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09年10月21日GMAT阅读考试整理贴--53篇 [打印本页]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2 13:59     标题: 2009年10月21日GMAT阅读考试整理贴--53篇

希望对马上要考试的人有帮助 



[attach]5571[/attach]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5

 

2009年10月阅读寂静

1)     美国80年代和60年代比较(附考古). 2

2)     Overstock(附考古). 2

3)     地球水源(附考古). 3

4)     月球... 4

5)蚊子传播疾病... 5

6)Halo effect(附背景资料). 5

7)FTA(附背景资料). 6

8)美国南部的黑人问题... 8

9)乌龟的听觉(附考古). 9

10)Intellectual laws. 11

11)沙丘(附考古+背景资料). 12

12)保险策略(附考古). 13

13)欧洲妇女地位(附考古). 14

14)国家产品的转型... 15

15)美国的房产... 16

16)企业利润与员工工资... 16

17)人猿头骨... 17

18)夏威夷岛链... 17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5

 

1)   美国80年代和60年代比较(附考古)

V1 happyivanqd

最短那片阅读我做了的是说一个庄家说美国在1980s那时大部分企业都为了保持高股价高分红什么的缺乏长期投资,然后又说什么钢铁跟什么企业除外,它们什么什么来着,只记得有主旨题。。。。。


考古

V1美国的企业80年代的表现不如60、70年代。有人说,这是因为公司的manager投资不够,作者把它反驳掉了。后来发现,是内部原因导致。

V2那一篇我记得多少写多少吧,但愿多提供点线索,那是说公司的long run investment(就记得这个词)的,第一段说到manager的变化,第二段有1960-1980的一个趋势的描述,说到一些competitive companies很奇怪(有题),还说在1980s的时候steel companies和另一个产业的companies比较特别(有一题问这段例子的作用)。

V3第一篇是说1980后美国经济衰退,占世界的什么份额大幅度下降。有人说什么什么原因,然后作者就举了那个时期的钢铁和航空业来反驳此原因,然后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什么方面的决策的差异。爆简单。大家尽可以不用怕。

v4说企业1980在world market lost competitiveness, 不象1960 时是世界的老大哥。 后来开始研究为什么老大哥变废了呢 (question on why)? 有人说不愿意花钱在research 上, 有人说不愿意花钱在加强员工水平,然后作者跳出来说 都不对,举证 steel industry and aerospace industry 说这两个industry 都有花这些钱 (question why mention steel and aero). 可是 steel has no desired effect, but aerospace has 最后作者给自己的想法 这篇其实只有两段, 可是屏幕要拉 大概多了一两行, (primary purpose)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6

 

2)   Overstock(附考古)fficeffice" />

V1  DoraZhao

manufacturerretailersoverstock的现象的解决方案。一个是return policy,一个是discount。说虽然这两种方式都能减缓retailersoverstock时的net cost,但是公认的第一种比较好,因为...但是第一种的成立建立在两种assumption上。然后分别两段讲这两个assumption的优劣。(超长,一屏半,最后一段的第二个assumption整段highlight问作用

V2  jill88630V35

还有一篇是讲retailer 没卖完的货退给 manufacturer Return policy markdown money.

第一段介绍这两个概念,但说学者的传统的Return policy定义是基于两个assumption的:1.retailer没卖出去的products退回时没有costs(比如运费吧) 2. Manufacturer处理这些退货和retailer处理这些积压货是equal效力的。然后一段说assumption1 questionable. 在一段着重讨论assumption2. 大意就是MR两方处理都各有利弊。全文大意是question traditional的理论.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7

考古

P1:生产商(manufacturer)如果库存过大,生产商的库存成本就会增大;但销售商(retailer)如果库存过大,那销售商的销售压力也会很大,并且一旦卖不出去,销售商也会面临损失。但为了让销售商多压货over-stock,现在通行的做法有两个:markdown和return,一个是卖不出去的可以退还(return)给生产商,另一个是当卖不出去后,生产商把后续的货多打折,这样用多打折而少收销售商的钱来补偿销售商在前一批货中没卖出去的损失(markdown)。由于有这两种方法,打消了销售商对压货的抵触,改善了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由于压货而导致的Channel关系。最后,本段介绍了这两种策略是要基于两种假设(assumption)的。

P2:return策略广为使用,学者们常常强调return这种策略的好处,并推荐使用return。但return的有效性是基于两个错误的假设:一个是return不会造成额外某些方面的成本;但其实有shipping cost,部分会产生货物的运输,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还会出现破损、丢失等现象,这些全都是生产商要考虑的成本。 另一个这部分说的是wrongly assumes that channel management ability are the same, 其实我有点看不懂,不知道他说的是说retailer's ability or vendor's ability大家仔细看啰! Q:但是这一段的句末考了两题 针对最后的两个字考,大家读到这一定要好好注意 第一题考的是这两个最后亮黄字的推论题。 Return策略的使用有一个重大需要考虑的的问题,那就是return举例说如果是时装厂商,那么他的运输、破损等方面的损失才几十刀,这对他来说是很少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但是有个人站出来,对return 策略之所以成立的两个assumption 进行分析,批驳assumption的合理性。讲了上段末的一个假设不成立,所以一种不好。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事实上return会造成各个方面的额外成本。然后又根据第一段末说的假设应用到return 策略上进行分析(好象没有出题点,我也就没仔细看)。
P 3:第三段:超长,针对第二个假设。好像讲了它的一个优点,好像讲了其中一个的优点。(有题:给了四个具体事例,问哪一个具体的例子符合这段的说法)说这些销售商多压了这么多货,那它怎么卖呢,好象只能用打折的方法向它现有的客户多卖,但估计还是会有剩,于是生产商最终还是不得不在事后的订货中用折扣的方法补偿销售商多进了但卖不出去的货的价钱,那么对于生产商来说,他是有经济利益损失的,所以这种方法不应该被广泛使用。而对于return的情况,那些return回来的货就算没有破损,对生产商来说很可能也已经没什么用了,比如前文说到的那个时装厂商,那些时装可能已经不时髦了,就算想便宜点儿卖出去也没人买了。 
Q1:文中第二段举例说时装厂商想说明什么。我选举例说明return时是会有成本的
Q2:生产商用这两种让销售商压货的策略会有什么后果。我选影响生产商的利润
Q3:问和Markdown有关,我看文章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个点,也不想再花时间回原文去找,随便选了一个。但个人感觉应该是在介绍那两种假设的部分去定位(仅供参考)。 

Q4:mark down和return有哪一点不一样呢?

Q5:我补充第三段的问题,题目问下列哪个例子符合生产商可购回存货再利用的原则,有个选项说某衣服含有很贵的fiber可以拿来再利用的

Q6:生产商用这两种让销售商压货的策略有什么好处,有混淆选项A是让零售商更愿意存货B是让零售商愿意存足够数量的货,我回第一段定位,发现零售商不是不存,只是都存不够,所以选了B,各位到时可以再自行判断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7

 

3)    地球水源(附考古)fficeffice" />

V1  DoraZhao

地球水源(还有什么Jupiter之类的...真滴忘了 = =

V2 cxyxiaoxiao  V28

第一篇:讲地球上水的来源。 有两种观点,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和Mars Jupiter之间的某种物质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和Jupiter上某种东西有关,才会造成后面的什么什么现象。

V3  damienby

想起来有篇阅读讲的是originality of water on earth.然后有几个科学家对wateroriginality做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个解释,hard rock处有个highlight,有考题.这里出现了一个数字(20%),然后问了这个的作用.

第二个解释是...忘了,但是他发生的日期是和水形成的日期温和的...,被否认.

第三个解释出来,没有背否定.

 

考古

V1

先介绍了背景,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在(boom...大爆炸??)以后形成的。但是关于水的来源并不确定。一说来自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后面一个考点:说小行星物质的水含量是20%问道这句话的作用。我选了suggest...那个答案,不太确定。)又有一个改进的理论说水来自于彗星。然后说了彗星轨道长和boom...的关系。(有些不明白)最后否定了这个理论。说彗星上有一种叫做D的元素,如果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那么水中的D元素应该比现在的高(这里出了一道细节题。)

V2

p1:水从3-4bill年前存在与地球了,而且那是一次大的撞击(bomberment?),总之大的撞击把水物质塞给了地球,该结冰的结冰该政法的蒸发。总之这一点无人质疑。
p2:
关于该撞击体的来源就有分歧了。一种认为是来自tenonoids between the Jupiter and ??ter(我估计是两个行星之间的环状物质),证据是在该地区有20%左右物质是水。另一种解释是来自comet。证据是这个来源刚好解释了the duration of the period.大概就是说来自那么远的彗星需要很长时间到达并且会拖拖拉拉很久。(细节题)however, 世事难预料,在哈雷等三大彗星上发现重水(类似这种物质反正水里的咚咚)的含量很高,明显不同于地球的水,因此这种理论也值得商榷。(出了逻辑问题:何种说法能够weaken 这个不利的证据?我选这3处彗星上的重水比例比一般的彗星高很多 atypical

V3

我们都做到一个关于地球水起源的,好像观点是来自于外太空,还和木星的卫星有关。有主题题

V4

地球表面的水是哪儿来的,有一种说法是由冰构成的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彗星comets(一半由冰构成)撞地球带来的,又给了好几个彗星(有一道题问举这些例子为了说明什么)全文有三个however,也问了作者态度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7

 

4)    月球fficeffice" />

V1  DoraZhao

一个关于lunar 啥啥的研究。

V2  myc_815

第一段,当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取回土壤样本时大家都认为月球表面smooth, airless,似乎很安详,但其实环境很恶略,好像总是下细小的颗粒雨把地面弄的坑坑洼洼

第二段,有点忘了,好像说科学家研究这些小颗粒富含许多物质可以当作资源使用。最后一句说有些dust对机器对人有害,人会吸入肺中。(有考题)

第三段,忘了。

 

 

 

