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我在英国的学习片段记忆

听不懂导师的英语

 到了英国,才发现英语并不是想象中的好懂。下飞机就是边检和海关,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顺利通过。然后取了行李,根据英国文化处的安排的乘车路线去领安置费,在它们指定的旅馆度过了在伦敦的第一晚。晚饭和同行的朋友一起是在一家中餐馆吃的,吃完了还给了服务员一些小费。英国文化处的工作细致程度至今令我敬佩不已。

    真正的语言障碍是从上课开始的。 

    我的导师是一个年轻的国际关系学博士,叫David Dun,开学的时候,我与他有过短暂的交谈,去他的办公室做过一番自我介绍。他上课的时候语速很快,而且含糊不清。听导师上课时我却很容易走神,因为很多时候听不太懂。看到那些英国的学生上课时还能积极发言,自己只能干坐着,心里很是着急,感觉自信心受到了巨大打击。

     过了两个月,导师上课的时候突然用一种很清楚的英语对我们慢慢说道:大家如果对我讲课有意见,请对我直接提出来,不要向校方投诉。这话让我大吃一惊,终于明白原来不只我一个人听不懂,还有其他的同学和我一样。下课来一打听,原来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向校方投诉他讲话口音太重,条理不清。这一发现让我又产生了很大的信心。

 

    我的导师是苏格兰人。英国人是以自己的口音为自豪的。差不多每个城市、每个地区、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口音,很容易分辨出来。后来我去过苏格兰和威尔士,听过当地人讲话,还真是非常的费劲。但去美国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语言上的障碍。

我每个周末都会到它的批发市场去购物,那里有大量便宜的中国商品。有一个卖瓷器的当地妇女叫卖的嗓门很大,整个市场里都能听到。但很遗憾,一直到我离开,我也没有搞清楚她到底在喊什么。

英国最好听的英语是在牛津听到的。一下汽车,听到当地学生的说话声,一下就感觉到了那种久违的纯正英语,那种我在学校里听力课上经常听到的英语,那种美感无与伦比。

收藏 分享

谢谢@!

TOP

顶顶

TOP

谢谢分享 !!!!!!!!!!!!1

TOP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外的日子,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国和家想象得无限美好,听不得别人批评中国,时刻准备舌战去捍卫自己的国家。离回国的日子日益临近,心里却惶恐起来,对英国有了许多不舍,毕竟这段游学的日子是我中学以来最轻松而美好的时光。
 

    去剑桥的时候,看到清澈、平静绿绿的剑河,不由得想起徐志摩那首著名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也许只有那个时代的诗人才会有这样的诗情。我不知道,眼下的中国还有没有诗,我已经有N年没有读诗了。

 
   
回国前要去伦敦的中国大使馆教育处办一个留学证明,这样回到国内可以买些免税的东西。刚好有一个自费留学的中国学生要去伦敦办留学证明,我就把我的因护照给他,委托他帮我一起办了。

 
   
晚上他从伦敦回来,我去他的宿舍找他。见了我,他破口大骂中国使馆官员的势利。原来,使馆教育处的官员对他以及他那样持因私护照的自费留学生爱搭不理,对我的护照倒是办得很快,还把名片留了下来,说要回国后跟我联系。

 
   
我听了很愕然,但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他。这时,才想起了在国内的那些丑恶来。我们各级政府的官员大都如此,他们只对上负责。我们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从官到民都缺乏民权意识。而我们的百姓只有交税的义务,却没有或不知道纳税人的权利。我们的官员总是本末倒置,轻视养活着他们的百姓,自古如此。

 
   
办完了离校的所有手续,告别了绿色中的静静的校园,告别了已经熟悉的那份安逸,天是那样的湛蓝,自由的空气如此清新。背起行囊,坐上大巴,前往伦敦。

 
   
在伦敦又住了一个星期,用脚丈量了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这个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这个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心脏,这个把英语变为世界语的现代文明。然后我坐上了英航的班机回国。在飞机我遇到了同一架飞机来英国留学的一个公安部官员。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官场,我们都比来时瘦了许多,但都变得健康和结实。
 

    经过一夜的飞行,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从天上看下来,灰蒙蒙的非常令人不爽(今天的北京依然如此)。下了飞机,立即嗅到了空气中一股燃烧的味道,然后看到了国人。经过了狭小拥挤的候机楼(那时新航站楼还没有建成),从卫生检疫、边防检查、海关一道道的关口经过,没有一个官员给中国人以好脸色,这就是我的祖国。

