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何评价中欧??? [打印本页]

作者: 盛装的舞步    时间: 2003-2-15 17:31     标题: 如何评价中欧???

突然觉得有想法去念个mba,所以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介绍。
目前mba是个热招牌,想读的人趋之若骛,自己也无法逃脱这个世俗的圈套,想去挤这个独木桥。就正规mba教育来讲无非分为国外洋mba(象美加的和欧洲的)和国内的。考虑到mba不仅仅是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知识和技能,人际社交圈子也同样是个重要的因素,除非你将来的工作有很强的国际背景,否则国内的mba更合适一些。(我个人愚见)
从国内来讲一类是考mba联考参加国内传统名校的mba,另一类是考以中欧为代表的国际化+本土化的mba(好想目前也只有中欧是比较正规的,长江学院还在建立中吧),但它的录取借鉴国外商学院的标准,以gmat成绩+申请面试。尽管有mba专家称将来前一类的mba也会以gmat成绩作为标准。
现在能从媒体上看到的评价都是对中欧的正面评价较多,从中欧自己介绍来看也是“吹”自己好的多。希望广大网友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给中欧和国内其他传统名校(如北大、清华等)做个客观的比较和评价。
我相信有很多象我这样的人在期待您的答案………………[em27][em27][em27]
作者: Kilroy    时间: 2003-2-15 18:28

如果想在海外发展,肯定至少要读TOP20。
如果想在国内发展,我个人觉得中欧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他在华东地区的ALUMNI NETWORK很强,在金融界和跨国公司里的口碑也不错。读MBA说到底还是给自己建立一个比较广的NETWORK。
国内联考MBA优点是学费便宜,缺点是还是以前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招的学生完全还是看考分。
现在国内还有复旦的沪港MBA、同济的法国MBA和北大的BIMBA可用GMAT申请,具体就业情况我也不清楚。
作者: 盛装的舞步    时间: 2003-2-16 17:06

谢谢斑竹kilory的建议,在下想问一下您现在是mba吗?是在中欧吗?
我很赞同你认为的network的重要作用。
我这里还有两个消息:
1、从明年开始中欧要扩大国际学生的比例,一方面这些国际学生都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
另一方面招生数量可能维持不变。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吸引着无数跨国公司来中国寻找市场,可作为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发展的中国最好商学院中欧为什么很难招到欧美国家的学生来报考呢,要增加的都是些想马来西亚、台湾、新家坡等国家的国际学生。(消息来自从中欧学校的邮件,评论自己加的)
2、为什么中欧的emba项目的排名要大大高于mba想目呢?昨天在论坛上看到的一条解释说,国外top的商学院很少搞emba的,因为需求市场不大(那些国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多是mba)。而在中国国内emba成了一些学历低的老总们的镀金招牌,所以中国的emba才热得要命,贵的要命。所以我很难相信中欧的emba有多少强的实力。
我希望看到更多人的评价,信息资源共享嘛!
作者: Kilroy    时间: 2003-2-16 21:44

我们版上有几位拿到了中欧2003的OFFER,我和HGDS都是。
HGDS对中欧很了解,你可以向他请教一下。
我觉得欧美学生过来的人肯定不会多,因为上海毕竟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不太可能都愿意留在中国发展。
作者: 盛装的舞步    时间: 2003-2-17 15:42

kilroy,恭喜你拿到中欧2003年的offer.我今天早上在你和我说的那个中欧论坛上也看到了你的留言,你们是在最后一轮的面试中录取的吧。但是我觉得好象比例很低诶,(40~50)/270,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象都在说那个admisson director老外比较给人脸色。
你觉得象你们这样能被中欧录取的平均工作年限要多少年啊,在个人职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中欧能比较看得上你呢?你个人的工作背景呢,如果不方便公开的话,发邮件给我啊,steven_liu98@sina.com或者stevenliu23@hotmail.com,中英文均可。
在这里也欢迎HGDS啊,不过我还没来得及看他的发言呢,你们两个人能在这里留下你们常用的邮件地址吗??
作者: hwark    时间: 2003-2-17 17:42

