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 MBA 哈佛成功申请人访谈(2010.8.8)

该文章已被推荐到首页9已有 1454 次阅读  2011-02-18 15:49   标签HBS  哈佛  MBA成功申请人访谈 
嘉宾:
Brooklet Wong
IB, 3 years w/e, HBS 1st Year MBA Student

David Huang
FMCG, 3 years w/e, HBS 1st Year MBA Student

Ken Ma
MC, 3 years w/e, HBS 1st Year MBA Student

共169人参加了本次聊天。非常感谢来自己HBS的Brooklet,David,Ken三位嘉宾在非常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出时间与会员分享他们的MBA申请经历及HBS MBA入学的一些感受。

[2010年8月8日,HBS MBA Students访谈实录]

嘉宾背景分享及入学感受

David:那我们就要开始了,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David Huang,之前是在一家快销公司工作的,我工作时间有三年。之前在大学期间已经考了GMAT ,分数是760,托福是在申请MBA前才开始考的。为什么想申请MBA,觉得在这个时间去读MBA是对自己Career比较好的选择吧。申请过程里的体会其实还蛮简单的,我觉得可能要多找一些朋友帮忙,最好能够找到学校里面的校友。然后因为他们可以给到你很多的帮助。入学的感受,我现在是在参加Pre-MBA Course,而且刚来的时候有一点困难吧,因为无论是课堂的讨论还是其他方面,觉得自己还是也一定差距,所以现在在努力追赶之中。今天还找到我的两位朋友,我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Ken:大家好,能听得见吗?我叫Ken,是David的同学。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做简单的讨论。首先是一些简单的个人背景介绍,GMAT770分,托福115分,本科GPA3.92。为什么申请MBA?MBA对于咨询公司是比较nature职业转换的一个转折点,通过MBA我们可以继续回到公司,或者做一个职业方向的变化,所以这是我一个主要的申请动机。申请过程中的一些主要体会,就是最终感觉申请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很多同学也经常讨论,申请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深化了对本人的了解,以及很多同学们、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你的帮助,让你感动,我觉得通过很多校友们和朋友们的帮助才能最终把申请过程圆满完成,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点体会。入学感受就像David同学刚刚介绍的,是非常充满挑战的,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同学,大家可以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交流,这可能就是目前最大的机会。我把这个时间交给另外一位同学。

Brooklet:大家好,我在入学之前是工作了三年。先讲为什么申请吧,讲一下我申请的主要原因:首先工作比较辛苦,来休息和娱乐一下是个人的原因;其次是我之前虽然有在国外短期几个月生活过,但其实各方面没有超过一年。所以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文化,包括无论从英语还是其他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展的话,跟大家分享一下来的原因,其实也不是特别清楚自己下一份工作要做什么,也是希望给自己两年时间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也看一下各种机会。很多人的advice都是be open to whatever it present to you。关于申请的背景:GMAT是780分,本科的时候就考了,那时候时间比较多。其实,我想说GMAT成绩大家都比较清楚,过一个线就无所谓了,我的托福是109分,恰好是HBS的这条线。当时还有点犹豫是不是需要重考,上一届我有一位朋友来HBS的时候TOEFL考了110,我最后就使用了这个成绩,TOEFL 109也拿到了。

申请过程中的体会,刚才两位都在说朋友给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也一样,除此之外的话我觉得一个是面对生活中很多其他东西一样,你要认真准备,这个事情对我们本身来讲也是挺重要的一个事情。同时也没有必要过于紧张或者投入过多精力。之前和一些朋友交流过,很多朋友在申请的过程中,真的是工作也懈怠了、生活也几乎没有,几乎在全职做这件事情。一方面不仅对于申请MBA对于其他事情也是一样,也一方面,我想对于任何事情的投入都应该有一个限度,有的时候你做到一百分的时候你可能能达到一百分,你做到七十分的时候也许你能打到九十八分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要额外的两分,我想为未见得每一个人都需要确定的答案。

回想自己的申请过程,我自己还是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后来回想,一个是我花的时间对于其他人并不见得最多的那个level,再一个即便对我个人来讲我再少花一点时间,我觉得最后写出的essay和我现在写出的essay也未必会差很多。可能会有一些细节的差别,但是我并不觉得看到这些essays的审阅人员他们会因为这些东西在感受上有很大的差别。

