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骑车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钱坐公交,没钱买汽车。但带来的好处也很多,猜猜看第一个好处是什么?如果你猜是锻炼了身体就错了,锻炼了身体是骑车带来的第二个好处,骑车确实让我那个时候的体力非凡;第一个好处当然是省了钱,我前面提示过了啊。那么第三个好处就是让我能够深入到各条大街小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见识到了不同的街道,不同的房屋,不同的前院和后院,不必担心单行线,不必担心红绿灯和交通标志,想停下看什么就看什么,不用担心挡住别人的路或者违章停车的罚单。
  也是因为骑车,我也见识到了美国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那是第一个学期,上学路上有一条必经之路,路旁有一栋正打地基的房子。刚开学的时候房子是打地基,几个星期以后开始盖第一层了,用粗细不等的木方子拼出房子的轮廓,然后钉上密度板,就和做个简单的木柜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板子里侧贴上毡子,板子外面砌一层砖。第二层也如法炮制,最后是房顶,照样是保温层加密度板,只不过上面多加一层防水层,最上面摆上瓦。等我一学期结束,一个房子也盖好了。后来看很多反应美国中西部龙卷风题材的影片,大风一吹房子就象纸片搭的一样四分五裂四处飘,我就一点都不感觉奇怪了。本来就是几块木板钉在一起的吗。
  有了自行车,有了修车补胎的工具,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一是这辆车的座子太小太硬,骑着非常不舒服,二是有天早晨刚出门车胎就扎了,鼓捣半天补上了也迟到了,看来还应该有一辆备用的车,或者说应该有一辆骑着更舒服的车,把这辆车当备用。好车在自行车店里面有的是,从一百多的到二千多的都有,虽然手头有了一点积蓄,但还是舍不得,怎么办呢?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好心有好报。我每天骑车下学的时候,街道上总有些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大的小的黑的黄的白的都有。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和他们闲聊几句,好像很和蔼可亲的样子,其实是想学学他们的发音,时间长了就混了个脸熟。有一天正和一个半大孩子八卦,孩子的爸爸出来了,和我打了个招呼,说总看见我骑车来来往往的。我就告诉他我刚来,是个学生,自行车是我的交通工具。那孩子他爸一听来精神了,说他们家有一辆自行车,买了之后就没怎么骑过,一直放在车库里占地方,我要用可以便宜买给我,他们家也腾个地方。我一想反正需要一辆备用的,只要便宜就行了。人家告诉我说买的时候二百多,我要要的话就出好像是八十块就行了,车可以说是全新的。八十块有点心疼,我说我最多出四十块(这就是在国内批发市场练出的本事,别管你要价多少,我见面先砍一半),最后商量半天,以五十块成交。车一推出来我就乐了,这哪里是自行车啊,这是自行沙发:轮子比山地车的还粗,减震巨好;车把长长的向后弯,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自行车,但更宽更长,所以骑的时候不用向前弓着腰,把套是厚厚的海绵;座椅又宽又大又厚,坐在上面这个美呀,要是能在上面呆住了,我晚上睡觉都不想下来。
  自行沙发什么都好,唯一的缺陷是后来下雨的时候发现的,就是没有挡泥板(好像美国的自行车就没见过有挡泥板的)。下雨时候骑在平路上因为车速慢不显什么,下坡的时候毛病就来了,车速一快水就被撩起来,前轮的水奔我的下三路招呼,后面的水一直甩到背上,雨天路滑下坡又不敢使劲捏刹车(捏了也晚了),等一个坡下来整个人就透了,看来老美压根就没打算在雨天里骑车,骑也是他妈在小雨里和小妞慢慢的骑,整那个浪漫的调调,不用象我急驰在大雨里赶着去打工。
   我的自行沙发最后的结局比较悲惨,丢了。而且不是整个丢的,是被偷走了一半。那是后来送外卖时候的事情,有天晚上活比较多,送完一趟进饭馆取下一趟的时候就偷懒了,只把前轮锁了,是用一把特粗的锁给锁上的,就进去那外卖那么三两分钟的功夫又出事了,这回因为锁大,人家一时半会儿弄不开,所以搞了个短平快,只把后轱辘卸下来拿走了,真是贼不走空啊。就这么着,一辆车变成了半辆车。后来我就象祥林嫂一样有点神经了,逢新来的骑车的就告诉,您要想在纽约不丢自行车,就得来三把大锁,一把锁前轮,一把锁后轮,一把锁车架。