如果kilroy愿意,可否也把相关信息mail 给我 ,我是最后一轮被ding的.
email:du_lizhong@163.net
作者: Kilroy    时间: 2003-2-18 20:41

我对中欧的招生标准也不是很清楚。
我面食时工作年限是三年半多一点,面食那天碰到大多数人都是5年以上的,看起来都比较牛。当然是最好工作经验长一点好,面食时考官也问我为什么不多工作几年再读,以及现在工作挺好的为什么要放弃之类的话。
总之,工作时间太短是比较不利的因素,你得靠其它方面优势来弥补,比如多多挖掘自己的特色,比如专业领域和经历。
我的E-MAIL:kellwang@yaoo.com


[此贴子已经被Kilroy于2003-2-18 20:41:31编辑过]


作者: kolo    时间: 2003-2-26 12:03

HIM, KILROY,我本想报今年的中欧,但是因为工作太忙把GMAT考试从去年12月底改到下个月了,我的工作时间也是3年半,其他条件尚可,不知道还能不能申请03年的CEIBS
听说理论上5月份前都可以报名
作者: hgds    时间: 2003-2-26 14:03

不发生意外的话,03已无可能。
而且今年为保证中欧的含金量,反而减少招生名额:从128减到124
作者: Abigale89    时间: 2003-2-28 00:25

曾经和一个中欧的在读学员聊过,不过主要话题不是中欧。
他清华毕业,到中欧前工作经验4年,如果没有记错,他在上海创投工作。GMAT没有问,因为当时是聊别的。他对中欧的评价还不错。
客观信息,无个人主管因素,希望有借鉴意义。
作者: hahar    时间: 2003-3-1 14:17

各位XDJM,我也对中欧感兴趣,希望了解一下,我想问一下中欧的论坛在哪里
作者: usdusaj    时间: 2003-3-3 10:11

http://groups.msn.com/ceibs
作者: philixlau    时间: 2003-3-3 11:29

长江上学院已经通过国家的审批,具有独立颁发学位的资格。现在他们正在招募教授,听说他们采用的是教授管理制,教授们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所以有很多世界名校的教授都过来了。据说他们的口号是10年内成为世界前十名的B-school,相信对中欧的冲击不小。
作者: piloteer    时间: 2003-3-3 15:43

长江商学院金元外交欲圆何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02-27 15:16:50


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
  

  20万美元起价竞标“郎监管”长江商学院金元外交欲圆何梦?
  见习记者 周一舟

  长江商学院目前重大的决策均由7位核心教授组成的委员会来决定,包括人事、项目等所有重大决策,均要由教授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票同意才能通过,院长只有否决权。“教授治校”体制成了很多教授选择长江的重要原因。

  北京报道一则传闻暴露了当前商学院间的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为了“竞标”在国内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曾开出了其最高年薪,而长江开出的是超出其两倍的年薪……最终长江商学院折桂。
  但2月19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却一口否认:“我们从来不披露教授的个人工资,从来不去评价。”业内人士相信,其年薪至少不低于20万美元。
  另一方面,他对在高端教授的大规模“挖角”坦诚相告:“5月1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两位助理教授,即有加州大学及耶鲁大学背景的曹博士和有南加州大学背景的孙博士将加入长江商学院任副教授。7月1日以后,还会有三个非华人外籍教授加盟,他们都是世界级的。”
  “我们目前已有10个左右具有世界著名商学院学习和教学经历的教授团队,到7月份达到15个左右,到今年年底,这个团队估计要达到20至25人。”声称要在10年内跻身世界前10名商学院的长江商学院,是由李嘉诚捐资成立的李嘉诚基金会投资主办的,已于去年12月4日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授权颁发独立学位。这也是外资在中国内地获得一级法人资格、独资办大学的第一案。

