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MBA申请过来人的心里话 In@UNC Kenan-Flagler [打印本页]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17     标题: MBA申请过来人的心里话 In@UNC Kenan-Flagler

终于决定抽空把这篇总结写完,希望我这一路的learning能够给后人以启发。其实这篇文章的提纲,是我两周前拟的。那时候心情很复杂,刚得到期盼太久的Booth的消息——却是拒信,于是放下一切牵怀挂念对着热情迎接我的、也是我所喜爱的UNCyes,欢喜地去结识那些可爱的学长学姐、同学们……


感觉正像一年前的GMAT考试一样,别人有更高的寄望,自己有更美的幻想,然而世事却总不会太完美,但也还算公平——想想统计学的概率分布,在我看来p>0.05都可以接受,一切随缘。以我的background那么大的硬伤,UNC肯收我可谓知遇之恩了,我已许愿不会让独具慧眼的UNC失望


我的背景:
Tsinghua undergrad (basic science), GPA 81; PhD drop-out (biology) in a state univ. in US, GPA 3.9+;
G760, T110; lots of EC leadership, volunteering, and awards (in music, arts, sports, etc.)
但硬伤很明显
1. PhD drop-out导致的2employment gap,因为在美国配偶身份不允许正式工作;
2. No FULLTIME BUSINESS experience,有的都是academia or NGO,或者业界的internships

申请结果:

申了top 205MBA,均是last round (R3 or R4),唯一的offer来自UNC. 全部去过campus visitBooth有过on-campus interview,其他都是无面试秒据。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17

Believe in yourself 相信自己


“A dream can easily be killed…” 最近一位小有成就的硅谷华人创业者感慨地说。当我问她如何做到乐观但是又避免盲目乐观呢,她说哦不,就是要盲目乐观!在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你也要相信自己!“如果理想不被跟随,是理想不够坚定。”

我于是想到了我自己这年来的申请经历,觉得申请就像在创业,不同的是——产品就是你自己。Market research, product development, branding, channeling,partnership, etc. 每一步都可以对应申请的某步骤。(btw.最近听人强烈推荐一本书The Start-up of You, 正计划读,读过的朋友可以交流下)

也想到了我周围一些同样拥有梦想、在拒信中百折不挠的战友们。这论坛上不乏拿到一把大牛offer的牛魔王,他们的经验分享常常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而我只是想以“灰姑娘”的故事鼓舞大家……

“bbmm,你根本不知道你将来要做啥,等你想好了再来申MBA”
“bbmm,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幼稚,你最好先工作去”
“bbmm,你根本就不懂consulting,consulting就是编数据……”
——某mentor于去年8月

我很认真,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至少曾经是,我现在在慢慢改)。既然你说我不懂consulting,那我就去了解它认识它。是啊,我承认我不懂,我本是个美国小山村医学院里的bio PhD student,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天生consultants特质,可我周围连个consulting/consultants的影子都没有(同学、校友中没有consultants,没有任何公司来我们校园宣讲…)!抱怨没有意义,既然MBA是个reset my career的契机,那我从现在起就主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读各种career guides: WetFeet, Vault,了解那些MBA careers;我看各种consulting相关的经典书籍和网页,学习case frameworks;我想法找各种关系和MBA的人、consulting的人聊;我把consulting需要的各种能力列表,挨个核对自己的经历来做SWOT analysis…就这样,错过了R1 deadline,又错过了R2 deadline,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mentor说要谋定以后动。

直到今年2月底,我再次约了那位mentor,聊到career goal,我说我的:
Long-term: BD in Chinese pharma; short-term: an elite consultancy
她说不好,我问为啥。她说:“你既然long-term是Chinese pharma,为啥post-MBA不去一个global pharma呢?从global pharma到Chinese pharma这才是很合逻辑的啊!为啥要consulting呢?”
我说:“首先,我过去在global pharma和Chinese pharma都有过实习经历且有深入理解。Chinese pharma和Western pharma的R&D model, business model完全不同…”
她打住“等等!bbmm,你这逻辑就不对!你要证明梨子好,不是去证明苹果不好!”
“呃,我只是就事论事,两者就是不同,我没说western pharma不好啊….好吧那我说第二点,对我这个从academia走来的人来说,我需要business exposure,而consulting正是能给我带来cross-industrial business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of bestpractices…”
“所以就说你现在完全不懂business,都没入行…”
“总之,bbmm,你申请没戏,想清楚了工作几年了再来申吧…哦好吧,我没法说服你——我觉得跟你交流很frustrated啊,那祝你good luck!”

