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的找工作始于Wall Street Trek。每个学校都有类似的Trek,就是在几天内集中拜访华尔街各大银行,和banker进行交流,留下名片和印象,以便后面继续follow up。Tuck的Wall Street Trek为期三天,拜访了10家银行(包括一家Private bank)。每家银行的schedule都相差不多。首先,资深校友会做一个speech,介绍公司的情况;其次,另外几个相对junior的校友可能会做一些case study,介绍投行工作流程;最后,就是networking,在人堆里找自己的target group去交流,了解情况。在这个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出来中国学生的劣势。第一就是语言,第二就是沟通,最后才是文化。语言很容易理解,周围都是白人同学或者印度同学,不管有没有口音,叽里呱啦一通说,至少流利,对方也听的懂。对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语言上存在短板,往往自信不足而不敢提问,或者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不会提问,给banker容易留下没有自信、不敢说话、不善于交流的印象——当然,这是后期可扭转的。沟通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东方人的沟通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的small talk技巧,很巧妙的引入话题,很自然的讨论经济形势,询问公司状况,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问题问起来总容易显得生硬。文化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劣势主要在cock tail、dinner的时候体现。大家一桌子吃饭,总不能再继续呱啦呱啦的讨论工作了,有的说自己的高中,有的讨论棒球,有的说美国的大选,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完全插不上话。当然,就像CDO说的,我们的优势就是“interesting”,因为我们拥有他们没有的特点和经历,但如何让这些经历为自己增添光彩,就要个人私下努力了。
Wall street trek回来,就要挨着写thank you letter,开始follow up。做每个公司的research,和在trek上聊过的banker约informational interview,每周拜访银行,每次拜访都要聊几个人,就是后面几个月的生活。很累,压力很大,但这是事实。Tuck地理位置不便,大家都知道,所以每当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进bank,对前来接待的banker说刚坐了5个半小时的车来到纽约,他们都非常impressed,立刻感受到诚意有多少。有时想想,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在后面的networking活动上碰到过stern和CBS的同学,他们都抱怨说自己每天都要泡在这些bank里,一个班都好几百号人要做investment banking,和自己同学竞争都竞争不过来。拜访完bank,还要继续follow up,在每个bank里找会为你说好话的人,这样才能在他们最后内部discussion时得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又是个很大的挑战,美国人很容易打成一片,而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天然的文化差异,导致很难建立这种personal的联系。这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Topway上的童鞋们有志于在纽约做banking,提前努力了。
Tuck今年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30号,closed list (公司发出的面试邀请名单)是在12月13号,这真是救了我们。其他大部分学校的closed list都是1月中才出来,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直做networking到1月份,而我们在12月中就可以解放了,专心复习考试或者准备面试。
美国同学比我们更懂得自己要什么。和他们聊起来,他们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想要的工作是什么,想要的成功是什么。听到我说想尝试IB,大部分人投来的是同情的目光,再三劝我要想清楚,别没事跳火坑。“Do something that really makes you happy”,这是他们告诉我的。something really makes me happy,不管是现在申请的人,还是拿到offer的人,多少人想明白这个问题呢?多少人只是看着pay和所谓的光环就冲了上去,而忽略隐藏在背后血淋淋的代价。很多美国的corporate都是非常好的,pay一点不比IB、consulting低,life style很好,职业发展道路一帆风顺,每年都是一批人冲上去申请,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能拿到offer。看着他们开心的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方式,有时真会感到一种羡慕。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自我认知的缺失。说到底,banking和consulting其实是最好找的工作,每年都是批量进货,模式固定,跟着走就行,运气好还能混到一个半个offer。到了现在,无比深刻的明白,所谓工作,真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个人选择。成功的标准在自己心里,骗得了别人,骗不过自己。
所以,如果大家对某家corporate很感兴趣,那就上吧,在TuckStream上查校友的联系方式,发信,约打电话。经历过banking的networking,相信我,corporate的校友好约的多,更是无比nice。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许多公司写着需要“PWA - permanent working authority”才能投简历还有些犹豫,后来和一位前辈交流,他说,放心去找,如果人家真喜欢你,怎么也帮你搞定了,最后说不定还有机会派回中国工作。我在Tuck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也是国际学生,一心想进入体育公司,连简历也没投,只是通过networking就拿到了最心仪的公司的面试。
我一直focus在IB上,对consulting的面试不是很了解,但是第一天的面试,直到深夜还看见大厅里站满了西装革履的同学。原来是BCG的面试由于天气原因,面试人员迟到了一个半小时,而consulting的面试又全是case,第一轮就是2个back to back的case (consulting的纠正我,印象中听来的是这个数字),一个小时的时间,加上fit questions的时间,绝对是体力和智力的双重挑战。既然是外行,就不多说,等consulting的同学定下来后由他们来发表意见,我只说一下IB的面试。
喜的是,JP Morgan向来以aggressive出名,两轮面试一天搞定,半夜发offer,然后就开始逼问,“来,还是不来”。这是最难回答的面试问题。在面试周的前一周,二年级学生分别给我们组织了各个银行的brown bag lunch 的meeting,其中谈到JP Morgan,就说第二轮的面试就是反复问你,如果今天给你发offer,来,还是不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tricky,要有技巧的给自己留余地,还不能让银行觉得你完全不可能来。直到前一天晚上,还在死命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一场大雪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忧的是,其他银行会不会也有类似问题,当天我有三个面试,如果都推迟,课都白翘了。还好CDO的人发来信,说其他两家由于担心天气问题,提前一天就来到学校安营扎寨,面试可以如期进行。后来面试时聊起这个问题,这两家银行的banker们也无比嚣张的说,JP太不organize了……他们so thrilled about their absence....