  重金礼聘高于国内大学
  虽然项兵坚决对具体薪酬三缄其口,却进一步提供了参照系数。他打了个比方,斯坦福大学给教授10块钱薪资,长江顶多就给10块或10块5毛。但每个学科的工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并且因人的不同而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差别。比如,会计、财务要比生产、组织行为、经济学等要高。“当然,无论如何,肯定比国内的大学要高一些。”
  据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短期培训中心学术主任曾鸣副教授介绍,在欧美,教授年薪有10万、20万美元就很不错了,只有顶级明星教授才可能拿到年薪50万美元。陈宏则说,在北美洲立大学一般助理教授年薪在6万~8万美元左右,但做得好不好,差别很大。对于长江教授年薪20万美元的说法,曾与陈均表示从未听说过。
  除了与国际著名商学院差不多的薪资外,教授们在长江能享受的待遇还有:研究经费,配备个人秘书。长江的研究经费使用体制为:每个教授每年1万多美元经费;其成立的中国企业案例中心和中国企业研究中心,每个中心研究经费为100万美元,4年后增加到每个中心200万美元。
  项兵说,研究经费是长江影响教授研究方向的主要手段,为建立教学支持案例体系,今年案例中心要完成30个左右关于中国优秀企业的案例,平均每人要完成2~3个,教授可自由申请经费———这是长江吸引教授的工作条件保障。

  教授治校+光明前景
  项兵强调,薪资只是影响教授们回国的几个因素之一,“跟每一个教授的谈判,都是一个谈恋爱的过程,你必须真心,必须有激情,必须热情,必须可信。这中间,薪资是最容易谈的一个因素”。
  “如果是钱的因素,那么,斯坦福大学给他差不多的钱,斯坦福是世界名校,财大气粗,将来可能给更多的钱,他凭什么要到长江来?”项兵反问记者。
  长江商学院诸位教授也普遍认为,诱之以钱不如动之以“权”———对这帮莘莘学子来说,最大的权莫如“学术自由权”。
  长江商学院目前重大的决策均由7位核心教授组成的委员会来决定,包括人事、项目等所有重大决策,均要由教授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票同意才能通过,院长只有否决权。“教授治校,这在中国甚至亚洲都是少见的,将来教授多了,可能还会扩大到11人。”项兵说。
  教授治校体制成了很多教授选择长江的重要原因。记者正在采访陈宏时,就时常有工作人员进来就人事决策等问题征求陈的意见。而据消息人士透露,长江商学院某位教授,在回国作选择时也曾考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但由于在中欧合资的管理体制中,两个老外两个老中组成决策委员会,每个人都有否决权,他便作罢。长江商学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效制衡,缺点是有时沟通不畅。
  教授治校体制颇受一些学者推崇。
  项兵说,“很多大牌学者都很有个性,一定要能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国名校中学者间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导致个人关系恶化,最后出现名教授远走他校的情形屡见不鲜。
  学术权力能赋予学者的张力和想象力,与当今崛起的“中国机会”之梦暗合。项兵说,很多人以前没有做过的这个梦——“在中国创造一个世界级商学院的梦”——如果他对这个梦感兴趣,那就好谈。年仅31岁的曾鸣现任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短期培训中心学术主任,他说在国外,因为商学院教育已非常成熟,教授写论文很高深,大家很难读懂,从教授做研究,到把这些东西教给MBA学生,到学生毕业到咨询公司、银行或企业去实践,再传播到咨询公司,形成大家能看得懂的东西,推动形成实战案例,教授只是这个漫长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很小的螺丝钉,而不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教授的先进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家的产生作用,要直接得多。
  据知情人透露,曾鸣回国时,某学院有请其加盟之意,但曾综合考虑之后,觉得长江商学院教学课时、教课门数等工作量比国内国有学校少,有更多时间做研究。据了解,曾鸣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一年只需教90个课时,而到一些国有学校,每周就要教6个课时。
  在长江商学院看来,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资金实力加上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大盘托底,是“5年做到世界前25名”的战略可信的基础。正如长江商学院一位教授感言:“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比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要雄厚得多,但其在世界上的排名要在中欧之后,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内地经济底盘比香港大得多。”

