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年有余的申请之路,终于快要到达尾声了。前几天刚刚收到Bentley寄来的I-20,开始着手准备签证的工作。
先来汇报一下我的战绩,一共申请了9所学校的MSF,按照综排和内心评价来排序,大概就是JHU,Rochester,Case Western,OSU,UIUC,Tulane,Bentley,Purdue和Buffalo。除了JHU,OSU和UIUC被无面拒之外,其他6所都拿到了AD,其中Rochester和Case Western分别有20%和15%的奖学金。
之所以想来这里念叨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是为了能够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鼓励那些在申请当中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的伙伴们。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了,世界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我的背景很平淡,非211非985的小经济类院校2013年毕业,本科金融类专业。银行、500强市场和四大的咨询实习,AIESEC的项目。目前正处于自己定义的Gap Year当中。
从大二开始才动了出国的念头,也算是希望通过出国深造弥补一下高考失利的缺憾,那个时候正处于英文水平的平稳上升期,所以对于T&G都抱持着巨大的信心。却没有想到,语言考试居然成了申请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T98&G690,标准的69党成员。这居然还是在我经历了将近无数次尝试之后获得的成绩,从2012年年初到2013年年底整整两年,基本上都消耗在一遍遍“复习-考试”的死循环当中。每次总会有很惊喜的单科成绩,T基本上听力阅读和写作都有过28分的阶段,但每次也同样会很“惊喜”的发现其他几科都低的离谱,所以总分可想而知。
因为考试和准备考试,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窝在家里或者寝室的状态,甚至为此放弃了毕业旅行的计划。也因为语言成绩的不理想,我不尽将申请推迟了一年,也让我在选校上犹豫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来,其实当处于那种疲惫地机械式学习状态,怎样也不可能考出好的成绩,还不如出门转转,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打破僵局。
所以无论是在申请道路上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瓶颈期,都千万不要一味地一遍遍做重复性的努力。不妨试着稍微停下来,想一想是否需要改变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式?或者找一找自己到底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尽快把它修补好再重新上路也不迟。
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正是焦躁于是否还要继续和T+G作战的耐心消耗阶段,对于直接申请也几乎是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当时接到学院的通知,条件符合的同学可以开始申请学院的保研名额。
原本在年级中就是前几名的成绩,而且也参与过不少社团活动,所以也可以算是百分百能够申请到本校的保研资格。但是一个双非经济类大学的研究生对我来说究竟诱惑有多大?足以让我放弃出国的打算吗?
其实这个答案在我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告诉自己了,在我心里已经有一个出国>考研>就业>保研的排序,一个对于我来说含金量很低的研究生学位并不比一个满意的工作来的有价值。所以当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错过”了保研的申请期。
之后再询问最后确定了的保研名单时,居然发现了班级当中原本最积极张罗出国的几个朋友的名字。当然,我也没有权利或者资格来评判别人的选择,只是一直有些遗憾自己在申请的道路上又失去了几个可以共同奋斗的战友。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保研or出国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猜测很多决定出国的伙伴们应该都曾经遇到过或是即将遇到这样的选择题。不管是怎样水平的本科院校,保研和出国的比较当中,保研显然来得轻松很多,毕竟能够有保研资格的各位应该在通过面试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当时正处于完全低潮期的自己来说,保研简直就是一个可以放下身上所有不确定因素的光明道路。
可是放弃一直以来出国的决定到底值不值得?我希望从留学中收获什么?而保研能带给我什么?
