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参考参考,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
argument 1: 阅读是熟悉套路重要还是看懂文章重要 不象80年代的大学英语老师鼓吹的 - 提高英语的捷径是快速语读,YMH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另一个层面为广大出国学子找到了另一个学习英语的真正捷径 – 真题和红宝书。然而,当你在捷径上想再超捷径,很可能超的不是捷径,而是悬崖。这里我不得不提起吴中东和杨继这两个人。打一个可能不恰当但是很贴切的比喻,吴、杨执争就是典型的beta和VHS在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之争的翻版。吴中东编过一本GRE阅读高分突破的书,现在市场上可能已近绝迹了。但是我一直认为,那是一本跟ETS要求最接近的GRE阅读理解书,是一本提高阅读实力的根本之作。如果你现在看OG对阅读的解释,你就能看到吴中东在1998年就已经这么做了。每一个题的解释,都是引用文章的原话。但是吴中东指引的是一条建立在你必须记熟5000多单词和词组的用法,阅读大约100万字以上的文献,文献还必须涉及4大类题材,搞懂100个以上话题的背景资料以后才能做到的。 而杨继在GRE阅读中首次提到的套路概念,使得广大GRE考生,在缺少练习靶场的情况下,看到了通过GRE阅读的希望。因为当时就只有那么几套试题,互联网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我们接触不到Times, New York Times。套路成为迅速提高阅读准确率的法宝。但是,通过这一手段提高阅读准确率的考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归倒ETS指引的那一条道路上去呢? 套路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权宜之计。他是在一个小孩还走不稳的前提下的拐杖。但是你终究是要丢开拐杖自己走的。打个比方,如果你阅读一篇80行做有的中文文章,你是否需要任何套路的帮助。这里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当你走了一条捷径取得了成功之后,你是如何看待你的过去,如何准备走将来的路。而杨继的最大失误就是在他自己取得了成功之后,不是回归倒提高阅读理解的实力之道,而是将其提高的理论的高度,继续在GMAT领域推销其理念。杨继在它的GMAT阅读精解中的前言里这样写道:笔者曾把各种GRE,GMAT的阅读文章那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大部分来自美国,… 结果,无论是…,还是…。其理解这些文章的能力比广大的中国考生号不到哪里去。GRE长短2篇文章限时18分钟,有一半以上的文章不能说出准确的意思。GMAT老式考题(30分钟3篇文章),更是鲜又能按时完成的。最后得出结论,既然美国人都完不成,那么如何指望中国人这么去做呢?在他自己relax之后,还不忘记批评其他脚踏实地这么做的人。假如一开始就把领会深意作为(阅读的)一个终极目标去解决,就会走进了一个永远无法看到尽头的隧道,…, 一切都是惘然。这难道不是80年代大学英语老师鼓吹英语不需要记单词,只需要快速理解的reincarnation。 目前,我们无法判断当时杨继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真的相信,还是一种marketing的手段。但无论如何,他错了。在这里我不想把他写成一篇AWA的argument。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一提。首先,GRE本身考试就是选择优秀的尺度,而非考驾驶执照般的门槛式考试。他是用来衡量学生未来潜力的尺度。因此,用这个尺子来度量,一定会有68%的个体在一个标准方差以内。而那些tip of the sword 一定是在2个标准方差以外。如果你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优秀学生,而把你接触到的绝大部分的普通学生的普通表现当作部分优秀中国学生的榜样,或者从根本上就错误理解了ETS考试的统计学依据。那么,至少就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诚然,杨继的观点还是有不少亮点的,首先,毕竟他帮助那么多中国学生,克服了GRE阅读的心理障碍。而且,他最响亮地提出了原文定位。这一现代科学的基石。但是,从good faith 的角度出发,熟悉“套路”只能做为一个expediency. 而且英语阅读实力的提高,归根结蒂不是靠套路而是靠对原文的领会深意。而且,随着今天互联网的如此发达,题目是如此众多。使得我们可以做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将我们的阅读在实力上覆盖GRE,GMAT,和LSAT的考是范围。那么这种套路的拐杖就可以丢掉了。