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8月21日换题库后GMAT考试阅读新题讨论(9月7日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02     标题: 8月21日换题库后GMAT考试阅读新题讨论(9月7日更新)

Social Science Division        3
1.1.        Business & Economics        3
1.1.1.        计算机发展**        3
1.1.2.        博物馆更好的展示文化*        5
1.1.3.        venture capital 与新竞争者        7
1.1.4.        wildfire & logging*        9
1.1.5.        客户忠诚度*        11
1.1.6.        企业的corporate tax和wage*        14
1.1.7.        Predator Pricing*        17
1.1.8.        1960  1980  美国经济不给力*        19
1.1.9.        Chance Cost        21
1.1.10.        tragedy of commons**        22
1.1.11.        公司market share和profitability的关系*        26
1.1.12.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7
1.1.13.        TV commercial*        31
1.1.14.        亚当斯密国富论*        32
1.1.15.        Market first*        34
1.1.16.        Every day low price*        36
1.1.17.        信息量极少的文章们        37
1.1.18.        Sales Strategy *        37
1.1.19.        美国的doctrine        38
1.1.20.        消费者没有货比三家  durable?*        39
1.1.21.        北欧经济很给力        39
1.2.        Analysis & Research        40
1.2.1.        EEG & 反应实验        40
1.2.2.        Bilingual & cognitive*        41
1.2.3.        测Mount Everest 的高度*        44
1.2.4.        测鱼群数量 & mortality        48
1.2.5.        太阳能的应用限制        49
1.2.6.        娃娃实验? *        49
1.2.7.        睡眠 & 大脑神经是否兴奋        51
1.3.        Human (Woman) Revolution & Historical stuff        52
1.3.1.        women employment与二战*        52
1.3.2.        18世纪家庭手工业者*        53
1.3.3.        M作家关于妇女的A小说*        54
1.3.4.        White的黑人奴隶free研究*        57
1.3.5.        1300-1700的妇女**        61
1.3.6.        美洲大陆  sovereign        62
1.3.7.        非洲文化        62
1.4.        Art & Culture        63
1.4.1.        Native American的文化 & illiterate**        63
1.4.2.        夏威夷  temple *        64
Natural Science Division        66
2.1.        Biology        66
2.1.1.        恐龙 鸭嘴兽        66
2.1.2.        weaver ant的社会结构*        68
2.1.3.        ❤ Whipbird        71
2.1.4.        穴居动物的进化*        72
2.1.5.        Seeds        75
2.2.        Geography & Geology        75
2.2.1.        ❤ extinction *        75
2.2.2.        抵达美洲的方法        78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79
2.3.1.        行星颜色变化*        79
2.3.2.        宇宙膨胀 红移 *        83
2.3.3.        Luna的形成*        84
2.3.4.        CO2 *        88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04

1.1.        Business & Economics
1.1.1.        计算机发展**
stan_yu(760),venus2elva
一共4段:
第一段:说计算机一开始卖得挺贵,但后来从1980年到1985年,由于XX原因(好像是价格下降),industry per capita investment大大增强了.
第二段:虽然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变得越来越牛叉,但by 1990,企业都不投资computer了,因为他们觉得功能够用什么什么的。
第三段:作者开始发飙了。说那些computer industry只说要增强硬件功能,开发更牛逼的软件,但其实从来没有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过问题,所以作者提出应该从utility & innvoation的gap出发,从用户角度出发,computer industry才能有前途
第四段:举了两个Company I, II的例子,Company I是正面例子,支持了作者第三段的观点,Company II是反面例子(Company II有题目,说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Company II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
1. 主旨题
2. 问你1980年这个decade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定位到第一段,第二段相关内容)
3. Company II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
4. 作者觉得现在的computer industry是个虾米情况(我选了作者说他们还没搞明白自己应该做些啥这个意思的选项……)

补充一下第四段的例子:说Company I 开发一种软件applicable to most user。Contrast to their success, Company II 开发的软件,只适合于个别小群体客户,而不适用于大家。
2. 问你1980年这个decade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定位到第一段,第二段相关内容)
这个我有点纠结。题目问的是1980-1990之间的情况。
第一段描述了1980-1985, 情况很好,而且还double了productions什么之类的。(一段最后说的)
第二段开头说,by 1990, things changed。
那80-90来说整体是好还是不好呢 = =
答案有,A说整体好的,E说整体不好(排除),B,还是C或者D,有转折的说先raise然后decline。
3. Company II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
答案有
A 加大硬件开发投资
B 。。。
C 。。。开发更sophistication的硬件
D
E 说提供a verity software
还有一题问第四段的例子是干嘛用的,
答案有illustrate第二段的内容,provide examples of the third paragraph,等等。
补充一下,最后一段说公司II也有些应用软件,但是只能用于本公司生产的计算机而无法广泛用于市面上所有的计算机,不过公司I就没有这个问题。
补充(730)有个题问1980-1990期间的发展状况:      我选per capita consumption 先升后降那个~~•
补充几个选项:1)关于computer industry的特点:记得两个选项,犹豫了下--A.meets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consumers  B.too sophiscated for customers' master 2)company 2 应该怎么做:A. 降价吸引顾客B.符合顾客需求C.在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改marketing strategy
【考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70行以上吧,4段,1屏半左右,但是不太难)
第一段: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有着其自有的特殊性,大意是说在1980年前是计算能力制约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因此,在1980-1985年之间,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人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上的花费翻了一番。(出题点:问在1980-1990之间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我选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均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消费急速上升 - 未必正确,大家谨慎参考)[主旨:计算能力的制约计算机行业发展]
第二段:说到了90年代后,人们却发现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原来不一样了。原因是计算能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计算机的应用却没有能够跟上。[主旨:计算机的应用制约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第三段:鉴于第二段描述的情况,在计算机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之间就有一个缺口(GAP),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如何去弥补这个缺口。因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是去造更多更强的计算机,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去更好的迎合客户的需求。
第四段: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三段的内容(出题点:第四段的作用;我选了:举例说明第三段)。说两个计算机公司,COMPANY I和COMPANY II。COMPANYI在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上做的很成功,它有很多软件和应用系统能够运行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但是COMPANY II做的就不咋样了,因为它的软件和应用系统只能跑在它自己的计算机上。(出题点:问COMPANY II应该如何改进;忘了自己选什么了,犹豫了一会儿,有几个选项很干扰,比如A是说造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注意是造,所以应该不是正确选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05

1.1.2.        博物馆更好的展示文化*
mollymolly(730),
第一段:文化不能自己speak out,也很难让外人理解。其中一个博物馆打破传统的分类想更好的展示文化。
第二段:无可避免的,要对原先的,文化分类, 咋的咋。造成 改写
第三段:忘记了,好像还是说这个博物馆,失败了。
题目补充(720)
1.文章主题  带着负评价去选,很容易选出答案   有crique的
2.infer作者同意   我记得是选什么摆设方式不能怎样的
3.高亮 内容忘了
关于traditional 那个说法正确的是:A.太依赖于展品本身来描述B.离开展品的外部的什么东西来表达展品本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C.吸引观众什么的....我选了A那个
除了第一道是问态度,key: present critique(可恶的老美,不肯直接说critize...),其他三道都是infer题。。。有一道问你traditional museum 会干什么。有说traditional museum 的摆放distort文化,有说摆放更贴近indian culture,有说摆放更不容易让文化外的人看懂。。。感觉都不怎么对
[考古]+[考古的考古]
博物馆展览物的摆放
V1 by fatgirl1997(V34)
讲得是那些museums之类的组织在展览土著人的东西或者历史的时候会扭曲人家的culture。~~一共有三段,不算很难
V2 by free_over(750)
博物馆物品摆放的一种革新吧  反正举了个博物馆的例子  它对物品的分类以及安置与别的博物馆的传统的摆放方式不一样。。。。
V3 by cradlepig(700+)
关于博物馆陈列方式的. 作者提到说美国印地安人博物馆用了一种新的陈列方式,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而是根据地域来摆放.第二段末尾举了一个关于Honrun(似乎是这样拼写的,看到请注意,有题,问举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文物的例子,如果按照新的方式来摆放的话,那么honrun语的一些翻译说明就没有意义了,因为honrun的文物可能会和其他族群的文物放在一起.第三段.....忘记了 考题有关于作者的态度题,总体来说是负评价.
V4 by jlsxmdgd(760)
有题Honrun例子:我排除了说达不到goal的那个情况,选了含有原文在honrun那句里前面某一个不认识词的选项。 (说得不好,请原谅,犹豫了很久,不确定)三道题都感觉要带负评价去选答案。
V5 by sailingonocean
1)文章主题2)第二段末尾高亮的“all H(H是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应该是某个特殊印第安人文化群体的名字)imply了什么3)H那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这三道题我都选了表达作者 负评价的选项,因为作者整体态度是批评这种文化表达方式的。
V6 by appleyr
考了主题(我选了critique那个)还有题highlight “all Huro”什么的(我选展览没有表达出展品想表达的意思)
[骨灰]
V1
这篇文章好像蛮长的,一共三段:
P1:说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有一些缺陷,所以美国一个什么地方的展览抛弃了传统的展览方式,运用了新型的展览方式
P2: 它们展览一个特殊的language的文化内容,它们avoid一些外来的concept,着力于运用这个language的所有东西进行表现。作者批评:这种展览方式虽然更加原汁原味,但是对于这个文化的outsider来说相对很难理解。
P3: 它们新的展览方式还包括一个什么什么。当中提到了大规模的展览包括类似theme parks那样的形式。这里作者批评了更多的是用于entertain,好像在质疑culture的教育目的。
补充一点关于主题理解的:文章第一句就说文化虽不能完全借助外界来表达,但单纯地用文化本身来表达也是不行的,后面就举例那个博物馆展览的,说他只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形式来展览,反正作者态度是批驳这种文化表达方式的。
V2
主要说文化表达,但基本上通篇举了美国DC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的例子,说里面的展览排列方式不是通常的按照地域或是年代,而是按照不同的主题来排,还用某印第安语言来标示,不利于非印第安文化的朋友参观。最后一句说到担心这种展览方式可能会发展成主题乐园。几道题都是问作者的看法,有一道是作者的担心,我选的是担心其他博物馆会效仿这种展览方式(不确定对)
V3
华盛顿某博物馆里变根据物品种类而不是根据年代或者从属地来摆放展览品,并有陈述这样摆放有可能带来的问题(此处有题)。一题问traditional博物馆怎么样了?回去定位了许久,也没有找到明确的线索,文中好像只有第一段开头的地方提了一点traditional博物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05

1.1.4.        wildfire & logging*
ponyoveronica(640),gmateman, chenys1990(710)
V1讲的是logging挺简单的,就是说不要去管制wildfire后的森林,让它们自生自灭好了,反正是讲一个strategy
V2森林大火说logging advocate的看法不对的。记得有一道题是问logging advocate(作者批判的看法)忽略了以下哪一个事实。
V3
第一段:传统的思想是认为,log(砍树?)对于火灾之后保护森林是有积极作用的。可是作者提出,砍树不利于森林的恢复,而且会增加短期内再次火灾的可能性。
    第二段:砍树怎样不利于森林的恢复。说是因为砍树会导致seed减少。
    第三段:砍树怎样增加短期内再次火灾的可能性。然后作者说,最好就是把那些已经被烧歪了的树就留在那里,让它们去。
题目只记得一道,就是哪个选项不是那些支持砍树的人所预期的,我选“砍树会导致短期内再次火灾可能性上升”
[考古]  感谢nowwsy 同学
森林火灾
V1 by cynxinzf
还有一篇是讲一种为了避免森林大火使用的策略,其实是不利于避免natural wildfire.
V2 by sxcream (700 v35)
第三个是。。。是不是也是钩钩里出现过的呀?不过我是自己做的。大意是这样的:(思维混乱,请见谅)
the author of a recent study of blablabla。。。(当时看了心里就开始骂了,英语真是有病)题外话。。。。呵呵。
有个人做的调查,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就是森林大火之后,一般情况下,人家提倡的是把烧完的木头啊什么的都搬走,但是事实上这样会更容易引发短期的复燃。而且这样好像会把本来留在土里的树种弄走,不利于森林的再生长。好像本来留在土里的树种自然长出来的恢复方式比人为地种树恢复方式要好。后面是个具体的数据证明。本来有NNN个种子,后来人家把烧完的木头搬走以后只剩下MMM个种子了。。。大意吧。
第二段是。。。我忘了。。。好像是讲复燃的吧。。。(非常抱歉。。。真的记不得了。。。)但是我清楚记得最后一句话是说最好的办法是干吗干吗干吗,这样可以即减少复燃的可能性又可以保持最多的树种。。。
问题么,一个是文章讲了什么,选项里有说介绍了一个方法啊,讨论了一个矛盾现象啊,提出建议什么的。。。总之是主旨题,我觉得自己没做对,所以也不说自己的答案误导大家了。(反正也没记住自己选了啥)。。。。还有一个么说作者应该会同意以下哪个做法,我也没记住。。。真是对不住。。。我再好好想想。。。
V3 by withtea (690)
最后时间很紧,看了题目在原文直接找答案。讲一种森林垦伐方式对杂草产生影响,会引发森林大火。文中有很多数据引用,记得第二段作者有个观点是,不要去动死掉的树木,就让它们一直待在原地。
V4 by twobomilk (700)
还有个阅读是那个logging的,最后一篇,没时间做了,就照着在钩钩看过的往上蒙了。。。
有一道题是问logging advocate 反对fire 之后logging是因为这样做会干吗?
有一个E选项是这样会增加短期内新fire的risk
[骨灰] by somervill
版本1
说logging其实没有预想中好,更容易导致火灾,最后作者认为不要logging,要让树自然而然,死了就死在那,别管它
版本2
森 林火灾后时不时logging.作者不同意这种做法,先比较了两种都受过火灾的地区,没有logging的由于树根能自由发展,比人工撒种繁殖的面积更 广。另外logging的残留物会更容易引起火灾,通常是烧掉debris,但是这样做不好会影响树根的自由发展。最后得出结论不要logging,让这 些数stay as long as they can. 记得最后一题 是问 作者会同意哪个观点.选那个不建议伐木的选项.这篇文章主要把握住作者认为不logging比logging好 就比较好做了
版本3
"两段三题,主题是说反对那些伐木的人,反对砍伐火灾后的森林
P1:第一段说有些人说应该砍伐火灾后的树林,作者反对,举了个例子,火灾后的森林的树木自然落种发芽是700多,砍伐后在人工播种就才200多,
P2:第二段,前半段说伐木后的会留下很多的树木的零碎,森林就跟容易引起火灾(这有题),最后是说应该让树木自己死亡腐烂(这有题)题目不是很难看懂了都觉得能做得出来 "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06

1.1.5.        客户忠诚度*
Nicewill,sasazan, theozhang,
V1关于汽车店发现能让顾客至始至终到一家店维修需要重视的就是顾客的忠诚度,而能提高忠诚度的就服务质量,之后讲了一个关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比例,后面有考题,最后说过分关注顾客忠诚度也不能使得顾客从一而终。
V2汽车店发现能让顾客至始至终到一家店维修需要重视的就是顾客的忠诚度,而能提高忠诚度的就服务质量,然后说调查发现在修理好汽车的人里面有1/3继续采购其服务。当中没看懂。然后又说怎么提高服务质量的策略,传统的办法是多培训,但是这样会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于是作者提出他的办法,大概就是on job training。
题目一:主题:我选提供了一种发展策略
题目二:高亮了当中一段文字,问是什么意思
V3关于汽车公司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售后服务了,好的售后服务和维修可以增加顾客的忠诚度。但是只有很少的公司可以达到90%的满意度,有67%的销售商还不能满足及时的维修和保障汽车维修后的不返修率,也就是说还有1/3的顾客要进行再维修。这时矛盾就发生了,说一方面要提高维修人员的水平就得培训,而培训的时间就让一些有经验的人员没有时间去及时维修检查,导致了维修成功率的下降。同时培训的费用的增加也加大了销售公司的成本。
第一题问主旨,我选的是一个新的竞争方法没能达到很好的EFFECTIF.
第二题问那些能达到90%的高服务的公司能INFER出什么,我选的是还有10%的顾客的汽车维修需要重新检修。
[考古] 感谢nowwsy
汽车零售商(KG)
V1:
P1 讲汽车经销商都希望把他们的客户变成忠实客户,也就是这些客户在他这里买了车,下次换车的时候还会在他这买。研究显示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有直接关系而服务的满意度有直接关系,而服务满意度占总体满意度1/3(注意数字,有题),而服务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对维修的满意度上
P2 说经销商为了提高服务满意度而执行什么“Performance××”计划,95%的的经销商在执行这个计划而只有65%的经销商达成目标---意思就是说有超过1/3的顾客修车后还得回来重修
P3 说加强培训能提高经销商的维修效率,但是培训又会占用工作时间,进而影响经销商利润。。最后好像提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1)考虑一个数字题(搞清楚上面的数字讲就好了,放心,我记的很清楚的)
2)考虑一个主题题,
3)一个细节题。
V2:(700+)
汽车零售商,一屏长。寂静非常全面。
问题1、主旨 2、90%最高满意度说明什么 3、为什么汽车商重视维修服务?答:现在汽车质量差别不大
V3:
第四篇,就是汽车返修率的,JJ里都很详尽了,第一题就是说best class的是什么,选十个里面只有一个需要返修的那个选项
考古2:
版本1   
汽车dealer经销的汽车基本相同,所以服务越来越重要。 但是工业界最好的顾客满意度是90%,而一般对dealer的满意度为65%。这意味着每三个顾客中的一个要进行返修。为什么呢?一,汽车公司对dealer提供training.但是这要花时间,所以dealer不愿意。而且dealer要买新设备,花钱,dealer不高兴。二,Dealer给所有的技工工资是计件的。所以技工更倾向于多干活而不注重质量。问题一:本文主旨 (对某strategy fail的解释)问题二:从工业界最好顾客满意度说明了什么 (每十个人只有一个需要返修)问题三。。。不记得了   
版本2   
automobile dealers要拉回头客,但因为现时汽车的质量,功能等趋于平均,(这里想不起来细节了),而customer现实的满意率为65%,相对理想的最好值 90%还有差距(这里有一题问能从dealer对最好满意率的认识中infer到什么,就是理想状态下仅10%的customer会将汽车返修)还有,因 为返修率的问题,很多technician要培训维修人员来deal with the problem efficiently, 但是这又会影响到technician的工作时间与profit(大概不完全,还请考友们补充)   
以下考古 By XYXB
V1
一道dealer要吸引顾客,所以要培训修车工,但是发现这个计划的成本很高,效果也不理想。
卖汽车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那个。文章我有补充。讲买车的为了要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回头率。所以当车出问题时,要给顾客修车,这里有个问题。Bestin class的修车成功率是90%多,但是平均水平是65%(问了一个which is true of dealership in best class,很简单)。但是修车成功率不高(这里有个词用引号引上了,后面有题问到这个词,好像是问这个词是引出什么),现在要提高修车的质量,需要给员工培训,但是这种培训费钱等之类的不良后果。所以对这个策略不是很赞同。
问题有主题题,有关于那个修车策略的两道题。
V2
第一篇讲的是Automobilecompanies需要培养loyal的customer使他们再次购买公司生产的汽车。他们主要靠的是improve therepair service。因为大部分的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都有一定量的返修率 (这里有题)具体有点忘了,读到这里要仔细看。如果修理得快顾客就会认为公司的服务好。但是公司为了使technician修理得更快需要进行培训。还有一定的问题。总之,最终公司在这方面要做到effective很难。
V3
汽车DEALER要提高回头率,就要提高服务.只有一次修好达到90%才算好.但一般只有60%.提高服务的关键是提高TECHNICIAN的技 术.但这样一来他们需要培训,这样一来他们干的就少,利润就小.另一个愿因是评价TECHNICIAN的指标是quality不是quantity.    问主题.
V4
他们很重视客户的回头率。决定回头购买的因数有三(不记得了),其中售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用一个survey来说明服务的重要性(有题问survey 的作用),接着说一种状态是最好best  in class(就是需要修车的客户最多10%会再修第二次)(有题问什么是best in class,回答括号里面的就对)。
下一段说服务主要依靠销售商的维修工人,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只能他们参加很多培训,但是这会导致他们工作时间便少,企业成本还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V5
说现在汽车行业很重要的是要拉来回头客,就是在你这买了一次车,卖第二辆换新车的时候,还会到同一家DEALER去买。现在的情况时,车的质量都差不多,所以能找到差距的就是售后服务了。接下来举了很多的数字这有一道题挺绕的。数字大概是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说售后服务最重要60%??这个60%的顾客中有90%的人又说售货服务中最重要的是BEST PERFORMANCE,就是车出了毛病拿回来DEALER的地方修理,能不能一次修理好,而不是第一次不行又来一次。而这90的顾客中只有35%?满意的,说明65%的顾客不满意DEALER的服务。看这个数字有多复杂,要看看好。
所以为了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汽车公司DEALER决定加强对他们维修人员的培训。但是这种办法行不通,一是因为这个加重了公司的成本,二是因为如果有维修人员都参加培训,那每天在维修站里工作的维修人员就少了,因为一些参加培训,一些工作,大家换着来的意思。那工作的人工作量就更大了,造成2次修理的机会会更大了。
最后作者提供了另外一种想法,比加强员工训练更好。这回不训练了,干什么来着。。。就想起这么多,除了那个很多%%%的地方比较恶心,别的还挺简单的。
V6
汽车dealer经销的汽车基本相同,所以服务越来越重要。automobiledealers要拉回头客,但因为现时汽车的质量,功能等趋于平均,(这里想不起来细节了),而customer现实的满意率为65%,相对理想的最好值 90%还有差距(这里有一题问能从dealer对最好满意率的认识中infer到什么,就是理想状态下仅10%的customer会将汽车返修)还有因为返修率的问题,很多technician要培训维修人员来deal with the problemefficiently, 但是这又会影响到technician的工作时间与profit(大概不完全,还请考友们补充) 但是工业界最好的顾客满意度是90%,而一般对dealer的满意度为65%。这意味着每三个顾客中的一个要进行返修。为什么呢?一,汽车公司对dealer提供training.但是这要花时间,所以dealer不愿意。而且dealer要买新设备,花钱,dealer不高兴。二,Dealer给所有的技工工资是计件的。所以技工更倾向于多干活而不注重质量。
考题
问题一:本文主旨 (对某strategy fail的解释)
问题二:从工业界最好顾客满意度说明了什么 (每十个人只有一个需要返修)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0