入学感受两位都分享到,感觉还是很不错,无论这边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是很适宜两年的居住和休息以及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学习。除了跟同学交流以外,我们到目前已经开始上课,做很多案例,感觉这些案例还是很有意思。因为在本科的时候也有做一些案例,觉得像做应用题一样。我们这些案例确实是在一堂课90分钟的讨论中,各国、各种背景的人都会给一些投入,很多非常有魅力的professor也可以把一课堂指导主持的非常精采。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在商业过程中,做决策的这个过程的压力和兴奋。所以,概括一句话还是很好、很值得花这两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的。不多占用大家时间,下面大家有问题的话也可以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想法。

engineering背景的申请

Ken:不好意思,大家问题比较分散,如果回答的话先从这些开始,先看到的是两个,一个是推荐人的选择,以及以engineering背景的情况。我觉得从engineering背景情况开始吧,因为我本科学的是通信工程,是典型engineering背景的,HBS每年都会做专业背景统计,会把划成人文学科、商业学科,这是一大块,然后工程学科是一大块,其实HBS的committee也希望把每年录取学生工科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现在具体的比例我记不清楚,大概20%到40%之间。简而言之HBS会招非常多engineering background的学生,如果你能有足够强商业背景更多是优势,不会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你的申请。

关于推荐人的选择

Ken:另外推荐人的选择我们三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我个人而言更多选择还是真正了解你的工作中的同事,很多人会说申请HBS校友还是比较重要的,那可能你要找一个跟你工作紧密接触的、同时对你比较了解的校友申请人。

另外在推荐人选择中你要把国际和国内做好一个匹配,在我看来,HBS还是非常看重国际工作背景和经验的。可能在另外一个文化框架下的推荐人的推荐还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觉得还是推荐人最终对你的了解。真正对你了解的人对你写出来的热情和你自己本身杜撰的有非常大本质区别的。这是我一些比较粗浅的感受,其他同学会做进一步的补充。

David:关于推荐人我其实非常同意Ken的看法,你推荐人对你的了解和对推荐人你的热情是非常关键的。我当时选择的是我所在公司的一个直接老板,他是我加入公司的第一个老板,所以他其实是看着我从大学刚毕业的很简单的一个学生,慢慢成为一个相对职业化、也掌握一定技能的manager。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他非常了解我每一步的进步,我在这个过程里做了那些调整,以及后来我是怎么样成长的。所以我觉得那一封推荐信如果让我自己来写我是写不出同样的感受的。因为我永远都不会站在我老板的角度看自己一个下属的成长,所以我觉得找了解、而且对你有热情的人做推荐人会比较好。

Brooklet:我非常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回答,我觉得推荐人他能提供关于你细节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大于个人title的,实际上HBS的网站上也这样写的,但实际中大家可能还是怀疑是不是背景好一点更好?当然至少要到一定中层的level,但是到了这个level之后,真的是他能够提供细节是最convincing的。也有朋友问除了领导、客户是否可以选择有私交的商业人士。我觉得三封推荐信的话其中一封可以这样。但是前提是他对你真的有很深了解。如果你们在工作上没有直接的汇报或者客户关系,那他对你的推荐一定要有理由。这个理由是他和你有很多年的交往,而且有看到你的成长。这种情况是可以的。我也有朋友以前推荐过这样的推荐信。细节多一点会比较好。

哈佛的人aggressive吗?你们觉得同学会给你自己很大压力吗?

Brooklet:刚才我看到一个问题:我觉得蛮有意思,哈佛的人aggressive吗?你们觉得同学会给你自己很大压力吗?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来之前我自己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两年过得很紧、没有娱乐性、充满竞争性的感觉。来了以后,到目前为止还是并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和以前想象的没有那么可怕。当然也有一个因素,我们现在还没有正式上需要打分的课,真正到需要打分的课程的话在课堂参与这部分会更competitive一点。但是总的来讲来的人大家都是世界各地最聪明的人、最优秀的人,大家都知道基本的沟通技巧,以及在这两年中除了所谓成绩以外,还有跟其他朋友交流也是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整体来讲跟同学交往质量还是很高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不错的,我想大家不需要为这个过于担心。

申请最看重什么因素?

David:我刚才看到一个问题,说申请最看重什么因素,刚刚大家已经把推荐信讲了、也把你的背景说了一下,要不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回答了吧,因为个人感觉、一个感受,还是整个申请的package要更加完善一点点,而且要有独特的亮点。完善的意思就是不要在某一方面有特别大的硬伤,比如说托福特别低啊、或者你的工作表现特别糟糕,或者你外语特别差、或者你的本科成绩特别差。如果某一方面有特别大的硬伤的时候,你需要要在申请package里有一些东西把它弥补一下。因为essay是主体的话,其实有很多故事是可以放在推荐信里写的。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因为我本科不是在国外读的,但是我有一定的交换经历,在写推荐信前,我跟老板提到一下当时工作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很多国际上的合作的。因为当时做的项目主要是跟北美和日本的一些团队合作。因为这个事情我没办法放到essay里面去,但是跟老板讨论一下以后呢,他觉得这个案例从他的角度写比较合适。因为他可以看到我和国际朋友、国际同事在交流合作里是怎么做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要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的package,把主体的essay写好,有其他的一些小亮点、小故事的话可以放在推荐信里展示一下。