杨继同学时少应该告诉一些愿意通过organic方法提高英语阅读实力的朋友,还有一条路,很艰难,但是也行得通。而且一旦成功,前途光明。 相反,那些通过这种testosterone approach来获得高分,从此之后,不能够transform自我的人,将面临这样一个dilemma.越是在名牌学校,你受到的压力越大。在这些学较就读,不要一个星期,你会发现,你的阅读速度只有别人的1/4。课堂发言,你好不容易在心理准备了5分钟,才开口说出来的观点,老师可能会打断你,你的发言好像针对上一个议题,我们现在在讨论下一个议题。 但是,2年前我没有这个眼界,也没有这个实力。因为按照organic的方法,肯定效果要慢一些。更何况单词量也不大。今天在我做完了几乎所有的GRE和LSAT的阅读和逻辑之后,我觉得我可以站出来用我的亲生经历,告诉所有在考GMAT的朋友:无论GRE,GMAT,还是LSAT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在水平上覆盖其考试范围的。而一旦你能够在水平上覆盖这些考试范围,就为你开始在欧美的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两周时间重点看了OG的语法和阅读。详细看了语法解释和各种OG总结。对OG的每一篇阅读都详细的进行了结构和出题点的分析。感觉很有帮助。详细分析了几十篇阅读之后,终于对于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思考,同时注意一些关键词,读完后就知道大概的结构和主要提到的内容。以前看了很多阅读方法,但都是别人的总结,没有自己总结过的东西总是不能深刻领会。我现在深有感触,总结真的比做题更重要。做题只是练习速度和熟悉考试感觉。
阅读:gre的文章多看看,比gmat现在的机考难。我想关键一个是整个的框架(决不能牺牲对整个框架的理解去换取速度,其结果势必不是重头在看,就是无法正确回答。),另一个是学会细节的定位。我虽不赞成“跳读”,但也觉得“细读“不可行。我的办法是“画读”,下面贴一段新东方gmat斑竹wellwell关于此法的表述,我是基本赞同的,但有一点:我觉得画完后应该看图回想一边大意,而不是不看,大家见仁见智。 (拿到题先别急着读,看看这篇文章大概长短,问题数目,做到对预备花费的时间心中有数,否 则容易读得太慢,浪费时间。
2)通读全文:读的过程中,看大意“画”笔记((说“画”是因为里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充斥着你 自己发明的速记符号,怎么方便明了怎么来。)你会发现边做笔记边看文章心里很踏实,因为知道 自己不会错过关键处,也不用吃力不讨好地把文章内容往脑子里装(没人让你过目即诵),这样可以纠正“逐字逐句”的不良阅读习惯,提高速度。这里的大意指段落大意----众所周知一篇文章 开头结尾最重要,而具体到每段也差不多,往往在开头提出一个论点,然后进行SUPPORT,有时这 段结尾还可能来个小小转折,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每段话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看完这段知道 大意就可继续,不要在细节上磨工夫。就这么以看懂70%-80%段落大意的速度,完整地浏览一遍全 文,发现有不通之处做个记号,一会儿有必要的话再回来,暂时不要回头重读,切记。 3)通读过后也不要急着看问题(因为在读到问题前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还没受到任何影响),先 用几秒钟迅速默想一遍文章大意,这等于把笔记的框架输入头脑,因为刚才在做笔记时你很可能偏 各个段落而无暇顾及THE BIG PICTURE,所以要利用记忆还新鲜时赶紧趁热打铁。着重想想作 者写文章的目的和对文中提及观点的态度。但需要注意,不要边看笔记边想大意,太慢,而且笔记 有可能很潦草,反而影响思路。默想完再瞄一眼笔记,很快地找到表示语意的转折,递进和并列的 记号以及关键词和细节等所在之处(找到就行了,不必细看)。以上都是容易考到的地方,而这个 MENTAL过程就等于让自己先从ETS的角度,帮他们想想都在哪儿出题合适,为下一步解题做个思想 准备(Remember: ETS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_^)。 4)脑子中有了BIG PICTURE后再看问题,你很可能发现自己猜的没错,有的题(如问中心思想,作者态度等)直接就可以回答。而另外的题(如细节)需要回头看眼文章,这时笔记就成了你的地 图,按图索骥即可,在阅读中,寻找原文中与问题对应的部分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要注意的是, 正确答案一般不会重复文中所用的表述,而是PARAPHRASE原来的句子。此外太绝对和太宽泛的答案很可能不对。有时候,文章或问题没太看懂时,可能会出现厌难情绪,心想“管它,随便选一个 得了”,这时千万不能放弃,坚持读完所有选项,你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或者至少能把明显 的错误答案排除掉,增加正确几率。
