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4)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3:34:4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sinology or sociology?

即使你能说得明白研究中国对于研究社会学有什么意义,在社会学这个领域中,中国研
究还是非常非常边缘的。这两天我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如果真的就特别喜欢研究中国,
为什么不去申请东亚研究呢。中国研究在东亚研究里面肯定不是边缘的领域了。不过这
也就是一说,我对于东亚研究的基本方法也近乎一无所知。

中国人研究中国和美国人研究中国的视角该是不同的吧。最早用sinology这个词,其实
是西方人以自己为主流世界,窥探异族文化的一种猎奇心态。有点像去动物园里看猩猩
。不过有时候也是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于是跑到“落后”的地方去看,怎么看觉得怎
么新鲜。不过现在应该变好一些了。拐骗两个爱斯基摩人去参加世博会的事情再也不会
发生了。

中国人要是跑过去满足某一些美国人对我们的猎奇心态,倒也算投其所好。可是我并不
像做动物园里的猩猩啊。

我最早接触到的在美国的中国教授研究中国的论文,都是用一个西方已经比较成熟的理
论框架,在中国社会做一个经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西方的那个理论还不够完善,需
要修复。Kleinman跟我们说,这就等于默认了,西方理论是universal的,中国人的理论
是local的,学术界有殖民统治。这个西方学术界的大牛还跟我们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多
人,你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universal的理论?

他的话是非常鼓舞人的。可是如果现在真的有“殖民统治”的话,也不是我们一朝一夕
能改得了的。申请材料里面还是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

所以我一直在PS里面强调,我对于中国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而且我能看到的东西
是很多西方的观察者得不到的。但是我并不仅仅是想把这个社会看得很明白,我还希望
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的理论和最基本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把握和了解。(China
's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particular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t large)

我的看法是,适当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对于申请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觉得社会学研究已
经完全可以和产生那些理论的土壤中剥离出来了,你完全可以一个字都不提中国。这时
候你的竞争对手就不仅仅来自中国,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本土的申请者。这时候
你真的具有优势吗?也未必吧,比如说你的英语可能没有美国人好。但是不要把这个背
景当成自己唯一的砝码。即使是说中国很值得研究,也要冷静。尽可能多的放在一个美
国教授也能接受的平台上和西方已有的理论对话(这个很难哦,我好像做得不够好)。

我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问题,还是所有接触西学的中国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总之,
我有预感这问题还要纠缠我好久。

 

 

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5)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3:55:4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问题说不清楚就特别罗嗦。唉,没办法。现在尽量简练点。

选导师的话,大概有这么几种人:
A 专门研究中国的美国教授
B 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教授
C 不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教授
D 不专门研究中国、却对中国很关注的美国教授
E 不研究中国,也没表现出对中国特别有兴趣,但是非常牛的美国教授

A类里面,比如Andrew Walder。他很好,长得很帅。但是他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招中国学
生了,想吸引这种人的注意力还是要有点本事的哦。而且,潘老师跟我说,就因为他招
了太多的中国学生,该有的化学反应已经反应得差不多了。没准现在都腻味了。

B类里面,比如赵鼎新。他很好,长得比照片上要帅。他也招过不少中国学生吧。我不知
道他有什么样的偏好。我猜测他可能更喜欢研究生一些。这样招过来就能派上用场,合
作起来也可以顺利一些。

C类。我确实在网站上看到有这样的faculty,内地毕业的大学生,去了美国读了PhD。现
在做着和美国人一样的研究。这种人牛。可是我将来是想回来的。

D类。大概我今后的导师就属于这种类型了。他们和中国人的化学反应还在进行之中。他
们对中国学生感兴趣,由不会像要求美国学生那样要求我们,所以似乎容易一些。而且
今后的合作也可能更有意思一些。

E类。自认为没有本事去套。所以就没多关注:P

选校的时候也要多注意。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招收中国学生的传统。少数有传统的学校最
多每年招一个人(多于一的机会千载难逢啊),一般都是隔上两三年招一个人。所以申
请时打探一下竞争对手的情况也是有必要的。这是绝对的零和博弈,一个人拿到了offer
,必定就意味着其他人拿不到offer。社会学申请也没有保底一说。因为不好的学校没心
思招些不知道能派上什么用场的中国人过去的。

于是我就盯着top program申了,收到若干封据信,还有些连据信都懒的发了。哦,可是
最终我们只能去一个学校,有一只offer就足够啦!

