非常顺笔,在这种纸上写字,怎么感觉都透着一种有学问的劲儿。
  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对纸的认识就更一步加深了。为了帮助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学校里面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专门的讲座,告诉你工作怎么找,履历怎么写,找工作的信怎么写等等。在这些介绍中,有一节就是专门讲纸的。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些你认为非常适合你的工作,最好不要发电子邮件,因为显得不那么正规。要想搞得象那么回事儿,就要用传统的信寄过去。每封这样的信至少要包括3个部分:一封说明你多么适合这个工作的求职信,一份履历,一个信封。当然,如果你还能拿到某个教授热情洋溢的推荐信,那就再好不过了。

TOP

  这些信不能用一般的纸、信封和打印机来做。首先必须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因为喷墨的字的边缘不是那么Sharp;其次就是信纸和信封,老师要求我们去文具店买那种最好的信纸和信封,并一再强调在这个时候是不能小气的,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的人事主管每天都要接到很多求职信,通常他们在筛选第一轮时,花在每封信上的时间可能也就十几秒钟,要想不在第一轮中落榜,除了履历内容上的一些技巧外,就是让你这封信与众不同,而用比别人好得多的纸就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
  到文具店一看这些纸的价格就傻眼了,平均一张纸要5毛钱,一个信封要5毛钱,如果加上打印和邮票,一封信的成本就要一块五美金,简直是天价了(那时候国内寄平信好像才几毛钱人民的币)。但话说回来,那些纸和信封质量也真不含糊,厚度有普通打印纸的2倍,上面印着淡淡的花纹,对着光还能看出类似水印的纹路。这种纸别说打印普通人的履历,按我的意思拿来印国书也够格的。
  美国理科学生离不开的一件法宝就是他们的计算器。按照我的观念,计算器无非就是做个加减乘除,能乘个方、开个方就够用了,再有点记忆功能或者能算几个函数就被归入高档货了。再看看人家美国学生的计算器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人家那个上面有个大屏幕,能算微积分的。输入一个微积分的条件,计算器就能把数值或者需要的曲线、切线表示出来,太Cool了。计算器虽然好,但考试时候是不能用的,老师只是让大家把它做为一种验证自己答案的工具。很多美国学生不听,用计算器来做作业,结果是作业做的又快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完蛋。刚开始很看不起这些美国学生,但工作以后观念逐渐有所转变了。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微积分问题,老板是不会关心你如何得到答案的,关键是你要最快的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中国可以自己算出来,美国学生保证会用计算器按出来,比中国学生又快又好。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那种善于使用工具的懒也不全是坏事。

TOP

  Day 40 留学感悟
  按计划,应该继续写纽约的留学生活,但好像到了该先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了。
  从我刚开始写“纽约、纽约,我的纽约”起,就不断接到很多朋友的提问,内容当然是包罗万象,比如:你为什么要留学?故事的主人公和莫尼卡最后的感情结局是什么?留学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去美国留学到底是好是坏?某个孩子该不该留学?等等等等。
  要想认真回答每一个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我一个人哪么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仔细回答成千上万人提出的问题,换个角度说,大家合起伙来打我一个好像也是不公平的;其次就是隐私问题,就像我开头提到的,我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必需是真实的,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了,很多东西关系到别人的隐私,既然不便细写,就不如不写了;再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我是指我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写几篇短文,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发牢骚是一回事儿,即使写错了也无非让人指责几句,怡笑大方而已;但真让我装成一个百事通,在那里指点江山,为别人描绘一个天堂或者地狱,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并且是个大问题了。
  这么解释一下,事情好办了一些,对于我没回答的问题,大家起码能够理解;对于那些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为了不误导他人(或者说能让自己跳出圈外,不受牵连),我则一律说是个人见解。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铺垫完了,让我开始回答一些问题,谈谈自己对于留学的认识。