记忆力可以说是任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记忆力大致分为暂时记忆力(working memory),认知记忆力(recognition memory),和长久记忆力(recall memory)。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关于怎么运用他们为GMAT备考服务的问题。
一定要锻炼暂时记忆力,他对于各部分做题时都很有用,对于阅读的作用就勿庸置疑了,对于逻辑它能帮你建立清晰的逻辑主体,对于语法它能帮你理清句子的架构,对于数学它能帮你迅速解题。可是怎样锻炼暂时记忆力呢?方法很多,而且效果因人而异,我试过两种,在这里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是图像法―把关键性文字转化成图像,保留在大脑中。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同感,自己对一些电影的经典场面总是记忆犹新,但对一些描述这些镜头的文字过不了多久就忘了,所以图像更容易记住。当我在读文章时,一边读一边把可能的出题点(通常是观点或对比点)想象成一些图画,读完一段,马上回忆一下这段主要有那些画面。整个文章读完了,在脑海中就如同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如一篇文章讲了某些植物圈灭决的三种理论,第一种讲了冰河的影响,在我脑海中就出现了冰天雪地。之后作者提出依据,因为化石中的植物是同一时代,这样大面积的灭绝只能是气候的巨变所导致。那么我脑海中马上出现一块巨大冰块把地面上所有的植物压在下面(代表植物圈被冰河气候灭绝)。这就是我的思维及记忆过程。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有连贯性而且条理清晰;第二,由于以一些出题点为依据进行加工回忆,所以答题时速度会比较快。但也有两个局限:第一对于一些陌生的主题没有办法进行加工处理,第二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有时会忽略一些关键词。另一个预期法―读文章时对文章进行预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中文框架,当文中内容有某些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就容易把他们记住。这样读有三个优点,第一比较符合中国人习惯,中国大部分人是以文字处理信息的。第二对一些关键词敏感度提高,解题精确度提高。第三即便遇上陌生的主题影响也不大。我一般是两者结合起来用。
认知记忆力主要是用来扫除文章中生词的障碍。文中一些非关键词虽然对理解影响不大,但对阅读速度及心态有影响。这些词越少,对心态的稳定及阅读速度就越会有正面影响,反之亦然。所以我建议单词量少于一万的战友,熟悉一下新东方出的《GMAT的词汇》,但不要花太多时间。刚开始准备时,每天花40-60分钟用最快的速度扫一遍,不要试图穷尽脑汁把它记住,只是看看就行了。第二天再用10分钟把昨天看的复习一遍,没记住的把它划出来。第三天同样花10分钟看第二天的内容,但同时还要花5分钟复习第一天没记住的单词。以后以此类推,每周六或周天再抽40-60分钟把每周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样滚两三遍后就基本可以了。
长久记忆力主要是用于一些关键词句,及出题点的记忆。譬如主题题中一些动词,每段主题句的态度词,以及能影响对比的程度词,这些词的精确含义要长久记忆。这些词最好先查查英文释义(推荐使用WEBSTER英文电子词典),再结合文中具体意思,把他们的英文意思中文化,但同时最好记住英文释义,这样你记住的不仅仅是意思,还有语境。这些词要在做完题后经常复习,让他们进入你的长久记忆。
阅读:我想把准备阅读这个完整的过程分为,洗菜,切菜及配料,烹调。洗菜:如果你的基础不是很好,读得很慢或基本看不懂,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我建议大概花60个小时(每天两小时),每天就看杨鹏的难句,再做GRE阅读8篇。建议不要在乎GRE的对错。因为我把他说成“洗菜”,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会太影响最后菜的品质,但却是必不可少。切菜及配料:这个过程很关键,因为它对最后菜的味道有较大影响,不同的配料及切法,会影响到菜的色,香,味,形。所以你要刀工得法,而且你还要选对料,即合适的教材。既可以是LSAT阅读,可以是新东方的63篇,也可以是OG。我建议最好选OG及新东方63篇。按照anchoret的方法把他们理三遍。烹调:这个阶段也会决定菜的品质。它就是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我在最后二十天中做了9个模考,把阅读的错误结合我在OG中的错误仔细体会了一下,发现错的类型很相似。最后四天,我每天大概做20多篇阅读,就做OG及新东方63篇 ,把我有可能错误的类型通过做题加深印象。但想提醒两点,做错的题最好要看看OG后面的解释。我最后三十天把后面的解释看了一遍,感觉收获很大。