UBS的面试过去曾经介绍过,第一轮在学校,第二轮是在周五,去纽约做super day,和group面试。下午面试,晚上通知第二轮结果。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面试是下午第一轮,6点半左右通知结果,7点半开始第二轮,晚上10点半左右通知结果。在等通知的时候,感觉头都要炸了,血压一路升高,进入极不正常的亢奋和癫狂状态。还好有好姐妹陪着一起狂吃冰淇淋解压,然后看看电视剧,资料是一点都看不进去了。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第一轮是三间屋子,其中两间是两个banker对一个学生,另外一间是一对一。二对一的两间屋子,一间是一个MD+associate,一间是两个不知道什么级别的人,过去没见过;一对一的那间就是一个MD。进了屋子互相寒暄一下,问了问学校情况,就开始问问题。我被分到了那个associate + MD的屋子,那个MD是M&A group的大头,人超级超级nice,完全看不出任何架子。先自我介绍之后,就说,我们先用大概五分钟过一下你的简历。然后就让我介绍,每一条都要仔细的问,为什么换工作,为什么上MBA,为什么选TUCK,背后的理由要讲的清清楚楚。associate的technical question相对比较直接,就是问问valuation的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Tuck的finance club都有面试guide,里面都介绍的很清楚。经过前面UBS的扫荡,在这里已经完全不紧张了。MD的问题比较难以捉摸,都不知道他想问什么,我似乎是回答错了,面试结束后才想起来问的应该是LBO,当时这三个字母完全没进脑子。更多的问题是fit,weakness是什么,strength是什么,最后还有几分钟结束,就换成我提问题,他们回答。第一轮结束。
第一周的面试结束,中国学生拿了两个bank的intern offer,都在纽约office,后续应该还有更多。2011届只有一位中国师兄找banking,去了UBS。2012届有5个在纽约找的,截止目前2个拿到,也是new york office。剩下的人还有面试没结束的,还有重心放在香港的,目前来说都太早。consulting和专攻corporate的还在紧张的面试中,目前无法得知。关于实习,请大家暂时不要问了,等到同学们都尘埃落定,会统一更新。
study group是Tuck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前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第一学期的架构,现在详细介绍一下~
First year TUCK MBA的课程主要是core courses。包括:
Fall A (一个月)—— break(一周,通常是各种career trek)—— Fall B(二个月)—— winter break (二周左右,圣诞节) —— Winter Term (2个月)—— spring break (2周)—— Spring Term (2个月左右,First Year Project)
Spring term就是做First Year Project,有各种各样的project可以选择,也可以自己去找project。比如我们有的同学想要创业的,就在这个期间拉起一票人,风风火火的干起来了。想要尝试Non-profit的也是机会大把,可以注册感兴趣的project去做,我今年就和另一个同学报名参加了non-profit的项目,毕竟以后这样的机会可能就不多了。想做consulting的、marketing的、M&A的,都有相应的机会,自己组队,报名参加。
我的Fall term study group的六个人,除了我来自中国,另外一个国际学生来自巴西,其他的都是拿美国护照的:2个白人,一个美籍印度人,一个美籍秘鲁人。从职业背景上来说,2个engineer,2个consultant,一个finance,一个sales。刚开始的时候相处的并不是很好,team里有的人属于比较强势的,习惯主导一起。我和另外那个国际学生的英语都差到一定程度,可能我还要更差一些,经常想发言发不上,说出来别人也是一片迷茫,着急的时候手脚并用,一边在白板上画一边讲,别人看得云里雾里,连蒙带猜的。刚开始的两周,的确是有很强的frustrated的感觉。组内几个很nice的人看出我总不发言,就私下里找我聊,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意见都被忽略了,也没有做出contribution,很挫败。大家就一起出去吃饭,聊天,互相谈对彼此的认识。大家承认说有时候可能会表现的有点着急,其实他们也知道国际学生的困难,同时也非常佩服我们敢于选择离开家乡来到美国求学的勇气和决心,但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在pace上控制的不好,也很难专门停下来等某个人。从他们给我的反馈中,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经常发言词不达意,但是给出的许多idea他们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也是他们没想到的。经过这次交流,大家都意识到由于文化和背景差异带来的误解,也学着如何相处。
Winter study group换了一拨人,或许是Fall study group的经验,现在相处起来已经容易许多。大家都知道如何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如何包容彼此间的差异。study group的第一次讨论,大家就先聊“do”和“don't”,告诉组员如何与自己相处。然后又聊自己的职业方向,根据recruiting分配各自的任务,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真的体会到“team”的意义——互相支持。作者: bigpig 时间: 2012-8-24 17:55
Asian community的势力在Tuck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每年春天,学校会有一个Asian主题的party,原意是庆祝亚洲农历新年,当然,日期上就不那么讲究了,冬天都忙的四脚朝天,除了凑在一起包包饺子,其他也实在顾不上。今年中日韩三国一起合办这个party,除了提供中日韩的原汁原味的美食,还有各种表演。韩国的街舞、日本的传统舞蹈、中国的说唱脸谱、歌曲联唱和双截棍表演,都在尽最大可能的向整个Tuck community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