第二天,我在成都约见了一位美国友人Jon,他问起我的career goal,我只好说Jon啊我来给你讲2个版本啊,一个是我自己的愿望(ST: consulting),一个是昨晚我朋友建议我的(ST: global pharma),我写哪个好啊?
“Both make sense!” 他说:bbmm,你来想想,假如你现在是一家Chinese pharma的董事长,摆在你面前有2个CEO人选,之前都有跟你的简历一样的背景,然后都是Stanford MBA,区别是MBA之后一个去了McKinsey 3年,一个去了Merck 3年,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你会倾向于哪个?
我想了想,说McKinsey的。
他说,是啊,我也这么想的!为什么呢?我表示这是说不上来的感觉,期待他的答案。
于是他说:”First, healthcare encompasses many aspects other than pharma: finance (insurance), legislation, public relations, etc. So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eyond pharma are paramount.  ” 我突然恍然大悟!是啊,我直觉上就是这个意思,我想去学更多的知识,更广泛的接触business,然而这在那位mentor听来却像是我完全不懂business,可是被Jon这么一表达,一下子就能体现对healthcare这个复杂的行业的理解——那种30,000-feet view,我的潜意识里的选择也是那么自然….

所以我想说,在申请过程中只要你问就会收到各式各样的建议,其中包括对你自己的批评和质疑。那时候的我们,把心态放得很低,有时候MBA牛人的一己之见很容易kill our dreams. 我们需要听这样的意见,然而更需要相信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只是我们不善于专业地表达(如刚才的例子);然而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就永远没法说服她人。

在申请这条路上,如我等平凡的人,需要有cheerleaders——那些不断鼓舞我的朋友,也需要那些拿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寻找我的闪光点并帮我放大、包装的人。Again, 申请的过程就是创业,哪怕我们还没有funding,没有partners,甚至没有BP,我们至少拥有dream!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19

Start early 做个早起鸟

也许这是常识,但朋友们我想以切身经历提醒这一点,这也是我这次申请最大的教训。很多人都说,如果不是申请最后一轮,也许结果会更好。然而,正因为我的致命的perfectionism(如前文所述),谋定以后动,才导致全面申请最后一轮的不利局面。

Start early并不仅仅指申请轮次。我在硅谷待了快一年半,也就是最近几个月才加入一个NGO并深度参与,做了不少BD, PR的项目,也结识了些人。已有3个不同的人对我说,我要是早一年认识他/她就好了,他/她可以帮我介绍我申请的某牛program的教授,也许可以去帮教授做项目来获得内部推荐,甚至有位在某校放榜前3天认识的人帮我发email推荐并递交我的简历给招生官,然而it’s too late….

再往前想,当我前几年在biology PhD program只是浅浅地想着读商学院的时候,有些牛人就已经行动起来了:加入知名的创业家协会并一步步成为leader,做了很多business case,甚至自己尝试创业….和牛人交流中我深刻认识到这就是差距,目光长远的人总是很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所幸的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20

School selection: look-ahead mindset  选校:放眼未来

经常看到有人在版上贴出自己的background,就问:我这样能进什么学校?然后有回复者说:“看看历史数据,过去跟你类似背景的人进什么学校,你就大概有数了…”Topway论坛上、Sonia老师的书里,都对过去成功的申请者的背景有些总结。诚然,这些资料很宝贵,然而我想以切身经历提醒大家:选校不要太关注于过去。