家人已经在机场外等候,坐上车回家,第二天就是国庆节了。北京城有着宽阔的马路,高楼林立,却处处透着土气,空气中充满了尘埃和尾气,川流不息的人群散发着一种浮躁不安的情绪,没有规则,没有礼仪,连绿色都透视着干枯。
 

回国的第二天,我去了天安门广场。我出国留学前的那一天也是去的天安门,那时也充满了离家的惆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十一的天安门广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除了人还是人。连落脚的地方都快没有了,也就不会有心情去多愁善感了。于是我选择了迅速的逃离。

 
   
留学到今天整整已经十年。这期间祖国的进步令人惊叹。十年间,我年年不断的出国,感受着中国迅速崛起带来的快乐,感受着作为中国军官在国际论坛上成为焦点的那种自豪,但又时常感慨着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我时常在想,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究竟还有多大差距。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纯粹从技术和硬件的角度,我相信我们在二十年可以追赶上发达国家,至少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以。但我们的人呢?我们的人文呢?我们的法制呢?我们的权利呢?我们的发展让我们付出了从牺牲自然环境到破坏中华文明的高昂成本。我们狭窄的空间和我们狭隘的思维仿佛孕育不出宽容和权利,孕育不出对人权和人性的充分尊重。


    今天的我生活简单而无忧,不时会怀念过去的岁月。前两天翻看以前的照片,看到了我在德国科隆大教堂前拍的两张照片。科隆大教堂前有人放了可以供人们留言的木架。在这里,一个中国人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无论在哪里,

      我歌唱我的祖国

      为那广大的土地

      有蔚蓝的天,茂密的森林

      清澈的河流……

      为公正的选举,报纸也不再充满谎言

      人们在阳光下劳动,生活诚实、善良,而且自由

      无论我在哪里,

      我歌唱我的祖国。

TOP

火鸡如此的难吃


    第一次知道火鸡这个东西是小时候看语文书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可怜的女孩在圣诞之夜死去,在她划亮的火柴中,她仿佛看到别人餐桌上的火鸡。从那时起,我就认定火鸡一定是十分美味的东东。
 

    火鸡的名字在英文中叫Turkey,和土耳其的英文名一样。据说,这是因为欧洲人觉得它的样子像土耳其的服装:身黑头红。欧洲人吃火鸡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就把火鸡奉为圣诞节的主菜。不论是在圣诞夜还是在圣诞日,庆祝餐宴上都少不了火鸡,而且是放在餐桌的正中间,焦焦的、油油的,甚为诱人。英国超市的冷冻柜里,一般都有宰杀好的火鸡,我一直想做一只来尝尝。

 
   
圣诞节至元旦这段时间是英国人的假日,如同我们的春节,这是我在英国最孤独无聊的时节。同宿舍的几个欧洲人都回家过节了,只留下了我和约旦人。寒冷的天气阴沉了一整天,早早的就黑下来了。整个宿舍区里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一点活力,陪伴我的只有一台老旧的电视机。相信许多没有回家过春节而留在学校的同学大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孤独是极具杀伤力的,它会让你想家,想念亲人,想念过去,它会让你失落,它会让内心想要狂喊却又喊不出来。孤独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买醉。

 

    于是从超市里买了不少酒,主要是啤酒和苹果酒。我更喜欢苹果酒,因为它喝起来象果汁,但后劲也不小,比啤酒有劲的多。头晕乎乎的,心情便麻木起来。那时特别想喝中国的白酒,怀念那一醉方休的感觉,怀念那种大碗喝酒的豪情,可惜没有。

 

    宿舍区外就是英国一些中产阶级的住宅。圣诞来临之前,他们已经把房子装饰好了。晚上,从他们的房子里散发出暖暖的灯光,让我在寒夜中突然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于是突然间想到了火鸡,想到它烤鸭般的颜色。

 

    前几天电视里教过如何来烤火鸡。于是第二天我就去超市买来了一个最小的火鸡。火鸡体大而肉多,最小的也有好几斤。我根据电视上教的做法,放上了许多配料,在它的肚子里了塞进去不少。然后放进了烤箱里,点上火,定上时间,慢慢的烤起来。

 

    寂静而寂寞的宿舍里终于飘出了火鸡的香味,如同在寒夜中划亮的火柴,让我顿时感觉温暖了许多。

 

