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GMAT考试-10月22日换题库阅读新题时时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1     标题: GMAT考试-10月22日换题库阅读新题时时更新

目录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1
1.1Business & Economics        1
1.1.1 restaurant 的service guarantee △        1
1.1.2企业竞争 △        2
1.1.3 CEO★        3
1.1.4  check支付方式        5
1.1.5  government regulation与crop出口量        5
1.1.6营销策略        5
1.2Analysis & Research        6
1.2.1新理论        6
1.3Human (Woman) Revolution & Historical stuff        6
1.3.1关于“公谊会教徒Quakers”中的女性的教育 ★        6
1.3.2  黑人奴隶自由        6
1.4Art & Culture        7
1.4.1广告 △        7
1.4.2部落与现代手段        10
1.4.3美国立法        10
1.4.4 加拿大铁路 △        10

Natural Science Division        12
2.1.        Biology        12
2.1.1保护动物        12
2.1.2猛兽灭绝 △        12
2.1.3  native species declines        16
2.1.4 lepidoptera★更改答案(10/24日晚11点修改)        16
2.1.5引进新物种        18
2.1.6蟾蜍与青蛙        18
2.1.7恐龙灭绝  △        19
2.1.8鸟过冬        24
2.1.9  DNA与细菌        24
2.2.Geography & Geology        24
2.2.1中国人测量喜马拉雅山★        24
2.2.2 地震 △        26
2.2.3 测量误差        28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8
2.3.1暗物质 △★        28
2.3.2某星球北极上的冰        32
2.3.3  clock △        33
2.3.4月亮的形成 △        35
2.3.5 小行星撞击 △        39
2.3.6 Moon-earth 生命体        41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3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1.1Business & Economics
1.1.1 restaurant 的service guarantee △
V1  【by: lamandel】
第一段:提出service guarantee 这个东西带来的影响是mixed的,对于一个比较高级的餐厅来说,有service guarantee是有帮助的,因为去这种餐厅是一种financial commitment,有service guarantee 是符合对这这种高级餐厅的期望的。但是对于一个a开头的一个形容的餐厅,我猜是那种评价的,大排档一样的餐厅,service guarantee 往往会产生nagative effect, 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有期望从这样的餐厅里头得到多好的服务,有了service guarantee让人们觉得餐厅是不是觉得对于自己的服务的不自信还是什么的,然后这样的情况是对于一般餐厅来说的,但是对于那种需要skill的行业,比如说修理啊什么的行业,人们还是期望要有service guarantee的。
第二段:说对于restaurant 来说,这样的guarantee可能带来的东西对于staff方面比在customer方面多,然后说一来staff可以用这个东西比对标准来工作,二来可以⋯⋯忘了(不重要)

问题: 文章的idea :我选的是介绍service guarantee的disadvantage 和advantages,大家再看看,今天我的答案没有参考性。
后面还有两个问题,一个好像是问人们对service guarantee 的看法,有一个比较靠谱的选项是他们对服务质量有要求的时候,sg就会有用之类的。另外个想不出来了!!

V2  【by: tracytx121】

想起来第一篇了!刚看了阅读的整理想起来了 就是内个resturant的问题 一屏不到 没生词且好懂..
补一个题目吧 就是有一道题问service guarantee对内些不是特别高级的餐馆有什么影响
答案是:customer会觉得餐厅对自己的服务质量缺乏信心 比较确定 可以在原文定位..

V3  【by: calvin1983】

讲质量保证,作者分别举例说明了质保在餐厅业的作用,一方面对高端餐厅而言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对中低而言则可能让消费者怀疑餐馆存在质量问题。接着介绍质保对某些行业只会显出积极的效果。下一段有点模糊了,讲到了餐馆员工的服务质量,比较简单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3

考古  by: ryangu619
V1
在服务业中guarantee的作用,8月jj29 (以下转录自04年8月SC & RC机经滚动总结:
还有一篇是management的,很简单,好像是第四篇:讲服务承诺的事情。

第一段:先讲服务承诺对不同档次的餐馆的的影响。对于档次高的餐馆就管用,对于档次低的餐馆就会有负面的影响。原因是客户对这些餐馆本来就有印象,对其服务水平有概念,档次低的餐馆,这么一承诺反而引起客人的怀疑。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出现在类似餐饮业这种行业中,像软件业这样,客户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去了解产品和服务,客户就会很需要这种承诺。(这段有考点问你软件业和餐饮业的区别,好像还有考点问低档次餐馆和高档次餐馆的区别。我有印象,大家注意别选那个肤浅的选项,说什么一个使用承诺管用,一个不管用;个人意见,选引起区别的原因,不要选区别本身。)

第二段:对于餐饮业来说,服务承诺的重要性不是在对客户的吸引,而是:一、让员工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是企业成功所需要的;二、给一些传统上认为unskill的劳动成为skill的(这个我忘了,好像当时也没看清,呵呵。第二段整体是考点,问你服务承诺的作用)。应该有主旨题,反正不难,我给忘了。

V2
是说service guarantee. 首段说这种服务保证对高档次的餐厅而言会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对低档的饭店来说,会起到副作用,因为顾客会怀疑服务质量。但是,对某些high skilled行业,如electricity等,这种保证却十分有效。因为顾客会认为它代表了高质量。二段说某人的某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三个细节题,都不难。)(x3次)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3

1.1.2企业竞争 △
V1  【by: tiancai8888】
将一个大家通俗的理论说,这个通俗的理论说的是如果几个同行企业地点在附近,那么这几个企业就会因为竞争而利润下降云云,总之没好处。但是最近理论却发现实际上,企业设的近反而能gain profit。后面几段都是讲data和证据之类的。

V2  【by: nickshengmat】

还有一篇很长说business在一起好。因为有technology, 人们比较会去那里,还有sevice之类的,还说这些business在rural比较少,因为人们比较方便, 还有说hotel,有些小的hotel 比chain hotel更能得到好处。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4

考古 by: ryangu619    (待确认)

V1  bySharonluo33
p1: what i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p2:whether the aim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small things.many small companies have done so to win a good share of market
p3: whether big companies should do the same

V2  by myclover(730)
简单,讲的是国内的竞争是否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段:传统观点是说国内竞争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为国内竞争容易造成国内企业互相战斗损耗实力。所以有人建议国家应该整合企业让其具有垄断优势,再去国际市场竞争。
第二段:但研究发现,这种国家大型企业反而并没有优势。相反,国内竞争是对企业有好处的,因为更容易筛选出优质的企业,而且由于国内企业面临的环境相似,不会有一个企业因为在劳动力便宜的国家而占优势(有出题点),因此更能公平决出更优秀的企业来。
有主旨题,我选的”反驳一个传统的观点“

V3   by 恶意(M50V31 680)
公司的国内国际竞争到底好不好:(此篇非常容易,估计看见了就是掉进低分库了。。。我第一篇就是这个,看完心凉了都)
第一段:老观点说国家应该对大公司进行庇护,让他们不要因为国内竞争而内耗,从而能更专注地在国外竞争,为国家赚外汇从而牟利。任何竞争,国家都应该尽量调节。
第二段:反驳,说老观点错了。对这些公司的庇护等于溺爱。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在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经过国内市场历练,没有外国便宜劳动力影响的企业。这些企业若能在国内胜出,那么称霸国际也指日可待。

V4  byedwardelric(700)
国内的企业有利于国际的竞争,狗狗有,内容很全,不说了
我说题目,问你文章开头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答案忽视了一些国内竞争有利化的其他的因素
2. 问最后一段话有啥作用?
答案的描述我记不清了,原文说的是不利的国内企业竞争却是是企业冲向国际的强大力量!

V5  byfionasong82(680)
一篇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些学者说应该给国内企业以保护,作者反驳,认为在国内竞争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有题。第一句话问的是学者观点:就是要保护国内企业。最后一句话问作者这么说的结构是什么:选表面看似是不利的因素实际可以带来好处

V6  bylovepiao
第一篇就是conventional wisdom~考了文章最后一句话(黄字)~那句貌似是说虽然国内竞争blablabla~但是国内竞争还是有好处的~我选的是建立在缺点上的优点(这话说的。。。大致是这个意思)~还考了一题是开头some scientists(也是黄体)~具体忘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4

1.1.3 CEO★
V1  【by: sky7115】

第一篇想起来了,是说公司board对于CEO的态度,说政府的方法premature(不认识,就知道mature)(有考点),board要自己做好(有考点)。然后分析了一下为啥board在这事儿上不行,因为他们content CEO工资和同类公司的比较。最后提了一个解决方案,说注重long-term和short-term的啥啥(好像是stock)(当时我还联想了产业组织理论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激励措施,原谅我做题爱走神)。

原文搜索:chinamerica,
CEO 那题貌似是这个

GWD 26-Q14 to Q16
Although recent censure of corporate boards of directors as “passive” and “supine” may be excessive, those who criticize board performance have plenty of substantive ammunition. Too many corporate boards fail in their two cru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overseeing long-term company strategy and of selecting, evaluating, and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of top management. At times, despite disappoint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compensation of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reaches indefensibly high levels, nevertheless, suggestion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legislate board reform are premature. There are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boards themselves to improve corporate performance.
   Most corporate boards’ compensation committees focus primarily on peer-group comparisons. They are content if the pay of top executives approximates that of the executives of competing firms with comparable short-term earnings or even that of executives of competing firms of comparable size. However, mimicking the compensation policy of competitors for the sake of parity means neglecting the value of compensation as a means of stressing long-term performance. By tacitly detaching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y from long-term performance, committees harm their companies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The committees must develop incentive compensation policies to emphasize long-term performance. For example a board’s compensation committee can, by carefully proportioning straight salary and suc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centives as stock options, encourage top management to pursue a responsible strategy.

------------------------------------------------------------------
Q1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ajority of compensation committees put the greatest emphasis 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hen determining compensation for their executives?
A.    Long-term corporate performance
B.    The threa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C.    Salaries paid to executives of comparable corporations
D.    The probable effect the determination will have on competitors
E.    The probable effect the economic climate will have on the company
--------------------------------------------------------------------
Q15
The passage sugge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government legislation requiring that corporate boards undergo reform?
A.    Such legislation is likely to discourage candidates from joining corporate boards.
B.    Such legislation is likely to lead to reduced competition among companies.
C.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companies would be affected by such legisl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woul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D.    Such legislation would duplicate initiatives already being made by corporate boards to improve their own performance.
E.    Corporate boards themselves could act to make such legislation unnecessary.
--------------------------------------------------------------------
Q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A.    A problem is acknowledged, the causes are explored, and a solution is offered.
B.    A question is raised,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are evaluated, and several alternative answers are discussed.
C.    A means of dealing with a problem is proposed,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a solution was reached is explained.
D.    A plan of action is advanced, and the probable outcomes of that plan are discussed.
E.    Two competing theor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n reconciled.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4

1.1.4  check支付方式
V1  【by: tracytx121】

还有一个貌似也是现象解释 一屏半好像 就是说check的使用率很高,虽然它的什么social cost大, 在其他的什么支付方式都被更普遍使用的时候,check的使用率还是居高不下。后面就是解释..有一个什么conventional explanation说balabalabala..另一段好像是另外一个解释..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5

1.1.5  government regulation与crop出口量
V1  【by: nickshengmat】

还有一篇说government regulation使crop出口量减少了,但那些没有regulation的国家就没有影响。但受regulation影响的crop的比例只占1%,所以影响并不大。

1.1.6营销策略
V1  【by: chenrunyu】

讲营销策略的貌似,什么降价不降价,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5

1.2Analysis & Research
1.2.1新理论
V1  【by: tiancai8888】
具体记不清了,就讲;两个人搞出一个某个新理论,然后这个理论还有写不足。然后这俩人就分别对这个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5

1.3Human (Woman) Revolution & Historical stuff
1.3.1关于“公谊会教徒Quakers”中的女性的教育 ★
V1  【by: jessiecg】
是GWD15里面的一篇,但题目不一样。。。。

In her account of unmarried women’s experiences in colonial Philadelphia
, Wulf argues that educated young women, particularly Quakers, engaged in resistance to patriarchal marriage by exchanging poetry critical of marriage, copying verse into their commonplace books.Wulf suggests that this critique circulated beyond the daughters of the Quaker elite and middle class, whose commonplace books she mines, proposing that Quaker schools brought it to many poor female students of diverse backgrounds.