TOP

Day 28 关于抽烟
  抽烟不但有害健康,而且对你的钱包也存在极大的杀伤力。所以,孩子们最好不要抽,尤其是不要开始抽第一根,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我是个抽烟的家伙,按照我一个教授的评价,是属于那些Stupid Smokers(愚蠢的吸烟者)中的一员。一直到现在,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还总是习惯点一根烟,边抽边想边写。我的抽烟经历因为在纽约而变得丰富多彩了。
  刚到纽约的时候只带了一包烟,虽然那时烟量不大,但也没几天就干光了,只好就地取材。纽约卖烟的地方不比北京少,街角的食杂店、超市、报刊摊、专门的烟店都能买到。唯一不同的是人家对年龄的控制比较严,也就是说,不卖烟给未满年龄的人。如果店主对你的年龄有怀疑(比如说你长的很嫩),店主就会要你出示驾照什么的,以验证一下你的年龄。卖烟给青少年是一条重罪。
  到卖烟的地方一看,第一就是眼花缭乱。除了有很多不认识的牌子,就连象万宝路、骆驼等国内比较熟悉的牌子居然都有这么多种包装。从烟盒的质地上说,有软的硬的;从尺寸上说,有长的短的;关键是颜色多,拿万宝路来说,除了常见的红的白的,还有灰的绿的,这么排列组合下来,一个牌子的香烟就能摆长长的一排。七八个常见的牌子就是一大片,让人目不暇接。再看看价格,有点傻眼,便宜的要二块二、三,贵点的接近三块。按当时的汇率,就是人民币二十多块一包了,有点舍不得啊。
  但不抽烟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烦恼,所以尽管肉痛,也是还要卖的。再往好处想想,虽然稍微贵一点,但肯定都是老美亲手给我制造的,绝对没有假烟啊。得了,少抽少卖一些算了。想通了就行动,各个铺子的价格稍微有点不一样,但通常也就差在正负两毛钱左右。稍微多走几个街口,找了一家最便宜的,第一包就从比较熟悉的红色万宝路开始。付钱的时候才知道,除了价格外,你还要付税,也就是你所在州的销售税。拿纽约来说,那些年一直是百分之8.25,也就是说,如果我买一包二块二的烟,我总共需要付二块三毛多。资本主义的剥削真是无处不在啊。
  刚开始卖红色的万宝路纯粹是由于习惯,因为那时国内抽红色的比较多,而且逢人拿出一包短的红色万宝路是一件相当有面子的事。那些年不是有句话叫“长箭短路”吗。后来才知道,美国人一般不抽红的,因为太冲了,红色的万宝路甚至有个外号叫“Cowboy Killer”(牛仔杀手)。后来不知是真的觉得太冲了还是入乡随俗,逐渐向颜色浅的过渡了,基本上只抽白色的(Light,柔和型);再后来发现了一种银灰色的更淡,叫 Ultra Light,就基本上定性在这里了。当然,夏天有时候也来包绿色的(薄荷型)换换口味,或者偶尔换个其它的牌子调剂一下。