 

 

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6)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9:58:0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personal statement

对我这种没有paper的本科生来说,ps和sp太重要了!我写了将近三个月ps,有几点心得
体会。

首先是不要夸耀和吹嘘。诸如出国交流的经历啊,绩点一直是全班第一名啊,本科期间
就帮着老师做研究啊,得过什么奖啊。我觉得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在CV里面写一下
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觉得这都算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经历呢,说明他还没有自觉地用挑
选博士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不是所有“优秀”的本科生都适合去读博士。

其次是不要过分醉心于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也曾经写过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各种经历
的个人成长史。大概就是说一件事情,然后再说一下自己从做这件事情中都有什么样的
收获。这是过于自我了。还是要提炼一下反思自己学术热情和方向的过程。我最后交上
去的ps讲的是自己在政治社会学这个领域的探索经历。其他不相关的桥段全都忍痛割爱
了。

然后是do some sociology in your sociology ps。我第一次写ps,说我在民工学校支
教发现教育不平等无处不在。后来觉得这不是在申请社会学博士,更像申请社工的,删
了。后来几稿ps说的是,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对我们的意义还在于,通过
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希望,并指出了具体的
做法,它既是反思的,又是工具的。后来觉得这个有点像申请社会哲学,又淡化了这方
面的论述。

最后,也是我做得不太好的一方面,就是不要空喊口号。我会空喊口号,很大程度上还
是因为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学习缺乏把握,所以最后说得就很空洞无味。诸如我要学习各
家理论,掌握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的研究技巧……这不都是废话吗。寒假期间我看了一
本很好的方法的书,对于社会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让我现在来写,肯定会比三个
月前写得更加好。可是我已经申请到offer了,那些事情没办法再重来。

writing sample

这个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我也说不清楚。我的writing sample很长,20页的single
space,如果哪个老师从头到尾看了,基本上已经确定他对我很有意思了。

大多数学校都要一个完整的sample work。对于社会学来说,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该有理论
框架和基于框架的经验研究两个方面。我的田野调查是在上海做的(其实就是在五角场
做的,徐老师的关系,真方便呀!)。导言、研究问题、文献回顾、方法论和具体的操
作方法、经验研究的发现和分析、结论,反正虽然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正经论文,这次还
是勉为其难,装了一回样子。真够辛苦的!这不是社会学版,写论文的事情不展开讨论

Prof. Orum大概是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把我的论文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的人,他还
帮我做了修改和润色。他说我的文章关注的问题很重要很有趣,我的语言也非常好。(
质性研究的语言非常重要)我在最郁闷的时候看到了他这样高的评价,像一根救命稻草
那样抓着。虽然心里明白他的赞扬都得打了对折才能听。

writing sample到底用来体现申请人的哪一方面能力的,我也说不清楚。有可能是
专业素养(又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感兴趣的方向,写作能力,英语水平……

此外我还知道有很多学校在没有看申请人的writing sample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到底要不
要他了。

recommendation letter

谢谢Orum,谢谢潘老师,谢谢徐老师,谢谢刘老师,谢谢中大的张老师。虽然有你们五
个人的推荐信,我还是没有搞定Chicago……T_T

RL还是有帮助的。这次要我的Brown的系主任和Orum就是朋友,那个为我说话的拉丁美洲
人也是Orum的朋友,此外潘老师也认识Brown的系主任。

Orum说他帮我写了glowing and strong recommendation,可惜我没有看到。潘老师推荐
信的draft我看了一下,也是很长很strong的类型。后来他还专门和我聊了一下我以前辩
论和做田野调查的经历,又做了不少改动,可惜我也看不到了。

