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My Road to MSCM, Ross School, UMich

Preface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梦想而奋斗的朋友,所有渴望实现更高目标的职场追梦人,以及那些为他人实现梦想而默默支持和循循善诱的导师。

我们的梦想风情万种,我们的追梦方式也有千千万。出国仅仅是一种选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有选择的自由,纵然别人也有拒绝的权利。


出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出国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要把轻易给自己下定义,未来的可能性太多太多。决定我们的是who we want to be,而不是who we were or where we came from.

但要给自己清晰的定位。没有定位,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如蝼蚁般pointless。摆正位置,摆正心态,是做任何事的前提。




关于定位——写给职场追梦人

我想这里的定位可能是两个维度的,一方面是时间维度的。老人们常说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果你不是一个虔诚的反教条主义者,你应该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年龄段对人的心态影响很大,所以,如果是还未毕业的申请,可能应该侧重学习能力和兴趣;如果是久经沙场,可能多谈谈阅历和认识。如果是初出茅庐,则更应该沉下来,别光谈理想,找对位置和方向。但无论是什么阶段,追梦的过程其实是把现实和梦想连起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why this school/why now则是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二个维度是行业维度。追梦可能是改变行业的机会,也可能是继续前进的助推器。找对行业和领域就是追梦的方向,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方向可不行。看看自己喜欢什么行业,了解什么领域,不要盲从,更不要好高骛远。好比人家说的干一行爱一行。



关于供应链

别的行业我不了解,这里就是说一点个人浅薄的认识。很多朋友在论坛上也非常关心这个领域,也有很多大牛在帮助大家答疑解惑。供应链范围可以很广,整个公司的运营,信息,资金,货物都在供应链的推动之下流动,只要有一天,实体经济还存在,供应链管理就有空间。可这里并不风光,也赚不到大钱,所以在这里踏实稳定比热情奔放更重要,在这里耐得住寂寞,禁得起challenge才是生存之本。

具体来说说,简单看,物流/采购/计划+数据分析应该是供应链的几大方向。物流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就是供应链。这的确没错,在国内,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派送运输仓储等环节,这些也确实是物流,实物的流动(当然也有钱的流动)。所以,物流应该是供应链的基石。在这个基石上,推动流动的则是采购。而我们的采购其实可以包括采sourcing,也包括购procurement,前者可能更多关注谈判、定价方面的东西而后者则关注贸易、供应商管理等。这两部分也是国内供应链的两个重点方向,很多SCM Director都是采购和物流出生。供应链中还有一个润滑剂,就是信息流的把握者,计划。有人说planner是艺术家,有人说planner是特种兵。我觉得planner的厉害之处就是信息把控和传递,这样足够四两拨千斤,这样可以充满表现力。上打得了销售总监,下说得过库房叉车手。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是planner的基础。Planner的工作可以很简单,像一个搬运工,也可以很丰富很深厚,不仅了解基础planning工具,也了解business。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planning工作的地方。无需赘述,供应链是很不错的方向,有志于供应链方向的同学们能够更清晰未来的路。

收藏 分享

thanks for sharing

TOP

等待未必是坏事
Ross MSCM有两个deadline,4月1是early的,8月1是standard的。原则上,5月应该开始给第一批的录取通知,10月则是标准批的。而我一路等到了7月初,没有WL(Ross的WL应该就是Reject),中间只有“出差了,再等等”的回复。至于真实原因不再去想。
等待的过程中专心于工作,近些年的耕耘也有了很多回报。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机会,并不是你不出色而不被认可。一方面,你的成功是靠一点一点的积攒,你的个人public relationship的经营,你的reputation的建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还是要有耐心和毅力去耐住寂寞,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其实,还能等待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每天睡前醒后都有些期待。虽然总是无货而归,却也轻松。反倒是拿到offer有和当前职位发展有冲突而纠结让人不安。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意见都会是坚持梦想,放弃眼前的既得甚至将得利益,以机会成本豪赌未来的职业发展。
毕竟,追梦并不是为了未来的两三年,而是5年10年的远期规划。这笔投资,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都要有长线投资的预期。你可以把出国当作炫耀的资本,逃避的借口,移民的钥匙,见识的窗户。。。无论怎么样,能勇敢走出来的,都是胜利者!