1.1.6.        企业的corporate tax和wage*
V1Para1:说一般2者关系成反比,企业在urban: high CT, worker: falling wage企业就移到 郊外,降低了 tax ,工人wage 就怎样怎样。
Para2:企业和neighboring country 的关系,好像有shift 的意思(在后半段,有高亮 考点)。
1 企业CT 和wage 的关系 (忘了问题,不单单是成反比的,但是要仔细看,定位第一段)
2 企业如果cut the CT, 会push down neighboring country’s wage ,问解释。(貌似高亮)(选项有企业会shift 到low CT的地方)
3 Infer题: 文章接下来有可能会讨论什么方面。选项有 企业会移到临近城市啊, 政府会制定什么plan etc.
V2(740)
有一篇第一段说原来觉得公司税收只和股东等有关,和职员无关,其实通过转嫁发现和wage以及consumer也有关,第二段说investment会减少,公司就不扩张,不会吸收更多工人,影响就业和工资,第三段说还会影响国外,哪个国家税收越低,investment越往哪个国家流,有一道题问为什么会影响其他国家,选investment会往税收低的国家流,还有一个如果文章继续写会写什么,答案选怎么转嫁给consumer,还有一个选主旨的,选的是B,影响wage
V3(700)
讲企业的重赋税对于员工工资的影响。第一段先说人们会认为高赋税不会影响员工利益然而不是这样,高赋税会对员工工资和产品价格有影响。第二段解释了这种影响的作用原理。第三段说了企业高赋税对于临近地区的影响,会使临近地区的工资也降低。(因为企业会去那里投资)。题目第一题有问作者最有可能再接下来的一段写什么,我选的是写高赋税对于商品价格的影响
[考古] 感谢nowwsy
企业利润与员工工资(附考古)
V1by  cytlc1978(700 V33)
还有一篇:好像是说有些人同意怎么怎么样,认为这么做只会影响企业利润而不会降低员工工资,但是后文对其进行了反驳,还说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本国员工工资下降、还会导致其他周边国家工资下降。这是我第四篇阅读,做到最后时间太紧,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连文章带题给做完了,看的不是很细。
题目:1、问如果作者再接下去写一段,主要内容会是什么。
V2by 切尔西
还有一篇短的说corporation tax的,说提高公司税不好,会影响公司投资也会降低工人的公司,甚至减少就业岗位;第二段说了税高了,公司会不想去投资,甚至压低工资,把成本转嫁到工人身上;第三段说有些公司会把公司转移到其他的税低的国家,然后说了些什么就忘记了
V3by  yuxiaokeer(680 V31)
有人认为corporation Tax的增长只对企业有影响。其实税收的增长最后都从降低工人的工资还有消费者那里弥补了。主要讲wages怎么被影响之类的。
V4by  xiaoxin22
主旨题,这个不太确定,我选的是关于收税会Lower wages of employees,但好像每段也有investment 这个词,有点犹豫,有含有此词的干扰项 其中一个问,下一段接下来最有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我选 其他政府的的税收政策对该国wages的影响 (因为最后一段有说 wages也会受邻国政策的影响)
V5by   dido1015(680  V34)
P1 旧观点 国家高税收只会影响公司高层和股东利益 对底层员工没有影响
      反驳 国家高税收会导致工资下降 产品价格升高将成本转嫁消费者
P2 国家高税收如何导致员工工资下降
P3 一国高税收 邻国低税收 对于工资下降的影响 这段有一句没怎么明白 导致最后一题作的没有把握
主旨题  选关于low wage 确定 有一个选项挺迷惑的 但仔细看是第二段的分论点
还有一道推断作者接下去会写什么 其实第一段已经很名确暗示了 通篇只写了low wage 接下去当然写产品价格升高将成本转嫁消费者
V6by ww304(700)
在这文的第一段最后,有说提高税收会降低工资和影响消费者价格。但是全篇文章都是在说工资的事,没有提到消费者,所以如果再写一段,就应该写消费者,这样才能跟第一段最后一句呼应上。
V7by 顺天府府伊(730 V40)
CDer提问:请教你的那篇企业利润和工资的一题。那题给全文加一段你选了什么,我看到有不同的答案哦1。写产品价格升高将成本转嫁消费者  (我觉得是这个)2.其他政府的的税收政策对该国wages的影响
顺天府府伊回答:我选的是第一个,第一段最后一句是low wage和 消费者价格,全篇都在写low wage,所以我选了1,感觉比较符合gmat出题的感觉
骨灰by XYXB[尚未确认]
V1
第一段,选民vote for 增加企业税收,因为他们认为企业税收增加对其无影响。其实不然,增加企业税收,不仅会影响工人工资,也会影响消费者价格 (consumer price)。第二段,说明对于工人来说,增加corporate tax是不利的。第三段,说明虽然如何如何,但是仍然会对国家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增加企业税的话,企业往往会搬到另一些税低的国家去,这样会导致原来的国家就业机会减少,工资降低。
有一道题目,问如果有第四段,写什么,我选的选项大致就是说增加corporate tax可能产生对消费者价格 (consumer price) 的影响。
V2
一篇是讲很多人都认为增加公司的赋税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实际不然。增加了赋税,公司就会变相地压低工人的工资。接下来举了个例子,说这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又讲到这个国家赋税过多,公司就会转移到别国赋税少的的地方去。因此一个国家赋税变化,会引起领国的公司的工人的工作,工资。这篇长一点三段。
V3
一段,说很多人认为增加企业税影响到的只是企业本身,但是很多研究者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企业会通过减少工资,或减少投资来弥补损失。而减少投资的会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同样会导致工资降低。
二段,提出一些证据说明观点
三段,说如果一个国家增加企业税的话,企业往往会搬到另一些税低的国家去,这样会导致原来的国家就业机会减少,工资降低。
问题问了第二段的作用,答提出证据说明观点
问题问邻国的低工资是怎么导致的,答是由于企业都搬走啦。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1

1.1.7.        Predator Pricing*
Yin0883(710),rudder26(710)
V1Para1市场里的人由于担心被挤出市场 在竞争市场里都不敢提价格 说了一大推企业都这样   
Para2 忘了
全文很多题 总之和价格有关
V2讲关于市场价格的,三段,结构很清晰
Para1. competition 可以使得市场价格很良性,而文中讲这种competition是有VC,VE引起的
Para2. 举了个例子
Para3. 讲了为什么新的公司进入而不能引起通胀,好像说由technology引入引起的
1.第二段例子的公司啥用,
2.下面哪种情况发生公司不会提价,跟第三段technology有关。
V3
1.企业进行野兽定价的factor不包括什么?文章有列了4个,一一对应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应该是政府补助
2.什么因素确保把竞争对手干掉后企业开始获利?high barrier
3.High barrier有什么limitation?有的企业赖死不走,跟你死扛到底。
4.第二段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忘了~~

[考古] 感谢nowwsy
版本二:讲类似价格战的东东,题目主要围绕第一段,所以我着重看第一段了,共三段,挺长的,但题目不难
第一段先说什么predatoryprice 的战略(我这里简称价格战吧,虽然有点不符合,大家凑合看)的定义,然后说企业要进行价格战有哪些必要的factor,有四个 (出题,哪个因素是不必要的)。然后还说了一句什么,不认识那个单词。(出题,这一段的论述结构是?)【补充下,大企业通过把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把其他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再慢慢把价格回升。】
第二段承接上面讲企业怎么overcome那个不认识的单词,然后转折说overcome这个单词什么limitation来着(出题:这个limitation指的是什么,我选了需要看外在因素,因为题目说了要看这个企业所在的市场如何,不确定)。然后说转折的具体内容。然后还说了外部融资和重组什么的。
第三段讲的是貌似是这个企业要弥补因为价格战所导致的损失要有什么因素,这里出了一个题说要什么因素,答案是进入壁垒要高,以防止价格上升后新竞争对手出现或以前的竞争对手重新进入市场。
版本三:第一段       讲大公司定价低以挤走competitor的策略虽然有好处,但是也有代价的,比如一旦把对手挤出市场,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生产能力cover多余的order,还比如order多了,承担的损失也大了。
引用一下机经中的“然后说企业要进行价格战有哪些必要的factor,有四个 (出题,哪个因素是不必要的),” 
我选的是要有别人(政府)的投资补助
第二段        有办法能sustain 这些,第一,要求公司大的话有别的部门的利润能cover这个部门的损失,但是实际上公司有损失这是一定的,第二,有办法找投资者(还是政府补助),但是这些人也可能发现投资给后期要进入市场的公司更能盈利而不一定要给这个大公司。
第三段        讲而且大公司在成功排除competitors后还要面临其他公司再进入市场的可能,而且要make sure 后期的盈利能cover前期的损失。(后来因为担心来不及,没完全看懂就做题了)
版本四:就是侵略性定价策略的,那个很长,不过条理清晰。先说这个策略对于使用者来说cost more 比起victims,为什么呢,因为1要有很高市场份额,2要有能力降到很低价格,3要有很强的xx渠道什么的,4还有个什么,最后说应用这个策略会怎样,然后有个题就问第一段是什么stucture, 我选的一个claim先show,然后选evidence,blabla那个,ms是A,不知道对错。然后第二段说,由于这个策略会让使用者承受到很大压力,所以要有out finace什么的,但是经过调查还是分析,这个out finace并不是关键点(没时间了这块我没看……)。然后最后说,能否回收profit最重要的还是barrier的设立,要特别高,不管事entry还是exit,这里有题,就问回收profit的关键是什么。(回忆人730分)
版本五:
第一段:开篇第一句是:Predatory pricing的战略,(这里用逗号或破折号插入,用同位语的形式补充了一下这个战略的定义,就是故意压低价格敢走竞争对手),是不怎么好的(原话大意是 对压迫者本身的坏处比对victim的坏处更大)。原因是价格战要成功的因素在于(列举两个factor,句子都较长),包括1. 要本来市场份额就比较大,这样它降价才有影响力,2. 有足够的产能capacity来生产,3. 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最后一句好像总结这样会有损失,强调负面作用。(后面考到了第一段的结构,详见后。)
第二段:但是,也有人argue如果这些企业有deep pocket(口袋深,意指钱多实力强),也就是这些企业有其它盈利的部门可以补贴这个压价的部分。但是(转折),上述这个证据不relevant(考 到,问这个不relevant是什么意思)。后面解释,因为这种补贴也应当以长期能够盈利为条件。递进,如果长期不能盈利,如果存在outsider financing 外部资金的提供者,这些外部的人也可以转而支持被迫害者victim,如果他们认为这种受害的情况是暂时的话。(最后一句比较绕,不要像我这样浪费时间 看。)
第三段:因此,价格战成功还得有一个条件,就是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barrier高。(解释了一下,略。但是接着又否定):进入壁垒高往往意味 着退出壁垒也高啦,(举例说明,)如果一个行业成功需要大品牌,但打造品牌很不容易,那竞争对手费了好大力气才搞出了品牌,人家也会赖着不走的呀。(后面 又几歪了一些,总之,即使壁垒高,也很难)。
依据别人也许没有我这个版本完善的JJ,我查了Wikipedia什么是predatory pricing,你会读到:
Concept: In the short term predatory pricing through sharp discounting reduces profit margins, as would a price war, and will cause profits to fall. Competitors who are notas financially stable or strong may suffer even greater loss of revenue or reduced profits. After the weaker competitors are driven out, the surviving business can raise prices above competitive levels (to supra competitive pricing). The predator hopes to generate revenues and profits in the future that will more than offset the losses it incurred during the predatory pricing period.
In essence, the predator undergoes 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gain. Therefore, for the predator to succeed, it must have sufficient strength (financial reserves, guaranteed backing or other sources of offsetting revenue) to endure the initial lean period. There must be substantial barriers to entry for new competitors.
But the strategy may fail if competitors are stronger than expected, or are driven out but replaced by others. In either case, this forces the predator to prolong or abandon the price reductions. The strategy may thus fail if the predator cannot endure the short-term losses, either because of it requiring longer than expected or simply because it did not estimate the loss well.
So the predator should hope this strategy to succeed only when it is substantially stronger than its competitors and when barriers to entry are high. The barriers prevent new entrants to the market replacing others driven out, thereby allowing supra competitive pricing to prevail long enough to dwarf the initial loss.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2

1.1.8.        1960  1980  美国经济不给力*
Rudder26(710)
说美国经济,1980年不像20前那么牛逼了,有人说因为公司太短视,但是作者反驳,说不全是这样的,因为有两个产业,在80年代后投资很多在long-term benefits 上,但是还是不给力。最后总结:其实是投资的地方不到位
1.主旨:大意说指出一个理由不对并继续探索理由
2.举那两个产业干什么:为了说明有些人的理由(把美国不牛逼的理由看成太短视)是不对的
V2
第一题就是问1980怎么样,我好想选了衰落的选项。
问到举例钢铁和航天industry为什么,记得不要选特别具体的industry怎么样,应该是关乎主题的。
V3(750)
美国经济在不如原来景气了,原来还是很主导的,现在下滑了,有人说是美国公司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像投资长期的项目,怕减少EPS,还有的人说是因为###(忘了。。。)但是作者举了两个例子:说在飞机业。。(囧。。。)投资长期多利润升高了, 但在另外一个行业同样是增加长期投资但利润却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开始发飙了,说不是因为投资本身的问题,而是公司自己内部投资决策的问题。。。题目有主旨题,及举那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考古+骨灰] 感谢nowwsy
美国80年代和60年代比较(附考古)
V1 by happyivanqd
最短那片阅读我做了的是说一个庄家说美国在1980s那时大部分企业都为了保持高股价高分红什么的缺乏长期投资,然后又说什么钢铁跟什么企业除外,它们什么什么来着,只记得有主旨题。。。。。
骨灰by XYXB[考友当时确认考古]
V1
那一篇我记得多少写多少吧,但愿多提供点线索,那是说公司的long run investment(就记得这个词)的,第一段说到manager的变化,第二段有1960-1980的一个趋势的描述,说到一些competitive companies很奇怪(有题),还说在1980s的时候steel companies和另一个产业的companies比较特别(有一题问这段例子的作用)。
V2
说企业1980在world market lost competitiveness, 不像1960 时是世界的老大哥。 后来开始研究为什么老大哥变废了呢 (question on why)? 有人说不愿意花钱在research 上, 有人说不愿意花钱在加强员工水平,然后作者跳出来说都不对,举证 steel industry and aerospace industry 说这两个industry 都有花这些钱 (question why mention steel and aero). 可是 steel has no desired effect, but aerospace has 最后作者给自己的想法 这篇其实只有两段, 可是屏幕要拉 大概多了一两行, (primary purpose)
V3
80年代美国行业为什么丧失竞争力,有一个观点认为是由于80年代的兼并浪潮使管理层不愿过多的投资于资本项目.然后反驳的观点是拿了航空业和钢铁工业作为例子,说明两个都是capital intensive,但是一个有竞争力一个没有竞争力.然后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是由于过多的投资capital project,而under invest organizational ability而导致了竞争力的下降.
V4
美国80年代的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文章,提出了2个观点来解释,完了又说2个观点都不能解释一些问题,然后就举了美国的钢铁和航空2个行业的例子来论证。出了一个主题题,我选择作者的main idea是美国企业缺乏竞争力不能单独归因于其中任一个观点。 又问举出钢铁和航客行业的例子的作用,我选是为了解释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capital strategy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V5
P1:  198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开始下降。
P2: 这是为什么丫?大家开始研究。有的经济学家说,因为美国企业的资本成本高于其它国家。有的经济学家说,因为在60-80年代美国企业缺乏对长期资本的投入,比如说研发或者固定资产。可是既然这些因素对企业普遍有影响,但是各行业的表现却不尽相同呢?比如说钢铁行业和航空业,都是属于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企业。钢铁行业80年代大量亏损,而航空行业却蒸蒸日上。哦,问题可能不在长期投资吧。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投资,比如说人力啦,组织结构啦,这些才是影响企业表 现的因素。
有个问题是问80年代美国经济是怎样的?在第一段里找答案
还有一个举例作用题,问举钢铁和航空业的作用,我选的是说明前面提到的观点是错误的
好像还有一题问第一段有什么作用,我选的是给出了历史情况,后面会具体解释,记不太清楚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2

1.1.9.        Chance Cost
Hahaafeng, Likesunny(740)sasazan(690) daier(720)
V1一篇阅读,好像是说chance cost,就是说你选择了一件东西就失去了选择另外一种东西所能带来的好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也说不太清楚了。然后举例,说有两组人,一组只给一类书,另一组给一组书,结果发现第一组的人比第二组满意,因为第二组的人不得不把所有的书进行比较。最后就是解释这个现象。可能有的magzine比较学术,有的比较娱乐,人有多种选择。  最后一段有个题,这段中有句话是说losses 不能被gains satisfy,然后让你对这句话进行举例。第一个选项是一个人一开始捡了100,然后丢了50,他觉得如果一开始捡到50会更pleasant。就这个选项比较靠谱。
V2
机会成本的,第一段讲有多个选择不一定好,第二段举了个杂志的例子,反正是single和4 in group对比,第三段总结,有个是类比,就是失去取得到相比,失去更让人不爽,答案是一个人先检100元再丢50元,比直接捡到50元不爽一点。还有一个选推出哪个结论,定位第二段,addition to single比 4 in group爽一些,选E其他的选项忘了
V3
说选择多了不见得是好事情,因为存在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做一个选择需要牺牲别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利益。(这点大家经济学有讲,不再多说)。然后讲一个实验,两组人对比,都给两组人看杂志,但一组的杂志就是一本,但另一组的杂志是一个系列里的一本,然后说只看到那一系列杂志中一本的人很抑郁,然后说明就是选择机会多了机会成本起作用了。
题目:下面那种说明了机会成本:我选了某人走路上拣了100元又丢了50元就很抑郁。其他有什么某人错过某店打折啊什么的,很不靠谱。
题目二:那个给看杂志的实验infer什么?我选单独一本的那个杂志的内容和那一系列里的差不多
V4
oppotunity cost
第一段好像是说这种oppotunity cost的相关定义吧
第二段说分两组人做了实验,给了两种选择,一种忘了,还有一种就是给了很多同类型的物品让人选,后来研究证明后者对选出来的物品满意度更高
第三度段评论了一下oppotunity cost,好像得出的结论是在商业竞争中opputinity cost对参与竞争者造成的损失比收获大
题目补充
1.        就是对文中最后一句话“loses不能被gain satisfy”举例  选的就是那个100块50块那个选项
2.问从文中可以infer出人们倾向于做什么?  我选的好像是“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就每个选择进行比较” 大概这个意思的一个选项
3.让你总结第二段那个实验的结论  
2.        1)不符合机会成本特点的是哪个:A.某个作者要改写一片文章?B.看电影,但是只有一个选择C.从一堆食物中选吃营养高热量低的食物D.一定的钱但只能雇用一个plumper。。。E和BCD差不多,选A
2)加强实验结论的:A.人们在获得的同时都知道失去的至少和获得的一样多B.实验者都知道实验中的书.....
3、tax rates和wages
主旨题:high tax rates make lower wages——狗主700
3.        有道题说2.问从文中第二段可以infer出人们tend to做什么?  有一个选项是“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就每个选择进行比较have multiple decisons when have lots of thing to compare”还有一个是 actively seeking comparison with other xxx when purchaseing xxx。最后我选前一个,感觉后面一个是说主动去寻找比较的,不是很像
V5(760 V43)
1.失去比得到更不爽:检100丢50,比直接检50不爽。
2.从passage infer出来什么:人总是倾向于挑东西比较东西,像买东西一样,只要有机会的话。这个不用看文章都能选出来的。
3.问为什么仅有一种杂志选择的人的满意度会高些。那些人不用花时间思考,只用欣赏杂志所带来的快感。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3

1.1.10.        tragedy of commons**
kittymao3(720)
One short essay about tragedy of commons.  It discusses how ocean fish deplete because is common property. fishermen has no incentives to preserve resources..last paragraph says that government set fish quotas, yet governent also act in self interest.
Qs... what analagous to the ocean fish.  struggle between Air over United states and public music broadcasted in public.  I eventually picked Air, as i thought it's like pollution. another question is why government aren't able to contain the problem
venus2elva补充:第一题,问下面那个情况和题目描述的fish的情况类似?
A.A particular crop
B.Solar energy used in solar panel
C.Music through broadcast
D.Air through North America(貌似是这样)
E.A particular industry(corporation之类,反正排除了))
kenhu(690)
有一道是讲一个什么理论,就是如果某种财产(比如海洋鱼类)是全球共有财产,大家就不会珍惜着用,而如果农场中的禽类,就不一样了,属于某个特种的人群,所以深海鱼类被耗得很厉害。这是需要国家来监管,比如什么人每天只能捕多少鱼,但是这也有问题,每个国家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会care这种财产,所以现在海洋鱼价格高,需求下降。
题目补充(720)
1. 问主题 —— 我选择present 什么 concept的
2. 类比  五个选项分别是     我选了阳光
   A a particular farmer's corp
   B 照射在太阳板上的太阳光
   C 航空公司播放的音乐
  D 北美上方的air
   E a particular corporation's coal
我选了阳光。 虽然根据经济学里面这五个都不能算是严格的公共品,不过文章当中有说过common resource不能被任何一个人own,所以A\C\E应该都错   当时我想既然B D都类似 都是自然界的东西,那D有北美,有地域限制。所以我就选了B。不知道对不对。
3.问作者同意以下哪个关于政府的观点
  我选了政府和私人一样也是为了同样的盈利目的提供公共产品。
题目补充(V41)
1.主旨题
A. elucidate 一个概念
B. impartially evaluate some solutions to a phenomenon
2. 关于政府的作用哪一个正确?
3. 还有那个类比题,狗狗上有的。
[考古] 感谢ShineLiu  有很多 大家仔细看
共有资源的悲剧
还有一篇讲的是the tragedy of commons,非常简单,学过经济学的同志们应该都很清楚,就是基本理论,和原版美国教材论述的超级像的~~~大家找相关的材料扫一眼就行了,其实上了考场现看也完全来得及~~~
【经济】The tragedy of Commons 共有资源的悲剧
V1:第一篇,讲人类对共有(common)资源的使用问题(大概三分之二屏)
文章头四个词被用引号括了起来,说这是指共有资源的什么什么。然后就又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如果全世界的鸡肉全部耗尽的话,那么鱼的stock会怎么样(感觉是用来引出全文的,没仔细看,事实也证明无观大雅),后面就说其实鸡肉的供应是有利益所有人的,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总是会有人会对市场上鸡肉的供应和价钱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敏感。接着又开始说鱼,说假如有一个超级垄断企业拥有全球的海洋鱼类,那么这个企业就有会对鱼在市场上的供应策略,它一定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把全球的鱼捞光。
  第二段说, 但是,这种全球海洋鱼类的超级垄断企业不存在,事实上,捕鱼的都是个人,每个人的力量太卑微。也许有的人会非常有良知,不会过渡捕捞,但这种有良知的人太少,这世界上大多数的渔民不会为了保护这种全球common的东西而放弃他们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
  第三段说,现在过渡捕捞已经有政府干涉了,并且全球的所有国家在一起应该算是这些common的鱼的拥有者,而且这些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捕鱼quota 给各个国家(总之听起来象是说政府已经在做事了)。但最后,作者180度大转弯表明态度:这些政府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争quota,并不是为了保护这些人类的共有资源。
有一道题问, 选项中哪个和文中所述全球的鱼可类比,我想找一个范围是全球的,但又有可能被消耗掉的,可没这种答案,只好随便选了一个,只记住了两个选项:照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阳光,北美上空的气流
还有一题问,政府在保护鱼方面有什么作用。我选的是政府和个人一样,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细节题:政府介入公共资源的态度是什么(或政府的作用):代表特定国家的利益,battle for the quota 的同意替换。
选项中哪一个可以和文中鱼的例子类比?
公共物品的悲剧(另一版本)
第一段中是先简单介绍了一下公共品的耗竭,又讲了如果被一个大的私人企业将整个海岸(还是什么记不清了,好像是所有可供打鱼的地方)给承包下来,他们就会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而不会让资源无节制的耗竭,后面又讲个一个价格的提高(没太看懂,但好像是说在完全弹性elastic市场中,价格的毫微上升会导致销售量大量下跌)。第二段讲个人对于资源的保护是微不足道的,例如一个环境保护者自己不打鱼,并不会对整个环境带来多大的作用,还会使那些打鱼者搭便车 free-ride(本人注:有题目请解释何为便车,简单经济学  别人作出了贡献,你没有,却从中得利)。后面是说政府虽然已经制定了打鱼的配额quato,但是。。。。。。(本人补充:这个题目是这样的,原文提及,政府会干预公共品被滥用的现象,但由于政府局限于本国的利益,因此,即使政府干预,也不能完全解决涉及国际利益的公共品问题。出题,问政府干预的局限。答案:它只能代表它所代表的那部分人的利益) Version 2 有关公共物品, 以渔夫捕鱼为例,有一个主题提,我选介绍一个概念;
--------以上来自MollyDong
V2 common tragedy  记得有个题目 有个选项有点干扰 但是我后来仔细一看 有个词solely 所以这个选项是错的 大家留心
下列哪一种物品可以类比鱼
       a.//////(某种私有产品)
       b.用太阳能板收集的阳光
       c.music broadcasted through public airway
       d.air above North America
       e.a specific corporation's 某种矿藏作者选E,大家斟酌,在下面留言
有个题我选的跟有个寂静人不同
D选项是XX上空的AIR
E 选项是说一个specific的什么项目
我这个选D 当时脑子短路觉得SPECIFIC的那个项目的产品是不是不可再生啊 不记得了。
现在想想这个应该错了 不确定
V3最后一篇是关于共有地悲剧的,我学经济学的,所以没怎么读文章就把那个题给做了,有一题问下面哪项与文中给的例子类似,我不记得选了什么,但注意选得是公有资源,空气,一个农民的土地,和航空公司播放的音乐都不是公有资源。还有问主旨的,我选的介绍一个概念。这题JJ里有。