推荐信都是教授写的,我们做不了多少。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多和写推荐信的老师交
流,给他们看自己写的文章,跟他们谈自己今后的理想和规划。甚至可以明确表达自己
的愿望:我觉得自己哪方面是值得多说两句话的。

上个学期我几乎每星期都要去麻烦一下我的推荐人。徐老师还经常请我们在三点聆屋吃
饭,聊申请中的事情。虽然他后来跟我说,用英文写作真让人感到痛苦。

我一个没有任何成绩的小本,能得到这么多老师(包括领域里的牛人)的无私帮助,心
里有说不出的满足。我没什么能回报他们的,只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做一个一心为学生着
想的老师。

TOP

申请经历-MIT商学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r 16 12:53:30 2007), 站内

我的申请经历没有任何代表性,只是受益于去年去Wharton的mm,希望写个东西,算是对她那个系列的一个补充吧。
(注:有一段时光我略去了,跟申请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虽然也影响了我这次申请,但是还是不想展示在公众面前)

背景:国内社会学小本,毕业后折腾了两年,后来来了米国一间50名左右的学校读社会学。

系里唯一的大牛S方向相对比较偏,但是我很喜欢,那时候根本没想过工作市场什么的,闷头就去上他的课,自己摸索着看文献。还用GSS data,试着从network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领域的东西,结果不是很好,一直放着都没再动过。

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是对做华人移民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当导师建议我做第二代移民的时候,实在是提不起劲头来。想着要回国,我干嘛要做移民的东西呢。不过现在是有了新的想法,移民包括任何主题都是可以做的,问题是如果提出理论架构。

后来另一个导师W从外面做visiting scholar回来了,与此同时,我也得结束我的不靠谱生活,开始修一些必修课了,包括组织社会学以及相关的主题。在美国式的标准化训练下,开始对这个领域有点兴趣了。即使没兴趣也没辙啊,好些课程都需要写一个term paper,基本都是proposal的样子,硬着头皮一点点写吧,经常是还没写完呢就已经觉得恶心了。自己都瞧不上眼的东西,更羞于拿给别人看了。

不过也正是在W的课上,我写了proposal,后来又被他鼓励着去做research,暑假没钱还顶着北京的烈日去联系别人做访谈,实在不是一个很享受的事情。顺手还把S老师课上的proposal做了一堆访谈,这个就更折磨人了。结束暑假回到美国,和house里的美国大哥看了两星期的美网,啥都没干。然后就慢慢吞吞的动手写paper,那时候还没决定申请呢,只是想着得把S老师的东西写了交差,这个定性的研究,又是一个不靠谱的研究,跟S老师的研究风格一点都不一样,他又没做过中国研究。我做的东西被肯定了想法后,不断地要求我解释,发展到后来不请专人修改语言都不看了,除了抓狂好像没有别的路可走。最后的权宜之计是把一个paper分成两个,这样理论架构比较容易把握,argument也比较清楚。

这么折磨到10月底的样子,师兄和师姐都追问我到底想怎么样,到底要不要申请。师兄和师姐都是要做学术的,自己也都郁闷着呢,还能抽出时间来关心我,感激的话就不用浪费在这里了。国内的老师就更不客气了,说我要是不换个牛校,没出路。当然他比较夸张了,可是也是为我好,而且也是生平第一次表扬了我,说我社会学开始入门了,问题问得很内行。比起美国老师的廉价表扬,国内那些老师的鼓励更珍贵。

可是这时候我有3个主要选择:一是把这个冷门方向发展成政治社会学之类的;二是做国内老师帮我定的方向:城市社会学,用他的数据,并且他都帮我口述好statement了;三是做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因为师兄和师姐都是做组织社会学的,而且国内的那些社会学的朋友,特别是其中一位告诫过我:做就做主流,否则即使你做到一个领域的大牛了,认识你的人又有几个呢?当然,大家会争论到底什么是主流,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那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想法了,就是觉得试一下吧,试组织社会学吧。不然都对不起大家,更对不起自己。试过了,失败了无非就是再呆几年,能在北京的几所大学找到faculty的职位更好,找不到去国内的其他城市呗,实在不行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自从开始打算读社会学起,就没想过不做faculty会怎样。