如愿以偿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拿到offer并不是结束。对于申请来说,对于发展来说,对于人生来说,我们才刚刚走下曾经的圣殿井冈山。革命能否成功,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受过的罪是耻辱还是资本,清算的时刻还远没有到来,真正的挑战还远没有到来。不过,对于这样一群靠自己双手构筑梦想,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哪儿未来在哪儿的追梦人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长短的关系而已。
这个过程中纠结是必然的:刚开始纠结于这个决定,随后纠结于选校,然后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去,再纠结于到底如何面对异国的学习生活。。。我也纠结,但是前辈们说,自己的路是要靠自己来开拓的。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是一种勇气,但我觉得更是一种智慧。有舍才有得。
话说回来,离开之时,正是组建自己团队的时候。要放手自己最熟悉最顺手也最有成就的工作不容易,事到如今,站好最后一班岗,祝愿他们未来一切都好吧。


写在最后
在这里,我们是一群把出国作为梦想的追梦人。
既然立志做一个追梦人,这里就没有回头的路。前面有柳暗花明,也有进退维谷;前面有金榜题名,也有痛不欲生;前面有飞黄腾达,也有一蹶不振。
追梦的要有梦,敢梦,才能追梦。

TOP

第二轮神奇的是我没有等到WL没有等到offer,过了5月初的offer期我居然等来了一个第二轮面试。一切证据表明,第二轮和第一轮相似度极高,但个人怎么把握就看自己的了。
原定两个人的面试只来了一个人,上次两男,这次一女。电话拨错了,耽误了2分钟,所以刚开始道歉来着。进入正题很快:
1 介绍自己(又来了,不过一回生二回熟)
2 工作中最大的difficulty是什么(我的个人介绍说得太简单,所以她追问了一个)
3 Why Ross (捡精华说,一定要要和自身实际结合,不是念网站信息)
4 Why Tauber Institute (又是你)
5 short term & long term goal afterMSCM (这个问题和毕业后的打算其实是一个问题,详细问你就详细答吧)
6 What kind of company you want to go afterMSCM (这个问题有特点,看看你是不是要去一些他们没资源的奇葩行业吧,我就说了汽车和电子,别忘了说为什么,他们不喜欢你就光给一个答案不解释)
7 anything else (基本也到了问问题时间了)

两轮面试基本上都在25分钟左右,时间很紧凑,不要想着多说,人家还有下一个人要面呢。也不要不停的说,要有交流和回合。整体上,思路为基,语言运用为轴,语音语调为辅。
如果觉得信息不够,可以看看Ross MBA的面试经验,两个其实是有借鉴性的

TOP

面试-这部分可能是全篇的精华所在了,
我在Ross这里经历了两次面试,所以我的面经可能更有“嚼头”。

第一轮 截止日期15~20天后就是面试开始的时间了。校方会给两个时间让你选,对中国人也比较照顾,都是晚上8/9点的,但一般都是电话面试,没有Skype,而且需要你自己拨过去。这里要提醒的是,最好使用电话直拨,不要用网络电话;拨之前确定号码,他们的电话都很像,不要拨错了;时间千万要看好了,时差问题提前搞清楚。官方对于面试有如下comments:
Weutilize the interview to compliment your application and to learn more aboutyou beyond the application with regards to your interests in the MSCM programand Tauber Institute. In an effort to optimize our time together, we would liketo give you some guidance on topics that may be discussed. Topics may include:
·Your interest 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our educationalgoals and short term career aspirations after graduation
·Reasons for applyingto the Ross MSCM program and Tauber Institute
·Your expectations ofthe MSCM program and Tauber Institute
Eachinterview is customized for the individual applicant. Please make note thatduring your interview, we will reserve time to address any questions you haveof us.
Wesuggest that you call from a quite location where you will not have any issueswith phone connection/reception as the interview will only be approximately 25minutes.
第一轮来面试的是两个adcom,一个是TauberInstitute的,一个是MSCM项目的。人都很nice,寒暄两句今天的工作怎么样啊,天气怎么样啊,感谢一下他们大清早就来面试什么的,然后就进入正题了。
1 现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大致的职能范围是什么,需要和哪些人沟通(这个问题是在另一个人到之前闲聊的一部分)
2 自我介绍(这部分是最能提前准备的,建议大家一定重视。说得要有重点,亮点突出)
3 Why Now(这是挺核心的一个问题,也应该提前准备好的,结合好自己的实际)
4 Why Tauber Institute (Tauber到底是嘛,提前到网上查清楚,这个应该是你选择Ross的一个主要原因,说出来为什么)
5 毕业后的打算(这个其实不好答,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Master,预期都差不多,所以没多少区别。可以说说你打算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为什么,凭什么)
6 精华问题来了,问如果有什么信息需要强调的让他们带给其他adcom的(就是你认为你的最大亮点吧,前往不要懵。我说的是我工作经验中和commercial team的合作和关系的建立)
7 Q&A(自己准备2~3个问题吧,不要太简单的那种,也不要奇葩)