5)蚊子传播疾病

V1  shimotsuki

有一篇讲蚊子,说一种什么病,会从发烧转为一种致命的并。得病率跟文字数量有关。一般人都认为蚊子越少病越少,但是发现控制蚊子数量之后,得病的反而多了。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一般得这种病是在第二次接触病毒的时候。如果是通过蚊子传染,那么第二次接触病毒的时间距离第一次会比较短,这样的话体内就会有大量的抗体,所以就不会转化为致命的病。

第三段不是看得很明白……所以题目也不得不太好……

V2  cxyxiaoxiao  V28

超长,一屏半左右。讲一种什么A之类的蚊子,咬了人之后会使人得一种叫DHFfever, 有两组科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第一组用computer model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最后,第二组科学家否定了前一组的研究,说前一组的科学家假定蚊子的种类是一样,而实际上蚊子的种类很多。还说钱一组的研究不准确因为没有提供adult mosquito的数量。

V3  travel_ing

有一篇阅读是蚊子传播病毒和什么登革热这病什么什么的..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7

 

6)Halo effect(附背景资料)fficeffice" />

V1 jill88630 v35

有一篇讲halo effect,(当时怎么也没明白啥意思,满脑子都是beyonce那首歌,I can see your halo….)文中给的解释是:perceive a positive quality of one thing by perceive a positive quality of related thing… 第一段举了个例子,没出题好像。第二段说很多公司用formulaassess企业表现而得出很多企业都是良好运营的,但作者观点是不应该用formula, 因为performance不是这样能体现的,而是应该跟competitor比较。还有第三段,不太记得了不好意思。

V2  stellar1017V30

第三篇是讲公司的一种效应,叫halo effect,说人们倾向于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评价公司,如果利润高,情况好,股票又涨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公司什么都好,文化很vibrate,员工得到了很好的激励之类的,而相同的公司如果表现的没那么好了,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公司什么都不行了。 第二段讲的是商业书籍中最畅销的就是那种告诉人们只要遵从于一定的步骤就可以使公司成功的书,可是这些书里的案例的来源并不足以可信,他们只是让那些成功的公司看上去似乎遵循了相同的步骤罢了。。。后面好像是讲这个现象和halo effect的关系,不记得了。。。 第三段就开始说一个企业的情况不仅仅取决于他本身还取决于相对的大环境,举了个美国破产的汽车企业,说和80年代他们出产的汽车比起来商品好了很多,但由于亚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而破产了,最后说遵从那个所谓的步骤就能成功是不现实的,企业必须要承担风险才有可能成功

V3  clarawang  V38

1 人们用halo effect,去评价一个公司的策略好不好。这个方法不一定对。如果利润高,情况好,股票涨这个公司肯定就很好,员工也好,环境也好什么都好。这个公司以后利润低了,股票跌了,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公司什么都不行了。其实可能这个公司还是一样的

                      第二段一本最畅销的商业方面的书说只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企业就可以成功,后面就说这个书不对。(后面的忘记了但是后面的有考题,请牛牛补充)

                      第三段 一个企业的成功还要看他的竞争者。举例子说一个美国的汽车后来比以前的质量什么都好,但是最后还是破产了,因为亚洲的竞争对手更好。所以企业要想成功要承担风险(这句话不太懂?)

V4  damienby

第一段稍微介绍了这个HALOEFFECT,就是好的更好,不好的更不好,

第二段说了一些书。但是其实这些书是recommendstrategy其实是因为公司好才好的,也就是说第二段在否认。

第三段开段就提出了要建立在Consumption上(好像是),反正转折很强烈。

 

背景资料 感谢maggieren900提供

Halo Effect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他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他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The most pervasive delusion is the Halo Effect. When a company's sales and profits are up, people often conclude that it has a brilliant strategy, a visionary leader, capable employees, and a superb corporate culture. When performance falters, they conclude that the strategy was wrong, the leader became arrogant, the people were complacent, and the culture was stagnant. In fact, little may have changed -- company performance creates a Halo that shapes the way we perceive strategy, leadership, people, culture, and more.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8

 

7)FTA(附背景资料)fficeffice" />

V1  stellar1017V30

一篇国际间Trade system的变更现象,更强调国与国之间的interaction,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什么贸易协定,貌似叫FTA,还有一个是欧洲联盟的1992年的一个ACT,都旨在消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加速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的流动,可是它们又有不同,好像是和什么保护主义有关,大概是说前者是要消除美国的保护主义,而欧洲的那个并没有很保护主义的。。。没怎么看明白,最后说,无论如何它们都推进了贸易的改革和发现了不少问题。。。

V2 clarawang  V38

第一篇阅读讲企业通过'phycial difference"来决定去哪个国家发展,一般都去比较差距较小的国家。因为。。。。。然后说这个其实不对,然后举一个加拿大公司到美国发展的例子。然后对这个分析

V3  myc_815

说除了跨国企业,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是改善当今经济环境的重要因素,举了两个组织,一个欧洲的,一个美国的in 1992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8

 

8)美国南部的黑人问题fficeffice" />

V1  stellar1017V30

还有一篇是讲civil war之后美国南部黑人的

先提出两派不同的观点,第一个人说战后南部黑人在经济收入上有很大的提高,第二个人说其实还是受剥削之类的。。

然后作者说前两者都没有从南部黑人拥有的地产的数量变化这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说战后黑人地产的数量也是根据地区的不同而变化的,肯塔基等州的黑人地产增加得非常快,相比之下哥伦比亚地区的黑人地产就增长得不那么快了,但是总数collective value还是很惊人的。

V2  polariszhang

1.      why during 18XX-19XX 期间African American没有从南方大量迁徙到北方的原因。

第一段: although 美国黑人从法律上已经独立了,也挣脱了以前的种种束缚,但是在18XX-19XX年,很少黑人从南方去北方工作。 Some historian 认为这个是因为南方的黑人不知道北方有工作机会造成的。

第二段:反驳some historian的观点。其实南方黑人是知道的。有举例,不过忘记。。。然后讲真正原因是在first war 期间南方出台了一个法律禁止黑人从南方去北方工作,该法律是担心南方劳动力的short of supply而制定。后面南方黑人能够正好填补北方劳动力由于欧洲移民减少的短缺。

问题1:主旨题。我选的是 contradict an exlanation of why…南方黑人没有在18XX-19Xx去北方。

问题2.有问到黑人不能去南方的真正原因。 选因为 first war 期间出台的法律。

还有2个细节题。文章不难。

V3  myc_815

讲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大迁移,好像就一段,记不清了

说迁移之前南方的黑奴几乎没有就业机会,有学者认为是当时没有给黑人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然后作者说这是扯蛋,后来到北方就业的迁移就是证明。而且黑人在迁移前就已经消息灵通,然后当南方出台一个法案想来阻止(好像是)黑人北漂以保存当地的劳动力供应(labor force supply),但似乎走的更多了。然后说黑人到了北方迅速占领了原来被欧洲人占领的工作岗位。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8

 

9)乌龟的听觉(附考古)

V1  stellar1017 (V30)

第四篇是讲乌龟能不能听见空气传播的声音

第一段,历史上两个人关于乌龟是不是聋子的研究,做了实验,把乌龟放一桌子上然后桌上的铃铛响了,乌龟有反应,可是别的桌上的铃铛响乌龟没反应,所以这个人就觉得乌龟是通过桌子传振而感觉到了所以才有反应,所以他们听是通过皮肤的触觉

第二段,现代的新研究发现,直接敲龟壳他们也有反应,所以觉得不是皮肤传播而是通过骨头传播的声音他们就能听到

第三段,解释为什么乌龟不能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的原因,因为他们的eardrum和人类的不一样,人类的很薄,他们的很厚,所以基本上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是无法通过耳鼓感知到的,而通过骨头则可以,因为这样就先到达了中耳和内耳,让乌龟听到了声音

V2  damienby

先介绍几个实验,然后最后说乌龟的听力是through bone, not air borne的。

V3  myc_815

一段说大多人都认为乌龟是聋子,听不见声音,结果有个A人做个试验通过打铃或吹哨子(好像是,记不清了)来训练乌龟吃饭;然后K人反驳,说乌龟实际听不见,是玲放在了桌子上,乌龟感觉到了震动,当放到空中(air-bell)打铃时,实际还是聋子。后来又有一批人研究出了乌龟能听到一些low vibrant sound.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没弄清是怎么听见的。         这段有题,问假如K发现乌龟还能听到air-bell时会得出何种结论,我选的是则乌龟能听见声音,E项是断定乌龟不是靠桌子上的震动来感知的。

 二段说又有个人觉得K的结论也不对,因为乌龟的四肢组织肥厚,应该不容易感到震动,他做了个试验,把振动器放在龟壳上,发现乌龟反映很明感,立即缩入龟壳,于是他认为是乌龟听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效果不同,难怪乌龟只能听到low vibrant sound. 在空气中声音被抵消掉很多,传到乌龟耳朵里就微乎其微

 三段说乌龟为什么会这样呢,解释说他耳朵构造eardrum与人类不一样,人比较薄,但它的要厚,所以空气传播的声音乌龟不容易听到,(有考题)但是声音在龟壳中传播乌龟就能听到,因为sound will reach the inner and middle passage of ear before reaching the eardrum,而龟壳正好连接着中耳那一部分,所以它能够听见声音。


考古

V1

第一段说A很早以前做实验,说乌龟可以一吹口哨就走开,摇铃就跑到食物边上来。然后B在最近说不对,因为他做了个实验,说什么把乌龟放在一张桌子上,好象是叫他一下(总之是发点声响),他就回头,但是如果在另一张桌子上叫他,他就不搭理你,所以这个B就推测了,乌龟实际上是靠他的脚和皮肤感觉到了桌子的震动,而不是听到了。

第二段说最近的研究又发现了什么什么,记不太清楚了。(总之反驳了B的观点,因为乌龟的腿和皮肤都太厚,根本就很难感觉震动)

第三段解释,实际上乌龟是通过骨头来感觉的,(好象这里还举了个例子说你要是在他的龟壳上发声,他就动静很大;要是在他的腿上接触的面上制造震动,他仍然不太搭理)。然后说人的耳朵的骨膜比较薄,适合感受空气中的震动;但是乌龟的很厚,根本听不到,所以当发声时,乌龟实际上更容易通过他的龟壳传进去而且比通过鼓膜传进去要先到达。