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写statement, 除了上课和做TA,大多数时间都是装模做样地从7点折腾到12点,非常有规律,不过我一向都比较变态,本科毕业好几年了,一直坚持跟大学宿舍的熄灯和亮灯时间一致。Statement具体做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自己做过一点皮毛,是关于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这个领域的东西,又赶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的技术革新,所以就从这个东西出发去提炼问题吧。

看了很多paper和书,隔三差五地跟师兄和师姐讨论。1个多月内写了10稿出来,师兄算是尽了全力帮忙,不断地帮我修改理论架构,不过我们俩都知道还缺了点什么,只是没有建设性的意见。12月15号的两个deadline到了: umich和duke,没办法,扔出去了。这里有个社会学的,需要writing sample,我实在懒得修改以前用gss数据做的破烂,把暑假里做的偏社会运动方面的东西给扔出去了,估计这是我后来被拒的一个原因吧,起码说明我兴趣不一致。

然后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原来一直关系很好的W老师突然说让我把暑假的访谈写个成文的东西给他,要不他很难给我写推荐信。给我的时间就14天,当时都疯了,心想这不是开玩笑嘛,一个正经八百的社会学的paper可不是两个星期就能写好的。当时就想放弃了,多亏师姐安慰我,说估计老师就是非常好奇,想看看我暑假的研究做得咋样。于是看了3天paper,把相关paper扫了几眼,最主要的就三篇,W的一篇,师姐的一篇和Jason的一篇,补充着其他的文献,又用了3天时间写了初稿,让师兄帮着改了一下,扔给W老师了。结果出乎意料,W老师说我可以改改拿去投稿:如果现在投只好投政策方面的journal,要是以后加点访谈什么的,可以投个社会学类的journal。当时都傻了,心想这玩笑也开大了。

写完这个paper,又要有几个deadline了,又改了两稿ps,然后就开始高烧,修整了几天。1月1号的两个比起12月15号的没什么大的进展。尤其恶心的是Columbia商学院,只让写500字,连废话都来不及说呢,更别说展开research了。1月3号有个emory,ps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

MIT的ps算是有点进展,不过还是有些遗憾,只是当时想不出怎样把理论框架搭得很漂亮又让内行人知道这是可行得。不过无论如何还是扔出去了。

Cornell申了社会学,是1月15号,writing sample就用那个3天写成初稿的文章,不过做了很大的修改,师兄给了很好的建议。两天之后又写了一个非常漂亮的abstract,投了ASA。说老实话,abstract真是漂亮,可惜内容没那么漂亮,受限于材料。

那时候已经开学了,忙着上课,做TA,都快忘了还有Washington没申请呢。剩下几天时间的时候才开始动笔修改,不过这时候理论框架搭得已经非常漂亮了,ps算是这些里面最漂亮的了吧。现在也还没有收到消息,不过觉得这个学校要是据了我,就太没天理了。

我说话一向都不是特别有逻辑的,这个经过不知道怎么描述。下面讲讲陶瓷吧。我是那种特别不会陶瓷的人。如果有个professor不管他多牛,我都不惧跟他讨论他的paper,前提是我真的是觉得他的paper很有意思,但是让我为了陶瓷去陶瓷,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我们又不是工科,又不跟老板干活,陶瓷不知道是不是有用。请大牛们来补充。

不过我也套过两次瓷。大概是12月中旬吧,特绝望,一个多年的挚友激我,说我的性格决定了命运。他说他认识我这么多年,知道我比较聪明,用功,对学术一直有热情,可是为啥我在这条路上就这么不顺呢。除了我不拘小节以外,还因为我既骄傲又自卑:看不上别人的东西,自己也做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结果就老想躲着人,直到自己作出个像样的东西来。可是学术圈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得像推销员一样销售自己的产品。有的人因为眼界的问题,不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没深度,有些人即使知道也装着特牛X的样子。只有我傻不拉几的瞎费功夫。