TOP

  抽烟毕竟是一笔花费,不管怎么少抽,只要买烟就要花钱。能不能抽上不花钱的烟能?答案是有可能。当然了,不花钱的烟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找。在我做Bus Boy的日子里,餐馆里经常有客人忘在桌子上的烟,而客人离开以后,收拾桌子碰巧就是我的必修课之一。借此工作之便,顺手的尝了不少免费烟,当然是什么牌子的都有。记得有几次碰到的还真是不同寻常的怪牌子,感觉上就跟抽调料一个滋味。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知道了另一个买便宜烟的途径。很多烟厂,包括万宝路,都会制作一些样品烟,然后2盒捆在一起,以一盒的价格出售。说白了,就是买一送一。这种烟在很多专门卖烟的摊子上都有,只是摊主一般不摆在明面上。但只要你提出,并且他有,一般都会卖给你。知道这么回事儿以后,我的买烟支出就直线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本来支出应该是下降百分之五十的,但因为烟便宜了,而且后来工作学习又很辛苦,吸烟量难民有些上升,所以呢,正负相抵,也就省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正常价格的万宝路上都有一个标志,就是一个条形码,旁边印着5miles(5英里),抽完烟后可以把这个标志撕下来,等攒到一定的数量了,寄回烟草公司换礼品。我曾经攒了一阵子,还真换到了几件东西,记得有多用处螺丝刀和一个大个的旅行包,非常实用。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不抽烟的人也跟别人要万宝路烟盒的缘故,能换好玩意儿呀。
  非常遗憾的是,上面提到的买一送一的赠品烟上没有这种条形码,所以如果你省了钱,就没有了换东西的机会了,也挺公平的。等后来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的工作,才知道原来鱼和熊掌是可能兼得的。在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每隔几个星期,总有一个老太太到餐馆后门来卖烟,一水儿的白万宝路,而且价格极低,才九块钱一条,比赠品烟都便宜,烟盒上还带兑奖券。刚开始不敢买,以为是什么劣质产品或者来路不正。后来经内行指点,才知道烟本身绝对是正品,但来路绝对是不正的。
  纽约的烟在销售时,除了附加的销售税外,本身已经含了各州的烟草税,这个烟草税的比率很高,有可能占了香烟售价的一半或者更高。很多头脑聪明而又胆大妄为的家伙从这里面看出了商机,用大面包车从烟的原产地(比如说佛吉尼亚州)直接购买,然后运到纽约销售给餐馆里的劳苦大众,只要不被抓住就能赚钱,而且这种烟在华人的餐馆里很畅销,一个餐馆里买走几十条烟也就是十分钟的事儿。字典里对这种活动好像有个定义,叫走私。

TOP

Day 28 关于抽烟
  抽烟不但有害健康,而且对你的钱包也存在极大的杀伤力。所以,孩子们最好不要抽,尤其是不要开始抽第一根,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我是个抽烟的家伙,按照我一个教授的评价,是属于那些Stupid Smokers(愚蠢的吸烟者)中的一员。一直到现在,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还总是习惯点一根烟,边抽边想边写。我的抽烟经历因为在纽约而变得丰富多彩了。
  刚到纽约的时候只带了一包烟,虽然那时烟量不大,但也没几天就干光了,只好就地取材。纽约卖烟的地方不比北京少,街角的食杂店、超市、报刊摊、专门的烟店都能买到。唯一不同的是人家对年龄的控制比较严,也就是说,不卖烟给未满年龄的人。如果店主对你的年龄有怀疑(比如说你长的很嫩),店主就会要你出示驾照什么的,以验证一下你的年龄。卖烟给青少年是一条重罪。
  到卖烟的地方一看,第一就是眼花缭乱。除了有很多不认识的牌子,就连象万宝路、骆驼等国内比较熟悉的牌子居然都有这么多种包装。从烟盒的质地上说,有软的硬的;从尺寸上说,有长的短的;关键是颜色多,拿万宝路来说,除了常见的红的白的,还有灰的绿的,这么排列组合下来,一个牌子的香烟就能摆长长的一排。七八个常见的牌子就是一大片,让人目不暇接。再看看价格,有点傻眼,便宜的要二块二、三,贵点的接近三块。按当时的汇率,就是人民币二十多块一包了,有点舍不得啊。
  但不抽烟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烦恼,所以尽管肉痛,也是还要卖的。再往好处想想,虽然稍微贵一点,但肯定都是老美亲手给我制造的,绝对没有假烟啊。得了,少抽少卖一些算了。想通了就行动,各个铺子的价格稍微有点不一样,但通常也就差在正负两毛钱左右。稍微多走几个街口,找了一家最便宜的,第一包就从比较熟悉的红色万宝路开始。付钱的时候才知道,除了价格外,你还要付税,也就是你所在州的销售税。拿纽约来说,那些年一直是百分之8.25,也就是说,如果我买一包二块二的烟,我总共需要付二块三毛多。资本主义的剥削真是无处不在啊。
  刚开始卖红色的万宝路纯粹是由于习惯,因为那时国内抽红色的比较多,而且逢人拿出一包短的红色万宝路是一件相当有面子的事。那些年不是有句话叫“长箭短路”吗。后来才知道,美国人一般不抽红的,因为太冲了,红色的万宝路甚至有个外号叫“Cowboy Killer”(牛仔杀手)。后来不知是真的觉得太冲了还是入乡随俗,逐渐向颜色浅的过渡了,基本上只抽白色的(Light,柔和型);再后来发现了一种银灰色的更淡,叫 Ultra Light,就基本上定性在这里了。当然,夏天有时候也来包绿色的(薄荷型)换换口味,或者偶尔换个其它的牌子调剂一下。