V2

第一段:乌龟耳朵不好使,听不见 (theme),supporting details:有K的试验,乌龟在桌子上,铃响,乌龟的反应是认为是桌上的铃在响而不是离的远的另一桌的铃在响。但后来发现不是听到了,而是皮肤感觉到了。(这里有题,因为是旧观点。)。

第二段:反驳第一段观点,说乌龟能听见(第二个theme,也是ETS主theme),supporting detail:又有个人,叫做B。B的研究也发现不是听到,是乌龟皮肤感觉到了,但是B没有就此为止,B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是通过骨头传的。以前用铃,这回用别的。 然后还用frequency一样的两种东西刺激乌龟,乌龟能分辨其中一个。得出结论是 bone transmission 而非 air vibration, 驳斥了由皮肤传导的说法。(Question 1。说明2个实验结论的区别,新观点)

第三段:说了乌龟的耳鼓和人耳的区别,乌龟的耳鼓厚(evidence)。因为乌龟的耳膜比较floopy而造成其听不到的。supporting detail:什么样的声音能直接到达乌龟的inner or middle without hit the eardrum。。。实际上乌龟是通过骨头来感觉的,(好象这里还举了个例子说你要是在他的龟壳上发声,他就动静很大;要是在他的腿上接触的面上制造震动,他仍然不太搭理)。然后说人的耳朵的骨膜比较薄,适合感受空气中的震动;但是乌龟的很厚,根本听不到,所以当发声时,乌龟实际上更容易通过他的龟壳传进去而且比通过鼓膜传进去要先到达(Question 2)。

Question 1:如果K试验里乌龟的反应相反(反驳旧观点,确认新观点),会得出什么结论?

备选答案:Bone transmission 而非 air vibration, 驳斥了由皮肤传导的说法.(说明2个实验结论的区别)

Question 2: 关于乌龟耳膜的特征,定位在第3段。

备选答案:乌龟实际上更容易通过他的龟壳传进去而且比通过鼓膜传进去要先到达

Question 3:期待牛牛补充,我估计肯定有作者观点题目,因为基金作者说到的都是supporting details。

V3 (不长不短)

第一段说有科学家A认为乌龟不是deaf的,通过一个试验。科学家B认为乌龟对a的反映不是因为听见是因为皮肤感应。乌龟耳朵不好使,听不见,有K的试验,乌龟在桌子上,铃响,乌龟的反应是认为是桌上的铃在响而不是离的远的另一桌的铃在响。好像是乌龟的脚感应到了什么的的。L和B的试验,。。。有题,问如果K试验里乌龟的反应相反,会得出什么结论。

第二段反驳,说也不是因为皮肤感应,放在龟壳上就对c有反映对a没反映。说乌龟能听见,有个人试验,说以前用铃,这回用别的。然后还用frequency一样的两种东西刺激乌龟,乌龟能分辨其中一个。

第三段讲乌龟接受a不是像人的耳朵一样,a是直接进入middle and inter ears。说乌龟的耳鼓和人不一样,乌龟的耳鼓厚。什么样的声音能直接到达乌龟的inner or middle without hit the eardrum,inner什么的好像是耳膜,这有题。有几个词bone 什么的,还一个audio什么的,看见了能认识,现在想不起来了。就是揭示解释乌龟到底能不能听见。

V4

第1段先讲了某人的实验, 把乌龟放在桌子上,说明敲桌子乌龟有反映,但是在空中拍手乌龟听不到,由此得出结论乌龟是靠皮肤来感觉震动来作出RESPONSE的.

第2段说了另外一个人的实验,敲乌龟壳它会回头(那乌龟真惨啊), 得出结论是 bone transmission 而非 air vibration, 驳斥了由皮肤传导的说法.(这里有考题说明2个实验结论的区别)

最后一段是说原因, 是因为乌龟的耳膜比较floopy而造成其听不到的.

V5

第一段说A很早以前做实验,说乌龟可以一吹口哨就走开,摇铃就跑到食物边上来。然后B在最近说不对,因为他做了个实验,说什么把乌龟放在一张桌子上,好象是叫他一下(总之是发点声响),他就回头,但是如果在另一张桌子上叫他,他就不搭理你,所以这个B就推测了,乌龟实际上是靠他的脚和皮肤感觉到了桌子的震动,而不是听到了。

第二段说最近的研究又发现了什么什么,记不太清楚了。(总之反驳了B的观点,因为乌龟的腿和皮肤都太厚,根本就很难感觉震动)

第三段解释,实际上乌龟是通过骨头来感觉的,(好象这里还举了个例子说你要是在他的龟壳上发声,他就动静很大;要是在他的腿上接触的面上制造震动,他仍然不太搭理)。然后说人的耳朵的骨膜比较薄,适合感受空气中的震动;但是乌龟的很厚,根本听不到,所以当发声时,乌龟实际上更容易通过他的龟壳传进去而且比通过鼓膜传进去要先到达(考点)。

考题:

1. Bone transmission 而非 air vibration, 驳斥了由皮肤传导的说法.(这里有考题说明2个实验结论的区别)

2. 乌龟实际上更容易通过他的龟壳传进去而且比通过鼓膜传进去要先到达(考点)。

3.有题,问如果K试验里乌龟的反应相反,会得出什么结论。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9

 

10)Intellectual laws

V1  polariszhang

2.Intellectual laws(知识产权保护法)也存在于indigenous tribes

长。3段 2屏。但不难。

第一段: 提出传统观点。认为IP laws 不存在于 native American tribes. 还提到 contemporary IP laws have 4 factors.不过没有出题点

第二段: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view is misleading. 因为它和XX record提供的证据矛盾(考点)。 XX record 显示indigenous people有regulate and protect those rights – such as titles, property names..etc. Even in some trbutes,举例K部落,对于某些咚咚的保护more than titles.

第三段:(有很多考点)讲其实 indigenous tribes 越来越多的用contemporary IP laws来保护他们的权利。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不用law,而是这些law is too narrow in scope to protect rights of indigenous tribes(考点). 然后说indigenous tribes 保护的咚咚更加注重underlying value, 而contempoary laws 只是注重certain aspect. (考点).

一个主旨题。3个细节,2个在第3段。




11)沙丘(附考古+背景资料)

V1  polariszhang

   恶难。4段2屏。全是不认识的单词。关于sand dune(沙丘)。有4题。我就灾在这片文章上了。

V2 clarawang  (V38)

   我的第二篇让我痛恨的阅读时关于沙丘的说它boom 和sound。很长,没看进去


考古

V1

变态的 讲 sand dune的题,文章结构其实比较简单的,但是细节和题目比较难搞

第一段讲 sand dune的成因 和 移动都已经被研究透了。接着两段就分别讲了这两个方面。后面就开始杀出来一段解释说 为什么sand dune会发出声音还没有被研究透。最后作者说 可能跟 湿度有关系,最后得一段里面还比较了海边的sand dune与沙漠(记不清了)发声音的不同。

V2

讲sand的locomotiond与booming effect.有讲一般的飞砂,沙漠的砂,跟海边的砂.还讲了砂会唱歌

谈到沙丘的形成。第一段谈沙丘的形成原因与过程, sand被风吹后,被挡住,停留在某地stagnate后就形成沙丘。第二段谈沙丘的流动(34 or 43度就会流动)。好像还讲到流沙什么的(drift sand) 这里有题问到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答案是 drift sand何时发生是难以预测的。第三段比较了seashore 与 desert的沙丘。虽然dryer condition很重要,但也是需要有水份的,moisture.
关键词:Saltation(geology) the leaping movement of sand or soil particles as they are transported in a fluid medium over an uneven surface booming(发出声响)temperamental
有primary purpose 题:describe the exisiting knowledge

V3

一篇沙丘的文章,前面说沙丘形成和移动的研究已经成熟.但沙丘发声的原因还没定论,提出一个假设,和湿度有关.问题有沙丘的形成(几句话排序题),本文的结构等.

V4

沙丘,这片文章细节很重要,第二三段要仔细看。讲的是是山丘的形成、移动以及山丘的轰鸣声的形成条件。
    1、沙丘的形成,先说沙丘的形成原理及容易理解什么的,然后说有一种现象却很难解释,下面接着说确实很难解释什么的。最triky的题目使给了五句话让排列顺序,说明沙丘形成的先后顺序

2、沙丘移动,locomotion已经被充分了解,但是有时沙丘会sound还是个谜,只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以解释一些东东不能解释一些东东

[版本六]第一篇: 没看懂。反正就是砂子,还有sound,slip什么的,说sound跟湿度有关。

而且说科学家不能解释有些sand sound,有些不。

题目很烦,除了一个主题题,答案是:discuss available knowledge,

剩下的都是infer什么的。不记得了。

V5

第一段:谈沙丘的形成原因与过程。 sand被风吹后,被挡住,停留在某地stagnate(沉滞)后就形成沙丘。

第二段:谈沙丘的移动locomotion (34 or 43度就会移动)。移动已经被充分了解,但是有时沙丘会sound还是个谜,只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以解释一些东东不能解释一些东东。好像还讲到流沙什么的(drift sand) [问题一]

第三段:比较了seashore与desert的沙丘。虽然dryer condition很重要,但也是需要有水份的(moisture).

