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4)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3:34:4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sinology or sociology? 即使你能说得明白研究中国对于研究社会学有什么意义,在社会学这个领域中,中国研 究还是非常非常边缘的。这两天我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如果真的就特别喜欢研究中国, 为什么不去申请东亚研究呢。中国研究在东亚研究里面肯定不是边缘的领域了。不过这 也就是一说,我对于东亚研究的基本方法也近乎一无所知。 中国人研究中国和美国人研究中国的视角该是不同的吧。最早用sinology这个词,其实 是西方人以自己为主流世界,窥探异族文化的一种猎奇心态。有点像去动物园里看猩猩 。不过有时候也是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于是跑到“落后”的地方去看,怎么看觉得怎 么新鲜。不过现在应该变好一些了。拐骗两个爱斯基摩人去参加世博会的事情再也不会 发生了。 中国人要是跑过去满足某一些美国人对我们的猎奇心态,倒也算投其所好。可是我并不 像做动物园里的猩猩啊。 我最早接触到的在美国的中国教授研究中国的论文,都是用一个西方已经比较成熟的理 论框架,在中国社会做一个经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西方的那个理论还不够完善,需 要修复。Kleinman跟我们说,这就等于默认了,西方理论是universal的,中国人的理论 是local的,学术界有殖民统治。这个西方学术界的大牛还跟我们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多 人,你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universal的理论? 他的话是非常鼓舞人的。可是如果现在真的有“殖民统治”的话,也不是我们一朝一夕 能改得了的。申请材料里面还是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 所以我一直在PS里面强调,我对于中国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而且我能看到的东西 是很多西方的观察者得不到的。但是我并不仅仅是想把这个社会看得很明白,我还希望 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的理论和最基本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把握和了解。(China 's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particular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t large) 我的看法是,适当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对于申请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觉得社会学研究已 经完全可以和产生那些理论的土壤中剥离出来了,你完全可以一个字都不提中国。这时 候你的竞争对手就不仅仅来自中国,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本土的申请者。这时候 你真的具有优势吗?也未必吧,比如说你的英语可能没有美国人好。但是不要把这个背 景当成自己唯一的砝码。即使是说中国很值得研究,也要冷静。尽可能多的放在一个美 国教授也能接受的平台上和西方已有的理论对话(这个很难哦,我好像做得不够好)。 我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问题,还是所有接触西学的中国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总之, 我有预感这问题还要纠缠我好久。 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5)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3:55:4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问题说不清楚就特别罗嗦。唉,没办法。现在尽量简练点。 选导师的话,大概有这么几种人: A 专门研究中国的美国教授 B 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教授 C 不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教授 D 不专门研究中国、却对中国很关注的美国教授 E 不研究中国,也没表现出对中国特别有兴趣,但是非常牛的美国教授 A类里面,比如Andrew Walder。他很好,长得很帅。但是他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招中国学 生了,想吸引这种人的注意力还是要有点本事的哦。而且,潘老师跟我说,就因为他招 了太多的中国学生,该有的化学反应已经反应得差不多了。没准现在都腻味了。 B类里面,比如赵鼎新。他很好,长得比照片上要帅。他也招过不少中国学生吧。我不知 道他有什么样的偏好。我猜测他可能更喜欢研究生一些。这样招过来就能派上用场,合 作起来也可以顺利一些。 C类。我确实在网站上看到有这样的faculty,内地毕业的大学生,去了美国读了PhD。现 在做着和美国人一样的研究。这种人牛。可是我将来是想回来的。 D类。大概我今后的导师就属于这种类型了。他们和中国人的化学反应还在进行之中。他 们对中国学生感兴趣,由不会像要求美国学生那样要求我们,所以似乎容易一些。而且 今后的合作也可能更有意思一些。 E类。自认为没有本事去套。所以就没多关注:P 选校的时候也要多注意。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招收中国学生的传统。少数有传统的学校最 多每年招一个人(多于一的机会千载难逢啊),一般都是隔上两三年招一个人。所以申 请时打探一下竞争对手的情况也是有必要的。这是绝对的零和博弈,一个人拿到了offer ,必定就意味着其他人拿不到offer。社会学申请也没有保底一说。因为不好的学校没心 思招些不知道能派上什么用场的中国人过去的。 于是我就盯着top program申了,收到若干封据信,还有些连据信都懒的发了。