TOP

  抽烟毕竟是一笔花费,不管怎么少抽,只要买烟就要花钱。能不能抽上不花钱的烟能?答案是有可能。当然了,不花钱的烟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找。在我做Bus Boy的日子里,餐馆里经常有客人忘在桌子上的烟,而客人离开以后,收拾桌子碰巧就是我的必修课之一。借此工作之便,顺手的尝了不少免费烟,当然是什么牌子的都有。记得有几次碰到的还真是不同寻常的怪牌子,感觉上就跟抽调料一个滋味。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知道了另一个买便宜烟的途径。很多烟厂,包括万宝路,都会制作一些样品烟,然后2盒捆在一起,以一盒的价格出售。说白了,就是买一送一。这种烟在很多专门卖烟的摊子上都有,只是摊主一般不摆在明面上。但只要你提出,并且他有,一般都会卖给你。知道这么回事儿以后,我的买烟支出就直线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本来支出应该是下降百分之五十的,但因为烟便宜了,而且后来工作学习又很辛苦,吸烟量难民有些上升,所以呢,正负相抵,也就省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正常价格的万宝路上都有一个标志,就是一个条形码,旁边印着5miles(5英里),抽完烟后可以把这个标志撕下来,等攒到一定的数量了,寄回烟草公司换礼品。我曾经攒了一阵子,还真换到了几件东西,记得有多用处螺丝刀和一个大个的旅行包,非常实用。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不抽烟的人也跟别人要万宝路烟盒的缘故,能换好玩意儿呀。
  非常遗憾的是,上面提到的买一送一的赠品烟上没有这种条形码,所以如果你省了钱,就没有了换东西的机会了,也挺公平的。等后来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的工作,才知道原来鱼和熊掌是可能兼得的。在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每隔几个星期,总有一个老太太到餐馆后门来卖烟,一水儿的白万宝路,而且价格极低,才九块钱一条,比赠品烟都便宜,烟盒上还带兑奖券。刚开始不敢买,以为是什么劣质产品或者来路不正。后来经内行指点,才知道烟本身绝对是正品,但来路绝对是不正的。
  纽约的烟在销售时,除了附加的销售税外,本身已经含了各州的烟草税,这个烟草税的比率很高,有可能占了香烟售价的一半或者更高。很多头脑聪明而又胆大妄为的家伙从这里面看出了商机,用大面包车从烟的原产地(比如说佛吉尼亚州)直接购买,然后运到纽约销售给餐馆里的劳苦大众,只要不被抓住就能赚钱,而且这种烟在华人的餐馆里很畅销,一个餐馆里买走几十条烟也就是十分钟的事儿。字典里对这种活动好像有个定义,叫走私。

TOP

Day 29 纽约的安全
  安全,总是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之一。但如果你问我纽约安全吗,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几次,当打算让孩子出国的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没有直接的答案,于是总会提出一个反问:“你觉得北京安全吗”?
  看来我们又要回到老套路上了,看什么都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看,我再次感到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
  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段时间确实感觉到纽约好像不是那么安全。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什么行人被打劫了,下夜班的女工被抢劫了一类的报道。在曼哈顿上城也看到很多无所事事的黑人坏小在街头抽着烟坏笑,我自己也被打劫过(这个不光彩的事咱们后面再写)。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学校对我们这些外国学生的培训当中也有一项,就是如果你半夜走在马路上,感觉不好,似乎有什么人在跟踪你,你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打电话报警。即使警察来了,什么也没发生,警察也不会怪你,因为你是纳税人,是大爷,是皇上啊。如果你身边没有电话呢,也好办,马路边上不是停满了车吗,很多车上都有报警器,随便碰几辆车,让报警器响成一片,把坏人(或者你意识中的坏人)吓走,有点草木皆兵、毛骨悚然了吧。凭这些,你还敢去纽约吗?
  其实没什么,还是让我们做过比较吧。北京的治安在全国应该算是比较不错的,毕竟天子脚下吗(咱就不说上海了,上海的警察局不都被人家那个什么了吗)。但就在北京,某些人行过街天桥上不也是小偷横行吗?在中关村,有坏人当街从女孩手里抢书包;在某些地下通道里,有人在半夜用铁锤先把行人的头盖骨砸碎,然后实施抢劫;在赵公口,歹徒为了抢劫不也一刀捅死一个孕妇。那么北京和纽约比,哪个安全呢?
  在美国听到的很多抢劫故事,包括我经历的那次,大概都是这样的版本:一个坏人(通常是黑人,不是种族歧视啊,故事里是这么说的)用刀顶住你,然后管你要钱(奇怪了,英语不好的这时候也能听懂了,也知道人家管你要什么了)。等你拿出钱包,人家把里面的现金拿走,证件信用卡什么的全不要,然后把钱包还给你。(等我后面讲出我经历的那次就更神了,您稍微有点耐心啊)。所以刚到美国的时候表哥就提醒我,兜里一般带个十几二十块,遇到打劫不要反抗,把现金给他,人家拿了钱就走了,一般不会伤害你,更很少有人先把你砸个半死,然后再抢的。至于劫色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女孩家,不管在哪里,都要少一个人走夜路。
  综上所述,安全不安全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永远受到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你不在不好的时间(比如说半夜),到不该去的地方(比如说一条黑胡同里),纽约是安全的。本来就是吗,你半夜在山里走还有可能被狼吃了呢(我说的是过去啊,现在山里的狼都被人吃了)。