另一版本考古
公有资源
V1题目共3, 一问主旨,二问下面那个也可以用于开头的那个定义(这个我选的是太阳能,因为很多其它选项都是个人或者个别公司拥有,好像只有这个是公共拥有),三问政府的行为怎么怎么样的(定位在第三段)
V2(V41)
1. 提出有一个概念是公共资源的杯具,阐述了一下这个概念,并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捕鱼。海洋里的鱼是大家共有的,所以大家都去捕,不去保护,相反渔民家鱼塘里的鱼就是自己的,渔民就不会把它捕光。意思就是一个东西如果是公共资源,没有清晰的所有权划分(属于共有),那么大家就只会用不会保护。
2. (中间是否还有一段我不太记得了,如果有的话就是举私人保护私人财产的例子)为了解决公共资源的杯具问题,政府就要出面了,制定规则啥的。但政府是代表国家利益,而不是global interest的,所以也不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服务。因此实际公共资源的杯具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一题:哪个例子和捕鱼的例子相似,能后阐释公共资源杯具的概念:我选的是美国的 current air
二题:文章的主旨是啥:我选的是describe了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 迷惑选项是:描述了一个经济学上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三题:关于政府的说法哪个是对的:我选的是政府不能解决公共资源的杯具,因为它们只代表一部分人民(their people)的利益。 迷惑选项:政府不会解决公共资源的杯具,除非他们所代表的人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V3(35)
common economy,考到了主旨题,我选的impartially evaluate some solutions to a phenomenon
V4(700)
公共资源问题(机经上的),这是我的第一篇,很短,大概4/5屏。3个问题。大家看机经就够了,重点是第三段,有两个题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4

1.1.11.        公司market share和profitability的关系*
DCdaisy
一般学说认为公司market share越大,就越competitive,所以profit也会越大。但是新的研究表明这个也不一定,他们做个一个分析,发现有时候小的专业化的公司更加profitable, 因为他们一般更加focus。 公司市场份额到30-40%的时候是一个阈值,超过这个市场份额的时候公司往往就会开始扩张产品种类,最后失去了focus。 还有另一个研究表明,一个市场份额超过70%的公司往往profitability是很差的。Blabla…
有主题题,有一个选项是challenge一种关系
还有一个细节题,问超过70%的公司会怎样?有一个迷惑选项是这个公司不可能是市场上最profitable的公司
V2
第一段:通常人们都认为,占据市场分额越大,利润率越高。有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占据市场分额50%以上的公司,他们的利润率是那些占据10%以下的三倍
第二段:oversimplification了。利润率最高的是占据市场分额60%-70%之间的,大于这个范围,利润率下降。
题目1:如果一个公司市场分额>70%会有什么可能情况。选择:他的利润率可能不是最高的
[考古]
第一段,公司的market share与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一些市场份额占40%~50%的公司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是那些只占10%以下的小公司要大三倍。(出现一个缩写RIO,好像是return in operation?不确定,该缩写后面会再出现。)
第二段,但是other rearchers(考点,有两题跟它有关)所作的研究却表明了三个事情:第一,在某些行业,比如说raw material(考点)啦,service啦,还有一个什么东东,其实小公司能更加focus和cut cost(考点)来保证自己at least as profitable as那些market share大的公司; 第二,在service行业,怎么怎么滴(sorry, 没想起来); 第三,对那些market share很大的公司的研究结果证明,其实share超过了60%~70%以后,公司的RIO是会下降滴。
问题1。文章主题 (偶选了指出了一个analysis的oversimplification)
问题2。Other researcher的观点是啥 (忘记选啥鸟~)
问题3。Other researcher认为raw material行业的特点是啥 (偶选了那些often cut cost的小公司能at least maintain as profitable as 那些share很大的公司。有一个迷惑选项是说小公司能通过更加focus来达到增加自己市场份额的目的)
问题4。如果一家公司的market share超过70%那会怎么样(偶选less likely to sustain the competitive status)  还有一道市场占有率那个,问大于70%的占有率时,下列哪个正确。
还有个问关于原材料采集,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7

1.1.12.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V1(710)
Para1有一种以中心为测平技术,介绍了具体是什么  但结果发现工人满意什么确实提升了 ,但销量没有提升
Para2作者指出这种测评技术的问题,然后推出一个以结果为中心策略, 说了一大推这个技术好的东西
V2
共2段 不算长  
一段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 公司不在研究具体的方案 而是倾向向咨询公司(consult company) 咨询 做针对某一方面的企划,一段结尾 举了个例子 说某咨询公司帮公司做得某个program 是公司某方面大大改善 马上又说 但在最后 并没有取得可观的利润
二段说 向咨询公司做企划的一些弊端  最后得出结论 说 为了取得公司的长足发展 还是要 立足与研究具体的方案 。考了 主旨题  问作者赞同什么
V3
讲的是公司治理的两种策略的比较,做一些补充:忘了是两段还是三段了,开头说,公司总是想咨询公司搞公司的策划和治理项目之类的,需要搞得范围比较大,似乎是费时费力费资源,这种策略好像叫centered-XXX的方法(具体说法记不清了),举了某个咨询公司搞的一个例子:说虽然轰轰烈烈的搞了半天,可以发现利润还是效率之类的并没有提升,有改善的只是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一个xxx东西,总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后面接着说有另一种方法(XXX-XXX,忘了名字,总之与那个centered-XXX方法是对应的),这种方法好像搞的规模比较小,有针对性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效果比较好。

[考古] 感谢nowwsy
V1讲的美国的公司可能怎样来着,接着就引出注重performance improvement。美国的performance improvement一般采用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文章中貌似说这是咨询公司推荐的)。然后就举例子了,说运用了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然后怎样,however,但是显示多少年以后,这个公司的员工communications提高了,但是profit并没提高。
P2 说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怎样,然后又引出了result-program(记不清了,大概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然后进行比较,说前者注重长期效果,后者只注重短期的。
问了文章主旨。
V2(760)
.我的第一篇: activity-based strategy and result-based strategy。2段。这篇比较简单。本月狗狗中说的差不多翻译版本。
P1:美国的公司可能怎样来着,接着就引出注重performance improvement。美国的performance improvement一般采用activities-based program(文章中说这是咨询公司推荐的)。然后就举例子了(quality control),说运用了activities-based program,然后怎样,however,但是显示多少年以后,这个公司的员工communications提高了,但是profit并没提高。
P2: 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怎样,然后又引出了 result-based strategy(记不清了,大概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然后进行比较,说前者注重长期效果,后者只注重短期的。
题1:main idea: evaluate the relative merits and weaknesses of two strategies.
题2:关于activity-based strategy正确的描述是:忘了。定位第一段。
题3:quality control(第一段举得例子里面的)的细节题
V3第一篇讲企业的战略的,第一段是长期的发展,有CONSULTANT的AID什么的,增加了员工的沟通啊之类,这个很costly,但是最终的PROFIT是没有IMPROVEMENT的。题目有点模糊,文章不算难。
1 主题题:我选的是evaluate the weakness and merits of each strategy。?
2 还有问哪个选项跟作者第一段的相关:我选的是虽然activity- based strategy 可以给企业一些benefit,但它还是让企业失去了一些main goal。
3 另外,这文章有提到"quality control"的例子,用在说明activity导向通常只能达到一些不是重点的目标…
考古
40) activity-driven vs result driven
V1
activity driven 和result driven的decision making 这一篇很简单
很多公司用activity driven,但是成效不是很明显,因为它的投入基本都是long term 体现的。第一段结尾举了一个有投入得到一些回报,但是却与最初目标有些差距的例子。第二段介绍了result driven,说了一下这个方法的优点,能比较快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V2
第一段是说许多cousltant有关active的方法来设定长期目标,战略决策,已经员工培训等等,但是这种情况大概持续2年,就发现没有太大用处了,虽然在对employee的motivaton 和 communication有好处,但并没有让公司得到profit。
第二段开始介绍result-based stratey,它跟第一个战略恰好相反,主要是设定短期的目标,还说了一些优点,总之让许多企业gain profit了。
1 主题题:我选的是evaluate the weakness and merits of each strategy。?
2 还有问哪个选项跟作者第一段的相关:我选的是虽然activity- based strategy 可以给企业一些benefit,但它还是让企业失去了一些main goal。
V3
activity driven 和result driven我的理解是这篇主要提供result导向比activity的好,因为
第一段说activity通常不能达到真正想改进的目标,而是achieve了其它的成就(忠诚度之类的),而且效果存续时间短,
第二段说result导向的好处和比较,因为没有提出任何缺点,加上最后一句话说它通常能直接达到企业想要的目标,
1主题题是说一种比较好的改善方法(而不是提出各别的优缺点唷,和前人说的不太一样)。
2 另外,这文章有提到"quality control"的例子,用在说明activity导向通常只能达到一些不是重点的目标…

P1讲的美国的公司可能怎样来着,接着就引出注重performance improvement。美国的performance improvement一般采用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文章中貌似说这是咨询公司推荐的)。然后就举例子了,说运用了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然后怎样,however,但是显示多少年以后,这个公司的员工communications提高了,但是profit并没提高。
P2 说activities-centered program怎样,然后又引出了result-program(记不清了,大概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然后进行比较,说前者注重长期效果,后者只注重短期的。
问了文章主旨。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7

[背景资料] 感谢 游吟者
Activities-centered 行为绩效论
Result-oriented 结果绩效论
   目前,在企业中经常应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一般是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那就是结果绩效论,行为绩效论和技能与价值观绩效论。

   第一种是结果绩效论。这是最常见到的一种绩效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既然绩效是指的企业的业绩(外部成果)和效率(内部成果),那么我们理应去关注结果。起初,这种对成果的关注是仅仅对财务结果。后来,结果绩效论得到发展,不仅要关注财务结果,还要关注非财务成果,不仅要关注近期成果,还要关注中期的、远期的成果。
   可以看出来,这方法是比较流行的绩效管理方法,之所以流行,也和目前国内企业的价值观定位有关。早在改革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言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就是一种典型的结果绩效假设。
   结果绩效论也有明显的缺陷存在。很多企业发现,如果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会导致结果也同时受损,甚至某些部门和个人,可以通过损害其他部门利益或者损害企业未来利益的方式达到短期内绩效结果的优异表现。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安然公司,安然倡导的文化是“赢者决定一切”,诱使高级管理者在投资和会计程序方面冒更大的风险,其结果就是虚报收入和隐瞒越来越多的债务,从而造成了“一座用纸牌搭成的房子”,最后是企业的一夜间崩溃。
   鉴于结果绩效论的缺陷,一种新的理论,也就是“行为绩效论”开始流行起来。行为绩效论的假设是:企业的绩效结果是员工在行为上的努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由于外部环境很难去用人为影响,因此,如果忽略外部环境因素,好的行为必然导致好的绩效结果。
体现行为绩效论的绩效管理方法并不是我们所直接考核行为,而是通过对对行为的观察来考核职责的履行情况,通过对员工的关键事件的描述,来判断其职责的履行情况来进行打分的方法。
   行为绩效论看起来解决了结果绩效论的致命缺陷,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首先,对行为的判断本身就有许多主观成分存在,与结果绩效论的方法比较,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方法,考核的公平性受到了挑战;其次,也是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企业发现,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所有的员工都适用,对员工行为的过多限制往往会扼杀某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绩效管理的改善绩效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更甚者,有些员工的行为与其绩效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对应性,例如艺术创造人员和和科技研发人员,他们可能受不了企业严格的考勤制度、可能会动辄缺席会议或不交报告,但是他们的成果却是显著的,并且他们的很多成果也并不能通过财务的或非财务的结果绩效管理方法来进行评价。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18

1.1.13.        TV commercial*
Yueyanly(V34)
TV commercial的播出时间和方式和人们对其态度的关系。开始有个K教授说了,tv commercial的播出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和它在哪里播出有关,比如一个很famous的show中间插播广告,人们就对广告不是很上心,反之亦然。然后第二段又有人说了,这个tv commercial和它播出的方式有关,比如一个talk show 的中间比较natural的break中间播了广告,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很好,如果是个tv series,中间很生硬地插广告,大家都会对这个commercial sponsor很反感。
补充(730)这篇第二段是三个教授各自对 TV involvement对commericial 的反应的研究。第一个•••••第二个是K~~第三个是L~~
上题:  问第三个L在文中的作用(一句高亮),我选的是对上述主题的新研究,干扰项是L对第一个教授的补充,虽然文中紧接着的一句说L 和第一个一致,但是我觉得提供新研究这个更好~~
             有问第二个和第一个的研究有什么区别:我选K认为involvement越高,recall越好~~:
V2
TV commercial的播出时间和方式和人们对其态度的关系.只有一段,半屏。全文综述了3个学者的态度,他们分别是B,K,L。B不记得,没题。K说观众对广告的态度与他们interest on 正在播放的节目有关,一个show 中自然插播广告观众会觉得没问题,如果是中间生硬地插广告,大家会反感。然后紧接一句话说到L的观点怎么怎么样(高亮,问这句在全文的作用),而这个观点may account for B的理论观点。最后总结了下没了。总体结构相当清晰。
  共3题目:主旨题,高亮题,B与K观点不同问K观点不同在哪里
[考古] 感谢nowwsy
這 是關於~commercials(電視廣告)對電視節目的觀眾的效過大不大~有3個人提出~第一個人認為~廣告出現的時間會影響廣告的效果~第2個人認為 若電視節目太多的involvement(如綜藝節目~或是~talking show)會導致觀眾看得很累~所以注意廣告的精神會下降~所以廣告效過不好~第3個人我看不太懂~不過就是難在題目~題目誰出的阿~不會出簡單一點~人 家好不容易看懂~卻出這麼難的題目~問題有: 第三个专家所提出的论点用意什麼? 第3個專家會與第2個最不同意什麼? 還有一題我忘了~總之這題我不太會猜

学者们研究看电视节目时精神集中程度和对获取广告信息效果的关系.第一个人说越集中,广告效果越被淡化;第二个人说越集中,广告效果越好,譬如说在你正看 到节目精彩时插播广告,会让你注意到广告信息,而在节目正常间隙插播效果就差些.第三个人,LORD,和第一个人看法类似,并指出在插播广告前有 attention gainer之类的能增强广告效果.(C-04 old)
题目有主题题,还有问文中提到LORD的EXPLAINTION的作用的题
学者们研究看电视节目时精神集中程度和对获取广告信息效果的关系VS commercials(TV AD?) 对观众的效果大不大VS关于人们对电视广告的记忆.
三个人提出三个理论。1第一个人说越集中,广告效果越被淡化 VS广告出现的时间影响效果。
第 二人越集中,广告效果越好,譬如说在你正看到节目精彩时插播广告,会让你注意到广告信息,而在节目正常间隙插播效果就差些.VS好像说因为关注影片内容, 所以对影片中间插播的广告印象深刻,而太多的involvement(如綜藝節目~或是~talking show)會導致觀眾看得很累~所以注意廣告的精神會下降~所以廣告效過不好(对脱口秀中间插播的广告就没记得那么清楚)
第3個人LORD, Finally, concludes that和第一个人看法类似,并指出在插播广告前有attention gainer之类的能增强广告效果.
問題难: 1 主题题 2 LORD的EXPLAINTION的作用的题 3 第3個專家會與第2個最不同意什麼? 還有一題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4

1.1.14.        亚当斯密国富论*
V1(720)有一个人说现代商业趋向于自私自利,然后有一些论据证明。第二段反驳说他忽视了人们真正在商业中使用的方式。其实大家还是依靠信任和诚信来做生意的。
[考古] 感谢nowwsy
亚当斯密国富论
V1亚当斯密认为business relationship造成人自私自利 小社会崩塌 各自为政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研究忽略了language的重要性 那时人们做生意都是搞口头协议之类的所以充分说明人们之间是有信任的 哪说得人性那么坏啊。。。。。
V2国富论的提“truck,barter,exchange”的原因,我选A(750)
亞當斯密一題問引用barter truck and exchange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应该是表明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为一己之私)
[骨灰]
Adam Smith国富论,两段论
版本1)
P1:亚当斯密国富论说人性自私,一些经济学家受他理论影响(这里有题),所以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为一己之私的。
P2:however,人们忽视了那个时期对诚实,信用等的各种语言描述。支持商业关系不是自私的 blabla~
版本2)   
講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裏面提到"truck, barter, exchange",說他這個流派的理論說人性自私什麼的,blablablah,造成了大家的觀點是在18世紀的英國,自私自利的風氣如何損害了community的利益。
第二段反駁,說當時並不是這樣的。當時的交易基於credit, trust啦什麼什麼的,大意就是這些交易非但沒有損害community的利益,反而使他們之間bond的更緊密。     
亞當斯密一題問引用barter truck and exchange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应该是表明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为一己之私)?第一段,barter truck and exchange 是引號內的內容,不記得是前一句還是後一句能找到答案了
版本3)   
P1:第一段 亚当史密斯觉得商业交易是出自于 self-interest 第二行出现了”truck, barter, exchange” 有题考这是什么作用
P2:第二段是 作者推翻亚当史密斯的看法不对 因为英国16世纪是用credit交易之类的
题目总结:
亞當斯密一題問引用barter truck and exchange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应该是表明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为一己之私)
第一段开头提到一些经济学家受他理论影响(这里有题):应该和第一题相同吧
Adam Smith国富论
文章推测综合:
Adam Smith在《國富論》裏面提到"truck, barter, exchange",他這個流派的理論說人性是自私……的。Adam Smith这个关于人性自私的理论影响了大家的观点,认为在18世紀的英國,自私自利(self-interest)的風氣損害了community的利益。
然而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其实是那些人没有考虑adam smith提出这个理论的背景,当时的英国农村是很强调诚信和人格,當時的交易基於credit, trust。而经济的进步反而促使了community意识的形成。
问题总结:
問引用barter truck and exchange的目的。表明商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为一己之私。
另一版本考古
V1
说亚当斯密写的什么书,富国论吧大概,对英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是呢 后来的研究人却忽视了以前businessman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在语言运用中体现了credit,loyalty,trust等等。
V2(680)
亚当斯米的书说明当时做生意的人都很自私,但是它忽略了当时很多人注重 credit, trust的。
有主旨题,还有问当时亚当斯密的观点盛行忽略了什么?
V3
亚当斯密的 不到1屏 JJ已经很清楚了
问题1。truck, barter, exchange   在文中suggest什么好像是
问题2。 主题题
V4
对Adam Smith的理论提出异议,AS是俺读大学时最如雷贯耳的名字,尤其是学世界经济的时候,所以今天看到无比亲切。第一段说AS对modern England的business relationship的总结是基于self interest的,第二段开头马上转折,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还是有很多合作的。题目有主题题,问prime purpose,还有几个细节题,不难,文章读懂了就没问题。
V5
亚当斯密那篇,大半屏,的确不难,先提出了他的理论“truck, barter, exchange”,第二段峰回路转,这个理论在现在已经不适用了,现在商人之间使用一种language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易。题目有主题题,细节题等。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5

1.1.15.        Market first*
V1(720)
“maket first”(反正有这两个词并打引号) 就是说要当一个市场的pioneer,这是个principle。 又说了一个research 支持这个principle,然后好像说pionner 如何的好,这些不是重点重点在后面。 后面作者话题一转说,那个research 的data 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三点:(1)都是调查的成功的企业,而没有涉及failure企业(2)采访的许多employer可定都虚夸自己了(3)忘了
题:主旨: 选怀疑一个证明一个principle 的data
下列哪个支持(2)中说的现象。 选employers 都爱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说(大概是这个意思)
V2(700)
market pioneer,说first into market是一种strategy,有研究表明很多market pioneer都成功了,但是文章重点在于讲这个研究的data的limitations,讲了3点。
[考古]  感谢feid1984
详解版:
第一段:Pioneer business的介绍。
一些学者透过研究也对pioneer business抱持正面的态度。公司可以透过宣称产品有先驱性来吸引投资者,说先驱者的事业能lasting。通常的理论认为公司越早进入一个领域在之后的发展中其优势就会越明显。研究发现在某一领域非常杰出的那些企业大多都是该领域的pioneer。并且那些后进入者在发布自己的产品时不得不想办法说明自己的production和之前的那些pioneer企业有什么不同,加大了成功的难度。做market pioneer是大多数企业选择的strategy,好处有能够获利较多且能够宣传新产品introduction lure investors。根据对past decade的调查,发觉pioneer确实在XX和YY等方面做到了leader。但是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有调查者做的survey showing the practice is prevail in the market,而且有很高的成功率(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该调查可能是biased,所以,作者提出质疑:
第二段说biasedness。
原因一:data仅限于那些成功的公司,没有调查那些失败的案例,所以biased。这些数据只包括那些成功存活到现在的pioneer企业,而那些已经失败了的pioneer企业(因为已经破产)没有被考虑进来;
原因二:调查的人夸大成绩。(有考点)这些数据大多来源于这些pioneer企业现在的主管而非当初它进入该领域时的主管,所以这些现在的领导者的emotion并不能说明问题。他们接受调查的公司员工,往往会以公司促销自己的口号内容做响应,因此产生偏差,不能反印真实。所以biased。
原因三:判断谁是pioneer企业的标准很模糊。对pioneer定义不明确,到底是先开发算呢还是先投入市场才算呢?所以biased。(呼应第一段可能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方法。)
Pioneer company 题,主要是攻击传统上赞扬Pioneer company的观点所采用的数据是有Bias的,
题目:
出题也反复纠缠这一点,至少有两个题考这个data的bias问题。比如一个细节题,文中说一个调查的数据采自对服务于Pioneer companies的员工的调查,他们对Pioneer companies多持正面观点,作者说因为Pioneer companies经常对员工进行宣灌,说作为pioneer的好处。考题是,作者的assumption是什么,我选——员工倾向于按公司宣灌的观点(而不是其自己的观点)对调查进行回答
Question 1:主旨题,有人选question the research data of a established view
Question 2:问哪个可以strengthen the author's conclusion关于这些研究数据的?
有人选的是现在的企业员工在谈论自己公司时通常都是重复公司用于宣传的那些话(言下之意就是说并不能体现当初进入该领域的时候的真实情况)
Question 3:问关于通常理论的说法哪个正确,
有人选这个理论所基于的研究数据缺少了关于失败的pioneer的部分,因此不准确
考古,总结考题  感谢richieq
1        .主旨,我选question the research data of a established view
2.  问哪个可以strengthen the author's conclusion关于这些研究数据的,我选的是现在的企业员工在谈论自己公司时通常都是重复公司用于宣传的那些话(言下之意就是说并不能体现当初进入该领域的时候的真实情况)
3.  问关于通常理论的说法哪个正确,我选该理论所基于的研究数据缺少了关于失败的pioneer的部分,因此不准确
4.  还有一题定位在文章最后的第三条反对意见上,先锋企业很难界定出是第一个sell这个产品的,有题
5.  推论题: 我选A: 跟第三条有关的内容
6.  细节题: 定位第二条:员工被灌输要说对于公司好的information
7.  细节题  定位第三条(全文最后依据)
8.  因为企业会灌输员工“我们是先锋企业”的观念,所以即使很多被访员工如此认为也不能说明问题,这个后面出题了,选员工被灌输公司文化的选项
9.  问偏差的原因 (选:员工往往以公司促销的口号响应调查)有人选这个理论所基于的研究数据缺少了关于失败的pioneer的部分,因此不准确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5