另外一定要特别注意比较选项中关键词,现在考试中文章越来越简单,可选项之间差别越来越小,比较难排除。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主题题,经过排除法,最后剩两选项。(A) assess the way to achieve a goal (C) evaluate the approaches of practising a plan. 可以说你通过assess和evaluate己经无法判断。我们关注点应该放在way和approaches,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复数。还有后面achieve a goal 和practise a plan。 平时要加强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这些习惯完全可以通过做老题获得。因为做老题节省时间,能加快我们的进度,所以不要轻视做老题的意义。至于做老题的技巧前面我已经介绍了。
ehrliger:
我认为阅读能力是语文部分的核心。特别是第二次的考试,绝对是阅读制胜。 5月份的复习,我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做阅读。做了lsat的二十八套题目,然后把og里的题做了一遍,把gre阅读又做了40篇左右。而且我规定自己不去看中文,也不去写中文(我是到了复习的后期才看机经的)。每天的阅读练习时间都在四个小时以上,中间累了就去看电子版的business week(zinio.com上面有下载的,是个好东东哦)。 一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具体表现在
1。看到英文句子,就觉得句子中的重要部分凸现出来,意思就明白了。有些时候句子中有错字、漏字也不大会影响理解(我在地摊上买的lsat的那本阅读书真是印得有够烂,缺标点,缺字,缺行,什么样的错误都有,结果我好像反而因祸得福)
2。不需要理解单词、词组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文章。其实这个跟我们中国人读中文的科普文章一样,中文的《时间简史》难道我就能懂得每一个字的确切含义吗?
3。定位的速度更快,结果就直接导致不需要定位了。基本上文章看一遍,全部的内容都记住了,除非是特别细节的题,不然不需定位。
4。扫两眼文章,直接猜答案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robertchu:
做阅读,也还可以,但不时会有错。特别是科技类的细节题。后来发明了一种边读边做关键词笔记的方法,在阅读的时候边读边把 key words 简单记在草稿纸上(用缩写,等等 -- 基本上视线不离 passage),错误就少了。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作笔记也基本上不影响进度(后来来了CD之后看到花儿笔记法;我的土方法虽不如其精妙,但思路是一样的。因为用惯了我的方法,也就接着用了)。偶尔还有些错的主要是对文章的一些subtle 精微之处的理解不到家。
tianwan:
阅读我刚开始没有怎么专门复习。因为CD上很多大N都讲GMAT考试句子改错为王,但是在我复习了很长时间的SC之后,我再做RC才发现大N讲的是不错的,但是只对NN们有用,对我是没有用的。因为NN们在开始GMAT准备之前,他们的阅读水平就已经很高了,速度也很快,只是不习惯ETS的SC的思路。但是我刚开始的时候阅读水平不行,体现在有些句子会看不懂,阅读速度很慢。在一个阶段的SC复习结束后,我已经没有读不懂的句子了。但是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行。SC是可以锻炼对英文难句的理解力的,但是不能提高速度。这个时候我又开始研究小安阅读法,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做到小安阅读法的要求,他要求2天或3天读完和分析完,我可能4、5天都不能完成。因为一是我的RC的阅读和做题速度都很慢;二是分析对我来说太花时间了。不过小安的关于读文章要读什么的见解对我很有启发。再辅以MINDFREE的ACTIVE阅读法,我尽量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看文章的结构和一些重要信息。最后我发现阅读实际上也需要重复,我建议LSAT的阅读没有必要专门做,GRE的阅读也可以不必做。这两类文章可以锻炼阅读能力 ,但是文章的思路和题目的思路都和GMAT考试有差别。所以关键是把OG上的文章翻来覆去看,OG的解释同样非常的重要。可惜我发现的有些晚了。最后我只对OG的最后20篇文章猛炒了一翻,即使仅仅如此,效果也已经很好了。特别是看了OG解释之后很有启发,OG的内容不是看一遍或二遍就有用的,要翻来覆去的看很多遍。我第一次做可能20题里错3题,第二次同样的20题还是错3题,但是是不同的3题。这就说明文章看懂了,题目不一定就能做对。但正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使我可以去对比的去看待OG的阅读。每多做一次就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我体会到小安的阅读法非常的有用。
