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华
- 0
- 积分
- 2093
- 经验
- 2093 点
- 威望
- 179 点
- 金钱
- 902 ¥
- 魅力
- 632
|
其实招生的过程哪个学校都不太一样。说说我熟悉的学校的一般做法。
比如,9月开始接受申请,11月1号截止第一轮。那么,在11月1号这天,秘书(或招生助理)会把所有这段时间收到的材料整理汇总出来一个表格。当然,这些都是有系统软件帮助完成,当一个学生提交了一份材料,系统中就会自动更新。在截止日期这一天,招生助理会将全部完整提交的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做成一个一个file,系统打包起来。还有各种统计表格供招生教授参考。
然后,招生主任发送邮件至每一个招生委员,约定时间地点大家集中起来开个会。这个委员会一般会在十人左右。在会上,招生主任会根据收到的这一轮次的申请人整体情况作一个报告和分析,然后大家集中起来可能先会根据名额多寡(每年申请人基本稳定在一个范围和数值,因此往年的各项数据都很有参考价值)确定一下硬性指标。比如,G不到650的,就先剔除出来。T不到100的,也放在一边等等。
这样,剩下的材料当中,大家会整体看看工作情况,比如时间、行业、具体工作内容等等,在这个时段有可能会有突出的申请人冒出来,选在一边。剩下的绝大多数材料,一般会根据行业背景来分发给不同的招生委员看,这个任务基本上是会后的。此外,一些学校还会在这个阶段引入外脑(就是和学校联系紧密的一些企业的中层,或者校友等等)来帮助看一些特殊行业的申请材料。在这个阶段,每个审理人角度和立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但是一般来说,审理你的材料的人一般都是内行,比如金融教授看金融背景的材料;MKT经理看MKT相关的申请人材料等等。
这个过程结束之后,一般审理者都会写一些评语,在这类评语中,获得“推荐”类别的,会直接发面试;获得“可以考虑”类别的,也可能根据名额来发面试进一步确定;获得“不推荐”类别的,集中在一起,有可能是WL或者直接被据。
接下来可能还会有一次会议,集中一下结果,大家说说各自有印象的人,或者整体今年的感觉等等,然后招生主任就会让招生委员签字自己接下来的时间空档,好安排面试等等。
以上仅仅是我熟悉的某校情况,供你参考。各校都会有差异。但是基本原则据我所知一般是:首先会有成绩或者某项其他条件的底线,这个底线一般来说可能是T,很多学校对T在首次会一票否决。当然,这个完全看名额。一票否决的,往往都是每年申请人非常多,肯定不会招不够人这种学校。其次,会将材料分发给不同的行内人士审看,运气成分就在这个阶段,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平实,有人喜欢激动人心的故事,有人喜欢深刻的思考等等。但是一般这些审看人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因此他们会被要求尽量放弃自己的喜好来公平对待每一个申请人。实际上大家都在努力这么做,但是真的这个阶段做到公平很困难很困难。(这是我的心里话,别拍我。当你审看了很多份故事,你的感受一定和申请人只写他这一份是不同的,而根本没有完美的申请材料,这个阶段我最大的建议就是,好好做你自己,千万不要为了迎合某种风格就去搞成某种风格,中介写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太容易看出来的。)
面试的时候,基本上不太会特别关注你的申请材料,基本上很多常规问题,大部分根据简历来。不过认真准备三个why,这是来自一手的好几个学校招生主任的建议。
我的个人经验,供你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