Here Wulf probably overstates Quaker schools’ impact.At least three years’ study would b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literacy competence necessary to grapple with the material she analyzes. In 1765, the year Wulf uses to demonstrate the diversity of Philadelphia’s Quaker schools, 128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se schools.Refining Wulf’s numbers by the information she provides on religious affiliation, gender, and length of study, it appears that only about 17 poor non-Quaker girls were educated in Philadelphia
’s Quaker schools for three years or longer.While Wulf is correct that a critique of patriarchal marriage circulated broadly, Quaker schools probably cannot be credited with instilling these ideas in the lower classes.Popular literary satires on marriage had already landed on fertile ground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at embodied a wide range of marital beliefs and practices.These ethnic- and class-based traditions themselves challenged the legitimacy of patriarchal marriage.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6

1.3.2  黑人奴隶自由
V1  【by: ruoruoiris】

一屏半。。。有点小长,但很好读。。。讲美国南北战争前黑人奴隶获取自由的。第一段简单介绍了一下,一些企业主和奴隶主对黑人的管制不是很紧之后,一些黑人奴隶就把自己平时赚到或者节省下来的food,产品之类拿到local market上去卖,然后赚到足够的钱来赎取自己的自由。
第二段说一些获得自由的黑人开始帮助那些还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黑人奴隶,举了个例子,成立了个啥组织,专门帮助黑人获取自由。(有题)有自由的黑人就通过几种方式帮助其他黑人:直接的经济资助、hiring their time、给travel in and out of cities的黑人提供shelter,还有一个方式。。。(sorry,我忘了。。。)(有题)。
考的基本是细节题:
1、那个组织成立为了说明啥?
2、获得自由的黑人帮助黑人奴隶除了以下的哪个方式:(except)
选项就是上面的,雇佣他们;经济上的资助;提供房子;在当地市场上买卖他们的产品;还有一个忘了,都是原文最后一句对应的,我选了在当地市场买卖他们的产品,能是文章中间提到的。
3、 主题:就是为了说明南北战争前获得自由的黑人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其他奴隶。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7

1.4Art & Culture
1.4.1广告 △
V1  【by:arieslee0410】

只记得大概内容是,在广告内对比自己产品和对手产品是否会使广告效果更好,说两个人W&F貌似,证明了有对比的广告效果更好。但是有研究显示有对比的广告只能影响一些方面(具体是啥我忘了……)然后后面做了一大堆研究……有很多很多的comparative, non-comparative,relative, not relative,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到底问了什么

V2  【by: 花子落落】

另外一篇阅读讲广告,就是一项研究显示把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有作比较的广告更有效。但后来又有finding表示其实效果不明显。作者认为those null findings(对这个null单词印象深刻,当时脑海浮现出作者一副鄙夷滴表情)用的方法不对还是什么的。不太记得了,本人当时有点小混乱。好像一个是relative方法,一个不是relative的方法。

V3  【by: calvin1983】

讲的广告,评价了和竞争对手产品比较的广告的好出和不必要处,比方如果顾客不知道产品差别,这种广告方式不错,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必要的,接下来的一段谈到了relative measure和nonrelative的区别和各自适用的情况。

V4  【by: xiaogutou28】

还有一个说广告的comparison形式,2段,第一段刚开头说有2个学者认为comparison形式的广告persuasive。可是后面提出了一些studies反对这个hypothesis。第二段前面继续说not persuasive。后面说比较原因是因为early studies是nonrelative measure的,之后的一些relative measure证明确实comparison形式的广告比较persuasive。那个relative和nonrelative的定义好像是说有没有specific point evaluation还是啥的。。不记得了。
第一题是问开头那2个学者最同意下面哪个。
第二题好像是主旨题吧。第三题问最后面那个relative和nonrelative的神马的。。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8

考古by: ryangu619

广告策略[附考古+背景资料]
V1  by anna0813(700+)

广告的,比较了两种类型的广告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s and un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s,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比较自家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更有利于说服消费者去购买,而最新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的广告功能差不多,然后做出了解释(这里没考题) 还说了无法说明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s 的作用可能是因为传统的衡量广告persuasiveNess的方法是unrelative的,应该多用现代relative的方法 (这里有考题)

考古[尚未确认]
V1
第一段,文章首先提出某些人认为,competitive类的广告(即在广告诉求中说我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怎么怎么好)比noncompetitive类的广告更好。但后来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广告在某些方面的确有优势,但另一些研究又表明第一类广告在说服力度上并不比第二类强。作者貌似是反对第二个研究结论的。他说这个研究很null,因为它研究的两组广告,本身都是说服力不强的。作者举了例子(我实在记不清楚了,为避免误导大家就不写了,大家看这里的时候注意一下,因为有考题)。此外,用什么标准衡量说服力,也是这个研究的薄弱之处,因为它并没有引入相关性因素relative factor来较好的衡量广告的说服力度。

第二段,作者认为评价哪一种广告好,首先要解决relative factor的问题。balabala,记不清楚了。不过第二段很短,大家知道第二段作者的主要观点就好了。

补充一下 : 文章共两段(短),考了3题, 文章架构一开始说competitive比较有说服力, 接着转折说有一些研究推翻了, 但到了第二段作者指出后者研究上的缺点, 所以作者还是支持原来competitive较好,请注意作者的态度, 会考.

V2
第一段:人们对广告的反应与广告表达的方式有关。例如,说一种牛肉有75%的瘦肉的效果要比说它只有25%肥肉的反响要好。而反之,在某些补品广告中,强调如果不补就会有多么不好的广告效果要胜于那些只说吃了这些补品有什么好处的广告。

第二段:研究表明,究竟正面广告效果好还是负面广告效果好取决于人们对广告中涉及的健康问题的关心程度如何:关心度高的,则负面广告效果好;关心度低的,则正面广告效果好。但是上述研究结果仅仅是根据这些与健康有关的广告效果得出的,并不一定能够推而广之。有一个infer,如果这个牛肉的广告,用第二段说的强调健康的方法做,受众的involvement会高还是低。

V3
过去学者研究指出与竞争者产品比较的广告(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比没有与竞争者产品比较的广告更有说服力。 但有些研究指出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相较于未比较的广告效果是reduce,因为比较的讯息是消费者认为不重要的或是该比较的讯息是消费者虽认为重要却是消费者已知的,然而,该研究的两种广告性质上是相同的,且用来衡量的measure是根据非comparative measure,无法有效反映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优于非comparative advertisement,因此,应使用comparative measure来衡量两种广告的相对优劣

V4
广告,COMPRARATIVE (应该是这么拼吧)对比 NON-COMPRARATIVE advertisement,看那种更PERSUASIVE. 一些人认为COMPRARATIVE 有效,不过更多的人认为这2种广告其实没差别. 作者分析说觉得2种广告没效果差别是因为分析效果的方法有问题. 如果单一看某个产品,那是没差别,如果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比,那COMPRARATIVE 就显的有效了.

V5
第一段说有广告策略是把自己的产品和几个竞争者的产品先后拿出来做比较。然后解释了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第二段说有帮家伙就分析了对于这种策略,消费者的接受程度,给出了几个原因。有个是说消费者没有办法区分广告中那个品牌产品在理论上比别的产品好是否在实际上比别的商品好。然后进一步说即使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应的指导,他们还是不会区分。总的意思大概是说消费者会被这种广告策略打动。由于生词很多,所以第一遍没看明白讲什么,第一题主旨题赶时间选了一个,做第二题时看明白了,发现第一题选错了..........

V6
第一段, 说有一种广告类型,表现形式是通过和竞争者的产品相比较的方式来推广产品. 甲学者的观点是:这种广告通常更有效.

第二段: 然而, 尽管有些experiment证实了甲学者的观点, 另一些试验却发现这种广告的效果不比普通广告更好. 先让步说,有可能的确是这种广告也不过如此, 不比普通广告明显的好(有题目,问这句话的作用).However, 对这个试验结果的解释: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此类广告是要突出产品与竞争产品的差异,而如果看广告的人早已经知道了这个差异,那么这种广告对消费者的观点的影响就不大了.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measure的方法有问题, blabla...讲了一堆measure的方法问题,没什么考点.题目:主旨题问作者观点

V7
纲要: 全文只有一段, 45行左右. 脉络清晰, 朗朗上口.
A. K 提出一个观点说同其他竞争者比较的广告比较能达到效果, 陈述原因.
B. 有一个研究发现与k的观点不符. 根据实验提不提及竞争者这两种广告的差别几乎没有.
C. 作者开始批判这个研究而肯定k的观点. 指出实验之所以有这样的null的结果是因为他们所取的sample不对. Nonrelative 和relative的数据对postcommunication的作用不一样. 而上述研究因为只取了与结果一致的数据而早成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新的研究肯定了k的观点.
问题:
1. 主题: 对一个研究的品评
2. Nonrelative 和 relative 对 postcommunication 作用的区别: Specifically point out the reference
3. 为何研究的结果不对: 采样不完全

V8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 those ads which emphas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competitive products are more sufficient than those which do not. 但是后来提出反对,原因有两点:1. the diffrence the ads presents are not recognized by the consumers. Even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cognized by the consumers, the consumers already know these. 2. 对比实验有问题。 原先的实验是unrelative experiment.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ads which show the difference and the ads which do not are equivalent. 但是更有效的实验应该是relative experiment. In this experiment, the consumer at first will show some preference of some products.

背景资料:
我提供一个链接,据前人反馈,考试的文章是下文的缩略版,大家可以读一下
http://www.jstor.org/pss/1250590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39

1.4.2部落与现代手段
V1  【by: luoiszhong】
好像是关于以前某个部落的猎人接受现代的手段神马之类的?

1.4.3美国立法
V1  【by: thfa81  720】

有一篇关于美国立法的。有学者反驳以前的观点,说大部分立法都是对business有利,而不是服务大众。然后提出反对这个K学者的观点,说其实business也不是每次都能要到自己想要的,经常不同公司,industry之间也有不一样的观点,有的收益,有的没有,有的一半一半。给了一个关于铁路的例子。抱歉,实在记不清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1

1.4.4 加拿大铁路 △
V1  【by: tracytx121】

有一个现象解释篇 一屏半吧..就是说加拿大的铁路修完了之后木有预想的效果呀 本来是想把人弄到西边儿类似什么西部开发么的..结果发现大家都不去..
后面就是原因啦 和farmer有关的 想不起来了..不误导大家了..至少能做一个主旨题..

考古:小妖爱哲哲、yolandanannan

V1加拿大19世纪铁路
第一段说19世纪初加拿大修了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本来政府期望通过这条铁路来增加收入,但是很少人使用这条铁路。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加拿大才出现大量的人来使用这条铁路。
第二段就解释了其中使用delay的原因,大概是说首先因为天气和干旱的原因,农场主只能在每年的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种植粮食,所以全国有很少的土地可以适合更重,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他们就能够开阔以前不能开阔的土地。适合耕种的土地扩张了,工人的工作机会也多了,所以有很多人就从西部开始向东扩张,那么铁路的使用就增多了。

V2
第一段:加拿大修了个新铁路,本来大家都觉得新铁路可以吸引多点settlement,但是知道很久以后才吸引到了新住户,这是为啥呢
第二段:解释原因,讲了很多关于FARMER的东西(我都以为两段脱节了),说那里的农民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应付干旱的天气还是啥的,农业水平低,后来科技发展了,那里的农民产量高了,农业变得attractive(注意这个词很重要). 可能是这个原因才吸引到了settlement,这里我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理解对了。
问题有主旨题(提出现象解释原因);那里的铁路一开始没吸引到人来住是为啥?;

V3 (780)
还有篇rc是加拿大东西贯穿的铁路1885年修好了但到1900年才开始大量用,第2段有人给解释是1900年去西部搞农业才比较有利可图,有题问第二段作用,就是解释说明第一段的现象啦,还有题问主要内容,就是解释1985到1900为什么没人用,还有问具体为什么1900有人用(还是为什么1885没人用,记不清楚,不过区别不大),选在西部搞农业是否有利可图那个

V4
有题问第二段作用,就是解释说明第一段的现象啦,还有题问主要内容,就是解释1985到1900为什么没人用,还有问具体为什么1900有人用(还是为什么1885没人用,记不清楚,不过区别不大),选在西部搞农业是否有利可图那个