问题一: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答案:drift sand何时发生是难以预测的。】

问题二:primary purpose题。【答案:describ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问题三:沙丘的形成 (最tricky的题目,给了五句话让排列顺序,说明沙丘形成的先后顺序)

关键词:Saltation(跳跃)(geology) the leaping movement of sand or soil particles(颗粒) as they are transported in a fluid medium over an uneven(不平坦的) surface booming(发出声响)temperamental(喜怒无常的)


背景知识

大家可参考http://www.chariho.k12.ri.us/curriculum/MISmart/ocean/sand5.htm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9

 

12)保险策略(附考古)

V1  Bless_all

讲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保险策略,避免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赔付风险,也就是分散风险吧。。。

文章不长,两段,

(1)细节题:关于新推出的保险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我选的是:投资者买新的保险同时,也买老的保险

(1)       主题:两个比较纠结,一个说投资者和保险公司通过这个新的投资方式能够得到好处;另一个说保险公司利用这个新的保险品种,能够分散风险

偶选的后者


考古

V1

P1  保险公司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会有较大的冲击,因为没有自然灾害没啥,一旦有了则要大量陪保费。于是保险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冲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发行自然灾害债券。这种债券和传统的债券相比:一是它同样收取本金(principle),二是在没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这种债券的收益率比传统债券高很多,但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那么这些债券的投资人的本金将部分或者全部无法返还。保险公司则直接用这些钱offset了他对投保人的赔付

P2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段介绍的这种债券,(出题点:第二段的作用,我选了:用一个hypothesis case来说明第一段的内容)说是如果某个地方发成了龙卷风,则保险公司会根据约定,将它发放的自然灾害债券的本金全部用于向它的保户发放赔偿金;但是在没有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它的保户的保费也将和灾害债券一起投资,使投资者获取高额的收益。这就形成了对冲,保险公司将风险转嫁给了大众投资者(出题点:可以从文中推出什么,我选了:保险公司将风险进行转嫁)

有个问说哪个选项是错的还是哪个选项是保险公司反对的我选了一个那些风险被转移到了a few people上,因为文章中说的是many people,不知道对不对

V2

保险公司的对冲战略(40行左右,1屏不到,2段)
第一段:
保险公司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会有较大的冲击,因为没有自然灾害没啥,一旦有了则要大量陪保费。于是保险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冲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发行自然灾害债券。这种债券和传统的债券相比:一是它同样收取本金(principle),二是在没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这种债券的收益率比传统债券高很多,但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那么这些债券的投资人的本金将部分或者全部无法返还。
第二段:
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段介绍的这种债券,(出题点:第二段的作用,我选了:用一个hyphosis case来说明第一段的内容)说是如果某个地方发成了龙卷风,则保险公司会根据约定,将它发放的自然灾害债券的本金全部用于向它的保户发放赔偿金;但是在没有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它的保户的保费也将和灾害债券一起投资,使投资者获取高额的收益。这就形成了对冲,保险公司将风险转嫁给了大众投资者(出题点:可以从文中推出什么,我选了:保险公司将风险进行转




13)欧洲妇女地位(附考古)

V1  Bless_all

是有关欧洲妇女地位的研究,主要说的是一个学者的作品


考古

V1

文章主要是为了反对一个叫ND的史学家的观点。

第一段写了ND的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女性往往都是由男性作为她们的法律上的监护人,(像中国封建社会一样)出嫁前父亲监护,出嫁后丈夫监护。

但是作者认为ND是不对的,原因之一:ND 描述的是古罗马法律的部分,但是古罗马法律对欧洲中世纪的影响是很小的(negligible)(这里有个细节题)。

原因之二:没有参考法律史学家的论述,比如某某和某某的论述。而在这些法律史学家的论述里我们没有看到ND提出的那种系统。作者认为如果事实真如ND所述,则必然会在法律文件中体现出来 (reflected in documents).而法律文件中没有体现这种做法,所以作者认为ND所说的那种做法至少是不成系统的。

V2

2段 两个人的观点,第二个(地位有改变)驳斥第一个

V2

P1:中世纪以来欧洲妇女地位如何改变。结构清晰,第一句引出话题(有考题, 问你首句作用),先写一位女社会学家的看法被普遍认可,由于education啊,political的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论从经济上,社会地位上还是其它方面,从财产控制权等等之类来看中世纪妇女地位没有提高;在家庭和社会里仍然受压迫.

P2:反对,有改变,然后就是另一个作家站出来霹雳啪啦的说不是这样,认为女性在宗教方面有了很多进步,发表了一些宗教的文章. 尽管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还是其它方面没有明显改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得以self expression(有考题),这主要体现在其宗教信仰和其它一些方面(大概就是说他们能够有一些独立选择权得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吧)。他们的religious 对他们的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有题问religious具体在哪方面有影响,选self-expression那个)文章很短,大概 2/3屏幕吧,我的理解是作者并没有明显表明支持哪位arguer观点的态度。(可能会考到)

考题:

Q1. 有题问religious具体在哪方面有影响,选self-expression那个

Q2. 尽管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还是其它方面没有明显改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得以self expression(有考题)

Q3. 第一句引出话题(有考题, 问你首句作用)

Q4. 我的理解是作者并没有明显表明支持哪位arguer观点的态度。(可能会考到)

V3

P1开头说说文艺复兴(括号说明从几世纪到几世纪)女性的地位在几个方面得到了提高。

接着说说一个著名的女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其实女性的地位还是有很多问题,例如什么家里的父权之类的。

P2然后说有好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女的说的不对。举例说明其实女性地位在很多方面还是有所提高的。

V4

P1 某某一个学者觉得 欧洲文艺复兴改变了妇女的程度 不好与改变男人的相比 也就是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然后人们都觉得这个论调是对的 

P2 有个学者反对了 说其实还是change little 又举了小例子证明下

V5

还一篇是讲妇女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开头将一个女文人认为妇女在文艺复兴期间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改观。however,另外一些人发现她的观点是错误的,妇女的地位改变虽然微小但是还是有的,然后列举了1.2.3.。。。这篇文章十分简单,只要认真读,回文章定位铁定没问题,说白了就是送分题.好像有两个细节题,跟family决定妇女的工作有关,答案我记不得了,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文章我没读进去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9

 

14)国家产品的转型

V1  Bless_all

有关一个国家产品转型的研究,

1、提出了个经济学原理,

   2、两个兄弟,通过将行业产品分组,凡是关联度大的,就近,关键度小的,距离就大,网络研究,验证这个原理

   3、后来又有个兄弟,也这样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问题1:有个问类比的,以下哪种方法跟第二段中那两个兄弟用的方法类似

问题2:哪类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型

V2  cytlc1978(V33)

有一篇:第一段说发展中国家的通常只依赖一个产业而没有能力发展其他新产业,然后用一句话简述原因。有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一种“factors of…”的理论,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factors的缺失造成无法发展新的产业。

第二段说有两个人认为factors与无法发展新的产业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他们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通过观察62个城市的775个细分产业,找到了一些联系。是说产业更容易在与其相近的新产业获得成功。

第三段说为了更好的制造这个模型,这两个人请了一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用模拟网络的形式制作了这个模型“node of…”。具体就是每个node表示一种产业,node之间的距离表示产业类型是否相近。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机械产业、石油产业还有一个其他的产业。离它们远一些的就是服装、纺织等产业。最边远的是咖啡等比较独特的产业。好像不同产业的范围还用不同颜色标出来了。

具体题目记不住了,但有2-3道出在第三段了。这段内容大家好好读读,我的理解可能会有所偏差。




15)美国的房产

V1  cytlc1978(V33)

另一篇:第一段:说美国有个地方的房价增长速度超过了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本来以前都是人跟着工作走,哪里收入高去哪里。但是现在即使这边收入高也吸引不到工人,因为房价高。

第二段:说政府以前建廉租房(好像是这个意思)给买不起房子的人居住,1970年大概有30万个这样的units,但是最近这样的units越来越少,到了也不哪年变成15个了,其他的都回归市场价了。

第三段:政府不管房子的问题了,企业就只好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企业用各种补贴方式来使员工能够住得起房子。然后说虽然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但是和什么东西相比还是划得来的(最后这点有些想不起来了)。

题目:1、问如果政府继续不理房子的问题,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我选了会继续增加住房补贴方面的支出。有80%的把握。

2、题目不记得了,但是这道题出在第一段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3 10:49

 

16)企业利润与员工工资

V1  cytlc1978(V33)

还有一篇:好像是说有些人同意怎么怎么样,认为这么做只会影响企业利润而不会降低员工工资,但是后文对其进行了反驳,还说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本国员工工资下降、还会导致其他周边国家工资下降。这是我第四篇阅读,做到最后时间太紧,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连文章带题给做完了,看的不是很细。

题目:1、问如果作者再接下去写一段,主要内容会是什么。




17)人猿头骨

V1断肠人在刷牙

一段:一群科学家在某地unveil了一个头骨之类的,是一个类人猿的,检验了其年代后这个新发现极大地震惊了考古学界,然后是两样东西发现的时间进行对比,推翻了一个以前一直流行的观点。

二段:说给这个头骨分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首先提出了一个方案,说这个头骨可能属于homo genus的, 因为这个头骨有一些 homo genus(应该是某种huminid)的特点,但随即又转折了,说这个头骨又同时有hg不具备的特点,因此最后还是不属于hg的。

三段:提出一个成功的分类方案,这个头骨是属于另一个homo sa(反正和二段那个不同)的。给了一些evidence来support。还提出了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某些动物的身体的某部分会变小以适应环境,以此来解释这个头骨为什么比较小。这让科学家们意识到人类也会有动物的这种适应性。




18)夏威夷岛链

V1断肠人在刷牙

丧尽天良的夏威夷岛链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提供一些信息片段看能不能考古。molten rocks, 环太平洋island chains;从北纬二十七度移到北纬十九度;见鬼了想不起来了,还讲了对这个岛链的形成的猜测。很长很长很丑很丑的文章,通篇全都是专业词汇,哎,同学们去搜一下相关的资料吧,以防万一啊!!!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7 09:53

 

36)妇女出去工作(附考古)... 14fficeffice" />

37)Pine TreeAlder. 15

38)火山... 15

 

 

39)蛙类的DNA问题(附考古)... 16

 

 

40) activity-driven  vs result driven(附考古)... 17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7 09:53

 

36)妇女出去工作(附考古)

