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的《新海归就业状况调查》专题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中,记者走访了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回国内就业的留学生,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条件一般;有的勤奋工作,有的悠闲待业;有的充满斗志,有的得过且过……尽管他们个个真实而鲜活,但他们的状态与想法不能涵盖,也难以代表整个海归群体。那么数以万计的新海归整体就业状况到底怎样?《北青行动》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2009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主编王辉耀。
北青行动:留学热潮中,留学生人数在迅速增长,归国留学人员是否也在逐年增加,情况是怎样的?
王辉耀:2000年的时候,中国总共还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现在一年就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国际化的需要以及中国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不济人意的持续,留学潮只会越来越热,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同时,我认为回归的留学生从数量以及比例来看,也会大幅度增加。
北青行动:对这些留学生选择回国的原因,您掌握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辉耀:原因是多方面,金融危机与欧美经济低迷,以及相应的中国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另外的原因是,中国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政府正日渐重视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包括相关的政策、工作与生活的配套服务,例如今年出台的“千人计划”;同时,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为更多普通中国留学生提供好的事业环境。
北青行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归国留学人员较多。从哪些国家回来的的较多?归国后分布情况?
王辉耀: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归国的留学人员总数确实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这些国家的高端留学人才(或者说在欧美一样受到重视、并不为失业困扰、已经取得一定事业成就与社会地位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归潮却并没有那么明显。而根据《人民日报》2007年的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
我认为这样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更多的留学生包括高层次留学人才也许会选择到无锡、大连等二线城市发展,但去西部发展可能性还不大。这不是留学生嫌贫爱富,现在大部分留学生都属于体制外就业,要考虑他们去了能做什么?中国正努力进行产业升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依然是靠“铁公鸡”(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房地产和制造业来拉动经济,更需要廉价劳动力,高学历留学生发展空间不大。当然,我们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也曾经提出过吸引人文社科以及教育、科研领域留学人才去中西部的建议。
北青行动:归国留学人员所属专业情况?
王辉耀: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出国留学的人选择理工科,当时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2007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对本世纪留学海归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经济、法律、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专业。我想,随着文化传媒等创意经济的兴起、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软实力建设、人文社会建设的重视,这一趋势只会加强。
北青行动:归国留学人员的就业情况如何?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
王辉耀:归国留学人员过去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政府机构也主要分布科、教、文、卫领域。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大多数留学生体制外就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2007年进行过调查,发现归国留学人员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工作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7%,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比例达到17%,自己创业的接近11%,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约16%,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到10%,进入政府部门仅有3.4%。在我们另一个样本研究中,则发现大多数成功回国创业海归都集中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互联网、IT和通讯等高科技领域的海归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房地产领域,这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北青行动:他们的收入状况如何?对目前的收入是否满意?相对于留学投入来讲,这些人有无心理落差,您认为他们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
王辉耀: 2006年我参与欧美同学会有关海归专题调研,44%的被调查者认为回国后发展实际与期望一致。2007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7.89%的人认为回国后的综合感觉良好。或者说,心理落差在相当一部分海归心中还是存在的。
至于怎么调整,我认为要看情况,如果是因为落后的人文环境以及腐败的潜规则得不到合适的发挥才能平台,即使不是留学生,也应该坚持正义。如果是自己的适应问题或者完全“西化”——看不到物价、购买力等中国国情,则需要对自身进行调整。除房价之外,中国与欧美的购买力不同,海归面对收入问题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能拿欧美的薪酬标准来比较。而且,单纯讨论收入没有意义,在生活无忧的基础上事业发展前景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