V5
第一段:加拿大在1900年建设了一条东西铁路,预计它的performance会很好,但是奇怪的是在后面大约有10年的时间,它并没有派上什么大用处,农民基本上不用它来运人运货。分析家就分析了有很多原因导致了他没有被人派上用场。
第二段:说加拿大1900那一段时间天气非常不好,雨很少,因此农民的收成也不好,既然收成不好,他们也就没有兴趣把自己的农产品运到加拿大西边去。后来过了几年,天气好了,农民丰衣足食了,地也开根的越来越多了,发现西边的土地和市场越来越有吸引力了。于是这个时候铁路的优势就被显示出来了,越来越多的人靠着这条铁路从东到西。
出题点:
第一题问第二段起了个什么作用;我选了解释了第一段的一些现象。
第二题问what can you infer在文章里,我选了1900年加拿大的这条铁路业绩不是很好。
第三题问为什么农民开始要乘铁路呢?我选了西边的土地有吸引力。
有一题问怎样可以weaken他对delay的解释
有一题问第二段的作用 我选解释这个delay(不确定)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2

Natural Science Division
2.1.        Biology
2.1.1保护动物
V1  【by: arieslee0410】
第一段提出了一种方法来保护动物,具体是什么不记得了,但是没题目的,最后作者表明这种方法的使用其实是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的,就是很复杂的,反正我感觉是否定的意思

第二段提出了这方法的一个问题,忘了……sorry……
哦~想起来了,但是我不敢确定对不对……就是科学家们没法确定到底应该保护哪些动物,是保护那些快要灭绝的呢还是保护那些生孩子成活率低的呢(我觉得是这意思)?最后一句是个高亮句,反正是个问句,说你是要保护xxx还是yyy?无法确定~(问题就是问这句话有啥作用)

第三段提出另一个问题,说科学家们总是倾向于保护那些他们已经研究过的动物,但有些动物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快灭绝了。因此他们risk overemphasized……(此处有题,问科学家们容易有什么风险)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3

2.1.2猛兽灭绝 △

V1  【by: 花子落落】

第一段讲非洲和什么洲的什么猛兽只有20%-30%(数字不确定)再A时期灭绝,澳大利亚和什么洲的同样大型猛兽七八十吧(数字不确定,但是比前面大很多)在B时期(比A晚很多年)灭绝。作者认为是因为在A时期猛兽有时间去适应人类逐渐变强变得可以消灭他们。而B时期,人类能力已经很强了。
第二段不太记得了,大概是继续证明上述观点吧。好像是有人说是因为是天气原因,然后作者举例两个相近的地方,如果是因为天气原因,那么这两个地方的猛兽应该都在同样的时间消失,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给了两个反对作者观点的意见。第一个ms是和植物灭绝有什么关系,但是作者认为虽然和动物灭绝滴证据很少(little之类的词修饰的吧),但是整个就没有(记得作者用的是no)和植物灭绝有关的evidence。第二个是什么忘记了,作者就是又反驳了这个观点。总之,作者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篇阅读印象比较深刻。

V2  【by: BlueheartTseng】

讨论亚洲,非洲,澳洲还有m什么地方的大型动物(?)在不同时期大量灭绝的问题。第一段提出一个是人类把这些动物都给干了,但是非洲和亚洲这些动物灭绝的少一些,其他地方挺多的(这儿有个细节忘了,有题——为什么亚洲和非洲的少,我选的这儿的人养殖还是耕种什么的,忘了)二,三段又说神马人反对,说是可能由于气候原因还有什么的(题——如果是气候原因会发生什么),然后作者说如果是气候原因的话应该XX地和YY地的大型动物同时灭据,但事实上没有,反正都被作者给驳倒了。
主旨题:main purpose好像是一个theory并支持它。

V3  【by: xu_shining】

大型动物的灭绝和人类的捕猎有关,然后提出了很多论据证明这一观点。最后一点驳斥了他人的反对意见:一,大型动物灭绝是气候所致;二人类的捕猎技术不能达到比如补杀野牛得水平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3

考古:ryangu619

RC-22时期M动物的灭绝
v1
第一段,一个是maya(某种动物)的灭绝是因为人类的殖民发展,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会上升..和美洲想比 balabal之类(我认为作者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第二段,说一个反对观点是因为天气,接着举例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另一个反对观点说是因为maya没有存活技能,后来通过fossil又排除了这个观点..这个考了两个文章结构题..还有举例说作者会同意下面那一项...
  
v2
还有个阅读,讲M动物在P时代灭绝。跟JJ一样。很简单。题目基本都忘记了。但是大家都应该能把这阅读的题都作对。
问题:1.问「 If hunting evidence are small, then the collecting evidence is nonexistent.」这句话被作者拿来做什么用?
  我选「不能用来作为反驳「人类活动造成m动物灭绝」这个理论的理由」
2.问作者对第二个counterargument(即人类狩猎技术不够好)的反驳暗指下列哪件事?
  我选「更新世动物的防御能力较现存动物低」
#第二个counterargument是说古时候人类狩猎技巧不高明,所以应该很难将m动物的灭绝归因于人类。但是作者驳斥说,并不需要高超的狩猎用具(用于捕捉现在的大型动物,如大象)就可以捕捉到m动物,因为m动物的防御能力并不如现在的大象等,所以自然也不需要高超的狩猎工具。

v3
说一种大型动物的灭绝问题。三段:第一段,先说了他们分别在几个洲灭绝的时间和percent。然后结论是因为人类的捕猎。第二段,说是不是天气原因呢。举了例子说不是,如果是也会影响小动物和植物。这里有考题,说作者用什么论点推翻这个假设的。第三段,有人说化石里面没有证据,作者就说如果这个证据很少,别的更没证据。反正作者就是认准了是human hunter。讨论了为什么在亚洲和非洲减少的比较慢,早期时候,我答的是因为那时候人类发展慢,动物有时间适应,美洲都是直接拿枪去殖民的。第一段有,可以确认下。

V4
第二篇是说大型动物M(貌似是猛犸象吧~)的灭绝原因,基本上作者就是先描述一下灭绝的时间和情况然后说不知道是人类原因还是气候原因,中间是排除气候原因,然后说就是人类HUNTING造成的。也不难。有一个题目说解释一个曾经发生的“lighter extinction”,文中说的是当时人们也处于捕猎技术成长的阶段,那些动物就有时间去适应,答案就是这个意思的一个改写
  
V5
史前(P开头的那个单词)大动物(M开头单词)灭绝理论 Quaternary extinction event
  (1)P时期大动物灭绝很快,最早在亚非,接着到澳洲和美洲(都有具体年份说明的,比如15000年前),好奇怪。为什么呢?学者A说是因为人类活动。因为这些时间都对应着相应地区的人类频繁活动。为了进一步说明,A还说一:灭绝的都是那种又大又笨的,容易被人抓到,二:亚非的大动物灭绝的不如澳美的 drastically,是因为人类是突然到澳美洲的,大动物都来不及反应。(有题问道亚非动物灭绝的为什么比澳美缓慢)
  (2)顺承上文,继续支持A(没有问道问题,没记得很多)不过有说道,历史上如果由CLIMATE造成的物种灭绝都是更大范围,而且大物种,小物种一起灭绝的,但这个P时段的灭绝只涉及大物种,所以还是认为还是人类干涉而不是气候。
  (3)但是这个解释又两个counterargument,(但最后还是被作者反对掉了,说明作者是支持A的)counterargument一:根据fossil,P时代人类主要靠collect植物什么的过活,化石没有反映出人类hunting,作者反对,提出一句话:if hunting evidences are "small", then the collecting evidence are nonexistent. (这句话有考题,但有点忘了);counterargument二:在那个时代人类捕猎水平不够,根本不可能造成那么多物种灭绝,说道要用rifle之类的才能造成,另外还说到,大动物如果被捕猎死的话,死相会有挣扎的痕迹,但是没有。最后作者还是把这个反对了下(没仔细看了)。720 (M50 V37)
  相关文章, 背景知识
  Pleistocene megafauna 更新世动物
  In broad usage, the Holocene extinction event includes the notable disappearance of large mammals, known as megafauna, by the end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9,000 to 13,000 years ago. Such disappearanc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either a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 result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modern humans, or both. These extinctions, occurring near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boundary,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Quaternary extinction event or Ice Age extinction event. However the Holocene extinction event continues through the events of the past several millennia and includes the present time.
  These species appear to have died off as humans expanded out of Africa and Eurasia, the only continents that still retain a diversity of megafauna comparable to what was lost. Three theories have been given for these extinctions: hunting by the spreading humans, climatic change, and spreading disease. A combination of those explanations is also possible.
  Human Hunting
  This hypothesis was proposed 40 years ago by Paul S. Martin。This theory holds Pleistocene humans responsible for the megafaunal extinction. One variant, often referred to as overkill, portrays humans as hunting the megafauna to extinction with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Some of the direct evidence for this includes: fossils of megafauna found in conjunction with human remains, embedded arrows and tool cut marks found in megafaunal bones, and cave paintings that depict such hunting. Biogeographical evidence is also suggestive; the areas of the world where humans evolved currently have more of their Pleistocene megafaunal diversity (the elephants and rhinos of Asia and Africa) compared to other areas such as Australia, the Americas, Madagascar and New Zealand, areas where early humans were non-existent. Based on this evidence, a picture arises of the megafauna of Asia and Africa evolving with humans, learning to be wary of them, and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wildlife appearing ecologically naive and easier to hunt.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island fauna, which display a dangerous lack of fear of humans.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of his theory is that 80% of the North American large mammal species disappeared within 1000 years of the arrival of humans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ontinents. World wide extinctions seem to follow the migration of humans and to be most severe where humans arrived most recently and least severe where humans were originally – Africa (see figure at right). This suggests that in Africa, where humans evolved, prey animals and human hunting ability evolved together, so the animals evolved avoidance techniques. As humans migra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proficient at hunting, they encountered animals that had evolve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humans. Lacking the fear of humans that African animals had developed, animals outside of Africa were easy prey for human hunting techniques.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is is independent of climate change
  Circumstantially, the close correlation in time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humans in an area and extinction there provides weight to this theory. This is perhaps the strongest evidence, a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hat it could be coincidental when science has so many data points. For example, the woolly mammoth survived on islands despite worsening climatic conditi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last glaciation, but they died out when humans arrived around 1700 BC. The megafaunal extinctions covered a vast period of time and highly variable climatic situations. The earliest extinctions in Australia were complete approximately 30,000 BP, well befor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before rises in temperature. The most recent extinction in New Zealand was complete no earlier than 500 BP and during a period of cooling. In between these extremes megafaunal extinctions have occurred progressively in such places as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Madagascar with no climatic commonality. The only common factor that can be ascertained is the arrival of humans.
  Climate Change
  The size of a short faced bear compared with a human.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fered by many scientists is that the extinctions were caused by climatic change following the last Ice Age. Critics object that since there were multiple Ice Ages i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any of the megafauna, it is rather implausible that only after the last glacial would there be such extinctions.
  Some evidence weighs against this theory as applied to Australia.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revailing climate at the time of extinction (40,000–50,000 B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oday, and that the extinct animals were strongly adapted to an arid climate.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ll of the extinctions took place in the same short time period, which was the time when humans entered the landscape. The main mechanism for extinction was likely fire (started by humans) in a then much less fire-adapted landscape. Isotopic evidence shows sudden changes in the diet of surviving species, which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stress they experienced before extinction.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5

2.1.3  native species declines

V1  【by: 优里西斯】

记得一篇阅读: 第一段: native species declines, 有人认为是因为nonnative species invade了,也有人认为是本地的一些环境改变,像污染之类的才是造成这个原因。这段作者没有给出他的point
第二段: 说2个研究的人说,如果是nonnative species造成的,那如果把nonnative species拿掉的话,native species 就不会减少了; 如果是本地环境变化造成的,那就算拿掉nonnative species 的话也会减少native species。 然后就分析了一个实验还是研究

V2  【by: xiaogutou28】

还遇到一个说dominance的。第一段开头说了一些定义啊啥的。然后给了个例子说某某湖的某鱼在另外一种鱼来invade之前数量已经decline了,原因是人们过度捕捞还有环境污染之类,后面有一道题目问这个例子说明了神马,或者问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来着。第二段说有2个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有题目问说这2个学者认为下面哪个assumption是正确的,或者问的是同意下面哪个说法。他们提出的理论是说要是外来物种侵犯本地的物种的话那引入一种外来的物种后,本地的物种数量会被影响然后下降。conversely,要是没有被影响数量下降的话,那么还有其他的原因云云。然后讲了个实验,在本地的草中间引入两种外来的草。实验的结果是并没有发现本地的那种草被外来物种影响数量下降。好像在实验这里问了一个削弱的。。不太记得了好像。。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6

2.1.4 lepidoptera★更改答案(10/24日晚11点修改)
V1  【by: lamandel】
有一整篇gwd原题,四道题原封不动,确认(T-9-Q20-Q23:GWD-13-34~37)
新版答案为 BACD
原文搜索【by: XYXB】
A smallnumber of the forest species of lepidoptera (moths and butterflies, which existas caterpillars during most of their life cycle) exhibit regularly recurringpattern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cline—such fluctuations in population areknown as population cycles. Althoughmany different variables influence population levels, a regular pattern such asa population cycle seems to imply a dominant, driving force.  Identification of that driving force,however, has proved surprisingly elusive despite considerable research. The commonapproach of studying causes of population cycles by measuring the mortalitycaused by different agents, such as predatory birds or parasites, has beenunproductive in the case of lepidoptera. Moreover, population ecologists’ attempts to alter cycles by changingthe caterpillars’ habitat and by reducing caterpillar populations have notsucceeded. In short, theevidence implies that these insect populations, if not self-regulating, may atleast be regulated by an agent mo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sect thanare predatory birds or parasites.