1.1.16.        Every day low price*
EDLP,就是every day low price, 说了刚开始好多store都高价,后来都实行这个,好像还问到大多数都实行DELP说明了什么
还说了很多EDLP的advantage
[考古]  感谢feid1984
第一段说普遍采用大减价的策略,定高价,然后打很多折扣,然后说了这种策略的不妥当之处。这段基本没题
第二段说采取另外一种政策(EDLP),然后开始论述采取这种策略的好处,可以使顾客减少调查哪家折扣更低的时间等等。(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找DEAL的消费者会被吸引到这样的商店中.)最后说即便价格不是最低的,顾客也会愿意牺牲稍微高一些的价格来换取节省的时间
问题1有问到EDLP的价格策略的好处: 换取节省时间
问题2还有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策略:
问题3画线部分many retailers都采取这样的策略,问如何削弱(不能节省时间或者别的缺陷)
问题4:一个新的方案
[背景资料] 感谢 游吟者
EDLP是每日低价的英文简拼(every day low price,简拼为EDLP),其含义是门店以每天低价出售所有的商品项目,而不是采用定期少数的商品低价出售的原则。另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应的定价方法是EDFP+,它是每日合理加价的简拼(every day fair pricing plus,简拼为EDFP+)。以上是两种比较常见,也是最为主要的超市定价方法
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由于EDLP能够平抑一定的顾客消费需求曲线,进而使日常销售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避免了商品的脱销现象的产生,同时,EDLP使门店的销售人员不用疲于变更商品的促销广告,减少门店更换商品标签和处理这些大量需求所必须增加的额外的人工费用,而使其有时间去帮助顾客购物,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门店的销售状况;另外随着门店的断货率的降低,也必然将会吸引和稳定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体在门店的购物行为;
  在公司的管理费用上,由于EDLP的定价行为减少了公司每期的特价宣传费用,包括DM宣传刊物的费用,新闻传媒的广告费用等。据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杂志(Advertising Age)第9和11期的数据反映,同期内,沃尔玛在媒体广告上花的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而凯马特(K-mart)商店则为2。5%。
  从便利性上看,因为EDLP策略下的商品价格比较固定,销售商品目录不容易过时,可以长期使用,为顾客的购物提供了尽量多的方便,有利于稳定商场的固定顾客群体。例如:著名的丹麦宜家家居中心(IKEA),其产品的特价目录会保持长达一年之久,这样,顾客就可以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候,随时光临门店购买自己的所需之物,并且不用等门店打折销售,看商家的日程表安排自己的购物时间。
  从门店的商品库存管理上看,稳定的商品销售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门店的商品存量,降低商品的安全库存量,加快商品的库存周转率,避免了商品的滞压现象的产生,进而有效的减少了企业的费用开支。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6

1.1.17.        信息量极少的文章们
好像是说有一种应急的救援公司,运营的非常困难,列举了很多。也不难,了解文章框架加脉络就可以做题了。

1.1.18.        Sales Strategy *
V1(720)
第一段讲的是销售人员向顾客介绍的时候,从价格高的到价格低的。好像是说这样顾客更容易产生一种感觉,价格和质量有正的关系。通过这种认知上的系统偏差,顾客更容易买东西,而且买贵的东西。(整体上作者是比较同意这种策略的)
第二段讲的是销售人员按从低价到高价向顾客介绍,顾客会产生不爽的感觉。好像是会怀疑产品的品质,而且影响什么忠诚度(没看清是顾客怀疑销售员的忠诚,还是影响顾客的忠诚度,不过不影响做题)。后面还说了一些理由,反正是作者觉得这种方法不好。
主旨题:我选的是通过实验检测评价了两种策略。
高亮题: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很长的一句。因为该句前面有个furthermore,该句也是在批判这种方法不好。我选的进一步强调这种方法的缺陷。
还有一个infer通过第一种策略,人们最有可能做什么。。。。。其余的忘了
V2
就是说有两种销售策略,一种是saleperson卖东西的时候,从低价介绍到高价,另外一种是从高价介绍到低价的(文章的主要态度是倾向于由高到低的)
先说了从高价产品介绍的低价产品的,销售人员会把销售重点(有题,问你以下那个做法是只有top-bottom策略的采用者才会做的)放在价格的逐步削减上面,让顾客觉得逐步收到了让利,一步一步逼近顾客的心理底线,然后提出了一个理论和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证实这种策略在理论上也是“有效”的
再说了从低价到高价的策略,这种策略的重点在于让顾客觉得随着价格的逐步升高事实上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但是这种策略会让顾客失去对销售者的信任,认为你就是想我买贵的。然后就说了从上面提过的那个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策略也是无效的。
本月题目补充:
主旨题:我选的是通过实验检测评价了两种策略。同意
销售策略:下列哪一项是存在于top-down tactic而不存在于bottom-up 的策略中,我选的是focus on the sacrifice of the...就是随着价格下降牺牲掉的用途嘛 同意
问引入心理学家的目的是,选有limit的一个,就是bottom-up 策略被limited。 同意

top down 和 bottom up那个, 狗狗有。 有一题是问如果一个消费者遇到了一个用top down而没有用bottom up的sales,下面那个会发生。我选了 消费者会用 一个什么什么方法(第一段提到,不是top down也不是bottom up)来value这个商品。
[考古] 感谢nowwsy
第一篇是关于产品推销策略。短文分两段,结构很明晰。
商家总希望客户购买高端产品,因为高端产品利润丰厚。在进行产品推销时,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先推销高端产品,然后介绍低端产品,并介绍价格的降低是因为牺牲了哪些功能。因为客户往往对第一个介绍的产品印象深刻,并且在介绍低端产品时,客户对功能的损失会感到惋惜,因而有很大可能购买高端产品。
相反,另外一种策略是先介绍低端产品,然后逐渐介绍高端产品,并介绍价格的提高是因为增加了哪些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用户往往会质疑这些功能是否值那么多钱,从而怀疑推销员的诚信。因此这种策略不如前一种有效。
题目记得下面一些:
1。文章结构
2。引入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目的
v2
销售策略:下列哪一项是存在于top-down tactic而不存在于bottom-up 的策略中,我选的是focus on the sacrifice of the...就是随着价格下降牺牲掉的用途嘛
主旨题,选得将一个理论应用到两种策略中的那个,A吧好像
有一段是根据什么什么theory,bottom-up 的策略没有效率。Further more,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销售员从低价开始往上推销,人们会对增加的用途不信任什么的。问引入心理学家的目的是,选有limit的一个,就是bottom-up 策略被limited。(JJ主人760)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6

1.1.19.        美国的doctrine
V1
大意是讲美国的一个什么doctrine,旨在保护雇员长期被雇用,然后reevaluate它,有一些缺点,比如增加了雇主的cost啥的,后面又给了一个study的发现,证明了那些缺点,最后几句是有最高级和比较级,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比较,有考题,还有一个主旨题.
V2
讲的是美国新通过了一个什么law,用于规范不合理的employer解除劳动合同,但是这个law貌似并没有达到原来制定的目的,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为企业需要花更多时间研究potential candidates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7

1.1.20.        消费者没有货比三家  durable?*
讲消费者购买durable消费品时做了很少的市场调查和比较价格,虽然他们也想省钱,第二段分析可能的原因,题目不难,主旨题是,文章先提出一个现象,然后给出几种explanations,虽然第二段稍长,但是基本没出题好像
[考古]  感谢rechieq
V1:
p1 消费者对耐久品的价钱很少进行比较
p2 解释原因提出两种解释
V2:
有顾客购买可以长期保存的东西时不太考虑价格这篇,有主题体,应该是提出一个现象然后给出可能的解释。还有一题是把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给高亮了,很长的一句话,问这句话的作用?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7

1.1.21.        北欧经济很给力
V1(710)
第一篇是讲北欧经济如何如何好,就两段。
第一段讲general的讲了下北欧经济。税高但是welfare又很好,unemployment很低,经济整个又很好。deficit和surplus的值也很健康。
然后举了一些国家的例子。
第二段讲瑞典,就是说瑞典超级好。即使在北欧国家中也是很突出的一个。然后blabla讲了一堆它如何健康如何好。
问题都挺简单的,有主旨题,还有一道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关系,答案是第一段general介绍了一下,第二段specific的讲瑞典的advantage。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7

1.2.        Analysis & Research
1.2.1.        EEG & 反应实验
yaoshenmeming (670)
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叫啥忘了)做了一个人的反应的实验,具体内容是让一组志愿者去扭动他们的手指然后好像是看见一个什么dot的时候就得report,实验发现人会在200不知道什么单位(是一个时间单位)之前会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反应,但是有一个矛盾的现象出现了,就是人的脑电波会在300那个单位之前有一个波动;第二段先说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前一个可以解释,说是人有一个预判,但是后一种就非常的难以理解了。这时候专家对这个300的现象进行了说明,具体什么没读明白(当时时间很紧了),结论好象是说人的脑子会在人们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情从而有一个预判的之前就会有一个initiate之类的东西(这里挺关键的,貌似我碰到两道细节题基本都跟这有关,其中有一道是一个类比,好像说是根据那个专家的说法应用到一个pianist身上的话那个pianist会怎么做),后面的好像就我做得题目而言没有考点。
Venus2elva补充——
P1: 说科学家做实验,用EEG测人的反应。人的反应有两种情况,1是在200millionsecond内,一种是要350millionsecond。在200以内的这种可以解释为,brain感应到刺激再传输到muscle需要一些时间。而350这个很诡异。
    P2: 说推测350这个可能是因为人的awareness。但是voluntary reaction是应该不经过人的反应的。。。然后。。。不记得了。。。sorry。大家考考古吧。
问题,文章干嘛了。然后awareness有考题。
V2(730)
首段:科学家搞个实验,测人的反应速度,比如勾手指的动作。被测试者盯着个表clock,测出从他意念决定动作到真正手动作是250毫秒。科学仪器检测到在他意念决定之前300毫秒有一股脉冲,说明在他意识到自己做决定之前潜意识已经在反应。
二段,解释这两个延迟的背后现象。
最后一道题是说钢琴家是如何证明这个反应的,我选的是最后一个,好像是他们在移动手之前就决定移动了还是啥子的。。。不确定是不是对。
V3(700)
大脑的一个化学物质EEG的大体是讲这种物质反应了人们志愿活动反应的原理解释,第一段是实验结果,第二段是implification的解释,题目有个原理解释题目不肯定,但是问第二段的目的是进行解释
V4
就是说有个科学家做人类反应发实验,让志愿者自己随意定一个时间,弯曲一下手指,后来说200millionsecond的时候,有一次信号(脉冲?),350millionsecond的时候有一次.说200ms那个很容易解释,就是在志愿者大脑决定这样做的时刻,到真正弯曲了手指,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这200ms.下面一段说,350ms这个就不那么好解释了.大概是在人脑反应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要这样做,所以潜意识就反应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8

1.2.2.        Bilingual & cognitive*
桐聆,girlwithwings, kenhu(690), chenys(710)
V1很长,1又2/3屏。
第一段:因为美国有很多西班牙语者,所以专家就很感兴趣这个cognitive的什么东西,大概意思是语言学习和大脑的balabala关系。有2种解释,一种是seperate underlying什么,一种是别的。
    第二段:是一个专家做了一个研究的program,把只用英语学习的人和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学习的人的performance拿来比。结果忘记了,但是大概是用2种语言学习的人学(语文,类似历史,编的)好。但是中间涉及到2个学科。一个是和语言结合不紧的math,另一种是和语言结合紧的什么我忘记了。
    第三段:是另外一些人跳出来说,可能是因为和学科的关系。像math怎么样,像history就怎么样
V2 Para1:美国有讲Spanish的人口增加,引致学者开始研究Bilingual ,得出2个观点。第一个观点: 研究会讲Spanish 的人又同时会讲English的比例,然后得出结论说会多语言的人会更多语言(貌似)。相反(opposing)观点 : 会多语言不一定会更多。讲了一个女学者作了个experiment 考题2道(这个实验的回忆支离破碎,但尽最大努力回忆,参考慎重),在学校里,让同学们 什么math,然后发现math (好?)的那些人好像学语言也快又好。
      Para2:仔细叙述并支持了第2个观点(opposing 的观点)。 后半段说了如果学了2种语言的人让他们去第3种,他们比那些完全不会Bilingual的人学得较差。(考题)
1 Experiment infer 了什么 : 选项有 选怎样的学生进行试验 etc.(和math有关)
2 问以下哪个可以描述第2个观点(or 后半段)——A让会Billingual的人学第3种语言,他们学的比不会Bilingual的人慢;B 让有受过Bilingual教学的学生和没有受过Bilingual教学的学生比,Bilingual的更快
3 第一段倒数第2句有个metric (高亮)that ... ,问选项哪个 least likely to 说明还是符合metric。
V3另外一道是随着美国双语人中多了,社会学家开始研究这种人(这里有题),发现他们在某方面(比如西班牙语)强,在另一方面英语也会很强,然后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每种语言在大脑各占一个space,但是这种模型有问题,因为它没法解释为何两种语言都比较强。另外一种解释是他们在大脑共用一个space。第二段是说有个科学教做了个实验很好的揭示了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后一段说双语的人在不需要很高的语法技巧的行业(比如数学)会很好的转换,但是在需要语法技巧的情况下就不那么容易了(有题,选他们的物理会比历史好)
V4第一段:美国的说西班牙语的拉丁学生增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双语对学生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同的语言储存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不相互干涉。但是,因为大脑的容量有限,所以语言多也对学习有影响。第二种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是相通的,两种语言关于同一样东西,比如数学,都储存在一个地方。
第二段: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学校里面找了一堆学生,80%说西班牙语,20%说英语,然后研究他们。中间blabla一堆,最后的结果就是支持前面说的第二种观点。说用西班牙语做数学好的学生用英语做数学也好,用西班牙语朗读好的学生用英语朗读也好。
第三段:总结了一下。然后说语言对理科的影响比对文科小。
题目有1:这个实验的planner怎样
2:为什么科学家要研究双语对学生的影响。我选的是因为学校里population的变化
3:infer题,我选的“都是双语教学,用西班牙语物理好的人用英语物理也好的概率比用西班牙语历史好的人用英语历史也好的人大”
V5(710)研究拉美裔孩子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能力来讨论语言的学习能力是否互通,互通的理论叫CUP,不互通的理论叫SUP,结论是CUP更靠谱,不过Limitation是不太需要language proficiency的科目共同性比较大 这篇挺长的翻页了 不过文章我感觉相对还算简单 题也OK
V6
开篇提出scientist注意到大学里越来越多的 Speaking Spanish的学生,于是有2个view,一个是什么single。。。大概意思是学语言是不交叉影响的,另外一个是common。。。就是说,两种语言互相影响。第二段某个学校做了个实验,让20个西班牙母语的学生和8个英语学生(数字不确切),在一起上课,是second和third grade,刚刚开始都是Spanish教学,然后third grade才用英语,于是发现他们在数学和西班牙语阅读上差不多,支持了第二种view。第三段进一步指出,交叉语言在high level上还是不同,给出例子解释,相比较数学的小差异,其实在reading上还是不同的(后面出题了,记得好像选的是E,如果交叉语言式学习,学physics比history差异更小)
补充题目:planner of this program 起初是怎样的?
they don’t adhere to the separate proficiency.
S(这个program的第三阶段的负责人好像)会同意哪个观点。
they agree with common proficiency
V7
第二篇~~是我记得最全面的一片了,是讨论关于双语教育的  <  bilingual  > (常常看康熙来了听见小S讲这个词。。SO。。)
第一句我记得非常清楚,有考题,就是说由于学西语的美国人越来越多,所以引起了专家们对双语学的关注(考题就是问你专家们突然对双语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就说了专家们就提出了两个理论观点,第一个是说人的大脑中,学习两个语言的部分是分开的,互相没有帮助,第二个就是说学习两个语言的大脑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帮助(意思就是说比如你用英语学习了数学然后你看到用西班牙语出的数学题你也会明白--这是萨摩耶主人自己加的啊,文章没有)
第二段就写了一个好像是加拿大还是哪里的一个学者搞了一个研究(是帮助第二个理论的)。先说他选了三个部分的人,多少个学英语的,多少个学西语的,还有多少个学双语的(这里我没有仔细看啦。。写得挺冗长的,但是有题--问你这个学者选人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反正这段最后就是验证了,学双语的脑子是互通的,用一种语言学到知识,用另一种语言也可以运用这个知识。
最后一段,就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是说,虽然双语是互通的,但是双语的转换效率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学文科(忘了究竟是什么课,总之是个文科),对语言的理解要求比较高,转换的时候就比较慢,如果你学数学,对语言的理解要求就比较低,转换得就是快(这里有一个类比题,就是要你抓住转换效率与科目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要求之间的联系)
【考古】
Para1: 由于进入美国大学的西班牙裔学生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人们的双语学习能力。 有人说不同语言在大脑里面分区的,有人说是不分区的,两个语言在大脑的一个区里面储存。
          Para2: 一个人组织了一个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去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双语学习能力。后来发现双语对数学之类的课程没有影响
          Para3: 总结,发现双语对人学习能力还是有影响的。语言上面transaction比较少的课程不怎么受影响,但是转换较多的会有影响。
考题1 问提到的研究和选项中什么对应。
2 什么可以从文章中类比出来。我选了学习物理比学习历史要容易。
[再考古] 感谢nowwsy
美国人对双语教育的研究
第一段由于进入美国大学的西班牙裔学生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人们的双语学习能力。(这里有考原因题),关于双语学习有两个理论,第一个理论说第一种语言的学习与第二种语言学习是存放在脑袋中不同地方的,因此同时学两种语言基本上没有比较好,有时反而会互相损妨害学习。第二种理论则是说语言学习有些方面是共通的,也就是说透过第一种语言习得的技能可以在学第二种语言的时候用上,而且会帮助第二种语言的学习,因此同时学两种语言比较好。(有题问经济学家为什么想作这个研究,我选学生的组成改变了)
第二段,一个人组织了一个研究,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双语学习能力,一共有3个阶段。研究出来的结果基本上支持第二种理论。而且他们发现用西语、英语同一科目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很高,因此证实透过第一种语言习得的技能可以应用在第二种语言的技能上。(这里有题,记不清了,问跟被实验的学校有关的事情,我选了学校的双语课程基本上是依据第二种学习理论设计的。)
第三段,这个理论本身也有局限之处,技能可不可以跨语言转移跟该技能依靠语言的强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语言上面transaction比较少的课程不怎么受影响,但是转换较多的会有影响。 (问题: 哪个选项最能支持此段说法。我选某间双语教学的学校的学生,两种语言物理科成绩的相关性很高,历史课的相关性很低)
[考古]
经济学家发现美国某些地方学校里头西班牙裔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导致有些学校不得不采双语教学教导这些西裔的美国小孩。关于双语学习有两个理论,第一个理论说第一种语言的学习与第二种语言学习是存放在脑袋中不同地方的,因此同时学两种语言基本上没有比较好,有时反而会互相损妨害学习。第二种理论则是说语言学习有些方面是共通的,也就是说透过第一种语言习得的技能可以在学第二种语言的时候用上,而且会帮助第二种语言的学习,因此同时学两种语言比较好。(有题问经济学家为什么想作这个研究,我选学生的组成改变了)
于是美国人透过一间学校实地作了个研究,研究出来的结果基本上支持第二种理论。而且他们发现用西语、英语同一科目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很高,因此证实透过第一种语言习得的技能可以应用在第二种语言的技能上。(这里有题,记不清了,问跟被实验的学校有关的事情,我选了学校的双语课程基本上是依据第二种学习理论设计的。)
最后说这个理论本身也有局限之处,技能可不可以跨语言转移跟该技能依靠语言的强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最后举了个例子。(问题: 哪个选项最能支持此段说法。我选某间双语教学的学校的学生,两种语言物理科成绩的相关性很高,历史课的相关性很低)
[骨灰]
VERSION 1
第一段由于进入美国大学的西班牙裔学生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人们的双语学习能力。(这里有考原因题),科学家分析了一下有两种,有人说不同语言在大脑里面单独分开的的,有人说是不分开的的,两个语言在大脑的一个区里面储存。
第二段,一个人组织了一个研究,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双语学习能力,一共有3个阶段。得出的具体结论不记得了,反正和第二中观点差不多.这里有题目.问研究过程的意义
第三段,发现双语对人学习能力还是限制的。语言上面转换比较少的课程比转换较多的影响小.这里也考了一条,问那一项可以和文章的对应.
VERSION 2
P1: 由于进入美国大学的西班牙裔学生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人们的双语学习能力。有人说不同语言在大脑里面分区的,有人说
是不分区的,两个语言在大脑的一个区里面储存。
     P2: 一个人组织了一个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去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双语学习能力。后来发现双语对数学之类的课程没有影响
     P3: 总结,发现双语对人学习能力还是有影响的。语言上面transaction比较少的课程不怎么受影响,但是转换较多的会有影响。
考题1。问提到的研究和选项中什么对应。2。什么可以从文章中类比出来。我选了学习物理比学习历史要容易。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8

1.2.3.        测Mount Everest 的高度*
AppleStrudel(730)
测珠峰(Mount Everest)高度(两段):
首段:某年,中国重新测了珠峰,用的是传统的目测法(Visibal….). 此方法是目测什么海拔仪,但是目测时是透过光线的折射读数,(大概是像温度计一样读数的)因为空气状况会随温度和压力变化,此读数不精确。为了减小误差,测量队尽量来到离峰顶只有几迈到十几迈的地方。(此处有题:答案就是离峰顶更近)。
二段:测量中在三点上改进了此传统方法。第一,。。。;第二,。。。;第三,用红旗子标记了以前测量点,下次确定还在这点测量(很好懂,第一段有关于仪器的描述有点晕,但是不需要看懂)
[GWD]
In 1975 Chinese survey teams          1975年中国人量度珠峰,使用的
remeasured Mount Everest, the highest      技术和1852年英国人的相同。
of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Like the       他们从海岸线开始行进,每隔几
Line  British in 1852, they used the age-old     步量度一次上升高度。
(5) technique of “carrying in” sea level:
surveyors marched inland from the
coast for thousands of miles, stopping
at increments of as little as a few feet
to measure their elevation, and mark-
(10) ing each increment with two poles.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in elevation      使用工具:置于两根杆中间的望
between poles, surveyors used an          远镜。
optical level—a telescope on a level
base—placed halfway between the
(15) poles. They sighted each pole, read-
ing off measurements that were th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change in eleva-
tion over each increment. In sight of        看到峰顶时,他们使用经纬仪
the peaks they used theodolites—          探定顶点的上升。
(20) telescopes for measur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gles—to determine the
elevation of the summit.
The Chinese, however, made            但中国人努力改正英国人的误
efforts to correct for the errors that         差。
(25) had plagued the British. One source        误差1:由于不同温度压力造成
of error is refraction, the bending of        的光折射。这会产生峰顶幻象。
light beams as they pass through air
layer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Because light traveling.
(30) down from a summit passes through
many such layers, a surveyor could
sight a mirage rather than the peak
itself. To reduce refraction errors, the       解决:1,减少通过经纬仪的光,
Chinese team carried in sea level to         2,使用天气气球测量温度压力。
(35) within five to twelve miles of Everest’s
  summit, decreasing the amount of air
that light passed through on its way to
their theodolites. The Chinese also
launched weather balloons near their
(40) theodolites to measur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hanges
to better estimate refraction errors.
Another hurdle is the peak’s shape.        误差2:测量者们的测量点不同。
When surveyors sight the summit.
(45) there is a risk they might not all
measure the same point. In 1975
the Chinese installed the first survey       解决:安装一个红色灯塔。
beacon on Everest, a red reflector
visible through a theodolite for ten
(50) miles, as a reference point. One           误差3:海平面不平。
more source of error is the uneven-
ness of sea level. The British
assumed that carrying in sea level
would extend an imaginary line from
(55) the shore along Earth’s curve to a
point beneath the Himalaya. In
reality, sea level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irregular interior of the planet.
The Chinese used a gravity meter to        解决:用重力计改正误差。
correct for local deviations in sea level.
----------------------------------------------------------------
Q32: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refraction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cause errors in measurements of a mountain’selevation und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conditions?
A.When there are local variations in sealevel
B.When light passes through humid air
C.When theodolites are used relatively farfrom the mountain peak.
D.When weather balloons indicate low air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When sea level has been carried in to within five to twelve miles of the summit.
------------------------------------------------------------------
Q3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purpose of the sentence in lines 23-25(“The Chinese…the British”)?
A.Introduce a definition
B.Signal a transition in focus
C.Summarize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D.Draw a contrast between two different theories.
E.Present information that contradicts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
Q3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error in surveying mountain elevation?
A.Mirages
B.Refraction
C.Inaccurate instruments
D.Variations in sea level
E.Uncertainty about the exact point to bemeasured
---------------------------------------------------------------
Q35: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provide details about improvements to a process
B.challenge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anew method
C.criticize the way in which a failed projectwas carried out
D.call for new methods to solve an existing problem
E.explain the theory behind a new technique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8

