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

12已有 743 次阅读  2011-03-09 15:34   标签心理学  微博 

一、从众原则:大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由此这个微博群体是什么样的细分人群非常重要。

二、盲从原则:权威和名人说的,就是对的;缺乏独立人格。

三、自我膨胀原则:名人粉丝多,认为自己真的受欢迎,放大自己的自信和实际影响力,其实大部分是围观者,看耍猴的。说的次数越多,说的道德越多,自我膨胀越厉害。一旦有啥问题,立即倒向攻击你。

四、广场效应:大家在广场聚集,如果有好事者现场散播流言,人群立即相信并且发酵。这个在中东的FACEBOOK革命中显示了其威力。如果有人在现场点火,催化作用更为明显。

五、伪善流感:道德感是每个人骨子的,当多数人暴政打击某人时候,大家都有快感。微博上呼吁正义的东西传得最多。

六、满嘴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虚伪的东西容易得到认同,负面的骗人的信息非常容易流传,而正面信传播速度慢。所以,在社会媒体上,不少人利用这特征,专门散布虚伪,博取名声。姚晨秀每日夫妻恩爱,其目的是获取大众宠爱,赚银子。实际结果让大家受骗,夫妻其实不爱。

七、信息透明原则:我信奉一切都会留痕。如在微博混久了,伪善贩卖私货,逐步的,智者会发现你,他对你的评价会传播开,公众不断提供真实信息,名人很容易在微博上道德破产。陈光标在微博上的名声的逐步演变说明了这些。

八、社交关系扁平化原理:微博的隔空喊话功能,言论功能都打破了社会等级关系。微博打破现实社会等级,让有本事者与名人容易接近,得到认同。但容易放大人们对彼此熟悉程度的认知。其实现实社会交朋友的规则在微博社会仍然遵从,只不过让你更容易认识人。

九、信用第一原则。微博需然可以让伪善行为受到一时欢呼,但任何话都是被记录的。微博社会其实非常有信用。你的任何发言,都会被记录沉淀,然后被人背后私下议论,被人分析你的心里。说得越多,资料越多,人的本性暴露越多。微博具有显微镜功能,实际的真相痕迹都会被放大。这就是信用记录。所以微博如果发达了,会加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唐骏事件告诉大家,守信有益,骗人结局很惨。微博碎片化的记录,非常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心里。

十、真理的传播:微博快速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其具有会议、论坛、教室、辩论会、直播等功能,公众参与度宽泛,真理在这比传统社会的普及和传播时间和速度更快。真理的认同需要的时间,比传统社会少,会加速社会的进化。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真理是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检验的,微博是真理的温床。

十一、过滤原则。信息爆炸时代,唯满足大众心里的信息才会得到广泛传播。真理会被自动过滤。广播时代靠广告洗脑的方式,在微博时代不灵了。脑白金如在今天,根本没有成为著名品牌的机会。许多信息都会被自动过滤沉淀,唯有有价值的信息才会久远。真理在这里需要反复重复,才是真理。

十二、失真原则。事实真相在微博社会,一开始往往是失真的。好多现象都是在掩盖事实真相的。表相大部分都是虚伪的、失真的。只有极少数智者才会在一开始洞见真相。还有,在微博社会,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知,也是失真的。一些人靠虚伪营销获得短暂认同,就开始自言自语、无言乱语。

十三、深度社交和快社交原则:微博碎片化记录个人思维和活动,有利于人们依据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发现同类;这样的微博社交甚至甚于当面交往,因为面见时候,人们不一定交流自己最深层的心理偏好。由于价值观判断,是社交的基础,所以微博社交让深度社交和快社交流行。社交成本降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十四、无知者无礼(无畏)原则:微博上的无知者,因为盲从和狂热追星,失去自我,向对其偶像发表不同意见的人或者与其偶像价值观不同的人发起疯狂的人身攻击。还有,为显示自己的自尊感,无礼地、无理性地参与辩论,用语言暴力显示自己。这样一种网络现象,其实与现实社会中其自卑和无知有关。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心理反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