    下午4点来钟,火鸡终于烤完了。从烤箱里把火鸡取出来,看着焦黄的火鸡,心里很有些成就感。于是打开酒,打开电视,坐在餐桌前开吃。起先还当文明人,用刀叉切着吃,但觉得实在太费劲。于是原形毕露,用手撕着吃,才觉得除了那层皮还有点味道,里面的大肉硬硬的、面面的、白白的,一点味道都没有。越吃越没劲,终于消灭了一小半,再也没有信心吃下去。剩下的那一大半看着都已经没有胃口了,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筒里。然后躺在沙发上喝着酒看电视。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烤火鸡的经历。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烤法不当才使火鸡如此难吃。后来我在五星级的酒店里吃到过火鸡,发现它的白肉同样也是同样的无味,只能在切成大片的白肉上涂点佐料才能有味。而且也只能吃薄薄的两片。

 
   
实际上,吃饭是需要同伴的,一个人怎么吃都不会太香。如果一个宿舍里的人围坐在一起围着这火鸡吃,我相信味道会截然不同。看《老友记》的时候,看到他们六个老友感恩节围坐在一起,心里也有一种暖暖的亲切感。过节本来就应该吃的就是心情。

我很喜欢看美国电视剧《老友记》。最初看它是在英国上学的时候,那时才拍到第二季,每周六的晚上电视才会演上一集。那时,一个宿舍的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大家喝着英国红茶,看得哈哈大笑。

在英国,如果家里有电视机是要交税的。每月大约要交十英镑多,但只能看四个频道的节目(听说后来变成了五个频道)。夜里尽放一些老掉牙的电影。在我的去过的国家中,只有朝鲜的电视节目比它少。朝鲜人只有两个频道,而且只是在晚上播出约五小时的节目,而且尽是歌颂伟大领袖的。英国有线电视的节目很多,包括成人节目,但要另外交钱。

留学生宿舍里看电视大都没有人交锐,因此是非法的。我们宿舍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约旦人弄来的老旧笨重的木壳电视机。他把它放在了客厅里,大家一起看。我后来花了三十镑也弄来一个小电视机,就放在了自己的房间里看。

有一天我们宿舍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家叫电视许可证的公司寄来的,信中的大意是,这个房子里有电视机在收看节目,经查,这个房子没有交电视税。这违反了英国的某某法律,限我们必须交税,否则要在法庭起诉我们,最高罚款为一千英镑等等。

这让我们吓了一大跳,以为是宿舍里有人告密,这家公司才知道我们在偷看电视。后来搞清楚,原来这个公司一直派信号检测车在大街小巷里巡逻。那个房子没有交税看电视很容易就被检测出来。约旦人赶紧把电视搬进了自己的房间里藏了起来。因为客厅是公共场合,而房间是我们的私人领地,没有法院的搜查令是不得进入的。

老旧的电视机给我们的生活带了许许多多的乐趣。每到周末,大家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一些我们喜欢的节目。我印象很深的都是些娱乐节目。

有一档节目叫Blind date(盲目约会)。一个女人从三个男人中选出她约会对象。她与三个男生之间有个挡板,因此看不见男生。她只能向三个男人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最终选择一个人约会。提问和回答都带有很强的挑逗性,经常引得大家鼓掌大笑。最后主办者会向约会成功的男女提供去国外旅游胜地的机票,让他们去那里约会,并在下一期节目中报告他们的约会结果。

还有一档超级猛男的选秀节目。台下的观众都是女性,十几个男子上台展示他们的才艺。由台下的女性按分键选择她们心仪的男子。最后他们会身着泳衣,几个漂亮女子围着他们做出性感的动作,把没有选中的猛男一个个推入水中。而给最终的获胜者穿上袍子。

还有一档叫梦想成真的节目。观众可以写信告诉编导他们的愿望,幸运者的愿望可以得以实现,比如,与离别多年,天隔一方的亲人见面,与自己崇拜的明星见面等。有时搞得非常的煽情。

 我喜欢周末晚上的一档政治批评节目。节目主持人毫不留情嘲笑执政者,他们会摩仿一周以来一些政治人的讲话,从王室成员、首相到一些地方官员,都会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有时学得维妙维肖,令人捧腹。其实每个国家的政治都会令大家或一部分不满,有一个可以发泄不满的渠道未必是什么坏事。

后来我在国内电视上看到一些类同的娱乐节目,估计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但放在中国的环境中却多了做作,少了许多性感和刺激。

TOP

乱性和毒品离我很近

    我的对门是一个希腊人,个子不高,但非常帅气。我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他是后搬进来的,我记得他来的时候背着一个大背包,就是那种背包客专用的背包,上面绑着垫子。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看到他背着这个背包出去旅行。但这个背包对他来说确实有用,他隔三差五的会有朋友来访,他们经常就用这背包在客厅里打地铺睡觉。