1.2.4.        测鱼群数量 & mortality
AppleStrudel(730)
测鱼群数量,死亡率(三段,属于中等长度文章):
首段:测鱼群自然繁殖率。等到鱼长到商业捕捞网能够捕捞到的尺寸,捕捞鱼群。比如测cod 身上的环纹确定年龄(就好像年轮)。Vf
二段:测鱼的死亡率mortality, 只要看看每年剩下的一岁鱼,两岁鱼等各有多少(大概是这个意思)
三段:还想测在海里活着的鱼的数量,又想了个办法
V2(700)
捕鱼的,人们用一种方法测量雨的年龄以确定最佳捕鱼量。第二段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有缺陷,因为它忽略了逃脱网的鱼的数量,然而这种方法为测量鱼群的总数量提供了clue,可以计算每年鱼群数量的增加与减少数
补充:只记得了观点题:将了什么什么东西的development
V3(760 V43)
测量最佳捕鱼量,一共三段,很难,关键混合了逻辑。
这种测量办法交SPV什么的,
1.Infer 题:the accuracy of SPV depends on what? 定位第三段,应该是technique of 什么什么的hatch。
2.根据目测得出的Morality的数据怎么样?inaccurate.
3.忘了
补充:
P1:开篇时要测最佳捕鱼量,提出了SPV这个方法。让小鱼可以不被渔网打捞,可以继续繁殖。
举例:说COD的年龄。
P2: 说测死亡率。
P3:But 还想测活着的鱼数量。这一段出现了分歧。说什么什么是inaccurate的。又把SPV方法拿出来说了。怎么怎么的。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29

1.2.5.        太阳能的应用限制
kalinda
说太阳能有两个应用限制,一是地域上的,高纬度地区冬天日晒时间短blabla所以应用在赤道周围比较好,能充分利用;二是传输转换上由于技术上的限制造成很大的损失blabla
有一道主旨题~
V2 (730 V36)
关于Solar energy,不难,共两段三题,约3/4屏
第一段 说solar energy比conventional energy好, 但是有条件限制,如日照长短,云层厚度 (这里有出题,问为什么高纬度(high latitude)没有 equator好。 选 高纬度冬天太漫长,日照不行)
第二段 说solar energy station要靠近工业区,因为太阳能不像传统的(燃煤的)可以很好的保存起来,距离太长中间就被电线自己消耗掉了 (有一题问关于solar energy station suggest 了什么,我选了要在赤道附近且靠近工业区建,应该没错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0

1.2.7.        睡眠 & 大脑神经是否兴奋
V1
睡眠和大脑神经元的各部分是否兴奋和抑制的文章,好像是三段,每段都不长,大意就是说大脑的某部分不能一直兴奋,兴奋时很消耗能量,睡觉了之后,某部分好像就抑制了,似乎分泌了某物质就较多了(总之好像是那种此消彼涨的感觉,有一个题目考到了这里)。这是最后一篇,看的不是很仔细,仅供参考;
V2
不短但很简单,有一道主旨题 两个选项 一个是说睡眠的作用 一个是最后一句话的改写 从篇幅上来说 大部分都提到了SHORT-WAVE和P 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是讲睡眠的作用,考场上我选的是最后一句话的改写 也是我纠结的另外一个原因
V3
第二篇是一篇关于SLEEP的,第一段主要讲的就是睡眠能帮助大脑储存能量,然后能让大脑更加好的工作。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下为什么会这样,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后来还提到科学家的一个实验。。BLABLABLA。。不难。
题目补充
1.        主旨:选回答文章第一句话的那个选项 好像有“PURPOSE”这个词。
2.        怎样让大脑恢复:选 SLEEP,就一个单词,干扰选项:slow wave.
3.        细节题:直接定位同意替换。
很简单
V4
the purpose of the sleep
第一段:说人为什么要睡觉? 是因为大脑里面有个东西S在人清醒的时候是处于活跃状态,但是也不能一直活跃,要休息,需要睡觉
第二段说:人在学习新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大脑里的S的东西就回数量不断增加(有考点,问什么时候S增加)  
第3段:说在大脑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能和睡觉起一样效果的slow wave的东西,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抑制S的增长,所以这个东西存在与大脑里面S最集中的位置(这又考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0

1.3.        Human (Woman) Revolution & Historical stuff   
1.3.1.        women employment与二战*
一般说法是二战促进美国女性就业,但是有个专家说其实关系没有那么大。下面就说了些理由,时间很紧没看仔细,大概意思还是支持那个专家的观点,重点分析了1940之前1940到1945以及到1945年之后的女性就业的状况,最后升华一下主题,大概的意思是其实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另外一个不知道什么的因素比二战对女性就业的贡献更大。题目很简单,大家好好读一下就都知道了~~
Qishi77补充——women employment 在二战前后的对比 以及二战对women employment 的影响 最后提到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y 比二战对women employment 的影响更大
V2
"以前一直认为,二战对美国妇女参加工作作用巨大,但这是不正确的。然后作者让步承认虽然二战对妇女参加工作特别是制造业有作用。但是一学者研究,引用了战后50年代女劳工的比例统计,发现许多女劳工是战前参加工作战后退出工作了。多于50%的女劳工是战前参加工作的,其余不到50%的女劳工中,又有超过一半是在战后参加工作的。
为什么在50年代女劳工增加明显呢?(这位学者迷惑啊),哦,原来是这样的:1900年开始就有这样一个倾向: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受更多的教育,同时还有服务业(cleckrical,貌似是这个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雇主以前总是雇佣未婚女性,但随着立法等因素,已婚女性也受到雇主的青睐!"
题目一:主题题,我选提出新的证据证明妇女参加工作的原因
题目二:二战对妇女参加工作的影响:我选女性从事制造业的增多。混淆选项1.有服务业发展增长,2.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增长的比男的多(这个直接无视,原文直接说二战同时增加了男女的就业,但没说那个多
V3  
一般认为:二战促进了妇女就业,但不正确。
1940-1945年:both male and female的就业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manufacture industry (后面有题:问1940-1945的妇女就业与其他时间相比有什么特点:我选的是manufacture的妇女就业增加)
1945-1950年:一半以上的在之前就业,剩下的又有一半在战后就业。
之后,作者提出了解释(2个long-term因素):education 和 clerical(文秘或行政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题目3个:
1。主题题:选重新解释了二战妇女就业现象 (new interperetation)
2。问1940-1945的妇女就业与其他时间相比有什么特点:我选的是manufacture的妇女就业增加
3。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就选有education的那一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0

【考古】感谢mengdong
[版本1]二战对美国妇女的就业有影响么?一个专家列举了一堆数据,说二战妇女就业增长了多少,战后又下降了,50年代从制造业开始转向职员这些白领职业,说什么教育是主要原因...好像是老几经
    [版本2]以前一直认为,二战对美国妇女参加工作作用巨大,但这是不正确的。
一学者研究,引用了战后50年代女劳工的比例统计,发现多于50%的女劳工是战前参加工作的;其余不到50%的女劳工中,又有超过一半是在战后参加工作的。
         为什么在50年代女劳工增加明显呢?(这位学者迷惑啊),哦,原来是这样的:1900年开始就有这样一个倾向: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其 职业选择也从以工业生产为主转到服务性行业。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雇主以前总是雇佣未婚女性,但随着立法等因素,已婚女性也受到雇主的青睐! "
     [版本3]"首先提出许多历史雪茄对二站期间妇女做了大量工作为什么没有对传统的对妇女认识的观点产生影响感到疑惑,然后就是一个八婆作家对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似乎能解释妇女以家为重的传统观点为什么没有受到冲击,她研究的范畴就是定位在工作于两家非常大型杂志社的妇女的行为理念。
第二段讲工作在a和b杂志社的妇女的共同点,什么比这些妇女比二站前更积极,什么两个杂志社都是按照阶级来划分,来吸引妇女balabala….
第三段讲两杂志社工作妇女的不同点,balabala一大通无关紧要的话,就收尾了。文章结构题, infer 题......."
    [版本4]二战后,妇女的地位和社会对妇女的传统看法并没有因为二战时期,妇女更多的参加了社会工作而得到改善,为什么呢,一个叫h的人出来:历史学家的看 法狭隘,除了妇女本身的原因,应该加上社会的一些因素,然后就是社会上有两本杂志,虽然都有影响力,但是对于妇女的地位的影响和立场都不同,一个更自我肯定,一个自我否定。问了主题题目,两个杂志立场的区别
    [版本5]又是一篇关于妇女二战前后就业问题的。说的是两本杂志的不同角度,有相同的意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第二段)的是都更改了战前传统的认为career 和marriage之间存在fiction(有题);不同(第三段)的是其中一本侧重好的宣扬,如妇女的fulfillment,而另一本发掘妇女职业发 展中的矛盾,如…(忘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0

1.3.2.        18世纪家庭手工业者*
桐聆,
一屏,讲的是18世纪的家庭手工业者什么什么的东东。第一段,第二段不太记得了。大概是说craft是由kin来connection的。第二段有人反对。
第三段是说后来有趋势是没有这样特别family的了。是因为father有了worldview的眼光,所以家庭手工业就衰败了云云。
[考古] 感谢nowwsy
美国手工行业的发展[附考古]
V1 by anw13
第一段总论,18世纪到19世纪家庭式的经济方式概论。第二段,有一个历史学家(假设为A)提出的观点是,手工艺人主要是代代相传的,这么做的好 处是blablabla....但是也有一些疑问blablab...第三段,历史学家B提出其实在19世纪后半期手工艺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 式的传承方式了,他们也收外面的学徒,blablabla....问题一:下面哪一个说法能加强历史学家B的观点?问题二:文章的主题 问题三:历史学家A的疑问是什么意思?(回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定位)
[骨灰]
V1
一篇文章,讲述美国传统手工艺家族企业的发展史,第一段有两个家伙的观点,第二段是另外一个家伙的观点,作者态度不明显,考到了对于第二段一个家伙的weaken题。好像这家伙的观点是手工艺家族的手艺是不外传的。(此题该人回忆有误,正确选项为,有研究发现,一个家传手艺雇佣了一个新移民 而不是家族成员)
V2
第三个是关于美国手工艺的artisanship,第一段讲家庭和 kin ;第二段第一句话否定了第一个观点,提出intergenerational,有一道题问下面哪个削弱第二个人的观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1

1.3.3.        M作家关于妇女的A小说*
Rudder26(710)
Para1讲了一个作家的A开头的fiction, 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fiction 是不是historical…有人说很明显是,从political 角度上进行了评论;作者说从这么评论不对,因为事实上,文中内容从literacy角度上评论也是非常明显是比较political的。
    para2讲M这个人写这个fiction里的一个内容,讲的大概是Indian farmer的,作者说这些内容能证明的是这个fiction 有political sense 而不是纯粹的political的
    para3讲M写这东西,没有排除用narrative 的方式,并且subvert(有题,说什么用),两种东西,并且用了口述什么的,然后distort什么的。。。使得整个描述对family members看很怪(有个题的选项)
    Para4然后其实有另外两个作家更M一样,写小说时候也利用了一些妇女的character等。
    这篇没太读懂,写出来让大家以后来补充吧。。。
V2
1. subvert 是什么意思
2.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the writer?(题目大意是这样)
A 作者本来没有想让自己的作品有historic 和politic 的意义
B. 作者其他的作品怎么样
C 作者虽然政治上 leaftness, 但是作品中没有体现
3 小说中的family怎么样, 选的也是有micro词根的选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1

[考古] 感谢nowwsy
印度女人写小说
(文有点长)某个巴基斯坦文学作品,有人认为它只有历史价值,因为描述了1930(好像是)时的社会。但是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它以一个家庭为内容描述了政治对个人的影响,但是又没有任何政治偏见(这段意思不准确)它同时使用了两种描述方式,一个是传统的印度式故事套故事,一个是线性结构发现它和某英国女人的作品风格很像,但是这到底是因为英国女人的影响呢,还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相似呢,这个我们目前还不清楚1. 题目就记得一个,考点是最后一段,就是选“无法确定英国女人和这个文学作品是不是独立的
题目总结: 题目集中在前三段1问了一个subvert的含义:推翻,颠覆,改变.Appropriate有占据,占有的意思【1】      让你推测approaches and XXX这个词的含义,根据上下文应该推断是改良一类的意思吧,答案选的是那个adapt 什么的,2.问infer了作者对该女作家的何种态度:author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从一个带有anger的女子的角度出发来叙述她身边的人和事情,从而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特点之类的。3.问infer了作者对该作品的何种看法: 作者认为仅仅从政治方面看这部作品是不对的,它的literature的意4.还有一题好像也infer大概是问写作手法 :采用了两种写作手法,一种是traditional的写法,还有种是narrative的独特手法。义也很重大5.基本都是作者对以下的看法哪个赞同?6.小说的作者主要观点是?7.只有第一题,问你小说中写到了family有什么作用。我选了从family反应当时的社会大背景。8.      第二段写小家庭是为了什么,答案选是浓缩反映了社会背景。9. 问的是作者认为不能去研究下列哪一项  选的是(whether 这个印度女作家的作品和Bronte她们的作品相似只是偶然)文章中最后一句话说到了对她们之间的研究是moot的,只要知道moot是无实际意义的意思即可10. 【3】      问作者对什么问题不sure。。。定位在最后一段最后几句的评价之类的。 答案是那个作者不确定这个author和England 的author写作风格相似是因为有意的借鉴还是coincidence。
11. 第二,书中讲家庭背景是干嘛来着的。选一个选项带micro***的一个词,就是以小见大的意思,来看整个当时社会的政治,社会生态。
KG-What do the author think about the politics setting in Anagan? -What do the author think about the narration used in Anagan?-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similar to the Anagan? (这里问的就是从什么角度去描述故事的,注意描述人的心情-原文中是带有anger的女子)
印度女人写小说Q1第二段写小家庭是为了什么,答案选是浓缩反映了社会背景。Q2问的是作者认为不能确定下列哪一项  选的是whether 这个印度女作家的作品和Bronte她们的作品相似只是偶然Q3问infer了作者对该作品的何种看法: 作者认为仅仅从政治方面看这部作品是不对的,它的literature的意义也很重大Q4问了一个subvert的含义: 答案有那个adapt 什么的,还有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不确定” 考古版本5)P1: 对一部作品Anagan(一印巴女作家的著名作品)的pointed的观点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但是,作者认为仅仅从政治方面看这部作品是不对的,它的literature的意义也很重大。 P2: 讨论了该作品的背景和内容,Set in British India and moving in to post independence Pakistan, Aangan is the story of dystopic home where the battles of the world are played out…它所描述的政治都只是为它的故事做背景,它的作者并没有偏向哪一方、没有明显政治目的。 P3: 讨论了该女作家的写法:说女作家appropriates and subverts采用了两种写作手法,一种是traditional的写法,还有种是narrative的独特手法。作者从一个带有anger的女子的角度出发来叙述她身边的人和事情,从而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特点之类 P4: 这部作品的作者和Emily Bronte她们这些著名的女权作家比较。到底是这些女作家影响了anagan这部作品的作家而写出了跟《简爱》类似的作品、还是她们的作品只是一个巧合,这是一个moot question.  
印度女作家的那本书的背景 Inner Courtyard (Aangan) : A Novel/Khadija Mastur. Translated by Neelam Hussain. New Delhi, Kali for Women, 2001, 274 p., ISBN 81-86706-45-8. Book Description "Narrated in the intimate anger of a young woman’s journal-keeping voice this novel explores the politics of sex and class through the lives of women compelled to live their lives in the seclusion of the inner courtyard or aangan. Set in thirties India, Inner Courtyard is the story of a dystopic home where the battles of the world are played out. Based on the interiority of women’s lives it explores realpolitik through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s of one family." (jacket) About the AuthorKhadija Mastur (1927-1982) was a member of the Progressive Writers' Association, formed by a group of left-leaning intellectuals in 1935. She wrote several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nd two novels. Khadija Mastur was born in 1927 in  Lucknow and grew up in a family that valued learning, reading and political dialogue. Mastur and her younger sister Hajira Masroor, worked actively for the Muslim League in 1946, and a year later, when Partition came along, her family migrated to Lahore, Pakistan. Khadija Mastur wrote in a simple but eloquent style. She the author of several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nd two novels, Aangan (The Courtyard) and Zamin (Earth). She was posthumously honored with the Baba-e-Urdu, Dr. Abdul Haq Award for her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handa Meetha Pani (Cold, Sweet Water).   Inner Courtyard or Aangan, Khadija Mastur’s first published novel, written in 1952 over eight months, is Mastur’s best loved and most acclaimed fiction. Set in British India and moving in to post independence Pakistan, Aangan is the story of dystopic home where the battles of the world are played out. Based on the of women’s lives, the inner courtyard, it explores realpolitick through the diverse political affiliations of the members of one family. That it does so without espousing (支持,赞成)any one shade of opinion makes Aangan a politically sensitive and not a political novel (即提出了很多政治因素,观点,但是作者的态度是很中立的,没有评价和表态这些观点). Khadija Mastur deals with the theme of the Freedom Movement,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women whose lives were changed radically by the decisions made by men in the public arena. It is a powerful novel built around female protagonists (主角)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mediate their space in society while condemned to the enclosed world of the inner courtyard, enmeshed in (使陷入)and sustained by strong familial ties and age-old customs.
[一个简单的考古]
第一段说她写的这个小说,评论家有兴趣,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巴基斯坦建国时候的状况,反映了。。。,大概三四个内容。其实这个小说还有一些需要被充分研究的,就是他的文学价值。
第二段说的什么忘记了。
第三段说这个小说描写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成员好像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之类的
有一段说这个小说用到的两个方法。一个是。。另一个是。。
最后一段比较这个小说和英国作家博朗特之类的作品。。。说这个小说到底是受了英国作家的影响还是没有。。。这是一个moot(moop)的情况。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1

1.3.4.        White的黑人奴隶free研究*
Joey19880204(710)
Para1 美国的黑人奴隶,说很多Black people都free了。通过了一个立法之类的。
     Para2 但是有个叫white的人研究认为黑人的情况并没有更好,说虽然free的黑人Increase了,但是黑人奴隶没少什么的。还说发现不仅the white wealthy people拥有黑人奴隶,一些white artisans(还是artists?)也有黑人奴隶。这就与以前的一个观点相违背,这个观点就是white artisans(or artists) are egalitarian平等主义者(注意这里有题)。
     Para3 说但是White这个人的研究也忽略了black community, which is used to 区别黑人的classes. 说黑人的确是分classes的,这一点从churches可以看出。但是White却错误的认为community不重要。
     Para4 忘了,很短,没有题
第一题是问第一段提到那个立法的作用:答案是为了provide example(或support,忘了)它前一句话的观点
V2(700)
讲1800~1830年纽约黑人的权利的一个学说的介绍的,前面先说人们普遍认为黑人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提高。然而某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然后第二段说了这个方法考虑了一些被忽略的因素,讲好的方面。第三段话锋一转,说这个方法很有局限性。在最后一段作者认为这个理论能够怎么被完善。这篇文章比较长,1屏半,题目还好,不是特别难。
V3(730) 补充了一些
讲长久以来,人们 一直就觉得在18时机纽约,黑人的社会情况比其他州的黑人情况好一点。原因是在纽约,每年被free的黑人都在成长
后来一个叫做white的人研究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他研究发现,虽然每年被free的黑人增加,但是变成奴隶的黑人也在变多,而且不光是富有的白人有奴隶,地位很低的白人也有奴隶,情况不比南方一些周强
然后就是作者建议white其实还看看别的方面,黑人在这段时间在纽约建了很多教堂,这些教堂成了他们社交活动的中心

[考古]
版本一:关于美国(好像是美国NEWYORK CITY?记得很混乱..)黑人的问题, (貌似有三段)
具体的好像是一些人认为在某时期之后黑人奴隶的情况得到改善,但是W不这么认为(第一段)
然后论述W的观点,提到仍然有很多白人富人家庭有黑人奴隶, 艺术家和artisans也是如此(这里有个考题),(第二段)
之后又指出W的观点的缺陷(第三段)
版本二:说纽约城某年有一个什么什么黑人解放法案的通过,在那一段时间里,黑人的自由独立得到enhance什么的,举了好多具体的例子。于是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那时候是黑人自由解放的黄金期。但是有一个哥们儿很独树一帜,说大家都错了。他做了一大堆研究,得出结论及时在那个时期黑人的自由权力也不怎么样。
之后作者就开始评价论述这个哥们的各种具体研究。说他在某某方面的研究是很对的,从而证明了他对大多数人观点的某个方面的攻击是有效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一部分说到一点:1/3的黑人都是artisan(有一个细节题),还有就是白人中不仅普通家庭有黑奴,就连artisan也有,这是件很surprising的事情(有一个考题,牵涉一个文章e打头的单词,不认识,此题不会,郁闷……)。同时,作者又认为这个哥们有一点研究是没说服力的,因为他把黑人社区分割成各个阶层来看,而没有看做是一个整体,作者认为这是个缺陷。
之后作者又指出这个哥们儿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研究的时间跨度不能cover历史学家做假设的那个时期,于是说如果更长一点就能研究更多的什么什么topic就可以进一步对这个假设做更有力的攻击了。
版本三:阅读2:纽约黑人那篇,讲一个人推翻了很多学者认为纽约在xxxx年代解放了黑人,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说机会是多了,可是黑奴也依然存在(有没有多忘记了)。作者再反驳这个人,说是他忽略了xxxx时代的什么什么(忘了),最后一段说他如果能研究他忽略的,他的成果就更能说服人,讲了很多。。(结构很清晰,不难,就是长了点……)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2