TOP

  Day 30 萤火虫、落日、想家
  大约在八月中下旬左右,纽约迎来了它最美的季节,秋季。从时间上说,秋季意味着马上就要开学了,要面对未曾谋面的老师和同学,要迎接那些不知道有多难或者多简单的考试;从季节上说,秋天的来临,使不管是阁楼还是地库都成为舒适的居住场所,夜晚睡觉要盖上一床薄被,早晚出门要加一件夹克了。
  初秋的傍晚,街道边的树丛中会发出点点闪光,开始时没太在意,有一天仔细一看,原来那就是传说中的萤火虫。荧光是从萤火虫的腹部发出的,我曾经捉到几只萤火虫,但奇怪的是,这些小东西一到我手里,就再也不亮了。萤火虫一般只在秋天中出现几个星期,点缀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很是浪漫。但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个怀疑:我们有个古老的传说,说古代有个穷书生(比我还穷),家里穷所以点不起灯,于是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瓶子里当灯照亮。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鼓励我们要珍惜好的环境,好好学习,但老师好像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萤火虫每年只出现那么几个星期,那个穷书生在其他时间晚上拿什么照亮呢?难道改凿壁偷光了?好像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啊。
  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和适应后,我的生活渐渐安顿下来,三份工作(餐馆做Bus boy,洗衣店半夜耗耗时间,以及不时打扫莫妮卡的诊所或者浇浇诊所的花园)足以让我维持正常的开销和积攒学费;银行账户有了,账户里面甚至有了一笔小小的存款;对周围的环境熟悉了;每天的生活逐渐规律下来。窦大哥依然做着他的访问学者,每周工作五天,每天早出晚归,而我每天打工之余就是看看书或者到莫妮卡家和老人家们聊天,再有时间就是在傍晚时分坐在北方大道(Northern Blvd.)旁的椅子上,对着落日发发呆。
  人在忙的时候,可以没有心事,没有感情,可以忘记一切,但一闲下来,很多事情就会慢慢从思想深处渗出来,渗到全身。有很多次,当我面对纽约的夕阳,心中不禁会问自己,在地球的另一边,我的父母在干什么?他们起床了吗?是否一切都好?是否在牵挂着这个万水千山外的儿子?每到这时,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歉疚。为什么出国前每天都忙着走亲访友买东西,为什么没有多抽出一点时间陪陪他们聊聊天?虽然很少打电话,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每天都在想我,都在为我默默祝福,都在看家里墙上那张美国地图。他们可能不熟悉美国的地理,但他们一定知道纽约在美国的哪里。当他们的手抚摸着地图上纽约的位置时,心里一定感觉就象在抚摸我的脸。我的心象阳光下的奶油在慢慢融化,我眼里有某种东西在慢慢融化。
  多年以后,我听到了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星可以用各种技巧把这首歌唱得声情并茂,但其实每个做子女的都能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当你们在心里用心来唱的时候。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出国或者远行,当你离开家门充满希望奔向远方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身后那牵挂的眼神和颤抖的心了吗?常回家看看吧,从今天开始。