TOP

  总的说来,我对留学的认识应该是浅薄的,粗俗的,带有很强烈的功利色彩的。就象第一次听到别人问我:“为什么要留学”的时候,当时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本能冲动,想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有为青年、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讲一番学知识、长见识、增进中美两国友谊、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大道理,然后让人当作新时期楷模。幸亏我还没傻到那个程度,自己怎么看自己也没那么灿烂,也不象个所谓的专家或者名师什么的,于是就讲了实话:我当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加上身无一技之长,家里人看着着急,听表哥说出国可能能学点真本事,将来好歹有口饭吃,这么就决定出国了。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千真万确。
  下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我现在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写“纽约、纽约,我的纽约”?
  这个问题能回答,但有点复杂。当初肯定是有一些功利性的,比如说想写成一个长篇,然后出版,然后功成名就(这点简直想死我了)。但开始写那天肯定不是完全这么想的,因为那时候既对自己的文笔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读者是否还对这类故事有兴趣,所以公平的说这种功利性应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大家喜欢看,然后一起起哄说写吧写吧,赶快写吧,你出书了一定畅销,我们一定一人买一本等等这些话给哄的。所以功利心也不是主流。
  那么为什么要写呢?深挖一下思想根源的话,我认为应该是对某些对比的感慨,是对很多人和事情的感恩,是对存在于某个时间和空间中的一段往事的追忆。

TOP

  这种回忆不但使自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自己是谁,并且告诉自己生活所具有的能量及限度,也可以让其它人有所借鉴,自由地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理念。这种回忆简单地展示出人们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告诉人们,他们何时离开了或者何时接近了伊甸园,或告诉你其实伊甸园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我想这就是我的动机和真正目的。
  即使你家里很有钱,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想想看,你将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语言完全不同、食物完全不同、风俗完全不同、习惯完全不同、价值观念完全不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所有你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全部被推翻,你愿意接受这种挑战吗?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留学是一种勇者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目的和奥运会中任何一个项目的目的都不一样,留学运动的目的不是去拿金牌、拿第一,而仅仅是生存下来。对,留学其实是一个围绕生存而展开的话题。
  对于关注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总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学生应该去留学吗?留学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我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的:年轻人应该去留学,越早越好;留学带来的好处只有一件,就是提高你的生存能力。曾和一个当过特种兵的朋友有过一次谈话,他说特种兵都经受过严格的生存训练,把他们扔到任何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都能活下去。我说我也经受过生存训练,一种更为残酷的训练,现在把我放在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这种训练的名字就叫留学。
  不能否认,美国在很多学科和技术方面是领先的,但学到这些所谓领先的技术,只是通过了留学的入门课程。除了技术,首先是你掌握了另一门语言,比如说英语。能流利说英语的人在美国比比皆是,但中国有多少呢,有几千万吗?即使有几千万,和中国的总人口相比又是百分之几呢?有这么大的人口总数当分母,学会了英语,你的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呢?
  语言之外,收获的应该更多。通过和教授、同学的接触交流,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从开始相处到共同讨论,直到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经历了纽约这个民族大熔炉的锤炼,让我对种族歧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真实了解;打工时候老板劈头盖脸的责骂,让我在完全失去自尊后找到如何赢得别人尊重的方法;昏天黑地的打工和学习,挑战了我的生理极限,把我变成一个某种程度上的超人;毕业后找工作的严酷竞争,告诉我书本的重要和更重要的书本以外的东西。所有这些,和其它更多我没写出来的,都是我的收获,都凝结成我的生存能力。
  道理讲完了之后,按照公式,我想我应该这么总结:综上所述,留学是一种能令人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锻炼体魄、有益身心发展和增加综合社会竞争力的运动。

TOP

  Day 41 中文课
  本来这门课是后面几个学期才修的,但当时确实应该早选这门课,先熟悉一下美国的课题,让最开始的学习变得容易一些,建立一些信心,也给自己对语言的适应一个过程。所以,现在把这门课的时间人为的提前一下,建议留学的朋友如果有条件的话,先拿下类似的课,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过渡。
  按照皇后学院的要求(注意啊,不是每个学校都要求的),要想正常毕业,每个本科生都必需修至少一门外语。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文、日文等。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个规矩的,原因就是没在一开始就把学校的手册仔细通读一遍。不可否认,那本厚厚的手册中有不少是废话或者套话,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就都混杂在其中。所以应该在第一时间就仔细过一下,全面了解所有规矩。对于这些规矩,有些如果不遵从是不会出错的,但是都遵从是万万不会出错的。换个角度想想,即使读一些套话,权当是英语补充阅读罢了,万一能知道一些有用的,不就捡着了吗。
  在选外语种类的时候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刚开始本来想科普一下西班牙语,因为这是美国使用最多的外语,如果能粗通几句,交流面肯定会扩大很多;也想搞搞法语,如果有机会去加拿大或者欧洲的话,会法语是很吃得开的;德语也不错,一直很佩服二战时期德军的素质,学学他们的语言对将来研究他们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一定很有帮助;至于日语吗,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虽然对日本的技术很佩服,但国恨是不能忘的,即使那天学了日语,也是为了骂他们丫的用的。