[再考古]
版本1
是在讲纽约对黑人/slavery的态度比他州都来的开放.因为xxx liberal activity 就是在 NY initiated.但一作者 White的著作中 提出并不是如此,他的研究发现纽约的畜奴行为比想象中严重,许多白人,有钱人,甚至艺术创作者(who were supposed to be the most slavery liberal kind of person )家中都有black slaves.
版本2
黑人奴隶的问题。
第一段说历史学家认为new york的黑人奴隶解放运动很好了。列举了些事情,其中有一个什么什么法,这里有题,
问为什么提到这个law.我答,作为example,说明历史学家认为解放运动很好。
第二段说,however,一个人认为不是。这个人叫White。挺讨厌的,因为跟白人是同样的。
第三段,however,反驳这个观点。
还记得两道题,一主题题,我选的是evaluate一个新的study
一个说是white干了什么事情。选项很长,定位在第三段中间,答案是他给出了黑人工匠的比例。
版本3
一个人关于黑奴解放的研究 ( 80多行…不过不难)
第一段. 大多数人认为1790-1830的美国是黑人解放的年代. ( 用此时的一系列法律来证明). 但是white (这个人名让我很郁闷, 因为后 面常常说道white people xxx, 两个 white 让我转不过弯)的研究认为不是这样.
第二段. W的理由:
1. 1790’s 解放的黑奴和增加的黑奴人数一样多
2. white wealthy and white artists 都有黑奴. 而专家们以前认为, white artists are egalitarian
3. 作为解放黑奴标志的NY city 也没有比南方好多少
第三段. 作者说W的研究不充分, 因为: 虽然W承认了1/3的黑人是artisan, 但是他没有研究这些artisan在工作中的segeration.( 这里是考 点. 问, W都承认了什么?)(这短还有几个说明W工作不充分的理由. 没有考点. 不记得了)
第四段. 作者说W的研究可以更好, 如果他把研究范围扩大到1830'S
版本4
关于黑奴解放研究的那篇(作者White的)。和前面的机警差不多,第一个问题是文章在前面列举的那些法律法案的作用是什么。好象回答是说明那些历史学家以此证明黑奴已经没有了是错误的?有一题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什么,细节题,定位在中间段落,说 1/3 of slavery were artisans.因此应选“the percent of artisans in slavery "那项。
版本5
因为对slavery解放的activity 是在纽约兴起的。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在纽约拥有奴隶这一现象会较少。但一个学者 White的著作中提出并不是如此,他的研究发现纽约的这一现象比想象中严重。White还介绍了黑人community的发展以及1/3的黑人成为了 artisan。但文章的作者认为White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版本6
黑人奴隶的问题。第一段说历史学家认为new york的黑人奴隶解放运动很好了。列举了些事情,其中有一个什么什么法,这里有题,问为什么提到这个law。我答,作为example,说明历史学家认 为解放运动很好。第二段说,however,一个人认为不是。这个人叫White。挺讨厌的,因为跟白人是同样的。第三段,however,反驳这个观 点。记得两道题,一主题题,我选的是evaluate一个新的study. 一个说是white干了什么事情。选项很长,定位在第三段中间,答案是他给出了黑人工匠的比例。
[这篇的考古真挺多的]   
第一段. 大多数人认为1790-1830的美国是黑人解放的年代. ( 用此时的一系列法律来证明). 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在纽约拥有奴隶这一现象    会较少。因为对slavery解放的activity 是在纽约兴起的,纽约通过了废除黑奴的法律,而美国其他州没有。(有题目). 但一个学者     White的著作中提出并不是如此,他的研究发现纽约的这一现象比想象中严重。
第二段. W的理由:
1. 1790’s 解放的黑奴和增加的黑奴人数一样多
    2. white wealthy and white artists 都有黑奴. 而专家们以前认为, white artists are egalitarian
    3. 作为解放黑奴标志的NY city 也没有比南方好多少
第三段. 作者说W的研究不充分, 观点片面了。因为: 虽然W承认了1/3的黑人是artisan, 但是他没有研究这些artisan在工作中的segeration.    ( 这里是考 点. 问, W都承认了什么?) white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不对,好像是关于黑人community的发展,说有很多黑人的church. 比如没有    谈到解放后的黑人都怎么生活black life。这段还有几个说明W工作不充分的理由. 没有考点. 不记得了
第四段. 作者说W的研究可以更好, 如果能考虑1813的什么事件,并且把研究时间推到1830年会更好。比如研究1820年以后废奴法案生效后的situation
题目一: 问artison的,文章中说artison被普遍认为是egalitarian,而这个学者的调查说明了他们并非是egalitarian,问的是这个学者之前的人怎么看artison
题目二: 一个问题问作者提到过下面那个选项,答案是他给出了黑人工匠的比例。
题目三: 问了早期历史学家对白种人中的手工艺者的看法,我选了D“大致意思是他们的信仰或什么(那个单词不认识,见笑了)”和他们拥有奴 隶的情况不相称
题目四: 第一段提到的那个FREE黑奴的法律起什么作用,我选了解释why很多学者对纽约黑奴的情况持乐观态度
[继续考古]
纽约黑人的问题。第一段,很多科学家都认为17-18世纪,纽约的黑人都生活的比较好,因为纽约通过了废除黑奴的法律,而美国其他州没有。(有题目)然后说,有个学者否定这个观点,认为纽约黑人的生活并不好。
第二段,说这个学者的观点,因为学者提出了纽约虽然free的黑人增加了,但同时美国的黑奴也增加了。而且纽约的有钱人,和artison,也雇用了黑奴(egalitarian是个关键词,考点)。
第三段,说这个学者的观点片面了,如果能考虑1813的什么事件,并且把研究时间推到1830年会更好。
题目,1,主题,2,问artison的,文章中说artison被普遍认为是egalitarian,而这个学者的调查说明了他们并非是egalitarian,问的是这个学者之前的人怎么看artison    3.        有关business的expand的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2

1.3.5.        1300-1700的妇女**
Joey19880204(710)
一个theory说美国的women 从1300年至1700年经历了从"gold age"到什么exploitation的转变transformation,说虽然这个理论没有被unchallenged,但是作者认为这个理论并不正确。有三个东西--好像是妇女能做以前不能做的工作,wage变化,还有一个忘了。--能说明这种transformation是不存在的。然后提到了一个data来支持那个作者反对的theory,然后又说了,这个data有三个方面的Limits。不好意思,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一个是说这个data只代表了minority的women。     要记住作者的观点是不同意开头提到的theory.
V2
人家是说欧洲妇女得status在1300-1700遭受了一个变化,这个theory是由一个傻孩子提出来了,然后坐着跳出来说这个孩子说的不对,因为他们又考虑到以下三点,当当当,列了三条,有一个细节体,问题作者最可能同意下面那个观点,在这三条里面,具体哪个我忘记了。然后一道主旨题,意思就是它不同意原来那个傻孩子说的,还有一道忘记了。
V3(750)
有个理论说妇女(不记得是哪国的了。。。)从1***年到1***年的地位有所下降,从"golden age" 到了被剥削,尽管没有什么人challenge the theory,但是作者却认为不对。。。作者提出有三点下降:妇女的工资,妇女从事的行业,还有个什么忘了,然后作者又说这三点啊是表象,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确实改变了。又提了三点:好像是不知道妇女的人数啊,还有不知道调查的范围啊,还有个什么忘了,最后说,与男人相比,妇女的工资啊,待遇啊什么的确实不如男人什么的,然后说但是也不能以此说明妇女地位确实不如从前了。。。有个问主旨的,还有个问从1***年到1***年妇女地位到底有什么变化,我选的好像是妇女地位大体保持稳定,但是在有些方面有下降(呃不知道对不对额。。。)
V4
欧洲妇女那个说的是有一个大家普遍认为的观点(先这么理解吧,我记不太清楚是大家这么认为还是有本书,还是作者有本书去了)说是在1X00-1Y00年间(时间也不太记得了)欧洲妇女的地位有改善,但是作者进行了一些分析和举例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可以这么理解,那些表面上让大家觉得有变好的方面(一共有三个,我记得有个单词是guilds,因为考试的时候蛮纠结这个词的,不懂)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确实有改善。文章最后没有明确给出结论,但是可以很明显地infer到这个作者对之前那个观点的反驳和解释。
我只记得有个主旨题了,我选的是解释还是澄清一个ambiguity去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3

[考古] 感谢nowwsy
版本一:
另一篇讲妇女地位,讲普遍认为,从1730-1780(大概是这个时间),妇女地位从一个黄金时代开始下滑。但实际上,只是少部分妇女地位下滑。。。呃。。。blablabla
版本二:
短的有一个是说妇女的权益变化的,传统说法说有一段时间妇女权益急剧下降。但作者认为,虽然下降,但是并没有下降很多,给出理由三条。
版本三:
关于1300-1700间妇女地位的讨论。有理论说这段时间妇女地位从“golden status”变坏了,作者反驳。分别从三点论述。最后的结论是那个时期妇女的地位几乎没有变坏。考题:1300-1700之间妇女的地位怎么

1.3.6.        美洲大陆  sovereign
英国殖民美洲大陆时,对 sovereign的定义问题,貌似是对比,后来就在讲美国的一些revolution如何重新定义这个词,如何连接一些 sovereign的部落全文就一段,有主旨题,有关于连接不同部落的细节题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3

1.3.7.        非洲文化
V1(720)
P1:一个人(W)写了一本书叫 the slaves, 观点是因为黑奴基本上都是从非洲拐来的,所以黑人的文化受非洲的影响较大。作者反驳了这个观点,认为上面W观点太片面了,作者攻击W认为所有非洲的文化都是同质的,都是一样的,然而事实却是非洲有很多部落,之间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
    P2:W还认为美国的黑奴受到的非洲文化的影响和古巴,巴西…的国家没有什么差别,事实上古巴、巴西的黑奴普遍是从非洲运过来的,所以受到非洲文化影响较深,而美国的黑奴大多是在美国出生的,所以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较深
    P3:继续论证上面的观点,总之作者的态度是反对W的观点,作者认为黑奴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同样重要,同时部分的手非洲文化的影响。
V2(v38)
文章很长,大概四段。
首先说一个叫S.S.的人在他的书中提出的关于非洲文化的的一些观点普遍被大众认可。但是,作者认为他的观点还有瑕疵。
1. 作者认为美国的黑人奴隶来美国以后,也受到了美国当地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的非洲文化是改良了的非洲文化。
2. S.S.认为来自非洲不同地区的黑人的文化是差不多的。作者反对,说虽然不同地区、种族的黑人文化有一定的类同性,但还是其差异性更显著。
3.S.S.觉得美国是非洲文化最明显的国家。但是作者反对,说智力、巴西、海地等国家的非洲文化比美国更显著,因为在这些国家一直都有黑人从非洲本土带来非洲文化,而在美国,从第一批黑人奴隶来到美国以后,就少有来自非洲本土的黑人来到美国了。
最后作者认为,虽然S.S.的观点有不足,但还是给予了肯定。并且说美国的非洲文化在黑人奴隶时期和当代美国都保存了下来。
V2(v39)
一开始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反驳~考点是一个是文章中间有提到美国黑人文化还是人口什么的顶峰的时候的黑人基本都是在美国出生的~然后题目就问美国XX时期(就是那个顶峰时期)黑人的特质是什么~就选在美国出生应该就对了~还有一道是文章后面有提到南美地区黑人的~问有什么作用~选项都比较歪~应该是一个和美国黑人对比体现美国的黑人文化更加适应了local什么什么的~还有一道问作者对那个写书的人的态度~应该是overstate什么什么~好像是E~
题目补充:
1作者反对,说智力、巴西、海地等国家的非洲文化比美国更显著,因为在这些国家一直都有黑人从非洲本土带来非洲文化, (问为什么提到这几个国家?,我选provide example )
2说十九世纪怎么样:定位最后一段直接改写。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3

1.4.        Art & Culture
1.4.1.        Native American的文化 & illiterate**
yaoshenmeming (670)
说对于native American 文化的,好象最开始说了一个普遍的说法,说是人家都认为文化或者文明(literature的派生词好像)应该是以书面的形式展开的,但是实际上还应该考虑其他比如口头上的形式。下面举了一个A部落(差不多这么个意思)的例子,说到了他们有一首歌然后应该是那种文化的一个具体例子,然后就没看下去了。我碰到的题目有两道高亮题,一个是打了引号的两个词的东西在第一段中间上面些,还有个是再上面一些一个人说的一句话说是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V2 by sasazan(690)
两大长段占一屏半,不过第2段根本不用看,没考题
印第安人文字.老观点认为印第安人没有字母,所以它的文化是uniliterate的.然后有一个学者提出文化这个东西和文字不一定是需要关联的。然后又一个法国研究者发现某个部落的人用树皮的象形符号表达相同的意思,说明尽管没有文字,但是部落的人能根据树皮的符号唱歌表达记载的意思。虽然用以表现意思的歌词都不一样,但其中的idea和concept还是很好的表达了。最后一段说的是象形符号和文字的关系.来证明他们的文化也是literate的。
有一道主题题,问文章的结构,我选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并举例证明。
有一题问树叶记载了什么,我选旋律和意思。干扰选项是旋律和歌词。
还有一道问下面那个选项正确,我最后选的答案是树叶上表达的意思对那一地区附近即使不同族的印第安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考古】感谢mengdong
[版本1]印第安人文字.老观点  认为印第安人没有字母,所以它的文化是uniliterate的.然后有一个学者提出某个部落的人用树皮的象形符号表达相同的意思,说明尽管没有文字,但  是其中的idea和concept还是很好的表达了.最后一段说的是象形符号和文字的关系.   
    [版本2]讲  preliterate的。以前史学家认为只有文字才能传情达意,后来某人发现印第安人preliterate的时期人们能够在歌里记录历史,表情达意,  并通过往墙上画画来传递歌的旋律跟内容,他还作了实验发现虽然不能从图画里领会exact word,但意思总不差太远   
   [版本3]以前认为某些CULTURE是ILLITERATE,某专家指出不能这样认为。然后举例,某个地区的某个部落,用树皮记录歌,而且记录的是旋律和意思,但没有文字。然后村落里的人在根据这个记录唱歌时,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歌词但表达相同的意思。   
   [版本4]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是否literate的,传统的定义是有文字才能算literate,但是有一个学者认为不竟然,他认为  虽没有文字但是有视觉表象的文化也应该算literate,然后还举例说美国印第安人将歌曲的旋律和意思纪录在树叶上,唱的人用不同的歌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来证明他们的文化也是literate的。
   有一道主题题,问文章的结构,我选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并举例证明。
   有一题问树叶记载了什么,我选旋律和意思。干扰选项是旋律和歌词。
   还 有一道问下面那个选项正确,我最后选的答案是树叶上表达的意思对那一地区附近即使不同族的印第安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更新1]  第一篇3-6题出现,80L,是一个美洲土著文化的。老观点说他们没文化(本来就是:),新观点说不是的,说了一个人的定义,关于文字是语言的延伸吧(有  题)。然后说了一个人的研究,什么土著用唱歌表达文化,对同样的旋律每个歌手会有不同表达(有题),其他的忘记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34

1.4.2.        夏威夷  temple *
Yin0883(710)
Para1 原来关于文化观点无法证实,由于缺少一个技术
Para2 有了一个碳跟踪技术 可以通过贝壳来测定神庙的年代 贝壳有很多考题(标注:可能原文是coral,待确认) 最后证明了原来口述的资料都是正确的
V2(710)
文中除了提高用U-238 还用T-? 两种测年方法。
从文中可以infer出什么:   有一选项说: coral出海后没有再吸收过T这种东东。
文中的内容不能回答的问题有: 应该选为什么原来估计temple是250年前建立的。
V3
有一个正确选项是说关于coral的purpose的。coral 的branch tip其实是有ornament的作用的 当时一心担心着时间 扫太快了 漏过了ornamentally这个词 于是选错了 晚了...
【考古】感谢nowwsy
文章大意:最新研究证明夏威夷社会政治的发展比预想快。口述历史讲述17世纪初有个大牛人P统一了夏威夷,但无法证明,因为相关证据无法用C14测定年代。科学家用了新方法,证明大量用于分配产品的寺庙建于17世纪初,从而证明了口述历史中17世纪初的大变革。
(下面为google搜索到的文章, 和JJ完全一致)
Proto-historic Hawaiian temples on the island of Maui may have mushroomed up within just 30 years, not 250 as previously supposed, scientists say. The findings could significantly alter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ce of precontact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Hawaiian genealogies and oral histories hold that sometime around 1600 A.D. a ruler named Pi'ilani united two opposing chiefdoms on Maui into a peaceful kingdom, marking the emergence of a religious state on the island. Archaeologists had been unable to confirm that sequence of events, however, in par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carbon dating. (一种炭14元素测时间技术)
In the new work, Patrick V. Kirch and Warren D. Sharp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d Berkeley used another kind of radiometric technique involving thorium-230, rather than carbon-14, to date bits of branch coral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living reefs and left as divine offerings at seven different temples during construction.(部分细节定位题) Dates for these corals, which had been incorporated into walls and platform fill, all fell in a narrow range of 1565 to 1638 A.D., give or take a few years on either end. Moreover, dates on the samples that best reflect the time they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sea--those from the coral branch tips--ranged from 1608 to 1638 A.D., an interval of just 30 years. These findings thus point to intensive temple-building during that time. Because temples served as centers for control of production and the collection of surplus goods, the team contends, it seems likely that the construction boom accompanied a profound shift in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 (第二段有细节题,看仔细)
Kirch and Sharp observe that the conquests described by local oral traditions coincide with these new dates, and would have more than doubled the size of the Maui polity to upwards of 2,360 square kilometers--the magnitude of expansion expec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an archaic state. "The temples provide tangibl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speed with which a fundamental sociopolitical transition occurred in proto-historic Hawaii," the authors conclude. Indeed, they note, it may have happened in the span of a single generation of Hawaiians. (证明夏威夷社会政治的发展比预想快,在一代就完成)
Q1:TOPIC证明夏威夷社会政治的发展比预想快 topicQ2: What can infer EXCEPT (细节题)Q3: why scientist can not prove Hawaii happened in a single period of history orig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carbon dating.
infer: reef从海里拔出来以后就没有再吸收铀了。
再考古
Recently,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date the using Tech U230 and U238. Sth from coral near the beach is used in the wall of temple. Scientist date with materials extract from both  the coral in the sea and the coral material in the wall.(part of the except Q2 here)
Because the coral can absorb U230 and U238(I think from the sea. None of them in the air)
It proves that many temples shows up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emples were used as a center to control the production and collect surplus foods. Therefore, prove the is a sudden society change in this period and it confers what oral history said and。最(证明夏威夷社会政治的发展比预想快 topic pretty sure ).
Q1:TOPIC证明夏威夷社会政治的发展比预想快 topic
Q2: CAN INFER EXCEPT a) is Hawaii society formed by the king religious?
b) why scientist can not prove Hawaii happened in a single period of history originally?
Awn: the material is used in the wall is for structure soundness?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58

Natural Science Division
2.1.        Biology
2.1.1.        恐龙 鸭嘴兽
V1(760)文章主要是说研究一种duckxxxx什么的(我姑且称为鸭嘴兽),全文是一段还是两段那样~~偶记不清楚了,但全文逻辑挺清晰地:
作者开篇介绍了一种古老的鸭嘴兽,一开始是从丫的尾巴什么的,判断是水生动物。
但一个O的人出来反对,说尾巴是用来在陆地上保持平衡的,而且从鸭嘴兽的骨骼化石可以判断这种牙齿是吃陆地上的vegetable的。
再然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其实鸭嘴兽应该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semi-water)。因为那个嘴巴跟鸭子什么的很像~~具体内容实在记不清楚鸟,反正作者就是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1. 主旨题:有反对O的,也有选Explain的,不确定~~
2. 细节题目:说什么能削弱作者的观点。我记得我定位到作者举例嘴巴那段,答案貌似说其实鸟嘴巴跟鸭嘴巴差不多,但鸟只能吃陆地的,所以削弱作者的evidence.
V2 Para1:有个theory 说道X恐龙的inhabits , 然后有个 O学者反对,说当时的恶劣陆地环境无法让X恐龙生存
Para2:作者提到O学者的观点也未必,说evidence证明了 X恐龙semiaquatic 半水栖, equally in land, __ and water.
提到他们的特征 (说bones会shift什么的),还有Jaw像Duck, 然后最后2-3行说明了下Duck的嘴巴的用途。
1 作者对于O学者观点的看法
(选项有:a.支持theory,但又提供additional evidence/ b反对O /赞成O但是说O没有勾画出complete picture of the habit of X dinosaur)
2 主旨题
V3说的就是一种叫什么DUCK的东西,跟之前的鸡精说的一样吧就要鸭嘴兽,说这个东西被认为是水里的动物,但是后来的一个研究人员说根据化石可以推断是一个陆地的动物,主要根据说尾巴的东西是为了让在陆地上走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它的牙齿是主要吃陆地上的硬的植物的。
这时候,作者说都不是,它应该是两栖动物。因为它的头骨的结构是和鸟类很像的,尤其举鸭子的例子,说什么上颚和下颚一挤就能把在水里吃的东西吃摄入的水给挤出来,反正总的意思是说它就是两栖动物。
第一题问主旨题, 我的答案是新的发现去驳斥旧的理论。
第二题说提到鸭子是什么意思,我选得是解释其头骨的特征来证实其是两栖动物的特征
V4第一段:一开始人们认为鸭嘴兽是水生的,后来一个名O的学者提出鸭嘴兽是陆生的,这一观点很有影响。evidence:尾巴让它在陆地上保持平衡
第二段:提出作者的观点认为鸭嘴兽是两栖动物(semic-aquatic)。but开头,skull的证据证明,至少some of 鸭嘴兽是两栖的。然后具体说明,skull的情况。其skull与人类不同,像bird 更movable,又说它和鸭子一样吃水生植物。
问题:
1 问文章结构:A refute 老观点  B provide additional evidence to explain 鸭嘴兽的特性 AB犹豫来着 D没勾画出整体的picture
2 问下面那句话weaken作者的观点:选bird的skull与鸭嘴兽相似,但是不吃水生植物,尽管很容易获得
题目补充(720)
1.主题题
挺好选的。有三个是无关选项。
2. 有一小句高亮的。问类比鸭子有什么用。
B是说什么鸭嘴兽和鸟类有基因相似   E是说骨头特征。   我选了E
3.作者最有可能同意以下关于鸭嘴兽栖息地的选项。 一二段貌似都有说。
再补充:作者的观点说: at least a few 鸭嘴兽是semiaquatic的(注意说的不是所有的,只是有一部分)
第一题:主旨:没看到上面的选项:直接是这句话的改写 at leasr some后面完全一样。
第二题:上面没有的。好像是作者同意哪个观点。定位到第二段举例那里。说Duck嘴巴的用途:plant怎么怎么。我选的是那个。
第三题:问说Duck 干嘛。 analogy
作者的观点说: at least a few 鸭嘴兽是semiaquatic的(注意说的不是所有的,只是有一部分)
第一题:主旨:没看到上面的选项:直接是这句话的改写 at leasr some后面完全一样。
第二题:上面没有的。好像是作者同意哪个观点。定位到第二段举例那里。说Duck嘴巴的用途:plant怎么怎么。我选的是那个。
第三题:问说Duck 干嘛。 Analogy
V5某恐龙到底是陆生生物还是水生生物。
第一段说传统观念一般都认为某恐龙是水生生物,因为它们的尾巴长得很方便它们划水。。。BALABALA。。不记得了,就是说一个传统的观念
第二段就说后来某人又发现了那个恐龙其实应该是陆生生物,它们的尾巴长成那样是有别的功能在的(我忘了具体是什么了)
第三段就说作者的观点就是那个恐龙应该是水路两栖的,因为他的SKULL和一半的陆生或者水生的动物不同,一半动物的SKULL是固定的,但是它的骨头什么的是可以移动的。然后就举了一个DUCK的例子,因为DUCK就是水路两栖的。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4:59