TOP

第一季
  第二月
  
  Day 31选课、毕业典礼
  从开始写这本书开始,我已经习惯了另一种生活,一种每天在纽约生活几个小时的生活。如果哪天不去纽约待上一会儿,我的生命里就会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好像思想被割裂开,一部分生活在现在,一部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我也不例外,虽然我英俊无比、智慧超群(当然,我是那种后现代主义抽象派的英俊,在不懂艺术人的眼里,我英俊被翻译成另一个词:丑陋)。因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在电脑前端端正正、正大光明的坐好;全身都放松,忘掉白天的一切烦恼、一切喜悦,倒上一杯酒,点上一只烟。当酒精和香烟开始在我的神经中发挥作用的时候,身边的事务渐渐模糊,渐渐离我远去,我推开一扇时空之门,往前一步就能回到那个熟悉而又稍有陌生的城市,徘徊在摩天大楼之间,漫步在Queens College的校园中,或者骑上一辆单车在雨中送外卖。有时候,我不知道现在我是在纽约,只是在劳累后梦回北京,还是我其实在北京,只是在回忆中又回到给我诸多感受的纽约。纽约,让我拿什么形容我对你的感受?
  随着开学日期的一天天临近,我终于想起还有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就是选课。按照我的理解,大学的课程应该是这样的:开学第一天,有个慈眉善目的班主任老师会把全班学生召集到一起,然后宣布,我们这个学期要上N门课,有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等等,然后把教科书发到我们手中,于是新学期就开始了。我的所有在学校的经验告诉我,新学期就应该是这么样的,学校就是这么玩儿的。Queens College彻底颠覆了我对新学期的理解,再有一次仔细阅读了学校给我们这些生瓜蛋子的一大堆材料后,我坚定的告诉自己:我错了,绝对错了,完完全全的错了,我需要自己选自己第一学期修什么课。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一遍选课的手册的话就会发现,人家把怎么选课早就明明白白的说透了,无非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分成几大部分,主要有人文方面的,比如说历史、艺术、地理;自然科学方面的,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每个部分中有一个最低的学分要求,你必须在这个部分中修一些课以达到这个学分要求,多选不限,选什么随你。至于必修课,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必修课的前后顺序图,你必须修过了前面的,然后才能选后面的。简单吧?确实简单。但有一点对我来说非常不利,就是我开始选课的时间。