Recent work suggests that this agent maybe a virus.  For many years, viraldisease had been reported in declining populations of caterpillars, butpopulation ecologists had usually considered viral disease to have contributedto the decline once it was underway rather than to have initiated it. Therecent work has been made possible by new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thatallow viral DNA to be detected at low concentr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s are hypothesizedto b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population cycles in lepidoptera in part becausethe viruses themselves follow an infectious cycle in which, if protected from directsun light, they may remain virulent for many years in the environment, embeddedin durable crystals of polyhedrin protein. Once ingested by a caterpillar, thecrystals dissolve, releasing the virus to infect the insect’s cells. Late inthe course of the infection, millions of new virus particles are formed andenclosed in polyhedron crystals. These crystals reenter the environment afterthe insect dies and decomposes, thus becoming available to infect othercaterpillars.

One of theattractions of this hypothesis is its broad applicability. Remarkably, despite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abitat and behavior, many species of lepidopterahave population cycles of similar length, between eight and eleven years.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al infection is onefactor these disparate species share.

T-9-20:GWD-13-3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would most weaken theauthor’s conclusion in lines 25-30?
A.New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number ofspecies of birds and parasites that prey on lepidoptera has dropped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B.New experiments in which the habitats oflepidoptera are altered in previously untried ways result in the shortening oflepidoptera population cycles.
C.Recent experimen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is present in a number of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oflepidoptera.
D.Differences among the habitats oflepidoptera species make it difficul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lepidoptera population cycles.
E. Viral disease is typicallyobserved in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lepidoptera population.

T-9-21:GWD-13-35: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mortalitycaused by agents such as predatory birds or parasites was measured in anattempt to
A.develop an explan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lepidoptera population cycles
B.identify behavioral factors in lepidopterathat affect survival rates
C.identify possibl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lepidoptera population growth
D.provide evidence that lepidopterapopulations are self-regulating
E.   determine the life stagesof lepidoptera at which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est

T-9-22:GWD-13-36: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iquesthat may help to determin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population cycles in Lepidoptera
B.    present evidence thatrefutes a particular theory abou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population cycles inLepidoptera
C.present a hypothesis about the driving forcebehind population cycles in Lepidoptera
D.describe the fluctuating patterns ofpopulation cycles in Lepidoptera
E.    question the idea that asingle driving force is behind population cycles in Lepidoptera

T-9-23:GWD-13-37: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before the discovery of new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viral DNA, population ecologists believed that viraldiseases
A.were not widely prevalent among insectpopulations generally
B.affected only the caterpillar life stage oflepidoptera
C.we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lepidopterapopulation cycles
D.attacked already declining caterpillarpopulations
E.    infected birds andparasites that prey on various species of lepidoptera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6

V2 【by: luoiszhong】
科学家之前就发现一个虫子(还是细菌? 类似caterpillar一样的蛹?)还是病毒神马的很小强,可以通过鸟类(?)传播(?)(问号意味着我在YY,我不确定),甚至还能到CRYSTAL里面存活?(是吗,这货怎么这么强)。这篇文正有点长,我考的很晕。

V3  【by: fansail】
GWD原题,毛毛虫那篇,似乎题目都没变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7

2.1.5引进新物种

V1  【by: fansail】
有一篇讲引进外来生物对当地生物影响的,大意是外来生物并不是威胁本地生物生存的原因。
V1  【by: xu_shining】
关于入侵物种引起原来物种的灭绝,还是原来物种的灭绝招致外来物种入侵。结论是后者。某科学家实验发现将入侵物种移除,反而造成了原来物种的继续降低。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7

2.1.6蟾蜍与青蛙

V1  【by: sky7115】
一个比较蟾蜍和青蛙的eggs,举了三个品种,说一种怎么样强悍,在辐射下也很牛,另外两种就不太好。最后来了个However,说了一下存在个矛盾。将近一屏

V2  【by: zinniz】
frogs eggs。有青蛙还是什么的数量减少了,研究说是被UV射线照射了所以死了,这里是两种,H和B两种生物。但有一种物质的存在却能保护他们,这种是存在在另外一个species里的,反正名字很长。

V3  【by: nickshengmat】
阅读有一骗是说什么动物frog和什么之类的因为explosure U减少了但证明不是这样的还有可能是其他因素。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8

2.1.7恐龙灭绝  △

V1  【by: sky7115】
一个说恐龙灭绝的研究很多了,他们是渐渐灭绝的,不是突然挂掉。其他的生物也有这样。然后比较海洋生物,深水浅水的生物,又说赤道外的生物比赤道内的牛(或者反过来,既不清了)。比较长,highlight题目

V2  【by: ruoruoiris】

一屏左右的文章,两段,开头就讲了K-T事件,就是恐龙灭绝的事件(第一句搞亮了)很多scientists认为是小行星撞击造成恐龙灭绝,讲了一堆证据和原因,提到fossils里面有大量动物灭绝的证据(有题)。然后有人跳出来说,不对,小行星撞击不是直接原因,撞击后地球发生变化,慢慢产生什么气体还是物质,导致大气不正常,global warm, 然后很多动植物才慢慢死掉。。。
第二段就说有人研究认为是volcanic eruption造成的,行星撞击造成大量火山喷发,不仅火山灰掩埋了一些动植物,更是由于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温度的升高,慢慢使很多动植物死亡。(有题)后面的就不咋记得了。。。。。
题目:
1、第一句高亮的话作用是啥?选项不咋难选,我选了那个introduce开头的…..,大意是介绍了一个现象,并且此后第一段后面的部分在解释它。
2、作者提供了什么evidence来证明有大量古动植物死亡?对应fossils….那句,就选从化石里发现了很多动植物的残骸。
3、 好像是真正造成大量古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选了是volcanic eruption的一系列mechanism的结果。

V3  【by: calvin1983】

恐龙灭绝的原因探索,先是古生物学家提出小行星撞击论,列举了陨石坑和地外物质。接着说有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动植物经历了连续的生息和灭绝,置疑了撞击次数有限的行星论。最后科学家又提出了气后变化导致恐龙的灭绝,注意作者的tone,很客观,几乎每个观点都存在正反面。


V4  【by: zinniz】

P世纪恐龙灭绝什么的。特别难,我最后放弃了。3段。第一段是说恐龙灭绝还是怎么着,但其他动物又没灭绝还是什么,还有plant咋的。第二段又说是gradual extinction的。没看,不高兴看了。第三段又说解释这个gradual extinction是火山爆发。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8

考古 by: ryangu619

V1 by dandanhoo
有一篇闷长的,超级多词不认得,4段,说的是恐龙灭绝,气候温度变化啊什么,一道题是前两段都说明了什么,第三段有2个还是3个题目。。。。前面白看了。。。

V2 by babff(640 V26)
先说恐龙灭觉(给出了一个人的理论解释,后来两段说解释了这个理论的不足,一个说是通过什么化石,说明当时一些大的动物灭绝了,但是一些小的动物却活了下来,还提到了WATER PLANT什么的,另外一个是说了。。。没怎么看。。。。)最后一段说了即使有以上原因,第一段的理论还是正确的,虽然不怎么完善罢了

V3 by yiyuqingxi
有人提出catastopist理论认为恐龙在白垩纪 时代秘诀主要是因为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气候大变化造成的。 但是通过对fossil 的研究发现,恐龙是在later 白垩纪时代才灭的,并不是行星撞击后立刻灭了。 然后提出实际上是食物链造成的影响,小点的爬行动物和植物先受影响,水里的动物受的影响较小,有考题。
然后提出另一个理论,说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火山爆发,dust 很多,好像影响了光和作用等等

V4 by Avène
跟大兽有没有关啦,气温升高有没有关啦,火山爆发啦,气候啦(4个分段,各写一个猜想的原因)
问题1:有问在气温升高这个猜想里,下面哪个种类的 动植物受影响情况分析的对?(有什么陆地食肉动物,海洋食肉动物,陆地植物,海洋植物..)
问题2:段落结构
问题3:最后怎么判断的? 有结论吗?
问题4, 下面哪个选择符合前两段的观点的潜在的意思
注:本月已出现2篇关于恐龙灭绝的文章了,大家考场上若遇到请注意辨认,另一篇详见第10篇。

V5(770)

一段,传统观点认为恐龙灭绝是陨石撞地球导致。但作者觉得不对。
第二段,如果陨石撞地球这个原因是对的话,那么那时将引起白垩纪温度的巨大变化。但是有fossil证明,有对温度很敏感的动物活到了白垩纪之后。
第三段,新观点,是因为陆地上的植物都死了。因此以之为食的食草动物死了,影响了整条食物链。证据表明,small animals 和水里的动物群受的影响小。
第四段,这个植物死亡可能是由dust引起。陨石撞击也有可能引起dust。所以陨石撞击也有可能是对的,虽然长时间有那么多陨石撞击的可能性有点小。

我没有印象有遇到同意灾难论的什么这道题……不过作者对于灾难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一开始说陨石撞击引起温度变化这种原因是不可能的。下一段提出植物死亡这种原因。最后一段说,植物死亡也由dust引起,而dust也有可能是由陨石引起。所以还是有可能的。

问题1: Small animals和dinosaur的区别。我选的是更不依赖植物。因为温度变化已经被fossil证据证明不对,也就是说温度变化并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因此对温度不敏感也就不是small animals活下来了而恐龙没有活下来的区别所在。

问题2:水里动物和陆上动物比较怎样,选的是水里植物比陆地植物受影响少一些。

问题3:灾难论忽略了什么这个问题,选忽略了fossil的证据。(因为对温度敏感的动物的fossil证明了灾难论是不对的)

V6
第一段说某人提出恐龙在某个时期的灭绝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第三段分别说有两个人反对他的观点,说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某种植物的灭绝以及陨石(原文是DUST)降落到地球等。其中举了一个小型动物依靠植物什么的例子(没看懂)
后一段讲BLABLABLA,最后说第一个人说的气候的变化这个因素还是不能忽视的。有一点类似,因为我没太看懂,而这篇也写得不太详细,记得好像第二段讲植物因素的时候写了water plant 和land plant这两个词,不好意思,能力不够,确实记不太清楚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49

V7
Small animals和dinosaur的区别 有点犹豫, 一个更不依赖于植物(我选的);一个是更对温度不敏感. 好像有关于小型动物和恐龙的比较,说食草不视草。说温度变化,返利是水里的动物好像没灭绝

V8
恐龙灭绝的,不过不是65亿年前那个,而是说是有个彗星很早前撞击了地球,然后地球产生的巨大热量是陆地上的恐龙啊什么动物啊都死了,可是水里有一种很受高温影响的植物却没有死,因此说地球没有被撞过。下一段说陆地植物动物与水里植物东物的比较(有考点,推出水里植物怎样,答案应该是水里植物不比陆地植物受影响少一些).最后一段说是科学家们又推定可能是火山爆发导致的恐龙灭绝,然后又说也不一定就是彗星撞击,只是证据不够(这里有考点)。

V9
恐龙灭绝的原因。大致是开始介绍学者认为灭绝师陨石撞地球导致。第二段说这个观点可以被驳斥。因为陨石撞地球带来气候变化,但对气候变化更敏感的什么动物的化石却可以被定位在白垩纪之后,所以“毁灭论”有问题。 之后有列出另一种论点是从进化还是什么角度推出恐龙灭绝是从一条食草的食物链开始的,还介绍了几种陆生,水生动物受影响的不同。最后作者又说毁灭轮也是有价值的,后面记不住了。
相关生词大家可以参考下celestial, herbivore,Cretaceous Period,vertebrate,这些词都出现过

V10(740)
有一题问 small animals 和恐龙的比较,我选的是 les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change.
还有一题问作者同意catastrophists 的什么, 想不起来了,不好意思。

