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nda
●99年毕业于北方普通大学,GPA3.0 ●读研后的full time工作四年(Brand Manager, 公司不在Fortune 500之列) ●04年1月参加管老师小班,复习时间3个月,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为710 ●05年12月录取Wharton, 被Duke waitlist, Darden Interview (共申请5所学校), 预约签证5 月,认真准备中
本文是笔者以管老师学生的身份,仅对小班同学分享的一点个人感受。希望能让你暂时放下令人抓狂的Gmat,重新看看申请这件回事。
我想来想去,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用下面这个蹩脚的开头:
“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现在再让我说最大的收获,应该不是名校的offer(麻烦先不要发出鄙视的声音)。在管老师这里学习期间以及随后艰苦的申请让我真的弄清楚了,以后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我该怎么决定,如何去争取,以及怎么看待希望这东西。”
我接触过很多管老师小班的同学,坦白地说,很多人都觉得刚才这样说假惺惺的比较煽情也没啥意思,理由是:“你拿到offer了,当然可以说你不在乎结果。等我拿到了我也可以吹牛。”
但我还是理直气壮地把它放在这里。我的理由是:“我是从你的今天走过来的,在我快被考试逼疯了的时候,同样认为考高分进牛校就是一切。但是我在最后一次上考场时真的不这么想。事实上以我的背景如果不放弃自己,去搞清楚做事情的方法也根本不可能有今天。当然我也知道,在熬过整个申请之前,很难承认所有的障碍都来自自己,所有你现在絮絮叨叨的弱点(英语底子不好,GPA不高,公司名字不够响亮)都是你不愿意全力以赴的借口——你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全力以赴。你可以不同意我,但我更希望你站到我今天的位置上来反驳我。我等你!”
说到传说中“做申请这件事的方法”,我一直有个清楚的概念,它叫Pre-MBA。和学校正式开学前的一个月课程不同,我觉得从决定申请开始,到考试,写申请和拿签证,都是“Pre-MBA”。感谢管老师在我最难的时候,给了我博到好结果的一粒法码:将“Pre-MBA”当成真正的“MBA”去做,包括考试在内。
我相信你对商业的领悟一定比我强。那么当你在公司会议上侃侃而谈business的时候,难道不觉得考G不过就是个标准的项目管理(两个要素:规定时间内达成规定目标)。准备考G的过程则是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在不被折磨得太疲惫之前走向申请更重要的一环——写essay. 考试不是生活也不是谈恋爱,没有那么多一波三折,反复求证和argument可言!方法本身哪里来的,什么原理,是好是歹,那是老管的事情,而你,要去用,去用,去用。用了再说!一个不相信社会分工和效率最大化的职业经理人,工作起来也挺累的。
用职业经理人的理性心态去准备考试,从结果出发,不轻言抱怨,不苦等万事具备,只做有用的事情,搭第一眼就知道什么是垃圾,什么是金子。这就是老管所谓的“必要性”,也是我在这里学到的,怎么把申请这个项目做好的方法。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从理论上,万事具备之后的好事在我们有生之年一般不能发生,不信你可以计算一下。在博森我赚了不少好东西。一向以用功著称的我,不再去“拼”,而开始计算如何去“博”。就用我现有的资本,忘掉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盲目比较,不再纠缠于自己的缺点(后来我才知道商学院原本就没有觉得我“硬件”不好),就这么去“博”到700+,继续争取我能够到的最好学校。这里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女同学,No offence, I am a girl myself)去读一点点博弈论。其实,我觉得博弈的原理管老师在讲必要性的时候用过了,只是没有搬出专业术语怕我们更confuse。我回去之后好好的读了一下,也吓了一跳:原来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情的结果并不取决于我们一相情愿的“努力”,而事情的结果,往往是所有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假设做决定之后的“平衡”。
可以这么说,老管的必要性思维,是属于真实世界的。有用就好,简单明了。所以老管有时候说,GMAT课程可以一天讲完,不是噱头。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别小看了这个,非常非常可惜大多数人所认识的GMAT游戏规则根本就是错的却不自知也不 Care,不信你现在跟自己说说ETS公布的考试原则是什么?!),在考试瞬间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再白一点,就是下棋。也别小看了这一局,如果你用心,可能残局之后,你起身,世界已经不同。
如果你不属于大学尚未毕业的同学们,应该会同意这个说法:商业上没有对错,只有暂时的为了利益的妥协和平衡。那么跨越语言和文化来筛选经理人的考试凭什么不是这样呢?何必明明只有两个月复习时间还要去提高英语,何必再去为了讨论某个题目的答案该选ABCD还是EFGH去较真呢?还不如考虑一下,一切象答案的东西大概长成什么样子,一切接近考场状态的思维过程是怎么回事。老管的使用方法,就在这里。切记。
以前,(用紫霞仙子的话)我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中结局,我也曾经想通过超过常人的努力来成功。这个用来对付学校里的考试也许还行,but not for Gmat。现在,我走过这一段路程之后,由衷地感觉到,management, not Gmat. 我们踏上的这条路,只有计划和管理;考试,拿来蒙人的玩意儿!
我们同ETS之间的这场游戏,绝对属于信息不对称,好在我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在老管这里懂得了,很多游戏者参与的情况下,我不需要做到“好”,不需要全面发展,不用题都做完,字都认识,甚至就算认识也要做到不稀罕去读它。而是容忍自己的缺陷,读的慢,数学不好,So What! 只要在最后的综合指数上做到“比别人好”。我认为Gmat真的在测试我们的管理素质,是理性和客观,而不是文字和数学,跟你本科学的啥,工作忙不忙没有必然的关系。ETS设定的游戏环境和游戏规则就十分接近商业背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如果你矫情如果你纠缠细枝末节如果你不当断则断,如果单单一个考试就已经累死累活,那后面掏心掏肺写essay 的日子,还有签证(一点都不能含糊),读书,job hunting, 等等等等,还要继续说么?
顺便,我很想用这个机会提醒大家,永远停止做毫无意义的比较。话听起来比较刺耳,但是听听有用也说不定。我在拿到offer之后,几乎所有同我聊天的同学都会很严肃地说他某个方面还“不够好”。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尽量做出很understanding 的表情,其实心里特想立刻打断他:
没错,我也觉得你GPA不好,可你想说明什么呢? 因此不申请了? 不是? 既然不是,这不是跟没说一样吗!!
“希望”这东西最飘忽不定了,也很可怜。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立刻消失了。反正没有任何商学院在自己网站上写着: “我们抱歉地告诉您,在中国国企工作过的,毕业于***学校的,GPA低于***, GMAT低于***均不能申请我校。”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这么多“不够好”,“不够高”是跟什么基准做比较的。Average, 是怎么算出来的?就是很多不如你的人勇敢地去做并且成功了(我应该也算一个吧)。我不是鼓励大家走极端什么都去试,但至少,至少,请抛弃这种Loser的心态。我认为不管自己要什么,不分析对手和目标就妄自菲薄,就已经是loser了。输在开局,实在不够壮烈。
罗嗦了很多,如果一定要做个总结,我想应该再次感谢管老师在关键时刻给我的帮助,另外还是希望大家能把整个申请看作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大项目来做。管老师当年教给我的东西,也不偏不倚的给了大家每个人。我最终的认识是:从考试到读书,你不是回来学习的,而是回来重新审视你的逻辑以及行动的效率,让它更符合西方商业社会运做的模式。So, management, not GMAT. 祝大家早日拿到满意的考试成绩,职业发展一路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