2.1.2.        weaver ant的社会结构*
V1长文章:讲weaver ant的社会结构
weaver ant中的O开头的一个单词,it是世界上发现的社会结构最复杂的虫子之一。细节开始描述他们究竟是怎么分工的呢:有四种单词,我猜表示ant社会里面不同的虫子,分别描述了他们的职能分工
然后说,在venebrete eye看来,这种复杂程度是不能理解的。研究开始看他们是怎么evolve出来这种结构的呢?说可能是迫于survival的压力,这样他们的捕猎着就不能弄清楚了。可是又研究发现weaver ant 其他的虫子就没那么复杂的结构,而他们的捕食者都是一样的。 而O这种东西最后还是灭绝了,是为啥呢?blabla。没看懂
(1) 有主题题
(2)由问提到那个venebrete eye是什么作用?
(3) 关于O的灭绝,作者会同意哪一个?
V2 (740)ant的团队合作,第一段团队合作很强,第二段写这种很强的团队合作的ant属于white ant 中的某一类,第三段有两个假设,好像是第一篇阅读,挺简单,今天遇到的阅读都是三段,有一个问题是细节题,定位第二段,问分类的,选D,White ant的不同line的进化不同,还有一个团队精神是有点的削弱题,选那个factors other than teamwork 决定了他的成功,应该是B,还有一个题忘了
V3(V34)一屏半,weaver ants什么东西的,会筑巢,然后讲他们分工怎么怎么好,谁谁运东西,搬来的东西都充公了没有私用啥的,然后对它们巧夺天工的工作方式和建筑水平赞叹了一番,哦对了 中间还出来一个什么O 的 genus ants,第二段讲它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灭亡了,大家都很莫名,作者态度也很好奇,给了两个assumption,一个是什么level有关的,一个忘了。
V4这题记得不清了,说什么蚂蚁的群居生活,有很好的秩序(都在第一段,没出题) 第二段开始说特别是有一种东西其社会建设是非常之好,说在原先的热带地区他们怎么的牛都让一般的脊椎动物都望而却步,为什么说他们牛呢?说是因为他们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栖息链,可以说什么造成什么东西的传输。第三段说这种东西没有很好的进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说可能遭受到了什么人口的灭绝,还有就是没能将这很好的社会合作能力很好的传给下一代。
第一题逻辑削弱提,说怎么能削弱说这个很牛的东西不是发展的最牛的,我选的是蜜蜂可以边建设家园边传输物资之类的。
第二题问从那些脊椎动物的眼里可以INFER出什么,我选的是他们的牛X发展给那些猎捕他们的发展下马威了。
V5(730)
一篇将关于蚂蚁 的 social work的问题, 三段, 第一段大概讲蚂蚁间怎样相互配合盖房子; 第二段讲的好像是进化过程,不同的蚂蚁的social程度不同; 最后一段是对 其中的一种成员(L开头的)的职能——不用搬只吐丝的 进化原因的假说,有两个,不确定是哪个。(关于假说有考题); 关于进化是不是分了不同的线——细节题
V6(760 V43)
weaver ant,一共3段,题目较难
1.为什么提到in vertebrate eye?主要是要强调这种ant的合作很NB,看似mission impossible哈~~
2.提到larvae时的作者的态度?Astonishment!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啊,除了CD已经没有无私的地方了吧,呵呵。
3.从文章可以infer出different level of cooperation among what ? 选项有不同的种群的ant,同一种群不同evolution line的ant,worker ant,bee。这个选项很tricky,应该是选同一种群不同evolution line的ant
4.从文章中infer什么。定位第三段。这个选项更模棱两可。
V7(V34)
weaver ant里有一题说作者说weaver ant里的的一种O**(一个O字开头的单词,weaver ant的一种)coorperation比其他种类的好,evolution更完善,问weaken的。选项有C.bees怎样怎样,大概说bees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吧。JJ里有筒子选了这个,但我觉得是个无关项,因为就算bees比O** ant做得更好,也不能说明O**就不比其他种weaver ant好啊...还有D.也是说另外一种动物怎样怎样,我觉得也是无关项。最后我在B和E之间犹豫了很就选了E。B说O** weaver ant的先进性(不是这个词,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solely depend on factors other than 筑巢(文章说O**筑巢的时候的合作很令人吃惊的),E说other types of weaver ant will finally evolve to the advanced level。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其他的weaver ant也能发展到先进的程度,就不能说O比其他先进了。但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很清楚记得选项用的是will finally这个词,如果用了will finally evolve的话就是一种肯定的语气了,但文章最后一段说了其他的weaver ant没发展到O**那种程度,其中一个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进化到那种程度之前灭绝了。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01

[考古]  感谢feid1984
v1
P1:第一段讲蚂蚁是社会性分工很强的speices,
P2:第二段作者用满夸张的语气讲这个weaven ant的social construction怎么怎么强(大概这样) 有考作者态度,我选astonished,然后讲很puzzling为什么这么强就灭绝了(当时已感觉时间来不大及,没细看)
v2
D-1有那么一种蚂蚁呀,擅长集体合作,在旧时代是非常出色的集体协作群体。他们拖东西时一个连一个成直线(此处有考题出现),力量合在一起。这些蚂蚁是Weaver 蚂蚁。然后讲了weave东西的详细过程,表明他们无私而且合作有多么多么好。里面说了一个词,打头的字母是O,是对蚂蚁的一种行为的概括(此处有考题)
那么这些蚂蚁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呢?他们可能是多种进化过程中其中的分支之一(此处有考题出现)。然后啰里啰唆一籅大堆,举了个例子然后又论证一番(此处有考题出现,问Weaken)
v3
讲某种weave ant怎么build nest。只记得说那种蚂蚁是非常的social。中间一段讲了很多那种蚂蚁怎么build nest,他们有两种方式搬动叶子来筑巢,一种怎样怎样,另一种又怎样怎样。这里有个细节题,问得就是他们怎么搬动叶子的,我回答的是by spinning cocoon. 在第二段还有一个细节题,问得是好像是为什么提到了“in verterbrate’s eye”,我回答的是为了强调蚂蚁surprising social cooperation。
v4
另一个是关于weaver ant的长文章.意思和前面的JJ一样,主要说这种ant是高度发达的social行为,它们怎么分共运输leaves,挤压取丝然后用丝筑槽,中间描述了它们进化中的什么different evolve level遇到什么问题之类的.最后有关于灭亡的描述和两个可能原因的分析.题目比较搞,
第一个题目考到了different evolve level说明什么之类的题目,建议同学特别关注evolve level,定位一下;第二个题目考到了作者对ant高度发达的social行为的态度,直接选astonish就行了;第三个题目问下面的哪个表述可以削弱作者关于ant灭亡的原因的推测,我选的是好像后面的考察发现,比该ant evolve level 高还是低的另一种ant也灭亡了之类的选项,建议同学高度关注文章最后几行关于ant 灭亡的两个原因分析.
v5
都是jj 想说的是蚂蚁建巢的那个题,最后一段比较重要,中间一段讲他们怎么evolusion,最后一段讲为什么那些 worker 蚂蚁和另一种蚂蚁 不能evolution 到全文贯穿的一种O**蚂蚁那么高的级别,最后一段给出了两种猜测。最后一个问提就是问为什么没进化到那个级别。 这篇也不是很难,基本上都能看懂大家不要怕!
V6
共3段。文章长。
第一段讲Weaver Ant如何把用Larvae的丝做连结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做成巢穴。首句有个斜体的O开头的单词,全文出现了很多次。讲WA是一个接着一个抱在一起形成一个链子,然后把Larvae荡来荡去,用L的丝来缝合树叶。
第二段讲Weaver Ant和其它什么ant的比较,最后一句话是个考点(此段印象不深,希望后人补足)。
第三段整段黄色标记(第一个问题就针对第3段出的)。来了个However转折(此处考作者对L的态度),说为什么Lavae甘愿牺牲自己的丝去缝合树叶呢,因为这样做只会阻碍L变成Cocoon的机会。一个解释是L自愿的合作;一个解释是说有一种ant向更高机制进化,它们也会阻止了L变成Cocoon(此处记不太清楚)。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2

2.1.4.        穴居动物的进化*
V1(700)两屏,当时一个兴奋,觉得自己进入高分区了,结果读了第一遍,完全没懂。。。全文四段,说一种Tih打头的生物两个单词的生物,第一段说传统的说法上说这个生物是怎么演化来的,第二段说了一个人根据传统理论说了自己的一个modeling(两个细节体,其中一个和最后一个P打头的单词有关,那个单词快有20个字母了。。。实在想不起来),第三段说了另外一个人的modeling(没提),第四段说了这两种modeling都imconplete,因为他们解释不了一些现象,最后说了一个Hawai这个examption,第一段后半段其实也提到了Hawai,但是我没怎么看懂。一个主旨题,简单,就是说了一个理论,两个解释办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点最近的研究成果做further explaination,细节体都和我刚才说到的那个变态单词有关,然后最后一个题目文那个叫Barr得人应该会同意下面哪种观点。
V2(720) 印象最深的就是长文章。第一段介绍一种穴居动物,说这种穴居动物一开始好像在什么潮湿的土地里,然后气候变化,剩下来的就是在洞穴里物种了。
第二段第三段分别是两种理论,解释为什么这种穴居动物会有这种进化规律(这文章我看得实在晕……)
第四段是说这两种理论都没有解释除了夏威夷以外的赤道地区的情况。因为赤道气候变化很小,所以这种动物基本在这个地方没怎么进化。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赤道气候是变化的。
A.一个主旨题:问这文章是干嘛用的
B.细节题说:如果赤道气候变化和这个物种的变化有很强的联系,那么以下哪个说法是对的
第一道题说until recently是好像定位到最后一段
V3
第一段大致说了什么是穴居动物之类的。
第二段引出一个理论。就是说穴居动物进化与climate change有非常的关系。
第三段引出另外一个理论。
第四段说了新情况,赤道,赤道被认为气候变化非常的小,所以不应该有穴居动物,但是最近却发现了很多。
问题:1. 主题题:将了两个理论并提出新情况。2. 问如果证明赤道的穴居动物进化与环境变化的联系,那么将加强哪一个理论。
V4(750)
同样文章已经回忆的非常全了。我唯一补充的就是开头作者提到穴居动物是stygobite。然后我看到那个P开头的变态词。 我只认识pscedo-这个前面部分。说的是假的意思。也就是说某种动物是假穴居。我的理解是从其他陆地动物慢慢转变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是穴居。

[考古] by feid1984
v1
p1简介. 穴居动物的祖先进化了.
p2因为温度改变.  穴居动物的祖先都是低温动物. 冰川过去, 温度上升, 穴居动物的祖先开始钻到森林最下面, 后来到山洞因为山洞里温度低p3夏威夷的山洞那里是温度改变之后, 再慢慢地+食物因素继续进化.
p4除了夏威夷, 其他热带地区的山洞还没法解释. 现有的热带地区的温度都很稳定(没有温度的改变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进化到洞里). 穴居动物少. 但是最近发现了不少穴居动物而且热带地区的温度其实也是经历了变化的.
v2讲一种穴居动物。文章很长。
第一段先说了穴居动物,括号里举例。接着说对其变化的研究。
第二段说了一派观点:认为是climate的因素造成。提到了潮湿木头等环境。举了某人的实验结果为例,大概是某种昆虫abc——这个名字其长无比,大家不用管它,首字母提炼就是。(此处有题)
第三段举了另一派的观点:认为是适应原因造成(是一个合成词,含adapt)。也举了一人的研究成果为例。
第四段总结说两派观点都没得到完全证明。近期研究发现,说的内容否定了第一种观点,“尽管climate变化,物种却没多少变化”云云。但是,又举了近期一研究,不是削弱2就是由肯定了1,我感觉最后仍然无法肯定哪派对。
v3  770 V44 (要点)
穴居动物的进化原因。提出两种理论pleistocene effect theory,还有一个adaptive  shift theory。
第一个P理论主要是说因为古代时候有段时间气候一直变冷,一开始变冷,有些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就慢慢住在离cave比较近的地方(大意),比较容易适应寒冷,也为他们之后住进cave里做准备。接下来天气更冷了,只有进化到住进洞里才不会冻死。那些适应的好的于是就成了穴居动物 stygobites。
第二种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热带地区尤其是夏威夷地区的穴居动物进化的。haworth认为在这些地区没有p理论说到的那种突然的天气变化,因此是动物自己变的。
题目
1)有according to the last p, 问until recently, scientists认为....
热带地区的温度都很稳定 (MS正确)
没有什么穴居动物 (MS正确)
选项有点绕, 有一个表达肯定有问题. 我当时还觉得奇怪, until recently, 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说以前是怎么认为的啊, 可是2个选项都正确???  大家看清楚, 仔细推敲下.
2)还有一个according to the last p, 问如果热带地区的温度变化和进化有直接关联, 则哪个是正确的.  
热带地区的山洞都是lime
热带地区有很多穴居动物
3)还有一题是问根据文章哪个是正确的
我选的穴居动物的祖先曾经在森林底下呆过.
4)主旨题
我选的提出一个现象, 然后几个观点, 然后怎样怎样...

背景:网上找了很久没找到原文。下面是比较接近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两种理论。
Those highly specialized animals iliving entirely in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and absent in surface waters, are called stygobites. 接下来说stygobites都有什么习性,包括哪些动物(记得有说蛇)。There are two main theories of cave colonization and troglobite evolution: 1. the pleistocene effect theory (Barr and Holsinger), 2. the adaptive shift theory (Howarth). The Pleistocene effect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troglobites until quite recently, During cold glacial climates, the cooler, wetter conditions south of the continental ice masses of Europe, Asia and America favoured the spread of invertebrates inhabiting both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 and caves. With the ameliorations of climate, those taxa that survived were those living in caves as the forest ecosystmes changed radically. Ultimately geographic and genetic isolation in these cave rerugia produced adaptive radi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distinct troglobites. In favor of this theory are the close affinities between closed forest and cave taxa,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s of taxa in mountain areas separated by deep valleys, and former wider distributions evidenced from the fossil record.
The second theory, that of adaptive shift, was advanced by Howarth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roglobites in the Hawaiian lava tubes, but many have much wider applicability. This theory does not rely on climate change; rather it proposes that partially adapted ancestral species moved into cave niches almost continuously. These may have been species out-competed in surface environments. Thus the availability of food is the keystone of this theory, and troglobite evolution has been continual rather than episodic.这是关于第一种P理论的补充知识(没有在考试文章出现,不过对理解有帮助)The pioneering studies of cave life were predominantly carried out in the karst area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reas directly or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s repeatedly covered by ice during the Pleistocene. Hence, the effects of glaciation came to dominate the debate about both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origin of troglobitic animals. The classic 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troglobite is, in essence, that climatic instability in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 especially changes to cold and arid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and retreat of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 led to the extinction of surface populations of species that mostly lived in forest soil and litter. This process disrupted interbreeding between the various troglophilic populations and permitted adaptation to the cave conditions in the now-isolated cave populations.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2

2.1.5.        Seeds
讲了一个关于seeds的,总共三段。第一段说seeds(有个括号,括号里说不是什么什么,那个词不认识)需要什么光啊,空气啊等等条件。第二段提到dry的soil怎么样,(whereas……)此处有细节题,是个取非的,问后面那个东西怎么样。第三段又出现了一个大写斜体的词在最后。

2.2.        Geography & Geology
2.2.1.        ❤ extinction *
V1(730)
para1 先说巨型EXTINCTION 由火山爆发引起  转折  火山 爆发 自己单独 不能造成那么大影响
para2 有火山爆发 能引起的其他变化。
有一题 问原文没有告诉你哪个 事情发生的机理。    我选了海平线下降,他提到下降了,但是是直接说的, 并没有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其他貌似我都找到了 。
V2
有关于史前动物灭绝的,一屏多,
第一段说是有大量的火山爆发引起了动物的大量灭绝,接着否定了这种说法
第二段说是因为海洋的迅速减少,造成海中可以溶解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多,balabala 所以造成了许多动物的窒息,或者其他原因
第三段说虽然火山爆发对于动物灭绝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海洋的减少
这个有整理的同学看看考古题里面有没有,大致的火山爆发、海洋减少的关系是这个样子,但是文中谈到的原因我记不清了
V3(730)
首段:250百万年前,有个物种大灭绝,且地质研究证明这时候有个火山爆发。但是这个火山爆发自己不应该造成整个的大灭绝。
二段:某一段时间,地壳沉降。后来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而二氧化碳增多。因此,溶于海水的氧气量减少,造成生物窒息而灭绝。这时候加上火山喷发,有毒气体和物质溶于海水,毒死了一部分物种。二氧化碳增加使温度上升(热死了一部分物种?赫赫)。总之,这些因素使气候极不稳定。
Q1,海平面下降后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选: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
      其他选项有:海水中氧含量下降
Q2,火山爆发对于生物灭绝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选:a factor
V4(720)
第一段说传统观点认为火山爆发是物种灭绝(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抛出TS,说其实不是,人们夸大了火山爆发的作用
第二段论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一个地方海平面上升,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说这些反应和火山爆发一起导致了物种的灭绝。
问题有一个问在火山爆发对物种灭绝的作用上,作者同意下面哪个观点?
我选了E,有影响,但是只是one of factors
还考到了那题说文章中论述了下面什么的cause,except
我也选海平面上升,就只是提到海而已,并没说为什么
V5
我只补充下题目吧:
1。except题问以下哪个没发生:A drop sea level   B 氧in ocean 下降 C 二氧化碳增多 D 海洋中有毒的物质增多 E 气候不稳定
可参考V3(730)
”后来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露出的地壳发生大量氧化反应,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而二氧化碳增多。因此,溶于海水的氧气量减少,造成生物窒息而灭绝。这时候加上火山喷发,有毒气体和物质溶于海水,毒死了一部分物种。二氧化碳增加使温度上升(热死了一部分物种?赫赫)。总之,这些因素使气候极不稳定。”  
这一题犹豫了好久  貌似都有   在说气候不稳定是前面有个may, 不确定  大家上考场仔细看
2 。问第一个发生什么:这个还是参考V3(730)的Q1吧  干扰有海平面下降,定位到“氧化反应”处
3。 就是狗狗中 火山爆发的作用:as one of factor 确定
题目补充(720)
1. 什么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选择oxidation
2.火山爆发的影响 选C    作为一个factor
3.except 题目  定位到第二段末尾   选A  海平面下降。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海平面下降。但是文章后来说,海平面又会上升。在文章末端,B C D E都有明确的论述,基本上是原词不变。
4.support题,文章第一段末高亮了一段话,是说However,火山爆发不足以毁灭所有生物。 我选择了火山爆发没有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之类的。
题目补充
1.火山爆发对动物灭绝什么作用? 答案是E 有影响 只是一个factor,貌似首段末句和最后一句高亮的句子都有这个意思 有个干扰选项说是most important 的影响
2.海平面下降后第一个发生的是什么? 定位第二段“海平面下降”的后面 是 露出的地壳发生氧化反应。
3.细节题except  这个我不确定 我选的是第二段并列里面没有提的那个选项。狗狗里有些人说是海平面下降。。。
4.support题 支持最后高亮的那句话“火山爆发不足以使所有生物灭绝”   正确选项是说另外某个时期的火山有同样程度的爆发但是没有导致生物灭绝。
[考古] 感谢feid1984
第一段说,传统观点认为地球历史上一次物种大灭绝P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然后说这种观点认为火山喷发有什么什么后果,然后怎么影响了生物,造成了大灭绝。但是有反对观点说火山喷发即使有影响,后果没有这么强悍 (考点)。火山只是在第一段有说
第二段说,有人提出了是因为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海平面下降,导致了大量陆地露出海平面,然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还是什么来着,既不清了,比例严重失衡,导致海洋生物以及近海生物生存困难,然后就都灭绝了 (考点, 并列, 顺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火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Q1有个except题,选的答案应该是第二段那几个并列部分里面没有的
Q2问下面几个选项发生的顺序,在第二段里面出的
Q3. 火山爆发对于生物灭绝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我选的是,a factor but not the most important
Q4. 哪个选项可以support文中一句话: 即使火山爆发是个原因,也不足以那么强悍毁掉整个生物群。我选的是在某个地方发生的火山爆发对某些生物并没有什么影响。
Q5. 细节题
[繁体考古]
第一段︰   P 時代有全球範圍內的種族滅絕。一般都認為那個時候地球活動劇烈,火山頻繁爆發,這是導致宗族  滅絕的原因。(這裡說了一堆火山爆發相關的描述,沒有太大意義。)段末最後一句是轉折,說就算   火山爆發再厲害、牽涉範圍再大,也不可能導致那么多種族的滅絕。
第二段︰ (主要是給出另一個對種族滅絕原因的解釋)說種族滅絕應該有其他的原因。某某科學家發現了organic matter中的碳的成分異常。這個現象再聯繫到那個時代中的海平面下降。由此開始,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大概就是說,海平面下降了,原來淺海中的生物就暴露在空氣中了,然後就引發了一系列變化。由失氧開始。(那個單詞我不認識,但是   由詞根推斷應該是指失氧的回應)。就是空氣中氧的成分越來越少,碳越來越多。然後那些生命要活   下去還不停地消耗氧,使這個情況惡化。然後海水裡的氧也越來越少,碳越來越少。然後怎么著我忘   了,就引起了其他變化,包括氣候的變化和火山爆發,都是這一系列變化中的。所以這才是種族滅絕的解釋。
版本2
物种灭绝
还有那个动物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间灭绝。JJ里那个蛮详细的,不过有一点。。。他其实是讲了为什么灭绝的,而不是像JJ里写的都给否决了。因为问了这个问题,说为什么非洲和亚洲的要比美洲的灭绝的百分比多。。看最后一段把,我没看仔细就不误导了。另外在最后一段,开始时a counterargument is ..blabla....The second counteragrument is...问"The second counteragrument"作用还不知道说明了什么。。。
版本3
第一段说某个P时期末物种大灭绝,传统认为是喜马拉雅山的什么板块运动造成的火山喷发导致的,但被作者否认,火山喷发不会导致那么多生物死光光。
第二段说其实是P时期末板快怎么动了,海平面就下去了,海岸生物死了,空气含氧底了,海水含氧气也少了,然后水生物死了,又放出什么气,导致陆地生物也死了。总之就是一串反应,具体关系当时就没怎么搞清楚。最后说火山喷发也导致了气候进一步的不稳定,加巨了灭绝 (有题目,问火山喷发的作用好象,我选了火山喷发是导致生物灭绝一系列因素中的一个)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3

2.2.2.        抵达美洲的方法
美洲大陆的,围绕着谁是第一个去的讨论的可能性讨论,说有个人叫F。。。,涉及到冰山,水位。。。什么的吧,后来有个题定位coastal的好像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V2
说走海路那个假设的时候有一道题目, 文中说是可以走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好像是问作用。

[考古] 感谢nowwsy
V1
讲一个很多学者以前都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人是在冰川时代乘船来得,有后来怎么撤到步行。 第二段就是说了很多假设说步行的怎么要多久多久了,至少好像要100年走多少mile啥的,后来还是否定了步行,说他们是坐船来的。 有主旨题。 第二段全highlight了,问作用。
V2
关于美国历史,如何考证美国最早是什么时候有人的还是被发现的……一页多~看得我晕晕呼呼地, 人类何时到达美洲,还有不确定。考古的发现显示的最早时间的14,700年前。然后说是什么通过美洲大陆上或是海底里最古老的遗址来确定什么,好像有个15,000到15,500的数字题~
骨灰
V1
人类何时到达美洲(也许是南美洲),还有争议。考古的发现显示的最早时间的14,700年前。第一个假说是,通过陆路。因为独木舟(kayak)太小不太可能做跨海的交通工具。由于ice age,人类不可能于15,700年前通过陆路到达美洲(讲了原因“冰呀,海呀什么的”)。还讲了什么向南走,一个月可以走20里。多少年后到了南美。第二个假说是,通过海路。但没有证据。由于ice age结束后海平面升高,即使有证据也被淹没了。到海底去挖掘有不太可能。所以还是没有结论。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3