     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希腊人。但在学校里真的见了不少,他们大都身材魁梧,女的也显得很壮实。这也许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希腊人好吃肉,希腊餐厅的招牌就是橱窗里有一个烤肉柱,可以转着圈从上面割下一大盘肉来(巴西餐厅里也有类似的吃法),再配上薯条,热量绝对的够。我的这个希腊同屋也不例外,经常在厨房里用烤箱烤猪肉排吃,涂上黄油烤,挺香的。因为同屋住着一个禁食猪肉的约旦人,我则很少在屋里做猪肉吃。

     我的希腊同屋每周都也会带一两个不用睡地铺的朋友回来,那就是各种肤色的女孩。这哥们挺让我佩服的就是他每周带回来的女孩都不是同一个人。而且没有留下什么麻烦来。其实我宿舍里其他老外也都有自己的女朋友,但相对固定。所以宿舍里经常有各国的女孩出现。据说女生宿舍里也是如此。只有这个希腊人不断地变化着,而且她们长得都不丑。但性是个人的私事,我们宿舍里的人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

     有时到了月底,他会手头非常的紧,每天靠吃几片面包度日,但从来不向我们借钱,至少没有向我借过。借钱是件非常忌讳的事。

     但有一天晚上,他来了一个希腊的朋友,是个男的。他们坐在客厅里用希腊语聊天,我也没有听懂。当时宿舍里只有我在。过了一会,他来敲我的门,问我有没有烟。我当时正好有半包破烟,就给了他。他道了声谢谢,就又去客厅了。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记得他不抽烟,我们整个宿舍也没有人抽烟,烟草在英国被课以重税,烟是很贵的。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也去了客厅,看看他们抽中国烟的感觉。我看见他们把烟卷打开,拿出一些烟丝,又放进一些东西,然后重新卷上,点上火抽了起来,而且是一人抽一口地轮着抽,一付很high的样子。

     看见我进去,他们倒没有躲避,让我也抽上一口。我谢绝了,我问他们,我给他们的烟味道如何。他们说味道不错,说从来没有抽过中国烟。

 
   
其实,多年看西方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他们抽的是大麻。

最爱教堂里的和声
Thu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nd all their host were completed. On the seventh day God ended His work which he had been doing;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the works He had accomplished. God also blessed the seventh day and consecrated it; because in it He rested from all His works which, in creating, He had formed.
 

    这是《圣经》开头的一段文字,讲的是上帝创世第七天的事。第一天,上帝让世界分成了白天与黑夜,第二天对水进行了分离,第三天分出了陆地与海洋,第四天,上帝分出了季节、日子和年,第五天,上帝在海里创造了鱼,在空中创造了鸟,第六天,上帝让陆地上有了生物。第七天,上帝结束了他的工作,决定休息。因此星期天是上帝规定休息的日子。这一点英国人遵守得很好。

 
   
与我们周日繁荣的市场不同,英国的周日是平静的。除了大型的超市,许多商店根本就不开门。一些大型的超市和公共服务设施也是晚开门,早闭门。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到英国的第一周日,我不仅没有地方可去,而且差点连晚饭都没得吃,最后是在火车里买到两块点心。

     在英国的许多个周日我是在教堂里度过的。长期以来受无神论的教育, 不信上帝,但我非常喜欢教堂里的那种感觉,与中国发达地区的佛教寺院相比,西方教堂里少了许多世俗,而多了几分纯净。

 
   
有一次,一个牧师看到了我,还说:今天我很高兴看到一个东方人坐在我们中间。环顾四周,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东方人。

     我最喜欢的是听大家唱赞美诗。进教堂的时候有拿到了张纸,上面印着今天要唱的赞美诗当古老的风琴响起的时候,唱诗班的和声便响了起来,那种多声部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它引发着我心底里的暖流涌动,让人感恩不已,有时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唱起来。唱完赞美诗,从旁边传递过来一个筐子,大家往里面捐些零钱。

     圣诞节时候,整个城市到处是圣诞树、彩灯和其他装饰。这时教堂去教堂做弥撒,感恩的气氛最为强烈,唱诗班唱出的和声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回荡,整个身心都是温暖和恬静的。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被在过去五十年里被思想专制彻底破坏了。文化大革命更是让我们内心的恶走到了极致。当我们走出文革,试图回归的时候,外来的文明又让我们迷失了价值观。

      宗教是西方文明的支柱,是人除恶从善的途径,它赋予一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拥有信仰是件美好的事。