TOP

  有的时候选择太多了反而不是个好事,研究了很长时间,翻来覆去也没拿定主义。有一天碰巧遇到系里的副主任Dr. Lord(已经修过了他教的好几门课,混了个脸熟),和他随便闲聊了几句,大概问了问他,对于一个外国学生,如果想在美国社会增加竞争力,应该从哪几方面充实自己?是来个双学位,还是搞个第二外语什么的。做为一个热爱国际学生的纯正美国人,他给了我不少中肯的建议:双学位并不重要,不如把一个学位修好,GPA搞上去;第二外语也不重要,本来就是外国人了,不用搞那些虚的,不如踏踏实实把英语学好喽,在面试的时候能更好的交流才最实惠。嗯,确实是有道理,在美国玩儿虚的就等于找死,干什么都要务实。本着务实的精神,为了改进我的GPA,同时有更多时间能放在专业课上(那学期我选了好几门比较难的专业课),我下定决心选了学校要求的外语中的一种:中文。选课的时候才知道中文也是热选之一,初级班已经报满,只有中级班可上了。中级就中级,凭咱在中文上这么多年的修炼,还用学吗?踩着半脚刹车也肯定是第一个到终点的。
  第一天上课我是报着一种十分轻松的心情去的,心里暗暗猜想我的同学和中文老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凭咱这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在同学中间肯定是技压群雄的;老师吗,如果是个洋人教中文,没准儿我还可以指导指导他呢。
  进了教室第一眼就有点犯昏了,跟进了中国国内任何一个教室一样,满眼全是中国人,好像全纽约的中国人都集中到这儿了。找了半天,才发现在角落里孤零零的坐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外,一个白人。那个白人在班里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外国人,是那么显眼又是那么孤单,以至于我似乎能看出他眼中的某种兴奋、不解、恐惧和无辜。
  老师进来了,也是中国人,一个说真正标准普通话的中国男人。

TOP

  上课了,上课了。大概老师每学期面对的都是一堆中国人,所以看见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并没有丝毫诧异。课的内容很简单但难度很大:虽然是中文中级班,但听说读写都不练(估计老师实在没那个心情逗咳嗽),而是专门练翻译,而且是中翻英。整个学期我们的目标就一个,把张爱玲女士的小说“封锁”翻译成英文,大考小考的题目就是老师从中任意取出几段当场笔译。
  很早就听说过张爱玲女士的大名,应该是一个作家,写过很多小说,但从来没有机会能领略一、二。没想到这次在美国上中文课,却给了我一个绝好的机会一览大家的风采。
  “封锁”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为背景的,描写人物心理的短篇小说。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翻译这篇小说的题目。从字面上讲,我所理解的“封锁”应该是日本鬼子封锁新四军,或者国军封锁共军之流的,但因为没有读内容,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封锁了谁。第二节课老师一问大家,居然没一个人知道到底该怎么翻。这下老师来劲了,都以为容易吧,两个字就全部拿下。
  “封锁”讲的是那个年代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重庆,每次鬼子飞机一来,全城老少就往防空洞里面躲,而街上的所有车辆全部停驶,车上的人愿意躲的就躲,要不就留在车上。而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在这段封锁的时间内,车上素不相识的一男一女在意念中完成的一次恋爱过程。就这么短的一段时间,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愣是让张爱玲女士搞成了一个短篇,而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读了个欲罢不能、神魂颠倒、涕泪滂沱、肝肠寸断。以前光听说过什么“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下真正见识了,高手就是高手,所见所闻都是好故事。从那以后,张爱玲女士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了,每当我想到她,总是幻觉她是一个站在高山之颠或者幽谷之中的武林高手,随便掐朵花,摘片树叶就是致命的武器。这个中文课不白上。
  班里那个唯一的白人一直是我好奇的对象,总想知道一个身在美国的白人,为什么要上中文,难道是想去中国发展?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极限?有一天上课前早去了一会儿,在教室门前的草地上碰见他,就顺便聊了几句。为了照顾一下善良的美国人民,体现一下我泱泱大国之风范,我当然要用英语和他打招呼,没想到人家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带点我熟悉的儿字音。豁,原来也是练家子,那我也拿纯正北京话招呼吧。人家先问我贵姓,我说我免贵姓H(故意来句拽的),人家到好,回答一句差点噎死我,人家说:那我应该管你叫老H了吧。连这个磕都会唠的老外还真没见过,只听说过美国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有那么几个,难道一不留神没栓住,跑了一个到皇后学院了?佩服佩服。
  再往下就更没边了,我问他怎么说话带北京味儿,他告诉我他的汉语是在台湾学的,他的老师是个北京人。又告诉我:他是搞音乐的;为了解释的明白,还加了一句:“就是你们说的音乐家”。我呸,你搞音乐的就是音乐家,那我能写中文字就是作家了?这老外的中文还得练。