一定要秉持着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态度来做这道选择题,因为也许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会成为今后人生发展的转折点。我的决定是,坚持下来。
如果是对自己的英文能力比较有把握的申请者,DIY无疑是完美的选择。对自己的一切都很熟悉,最能充分地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可以百分之百地掌握住所有申请材料和文书的质量。只是会更加辛苦一些。
作为重症懒癌患者,则是更希望可以在申请的道路上找到一个得力的好帮手。而在之前就一直听闻各种“高大上”机构如何的不负责任不靠谱,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从大海里淘到珍珠。
整个申请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在选校上采取了阶梯式的模式。从“需要争取的学校”到“比较有把握的学校”再到最后“保底的学校”,像我前文所提到的做了一个排序。
JHU>Rochester>CaseWestern>OSU>UIUC>Tulane>Bentley>Purdue>Buffalo
申请之初我在学校上的想法,有两个很主观的要求,校园美&不要在大城市。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是因为本科的学校太迷你,不想去大城市物价太高而且太拥挤。总之这些想法说给我的咨询师听之后,她们花了好几个下午,一个一个地给我介绍每个有开设MSF项目的学校,分析利弊以及我申请的把握,当然也有考虑到我提的那两点的要求。
最初一共确定了11所学校,到UIUC为止的这5所属于我的A Class。而之后3所属于“问题不大“小分队,Buffalo和其他两所(最后实际没有申请)是作为安全区域存在的。所以总体来看,只要合理的申请,有(最后)6所学校是有把握可以拿到AD的。而事实证明,当时的猜测是正确的。
一开始我个人感觉11所的申请量实际上不小,特别是在我恰好需要通勤的那段时间里。也多亏她们帮我安排的每个学校的申请批次很合理,所以基本上没有碰到两所学校集中填写申请或是寄送资料的情况。一到两周的时间可以专注地着手一家的申请,这样的话出现填写失误或者赶不及截止的情况也都不会出现了。也因此,我所有的5个面试都排的比较合理,也给了自己会充分地准备时间。
(对具体的面试情况感兴趣的各位可以看去我以前发过的几个面经的帖子,当时都有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以及准备时的注意事项。)
这样阶梯型申请最大的优势在于,当申请进入到中途时,可以比较适当地做调整和取舍。比如当我第一个申请的Tulane拿到了AD之后,我就放弃了申请最后两所保底学校,只留下Buffalo一所,因为我已经大概了解自己的能力大概能够申请到中间区域了。
借用之前在Tulane面经里自己写的话来作为结尾。也希望可以鼓励到无论是69党或是其他在申请中遇到困境的每一个人。
可能会有人想说,那么多学校都卡T&G成绩,特别是T100这个指标,那如果我没上100还有没有必要申请?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巨大的压力来源。因为分数这个东西已经和自信或者软实力没多大关系了。也许招生官就用系统一刷,分数不够的就直接游戏结束了。所以之前也总会担忧也许最后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被拒了?但我非常相信之前听过的一个说法“如果它愿意给你面试就说明你的成绩他们可以接受”,当然这里不包括某些对所有申请者都面试的那种特殊的学校。
大家应该都了解,如果是分数很高,简历特别漂亮的申请人,学校很多时候是会不发面试就直接录取的。(此处表达一下我对高分牛人们的无比的羡慕嫉妒!)那么我觉得面试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学校已经肯定了你的申请信息,他们已经把你列入了“可以考虑看看”的范围里,但是他们需要知道你是否能够和那些信息一致甚至更好。
所以,这里需要讨论的就是为什么学校要发给我们面试如果我们没有能够上百?
我相信大部分69党之所以去申请卡分的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试试看的心理,也就是说我们的成绩并没有理要求太远。那么换种简单的说法,我可以用我的经历和我的面试表现来证明我的语言能力其实是100+只是当时没有发挥好,那么学校如果愿意给我们面试,就说明他愿意在我们表现得足够好的时候给我们这个补足分数“弱点”的机会。
比如,我有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还算丰富,那么应该还是有一定把握可以给自己加分的。
既然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来申请,就不要因为“担心”变得束手束脚。 就像我看到追梦有很多前辈,他们甚至愿意去申请顶尖学府即使他们知道一定会收到拒信,也想感受一下那种靠近DreamSchool的感觉。
所以,何不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试过失败了不可怕,而不试就只会失败。
送上我特别喜欢的一句名言——“世界是属于勇者的”!
祝福每一位在这个忙碌的申请季都有最大的惊喜,在之后的异国生活中都能够收获最美好的回忆。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