  挖洋教授铺中西桥梁
  曾先后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项兵,将西方管理学称为“术”,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称为“道”,他认为在本土传统商学教育和洋MBA之间,存在一个空白点,那就是中西贯通的商学院。于是进行中西贯通的管理学教育及研究,成为长江商学院的战略定位。
  根据这个战略定位,长江的人力资源策略是,挖一批既具有世界著名商学院学习和教学经历,又曾有在中国学习、工作或研究经历的教师,特别是到世界排名靠前的知名商学院请教授加盟长江商学院。
  “在生产、物流、财务、会计,华人有很不错的教授。像李乐德、郎咸平、陈志武、陈宏、郑渝生等教授,大家都清楚他们的水平,没有什么争议。”项兵说。
  在长江商学院教授资料中,记者看到,陈志武、李乐德都是耶鲁大学教授,郑渝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教授,朗咸平教授曾任教于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但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华人很少有世界顶尖教授。并且,挖人在国外大学虽是司空见惯,但要挖动名校顶级的教授,也很难。”项兵坦陈。
  面对这些难题,长江商学院的策略是,教授团队70%以华人为主,30%请老外。在华人目前较弱的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领域,聘请老外。
  “所以,今年我们请三个老外。如果是50名教授,老外估计得15个。但请老外有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是真正世界级的话,他们在中国呆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因此长江请他们是策略性的,希望他们能在长江教上二三年,给我们带出一个教授团队,帮助长江建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项进一步说,虽然目前适合上述特点的华人教授仍很稀缺,但据统计,目前在世界前10名商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中,有1/3是中国内地学生。“有老外给我们带一下,几年以后,教师资源应会很丰富。”

  收益何在
  一边是稀缺,一边是疯抢。但教授们做这番选择也要费思量,可能也留有余地。
  项兵介绍的物流领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陈宏,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93~1994年陈宏曾到香港科技大学、斯坦福等学校做过访问学者,1997年到香港科技大学教学三年。他和项兵首次相识是在1987年,是去阿尔伯他大学求职时认识的,由于都是西安交大的校友,所以印象格外深刻。
  陈宏说,比起很多离国多年很少长时间回国的华人教授,他在香港呆了多年的经历,对后来回国的决策是有帮助的。
  “可以想象,我现在40出头,在加拿大再工作20多年,再教一些学生,做些研究,虽然会非常舒服,但生活会很平淡。回国来,做一个商学院,感觉能轰轰烈烈做一番。所以,2001底,当项兵跟我说要筹办长江商学院时,我就有这个考虑了,虽然当时没有立即辞职。”陈宏说。
  但是,并非所有教授都能像陈宏这么潇洒。“很多在国外40岁出头的华人教授,他们有家庭、孩子的牵挂,并且离开多年,环境、学术联系的巨大差异等制约,很难说离开就离开。”长江商学院一位知情人说,“一般30多岁和50多岁的教师相对就好选择一些。如像李乐德、郑渝生两位教授,他们不仅功成名就,而且孩子亲属相对能独立,所以他们选择回国所面临的现实的困难就少一些。”
  顾虑可能不仅如此,国内某MBA学院的一位管理人士评价:长江商学院成本这么高,教授这么轻松,它到底能收益什么?这挺耐人寻味。李嘉诚固然资金雄厚,但其商业风险就是长江的风险,“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或许,这是李乐德、郑渝生、郎咸平教授等目前也没有完全放弃原所在学校职位的原因之一。”这位知情人补充说。
作者: hahar    时间: 2003-3-6 17:13

呵,长江商学院早就听说了,就是不见动静,到时不知如何招生,商学院毕竟是培养商人的地方
作者: james410    时间: 2003-3-7 23:33

我也参加了2/20最后一轮面试,今天收到了被锯的通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