V11     
我遇到的那篇第一段结尾是说,虽然科学家认为大灭绝是陨石与地球碰撞,但是化石表明不是这样的,然后第二段开始说,化石显示怎样怎样的显示传统的观点是错误,然后又提出大型的动物比小型的动物存活的多,水生的比陆生的存活的多(这里有题目哈)。。。后来忘记了,第三段就说有volcanic eruption,然后说传统的观点中温度气候的那方面也是有道理的,最后一句说因为上面是有道理的,所以爬行类存活(好像是这样的,因为第三段就一个题目,没怎么仔细看)

V12
问从第三段suggest什么的 就是jj里说 水生植物比动物受温度影响小那提 我觉得jj答案有问题 因为温度是之前一段得毁灭轮的论调 已经被否了 这段说是食物链出了问题 plant kingdom很受影响 答案应该和这个有关。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0

V13(730 V40)
二段只谈了气候变化,还有陆地脊椎动物和水里动植物的比较。说是因为气候先影响陆地上的植物(后面这里有道题问能推断小动物什么,我选的就是一些小动物不像恐龙对陆地上的植物依赖性那么强。)第三段也没有说什么细菌,而是说并不需要完全拒绝“毁灭论”。还有道题问“毁灭论”忽视了什么好像。

V14(710 V34)
好像在第二段或者第三段highligt出来,我找了前后并没有说温度,而是说推测恐龙灭绝可能由于食物链什么,所以选了和之前钩钩里不同的选 项:small animals不如恐龙depend on 植物。大家碰到回去定位下再看看。 还有一题忘了问啥了,就记得选水里的比XX更怎样,是和原文2或3段一个一摸一样的一个句子,读文章时注意下那句就行。其它选项都是什么大的比小的更怎样,水的比什么的更怎样什么的。

V15(710)
遇到了那道问水植物和陆地植物的区别,问题问二者有什么不同,就是选那个水里的受影响小,如果碰到可以定位,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文中很好找,别担心,可是第二个问题没遇到呢

V16(620 V27)
第一段,讲灭绝论,第二段,讲灭绝论的缺陷,根据动物化石。第三段说植物的绝种对恐龙灭绝的影响。说小动物和水生动物对植物的依赖要小于恐龙(此处有细节题),第四段总结说不能完全否定灭绝论如何如何。

V17(710 V34)
前面没有问题,第三段说植物毁灭导致陆地大食草恐龙的灭绝这一说法没有推翻之前第一段说的小行星撞击论的原因是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产生的灰尘影响了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植物死掉的,而植物死掉论的影响那段说到对陆生的大恐龙的影响比小动物大,而对陆生动物的影响比水生动物大,这里有题。
V18
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迷。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陨石撞击在地球上,引起了天气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假设遭到了反对,因为如果天气剧烈变化的话,某些specie的容易受影响的器官一定会被破坏。比如crocodile的某种器官,但是就发现的化石而言,并没有发现有这种破坏。

又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即陨石的撞击的确带来天气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很影响动物,而是影响了 plant,结果影响了食草动物,以此类推,即食物链,所以导致大批恐龙灭绝。这种假设又遭到了反对,因为在化石标本中发现某个地区的植物是最后才灭绝。但是这个发现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假设,因为陨石撞击产生了大量灰尘在(某个地方?),对territorial的植物的影响要大于海洋中的植物,所以可能会有个先后顺序灭绝。

最后总结,陨石撞击的理由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还需要证据来证明。(最后这句话记不清楚了,反正大体上就是大正小负)

1)发现的crocodile的化石说明了什么?我选天气没有剧烈变化
2)对territorial的植物的影响要大于海洋中的植物,也出题了,但是题目是什么我忘记了,好像是说灰尘对它们影响的不同是什么?
3)问:开头两段的结构是什么?
4)主题题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0

V19
说的是除像恐龙这种食草、陆地动物外,其他动物(如小型动物、水生动物)因为对陆生植物依赖较小,因而受影响较小。还有一题出在这里,比较哪种动物对陆生植物(还是什么来着)的依赖性。

V20
就是陨石撞地球的影响。讲了温度变化,nature in the extinction,crisis in the plant kingdom,dust...
第一段:星体撞地球的影响很难估计.一个人提出了Ca(这个单词开头)的理论,650 million年前的生物灭绝是climate change影响的.(应该是catastrophe理论)
第二段:反驳temperature影响.举例:有些对温度敏感的化石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变化.最后说了croconile(单词不准确)这个东西 (莫非是crocodile?)
(1.2段专门有个时期叫"cath开头的",一道题好象考到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这个时期有什么作用) (莫非是Cretaceous 白垩纪?)
第三段:提出另一种理论.恐龙在好久的时候灭绝,但是animal in small form and freshwater生物 are less dependent on the terrestrial plant than are the animals on land. (这里有infer题).又说这些是由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引起的,而这个环节就是最初一链:plant的减少: Crisis in the plant kingdom.
第四段:提出新理论,说是星体在撞击地球进入大气层的时候,产生的dust引起的.

V21
恐龙那篇比较长一点,说恐龙灭绝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后引起的气候大变,但若事实如此的话,小动物应该更容易灭亡,但是和化石的证据不符合。接下来说可能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陆生植物减少,使得恐龙灭亡。这篇文章有一道题目似乎是说从此文中可知那些小动物和大动物比较有什么不同。我选的是他们没有大动物那么依赖陆生植物

1)问1,2段的作用: 答案我选 it offer(or discuss)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 the 恐龙灭绝的原因(总之是关于大灾难理论的缺陷的)

2)Infer题:答案有:科学家们过分看重化石证据还是怎么的;科学家们忽略了或者强调了impact的作用;我选的忘了,不是这两个

3)好像有2个题都是关于谁更受食物链或气候的影响,有terrestrial plant, terrestrial animal, freshwater plant and animal

V22
总共有四题。
1 primary purpose of the first two paragraph
第一段提到了C提论,但质疑
第二段是说C理论has some 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 the dinosaur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C世纪
这个就是答案,我觉得
2.作者对C理论的看法,我觉得这点有点tricky,希望朋友们注意下哦
作者是说C理论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explaining,但注意,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了impact hypotheses,说C理论虽然有弊端,但还是能说明了the survival of reptile animals,即selective survival. 所以选答案时,注意不是对C理论的全盘否定,要结合开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答。
3.就是陆生动物比水生动物受到的影响大
4,还有一题,是问第三段的small animals, 因为恐龙是large terrestrial animals,而这一段提出了是plant crisis 导致了dinosaur的灭亡,问题是关于small animals 和dinosaur的比较的。选的是small animals are less dependent on ..(好像是食物吧)

V23
第一段:很多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因为流星撞地球产生巨大impact(impact theory)可能原因是导致气候剧烈变化(catastrophy),但化石发现与这个推断相违背。
第二段,如果气候剧烈变化,那某种鳄鱼因为对环境很敏感一定会灭绝,但化石表明它活了下来。因此catastrophy解释不对。
第三段,impact theory仍然可能正确因为他可能导致了地表植物减少。因为大型恐龙以地面植物为生所以灭绝,但小型动物,和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很多存活了下来。
第四段,想不起来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3

2.1.8鸟过冬

V1  【by: balance714】

还有一个研究鸟过冬是要兼顾什么躲避捕食者和被饿肚子的。。因此fat攒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后面讲了讲对这个习性的研究。。好像有什么实验的变量没法控制什么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3

2.1.9  DNA与细菌

V1  【by: chenrunyu】

第四篇讲DNA和bacteria什么的污染水源。。。。然后一个什么教授和她的团队做了个什么实验证明了什么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3

2.2.Geography & Geology

2.2.1中国人测量喜马拉雅山 ★

V1  【by: arieslee0410】
关于中国人测量喜马拉雅山
做到了GWD的原题
我做的是TN24套的本版,Q32-35,一模一样!!连题也一样!31套的话应该是GWD27,题号一样
In 1975 Chinese survey teams remeasured Mount Everest, the highest of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Like the Britishin 1852, they used the age-old technique of “carrying in” sea level: surveyorsmarched inland from the coast for thousands of miles, stopping at increments ofas little as a few feet to measure their elevation, and marking each incrementwith two poles.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in elevation between poles, surveyorsused an optical level—a telescope on a level base—placed halfway between thepoles. They sighted each pole, reading off measurements that were then used tocalculate the change in elevation over each increment. In sight of the peaksthe used theodolites telescopes for measur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gles—todetermine the elevation of the summit.
TheChinese, however, made efforts to correct for the errors that had plagued theBritish. One source of error is refraction, the bendingof light beams as they pass through air layer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pressure. Because light traveling down from a summit passes through many suchlayers, a surveyor could sight a mirage rather than the peak itself. To reducerefraction errors, the Chinese team carried in sea level to within five totwelve miles of Everest’s summit, decreasing the amount of air that lightpassed through on its way to their theodolites. The Chinese also launchedweather balloons near their theodolites to measur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pressure changes to better estimate refraction errors. Another hurdle is thepeak’s shape. When surveyors sight the summit, there is a risk they might notall measure the same point. In 1975 the Chinese installed the first surveybeacon on Everest, a red reflector visible through a theodolite for ten miles,as a reference point. One more source of error is the unevenness of sea level.The British assumed that carrying in sea level would extend an imaginary linefrom the shore along Earth’s curve to a point beneath the Himalaya.In reality, sea level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irregular interior of the planet.The Chinese used a gravity meter to correct for local deviations in sea level.

Q32: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refraction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cause errors in measurements of a mountain’s elevation und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    When there are local variations in sea level
B.    When light passes through humid air
C.    When theodolites are used relatively far from the mountain peak.(由旧版答案D改为新版答案C)
D.    When weather balloons indicate low air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    When sea level has been carried in to within five to twelve miles of the summit.

------------------------------------------------------------------
Q3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e sentence in lines 23-25 (“The Chinese…the British”)?
A.    Introduce a definition
B.    Signal a transition in focus
C.    Summarize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D.    Draw a contrast between two different theories.
E.    Present information that contradicts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Q3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error in surveying mountain elevation?
A.    Mirages
B.    Refraction
C.    Inaccurate instruments
D.    Variations in sea level
E.    Uncertainty about the exact point to be measured

---------------------------------------------------------------
Q35: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    provide details about improvements to a process
B.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a new method
C.    criticize the way in which a failed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D.    call for new methods to solve an existing problem
E.    explain the theory behind a new technique

官方答案是CBCA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4

2.2.2 地震 △

V1  【by: lewisray820  690】

说地震的,就2段。 第一段,说传统中广大淫民认为地震发生在浅层靠近地幔30mile的地方,然后具体说了下是怎么样发生的,是个神马样子的。第二段,就Yet开头鸟,说有地震时400mile以下的鸟,提供2个概念的对比,一个是上面的那种什么mechanism,另外一种是新的一种mechanism。第一种慢,由热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于石头结构,最后引起crystal structure的崩裂;第二种快,不仅仅限于low pressure,可以一下子就搞定它的crystal structure。
问题有:1。。。。忘记鸟。
2, 第二段是什么作用:我选的是提供exception of the theory mentioned in the first passage。3,那2个mechanism的相关比较:选他们都摧残了crystal structure。

考古:demonada

V1   byfeiyang0707(700 Q51V32)
还有一篇讲地震的,一开始说大家认为地震不是发生在地表附近的,但观察发现很多都是在地表不远的。第二段讲很深的地方也有几百次地震,之类之类……我根本就没看懂这两段的逻辑关系,但是有考。
V2  Bytknicole
也碰到了地震的那道题
有问说main purpose是什么
还有一道是关于什么temperture和地震formation, level还有speed有关的细节题。

V3  byjessie1004(750)
earthquake里面有考到第二段里说到的两种方法共同点是什么,我貌似选的是E,有一个迷惑选项觉得不对,是说两个都说明earquake不早于400米以下发生,距离可能不对,但是文中第一段是说old idea earthquake都在surface发生,第二段开头只说发现了在200-400米,就是比较深的地方有earthquake,但是没说400以下就不会发生,大家考场在注意一下,还考了主题题,选的应该是解释了一个scientific puzzle???忘记了

V4  by1234567x(Q51 V39)
还有一篇短的是地震的
这篇有狗的话很容易,主旨题选对一个老观点提出新观点。就是第一段说原来认为只有浅层地震,第二段说也有深层地震。
还有一个题目问第二段的,某人提出的两种解释有什么特点,选两种解释都说了是crystal line structure改变(原文是解释1是那个被否的,因为develop慢;解释2是那个被接受的)