TOP

  中文课整个学期有好几次考试,每次就是翻译一段。因为考试范围就那么大,所以胆小的费点劲背下来,胆大的把每段翻译写在几个纸条上抄,几乎每次考试大家都是满分。大家都考满分是不错,但终于出事儿了,就坏在这个标准答案上。因为上课老师逐字逐句讲,我们逐字逐句记,考试时候不管抄的还是背的,全都一摸一样,老师终于怀疑有人作弊了,有一次考试时候来了个损的,选了一整段比较长的让我们翻译,但把中间的一句给删掉了。对于我这种做事用心仔细的人来说,当然会注意到,不翻译这句就行了;其它硬背下来的也看出来了,都没事儿;可怜就可怜一个抄纸条的女生,一看是一整段,翻出来那一段的纸条闷头就抄,从头到尾没拉下一个字。考卷发下来她得了个零分。要换是我,老师给个零分重要先自己想想为什么吧,不可能是笔误,不可能是误盘,肯定有原因的。赶紧找一下原因,发现自己露怯了就别吱声了。人家可不这样,一看零分当时就炸了,马上当着全班的面找老师理论,然后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给来了个下不来台。惨呐,太惨了。要知道,作弊也是讲究技术含量的。

TOP

  Day 42 专业
  很多朋友都对我当初所学的专业感兴趣,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我就是在讲一些故事,我所学的专业非常枯躁,其实和这些故事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后来经一位网友指点才醒悟过来,原来很多人都是对出国留学感兴趣的家长或者学生,大家是想让我介绍一下我那个时候选专业的理由,根据这些理由所选专业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所知道的各个专业在美国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恩,看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家早明说就完了,兜了一个大圈子,让我有一阵子还真有点醺醺然,以为很多人对我感兴趣了。大家要真对我感兴趣的话,就干脆推荐我进政治局的常委,我天天在电视上给你们讲,那多爽。
  其实前面提到过,我的专业是CS。祖国的花朵们可能对这个缩写不太熟悉,老往那个打打杀杀的游戏上想。可您认真想一下啊,美国人再傻,也不能因为我一个游戏打的好就给我个学士学位吧,最多让我去当他们特种部队的教练也就到头了。CS是全称是Computer Sci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计算机科学,直说吧,我是学计算机的。看到这儿,很多忍了这么久的读者终于可以放心的离开了,我都能看到他们的心里话:难怪写的这么臭呢,看看学的这个专业就知道了。呵呵,这不能全怪我,当初计算机这个专业没分现在这么细,在本科阶段不管硬件、软件还是应用,统统归到CS下。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学校的专业被分成什么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动画制作,3D,网络安全,网络涉及等等,说白了全是CS的一个部分,只不过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太快了,现在如果还统称CS有点太笼统了。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