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作为Master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的缩写,起源于美国,是为了培养商业社会的领袖而专门设计的课程。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MBA教育因为大量的案例学习,使得学习者更加谙熟商业运作规律,验证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从而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有更多的创新,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这样说起来,MBA需要工作经验,并且在工作几年甚至更多年后去读MBA,会更加切合实际,也更有助于MBA的学习。而且像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拥有顶级商学院和顶级MBA教育的知名学府会因招揽大批杰出人士而为来到这里的每一个MBA学习者构建了丰厚的人脉资源。来学习甚至成为了次要目的,结交人脉才是王道。
然而,当我们念念有词的传说着“MBA需要工作经验”的时候,也许忽略了周围世界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使得“MBA需要工作经验”由“真理”变成了谎言。一个需要我们面对的最鲜明的现实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商业管理层,甚至依靠自我创业而迅速积累财富。中国百度集团总裁李彦宏30几岁成为业界首富,资产达到9亿美元,已经成为商业神奇。然而比起80后出生的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来说,早在一年以前雅虎准备收购FACEBOOK的时候,身价就已经超过10亿,目前据传身价超过30亿。即使是名震江湖的李彦宏,比及着扎克伯格的耀眼光芒,似乎也显得暗淡许多。FACEBOOK因为年轻,所以魅力四射。《富爸爸》系列畅销书的作者罗伯特-清琦在他的《年轻退休》一书中指出,我们也许早就应该摆正心态,正视年轻人的成功,甚至接受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高中生会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财富,而往往这种财富的规模,在从前我们需要几十年(来创造)。
网络已经带给人们太多的神话,在人们还惊奇赞叹于以前不曾预见的事件成为神话时,还在以保守压制新神话的历史发生。然而越是压制,神话就越能成其为神话。我们不该有任何理由否认网络会在不久的将来创造更多神话,甚至在网络以外的世界,会诞生比互联网更加神奇的神话制造媒介。
年轻人走入社会大展拳脚的时候,他们在管理经营方面需要迅速成熟,而并非依靠多年经验来积累这种成熟。因此,MBA的教育转型、或者说对于MBA的理解转变也就势在必行。其实这种转变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始,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案例派”和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派”的实践与理论之争早就风云迭起。只不过,和中国近代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类似,这种争论本身就不能称其为“争论”,而是并行不悖的两辆马车,一同将MBA教育带入新的纪元。一方面,MBA学习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案例学习积累间接经验。带着系统学习的知识和间接获得经验去管理企业——系统规划、少犯错误,和工作多年,带着失败和教训进入MBA继续加深对于失败和教训的理解。两种选择究竟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岂可一概而论?至于说到人脉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工作经验多”便可以结交权贵,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理想主义。“MBA需要工作经验”,几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伪命题。
当MBA教育的发源地美国已经反思MBA教育的成败得失,并且勇于开拓创新的时候,我们却手里拿着类似于“MBA需要工作经验”之类的陈芝麻烂谷子当作稀世珍宝。其实这里边,也反映出了中国教育的一种缺失。
究竟是教育本身塑造人还是人通过教育塑造人本身?这个听上去有点拗口的问题,我们在以前甚至现在都是缺乏思考的。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在秉承史实的同时书写史书,是为了有鉴于今天的世界和视野。古希腊的智者普拉提诺业已早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教育,难道不应该以人为本,依据时事的变化做出不断调整,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培养我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情怀吗?我们的误区在于把教育模式化、呆板化,人适应教育,而非教育依据人量身而作。所以我们鹦鹉学舌般传言陈词滥调,却不注重世界的变化。当看待世界、看待迅风急驰的变化的视界变得过于狭小的时候,我们迷失方向,跑得越快,反而会落后的越远。
年轻就很有为的毕竟是少数
这些人没有MBA一样可以很成功
读MBA的人反而不是最顶尖的 只是优秀的普通人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