考古(已确认)  感谢口耐的忽然
V5
地震一般人认为地震发生在地表,但实际上有hundreds of地震发生在地球深处,然后解释可能的原因,先说了一种,但认为这个过程太慢,又说了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

V 6
一个就是OG11里面有的地震有浅层的,有深层发生的。但是注意不是原文,第一段一样,但是第二段完全不同。主要问了几个全局题,比如main purpose,我选的explain a scientific puzzle,不知道是否对。

V7
另一篇是地震的那个,第一段说地震一般发生在离地表很近的地方(30?不记得单位了),第二段说有一些发生在地下150-160,然后某科学家有2个说法(那两个词我都不认识,一个是p开头的,另一个是m开头的,好像)问题有一个问到了这两个说法的共同点,我选的是都认为是内部structure改变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具体的记不清了)

V8
淺層地震是100~150,而深層地震是150~400。第一段說淺層地震是一個general belief。第二段在refute這個general belief(這裡有考兩題喔,一題是第二段的function,一題是main idea,好好把握)。第二段主要講到一個學著提出說法,第一種transformation被否定因為develop的太慢,接著他又提出第二種說法,這種說法就可以解釋深層地震的發生,這裡有考一題就是比較兩種說法,答案應該是選兩種都會change crystalline structure那個

V9
一段说地震一般发生在离地表很近,大概30mile的地方,二段说有一些特别的发生在地下120-400mile,然后一个科学家列出了2个说法,第一个是P,给出了解释,不用担心不认识这个单词,但是这个P似乎解决不了啥问题,接着他又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M,也有解释。3个问题。有一个问到了这两个说法的共同点,
都改变了一种什么东西(似乎是一种石头)的structure. 第二个是主体题。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4

2.2.3 测量误差

V1  【by: xu_shining】

关于测量误差,某科学家发现海洋温度比过去降低了0.5度,所以最终发现,是测量方法引起的。多年前数据主要是美国人采集的,美国人测量海洋温度都是通过一个管子吸海水导致温度升高;英国人则用桶装水测量。多年前主要采用美国数据,而现在更多采用英国数据,所以测出来的温度降低了。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4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3.1暗物质 △★

V1  【by: fanfantastic】
第三篇,是上月寂静宇宙里暗物质那篇,一屏半,难。

考古:以下来自今年9月的月度整理

V1  by yaoyao880529

第二篇是一个巨长的讲宇宙的,暂且 叫做dark XXX。(看到直接慌了。。)说宇宙那么大,人眼能看到的各种射线啊,光啊什么的其实只占了5%,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物质就被作者叫做“dark XX”(啊突然想不起来) 第二段说宇宙一开始应该怎么滴,说了一堆粒子啊什么的名称,然后要证明一个什么东西。。但是目前观察到的没法证明,有说原因,这个时候作者提出了说一个理 论还是标准的(词是一个standard)说这个可以用来推测。。我不误导大家了。。反正最后一段有讲到一个n的东西,不是neutrino(因为有一题是比较n和neutrino这个的,这个N单词稍微长一点,长得很像neutrino,选项有比neutrino更稳定?比其他XX粒子更亮?),最后一段专门讲这个n的东西。说n假如存在的话,那么是很stable的,如果不stable的话,就会分裂成两个什么东西。。。然后后面忘了。。题:一个就是那个理论(standard)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然后说n这个东西和neutrino比较说明什么,还有主题题。。。

V2  by suyangyang  710

文章没有狗狗,前10题里面第一篇就有80多行~而且关键词都不认识=。=~我当时就想完了~
大概是讲mass of universe
第一段:讲宇宙组成, 除了占小于5%的blahblahblah以外,还应该有什么的(不认识)
第二段:有人说剩下的可能是p和n,但是作者分别反驳了这两种物质的可能性。
第三段:提出一种新的物质cold 什么什么。。。讲了这种物质的特点什么的
第四段:不太记得了~好像围绕这种物质的。
题目:主旨题
       问最后一段什么作用
       问第二段提到p是什么作用

V3  by moonrocki

第一题上来就是宇宙dark matter那题那叫一个长啊
就是在探讨说the mass of universe其实重点不在visible particles
而是在invisible particles。而对invisible particles其实我们的研究还不够多。
说proton和neotron(拼错) 他们在很久很久以前 跑的比光速还快 他们速度很快
然后他们特别轻 现在一个standard的hypothesis(有题问这个方法证明的是啥)也无法证明 没记清楚反正
后来说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叫neotrolias(拼错,但是有个a),他们又有mass又有speed
反正能证明dark matter的重量神马的。

V4  by athenelynn 740

那个宇宙射线问题,其实思路很简单,主要讨论的是人眼为什么没有进化出功能来识别可见光之外的其它光,理由就是(1)在这些其它光到达地球之前被吸收了;(2)太阳等散发的光中大部分是可见光,那些其它频率的本来占的也是少数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5

V5  by yysbinzhou  M49 V29

大约就是介绍宇宙有什么暗物质组成然后说这种暗物质里包含了什么,一个一个的提出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否定,最后好像又讲到一种新的物质
我唯一记得的是,第二段最再否定了第一种之后,然后又提出了新的假设,有可能是有什么什么东西,接着(高亮开始)一个实验表明这种物质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blabla~~~ (高亮结束)然后就是说用这实验否定了这种物质题目。问这个高亮的作用,我选的解释前面的假设什么的好像。。。。(不一定对大家谨慎参考)
接下来一段介绍了一种新物质N~~~ 和最开始提到N~~~ 他们的拼写看起来很像,但是他们很不同(这句话不是我的回忆原文就是这么说的)然后说这个物质的特性(此处有题问两种N物质的差别是什么。。。我没读懂,完全不知道,我读了这句话的前后,没感觉有特别明确的答案)
最悲剧的是这片文章问的题目全部都是类似于:关于某物质作者同意以下哪种观点。读不懂文章就确定不下来的那种。希望有天文学方面的N人可以读懂正篇文章,然后造福大众吧。。。。

V6  by cuppyan123

黑物质叫Black Matter。文章还提到一个东西很重要,是“Neutralino”,好像有题。黑物质还分hot 和cold。我找来的Neutralino和black Matter的关系,也就这个还跟原文沾点儿边:
As a heavy, stable particle, the lightest neutralino is an excellent candidate to comprise the universe's cold dark matter. In many models the lightest neutralino can be produced thermally in the hot early universe and leave approximately the right relic abundance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dark matter. A lightest neutralino of roughly 10–10000 GeV is the leading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 dark matter candidate.
Neutralino dark matter could be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in nature either indirectly or directly. In the former case, gamma ray and neutrino telescopes look for evidence of neutralino annihilation in regions of high dark matter density such as the galactic or solar center. In the latter case, special purpose experiments such as the Cryogenic Dark Matter Search (CDMS) seek to detect the rare impacts of WIMPs in terrestrial detectors. These experiments have begun to probe interesting supersymmetric parameter space, excluding some models for neutralino dark matter, and upgraded experiments with greater sensitivity are under development.

V7  by GMAT798
宇宙的dark物质 很长很长 2屏吧。说恒星行星小彗星什么的 占宇宙总质量不过5个点,其他的是什么捏? 那都是dark物质啦(有题)
然后 猜想 dark物质是netroxxxxxx 比中子的netro长4个字母的单词,有的特性是(有题)mass,stability,电中性。

V8  by bemyself2010 690

第一段讲:宇宙中大家知道的物质只占了5%,剩下的都是暗物质.剩下的不记得了.第一段没什么出题点
第二段:提问,暗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P和N不是,接下来是"Nor can more than a few of Neutrino怎么怎么的,意思是Neutrino也不是暗物质. 接下来高亮"一个关于newtrino的实验,说它很轻啦,速度很快啦,因此很hot "总之也不是dark matter.
第三段: 记得个fit的词(我理解是根据以上neutrino特征的反面推出的dark matter的特征), 能fit dark matter的物质具有的特点是cold, sluggish等等. 貌似在现在的cosmatic中不存在,但是在standard的假说中有一种neutranilo的物质符合
第四段: 主要讲neutronilo的,这里提到它不被electromagnetic怎么着(在比较俩个N不同的选项里出现),同时它又是最轻的,它又很stable, 因为如果不够轻的话就会不stable从而被分成俩个更轻的(很绕的逻辑),
第二段和第四段非常长,而且有很多细节题.
第一题:高亮的实验的作用
记得的选项是:1,回答段首的问题.2,支持前面那句话"nor more than".3,为了第三段什么的.我选了第二个.
第二题:Neutrino 和 neutranilo的描述哪个正确(以下简称n1,n2)
1,n2在宇宙初期不被electromagnetic影响(我犹豫了下,文中是提到有,但是没有前面的宇宙初期的限定,我没选)
2,n2比n1重.(我选的这个)
3,n1不stable(文中没提)
4,n2在cosmic中实际上还没被发现?(我排除了)

V9  BY lupin 700

狗狗里面考古的V8说的很准确,感谢作者,感谢~~
第三段结尾说,这个物质宇宙中没有发现,但是有一个什么什么的模型吧可以推测好像,然后进入第四段开始推测这种物质的特点。(这个模型有题,其实就是在第四段的内容里面找)
第四段说了symmetric的观点,好像是说宇宙中的物质都有其对称的物质,然后开始根据N推测(哪个N记不得了),最后结果是这个物质是massive,stable,sluggish的
有一题说下列哪个是正确的,选了一个说Neutrilino比other super**的要stable,不确定
还有一题说关于mass of universe正确的是,好像这么问的,我选的是dark matter的质量那些看的见得gas啊,还什么东东的要重,也不确定

V10  BY 粉红—台灯

dark matters暗物质  (1)开头是暗物质的定义:Stars, loose gas,..........5% visual(第一句话有考题 第三题 我的答案就是把这句话同意改写 答案用词invisual)  (2)问Neutralino的特点:选项有两个numerous..., mass, not stable,sluggish.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5

搜索:伍月 (待确认)

In the 1980's, astronomer BohdanPaczynski proposed a way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enormous dark haloconstituting the outermost part of the Milky Way galaxy is composed of MACHO's(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 which are astronomical objects too dim to bevisible.  Paczynski reasoned that ifMACHO's make up this halo, a MACHO would occasionally drift in front of a star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a bright galaxy near the Milky Way.  The gravity of a MACHO that had so drifted,astronomers agree, would cause the star's light rays, which would otherwisediverge, to bend together so that, as observed from Earth, the star wouldtemporarily appear to brighten, a process known as microlensing.  Because many individual stars are ofintrinsically variable brightness, some astronomers have contended that the brighteningof intrinsically variable stars can be mistaken for microlensing.  However, whereas the different colors oflight emitted by an intrinsically variable star are affected differently whenthe star brightens, all of a star's colors are equally affected bymicrolensing.  Thus, if a MACHO magnifiesa star's red light tenfold, it will do the same to the star's blue light andyellow light.  Moreover, it is highlyunlikely that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will undergo microlensingmore than once, because the chance that a second MACHO would pass in front ofexactly the same star is minuscule.


Question #55.  639-01  (23881-!-item-!-188;#058&000639-01)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constitute the strongest evidence of themicrolensing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A) The brightness of such a staris observed to vary at irregular intervals.
(B) The brightening of such a staris observed to be of shorter duration than the brightening of neighboringstars.
(C) The red light of such a star isobserved to be brighter than its yellow light and its blue light.
(D) The red light, yellow light,and blue light of such a star are observed to be magnified temporarily by thesame factor.
(E) The red light of such a star isobserved to have increased tenfold.