举个例子,在我选校之初,我对我的背景硬伤很头疼,于是我总是希望去了解:哪些学校收过像我这样的人啊?了解到,X校(请勿找我详问,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下面的背景有所改动)去年刚收过名校出身的无工作经历的fresh PhD in biology,我就想尝试申请。然而跟该校AO聊的时候,却发现AO并不鼓励我申请,而是给我介绍别的项目。后来结识了个在校生朋友然后得知了真相,原来那位fresh PhD找工作很困难让career service很操心,于是该校admissions现在对收fresh PhD很谨慎,基本不考虑。

看吧,假如不是去这么network打听内部消息,而仅仅局限于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也许会错误地选择申请学校。

所以我认为选校该forward-looking,更多地去关注news(通过学校的官方网页特别是blogs/magazines, social media – 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 以及WSJ/economist/businessweek等最新报道),更多地去network,了解一个program的未来发展方向,做类似SWOT analysis,从一个dean的角度去思考。再想想自己的背景如何contribute,能否帮学校填补哪方面空白?能否帮助学校的strategic plan的实施?

在大众观念里,很多学校都有”stereotype”,比如Kellogg是marketing school,Booth是finance school, …殊不知,当你说“因为我学finance所以Booth fits me well”的时候,那些学校恰恰打心眼里希望摆脱这样的“stereotypes!” 比如有个Booth的美国校友跟我深入聊时就说:“你要是看看fortune 500 C-level executives的名单,你会发现Booth校友占据了很多COO,CFO职位,但是CEO不多。而我们学校也早已意识到这点,所以越来越崇尚balanced development。你看2011年新来的dean,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非finance背景的dean。而且我们学校现在是以强大的finance来带动其他方向的发展,例如marketing我们具有独特的quantitative的优势,例如entrepreneruship——我们有很强的VC方向….”当你从dean的角度出发考虑program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你会思考admissions怎么fit into this strategic plan.
Btw.之所以写Booth,是因为在我申请的所有学校中,Booth是我申请前觉得相对最不match的、因此花的功夫最少的(essay毛坯版提交,why school没有写具体的,后来发现还有typos),然而却是唯一给我发interview的(UNC是self-initiated interview)。这对我很有讽刺意味。然而我对赏识我、给我机会的学校还是充满感激的,很多对这个学校的认识,都是在我拿到interview之后才去主动获得的,然而太晚了(据说interview只占20%),我是多么后悔当初写essay的草率啊…..所以,当你没有去深入地面对面的交流时,你根本无法评估你和学校的match程度。

我能申到UNC,也能说明问题。去年秋天参加一次在硅谷的UNC coffee chat for women, 去了10+ alumna以及约5个像我这样的prospectivestudents。在还没让我们自我介绍的时候,AO Alison就说: 过去UNC在西部招人不多,但现在我们要大力发展在US west coast的力量,所以会非常欢迎你们这些来自西海岸的申请者;healthcare等等方向目前发展得非常快;还要多招women… 我当时乐坏了,心想——这west coast, healthcare, women我还都占了,而且我还能勾个internationalstudent的框!后来我拿着简历去请教Alison,她就说我的背景很独特,鼓励我申请…. 我去campus visit之前主动联系了AO,说“我了解到学校healthcare这方面很有潜力、public health program排全美第二blabla,可否去体验下healthcare课程和教授交流呢?”于是我收到了来自MBA program director的email,约我去他办公室单独面谈。他早已看过我的resume,跟我聊了一小时,从学校healthcare initiative的strategic plan,到我的career choices以及我这两年的MBA课程怎么设计,让我真心感觉学校对此很下功夫,也对想象中在UNC的学习充满向往….. 后来我不出所料拿到Ad,然后很多次我和新结识的校友聊的时候,对方常常会说很高兴我来自西海岸(呵呵,看来学校整天都在说进军西海岸、进军国际),我也从west coast career club主席那了解到今年学校在西海岸intern的数量大大提高(中国的学长姐就有2位来到西海岸),因为部分由于career outreach做得很棒…总之,我很有幸,如果我只看历史数据来选校,都压根不会关注到UNC这样和我如此match的学校。