关于HBS Essay

Ken:接着刚刚这David同学讲的essay的一些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感受,可能这个是specific to HBS的,其他学校可能有非常大的区别。HBS简单来说看中的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就是leadership,其实package都是围绕着leadership这个关健词展开的。你能把这个东西说得非常有说服力,HBS就会对你个人非常有兴趣。具体到essay的话,HSB最经典的、万年不变的就是第一篇,就是你人生中目前为止三大成就。而且这也是所有商学院申请中字数限定最短的一篇essay,你要通过600字把你人生生活到现在二十年、三十年中你最自豪的三件事写清楚、写完整、写得有说服力,同时自己觉得该说的说完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有同学说leadership非常抽象,那你的工作就是用六百字、三个小段落,把这个东西在你身上的成长和你的潜质和你身上的的能力写得非常具体。简单说可能HBS看重的就是你在过去、尤其是三年工作中,在工作环境和business contact下,你做的事中因为你的存在到底实现了什么不一样,或者说得大一点你对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实现影响上有什么具体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具体参与了什么。在这两个维度上如果能找到比较好的具体的例子的话,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可能我看有同学说到具体的经历,来笼统介绍一下,比如,你是做咨询的,你在参与海外项目的过程中,你刚刚到那个国家第一个礼拜,你可能要去补课,做一个俄罗斯项目你什么也不知道,在这个环境下怎么样在同事间找到信任、同时最终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了一些什么影响力。其他同学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领导力展开的。

我的整个经历、一段经历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不够牛,是不是申请HBS这样的学校会受到影响?

Brooklet:换一点主题,刚才很多同学问的问题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的整个经历、一段经历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不够牛,是不是申请HBS这样的学校会受到影响。我总结一下:当然你不能没有亮点,但是针对一个交换学校不是顶尖,或者托福口语23分,比如我的托福口语就是23分,这样的细节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为这些东西来担心。更多是从总体方面去宏观把握。另外从整个申请方面也要分散风险,比如说申请的学校要有一定数目、学校的特点、排名要各有一点不同。如果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下,与其花时间去担心自己的经历、不如直接去准备材料。

Essay: achievement

Brooklet:那么分享一下申请经历,我也可以分享一些:比如我的archivement里面有一个,因为我们工作时间都是三四年,并不是特别长,有一个学校里的经历,当时创建学生会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对整个学生会在学生会中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方面的经历,每一个都只有二百字,很简练的介绍。

工作中我当时比较特殊,从一个office申请到另外一个office,那么到了那个office之后我怎么样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群,怎么样建立我的公司和我客户的关系,这个跟HBS确实比较relate一些,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leadership,也是200字,我是很均匀的分配这六百字。

如何开始Essay的准备?

Brooklet:关于essya怎么准备?我个人经历是这样的,首先坐下来,所有我认为可能是archivement的东西,不论大小都放到一起,可能有几十个,但是可能很多其实蛮小的。之后我看到这些之后,在后续我才把它们逐渐分类,选择我认为首先和申请HBS主题相关,互相又可以互补,可以体现我不同特点的内容来写。

Essay:职业规划

Brooklet:有一个很具体关于我自己的问题,关于我的职业规划,刚才提到因为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所以才来读MBA,我不知道这个职业规划指的是essay还是指的我个人的,我个人是金融背景,现在的想法是如果回到金融背景的话,可能会希望做金融中的二级市场买方,一个很明确的比较窄的路。此外我也在看其他机会。关于essay里的规划,在三年中我有一个gap year,在gap year我是在一家非盈利机构做了半年,然后旅行了半年,在申请的时候我也有把我的职业规划跟我在非盈利机构做的东西所关联。我也希望我的职业规划就是一句话,我希望在中国这个发展中的非盈利机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贡献我一份力量,做一个管理人,这确实是我比较长期的职业目标。

Industry背景,工作时间比较短,如何写leadership?

David:关于essay,我也有一些小小的补充。我觉得尤其写简历的时候,因为我是来自于行业的,一般来说写行业简历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因为我不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我管理的下属也不多。要把自己的leadership写出来,尤其在公司执业时间又比较短的时候,怎么样可以把领导力写出来呢?我当时想得比较多这块的内容,我当时一个感受,我会比较多的问自己:有哪些事情是真的因为真的没有我做这个事情那这个项目就不能上市,或者这个产品就不能够上市的。我当时问了这个问题以后,就密致了一些因为自己存在、因为我做了哪些事情将这个项目很好地往前推进。而且我下面也没有下属,那我跟我的一些更加senior manager合作的时候,是怎么样去说服他们,然后怎么样去支持他们,怎么样去让这个项目可以往前推进。我当时在不断地challenge 自己,不要浮于表面的,好像我做这件事情领导力体现在哪方面哪方面。但有些时候我会自己说如果我没做这件事情这个项目就不能往前走了吗?其实这样写出来result会让人更觉得信服一点。

leadership是不是一定要写工作中的?