当然GMAT的补充题和考古题也是有必要看一下的。但是由于题目没有OG的解释,不如OG的文章用处大。OG猛炒完之后,带来的变化让我吃惊,我读GMAT文章的速度陡然加快,而且今天的考试中的RC基本上是横扫。
再补充一点:OG的RC这一章开头三页(315-317)一定要好好读。这三页讲的是ETS的出题思路,很有帮助。
yueyuan:
正如众明星级牛人如Mindfree, 小安等所强调, 阅读是基础, 我先用了头2个月的时间把Reading提高. 基本就是: 先把YP的“阅读难句”背了一次, 然后就每天20句30句的快速看, 提高自己对难句的感觉和快速理解. 然后按照花儿阅读的方法, 把GRE的no题和年代题认真练习和总结, 具体方法就不好意思再重复了.个人认为, 这是提高必须走的一步, 其效果就是 很快就发现ETS考来考去就那么几样东西. 而且,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在看文章时就越来越敏感了, 几乎一边看一边就能猜到问题.
在这里, 只想说两点个人的体会:
(1) 在做练习和总结的时候, 我建议不要一下子把所有文章全部都做完, 然后再从头至尾再做第二次. 我个人觉得, 以10篇或5个section为一个界限, 做10篇, 每篇做完后总结, 做完这10篇后, 回头再做一次, 再总结, 然后才开始下一个10篇.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文章结构及考点的印象, 更好的学习和纠正自己的思维, 把握当前的考点, 然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到后来做年代题的时候就已经能很好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及主题, 准确率都能控制在80%了.
(2) 在整个过程中, 我还做了一样工作, 就是收集整理自己的 “阅读难句”, 把所有文章中出现的我认为 “绕”的句子都收录下来, 每天早上看20-30句. 对于那些文章后面问题牵涉到或问到的难句, 更是highlight起来, 并把文章的问题附在句子后面, 认真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如何以ETS的眼光在文章/句子中 “抽丝剥茧”, “infer” 出答案, 因为阅读的难题通常是 “infer” 题, 而 “infer” 题的答案通常都藏在那些难句或 “闪烁其辞”的句子中. 这样看多了, “infer”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 (Eg: This ability to quickly locate unseen prey sugges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that the anteaters were using their electroreceptors to locate the nesting chambers. à Infer ---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 anteaters located their prey is greater than what might be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chance alone.)
关于 “阅读速度”, 我个人认为, 称之为 “理解速度”更贴切, 看得再快, 不理解, 又有何用? JJ中通常都有两派意见, 一说快速读文章, 然后答题1题1分钟; 另一说法是读文章不用太快, 要边读边总结, 然后答题时就容易些, 更有把握些, 通常也不用1分钟1题. 我两种都试过, 然后觉得后面的一种方法非常好用, 对文章main idea及结构理解得更好,准确率也高, 尤其对于长文章.
renu_lwx:
还是那句老话:再怎么强调阅读都不过分.虽然我以前考过GRE,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把阅读重视起来,感觉考试的时候读了个稀里糊涂,verbal也只得了650.GMAT的阅读真题不如GRE那么多,但是每篇文章只读一遍是不够的,每次读的时候不但要找出正确的选项,还要分析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一定要养成边看边想的习惯,至于回视么,我觉得我是控制不了自己,反正老是忍不住要回视,又是甚至读到了第三段还会回过头去看第一段里面没看懂的句子.但是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限度,如果再看一遍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话,就要果断放弃,要坚信ETS不会在个别难句上过多纠缠.即使考试的时候遇到了很多不懂的单词,也要尽量把文章结构和作者态度看出个大概.其实就我个人而言,遇到科技性文章根本不用害怕,其逻辑结构比人文类一般要简单明了.