V1 zxm1988

说的是一开始认为woman出来工作的原因有:以前的工作经验,家庭生活压力,m……,还有些别的原因忘了…… 。不是因为社会对她们出来工作的态度改变了(前面那个m……我做题的时候一开始把他和这个态度有点混,请注意)。然后说研究了70年代的两个时间段,说这时候woman出来工作的多了,但是(又列了上面的一些原因,好像不全一样,注意)这些原因不能够完全解释这种woman出来工作的增长。然后又说了一个别的原因来……忘了,举了个例子,说为什么一些45岁出来干活的,以前40岁的时候不出来干活,把这个原因也否定了。最后说社会态度还是影响到她们出来工作。题目主要就是这几个原因绕来绕去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几十年代,妇女开始出来工作的越来越多了.一些sociologist认为是由于工作机会,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原因造成的.但是不是人们对妇女的态度造成的.具体说明了这些原因如何改变.比如说是over secondary school教育的妇女越来越多了.....但是这些说明不了为什么40岁的妇女在70年比75 年不容易找到工作,而45岁的妇女在70年比75 年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还是人们对妇女态度改变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有什么关系吗)
题1:社会学家认为除了那个原因造成妇女就业的越来越多?
题2:雇主对妇女的态度

V2

妇女在70年代的时候为什么进入社会工作的比较多。主流观点认为妇女进入职场的人数增加得很快是因为婚姻地位的改变,以前有工作的经历,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因素——但是没有提到社会接受度。然后说一个对于当时妇女的研究的确是反映了比如教育程度、婚姻地位等因素的改变。但是作者认为这些因素不能很好的解释妇女进入职场的人数增加得很快。他的观点就是社会接受度:包括家庭成员的接受妇女自己的接受等才是重要因素。
题目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作者所提到的妇女进入社会工作的原因:
A、过去工作经历;
B、教育程度;
C、婚姻地位的改变;
D、经济条件的影响;
E、当时经济增长的速度(social acceptance。我选了E。
补充以下题目1,E选项中说是social acceptance. 呵呵,还是选E。
题目2:主题题,问这片文章主要是讲什么。
题目3:问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也就是我引号里面的话)“然后说一个对于当时妇女的研究的确是反映了比如教育程度、婚姻地位等因素的改变”

V3

说女人在1750年到1790年为什么为什么回去工作,先说老观念可是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女人1750年回去那么多  然后又说了一个新一点的

最后说两个都不对,应该是什么什么的原因 好像有女人的地位家庭和社会观念 根据最后一句话出了个exception  选经济那个没提到

V4

第一段先讲某学者assumes that 某个年代某地方妇女重新成为社会劳动力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educational,等等,但是唯独不是因为。。。(忘了),第二段只记得讲第一段的解释不能解释某一段时间关于妇女成为劳动力的原因。

V5

主流观点认为妇女进入职场的人数增加得很快是因为婚姻地位的改变,教育程度等因素而不是社会接受度,然后说一个study研究了一些因素,比如教育程度,婚姻么的(但没有包括社会接受度) 作者认为这些因素不能解释妇女进入职场的人数增加得很快,他的观点就是社会接受度,包括家庭成员的接受,妇女自己的接受等才是重要因素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7 09:53

 

37)Pine Tree和Alder

V1by  icy421

Pin tree 和 Adle(忘记怎么拼)的植物<但最主要再讲A这个植物>   有三段....

第一段说:这个植物在哪里....(忘了)

第二段说:讨论了一下它如何移到B的一个地方,它为什么会在B可以持续存活呢?

第三段说:经过火灾后他可以继续的从这个无法生长植物的地方生长,生长的地方弟特性

<有一题问说火灾后P和A的数量会如何?>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还有一个题目是什么 pine和alder的 好像这个alder更容易活 说什么欧洲森林什么的 对于气候的影响 我记得有一个词 什么 climatic swift

题目有问 alder的特点 还有一个说 殖民 用这个词形容alder 问意思是什么 还有一个问 alder和pine一起的话会如何

说实话开始我以为alder是个人 到后来才发现是个别的东西

文章还怒长 我记得有4段

V2

补充下pine和alder这篇  说是alder容易活  先是认为气候的影响  后来观察英国的ALDER否定了这个观点原因说是alder更能适应什么恶劣的环境(有考点)  还有一点就是alder比较适应潮湿的气候  但是为什么能在干燥的气候能存活  因为人类放火后使得土层怎么怎么样  然后土层就变的适合alder生长




38)火山

V2by   jillchenyy

有一篇火山的不是夏威仪, 我按自己的理解说,因为有专业词汇,说旧观点认为火山喷出来的岩浆什么的是从地底层冒上来,把地表撬开了,但是这样的理论基于不断有岩浆补充底下那个岩浆喷出后留下的窟窿. 第2段,实验发现那些喷出来的岩浆的成分(C啊O啊什么的)跟地表岩石和雨水什么接触后的成分很接近,证明不是地下深层上来的.具体真不记得了,抱歉.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是火山,说火山喷发,喷出来一种叫什么"mamgo"的东西(不确定是不是这个词)
 地质学家一直认为M这个东西是在地底下很久了,这个东西一旦喷出来以后,更下面的这个东西会重新填满喷出去的区域。但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火山会继续喷发。大致意思就是这样是不稳定的,火山会继续喷发。然后说,最近研究了一个在火山岩里面的一个晶体,叫"Zinroc"的东西(不确定是不是这个词)。说这里面的氧的含量和在很深的地底下的M的含氧量是不一样的。按照前面的假说,这两个含氧量应该是一样的。而含氧量又和雨水里面的含氧量一致。所以说,那个M喷发出来以后是地表的石头掉下去又形成的新的M。

Question:1、主题题。
Question: 2、在很深的地底下的M会怎么样。一个选项是说那些东西在那里几百万年了,还有一个选项说这个东西没有那个Z什么的,还有一个选项说含氧量不一样。我不确定答案。
   补充:说地下的mamgo怎么了,答“丛地面陷下去的”  (这题很sure)

V2

记得考了一篇阅读:大家都相信,火山爆发之后下面的液体什么的会immediate refill the chamber。但是第二段讲了对一种叫Zinch 还是什么的crystal的氧oxygen做了分析,得出来什么什么rock是固态的,反对了第一段的观点。这篇比较简单。

V3

P 1 提出了一个hypothesis,说什么当一层被molten(融化的)的岩石被喷发出去之后,下面马上就会有岩石补上来~

P 2貌似推翻了该假设,做了一个研究,研究一种类crystal结晶体中oxygen的比例和与可以接触到rain(反正就是在表面上)的岩石的oxygen的比例,得到了一个新的解释。就是说熔岩是由地上面沉下去的补充而成而不是由更下面的补充上来的.这篇文章不长是我做到的第4篇,1屏吧好像就

V4

P1:地下一些类似盆地地方聚集了很多的热熔岩,这些熔岩喷发是引起了火山喷发。一般认为这些熔岩喷出后,新的熔岩会从下面补充进来。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类似的地带就会持续喷发。
P2:通过研究喷发熔岩中Z物质的氧化物含量比率,发现这个比率和地表由雨水和空气作用形成的物质的比率相似。于是推出结论是,岩浆喷发后,地壳便会下沉,下沉的部分熔解在岩浆里,形成新的岩浆喷发出来。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7 09:53

 

39)蛙类的DNA问题(附考古)

V1by  hugbaby[此帖是从太傻网站上找到的,在此表示感谢]

原贴链接:http://bbs.taisha.org/thread-1366944-1-2.html

蛙类DNA修复问题 f和UV exposure的联系等n7 z

 

注:不知道和第25篇是不是同一篇,希望考友确认~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还有一篇是以前机井中没有的,主要说科学家在研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frog数量减少,好像反正是一种动物。科学家假设是因为frog卵细胞中可以修复DNA的酶活性不够,第二段可是做试验,一共选了三种frog,一种frog的卵在经过阳光照射后DNA损伤不大,对应的这种frog在野外的数量也没有显著减少,两外两种frog的卵经过阳光照射后DNA损失大,因为他们修复DNA的酶的活性不如第一个。第三段说科学家分析frog数量减少也有人类破环臭氧层的关系。但是由于没有以前frog卵受阳光照射强度的资料,现在这个假说也没有被完全证实。题目记不清楚了,但看懂了文章之后题比较好做。有一道题问从文章种可以推测出那两种DNA损失大的frog的什么,我选的是他们的DNA损伤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不同。这个拿不准,大家参考下出题点吧。




40) activity-driven  vs result driven(附考古)

V1by  hugbaby[此帖是从太傻网站上找到的,在此表示感谢]

             原贴链接:http://bbs.taisha.org/thread-1366944-1-2.html

公司operation management activity-driven  vs result driven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activity driven 和result driven的decision making 这一篇很简单

很多公司用activity driven,但是成效不是很明显,因为它的投入基本都是long term 体现的。第一段结尾举了一个有投入得到一些回报,但是却与最初目标有些差距的例子。第二段介绍了result driven,说了一下这个方法的优点,能比较快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V2

第一段是说许多cousltant有关active的方法来设定长期目标,战略决策,已经员工培训等等,但是这种情况大概持续2年,就发现没有太大用处了,虽然在对employee的motivaton 和 communication有好处,但并没有让公司得到profit。

第二段开始介绍result-based stratey,它跟第一个战略恰好相反,主要是设定短期的目标,还说了一些优点,总之让许多企业gain profit了。

1 主题体:我选的是evaluate the weakness and merits of each strategy。?

2 还有问哪个选项跟作者第一段的相关:我选的是虽然activity- based strategy 可以给企业一些benefit,但它还是让企业失去了一些main goal。

V3

activity driven 和result driven我的理解是这篇主要提供result导向比activity的好,因为

第一段说activity通常不能达到真正想改进的目标,而是achieve了其它的成就(忠诚度之类的),而且效果存续时间短,

第二段说result导向的好处和比较,因为没有提出任何缺点,加上最后一句话说它通常能直接达到企业想要的目标,

1主题题 是说一种比较好的改善方法(而不是提出各别的优缺点唷,和前人说的不太一样)。

2 另外,这文章有提到"quality control"的例子,用在说明activity导向通常只能达到一些不是重点的目标…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27 15:44

 

41)广告的最终目标(附考古)

V2by   junyang45678(V37)

关于广告的最终目标的观点

P1:先提出了两个观点,1 广告的目的是最终影响了需求,只有达到这个目标的广告才是有效的 2 广告的目标是通过影响中间阶段来影响最终需求,中间阶段也就是那些消费者没有受到广告刺激时到接受广告之后作出消费决策这一阶段。

P2:重点讨论第二种观点,说关于这种观点有很多的广告策略,传统方式是影响通过影响消费者作出决策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来影响最终需求,也就是说还是只有影响了需求才算是有效的广告策略。然后又提出了某人的一个新观点,大概就意思就是,广告的目的是要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某几个特别的因素,只要能对某个因素带来影响就是有效的广告策略,(这里有题,问下面哪个论述时正确的,我选的是广告不一定只有直接影响需求才是有效的)

另外还有一道主旨题


注:不知道和第21篇是不是同一篇,望考友确认。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有种观点认为衡量广告的效果就直接看demand,但另外有人提出,因为在真正有demand之前,还有一些步骤,比如brand awareness之类的东西(营销学里的知识,我的专业就是营销,所以这篇比较对我胃口),所以就有第二种衡量广告的model,文章里好像是说多层模型吧。然后最后有一段里面又出现了一个traditional 的多层模型,云云。我就不是很理解了。

V2

当时传统观点的人为,广告要起作用的话,必须要通过不断影响消费者,促使其购买产品.但是第二个理论认为, 广告其实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出现 “继承”效应 . 就第二个理论,有很多的模型,但是大部分模型都有两个缺陷.