TOP

  美国一般的学校每年有2个主要学期: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大约在一月开学,5月底结束;秋季学期大约在8月底开学,12月中下旬结束。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之间是暑假,这个时候学校也有课程开,是夏季学期的课。对于同样的课,比如说最基础的化学课,学校会同时开几个Session,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由不同老师(或者同样的老师)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讲;对一些学生多的课,同一门课可能有十几个Session。这个制度简直太好了,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在自己一天中最方便的时间来上课。如果你是个懒虫,那你尽可以都选中午和下午的课;如果你白天要上班,可以把所有课都安排在晚上;对于我来讲,因为傍晚就要开始打工,所以可以把所有课都放在上午。这是一个伟大的、光辉的、正确的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个学期的课从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就可以开始选。选课有几种方式,可以打电话到学校的选课系统中去,然后按照提示语言选(这对刚到美国的我来说就是开国际玩笑,我TMD面对面的,连比划带说的还整不明白呢,让我对个机器使劲不是成心害我吗?);也可以到学校的选课终端上选(刚开始这条路也走不通,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这些终端在哪里。);最后一条,也就是学校为拯救我们这些前2条路都走不通而不得不开设的,到国际学生办公室去,对着一个具有无比耐心的活人,用掺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以及象形文字和肢体语言来告诉学校你到底想修什么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仔细研究了选课的手册和下学期的课表后,我骑着我的自行沙发又一次来到了学校。因为我选课的时间比较晚了,很多课都早已经被注满,我不得一次又一次的按照我能选的以及我的作息时间更改我的选择。首先必须选一门写作的补习课(2个学分),因为我还没有通过写作考试;数学课也来一个,选了个比较高等级的微积分(4个学分;因为咱的数学考试成绩好,老师建议我跳过开始的几门。)下面的就比较难了,想选几门计算机方面的,不是注满了就是时间不合适。怎么办呢?做为一个国际学生,每学期必须选够最少12个学分才行。我这么一琢磨,第一学期也别太难为自己,来几个容易的吧,正好有门化学课的时间不错,又是4个学分,选上了;最后一个怎么也搞不定了,把课表翻了个遍,看到一门地理课的时间正和好,而且有位子。地理课吗,不就是讲世界上这点地方吗,地球一共就这么大,物产就这么多,咱在中学又学过,应该不是问题。搞定,就是它了,总共4门课,12个学分。不容易呀不容易,在学校这套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4门课选好了。从这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在每学期期末可以选下学期课程的第一天,就到学校把课选好,以绝后患。
  虽然屋里有空调,但选完课也搞了个一身汗,出来到树荫下小风一吹,也还满舒服的。这时候就发现今天学校里面的气氛有点不同,人来人往不说,每个人都喜气洋洋跟刚捡了个大钱包似的。很多学生都穿着黑袍,戴着黑帽,旁边跟着几个屁颠屁颠的家长。原来今天是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
  Queens College每年只举行一次毕业典礼,所以不管你是春天毕业还是夏天毕业(修够了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毕业),典礼都是在夏天举行。每到这天,校园中最大的一块草坪上就会布置一个讲台,前面摆满椅子,所有应届毕业生都穿上袍子(学生袍、硕士袍、和博士袍),和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在校长宣布你毕业前,你帽子上的穗子要放在左边,等校长一宣布你毕业了,成为XX士了(XX等于学、硕、或者博),就把穗子放到右边。从这一刻起,按照约定俗成(也就是我们的潜规则),在人们眼中你就是个有学位的家伙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在校园里面自由照相留影,每一个设施的大门都会为你自动打开(都不用出示学生证)。在典礼上,校长会告诉你:“Today is your day”(今天是你的好日子),所以你就尽情享乐吧。
  看着眼前欢乐的人群,我似乎已经看到了4年后的我,穿着学士袍站在草地上,自豪的把帽穗从左边移到右边。虽然还很遥远,但是,这一天会到来的,我深信不疑。

TOP

  Day 32 开学第一天
  日期:开学第一天;
  
  天气:晴;
  
  温度:不冷不热;
  
  风力:不强不弱;
  
  风向:上下学都顺风;
  
  湿度:不高不低。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天都是一个开学的好日子。也可以说,这天的天气就是为开学而设置的。
  
  开学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一次搬家,从Jackson Hights搬到了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区,叫Rego Park。从Rego Park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一条是沿着LIE高速公路,一条是先走Queens Blvd.,然后拐个弯直插往到学校的路。为了在第一天能顺利到达,我特意在开学前探了几次路,最后选定走Queens Blvd.那条路,单程大概4公里。走这条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沿途的景色比较好一些,有很多独立的住宅和漂亮的前后花园。
  
  尽管当时觉得很难,但回过头看看,第一学期的课应该是最简单的,并且还有一些小小的惊喜。第一学期一共四门课14个学分,也就是说每星期要上14个小时的课。平均到每天,差不多3个小时。实际上是周一、二、三、四每天上下午各一节,周五没有课。稍微有点要命的是,有2天的课开始的特别早,是早上8点开始,就是那门4个学分的化学课。
  
  第一天上课当然不能迟到,要搞个所谓的新学期新气象。9点半的课,我7点就起来了,梳洗完毕,饱餐一顿战饭,骑上我的自行沙发,精神抖擞的去迎接我的美国学习生活。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锁自行车的地方,我理所当然的选了靠近校门口,警卫能够看到的地方锁车。第一件事是先办学生证,到注册办公室出示一下学费的交款凭证,然后人家给你照一张快相,几分钟后学生证就出来了。然后在上面贴上本学期的一个小标志,其实也就是一个椭圆型的小不干胶的图案,上面印着年份和学期。比如现在是2008年的秋季学期,上面就会印着2008,Fall。凭着这个学生证和上面的标志,我就可以在这个学期自由使用学校的各个设施,比如图书馆、网球场、计算机实验室等。这个标志每学期都不同,一般是交完学费后学校给你邮寄来,然后你自己贴在学生证上。我在Queens College上了4年学,猜猜我的学生证上一共贴了多少标志?4个,不对;8个,太保守了;一共是11个,因为我除了正常学期外,还上了3个暑假学期的课。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