陌:
我感觉RC的关键在于找准文章的结构,做到这一部其实问题就不大了,新东方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文章中的A专家、B事件、C理论等等其实根本就是些符号,被一些似是而非但又很清晰的关联连接在一起,把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没必要去分什么文章类型。
不过我感觉RC真正难的地方是在选项上,甚至要比GRE的选项还要难。因为往往是很像答案的选项并不是答案,答案反而是那些绕来绕去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正确答案里好像有春秋笔法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当然这种考试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比方说很多RC部分的选项看起来很像,甚至根本就是原文复述,但就是在关键词的前后加上了一个不必要的副词,或者贬义词变了褒义词,于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很隐秘的迷惑选项,这就很像《春秋》里的那句很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尽含褒贬,但需要仔细体会。这句话放在RC的文章里可能会这么说,Earl Zheng defeated Duan in Yan, 选项里可能就会变成Earl Zheng murdered Duan in Yan. 语气不同,褒贬不同,也就不会是答案。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看OG,尽可能弄清楚文章脉络,另外就是学会如何排除迷惑选项。至于说GRE和LSAT的阅读我觉得很有益,有时间当然可以做一做,但是要记住根本还是OG。
Reedsong:
相对来说,RC是我自己较强的项目。我一直没有学会跳读或略读然后回去定位的方法,我总是从头到尾阅读,阅读速度控制在保证对每句话的意思基本明白,在机考格式的屏幕上比较简单的文章约15行/分钟,比较难的文章约10行/分钟。边读边想,在做题是main ideal和structure类的题基本不回去定位直接选,对于infer、类比和一些细节题则通常回去定位确认。
其实我一直是想学会跳读-定位法,因为我觉得在一些非常规的情况下,例如时间非常紧时,跳读-定位法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可惜,我一跳读,觉得看不懂,心理就不踏实,这样做题反而慢了。所以,我要说的是:不是跳读-定位法不好,是我没学会。
另外还有一个体会,由于我的词汇量很一般,曾经我比较怕那些看着好像有不少生词的文章,如一些天文类,动植物类,地质类、医学类等文章,看到这些文章就先入为主地发怵,结果错误率也通常比较高。后来,我就专门把这些内容的文章收集在一起,集中做,集中总结,并且仔细分析做错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单词不认识而造成,最后发现其实大部分错误都不是由生词造成的,因为很多单词不需要知道确切含义,只需要知道是一个“某东东”就行了。通过了这种方法,我基本解决了自己对这类文章的恐惧症。
其他的一些经验则都是从NN心经里学来的,如集中一段时间大量做题突破法以及小安的总结法,这些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caterpillar:
阅读是一切的基础。从三月的那次考试里我知道了自己最大的弱点在于阅读能力太差,速度太慢,生词太多,对难句的理解也很差。而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是语文各部分、甚至于也是数学的基础。所以6月初一开始准备二战,我用了三周时间专门来做LSAT,其它什么都不做。主要是用它来练阅读速度。做完之后我只检查错题,不做总结。做到后来其实正确率也不是很高,每个 section要50分钟,平均错个5、6道。但是感觉阅读的速度还是提高了不少。对于做LSAT好象前人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觉得没必要,有人觉得很好。对于我来说,我感觉做LSAT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我觉得逻辑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其实比阅读题更高,逻辑题要求你把每一句话都理解得特别清楚,而且对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理解得很清楚。而LSAT题里生词少,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用来练习阅读速度真的是挺好的材料。
然后我开始做OG和XDF的补充材料。本来打算做完之后再做一些GRE的阅读,后来看了tianwan的经验贴,他觉得反复读一批文章比不断读新文章的提高更大。所以我放弃了以前的打算,把OG的文章看了两遍。每做一遍,我都用小安的方法进行总结。同时,我还挑出一批文章,把OG的解释认真看了一下,看看我对文章的理解究竟有些什么偏差。这些工作做完之后,自己感觉读文章的时候对整体框架把握得清楚多了,对出题点也敏感很多。XDF的补充22篇以及大全里的考古题我都没有做,因为觉得这些文章太难了,出题思路好象也不太一样。
rhod:
对于阅读提高的方法, 无非两个字: 多读.