然后某人提出一个东东,认为如何如何, 和传统的”继承”理论有些不一样,然后BLABLA

问题1: 第二种理论支持什么观点: 我的答案是:他们认为广告的效应可以不是直接影响消费者,反正就是类似的话

问题2 :文章主题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30 11:53

 

42)欧洲和美国的树木生长(附考古)

V1by  liuweijia100

欧洲和美国的树生长状态不同,以至于欧洲的insect在欧洲和美国生长情况也不相同

第二段补充:美国树木种类较欧洲多很多。而且生长环境较欧洲相比很宽松,同样的面积上美国树要比欧洲多很多。欧洲的虫子适应能力强,表现为在很小的地理范围能能够generate下来。有一道题根据此处出题。


考古by XYXB[考友已确认考古]

V1

第一段说欧洲和北美的交流一直比较频繁,包括人,动植物。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欧洲的虫到北美发展的比较好,但是反之则不是。

第二段解释原因,一了2个原因,1说北美的树比欧洲的多,欧洲很多种类的树在10000年前就灭绝了。2说欧洲的虫比北美的有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单性繁殖。




43)产品上市前的问卷调查

V1by  liuweijia100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来判定,一个即将上市的产品的销量以及营销策略。内容很好懂,就是问题有点绕。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30 11:54

 

44)品牌的忠诚度(附考古)

V1 by  RBY(V35)

讲brand的。讲了那些忠诚于某个品牌的人一年之后都不会这么忠诚了。原因是现在available的information变多了,人们take chances 的risk 降低了。

 第三段还讲了在otherwise identical的产品里,人们不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某一种产品只因为他的品牌。

1、take chance 被highlight 了,问作者说的take chance是指什么,我选的是买那些unfamiliar 的产品。我记得还有个A选项是讲人们在买产品之前不会去查找关于产品的信息。)

 2、如果现在有几样产品是otherwise identical的,但是其中某个品牌的价格高但是卖的也还很好。问下面哪个原因least 解释了这个现象。

选项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比较少。

        人们比较熟悉这个牌子。

        人们买它主要是因为他附带的售后比较好。

        这个品牌大量进行了推广而其他的牌子没有。


考古by XYXB[考友已确认考古]

V1

第一段  公司花大量的钱在brand上,但研究发现顾客们对brand的吸引少于1年(大概这意思吧)

第二段 一个解释是通讯发达了,顾客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产品的信息,他们会去尝试没有用过的产品(highlight,有题,我选购买不熟悉的产品)

第三段 很多产品是贴牌的,balabala,虽有企业创新,但是顾客balabala(这地方没记全)

V2

第一段,讲说很多公司都很重视品牌的建设,因为他们认为brand recognition很重要,所以会投钱做广告,搞marketing之类的。但是recent的调查表明,很多在去年接受调查时很brand loyal的受访消费者今年已经不再brand loyal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段,说是现在信息爆炸、因特网什么的,所以消费者可以分清很多产品的好坏,不用迷信品牌。他们也很欢迎针对产品质量的试验,降低他们的“chance risk”(好像是这个词,后面还考了这个词的意思,我选的是购买不了解的产品的风险)

第三段,说现在的科技进步,有些高科技产品的区别消费者也分不清,同时,产品越来越趋同。所以虽然厂商可以通过广告强调自己的产品的质量优、与其他产品有区别,但意义不大。

V3

品牌问题,公司大量花前在品牌上,而研究显示大量消费者其实没这么忠诚.(出考点了),后来又说他们都以来杂志什么的来判断.(考点,问一个词什么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本段的同意替换,选:不研究信息清楚就买.

V4

现在的公司经营中越来越发现,brand不管用了,根据调查消费者不受影响了。消费者不是傻子,现在越来越多厂都让企业代工,消费者不会为了brand多掏钱了...  有问marketing 策略的,有问主题的,有问innovation是不是还管用的。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30 11:54

 

45)放牧与种田的关系(附考古)

V1by  kayx0226 (780  V47)

第一段: 经济学家说,庄稼的产量和牛羊的产量是成反比的,因为地要么用来种地要么用来放牧。所以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某个时段的庄家丰收应该同时也带来了牛羊紧缺。然后给了个fact, 说当时牛羊价格特别高,这个更证明了这个理论。

这段主要词汇就是:pasture放牧

第二段/第三段: 作者开始用其他例子来反驳这个理论。首先说当时价格高可能是因为demand的问题。然后又提到了什么庄稼丰收不一定就证明用来种庄稼的地多了,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政府的一个政策。最后还说就算放牧的地少了,也不代表牛羊就一定紧缺了,说当时已经开始用庄稼来喂牛,这样可以在放牧场地不足的情况下保证产量。


考古by XYXB[考友已确认考古]

V1

老观点认为牧业和农业的产出通常成反比(用了invert这个词),然后作者用了三个理由反驳。一个说农业用地和牧业用地通常不兼容,农民伯伯不能因为预计明年农产品能赚钱而在牧业用地上种庄稼。一个说农业产出的增加有可能是高科技务农的结果,不必牺牲牧业需 要的资源。另一个记不清了,好像说农产品的增产反倒能让一部分农产品用作饲料而增加牧业产出。[大牛kayx0226注释: 前面没有错,“一个说农业产出的增加有可能是高科技务农的结果”这个我没有印象有这句话,我记得是政府某个policy. 后面也没有错.]

V2

短篇。 说一历史学家们一直持一个观点,13世纪的英国(好象是英国,晕倒)庄稼和家禽数量是成反比的,因为如果把土地用来种庄稼了,就没有那么牧场养那些动物啦。而这个时候英国庄稼产量增长了很多,所以家禽数量肯定减少啦。还举了个例子,说是羊毛很贵,因为庄稼多阿,所以需要拿来种庄稼的耕地多阿,继而用来养动物的牧场少阿,所以羊毛就少阿,羊毛少所以贵阿。这个时候作者就说啦,这个例子不足以证明庄稼产量高家禽数量就一定下降。他说可以是因为生产方式提高了,(即是说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不是耕地数量。[大牛kayx0226注释: 这个第一段记的很全,都没有错。。。后面两段反驳的不是很全,可以和第一个结合。主旨好像我也考到了,infer我考了很多]

第一题主旨题;
第二题问作者会赞同什么,infer题,不太记得了;

第三题,关于羊毛的一道逻辑题,那里画了黄线,在文章的中间偏上部分,具体题目想不起来啦。

V3

放牧与种庄稼之间的冲突,是否因为农业的增加而使得牧场的面积减少了呢文章较短,作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说明这两者不是这种关系,用的词叫做inverse,当时没怎么理解这个词,觉得有点抽象 [大牛kayx0226注释:"作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说明这两者不是这种关系" 也没有说不是这种关系,(注意有题是说"the author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explaination"我觉得是错误的答案)]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0-30 11:54

 

46)虫子

V1by  fatrui

遇到了一篇关于female 和 male 的一个什么formation的文章 是讲虫虫的 就是说female和male之间的一个关系 第二段有讲到male是怎么样释放某些东西给female的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2 11:46

 

47)鉴定希腊文物的年代(附考古)... 6fficeffice" />

 

 

48)反托拉斯(附考古)... 7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2 11:46

 

47)鉴定希腊文物的年代(附考古)

V1 by  nesta0630

Geochemist根据什么乱七八糟的研究某个东西的年代,第一段给了一个方法,然后说有点问题,后两段分别提出新的方法(貌似)

V2by  gtagta

一篇是鉴定一个Greek statue是否authentic。

V3by   stevelee432

还有一篇是讲确定希腊雕像是否authentic,首先说雕像上有什么marble,可以初步确定什么,但是不完全,因为Thasos的雕像里也有那个marble

然后第二段说道用化学方法检测marble外层有一层钙物质什么什么的,具体的也记不清了

V4by  happyggggg (V34)

雕像的第一段,说出土了个什么雕像,要对雕像进行断代,然后说首先使用了个什么确定,雕像是古代的 首先是因为雕像的石头的不同进行判断,雕像出土的地方,(有道题问道说为什么要说出土地方因为地方虽然没有确定断代,但是可以知道这栋栋是古代的)

第二段好像说的是风化,说雕像外面有曾什么栋栋,然后因为风化钙化了

第三段说道最后用了什么碳进行断代


考古by XYXB   万分感谢og12协助考古并指正我之前整理中的错误   [考友已确认考古]

V1

第一段:博物馆的人怀疑一个叫Kursos (大概这样写)的艺术品(其实是一个statue, marble figure, 就是大理石雕像)不是真品,于是请Geochemical 的人来鉴定。Geochemists先identify从哪来的,什么quarry。但是不能确定,只能初步认为是怎样,但是还是不能确定具体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 (黑体字有题目)

第二段:Geochemists initially 怎么怎么做,好像记得是研究statue表面的那层物质,crust, 以此来鉴别。然后说表面生成的那些物质什么什么不能判断。结果表明那层物质是自然天气条件下形成的而非人造的,所以间接说明它的真实性,但仍然不能追溯它的具体年代。(黑体字有题目)

