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提升实力
在美国次贷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欧美经济成长的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相对而言,亚洲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欧美顶尖商学院不会放过正处于飞速成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及中国公司,他们将把这里作为案例挖掘和研究的重要区域,这就为中国的商学院与海外顶尖商学院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基础。香港科技大学署理院长郑国汉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不少欧美的商学院教授放弃更加优厚的薪水来到香港科大研究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飞速成长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这令他们更有机会跻身亚洲一流的商学院的行列。
借力欧美顶尖商学院的力量,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亚洲MBA教育的必经之路。不过更为超前的做法是,亚洲商学院已经开始进行区域内的合作办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一起开设了针对区域内的MBA项目,未来,亚洲商学院联合利用区域内的优势提升MBA教育的实用性将会是一个趋势。
培养Y世代的模式
如果列举下一个十年中的中国的企业管理中会出现什么不同的话,Y世代(或者称之为“80后”)走入企业管理的中高层将是无法回避的章节。
我们以往对于管理者的认知都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前提之下,譬如管理者应该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可以在逆境之下以坚强的意志力带领团队前进;譬如管理者应该顾全大局,自我约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撂挑子拍屁股一走了之,更不会轻易就走上自杀的道路。
相对于从前的几代管理者,“80后”在挫折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责任心方面均显示出其短板,但他们在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又强于他们的前辈,如何因应这代新管理者的特点创造出适合他们的MBA教育模式将是未来商学院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MBA百科全书》编者赵鹰说,特别是要关注在剧烈转型之下的上个世纪1980~1985年出生的这一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MBA不仅仅是要让管理者懂得如何管理,也要被管理者懂得如何接受管理,如何主动管理自己。
新技术下的新管理
回顾欧美企业近10年来在流程再造上的新突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均与其IT技术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细胞管理(Cell Management)抑或是优异中心(COE,Centers of Excellence)都建立在企业资源在信息化的帮助下对组织及流程进行充分细分的基础之上。
当然,更为有趣的是一些新技术的引进,虚拟世界里的管理、新沟通工具下的管理,对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应上述技术的发展。
MBA教育不仅仅要告诉学生新技术下的新管理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技术世界。
引进科学家思维培养CEO
长期以来,路易斯·拉泰夫(Louis Lataif)相信,最有效的首席执行官都被训练得像科学家,他们因此与其他经理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拉泰夫声称:“商学院注重纵向思维,而科学家强调横向思维,商学院在将我们打造成伟大的领导者头脑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在波士顿大学任商学院院长期间拉泰夫推动了全新风格的MBA,即“MS-MBA” (理科MBA)的出现。该院于2001年推出这种特别的MBA——一个同时教授技术兼管理的双学位课程。
“我认为,我们真正在做的是下一代MBA……如今的工作方式与10年前大不相同。”拉泰夫表示,“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我们就都成功了。如今,我们运用技术来完成工作。”
从培养职业经理人到细分到培养专业化的不同的职业经理人,这应该会成为未来MBA教育的一个方向。
制造全球化通才
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近十几年将急需7.5万个具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而相应的供给量只有3000到5000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5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曾将60个经济体进行排名,中国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排在第59位;还有调查显示拥有全球胜任力的职业经理人的严重短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进程,经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意味着在复杂背景下的团队里能够顺畅沟通。
拥有30%国际学生的哈佛商学院尚被列入批评名单,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大多数学生为美国文化背景,同时毕业生也会在美国文化背景的企业中工作,这被认为是对商业全球化缺少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