Question #56.  639-04  (23927-!-item-!-188;#058&000639-0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Paczynski's theory presumes that if MACHO's constituted the Milky Way's darkhalo, occasionally a MACHO would

(A) drift so as to lie in a directline between two stars in the outer Milky Way
(B) affect the light rays of a star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star would seem for atime to brighten
(C) become obscured as a result ofthe microlensing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D) temporarily increase theapparent brightness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by increasing thegravity of the star
(E) magnify each color in thespectrum of a star in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 by a different amount

Question #57.  639-06  (23973-!-item-!-188;#058&000639-06)
The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with

(A) outlining reasons why aparticular theory is no longer credited by some astronomers
(B) presenting data collected by aresearcher in response to some astronomers' criticism of a particular line ofreasoning
(C) explaining why a researcherproposed a particular theory and illustrating how influential that theory hasbeen
(D) showing how a researcher'stheory has been used to settle a dispute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someastronomers
(E) describing a line of reasoningput forth by a researcher and addressing a contention concerning that line ofreasoning

答案是DBE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7

2.3.3  clock △

V1【BY lewisray820  690】

说S clock的,说了这种clock的发明和构造,运用到宇宙学研究中发现地球季节性变化,最后总结可以使得其秒数差异变化的原因还有tide和moon,
问题有:
1,这个东东主要是说神马的:我选的是某样clock的发明和组成。
2,通过运用这个东西在XX学,发现了什么?我选的是发现地球的季节性的什么什么变化。3,这个东东里面有个chamber是干神马的?我选的是有个什么mechanism与second什么鬼东东相连,相互影响。
4,作者最有可能同意什么:乱选的,不记得了。貌似是选1921年以前没这种类似的东东存在。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7

考古 BY:ryangu619

V1  by helio`(680)
一屏多。第一段讲某个年份,某某发明了pendulum clock,这个钟已经被什么使用,然后讲了它是如何运作的,有时针和分针,时针通过某个装置运动,然后分针通过一个什么linkage, 好像是electronic device之类的运动,时针转动多少分针转动多少blahblah..好像也讲到了它的精确度。

第二段讲另一个人做跟钟有关的experiment, 拿这个pendulum clock和之前有的atomic clock作比较,发现这个钟的精确度很高,举了一些数据。更特别的是这个钟运作起来还in response to了太阳或者是月亮引起的一些潮汐对钟的影响。应该是改变引力场之类的吧。

第三段讲。。。好像是在讲tides了,不仅有太阳或月亮能引起潮汐,还有ocean tides。后面就不记得了。。
有infer题  第一段讲指针运动那里有考题

V2  By 大个钊(710)
还有一个是超长的,讲clock 它的design 还有在某个阶段是作为衡量时间标准的,然后又讲了一哥们做了个实验发现了一个自然现象(太长了没必要全读)有问到主旨

V3  by ephemeral00
关于pendulum clock的,说这个东东如何如何的巨准无比,以至于能用它来发现tide change on earth什么的。然后提到了一个人,好像对这个钟做了啥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些啥东东(洋洋洒洒写了2段,我都没太仔细看)。。。
2.1) 问这个钟导致了什么发现。我选了发现tide change。
2.2 ) 问其中一个pendulum(这个钟有2个pendulum)所在的chamber有何特点。文中提到chamber是vacuum的,所以我选了sealed so that no air can get in什么的。
2.3) 问这片文章用意何在。我选的好像是衡量一个东东(就是钟)功能准确不准确什么的。

V4我爱忽然MM~~~~
一种异常准确的机械钟。(难,高分区)
第一段:说这种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后的机械钟了,而且有两个,一个在爱丁堡,一个在某observing station.(记不清了,但此处无题)。这种钟就两个钟摆(pendulum), the first 在一个真空(vacuum)的容器中(此处对真空有题),另一个来管钟的各指针(大概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钟摆会适时第第二个钟摆信号,来进行适度调整。这个钟就是靠这个运行的

第二段:主要讲这种钟如何准确,有一些数字。最后一句说,利用这个钟测出了日月引力对地环转速的影响(这有一题)

第三段:讲在1984年做的一个试验,将这种机械种与automatic clock做比较,结果发现(一堆数字比较)。后又说日月引对,不但能影响海潮,还能影响陆地。而这种引力会使机械种有一定的误差。

第四段:主要讲日月引力怎么样对陆地也造成影响(好像没什么题)。

主题:引出机械钟+表述其精准性+精准性实验+继续描述精准性。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8

考题:
1)What is truth about the first pendulum (in the first paragraph)?
基金主人选和真空有关的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NOT be experimented in 1984?
基金主人选了一个更准确的钟。
3)What does this clock coincidentally find?
基金主人选地球转速因引力而不同。(有人说这个选项有问题)
因为原文说的是seasonal rotation. 但是答案里面是year one year 的rotation。所以没选这个,那个人选的是对大陆,海洋的tidal都有影响。(请大家确认)

网上找到的,据说仿真度较高,请大家仔细阅读

  The Shortt clock had two pendulums. The first, known as the master, swung freely in an evacuated case. Its only job was to synchronize the swing of the second pendulum, called the slave, which was housed in a neighboring cabinet. Every 30 seconds the slave sent an electrical signal to give a nudge to the master. In return, via an elaborate electromechanical link, the master ensured that the slave never got out of step.

  Shortt clocks were standard provision i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are credited with keeping time to better than 2 milliseconds a day. Many were on record as losing or gaining no more than 1 second a year – a stability of one part in 30 million. The first indications o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rotation were gleaned by the use of Shortt clocks.

  In 1984 Pierre Boucheron carried out a study of a Shortt clock which had survived in the basement of the US Naval Observatory since 1932. Using the modern optical sensing equipment instea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he measured its rate against the observatory’s atomic clocks for a month. He found that it was stable to 200 microseconds a day over this period, equivalent to two to three parts in a billion. What is more, the data also reveal that the clock was sensing the distortion of the Earth due to tides from the Moon and the Sun.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8

2.3.4月亮的形成 △

V1【BY: thfa81  720】
月亮的形成,给出三个理论(从地球甩出去的,跟地球一起形成的,被地球引力吸住的),附带解释,然后说三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理论,发现可以解释前面几个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题目不怎么难。

V2【BY:DALALA】

讲月球形成的,一开始提出3个假说,分裂说,捕获说,共生说,第二段说这三种都不对,如果是分裂,成份应该跟地球相似,如果是捕获,应该整个系统速度更快,否则不可能让月球减速到可以捕获的程度,如果是共生,月球的铁内核应该跟地球相似,所以应该比现在的更大。第三段提出新假说,撞击说,说月球是地球根行星级天体碰撞产生的,这个假说可以解释月球成分铁核和运行速度,同时还强调是有角度的撞击不是直接的对撞(not head to head)

题目问如果是什么什么说,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怎么怎么样了,就可能是什么什么说,定位第二段,不难找到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8

考古:以下来自今年8月的月度整理

V1
LUNA  还不是LUNA上面的凹凸,形成的原因。全文架构很清楚:
P1 说LUNA 上的那个形成,是什么造成的,(有和地球的扯上点关系)
说有三个理论  A B C。 A is ...  B is ....C is ....
P2 A ,被推翻
P3 B,被推翻
P4 C,被推翻
P5,现在第四个,说可能是原因。(不确定。。。)
有道这样的全文结构。
补充一下:  结论就是那个第四个假设论好像支持是月球上的那个东西和地球的mantle 有关

V2
说解释月亮的形成有4种学说,1,太阳系外的爆炸被地球吸引过来的2.从地球上分离出来的,3,忘了,4还有一个C理论,这个理论和2有点像,说是被一个A撞了,然后分离出来的。这个学说作者比较支持。题目都蛮不难,仔细点哦。

V3
第一段:在阿波罗上天前,有三个理论consendation,fission, capture(拼写可能不对哈,我记不得了……)说明一个太空现象。分别都解释了一下。
第二段:对这三个理论又分别否定了
第三段:propose另一个理论,叫collision  ,说了这个理论要比前边三个理论都好,并解释了一下。
题目:1.问这篇文章的结构
          2.问作者对collision这个理论的态度

V4   feid1984考古
第一段:讲的就是先。有三个理论,一是fission(就称F吧)什么的,说月亮是地球转着转着甩出去的;二是A(就叫做A吧)开头的一个词,说是月亮和地球是同时由同样的方式形成的;三是capture理论(就叫做C吧),月亮是某个外面的天体飞过来,被地球引力抓住的。
第二段:作者就挨个批评了。主要从两个方面,首先是旋转速度,说要是fission的话,地月旋转速度不知道比现在快多少呢,又说如果是A的话,速度肯定又要慢得多,最后说如果C的话,更没道理,不可能一个外面飞的更快的东东的飞到地月体系就变慢了吧;然后说从物质构成上也不可能滴,说了一个FACT是月球上很少V物质(地球上很多滴),然后又说的如果是C理论的话,月球iron构成的core应该要比现在大得多(大概是这样)。
note:这些证据不是一对一的驳回,而常是一对多的驳回,有两个题是 在这儿,我是后来才发现的,唉,因为觉得是JJ,所以作得太快,根本没有去仔细定位,吸取教训啊。
第三段:说最近又有个新理论出现了,比较能解释这些情况,就是collision theory,说月球是撞出来滴~以前有一个星体和地球撞了一下,撞出去的地球的物质就那个星体一起形成了月亮,而那些V物质在碰撞的高温(或者是其他条件下消失了)这个可以解释月球上问什么这个东西少,而由于这两个东西是成一定角度的撞滴,所以形体的速度变慢了
题目:
有四个问题,我不太记得的,我前面题做得太慢了,后面进入状态后只能追着追着做了
总之似乎第三段反而没考点,考点3集中集中在第二段,都是问,这个怎么怎么反驳之类的,大家注意仔细看第二段,比较混乱。分别有3个题,都是细节题针对三种理论。答案应该是:1,月亮与地球spin的关系看出理论1不成立 2,由月亮的core的构成可以判断理论2。3,由月亮的size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9

补充一些与本篇狗狗相关的背景知识:
Formation
Several mechanism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e Moon's formation. Early speculation proposed that the Moon broke off from the Earth's crust because of centrifugal forces, leaving a basin (presumed to be the Pacific Ocean) behind as a scar.[30] This fission concept, however, requires too great an initial spin of the Earth. Others speculated that the Moon formed elsewhere and was captured into Earth's orbit.[31] However,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is capture mechanism to work (such as an extended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for dissipating energy) are improbable. The coformation hypothesis posits that the Earth and the Moon formed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from the primordial accretion disk. In this hypothesis, the Moon formed from material surrounding the proto-Earth,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nets around the Sun. Some suggest that this hypothesis fails to adequately explain the depletion of metallic iron in the Moon. A major deficiency with all of these hypotheses is that they cannot easily account for the high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32]
Today,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for forming the Earth–Moon system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is hypothesis, the impact of a Mars-sized body on the proto-Earth is postulated to have put enough material into circumterrestrial orbit to form the Moon.[1] Given that planetary bodies are believed to have formed by the hierarchical accretion of smaller bodies to larger ones, giant impact events such as this are thought to have affected most planets. Computer simulations modelling this impact are consistent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small size of the lunar core.[33] Unresolv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is theory have to do wi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sizes of the proto-Earth and impactor, and with determining how the material from the proto-Earth and the impactor was distributed when it formed the Mo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is believed to have occurred 4.527 ± 0.01 billion years ago, about 30–5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34]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nebula,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
celestial body (e.g. planet, satellite, etc.)。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planetesimal,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silicate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meltdown的大月球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4:59

以下考古来自:ivysf

V5        by 特仑苏爸爸
第一段:有关月球的成因科学家们有三派观点。1)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 2)月球本是宇宙中游走的天体,被地球俘获。3)月球是地球飞出去的一部分慢慢形成的。
第二段:这三派观点都有说不通的地方让科学家很纠结。1)如果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它应该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组成。但是发现月球表面锌还有别的一个金属的含量很低(不确定高低) 2)如果月球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地球和月球现在的转动应该更快(不确定高低)3)如果月球是从地球飞出去的部分,他的crater似乎太薄。(MD这些太细了,大家看了别上心,有细节题)
第三段:一个NB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反正很牛逼,可以解释月球的一些特点。貌似说是地球被一个天体撞了下,撞出去了部分,同时由于撞击产生的高温把部分物质气化了,撞出了特殊的物质,使得月球compostion特别。最后一句记得特清楚,科学家觉得当时是撞偏了,不是head-on撞上地球的。这里问了细节题,所以第二段很重要。
1. 如果俘获论是正确的话,月球对地球而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特性。
我选了好像是spin faster 还是slower 大家做的时候自己关注
2.一下哪个点成立可以削弱the objection to the 3者之一的一个理论
选项无非就是根据第二段内容,改了些月球当前的特性。记得有科学家对月球表面元素的分析有错误,月球crater的厚度被低估还是什么的
3. 问了结构,我选了提出了几个存在问题的理论最后提出了一个教完美的理论。(英文不记得了)

V6        by ericphantom
月球的形成 第一段 有观点说是月球从地球分出去的,原因123
第二段 从3个方面把上述的给否了
第三段 新的观点说是月球是地球一部分和别的一部分合一起形成的,优势。 细节题很多

V7        by afei0128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提出了三个解释,都被否定了. 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释.有一个题是主题题.这篇比较长.