     不知道我们何时才会找到信仰。

TOP

与外国学生同居

 那个时候,大多数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几个人搭伴合住。他们通常在印巴人聚居区租上一个小楼,因为这里的房租很便宜。英国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楼,高楼通常是政府廉价提供给穷人住的。

我居住的那幢楼是研究生宿舍,共三层,每层两个单元,一楼、二楼是男生,三楼是女生。每个单元里有五个房间,一个学生一间屋子,里面陈设很简单,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你的房间是你的私密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公用客厅、厨房和卫生间。楼里还有洗衣间,装有投币式的洗衣机和烘干机。每个周一上午都会有女工来我们的房子里打扫公共卫生。

  整个楼里大概有三十个学生,只有我和同行的朋友两个中国人,还有一个香港人Richard,他后来成了我的好朋友。其他学生来自于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还有两个约旦人, 大家经常互相串门。

 我住在一楼二单元,同行的朋友住在二楼。我同屋有一个约旦人、两个德国人、一个希腊人。虽然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大家一起共住了九个月,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我很喜欢这种宽松的生活。西方人的处世方式是彼此给朋友以空间,绝不介入别人的私事。

 没有几天大家就混熟了,每天早上大家各去各的学院上课,宿舍里很冷清。晚饭的时候,大家都回来了,各做各的饭。他们都是以煮和烤为主,最常做的是意大利通心粉。我一做饭,整个厨房里立刻油烟滚滚,他们都会躲出去。我喜欢海鲜,每个周末我都会买活螃蟹回来,大西洋的螃蟹鲜美无比。由于没有蒸锅,我会把螃蟹直接扔到锅里去煮。我这种杀生的举动,会让我的同屋们万分惊讶。

 吃完晚饭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或者一起出去散散步,踢踢球,每周一起去看学生场电影,在英国,学生坐火车、看电影都会可以打折。偶尔一起去酒吧,一起去蹦迪。只是在酒吧的时候,整个酒吧里经常只有我一个东方人,让我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英国的酒吧晚上十一点必须关门。十一点的街道上就可以看见一些醉汉。

再往后,大家开始各自忙碌,每个人自己有了自己更多的生活。

大家认认真真看书的时候并不是太多,尽管导师给了长长的一个书单,根本就看不过来。我的课都在下午,所以每天夜里差不多两三点才睡觉,第二天十一点才起床,吃完早饭,去学校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在图书馆看看书。很少看到勤奋攻读的学生,只有在考试之前,所有的人都会忙碌起来。

TOP

三天两头的派对 


 住在学生宿舍里,开派对是经常的事。我开始很奇怪,欧美的学生为何对派对总是有如此的热情。实际上,派对是欧美人的重要社交模式,他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
 

每到周末,宿舍区里总归有派对。平时,我们宿舍的门缝里经常会有塞进一张打印的派对告示来,有时在学校的通告栏上也有这样的告示。上面写着派对的目的、时间、地点,派对的目的通常是生日或节日。学生的派对对着装没有要求,大家平时都穿着牛仔裤。告示上通常还有四个大字:BYOB。
 

 BYOB的全称是:Bring Your Own Beer,译成中文就是酒水自带(经常被我歪解为:Bring Your Own Boyfriend)。所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举办一个派对并不需要花什么钱。场地是现成的,宿舍里的公用客厅就能用。主办派对的学生在里面放一个录音机放点音乐,大家可以跳跳舞,有时他们会从超市里买点小吃,或者自己烤些蛋糕,楼上的意大利女孩Sandra面包烤得尤其好。

我不会去参加不认识的人的派对,但自己宿舍楼里的派对是必定参加的。到了晚上,参加派对的学生陆续到来,长相千姿百态,但我大都不认识,他们应该是同学的同学的同学,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每个人手上都拎着酒,以啤酒为主,也有带葡萄酒、苹果酒的,带烈性酒的不多。我们自己的房间成了大家放衣服的地方。但我通常会把门锁上,不是因为担心东西被偷,而是怕我的床上会出现酒后的鸳鸯。

  我在派对上最露脸的一次是楼上德国人过生日。夜里两点来钟,外来的人都走了,客厅里只剩下了本宿舍区里的学生。大家点着蜡烛,静静地坐在地上。我弹着吉他,给大家唱了一首老狼的校园情歌《同桌的你》。在深夜的寂静中,带着彻底的投入和淡淡的忧伤,连我自己都被我的歌声感动。对于这些从来没有听过中国歌曲的这些外国学生更是充满了新奇和感动,尽管他们根本就听不懂。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