Ken:刚刚有同学问leadership是不是一定要写工作中的,其实很多一般不是。甚至会建议你分散一下。因为看leadership,他是希望一个人在任何逆境中、任何顺境中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中,在任何场景下,只要有你就会存在一点区别,意思就是你的领导力可以在各种环境中体现出来。因为一般对中国学生而言,在课外活动方面可能相比美国同学活跃程度普遍比较低,所以大家写工作的比例会更高一些。但是回到这个问题,工作中能够体现你领导力的经历非常有帮助的。最后我记得上一年的同学跟我提,当时他准备的,最终回想的一句话,他说你整个准备的过程就是fit in 和stand out的过程,fit in就是很多同学问我本科刚毕业申请是不是不行?其实反过来你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计,可能缺乏证据说服自己你是一个符合现有商业社会的、有足够经验、对课堂讨论有帮助的同学。所以至少要有基本底线。回头stand out的话,每个人要把自己特殊经历和特点写出来,对你的申请是有帮助的。

HBS录取人的学校背景

David:我刚刚看了一个问题说HBS的同学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北大、清华,80%?据我们了解不是这样的。

Brooklet:目前我们来的八个人(参加Pre-MBA Course)中,北大清华只有两个人。

David:而且我本身所在的学校也不是全国最顶尖的学校之一。据我了解的话,去年还是前年也是有一些来自不同学校背景的同学。所以关于学校背景这个应该不用特别大担心。但是还是要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跟这个学校能够fit,而且能够在申请者里面脱颖而出,这可能会更关键一点点。大学的背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所以只能把能改变的做最好就可以了。

Essay:Mistake和failure的区别?

Brooklet:有同学问到第二道题关于mistake和failure的区别,我想首先这个定义是很模糊的,关于mistake和failure的定义区别很大程度是来自你到底怎么写这份经历。如果你把它看成这个经历对你后续的人生规划、想法在做决策时候的判断有影响的话,可能是一个mistake,你从这个mistake当中学到了很多,如果你写了它对你后面没有多少影响,只是写这个过程本身,可能它就是一个failure。我觉得这个定义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关键看你自己。我个人而言写的是一段没有实现梦想的经历,本来有一件事情我本来很想去做,但是由于种种外部和内在原因,后来我决定没有去做,但是这件事情对我来讲蛮遗憾的,当时写的时候有人问我你写这个是不是regret,而不是一个mistake。后来我还觉得这个事情对我个人影响确实很大,所以我后续的take risk的attitude还有作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还是写了这个经历,我相信他们也还是比较认可的。大家还是更多考虑自己的经历和一些真实的感受对写essay是有帮助的。

工作年限

Brooklet:工作经验是不是三年,平均是多少?整个哈佛九百人的平均就是三年左右。我们看到的同学里从两年到六七年、甚至更多都有。整体来讲哈佛是学生年纪相对比较轻的学校,其他学校可能工作年数多一点的人会多一些。

GPA会不会是硬伤?

Brooklet:大家问GPA会不会是硬伤,那么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品质,其实选择它未来培养的一个品质。他希望他的校友们能够为学校增光。所以成绩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证明,但是并不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年龄问题

Ken:我刚刚看到一个网友在问年龄的问题,可能三十岁以上的话,每一届情况不太一样,今年整体年龄相对偏小一些。我们样本也有一个误导性,我们三个工作经验都是三年左右。我印象中2010年入学的同学中有比较多的是三十岁以上,而且是来自于业界的同学。每年都会不一样。是一个比较case by case的情况。

读MBA是否值得?对HBS最impressive的感觉是什么?

David:我看到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问说读MBA是否值得,第二是对HBS最impressive的感觉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我申请是在第二轮申请的。当时我遇到一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申请MBA,很久之前开始有申请MBA这个想法。当时在去年年底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时自己也是处于一个比较交叉的地方,面临着很多种选择。选择比较多的时候,我趁着元旦休假大概十多天的时间,我回到家,到处走了一下,冷静了一段时间,其实在那个时间也想得比较清楚,为什么要读MBA?MBA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是什么?最后下了决心来申请第二轮。

回到刚才一个问题,感觉HBS最impressive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两点:因为MBA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或者说一个教育,还是接下来两年的一个生活,所以当时选择这个学校的时间,觉得在这个地方住两年应该还是蛮开心的一件事情。第二个比较impressive的是我当时来的时候,我来之前也猜测到的,我估计这边的同学会非常diversified,而且非常厉害,来了以后的感觉也是这样,感觉学到最多就是在跟不同同学交流里面,可以从他们的背景、想法里获得很多。这是HBS目前给我两个很impressive的地方。

Brooklet:我也分享一下关于为什么读MBA,因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在现在的时间点,我觉得对大家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读MBA成本确实很高,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金钱上。那么我想这个问题想不清楚的话,会对你后续决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不一定要一个普世的答案,可能对我来讲放松两年是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觉得这个非常不理性,而且你放松的成本非常高,或者我要一些国际经验。大家是如果你回国内工作的话,你这些国际经验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我觉得更多的是你个人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还是对自己的一个了解。如果你觉得这些对于你是value的话,你就没有必要为别人所影响。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未必对自己有value影响,只是很多人说它很value,比如说无论是从MBA开头来讲、还是好像名校怎么样来讲,这个情况风险就比较大,当你读完两年之后发现,没有得到特别理想的job offer的时候,因为这很多时候不是你能控制的。这个时候也许你就会心情很不好。所以我想好第一个问题确确实实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三年工作经验一直是销售,背景会不会很单一?