2.3.        Astronom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3.1.        行星颜色变化*
V1
Para1某某星的颜色由blue到yellow。然后就inference它发生了什么。理论是,luminous和半径以及另外一个东西(貌似是温度)有关。而且是两个的乘积。所以在乘积不变的情况下,亮度不变,一个变小,另外一个就变大。所以推出来这个行星发生了什么。貌似是半径变大了。
    para2很短,一句话,又说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wavelength of the 星星干嘛干嘛了,所以亮度没变之类的。反正就是变的和预测的有出入。但是给了解释是因为蓝光的波长的关系
V2 (V34)
什么星星yellow变blue那个,第一段讲什么使它颜色变的,有个assumption,两个变量,一个temperature一个什么转速还是镭射什么的,然后有个乘积公式,有题目,下面一段是一个intersting的现象,说什么什么虽然在变什么什么居然没变然后,然后有问作者态度。
V3
para1. 有一个行星在膨胀,说明了它的温度在急剧下降,这点可以从另外两个indirect 的观察A 和B 可以得到.描写两个观察。(有题考这两个是什么,选项里面把两个观察重写了一遍B和A 倒过来些)
para2. 列举了一个很短的有趣的观察,没有考到题,类似于ps 之类的,题目里面还有一道主旨题.
V4
第一篇短的是说有个G星球的体积变大,三段,第一段说有科学家发现了它变大了 第二段是说它变大的证据,有两个,一个是说这个星球会发出脉冲之类的东西,这个脉冲的频率减小了,所以星球变大了,第二是说一个什么什么是等于温度和体积的乘机之类的,这个什么什么值是恒定的,温度降低了,体积就要变大。第三段,好像是和他发出的光变蓝了,所以肉眼就可以看见了,而且看起来更亮了。狗狗上有,我之前看到了就没怎么仔细看文章。
题目有3个,第一个主旨题,第二个高亮了那个什么什么值,关于这个东西的叙述中问可以infer出什么?第三个不记得了,好像是如果体积减少,那什么什么值不变,那么会怎么样。反正就是关于那个乘积的
Deodar整理:
Color change -> temp decrease -> size increase
Based on two evidence (or observation evidence):
1.    Pulsation increase (observed) -> size increase
2.    Luminosity (observed) = radius (size) * temp; luminosity same, temp decrease -> size increase
[考古] 感谢feid1984
版本一:
某某星最近温度升高,从蓝颜色的星变成了黄颜色的星。有两个观察的证据说明某某星的直径变大1)某某星的周期变长(周期跟半径有关)2)某某新的亮度保持不变(亮度=温度直径的某个函数,既然温度升高,所以直径变长)
还有一个slidlight…
这段没怎么看懂,不过没出怎么出题目
版本二
RC:一长三短,那篇长的我基本没读懂,我的大概理解是:行星有小变大是要通过飘移来形成的,大型行星象木星之类的形成就要漂很远,所以要是轨道离太阳太近就不能形成大行星。题到还不是很难。不过太长,生词多。
继续考古
版本1
SG 星的观测: 因为 SG 星的颜色转变的关系,科学家推测星星的温度 decrease, 并且从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结论: 第一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pulsation(当时我没认出这字)变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考点之一,模拟技巧),
第二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luminosity, 并且举出了发光度=体积 X 温度 的关系来辅助说明 (不确定, 不过不重要)最后一段我忘了 请后人补齐
题目有问 (1)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Except? (2)主旨 .... 忘了 ~"~
版本2
另一篇关于星星的。说科学家们观测到有一颗星星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黄色,所以说它的温度下降了(这好像是直接判定方 法,若碰到请留意)。还有一种间接方法,先说星星有心跳(pulsation),而且与体积成反比,科学家们发现星星心跳变慢了,所以星星的半径变大了。 之后又说有一公式:发光率(luminosity)=半径*温度,发光率恒定,所以当星星的半径大了,温度降低。最后一段说,比较有趣的是虽然星星的颜色 变了,但是它在我们肉眼看来是没有什么变化的。(问题里有一道就是问哪个是直接判定法。)
版本3
阅读,只记得一篇了, 星星变颜色的那篇,因为它变大了,而且降温了,前人有比较详细的JJ,但是题不容易,巨绕,很快就晕了,接着就出SC,我想是回答的太差了,verbal里最弱的就是阅读,而且差距是相~当~大的.
版本4
SG 星的觀測: 因為 SG 星的顏色轉變的關係,科學家推測星星的溫度 decrease, 並且從兩個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結論: 第一種研究是針對SG星的pulsation變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樣(考點之一,模擬技巧), 第二種研究是針對SG星的luminosity, 並且舉出了發光度=體積 X 溫度 的關係來輔助說明
版本5
SG星的观测 (一屏): 因为 SG 星的颜色转变的关系,科学家推测星星的温度 decrease, 并且从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支持上述结论: 第一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pulsation(当时我没认出这字)变化, 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考点之一,模拟技巧),
第二种研究是针对SG星的luminosity, 并且举出了发光度=体积 X 温度 的关系来辅助说明 (不确定, 不过不重要)最后一段我忘了 请后人补齐题目有问 (1)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Except? (2)主旨 .... 忘了 ~"~
補充:這篇讀的時候要看清楚那些是direct evidence,那些是observation evidence
第二段是說很tricky的一個現象是SG儘管實際亮度不變,但我們看到的SG確比較亮,這是因為某種專有名詞…忘了…不重要…沒有考題,但有干擾選項是從這段出的…不要選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3

[考古] 感谢nowwsy
第一段:说某星体(下文用A表示)被observed表面颜色从蓝变黄,原因是A的温度下降了。通过A温度下降这个事情可以indirectly infer A的size变大了。这个推测基于另外两个observation(这里有高亮,会出题)。一,A的一个XXX的period变长了,而科学家已知radius越大的星体这个XXXperiod越长,所以可以知道A的size变大了。二,说A发出的光的总量没有变,而科学家已知这个光的总量=星体温度和size的乘积。A的光总量没有变,而A的温度在下降,可以知道它的size在变大。
第二段:说还有一个interesting sidelight。A的光总量没有变,可是颜色在变浅(brighter),hypothesize说A更多的发出了一种人肉眼见不到的光。
题:
1) 高亮处说的另外两个observation指什么。
选“更长的XXperiod和光总量不变”
2)主旨题
我选了presenting evidence of a well explained phenomenon。其它选项貌似都含有作者观点的意思,但是本文完全没有作者的观点,全部是事实阐述。
3) 说如果一个星体的XXperio变长了,那么这个星体一定会发生什么。
选size会变大

版本二
star的问题: 一个star 的颜色由蓝变黄,认为是由于温度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两个独立的evidence, (这里高亮,问这两个evidence 是什么,就在后面,很好找)然后论述了star mass size 之类的关系~ 有题 第二段又提出一个发现,关于光线,然后解释,说由一部分肉眼看不见。 题目问主旨

版本三
就是关于一个星球的,说它变大了,因为它从发蓝光变成发黄光,blabla。(这一部分有一个考题,问dependency的两个因素是什么,dependency是文中出现的一个词。答案有温度与半径,颜色与温度,颜色与半径之类的,大家要仔细看这段话的意思,我估计自己选错了,就不误导大家了)
然后说luminosity=温度*半径(这里有考题,问如果luminosity一定,一个因素增加,另一个如何,很简单)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波长,在最后一段,我记不起来了。
就这三道题,我实在没空读文章了,只能看题目定位。

背景知识(感谢zliycdr  )
亮度由质量决定,最亮的表面温度最高的蓝白色巨星,质量一般为太阳的20倍以上;亮度和温度其次的黄白星,质量一般在太阳的几倍到十几倍;和太阳大小差不多的恒星,温度相近,和太阳一样发黄光;而那些质量小于太阳的(质量而非体积,体积可能大N倍~),则成为亮度很小,表面温度很低的红巨星(如心宿二)。
一般恒星都是燃烧自己的能量而发光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将自己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质量一般会逐渐变小,温度下降,发光也会变弱;当将自己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进入红巨星阶段。由于恒星有红巨星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恒星是会不断膨胀的(晚期恒星代表——红巨星),因此温度下降的恒星体积会增大,同时质量减小。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心宿二,这颗处于生命晚期的红巨星半径是太阳的600倍,体积是太阳的27 million倍这么多,但是质量却只有太阳的17倍,密度只有太阳的几百万分之一。另外,心宿二表面温度只有3000度,是太阳的 一半。虽然它的温度下降了,但是由于体积巨大,所以仍然具有十分强的发光本领,因此地球上仍然可以观测到这颗红巨星。(total radiation = size x temperature)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3

2.3.2.        宇宙膨胀 红移 *
Hahaafeng
V1有一篇介绍星系是在移动的,然后按时间顺序首先这个理论一开始是很难接受的,然后俩人通过红光的移动推断出一个公式,最后现代人又展开了讨论,总体结构比较清晰。有道题说星系移动的理论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就和另外一个什么理论一样,问另外一个理论的作用
V2第二篇长的是说宇宙膨胀的,四段,1屏多一点。 第一段是说1920s有几个科学家说,宇宙在膨胀,跟面包发酵一个样子。这个说法奠定了“哥白尼revolution” 。第二段提供证据,段首有个one evidence include,有科学家观察到星星出现了红移的现象,有什么galaxy和distance的关系,出现了多普勒现象,说明这些星星离我们的距离变远了,所以宇宙确实在膨胀。第三段一直到late1930s,宇宙膨胀才被人广泛认可,貌似中间又有人去验证了一些前面实验的准确性,不是重点。第四段说宇宙膨胀什么时候会停止,有人说要到gravity和一个什么东西抵消的时候就不会膨胀了,甚至会收缩。
四个题,第一个是高亮哥白尼revolution,问文章说这个的用意的是什么?第二题不记得了,貌似是细节~第三题高亮第二段~!整个第二段~!!明晃晃的一大片啊~!问第二段在文章结构里的作用。第四题貌似也是细节,和gravity有关的。定位到第四段就好。
[考古]
宇宙在膨胀
一直以来,人们都普遍相信astronomer和philosopher提出的宇宙是静止的理论。 直到1920s.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根据相对论,宇宙必须是运动的,既不是缩小 就是膨胀。$(为什么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天空是静止的?因为们没有实验证据推翻 固有的理论。)这时文章讲了$多普勒效应,即波源运动改变波在各个方向上的频 率。还举了救护车和警车的例子。说明了$红移和兰移。后来经过哈勃观测,几乎 所有恒星都有红移(离我们远去),而且$星星越远,红移越厉害。于是用理论和 实践$(选Hubble's Law).证明了宇宙在$膨胀。(expanding)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4

2.3.3.        Luna的形成*
V1
LUNA  还不是LUNA上面的凹凸,形成的原因。全文架构很清楚:
P1 说LUNA 上的那个形成,是什么造成的,(有和地球的扯上点关系)
说有三个理论  A B C。 A is ...  B is ....C is ....
P2 A ,被推翻
P3 B,被推翻
P4 C,被推翻
P5,现在第四个,说可能是原因。(不确定。。。)
有道这样的全文结构。
补充一下:  结论就是那个第四个假设论好像支持是月球上的那个东西和地球的mantle 有关
V2
说解释月亮的形成有4种学说,1,太阳系外的爆炸被地球吸引过来的2.从地球上分离出来的,3,忘了,4还有一个C理论,这个理论和2有点像,说是被一个A撞了,然后分离出来的。这个学说作者比较支持。题目都蛮不难,仔细点哦。
V3 这是原来的2.3.5
第一段:在阿波罗上天前,有三个理论consendation,fission, capture(拼写可能不对哈,我记不得了……)说明一个太空现象。分别都解释了一下。
第二段:对这三个理论又分别否定了
第三段:propose另一个理论,叫collision  ,说了这个理论要比前边三个理论都好,并解释了一下。
题目:1.问这篇文章的结构
          2.问作者对collision这个理论的态度
[考古] by feid1984
第一段:讲的就是先。有三个理论,一是fission(就称F吧)什么的,说月亮是地球转着转着甩出去的;二是A(就叫做A吧)开头的一个词,说是月亮和地球是同时由同样的方式形成的;三是capture理论(就叫做C吧),月亮是某个外面的天体飞过来,被地球引力抓住的。
第二段:作者就挨个批评了。主要从两个方面,首先是旋转速度,说要是fission的话,地月旋转速度不知道比现在快多少呢,又说如果是A的话,速度肯定又要慢得多,最后说如果C的话,更没道理,不可能一个外面飞的更快的东东的飞到地月体系就变慢了吧;然后说从物质构成上也不可能滴,说了一个FACT是月球上很少V物质(地球上很多滴),然后又说的如果是C理论的话,月球iron构成的core应该要比现在大得多(大概是这样)。
note:这些证据不是一对一的驳回,而常是一对多的驳回,有两个题是 在这儿,我是后来才发现的,唉,因为觉得是JJ,所以作得太快,根本没有去仔细定位,吸取教训啊。
第三段:说最近又有个新理论出现了,比较能解释这些情况,就是collision theory,说月球是撞出来滴~以前有一个星体和地球撞了一下,撞出去的地球的物质就那个星体一起形成了月亮,而那些V物质在碰撞的高温(或者是其他条件下消失了)这个可以解释月球上问什么这个东西少,而由于这两个东西是成一定角度的撞滴,所以形体的速度变慢了
题目:
有四个问题,我不太记得的,我前面题做得太慢了,后面进入状态后只能追着追着做了
总之似乎第三段反而没考点,考点3集中集中在第二段,都是问,这个怎么怎么反驳之类的,大家注意仔细看第二段,比较混乱。分别有3个题,都是细节题针对三种理论。答案应该是:1,月亮与地球spin的关系看出理论1不成立 2,由月亮的core的构成可以判断理论2。3,由月亮的size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5

背景:
Formation
Several mechanism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e Moon's formation. Early speculation proposed that the Moon broke off from the Earth's crust because of centrifugal forces, leaving a basin (presumed to be the Pacific Ocean) behind as a scar.[30] This fission concept, however, requires too great an initial spin of the Earth. Others speculated that the Moon formed elsewhere and was captured into Earth's orbit.[31] However,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is capture mechanism to work (such as an extended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for dissipating energy) are improbable. The coformation hypothesis posits that the Earth and the Moon formed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from the primordial accretion disk. In this hypothesis, the Moon formed from material surrounding the proto-Earth,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nets around the Sun. Some suggest that this hypothesis fails to adequately explain the depletion of metallic iron in the Moon. A major deficiency with all of these hypotheses is that they cannot easily account for the high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32]
Today,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for forming the Earth–Moon system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is hypothesis, the impact of a Mars-sized body on the proto-Earth is postulated to have put enough material into circumterrestrial orbit to form the Moon.[1] Given that planetary bodies are believed to have formed by the hierarchical accretion of smaller bodies to larger ones, giant impact events such as this are thought to have affected most planets. Computer simulations modelling this impact are consistent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Earth–Mo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small size of the lunar core.[33] Unresolv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is theory have to do wi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sizes of the proto-Earth and impactor, and with determining how the material from the proto-Earth and the impactor was distributed when it formed the Mo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is believed to have occurred 4.527 ± 0.01 billion years ago, about 30–5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34]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nebula,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
celestial body (e.g. planet, satellite, etc.)。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planetesimal,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silicate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meltdown的大月球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5

[非常长的考古]  多谢ivysf
V1        by 特仑苏爸爸
第一段:有关月球的成因科学家们有三派观点。1)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 2)月球本是宇宙中游走的天体,被地球俘获。3)月球是地球飞出去的一部分慢慢形成的。
第二段:这三派观点都有说不通的地方让科学家很纠结。1)如果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形成的,它应该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组成。但是发现月球表面锌还有别的一个金属的含量很低(不确定高低) 2)如果月球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地球和月球现在的转动应该更快(不确定高低)3)如果月球是从地球飞出去的部分,他的crater似乎太薄。(MD这些太细了,大家看了别上心,有细节题)
第三段:一个NB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反正很牛逼,可以解释月球的一些特点。貌似说是地球被一个天体撞了下,撞出去了部分,同时由于撞击产生的高温把部分物质气化了,撞出了特殊的物质,使得月球compostion特别。最后一句记得特清楚,科学家觉得当时是撞偏了,不是head-on撞上地球的。这里问了细节题,所以第二段很重要。
1. 如果俘获论是正确的话,月球对地球而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特性。
我选了好像是spin faster 还是slower 大家做的时候自己关注
2.一下哪个点成立可以削弱the objection to the 3者之一的一个理论
选项无非就是根据第二段内容,改了些月球当前的特性。记得有科学家对月球表面元素的分析有错误,月球crater的厚度被低估还是什么的
3. 问了结构,我选了提出了几个存在问题的理论最后提出了一个教完美的理论。(英文不记得了)
V2        by ericphantom
月球的形成 第一段 有观点说是月球从地球分出去的,原因123
第二段 从3个方面把上述的给否了
第三段 新的观点说是月球是地球一部分和别的一部分合一起形成的,优势。 细节题很多
V3        by afei0128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提出了三个解释,都被否定了. 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释.有一个题是主题题.这篇比较长.
V4        by clergy1989
还有就是月球形成之谜,貌似之前的狗狗上说得很清楚了,文章确实特别长,有三段,开始提出三个观点,一个是与地球同时形成,一个是被地球俘获,一个是从地球分离,否定之后提出新观点,否定的理由集中在转速和月球的成分上面,新观点没有考点,全是针对错误解释的改善题,还有一道逻辑,说是如果被俘获成立,那么怎么样加强,就是找到第二段中的反对意见,改写成否定就好了。。。
V5        by mickleon
二篇月球形成的起源说:融合说,甩出去的,捕获的,撞出去的。 前三种说法在第一段,解释三种说法怎么不好第二段,第三段提出的撞出去的说法。一道主旨,两道细节,一道推断。
V6        by glitters
月球形成的那个(寂静里有):一屏多一点,感觉题特别简单,巨好定位,注意二段有细节题。还有一个主题题。
补充:【】为补充内容
V1月球的起源 第三篇出现在31题,80行。结构很清晰,不难,写出来供XDJM们看看熟。
第一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三种月球起源理论。第一种,F,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抛出去一部分形成的。第二种,COA,认为月球是和地球同时同地 形成的。第三种,CA【capture】,认为月球是在其他地方形成以后被地球的引力给抓住了。
第二段:这三种说法都不对。分别给出理由。因为如果是F,那月球应该比现在转得快(好象是这样得,不太肯定了)【应该是地月系统转的更快】。如果是COA,那整个地月系统应该会转地 快【我觉得这应该是更慢吧。。。不确定,但不要紧,考的时候看一下就成】。月球的核心【应该是表面】很小,地表的液态金属【volatile mental,如锌】也很少,【而地球上多】否掉了F和CA。(这里有细节题)总之这一段统统是否掉前三个理论,考了两道细节题。大家仔细看第二段。【后面还说,月球的铁core,应该再大一些,因此否定了COA和capture】
第三段:提出新的CC理论,【地球和另一个宇宙中的物体擦肩而过,擦出了月球】这个理论好,【可以解释上一段的所有问题,易挥发金属少是因为擦肩而过时的温度使得这些金属灰发了,对于core的问题,解释为:地球和那个物体侧面擦肩的,而不是正面】
V7        by luluchase10月球形成题,很多细节题,回归原文,不难。
问主旨,应该是提供证据否认前三个,并在此基础上证明第四个说法。
月球形成主题题的选项,,1是说反映了7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月球形成原因的research1是说介绍了一种新的promising的理论,,(但是这一段在原文只占1/4的篇幅??)
V8        by gzpg
月球这片是说:
第一段 有三种理论,第一种fission,被地球抛出去的;第2种CAO,与地球同期形成的;第3种,被地球捕获的。
第2段 驳斥(大家注意细节):如果是被地球抛出去的,现在的地月系统应该自转更快;如果是被地球被获的,那么月亮这个独立的星应该运动的很慢,以至于能落入地球的系统;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缺少某些足够的星球形成具备的元素;并且,如果是抛出去的,月球应该具备和地球类似的一些物质,比如锌;如果是同期形成的,月球应该有更大的内核。以上种种种种都不具备,所以,,驳斥啦。
第3段 新理论,,,没有题。
作者: 西草    时间: 2010-9-8 15:26

2.3.1.        CO2 *
第一段:政府对公司环保有要求,要把产生的CO2找个地方埋起来。原来都是埋在哪,但是不太好。后来新技术,埋到深海海底。
第二段:有人担心埋到海底有没有问题。因为有一个海底原来埋了CO2,但是因为什么原因(有题),泄漏出来了,在山谷里形成了很多CO2云
第三段:即使公司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公司也会因为利益incentive去把CO2排到空气中,因为这样谁也检测不到。
题目1:主题题,作者主要倡导了什么,或者是建议最重要要做什么
题目2:如果要在海里埋co2,应该要考虑什么因素保证不泄漏。
V2
貌似前两段都在说一个处理CO2的新技术 第一段说政府要求企业处理CO2 然后说科学家有一种新的方式blablabla介绍了一下,但是有个什么problem使得新方法难以实施 所以科学家考虑在深海中操作。
然后第二段接着讲在海里又如何如何 海里好像也有什么问题blablabla
这里有道题 evaluate题 问以下哪点是the most important to evaluate这个新方法在深海能不能成功 答案我不记得了。。。
第三段我就只记得说就算2段讲的那一堆no problem,企业还是会因为自己利益排放co2 于是这个新方法还是得不到运用
这里好像又有个问题问怎么才能得到运用之类的 反正答案和企业啊政府啊有关系
然后还有一个主题题 问作者提倡什么吧貌似
V3
二氧化碳的贮存问题
第一段说当前煤炭工业很废煤,但是为了储存好能源的再利用,发明了一种想法就是要储存CO2(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不认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但当前遇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地方来储存CO2。
第二段说目前觉得可能的储存地就是海底,但是海底是否能储存还是个疑问。接着提出了一个类比的例子,说以前有人在某某湖底储存了CO2,然后叙述了一系列的湖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有火山的地理特性等等)(后面有题考到这个部分,但我把这些选项做了排除),但是最后爆发CO2喷发的原因是人们在湖里容纳CO2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情况之下仍然继续灌入,结果就爆了
第三段又回到海底的问题,宗旨海底的问题还是悬而未决,而且很多烧煤厂认为这种方式的花费很大还是会放弃开发这种策略
[考古] 感谢beijing111
V1
一篇是关于二氧化碳处理问题的,要不要埋到海底什么的,还有就是曾经出过一次事故。
"第一段:有种技术可以capture CO2然后储存起来。这种方法虽好但找不到地方储存CO2。科学家们考虑了A和B两个地方,但它们都太小了。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始考虑deep ocean。
   第二段:deep ocean也有问题,因为历史上发生了件事在某地的CO2离火山近,最终使火山爆发了。(暗示deep ocean也有可能有此类问题,考点!)很多公司还是会出于economic incentives(考点!)的原因选择不用这种技术,因为把CO2排到空气中没人知道。
"
V2
"第一段说: 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或设备,可以收集co2,以保护大气不会变暖之类的目的,
但问题就是如何存储收集的CO2.
第二段: 说有一种办法就是把CO2排入海里, 但曾经有案例将CO2排入一个LAKE,但这个湖erupt, 结果CO2跑到空中去了,污染了环境,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有问题;(好像有个问题考到了湖和海这排放CO2的相似性)
第三段: 说还有一个问题阻碍这个技术或设备的实施是排放CO2工厂经济动因,一些小企业可能为了节省成本,少报排放量,不采用这个设备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