V8        by clergy1989
还有就是月球形成之谜,貌似之前的狗狗上说得很清楚了,文章确实特别长,有三段,开始提出三个观点,一个是与地球同时形成,一个是被地球俘获,一个是从地球分离,否定之后提出新观点,否定的理由集中在转速和月球的成分上面,新观点没有考点,全是针对错误解释的改善题,还有一道逻辑,说是如果被俘获成立,那么怎么样加强,就是找到第二段中的反对意见,改写成否定就好了。。。

V9        by mickleon
二篇月球形成的起源说:融合说,甩出去的,捕获的,撞出去的。 前三种说法在第一段,解释三种说法怎么不好第二段,第三段提出的撞出去的说法。一道主旨,两道细节,一道推断。

V10          by glitters
月球形成的那个(寂静里有):一屏多一点,感觉题特别简单,巨好定位,注意二段有细节题。还有一个主题题。
补充:【】为补充内容
V1月球的起源 第三篇出现在31题,80行。结构很清晰,不难,写出来供XDJM们看看熟。
第一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三种月球起源理论。第一种,F,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抛出去一部分形成的。第二种,COA,认为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同地 形成的。第三种,CA【capture】,认为月球是在其他地方形成以后被地球的引力给抓住了。
第二段:这三种说法都不对。分别给出理由。因为如果是F,那月球应该比现在转得快(好象是这样得,不太肯定了)【应该是地月系统转的更快】。如果是COA,那整个地月系统应该会转地 快【我觉得这应该是更慢吧。。。不确定,但不要紧,考的时候看一下就成】。月球的核心【应该是表面】很小,地表的液态金属【volatile mental,如锌】也很少,【而地球上多】否掉了F和CA。(这里有细节题)总之这一段统统是否掉前三个理论,考了两道细节题。大家仔细看第二段。【后面还说,月球的铁core,应该再大一些,因此否定了COA和capture】
第三段:提出新的CC理论,【地球和另一个宇宙中的物体擦肩而过,擦出了月球】这个理论好,【可以解释上一段的所有问题,易挥发金属少是因为擦肩而过时的温度使得这些金属灰发了,对于core的问题,解释为:地球和那个物体侧面擦肩的,而不是正面】

V11          by luluchase10
月球形成题,很多细节题,回归原文,不难。
问主旨,应该是提供证据否认前三个,并在此基础上证明第四个说法。
月球形成主题题的选项,,1是说反映了7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月球形成原因的research1是说介绍了一种新的promising的理论,,(但是这一段在原文只占1/4的篇幅??)

V12          by gzpg
月球这片是说:
第一段 有三种理论,第一种fission,被地球抛出去的;第2种CAO,与地球同期形成的;第3种,被地球捕获的。
第2段 驳斥(大家注意细节):如果是被地球抛出去的,现在的地月系统应该自转更快;如果是被地球被获的,那么月亮这个独立的星应该运动的很慢,以至于能落入地球的系统;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缺少某些足够的星球形成具备的元素;并且,如果是抛出去的,月球应该具备和地球类似的一些物质,比如锌;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应该有更大的内核。以上种种种种都不具备,所以,,驳斥啦。
第3段 新理论,,,没有题。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5:00

2.3.5 小行星撞击 △

V1【BY:手塚弥生】
最后一篇想起来叻 小行星撞碎 据说是GWD?本人没做到过。。还是做太少。。 以下是我百度到的。。就是这哥们说的这个。。

考古 BY:手塚弥生 (狗主人自己考的古)
V1
记得说小行星被撞,速度会改变, 一些变大,一些变小,(一段末有题1,2题), 第二断是计算机模拟这样的实验,好像有3,4题
1)考第一段的段末, 关于small star 的速度什么的, 记得把原文的all small star 取非得Almost no small star, 好像选E
2) 想不起来了, 55555..
3) 文中提到 E** velocity (好像是急剧下降得速度)是为了说明什么? 不好定位, 我好像选了一个比较抽象得选项, 为了说明行星得某种变化状态
4)问"transition"指什么?原文是transition at the diameter, 看到diameter, 所以我选了C, Size。

V2
另一个人的 这俩人都是2004年08 09月的原始啊啊啊啊。。为什么我遇到这么老的题。。

第二篇就是什么那篇小行星相撞,是蛮搞的,以下是我的理解:科学家发现asteriod在撞击后旋状速度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常monolithic的小行星被撞后呈现钟形分布--也就是说大部分都集中在速度中等的这一区域,少数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过,当小行星不是monolithic,而是什么rubble(不是一整块而是很多碎片)的时候,这个转的很快的小尾巴会消失(就是前面提到的钟行分布图中的右半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小行星都遵守这样的定律,除了5个,而这5个无一例外都是直径小于200米的小家伙。

第二段说科学家的猜想和计算机模拟结果不谋而合。因为体积较大的行星被撞后,那些碎片的旋状速度和它自己转的速度不一致,那些转的很快就飞出去了。下面两句没怎么懂,就不误导大家了。最后提到那些体积小的(小于200米)的行星自身的引力很弱(feeble gravity)

后面出的题目有关于大部分行星可以推出什么:选项有(1)都是monolithic,(2) 转的既不过快也不过慢 (3)引力很小什么的

还有关于小于200米的星星能推出什么? 选项有 (1)他们会越来越少 (2)他们被撞后旋转速度不一致 (3)引力很小 (x6次)!

V3  ywm19 mm 的版本:
我第一篇阅读就是小行星那道题. Ligeia mm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很准确的: 蓝色的是我的补充及修改

" 第二篇就是什么那篇小行星相撞,是蛮搞的,以下是我的理解:

科学家发现asteriod在撞击后旋状速度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常monolithic的小行星被撞后呈现钟形分布(bell-shape)--也就是说大部分都集中在速度中等的这一区域,少数(只有在尾巴  tail 会出现)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过,当小行星不是monolithic,而是什么rubble(不是一整块而是很多碎片)的时候,这个转的很快的小尾巴会消失(就是前面提到的钟行分布图中的右半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小行星都遵守这样的定律,除了5个,而这5个无一例外都是直径小于200米的小家伙。

第二段说科学家的猜想和计算机模拟结果不谋而合。这里还有一段话记不清原话了,大致是说计算机模拟还解决了行星 什么和什么transition 的原因。体积较大的行星被撞后,那些碎片的旋状速度慢于他自己的速度, 和它自己转的速度不一致,而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这些行星会resemble, 只有那些转的速度快的才能resemble。 那些直径大于200米的行星无一例外都经历了这些过程。 Contrary,体积小的行星是monolithical, 会怎么怎么样..这里我也没看懂了。些转的很快就飞出去了。下面两句没怎么懂,就不误导大家了。最后提到那些体积小的(小于200米)的行星自身的引力很弱(feeble gravity)

后面出的题目有关于大部分行星可以推出什么:选项有(1)都是monolithic ,(2) 转的既不过快也不过慢 (3)引力很小什么的---我同意选(2).
还有关于小于200米的星星能推出什么? 选项有 (1)他们的数量很少会越来越少 (2)都是monolithic (3)他们被撞后旋转速度不一致 (3)引力很小" --这题我也不确定,不误导大家了

还问了一道,就是我上面说的transition那里,我选了size, 这题我觉得比较有把握,因为原文中提到了diameter什么的,应该是影响大小。 (当然,我也知道兄弟姐妹们看到这样的文字简直一头雾水,不知我在说什么。 很抱歉,只有看了原文才明白,我实在是记不住原话了) 还希望谁碰到了能再好好看看。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5:03

2.3.2某星球北极上的冰

V1【BY tiancai8888】

将某个星球表面温度超高(貌似是木星的卫星),一开始被认为不可能有冰的存在。但是最近卫星照相发现,其北极(只给出北极)发现了冰。然后科学家就纳闷了,为什么表面温度这么高的星球会有冰的存在。
第二段就开始分析,发现原来该卫星的轨道与太阳平行,太阳光找不到两极,并且还发现冰层在地底,有东西覆盖在上面。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5:04

2.3.5 小行星撞击 △

V1【BY:手塚弥生】
最后一篇想起来叻 小行星撞碎 据说是GWD?本人没做到过。。还是做太少。。 以下是我百度到的。。就是这哥们说的这个。。

考古 BY:手塚弥生 (狗主人自己考的古)
V1
记得说小行星被撞,速度会改变, 一些变大,一些变小,(一段末有题1,2题), 第二断是计算机模拟这样的实验,好像有3,4题
1)考第一段的段末, 关于small star 的速度什么的, 记得把原文的all small star 取非得Almost no small star, 好像选E
2) 想不起来了, 55555..
3) 文中提到 E** velocity (好像是急剧下降得速度)是为了说明什么? 不好定位, 我好像选了一个比较抽象得选项, 为了说明行星得某种变化状态
4)问"transition"指什么?原文是transition at the diameter, 看到diameter, 所以我选了C, Size。

V2
另一个人的 这俩人都是2004年08 09月的原始啊啊啊啊。。为什么我遇到这么老的题。。

第二篇就是什么那篇小行星相撞,是蛮搞的,以下是我的理解:科学家发现asteriod在撞击后旋状速度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常monolithic的小行星被撞后呈现钟形分布--也就是说大部分都集中在速度中等的这一区域,少数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过,当小行星不是monolithic,而是什么rubble(不是一整块而是很多碎片)的时候,这个转的很快的小尾巴会消失(就是前面提到的钟行分布图中的右半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小行星都遵守这样的定律,除了5个,而这5个无一例外都是直径小于200米的小家伙。

第二段说科学家的猜想和计算机模拟结果不谋而合。因为体积较大的行星被撞后,那些碎片的旋状速度和它自己转的速度不一致,那些转的很快就飞出去了。下面两句没怎么懂,就不误导大家了。最后提到那些体积小的(小于200米)的行星自身的引力很弱(feeble gravity)

后面出的题目有关于大部分行星可以推出什么:选项有(1)都是monolithic,(2) 转的既不过快也不过慢 (3)引力很小什么的

还有关于小于200米的星星能推出什么? 选项有 (1)他们会越来越少 (2)他们被撞后旋转速度不一致 (3)引力很小 (x6次)!

V3  ywm19 mm 的版本:
我第一篇阅读就是小行星那道题. Ligeia mm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很准确的: 蓝色的是我的补充及修改

" 第二篇就是什么那篇小行星相撞,是蛮搞的,以下是我的理解:

科学家发现asteriod在撞击后旋状速度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常monolithic的小行星被撞后呈现钟形分布(bell-shape)--也就是说大部分都集中在速度中等的这一区域,少数(只有在尾巴  tail 会出现)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过,当小行星不是monolithic,而是什么rubble(不是一整块而是很多碎片)的时候,这个转的很快的小尾巴会消失(就是前面提到的钟行分布图中的右半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小行星都遵守这样的定律,除了5个,而这5个无一例外都是直径小于200米的小家伙。

第二段说科学家的猜想和计算机模拟结果不谋而合。这里还有一段话记不清原话了,大致是说计算机模拟还解决了行星 什么和什么transition 的原因。体积较大的行星被撞后,那些碎片的旋状速度慢于他自己的速度, 和它自己转的速度不一致,而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这些行星会resemble, 只有那些转的速度快的才能resemble。 那些直径大于200米的行星无一例外都经历了这些过程。 Contrary,体积小的行星是monolithical, 会怎么怎么样..这里我也没看懂了。些转的很快就飞出去了。下面两句没怎么懂,就不误导大家了。最后提到那些体积小的(小于200米)的行星自身的引力很弱(feeble gravity)

后面出的题目有关于大部分行星可以推出什么:选项有(1)都是monolithic ,(2) 转的既不过快也不过慢 (3)引力很小什么的---我同意选(2).
还有关于小于200米的星星能推出什么? 选项有 (1)他们的数量很少会越来越少 (2)都是monolithic (3)他们被撞后旋转速度不一致 (3)引力很小" --这题我也不确定,不误导大家了

还问了一道,就是我上面说的transition那里,我选了size, 这题我觉得比较有把握,因为原文中提到了diameter什么的,应该是影响大小。 (当然,我也知道兄弟姐妹们看到这样的文字简直一头雾水,不知我在说什么。 很抱歉,只有看了原文才明白,我实在是记不住原话了) 还希望谁碰到了能再好好看看。
作者: babyboy    时间: 2010-10-25 15:04

2.3.6 Moon-earth 生命体

V1【BY:zy02426】

是讲Moon-earth的,说是很多学者认为在宇宙中存在和地球类似的星球,所以一定有有智生命体的存在。文章第一段通过说地球与月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对地球生命出现的作用,说生命体出现是需要MOOn-Earth这种条件的星球的。 第二段是说文章承认有可能存在这种双球体系的星球,但月球轨道很特殊,其他类似的双球体会相撞……(大概吧= =!!)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