Brooklet:过去工作经验一直是销售背景,背景会不会很单一?因为我的工作经验三年销售。我觉得关键还是你怎么样写在这个经历中你怎么样成长的。既有事实不能改变了,我大家太多想这些也没有很多的帮助。

毕业后的去向?

Brooklet:关于MBA毕业后就业的话,确实是方方面面的。无论从商界到政府到非盈利性机构都有,当然都以商界为主了。刚才有朋友问如果有政府背景的,是不是有必要来读HBS?其他国家是有的,中国比较少。中国申请人政府背景的去读Harvard肯尼迪学院的比较多。我想更多的是你要问自己是不是需要读这个,以后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是希望从政府往商界去转,或者你认为HBS对你政府部门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话,那么,我想你的经历其实会对学校是很attractive的不同经历。

就HBS来说就业有方方面面,金融占很大比例,金融里面PE是一个最大的比例也比较多,然后consulting的也确实的非常的多,世界各地的consulting office都有吸收HBS的毕业生。

关于面试?
   
Brooklet:有朋友问到面试,我们也有想到,有点早,简单分享一下吧,概括成两点:一个是,面试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尽量选择面对面的interview,这种方式确实会有帮助的。我当时其实本来并没有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是后来面试完了以后发现面对面的interview还是会有更好的interaction。还有一个我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认为面试是很重要的,事实他也是整个决定录取过程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大家确实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准备,我想大家不妨借对面试之前准备的机会还是反思一下自己。很多问题也许未必是你能够准备到的。但是这个反思过程中本身对你在interview中的自信心、和面试官的态度有比较大的影响。

Ken:补充一下刚刚她说的面试的过程。在所有学校中我个人体会HBS是最看中面试的。如果作一个决策的话,HBS是最高的,在所有商学院中。一般HBS如果你接到interview的话,大概的录取机率是50%:50%,HBS会扩招一倍左右发interview,同时招一半的人,这是大概的一个比例。所以大家对面试非常非常重视,而且网上有非常多的资源,包括国外的accepted.com网站,可以找到非常多历年们同学们整理的问题,问题本身而言没有特别复杂的、特别刁难性的目的。大家可以做非常多的前期准备。更看重的是HBS为什么要做这个interview?一方面是核实你本身的经历,对你基本英语做一个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你的essay,如果有一些问题他如果有顾虑的话他希望在面试中做到解决。比如说他会觉得你对课堂讨论以后会不会有帮助,你以后毕业的话会不会对学校有帮助。他会从这个角度对你做一些压力测试。如果你能当场说服这个面试官,你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David:关于面试我也稍微补充一点点,我当时准备面试的时候最大感受就是我要做mock interview,我当时在HBS面试之前还有其他学校的面试机会,当时找了很多一些校友,通过电话,通过面对面聊天,让他来帮忙过一遍interview。然后发现,mock interview大概三四次以后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跟第一次相比真的有很大的提高。我当时在mock interview的时候还找了一下我的朋友,他们是非MBA申请人,但是他们非常了解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其实他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他可以通过我的回答来判断一下,跟他平时了解的我是不是一致的。因为其实在整个申请里我想展示一个主题就是它是一个真实的我,而且把我身上一些优点展示出来。所以多做mock interview,可以找一下你的朋友,哪怕他们不申请MBA而且没有经验,但是他们很了解你,也可以给你很大的帮助。

奖学金

Brooklet:关于奖学金的话,刚才讲拿到录取通知,可以提供一点哈佛的奖学金确实是最多的。所以某种程度来讲哈佛的offer,除了这个牌子外,在经济上也是有一个帮助的。至于年收入大约人民币四十万以下的申请人,平均能拿到三万美金每年左右的奖学金。所以两年是六万到七万美元。如果大家觉得稍微认真准备一下能拿到这个offer的话,确实是比较好的一个investment。

Ken:补充一下奖学金的介绍,哈佛收你的时候是value base的,纯基于你的个人能力和品质的。一旦决定录取你之后,会千方百计在经济上提供支持,是务必会把你成功运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学校预计会花费两年16万美金左右,这是一个大致的数目,16万美金一般来说平均中国学生拿到两年六万、七万左右。最高能拿到八万美金左右的话,最高是35%到50%的比例。剩下哈佛是通过学校的担保给你提供国际贷款,贷款的利率是相对比较高的。但是从经济支持来讲,学校对你提供非常大的支持。这大概是奖学金大概的比例。