就因为他激我,马上给washington的两个老师写信,要求电话里聊一下,其中一个没回,另一个很nice,听我八卦了一通,耐心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来还让我申请之后给他发信,他会留心我的申请材料的。还对我的ps给了一点建议,说研究计划越具体越好。所以那一稿里没废话,没说为啥有兴趣,一直在说研究计划。

另一个陶瓷也是很偶然的。因为申本地的一个牛校的商学院,在提交了申请之后跑去人家那里听workshop,每次都去,而且去之前都好好做了功课,准备好了显水平的问题。可是到了现场,就是不敢张口提问。宁可下来跟present的人私下交流也不好意思当着很多人的面表现自己。我的师兄听说了,还特别叮嘱我一定要表现自己,我也不知道跟谁作对,就是问不出来。

当时想就听天由命吧。申请前要了该program一个老师没发表的两个paper读,说良心话,是我见到的没受过专门社会学训练的商学院同领域中做得最好的paper。后来偶然跟他谈起他的paper,他很nice,跟我聊天,问我在哪里读书,读到什么程度了,以后的打算等等。我终于鼓足勇气说我在申请,他问了具体情况,还问我申请了哪些program,记下了我的名字。下一周他告诉我看了我的材料,挺好的,只是英语需要加强(应该是指ps的语言没好好修改吧)。他说他跟MIT的人提到我了,因为他是那毕业的。这算是最莫名其妙的陶瓷吧。

只是后来第一个据信就来自这个学校,郁闷到了极点。后来又拿到了umich的据信,等的都快发疯了。终于转运了,先是前一天收到ASA的通知,我的那个烂paper居然被接受了,虽然只是roundtable。然后等到了mit的电话面试。没来由地在网上发了帖子,XF联系了我,原来是他据了mit的offer,我才有机会。XF给了很多建议,包括面试的问题。
准备面试期间,动员了师兄,师姐和美国housemates帮忙,把简历上的每个project都复习了一遍,争取用两句话能描述清楚。美国室友Guy给了巨大的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我修改了paper的语言。等到都复习了一遍,师兄和美国室友Andrew分别帮我interview了一遍。不过说老实话,最后的真正面试还是不理想。

面试问题
1,    Why MIT?
2,    Interest
3,    Will you focus on China’s study
4,    Why firm-level network analysis
5,    What is your career trajectory and who is your role model?

第5题XF提醒过我,我也准备了,请教了W老师,英国室友steve和师兄,师姐,大家都说老实回答就好了。面试的时候,回答的是Wright Mills,因为喜欢他社会学研究做得不错,同时也能保持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面试的director1说不好意思,他从来没读过Mills,我那叫一个尴尬啊。只好解释说Mills这么不靠谱的人就中国人喜欢,我在美国也没怎么听人提到过。Director 2 在旁边非要我说个活着的并且活跃的人,我这个郁闷啊。随口胡诌了Poldony 1997 AJS 的paper,结果这个director 1特熟,告诉我这paper没发前他就读过,我一着急也没把这paper描述好,还是他帮我一起回忆这个paper的。

第6题我很不客气地说我要在research型的大学找教职,最好是美国的牛校,拿到tenure之后闪人回国。估计他们也没见过我这样的,问我为啥。我说中国社会学在起步,大有前途。我相信可以贡献我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哈拉了一通。管他信不信呢,这是真话。

