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分享]解密GMAT作文的三大法宝 [打印本页]

作者: 月光宝盒    时间: 2008-8-13 13:11     标题: [分享]解密GMAT作文的三大法宝

考试时如何写argument 我的建议是:

1.读题后,在草稿纸上,写下你发现的逻辑错误

2.按照你所写的逻辑错误,在电脑中讲观点一一写出,即先搭个框架(所谓的八股结构)

3.往每段里填内容(一面之词,仅供参考)

issue写作之“五段五句”

*第一段 第一句话为作者的结论;第二句话,错误论点a;第三句话,错误论点b;第四句话,错误论点c;第五句话,自己观点(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常,错误的论点会有很多,但是考试时选二、三个错误论点写就可以了。对于作者结论、 错误论点的描述,偶建议可以直接抄写原文的(特别是没有把握改写正确时,最好不要改写)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第一句话,论点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如强加因果关系);分析之所以错误的原因,最好列举些反例(如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结果,要把他因一一列举);本段小结。 唯一要注意的是,每段的顺序要与第一段中指出的错误论点的顺序相一致,即第一段写a,第二段写b,第三段写c。

*第五段 第一句,承上启下;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分别针对上述2~4段的分析,提出建议;第五句,总结。 唯一要注意的也是对应性。

gmat作文之issue讲义

 一、 issue的特点:

1. 题目是有争议的话题,不是简单的yes或no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喜欢哪个”的问题。

2. 提倡创造性,有独到视角。高分关键:思想深度/语言完美。低分:模式化、雷同、观点浅薄、语法错误。建议:不要背范文,下苦功夫提高语言水平,选取立场时要注意考虑在哪个观点上有发挥的余地,而不要考虑谁对谁错。

二、 prep tips

1. 内容上: 1) 有清晰的立场 2) 有大量的证据,正文部分的分析要用事实(数据、事例、名人名言、故事、亲身经历等)说话。

2. 结构上: 长度比例:正文>开头+结尾 头尾各一段,正文三段,共五段 “让步”的问题

3. 论证上: 逻辑:避免过于绝对、武断 不用:undoubtedly/always/certainly/i strongly hold/i firmly believe 可用:may /to a large degree 4. 语言上: 1) 承上启下(过渡) 段与段之间/段落内部——用信号词(见教材) 2) 句式变换 3) 词汇多样性 4) 语法错误尽量少(十个以内小错误不会影响拿五分) 5) 标点(见教材) 6) 语言与证据:用好“工具箱”

三、 写作步骤(六步)限时训练 自理清单

四、 “头脑风暴” 在草稿纸上进行: ☆ 自由联想(练习时) ☆ 定向联想(考试时) [有个定向的立场寻找突破口: 1.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2. 衣食住行(常识) 3. 物质、精神 4. 个人、社会 5. 古今中外]☆快速纪录 ☆ 三级结构:立场-->观点-->例子

五、 开头模式: 排比结构 人称问题:正文部分不要过多使用i/you/you see/you can imagine

六、 典型立场 1. 完全赞同agree2. 完全反对disagree 3. 有保留地赞同agree with concession  4. 有保留地反对disagree with concession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fuse to take a side

七、 issue开头模式及写法1. 背景描述+立场申明 2. 陈述相互冲突的观点+表明立场 )3. 问句+典型回答(题目中的基本观点)+自己的立场 4. 问句+立场 5. 题目观点+做出回答(提出立场)6. 申明立场+简要说明理由 7. 格言、谚语或引语+自己立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八、 正文部分的论证技巧和基本策略: 1. 例证 (不太好写) 2. 故事、案例、个人经历  topic sentence+过渡句 3. 权威 4. 类比 (较难) 5. 演绎: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善用工具箱”

九、结尾部分的模式: 1. 重申自己的立场 2. 重申立场+总结理由 3. 重申立场+引申扩展(强调立场的重要性或建议读者采取什么行动或展望未来)

十、注意(issue和argument都适用):别照搬整篇范文背诵模式(较难).再补充一下有关AWA的格式问题: 1、句号,逗号等后面要空格 2、每段都顶格写或者首段顶格其余空三字母 3、Argument引用的题目论据应用现在时时态 4、各段间空行时,要注意每段顶格 






欢迎光临 国际顶尖MBA申请交流平台--TOPWAY MBA (http://forum.top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