Brooklet:实际你的花费会比预算要多。因为预算现在看来还是比较保守的预算。实际情况算下来大概一百三四十万人民币两年。可能是一个平均水平。关于面试地点大家还在问,面试中国这块大家基本上还是在上海面试的,HBS个人我还是比较有意见,它只有上海有面试,北京没有。我当时是放弃了上海的面试,最后他给了我alumni interview,面试,还是在上海。那么我想没有什么必要非到美国来面。面试中的压力测试好象不存在压力测试的问题,更多是关于你自己经历的分享还有个人的了解。刚才大家说到很多关于面试的准备,真正到面试那一天我想放松就是最自然的。其实你把它看成一个跟别人聊天、分享自己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蛮享受的过程。

HBS上课成绩的评分规则

Brooklet:说一下评分规则,你来了之后你的成绩。每门课程有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当你去找工作的时候,学校不会提供给公司的。但是学校的规则是如果公司要,而且你想提供是可以提供的。每门课程有一、二、三分三种,应该还有不过。一分是20%,二分是70%,三分是10%。如果你是中等的、大部分的话拿到的应该都是二分。

申请轮次

Brooklet:关于第一二轮申请的话,我个人是第一轮申请的。
Ken:我也是第一轮申请的。
David:我是第二轮申请的。第二轮当时还有七八位同学也是这样申请的。我觉得第一第二轮在录取人数上不会有太大区别、都会差不多,第三轮就会比较risky。

David:我想问一下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因为我们刚才也把申请的材料、面试的东西稍微解释了一下。我看到有的同学问的一些问题比较general,比如如何选择学校,这个问题每个人选择学校的标准不一样。像我的话必选学校当时是只选东海岸,因为我本科的时候去西海岸待过一段时间,自己想体验一下在东海岸的生活,选择在东海岸的时候,当时也挺选城市的,所以像波士顿、纽约地区会挑得多一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标准。

Brooklet:关于哈佛本身,刚才有人问哈佛是不是学习很累。回答确实是比较辛苦。因为本身上课和你准备这些时间占了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活动。你自己到十一月份以后也要开始准备找实习,整体来讲这边的culture是believe in hard working,所以整个两年还是比较辛苦的,我想这也是在家做决策中的一个factor吧。

申请的timeline

Ken:有同学问准备的基本情况。可能是我个人的经验,不一定具有普世性,一般essay准备两个月左右,从前期到后期,每个人会有比较大的差别。但有人说两个月写个六百字的文章,这个能改多少遍,当时我也觉得这活应该没这么辛苦,但是你过了这个过程之后,还是觉得这两个月的反复修改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你会理解六百字中字字皆辛苦,删了很多你认为很cherish的经历,这个过程是需要很长时间要做的。

David:刚才有同学问我本科背景,我本科是学商科的,当时大四的时候有在西海岸一所大学做交换半年的项目。当时我申请了一共五所,因为时间还是有点赶,只能赶得及第二轮,所以还是看重每一所学校申请的质量。

Brooklet:个人也是申请了五所,我主要是不希望十月一号以后,我还是要为这个事情花时间。因为我当时的工作也是非常忙。所以,我的主要理由就是十月一前把所有东西都搞完,无论怎么样,就这样了。

Ken:我觉得这样同学应该是比较多的一轮中的,因为通常第一轮中时间精力有限,而且一旦你申请会发现只要是前十位的学校各自都是有一些自尊心的,所以他不愿意彼此之间抄袭程度非常容易。所以尤其是大家对推荐信的难度上做充分估计。他会在推荐信、在具体essay问题上做很多变化。如果你要申请四所以上的话,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我的经历,我花了两三个月准备,最终写完哈佛和斯坦福我觉得已经精疲力尽了,同时这辈子再也不想写第二遍这种过程了。

国际经验

Brooklet:我也补充一下其实这种用essay和recommendation来judge一个人的方式在美国公司非常普遍的。甚至据我听说在找工作过程中也是很常见的。所以大家以后如果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展、或者如果希望在外企就职的话,这方面的心理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刚才有同学问到关于国际经验有多重要,我也分享一下。我们三个都是有一定国际交流背景、工作背景的。但是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各个国家都有很多同学这方面经历并不是那么多,当然也有很多同学非常多。我觉得大家如果情况已经这样的话,也没有必要觉得,这不是一个yes or no的一个criteria。

David:我觉得可能比国际经验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你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个人感觉,因为HBS所有课堂都是以案例讨论为主的,你英语的能力其实非常重要的。能不能理解大部分同学跟教授讲的重点,以及能不能很清楚、很简捷、很概括地把你想说的观点表达出来,这个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个问题回答,也已经回答了你们在课堂里讨论的最看重的、最想要学生,你能够给这个案例讨论的进程做出贡献。把它往前推动,而且能够分散你自己的一些独特经历跟想法,这种可能会比较关键一点。