建议:
1,    真的喜欢再去读,要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别问我industry方面的出路,我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也别问我MBA的申请,不知道。
2,    MIT 不代表什么,top20的学校都不会差太多的,有一定的资源,下面怎么做research就看你自己的了。一个人的research应该有个性,也不可能光跟着导师走的。学术的路很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很重要。去一个不错的program,保证你在学术市场上不会因为学校差被扔下去就好了,真的做的好才有前途。现在商学院faculty似乎是供不应求,所以没有publication貌似也能找到好工作,以后也许不会这样了。所以踏踏实实读书才是根本。
别说我强调的东西老掉牙,我本来就比版上的大多数人老,也失败过,这也是感受吧。要不然我不会浪费时间写这个东西的。
3,    国内其实有很多资源,大家要么太懒散,要么太急功近利了。如果给我机会重新来过,我会在国内好好读研,然后再出来折腾的。
4,    如果想申请的话,没事多看看AJS,ASR, ASQ等journal,看看别人是如何提问的,理论或者实证方面的贡献在于哪里?
5,    我真的不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这个offer纯粹是运气好而已,还有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忙。对于我那些聪明的本科同学如今没有在学术圈的,希望他们看到我的挣扎能够重新找到对这个圈子的热情,回到这个圈子。毕竟我们需要更多聪明有热情的人从事学术。你们也一直是我坚持的动力之一。

TOP

文科申请经验总结以及注意事项(zz from tdrd)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 21 10:10:38 2006), 站内

发信人: paloalto (North California), 信区: abroadstudy
标  题: [总结] 文科申请经验总结以及注意事项
发信站: BBS 天地人大站 (Wed Sep 15 14:34:04 2004)

文科生申请不同于理工类。理工类申请就象一把尺子,你可以精确地读出来,文科申请就
像一首诗,缥缈模糊。

文科类最不同于理工类申请的就是需要一篇15页双倍行距的文章。对大部分的名校文科专
业Ph.D. 来说,writing sample 的作用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的文科申请者往往回忽
视这一点,其实一篇好的文章足够说服所有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吸引教授的眼球。在写作
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文章的创造性(creativity)和原创性(originality) 。文章的内容
最好能够引起国外教授的兴趣,当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尽量靠近国外教授感兴趣的
领域。对于一些学科,比如说历史,应该注意走出中国史学的框架,做一些比较具体,实
际的研究。国外的史学,偏重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社会性思考。建议用英文直接
写,而不是写完以后再翻译。

推荐信,文科申请和理工类一样。一封好的推荐信理所当然会给你强有力的支持。对于文
科来说,因为中外学科的差别,最好能够找到那些和国外教授很熟悉的中国教授的推荐信
,比如这为中国教授曾经和国外的教授合作过,并且合作愉快。这样的推荐信甚至比学科
学会会长的推荐信更优力。至于其他事项,就按**说的做就可以了:例如,每封推荐信
的侧重点要不同,语气口吻应该很符合教授的身份。而且一定要写得极其正式,这样才能
显出他的重视程度。

对于个人陈述,应该注意两点。文科申请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兴趣,然后辅助以事实证明能
够完成目标的能力,也就是你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潜力。对于一些非学术的组织能力(比如
受班长,学生会主席等等)这些方面所起作用有限。

其次,不要模仿。再开始写作初期,是可行的。当时,模仿的痕迹千万不能够出现在最终
定稿里面。必须能够让你的个人陈述成为你自己的个人陈述,有血有肉。所以,对于**
*的那一套包装做法,我是不赞成。但是我赞成写完之后让他们润色,修改。

对于成绩,够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去名校的话。必须加强你的成绩之外的软成绩,
包括writing sample, GPA,参加的项目,推荐信。名校其实等于保证没有弱项,突出自己
的强项。

最后,一封清晰,格式分明的简历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 注意的是,格式千万不要模仿国
内找工作的那种形式。用于申请的话,只能说是垃圾。格式应该严格按照国外的标准走。
格式都很固定,条例也清楚。范例可以从国外大学的学生简历上找。这里给出一分cornel
l社会学的学生的简历,连接到学生的信息页面,点击curriculum Vitae, 选择自己喜欢的
格式。http://www.soc.cornell.edu/gradstudents/index.shtml


申请是一套的东西,一定要保证材料的相互支持性和兼容性!


September, 2004 于 美国

TOP

]太强悍了
看得我都要吐血了...

TOP

太强悍了
看得我都要吐血了...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