这部分最后,我想说:
1. 每个人的背景都是独特的,尝试着把自己套入过去的成功申请者去replicate the success story不现实也注定不会成功。
2. top 20的学校基本都是全面的,都是欢迎各种背景的申请者;从diversity角度说,任何一个大的背景方向,在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representation. 所以你不必担心什么你的healthcare方向申不了Tuck(随口说,无特指之意)。Again, think from a Dean’s perspective.
2. 很多关于学校的东东,我们是没法从公开渠道获取到的,特别是每个学校program的limitations. Stanford的career service理想主义而“不接地气”,HBS的Case Method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Booth的flexible curriculum也不适合每一个人(参见Richard Taylor’s Nudge)…. 解决办法见下一章。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21

Networking 相识何必曾相逢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了networking重要性。关于经验方法,版上bigjoe, yoshimilu等大牛都有很赞的分享,也强烈推荐我们的Topway Career杂志。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心态,take initiatives, engage, open up, …. 在Workshop可以认识到过来人和同路人。从Linkedin上直接搜school name + MBA 也能搜到不少学生校友,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coldcall了各个学校的好些学长学姐,约20-30min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后来还组织聚会、成为了好朋友。真的很有幸结识这么多善良的师长、朋友!例如有大力帮助过我的Stanford学姐,在我拿到她家据信后给她通报&”thanks all the same”时,还主动介绍个她的朋友也是UNC的学长给我,然后那个学长跟我很open地谈他切身体验的UNC的strengths & limitations。

在UNC,当我还是个普通申请者的时候,在一次UNC组织的coffee chat中跟一个韩国校友打了个照面,回去加他LinkedIn,他热情地说:“嘿,我看你的背景,给我的J同学(一个老美)很相似,他的方向也是你将来感兴趣的,你可以跟J同学reach out啊…”于是我就跟那位老美联系,电话里informational interview聊了半小时收获颇丰,他确实是个大牛。以至于后来campus visit和在校生lunch的时候,人提到这个方向,我说我跟J聊过blabla,在校生很惊讶地说”Oh you did?! I just talked to him yesterday, and he’s reallyhelpful…” 当时就让我深切体会到了UNC校友的给力程度,很难得有校友对于一个申请者主动介绍自己同学去帮助的,何况他们还不是中国人!中国的学长姐们也十分给力,从当年给我建议面试技巧起到现在,收获了太多的帮助,不胜枚举….正如我在申请essay中写的,现在接力棒传到我这里,是give back的时候了
作者: 餐厅里的小柯南    时间: 2014-1-14 17:22

Dear re-applicants: Cheer up! Opportunities ahead! 致继续申请的伙伴们

如果你是re-applicant耐心看到这里,我向你表示感激和敬意!我知道这论坛上飘扬着太多成功的故事,而没有申到理想结果的人总是默默地跟在牛人光环背后,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申上牛校来此一吐为快。甚至于今年的成功申请的牛人,就有好多re-applicants. 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在牛人身后车水马龙中再添一声道贺,只想关注静静的你们,给你们一些鼓励,倾听你们的心声,让你们觉得不再孤单~

因为,我自己也一样,作为last round的申请者,在版上的offer雨中经历过没有offer的煎熬,也有过因为Booth的面试而满怀希望、苦苦等待、最后遗憾的经历。我的好几位战友,今年都没进入理想的学校,也将继续奋斗。在此分享下面一篇文章,并祝福追梦的你们!

这是一位现在成功的创业者的文章,回顾3年前Booth的据信如何给他带来了新的机遇造就了现在的他….
https://medium.com/cs-math/704985f091b8
作者: 未来的选择    时间: 2014-1-15 15:26

thanks
作者: Cristina    时间: 2014-1-21 16:58

thanks
作者: Mine    时间: 2014-1-23 15:12

many thanks
作者: Ninassa    时间: 2014-1-27 16:03

thanks
作者: Jessica8905    时间: 2014-2-11 14:19

thanks
作者: Kimiy    时间: 2014-2-13 15:33

many thanks
作者: Jessica8807    时间: 2014-2-18 12:14

many thanks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