TOP

选择专业选择学校


中国人都是排名控。排名大家都特别关心,那就有一个纠结的问题了,专业排名vs.综合排名。这里我不敢太妄谈自己的意见,我觉得,选学校和选老婆是一样的,外观靓丽或者性能卓越都不一定舒服,最关键的还是是否合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重logistics,重数学能力;有的重采购,有贸易背景;有的重和实体和商业紧密结合。所以,看排名更要看学校特点,看课程设置,看class profile,还有就是学校和未来你目标行业目标公司的联系。
Master vs.MBA:这个话题也很值得讨论,不过大家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认为总体上Master时间短性价比略高,但项目少,适合在职的项目更少。我认为有三个master项目很不错,适合在职人:UMich Ross School的MSCM,WUSTL的MS/SCM和英国Cranfield的Masters i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他比较特殊,有的不要托福成绩,有的不要GMAT成绩,我不了解也去不评价。而如果你在职时间长,也有精力在美国待2年,MBA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虽然这几个学校综合排名都不算出众,但是专业领域里绝对是有口碑的,包括MSU/PSU/ASU/OSU。MIT就别说了。。。

*2013.8.28今天补充一点想法,前前后后参加了很多活动,也和很多人聊天,收集不少关于Speciallized Master和MBA的信息。其实,这两个方向并无绝对的轻重,只是个人职业定位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MBA主要还是提供金融,banking,投资和咨询领域的人才,给希望转行和拓展人脉的人提供机会。而Master(特别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的Master)更多的是为专业领域培养专才。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大供应链名校(MIT外)MBA的综合排名略低的缘故吧。
所以,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远期目标,行业规划是选专业,选校,选项目的前提*

我只申请了Ross 也只拿到了Ross。我第一家研究的学校是Ross,dream school也是Ross。。。这一切是巧合,也是因缘。


提交申请是天边的鱼肚白
有了满意的成绩固然是好的,没有满意的成绩也要下下手申请,然后两条腿走路。不过,能熬到申请,也算是天快亮了。但是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你不知道新的一天是什么天气。而最容易出事,最容易放松警惕,以为夜晚已经过去的,也就是这个阶段了。
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准备过程吧,不具备代表性。
很多人有相关的问题,这里补充几个想法:
其实整个申请过程,国内太过于在意成绩,结果分数越考越高,老外不得不把中国学生的成绩单独来考虑。然后文书交给中介。
其实,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的展现。
文书和面试整体上就是这个自我展现的过程,核心要素不是先前做什么做多久,而是你学到什么,你打算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去读书,把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就好了。引申出来的还有两个问题就是why you and why now.结合起来,说通了就好了。
网上申请-这一步可以很早就开始,里面可以看到很多需要准备的事情,Essay题目,有些东西早点开始弄比较好。我认为,申请3个以下,而且是在职人,没必要找中介。刚开始申请的时候就有必要开始看申请所需材料和内容,早准备。文书和推荐信在下面会详细说。
在北京时间的截止日前提交最好,Ross申请费$200交完钱就有一个确认邮件。几天后,会有校方的application review开始通知。随后就是漫长等待了。
文书-最好能和校友,行业能人,同龄朋友聊聊,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你一些意见。不用特别刻意的去包装美化甚至虚构自己,写出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故事,体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另外,开始写的适合不要急,但要有激情。激情无论退不退却,都要认认真真的多改几次。Essay一定要切题简洁,有老外资源的要用上。如果没有让你写CV或者PS,你可以考虑在optional里加上,写一些和能体现你其他方面的想法行为让你更适合这个学校的地方,可以和Essay相关,但不可雷同。
推荐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是广告效应。推荐信则是你的个人PR的展现,人品能否爆发推荐信至关重要。平时多做好事,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能帮你树立良好reputation,无论直线老板还是远方的老外都说点你的好就行了。最好有一个比你德高望重的老外写推荐信,如果你认为你们的交流不够多,你可以提前和他聊聊。一定要给别人留出时间,现在的推荐信大部分是网络直发形式,而且并不是一封信而是多个问题,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自己这边一定要waive掉查看权限。
总之,这些部分其实也是network能力的一种体现,要发挥“人脉”优势,不要一个人战斗。