第三段:Then, geochemist开始辨别crust里的carbon-18 dioxide-12和什么什么的carbon-14对比。发现ratio什么的不一样。 然后就说不能判断具体什么时候的, 就是说不能判断exact age 。。。。However, 可以知道是属于less 什么年代到什么年代,(有题,作用,选能够知道max age和 min age). 最后结论是这个Marble statue是珍品。有一题问文章的结构(organization),明显选:第一段先提出hypothesis,第二三段逐步验证,选项有steps这个词。第二三段的开头明显有Initially怎么做,then怎么做

V2

一个museum的curator鉴别一个什么东西看他是不是赝品,但是因为这个东西的marble现在也存在,不能date back 这个东西的真实年份。

一个叫G的人检查了这个东西,他的表面含有一种东西叫C,但是这种C是经过D的作用,由里面的另一个东西weathering而成的,说明了这个东西不是artificial的。

然后又用另一种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东西不是赝品。

V3

P1:  为了鉴别雕塑的年代,先发现雕塑上有一种物质,p打头的,推断出雕塑的可能是哪个年代的,但是又说,这个是不准的,因为p物质到现在还在被使用(这里出了一道题,问研究p物质说明了什么– 答案猜测,是为了推断出年代)。

P2:  科学家又开始研究雕塑上的其它物质,发现d物质的外面有一层calcitic,是weathering作用形成的,而且d物质和calcitic中的各种元素含量都相同,说明这个雕塑是真品。

P3:  接下去又研究了雕塑碳12碳13,氧16氧18的含量,提到了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of calcitic

有一道文章结构题,我选了先提出一个problem,再给出解决步骤。

有一题问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of calcitic,可以用来determine下面什么?文章定位最后一段,有说根据thickness只能推断出no more than多少年,no less than 多少年,然后有个选项是the maximum and minimum year什么的。

还有一题好像是关于最后一句,科学家最后认定那个什么CLAY是authentic,选项说虽然不能推断出actual age,但可以证明它是真品。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2 11:47

 

48)反托拉斯(附考古)fficeffice" />

V1by  knight08487

美国法律防止公司merger以及垄断,因此得出某个结论,但是文章说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是文章比较简单,结构清楚,不到一屏。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一篇是关于公司多样经营,美国公司由于反垄断法,不能兼并同行业公司,只能多样化发展兼并其它行业公司。欧洲没有反垄断法,但是欧洲公司也采取多样化的兼并方式,所以观点有问题。      

V2

44行,说一种说美国有两种并购,一种叫horizontal merger即同行业并购,另一种叫diversification merger即跨行业并购.1960年以后,前者受美国法律限制(会遭到垄断调查),变的比较少了,而后者成为主流.一般认为,政府调查horizontal merger的动机是antitrust legislation(还是反垄断),并认为成功的通过阻止horizontal merger保护了市场的whole interest.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60-1970,跨行业并购成为了全球并购的主流,即便是在没有过多审查的欧洲和澳洲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加拿大的当局甚至鼓励同行业并购,但该国的并购依然以跨行业并购为主.文章没结论就结束了.

V3

先提出美国1970年代的公司合并出现diversification的现象,在此之前主要的合并形势是horizontal mergers。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执行严厉的反垄断法(即反托拉斯法)。但作者举例说明这两者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举的例子说当时大部分western Europe也是采取diversified merger的形式,而反托拉斯法只是对美国有效(在这里有一道题)。作者更进一步举Canada为例,在加拿大虽然也有反托拉斯法,但执行得非常松散, 而加拿大也是主要采用diversified merger的形式(这里也有一道题)。

V4

学者的研究表明60-70年代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diversification,就是说不再 把业务的中心集中在一个方面,而是多元化了,开始收购其它的本来跟公司业务无关的行业.有人说这是因为反拖拉斯立法的结果.因为60年代起,美国通过立法 来减少不正当的行业竞争,因为有些竞争对行业来说是致命的.

可是最近的学者研究发现,公司进行多元化收购,而不是horizontal 的收购可能和那个立法没关系.然后就举例说明为什么没关系.举了美国的例子,又举了加拿大的例子,加拿大也有类似的立法,可是执行的不严格,加拿大的 diversification merger 也占了很大比重.又举了英国的例子.总之,结论表明diversification可能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和反拖拉斯立法没有太大关系.
(1)主题?  新发现否定了老说法,并购和那个反拖拉斯立法没关系
(2)关于加拿大的下面哪个说法正确.在加拿大虽然也有反托拉斯法,但执行得非常松散, 而加拿大也是主要采用diversified merger的形式
(3)以前人们人为diversification是由什么引起的.因为反拖拉斯立法的结果

4 问举例加拿大、英国的目的(要显示垂直式整合已成为西方 经济的共同特色)

V5

说是大公司多元化经营趋势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政府在60年颁了一条 法律,限制了大公司在其原有行业内扩大规模,垄断经营。但作者指出实际原因不是这样(考了一道目的题),因为6080年代照样有大公司在其行业内有并购 行为,而在其它欧州国家,如英国并没有这样的法例,但多元化经营一样是趋势。在加拿大,有这样的法例,但执行很差(考了一题),大公司也在多元化经营。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2 11:47

V6fficeffice" />

讨论美国公司因为antitrust restriction而不能扩大其core产业(意即必须放弃horizontal merger),就转而发展多角化经营(diversity),也就是vertical merger,前者被antitrust laws seriously challenged,后者则几乎没有被challenged(有考到)。研究指出,这种垂直整合现象不只出现在大公司,也出现在小公司里,且不止在美 国,这已成为西方经济的共同特色,并以加拿大、英国为例,其中英国虽鼓励水平式整合,但境内仍以垂直式整合为主。问举例目的(要显示垂直式整合已成为西方 经济的共同特色)

V7

antitrust law 然后horizontal merge然后举加拿大为例 说明horizontal merge也似乎在别的国家流行 然后好像有分析讲原因(这是其中一个我选的答案问第二段的目的)

V8

美国的很多企业合并的都使用diversification,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的反垄断法不允许企业horizontal merge(我记得是这样的)。于是,美国的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就选择了diversity expand,也就是通过 diversity mergemerge掉不同行业的企业,而法律不许他们把core business弄得太大。 有一句说,小的horizontal merge还可以,大的就不允许,但是对diversification就没有这种限制。(这里有一个考试题目,选不论大小diversification都不被限制)然后就开始另外一段,说加拿大限制也严格,但是执行力很不到位,但是还是走上diversification,还有英国没有反垄断法,但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的走上了diversity expand。因此,作者就此推断,diversity expand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有主题题目,貌似还有一个问举两个国家的例子的问题,定位到就可以了。

V9

P1说美国的很多企业,都无法尽心vertical expand,也就是说无法扩大他们的核心业务,因为美国的反垄断法不允许企业尽心vertical merge。于是,美国的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就选择了diversity expand,也就是通过 diversity mergemerge掉不同行业的企业,由此来扩大business(这里有题目)

P2欧洲的一些企业的发展。欧洲和美国不同的是,欧洲没有反垄断法,但是欧洲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的走上了diversity expand,所有作者就此推断,diversity expand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不是因为反垄断法而被迫选择的。

   1,主题,2diversity mergevertical merge的不同,文章中有提到,diversity merge可以允许large company merge large company,但是vertical expand 不允许

V10

就一段但有点长

托拉斯在美国60-70年代减少了,由于颁布了antitrust law,以防止lessen competition. 所以之后企业更喜欢进行了多元化diversification,并且大企业merge的目标企业也越来越小,因为merge同样大规模的企业有垄断的嫌疑。可是奇怪的是在同样颁布了antitrust law的加拿大,监督很weak,企业也喜欢像美国那样进行多元化,merge小企业。 在鼓励大企业merge大企业和垄断的英国,也出现了和美国加拿大同样的情况。

V11

美国公司在某个时候(年份记不得了) 因为严文规定不准monopoly + horizontal merger, 于是盛行diversification merger 虽然在加拿大取缔的不很严厉 而且在欧洲还鼓励horizontal merger 可是这两个地方也是很流行diversification merger

 

注!!这个月有多篇关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文章,大家在考场上一定要仔细哦,千万别混淆,考完的TX如发现寂静整理错误请务必第一时间通知我,先谢啦。


作者: wydhcuy    时间: 2009-11-9 09:53

good up up up

作者: momiji0626    时间: 2009-11-10 11:30

谢谢分享,很有帮助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11 11:51

 

49) job embeddeness(附考古+近似原文). 68fficeffice" />

 

 

50)社会变迁的认知(附考古)... 70

 

 

51)制造业选址(附原文)... 71

 

 

52)公司股票的内部消息... 72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11 11:51

 

49) job embeddeness(附考古+近似原文)

V1by Bettylee (730)

蛮短的

p1 讲job embedness的三大好处(什么增进交流之类)
p2讲job embedness会导致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说过于投入工作忽略家庭之类。
问了到primary purpose, 还有一道最不能用job embedness的好处来解释的例子

V2by  lcommus(750)

第一段是说以前学者的传统观点认为job embeddment的三个优点(和几经中叙述差不多)
第二段转折,说job embeddment因为1)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而让人得知更多其它工作岗位的信息。 2)因为太专注工作而疏忽家人,造成和家人不合。这两个原因而造成主动离职。
1。考了主题题,有点迷惑的,一个选项说比较2中理论还有个选项说分析job embembeddedment对主动离职的影响.我不记得我选啥了,反正就在这两个之间。
2。说那个最least表述job embeddedment。比较简单。看看哪一个描述和其他4个不一样就好了,很明显。


考古by XYXB[考友已确认考古]

V1

关键字:embeddedness

两段1:先让步,一般认为:satisfactory(员工满意度)还有一个什么因素是员工离职与否的决定因素.然后,转折说embeddedness是另一个决定因素,然后就列举了embeddedness的三个因素

P2:转折,但是embeddedness不仅能够促进员工留住,而且也有可能促进员工离职.然后是列举了两种情况:1)connection使得员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新的工作机会,从而离职;2)embeddedness可能会使得员工在公司和家庭之间产生矛盾.