在一战前, 我把LSAT逻辑28套都做完了. 我把bar设在40分钟内. 一开始, 怎么也来不及, 大概10套之后, 突然发现能够在40分钟内作完, 错误率在6题左右, 从此阅读速度过关. 所以, 如果大家有时间, 我极力推荐拿LSAT逻辑提高阅读速度, 强迫自己适应高强度的阅读. 人都是蛮贱的, 逼一逼自己就适应了. (当然前提是单词量得过关, 否则怎么逼都没有.) 练习LSAT的另一个好处不言而喻, 逻辑应该没有问题了.
阅读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理解. GMAT的阅读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逻辑条理性强,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其他文章比如GRE, LSAT帮不上忙, 一定要多读GMAT文章. 平时训练时要一边读一边想, 这是个历史现象吗? 是对这个现象作解释还是评价?这是新观点还是老观点? 作者是什么态度?我想这就是NN们说的active reading吧. 第一次考试之前, 我把精力放在作文上, 疏于阅读, 所以临场的感觉很陌生. 第二次相反, 考前的强化很有帮助.
推荐: - 用LSAT逻辑练习阅读速度. - 一定要理解GMAT文章的逻辑关系
Mindfree Active阅读法:
阅读. 自从1998年ETS改机考后, 阅读题在题型的比重上有所变化. 原来一篇文章8-9个问题, 可能有一道主题题, 一道态度题或结构题, 其它是细节题. 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争取一遍读下来就记住大量的细节, 以便应付比重很高的细节题. 机考后, 文章的长度变化感觉不大, 但每篇文章的题目减少到3-5题. 主题题或态度题几乎还是每篇一道, 但是细节题的比重减小. 所以阅读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大家都知道第一段和每一段第一句话的重要性. 在机考中更为重要. 平时练习中, 要做到随看随想. 比如说, 读了第一段, 应该知道作者说了什么, 是提出一种现象并解释, 还是提出一个观点并举例说明,说明还是提出流行观点然后质疑,并提出新观点. 如果是反驳, 反驳的是理论还是支持此理论的事例或实验? 作者对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抱什么态度. 读懂并记住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帮助你明白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在看完第二句和第散句后, 就应该知道此段的结构, 比如是举例说明作者观点, 还是分别驳斥作者反对的理论或是观点. 继续读的过程中, 要很快的读细节, 能做到读完知道细节是什么, 是一个实验, 一个人的观点, 此人是谁等等. 但是细节不需要记忆. 因为细节题只有2-4道, 很多细节没有考题, 努力记忆太多细节对做题没有帮助. 最后一段很重要. 一般都是总结性观点. 包括作者的态度变化, 新理论的提出, 和作者补充很多在最后一段. 要读懂内容. 找关键词. 在阅读时, 要注意对关键词的挑选. 表示观点态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理论观点中的关键名词等. 做题时, 细节题要回到段落中找. 无论什么题型, 答案都在关键词附近. 所以对关键词的印象很重要. Mindfree GMAT 790
另一篇讲阅读方法的文章:Normally people should learn two thing in their preparation: what GMAT is about and how to think (read). In order to learn well, you need to think and remember a lot. When you do some questions wrong, did you spend time to think over them? When you read a SC question, can you see the grammar point it is testing? Same for CR, can you tell the reasoning in it? When you read the article in RC, do you get the big picture first before you try to remember all the details? If not, you might not have done enough.
About the reading speed, you need to step back and see how you read now. I used to read slowly, because I was trying to catch all the details in the article. The problem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most of the details are useless. There are limited questions on details. Moreover, your reading will be slowed down and you might miss the big picture -- what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say. There is normally only one theme in every article -- conclusion. The rest will be supporting materials. Catch the theme and sort out the supporting evidence (details) is the key. What you should do is read the first few sentences in each paragraph very carefully and think hard. Try to connect the meanings and see what the article is all about. Skim through the details. For example, if the first sentence of a paragraph says an experiment on rats has proven that the drug is very effective. Then it elaborates on how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hen you know what this paragraph is all about. You do not have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of the experiment. Just skim thorugh and maybe find some key words. Unless asked later for such details, you might not even have to come back to the details.
Develop your own approach. Also find the moderators for each section and send them short messages with your question. The way you ask questions above, we do not know what specific problems you have and we cannot do much about it.
thanks !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