Ken:看到同学们的国际经验的话,个人非常具体的例子不一定详细到这个程度,但一般大的类别也就是这几种,过去两三年经历中如果你换过一个办公室,在不同的国家、地域,在同一个雇主的情况下,这是最为常见的形式。这个类型的经验会对你写申请材料有比较大的帮助。因为你可以在商业舞台下把文化整合,文化适应过程写进去。第二种是像David刚刚介绍的,可能你在工作中没有做到交换部门,但是你在大学中本科的时候有很多学校的交换、或者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换经历,这些也是比较有帮助的。

Brooklet:有朋友很坚持地在问在HBS国内校友网络如何。如何难给出一个评分。但是概括一下我个人感觉是在PE方面是非常强的,校友聚会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大大小小的PE校友在讲。如此之外大家可以想像自身肯定很多,外企整体都有,另外上海比北京多一些,但是北京现在也越来越多。

申请过程中找朋友帮忙

David:有一个问题我想稍微回答一下,就是有没有找人帮助,因为我要实施第二轮申请,时间比较赶,但是我还真的找了很多朋友来帮忙。而且我觉得有好几位是在HBS已经就读的学生,我觉得在整个申请过程里面他们给我的指导是最关键的。这些朋友是通过象Topway 的一些平台,然后我给他们发邮件,通过各方面的联系,慢慢这样熟悉起来的。我感觉只要你有心准备,你只要提前准备,你想认识的朋友来接近,其实他们最后非常愿意给你提供一些帮忙和支持。当时我蛮感动的是因为我申请的时间比较急,所以我经常都是大篇大篇把我的essay直接发过去,而且这些校友当时一月份的时候应该是非常忙的,包括期末考试、包括准备案例等等,他们还是给我每一篇文章提供很多意见。让我最后改出来的essay让我觉得比我自己写出来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回到这个问题,在这申请过程里最好还是整合一下身边不同的资源,帮助你把这个目标达到就好了。

Brooklet:我个人经验是这样的,我是有请朋友帮忙,但是不全部是HBS,还有一部分也会有帮忙,就是对你很了解的人,你可以问一下他们对你的评价、对自己的反思过程是有一些帮助。还有一个,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样的,我个人感觉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比较集中的一两个人,比如我的essay可能给几个人看过了,但是最重要的帮助的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大家能做的就是尽量请别人看你的essay给你提供一些feedback,但是这么多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可以不是跟商学院相关的人。当人数未见得那么多的时候,未见得得不到最value的回答。

Ken:我想补充一下关于其他同事和朋友们帮助修改的过程,首先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只是成功最最关键的因素,同志们觉得不要太不好意思、怕麻烦人,这个过程中麻烦是必须的,而且你会觉得朋友还是很真挚的。这是最关键的。第二跟任何领导和经理做决策一样,这些同志们提供给你的意见只是一个输入,你的工作就是自己拍板和做判断。尤其是你问了十几二十个人以后,每个人是非常愿意帮你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都会从自己本身经历和成功要素分析你。我收到各种经验都是你缺我当年的故事,我当年这个事比你干得强多了,我这个事干的,你要有那个我觉得你就差不多了。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最后还是你自己去抉择到底准备怎么样package你自己,怎么样position你自己。

录取人的性别比例

David:现在我们在MBA(Pre-MBA Course)里来自中国的学生八个人,男生三个、女生是五个。然后好像历年来比例,中国人里面的男女比例都差不多,甚至有时候女生要偏多一点点。所以我觉得这个比例的问题不用太担心,大家都有机会的。

现在课堂讨论方面有什么不足、HBS有什么可以提高?

Brooklet:我挑一个看起来很难回答的问题,现在课堂讨论方面有什么不足、HBS有什么可以提高。这个对我们来说so far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分享一点个人得想法,案例讨论是一种商学院教学方案,是哈佛一直非常坚信的,为了这种方案也投入了很大的成本,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大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我个人来讲,案例讨论的主要优势就是确实给你提供了一个做决策很好的background,你可以做一个锻炼,而且对各个行业、各个国家有更好的了解。那么如果说它的不足的话,这个过程中成本也是很高的。无论你事先平均花两个小时左右读一个案例,上课90分钟大家讨论的内容,也许在中国人看来是蛮obvious的,是不是每句话都是特别valuable的,也是很难完全保证。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一方面你不能要求一个是十全十美的。这个过程中有它的value,承担成本是必要的,另外对你个人决策过程中,你可以控制。比如你觉得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准备,那你可以少一点,让成本有所降低。每个人可以通过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东西得到一定的调整。

中国录取人数量

Ken:澄清一下,可能九百个同学中不只招八个中国人。每年具体的数字记不清楚了,这方面没有太详细关注过。一般数量是在20人左右,或者会更多一些。这是指拿中国护照的录取同学。