V2

关于员工跳槽的文章(3大段,超长),解释人们为什么跳槽,先提出解释embeddedness的3个因素,然后有个S还有一个B,(人名的确是S和B!,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提出解释embeddedness的另外2个因素,文章不难,至少没有生词。应该是先提出3个老因素,然后再2个新因素。

关键词:embeddedness in people turnover of job

问题(1)主题题 (2)in order to 题 (3)except细节。

V3

(1)主题题 注意作者TS的语气,有无强转折,强对比等

(2)in order to 题

(3)except细节 (参考:有可能是近似原文里的第三四两段的小列举)

(4)问到哪一个原因最least导致跳槽,答案有

A. the job is required to travel a lot

B. employee joins company’s soccer team

C. employee considers company as his/her community’s big part (JJ作者选)(可参考5段首句)

D. employee feels comfortable working for company, blabla

E. <can’t remember>


近似原文:(经当年的考友鉴定,原文并没有那么长,但是关键的句子下面都包括了)

注:括号内的内容为当年的牛人“八神”的补充

According to Mitchell et al. (2001), job embeddedness represents a broad cluster of ideas that influence an employee's choice to remain in a job, operating like a net or a web in which an individual becomes enmeshed. A person who is highly embedded has many connections within a perceptual life space (Lewin, 1951). Moreover, a person can become enmeshed or embedded in a variety of ways (both on and off the job). The critical aspects of job embeddedness a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job is similar to or fits with the other aspects in their life spac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erson has links to other people or activities, and the ease with which links can be broken--what they would give up if they left. These dimensions are called fit, links and sacrifice. Less concern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any one specific connection, job embeddedness focuses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nectedness (Mitchell et al., 2001).
(介绍工作嵌入度的三个方面:fit (适合), links(联系) and sacrifice(损失)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job embeddedness (Mitchell, Holtom and Lee, 2001), an employee's personal values, career goals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must fit with the larger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demands of his or her immediate job (e.g., job 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In addition, a person will consider how well he or she fits the community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Job embeddedness assumes that the better the fit, the higher the likelihood that an employee will feel professionally and personally tied to the organization.
(讲第一方面----fit(适合),员工的个人价值,职业目标和未来计划必须与公司文化以及他/她个人的工作相一致,也就是fit。员工自己也会考虑自己是否fit其所属团体与环境。越fit,员工越有归属感,越不会跳槽。)
Job embeddedness theory suggests that a number of threads link an employee and his or her family i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financial web that includes work and non-work friends, groups, the community,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y are located.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links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web, the more likely an employee will stay in a job (Mitchell et al., 2001).
(讲第二方面----Link(联系)。与方方面面联系越紧密,员工越愿意留在公司。)(注意这段的小列举)
The concept of sacrifice represents the perceived cost of material or psychological benefits that are forfeited by organizational departure. For example, leaving an organization may induce personal losses (e.g., losing contact with friends, personally relevant projects, or perks). The more an employee will have to give up when leaving, the more difficult it will be to sever employment with the organization (Shaw et al., 1998). Examples include non-portable benefits, like stock options or defined benefit pensions, as well as potential sacrifices incurred through leaving an organization like job stabil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ement (Shaw et al., 1998). Similarly, leaving a community where they are highly involved in local organizations can be difficult for employees.
(讲第三方面----sacrifice(损失)。员工在各方面损失越大,越不愿跳槽)(注意这段的小列举)
One key area where job embeddedness complement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voluntary turnover is community attachment. The model explicitly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both 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influences on the three job embeddedness dimensions. Put differently, each of the three dimensions--fit, links and sacrifice--has 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components, which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2. In two reported tests, Mitchell, Lee and colleagues (Mitchell et al., 2001; Lee et al., 2004) have demonstrated that job embeddedness predicts variance in voluntary turnover over and above job satisfaction.
(讲job embeddedness(工作嵌入度)对理解主动跳槽有一个重要的补充,这就是归属感。Jobembeddness模型认为组织(偏公)和社团(偏私)对job embeddedness的三个方面------fit, links and sacrifice都有影响。模型作者认为:在预测员工“主动跳槽”方面,job embeddedness比job satisfaction更有优势。)
To date, job embeddedness has been tested in the hospital, grocery and banking industries. To extend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model, we propose to test it across multiple, diverse industries. Thus,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replicate Mitchell et al.'s findings:

Hypothesis 1: Job embeddednes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oluntary turnover (主动跳槽).
(工作嵌入度越高,员工越不愿跳槽. Job embeddedness 和 turnover是 反比关系)
Hypothesis 2: Job embeddedness improves the prediction of voluntary turnover above and beyond that accounted for by job satisfaction(工作满意度).

(job embeddedness工作嵌入度的大小,对员工跳槽的影响要超过job satisfaction工作满意度大小对员工跳槽的影响。)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11 11:52

 

51)制造业选址(附原文)fficeffice" />

V1by amumu

P1:制造业企业通常选择厂址时,以Cost作为考虑要素,但是Cost通常会受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等等的影响,因此并不是一个好的考虑要素。
P2
:但是,选择不同的厂址,可能会提供不同的competitive advance。这个advance来自于当地的人力资源的skillness的情况。因此不同的厂址location会让企业获得不同的workforce skillness
1)文章认为企业考虑自己的exchange rate最应该考虑什么因素?(这个exchange rate我在文章里面找不到,就认为是第二段的观点去选了需要考虑skillness”
2)作者认为location可以有什么作用?(我选的是"slight competitive advance"。基本上是复述P2开头的那句话)
3)主题题。

 原文 出自GWD

Manufacturing site 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deployment of a firm’s production resources, but one that is usually given only limited attention. Decisions about location are often based purely on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at trade off transportation cost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other cost-based variables. This practice, however, can lead to suboptimal results, as decision-makers tend to focus only on easily quantifiable factors. A further disadvantage of strictly cost-based methods is that they tend to focus on cost advantage factors, which are often transitory Government regulations, tax systems, and exchange rates can quickly change. Strategies based on such parameters may eventually be rendered obsolete by the very factors that first created an advantage.

In contrast, qualitative issues, which are frequently neglected in choosing manufacturing site locations, are often central to creating and support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example, the level of skill possessed by the local workforce varies with location; consequently, location can affect the ability of firms to implement skill-based process technologies. When formulating a site location strategy, companies should therefore emphasize qualitative factors to ensure that the chosen strategy supports the company’s overall business strategy. Only after establishing a set of desirable location options should companies refine choices using cost-based factors

Q13. The passage sugge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erning qualitative methods used in choosing manufacturing sites?

A.     They are more likely than are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identify issue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     They are least useful to companies with relatively low leve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     They have little value when applied to decisions other than choice of site

D.    They are more risky for decision makers than are quantitative methods

E.     The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an by companies with strictly domestic operations.

下题答案CD间存在争议,故使用请谨慎

Q1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factors is best used f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     Determining strategies for offsetting qualitative disadvantages in manufacturing site locations

B.     Evaluating manufacturing site-location parameters affecting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C.     Choosing manufacturing site locations that have access to optimal workforce populations

D.    Narrowing manufacturing site-location options arrived it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E.     Making decisions about business considerations other than 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sites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11 11:52

 

50)社会变迁的认知(附考古)fficeffice" />

V1 by cally5803 (750 V40)

讲的是人们都social changeimagine的能力有限。第一段说人们的这个能力有限。说历史上直到罗马帝国覆灭开始,人们才有。而且中心主题一直是社会向不好的方向变化。第二段讲只有在文艺复兴和另一个时期人们才觉得社会是better了。但是这是人们对changeimagine还有过于simplistic,只考虑了什么opposite的没有考虑different的。题目只记得一道主旨,偶当时选的是criticize什么人类认识social change的不足。

 

考古by XYXB[尚未确认]

V1

第一段讲历史上对(society change)社会变迁的认识缺乏。

第二段很多生词。主要讲法国大革命和另一个什么重要事件的确在长时间内shape了社会的状态,所以人们才有了认识。但是大革命的时候人们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是simplistic的。革命时的目的就是简单的对当前状态的完全反对,而不是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上有一个改良的方法。(这个地方有题,问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人们的认识是怎样的,我选了没有考虑很多复杂因素,因为觉得和原文评价中的simplistic这个词能对上,NN再分析好了。)然后又分析了很多,但没有题,所以没有很明白读。问题里还有问文章主题的。

V2

social change。第一段讲social change很难被人们正确认识,因为通常要花很长时间,改变也很慢,身处其中的人们就不会发现到这些变化。即便是像罗马帝国的崩溃那样巨大的social change也经历的几百年,人们对此的感受就是社会的崩塌和破坏。第二段讲,另一方面,即便是像法国革命这种朝着好的方向变化的social change也不容易认识清楚。人们通常把社会变革想的过于简单,simplified,加入大量想象,而不是建立在琐碎的事实上。人们总想着一下子改变掉所有的东西而不是对先有的社会结构做出有限的修改。因为社会变革通常从巨大的期望变成对现实方方面面具体行为的沮丧,之后人们就对社会变革失去信心,认为社会变革只是对现状的妥协而看不到那些进步。
题目考了主题内容,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人们通常不满意于社会变革的结果。


作者: langlang    时间: 2009-11-11 11:53

 

52)公司股票的内部消息

V1by horcruxesq2(590 V18)

讲内幕信息交易的

第一段(开场白··· 没题目)

第二段 公司的股价和这些nonpublic information 是有关的 员工个人利用这些消息进行交易不公平··· 消息的泄露讲影响到公司股价的波动(有题问firm 和nonpublic information 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段···巴拉巴拉巴拉··· 举了个什么例子- -真的忘记了 有一个in order to 的题 问举这个例子的目的
第四段 说公司其实可以给突出优异的员工一些内幕信息作为奖励 这样既能保证吸引足够的创新思维又能节省 wage奖励上的开支(有题目问公司给员工nonpublic information 的好处。。。)


作者: initusur    时间: 2009-11-13 06:45

many&nbsp; thanks !
作者: pianer    时间: 2009-11-21 20:18

many&nbsp; thanks !!!!!!!!!!!!!!!!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