哦,可是 最终我们只能去一个学校,有一只offer就足够啦! 发信人: mujun (诚征nick),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社会学申请总结(6)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8年03月08日19:58:0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personal statement 对我这种没有paper的本科生来说,ps和sp太重要了!我写了将近三个月ps,有几点心得 体会。 首先是不要夸耀和吹嘘。诸如出国交流的经历啊,绩点一直是全班第一名啊,本科期间 就帮着老师做研究啊,得过什么奖啊。我觉得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在CV里面写一下 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觉得这都算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经历呢,说明他还没有自觉地用挑 选博士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不是所有“优秀”的本科生都适合去读博士。 其次是不要过分醉心于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也曾经写过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各种经历 的个人成长史。大概就是说一件事情,然后再说一下自己从做这件事情中都有什么样的 收获。这是过于自我了。还是要提炼一下反思自己学术热情和方向的过程。我最后交上 去的ps讲的是自己在政治社会学这个领域的探索经历。其他不相关的桥段全都忍痛割爱 了。 然后是do some sociology in your sociology ps。我第一次写ps,说我在民工学校支 教发现教育不平等无处不在。后来觉得这不是在申请社会学博士,更像申请社工的,删 了。后来几稿ps说的是,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对我们的意义还在于,通过 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希望,并指出了具体的 做法,它既是反思的,又是工具的。后来觉得这个有点像申请社会哲学,又淡化了这方 面的论述。 最后,也是我做得不太好的一方面,就是不要空喊口号。我会空喊口号,很大程度上还 是因为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学习缺乏把握,所以最后说得就很空洞无味。诸如我要学习各 家理论,掌握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的研究技巧……这不都是废话吗。寒假期间我看了一 本很好的方法的书,对于社会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让我现在来写,肯定会比三个 月前写得更加好。可是我已经申请到offer了,那些事情没办法再重来。 writing sample 这个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我也说不清楚。我的writing sample很长,20页的single space,如果哪个老师从头到尾看了,基本上已经确定他对我很有意思了。 大多数学校都要一个完整的sample work。对于社会学来说,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该有理论 框架和基于框架的经验研究两个方面。我的田野调查是在上海做的(其实就是在五角场 做的,徐老师的关系,真方便呀!)。导言、研究问题、文献回顾、方法论和具体的操 作方法、经验研究的发现和分析、结论,反正虽然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正经论文,这次还 是勉为其难,装了一回样子。真够辛苦的!这不是社会学版,写论文的事情不展开讨论 。 Prof. Orum大概是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把我的论文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的人,他还 帮我做了修改和润色。他说我的文章关注的问题很重要很有趣,我的语言也非常好。( 质性研究的语言非常重要)我在最郁闷的时候看到了他这样高的评价,像一根救命稻草 那样抓着。虽然心里明白他的赞扬都得打了对折才能听。 writing sample到底用来体现申请人的哪一方面能力的,我也说不清楚。有可能是 专业素养(又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感兴趣的方向,写作能力,英语水平…… 此外我还知道有很多学校在没有看申请人的writing sample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到底要不 要他了。 recommendation letter 谢谢Orum,谢谢潘老师,谢谢徐老师,谢谢刘老师,谢谢中大的张老师。虽然有你们五 个人的推荐信,我还是没有搞定Chicago……T_T RL还是有帮助的。这次要我的Brown的系主任和Orum就是朋友,那个为我说话的拉丁美洲 人也是Orum的朋友,此外潘老师也认识Brown的系主任。 Orum说他帮我写了glowing and strong recommendation,可惜我没有看到。潘老师推荐 信的draft我看了一下,也是很长很strong的类型。后来他还专门和我聊了一下我以前辩 论和做田野调查的经历,又做了不少改动,可惜我也看不到了。 推荐信都是教授写的,我们做不了多少。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多和写推荐信的老师交 流,给他们看自己写的文章,跟他们谈自己今后的理想和规划。甚至可以明确表达自己 的愿望:我觉得自己哪方面是值得多说两句话的。 上个学期我几乎每星期都要去麻烦一下我的推荐人。徐老师还经常请我们在三点聆屋吃 饭,聊申请中的事情。虽然他后来跟我说,用英文写作真让人感到痛苦。 我一个没有任何成绩的小本,能得到这么多老师(包括领域里的牛人)的无私帮助,心 里有说不出的满足。我没什么能回报他们的,只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做一个一心为学生着 想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