David:刚才我说那八个人是指参加Pre-MBA Course的,有八名中国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问在将来的方向。我不是特别了解他们,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肯定回国的,因为这是我的Career Goal长期来看还是在中国创业。所以这点毋庸置疑。

还有一点点小的感受,有很多人会问你ESSAY上面的职业规划和真正的职业规划之间的差距。我个人是写到文书上的职业规划是真正想做的。因为如果那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觉得面试的时候你是很难能够欺骗面试官的。我记得我当时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到你今后想做什么,当时回答的时候回答得很简捷,但是我讲完以后他能感觉到我那种坚定和在背后做出来的比较多的思考。这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且我自己优势在什么地方?这一点还是比较要真实的。

校园食宿

Ken:有同学比较生活化的关心食宿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比较关注。我之前在德国生活了一年,那是相当的misrable,能吃的都不好吃,住的也挺一般的。我觉得横着比HBS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我们有自己的食堂,各国伙食还是相对比较靠谱的。同时在离哈佛大学比较近的地方,还是有比较多的基本生活场所。所以同志们不用过分担心。

后续问题解答

David:关于联系方式的事情,我们在晚一点的时间会在论坛上开个帖子,有一些问题大家最好能够放到帖子上,我们之前也有HBS2011级的学生也发了帖子,大部分问题在里面都可以得到回答。我们有时间也可以定时上去回答一下,这样回答可以让更多人获得一些信息跟帮助。

2+2和joint degree

Brooklet:有很多同学问到2+2的情况,首先关于2+2和joint degree,我们三个都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我们都只是申请了MBA项目,就我了解,我是听说有师妹拿过2+2的录取通知,所以我刚才也看到很多大三大四的同学,鉴于大学时间还是比较充足,而且如果对自己未来来读商学院的感觉可能性非常大的话,我觉得大家在大四的时候申请一下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据说还是很有可能拿到的。

Joint degree中国学生也有人申请,人数不是特别多。因为中国学生一般可能会比较清楚到底是想从商还是从政。多花一年到底有多少额外收获,就看你想从政的愿望多强烈了。就商学院本身的话,我们本身我们课程中也有一门所谓big的课程,会讨论各国政府、社会、受贿、各种关系的问题。这个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已经给我们一些exposure,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利用哈佛这方面的资源了。

总结:

David:问题也差不多了,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要不我们三位稍微总结一下感受吧,我个人感受,整个申请里最大的感悟,回头来看,不管有些成功、有些失败的因素,但是整个经历里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思考、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因为我只想说一点,对未来规划更加清楚,而且清楚自己的强项跟弱点在什么地方。自己对个人了解比你跟同龄人、跟其它人比更关键一点。我不是来自北大清华的学校,我本科、工作各方面都不会让大家觉得特别特别厉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了解自己。在过去几年通过不停地归纳自己的失败哪怕一些小的成功案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在什么地方,而且同时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且知道HBS能够给我提供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个思考和前人是不一样的。就是我说出来很多思考的话可能是没有人想到过、或者是网上面的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因为那是只有我自己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我觉得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也是蛮大的、蛮重要的因素。

Ken: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句话就是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同志们该麻烦的朋友就麻烦吧,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帮助还是很重要的。申请的两三个月一个人硬扛还是挺痛苦的,多点人也就这么痛苦吧,但是你会得到很多朋友们的支持。第二,我觉得过程还是很重要的,尽管很容易你说你拿到offer了,你说过程很重要,结果不是那么重要。回头看的话你觉得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对你还是对你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可能不是具体的一个admission offer层面的一个东西,可能是对自己的了解吧。谢谢!

Brooklet:我概括一下就是“尽力随缘”。大家在过程当中已经提到了,真的是该麻烦的朋友、该自己做的反思。随缘的过程中也是大家放平心态,也许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Enjoy the process and learn from the process。 Hope everybody good luck!

David: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时间很晚了,不耽误大家明天上班,我们就到这里。谢谢!

—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 myice 2011-02-18 16:13
    沙发,哇哈哈
  • lynljs 2011-02-18 23:27
    760,770,780!!!
    努力努力再努力
  • stream 2011-02-18 23:33
    lynljs: 760,770,780!!!
    努力努力再努力
    找对方法哈!
  • lynljs 2011-02-18 23:34
    Hmm,是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行的话,我再冲一把
  • Padma 2011-02-19 14:35
    谢谢分享
  • myice 2011-02-21 09:40
    lynljs: Hmm,是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行的话,我再冲一把
    加油
  • s 2011-02-21 10:04
    lynljs: 760,770,780!!!
    努力努力再努力
    加油加油
  • s 2011-02-21 10:04
    lynljs: Hmm,是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行的话,我再冲一把
  • s 2011-02-21 10:11
    Padma: 谢谢分享
  • Summer 2011-02-21 12:39
    oh yeah 800分
  • myice 2011-02-21 13:18
    Summer: oh yeah 800分
    哈哈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