TOP

一战98,二战107,我的托福之路到这里告一段落了。虽然从来没有看过托福JJ,但今天的成绩也得益于网络上众多的资料和经验分享。今天就借这个平台,写点自己的备战心得,特别是针对和我一样的大龄战友们。
先写点点背景,2007届本科,具体和托福无关,不再赘述。至今工作6年了,得益于一直在外企且老和洋人打交道,英语的水平在大学四六级的基础上没有减退,反倒在听说上略有进步,特别是“说”,这个项目真不是经过短时间练习可以迅速大幅提高的。

从整体上来说,托福是语言基础+应试能力的结合。首先的确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考察,考的是英语作为语言的基础应用。其次,应试能力必不可少。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和G的策略应该有所不同。(至于先G还是先T,我觉得这个完全看个人,两者共通的部分我认为只有单词和阅读能力。甚至写作都是差异多过相似。)

之所以提到托福是语言能力考察,是想说明基础对托福成绩的影响,至少是对托福复习策略的影响。想通过以前考四六级和考研的方式硬上托福,并非明智之举。如果时间略充裕(特别基础不好的要笨鸟先飞,一年半年的周期不算长),在这个时间内,并不是都要高强度的复习,而是在开始阶段循序渐进。背单词和听英文(电影,电视,广播随便)是我认为的核心,其次,就是英文的书籍或者杂志。慢慢进入一个英文环境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工作中接触英文很少,丢了很多年的朋友,这个步骤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背单词主要还是阅读中发现的高频词和一些常见词汇的汇总,放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里,随时复习。后来,还用了用扇贝单词,发现这个软件很适合打基础。听的话,我都是用优听来听CNN,加上偶尔看一些美剧和电影。
而对于平时就在英文环境中的,也别掉以轻心。有数量并不代表有质量,比如总听中国人的土发音,总想当然的随便说,总看一些或者不得不写一些给中国人看的英文邮件,其实,都是反效果的!如果周围有一些语言环境,一定要善用。开英文电话会,自己写英文邮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词汇和句式上,都当作机会来练习。不过,这些都是基础,都是语感。除大牛外,其他人都要在这个之上练习应试能力。

其实,我们做题复习,主要的部分也即是为了更好的应试。对于在职的大龄人,时间分配和注意力是最关键的。无论你白天的工作忙不忙,每天花时间,周末花时间复习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点,和在校同学比起来是吃亏的,所以,应该先给自己些掌声我们的时间有限,更应该注重效率,有针对性的复习。
说点具体的。个人认为,四大能力的顺序是:听>读>写>说。特别对于原来成绩在90分左右的人,我觉得把握好“效率”这个核心策略,上百还是有希望的,这也就是托福的应试能力的体现。但是,能否上110,这个是另一个话题,另一个境界了,在职的人,100+足够。有时间宁可刷G,宁可多在工作上有些进步。
听的方面:TPO原题自然是优选。我并没有尝试过听写,我没那速度。我也觉得听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倒是遇到听不懂和理解错误的地方,多听几次,看看原文,总结经验教训更有实战价值。
很多人在听力上的主要困难是反应不过来意思。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基础问题(背单词软件一般都会发音,这个功能一定要善加利用)。在应试上,我们应该谈论的是如何保持注意力,如何记笔记,如何听重点,如何体会语境,如何增强理解能力。无论如何,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听力之所以重要,我相信不必多说,三个部分,都要有好的听力做保证。所以,复习听力,单位时间分数回报比一定最高。保守估计,对于80-90的水平来说,提高10分完全可能。个人的应试技巧:对话题,核心是从两个人到底为什么见面开始,重点在于一些原因和建议的细节上。叫兽题,听定义听例子听学生的问题比较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把这类题看成是自己在上课,刚开始将的内容,不不代表是整堂课的主要内容。
读的方面:这是国人的强项,所以不能成为你的弱项。基础还是靠单词,然后就是多读所培养出来对句子(特别是长难句)的理解力。如果还要考G的话,索性将杨鹏的《长难句》拿来看看。就应试部分来说,还是多做题,熟悉题型和答题技巧,这点对句子插入题和全文论点题非常重要。很多人不背单词,但是问问,这是否适合你?在阅读中,单词题如何可以秒选,时间就能节约下来做理解类型的题目,多些时间看文章,正确率就能有保障。个人的应试技巧,刚开始仅看第一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即可,有时间看看每段首句。重点在于根据题目找内容,现在的题目except题型多起来了,意思是要整段都看,快速理解。一般,非本段的内容都是干扰项。句意转化题,重点是句子的核心内容,说错比少说严重得多。句子插入题,还是看主句子中的名称代词在上下文的关联。全文80%+的内容还是应该看,哪怕没题。最后一题需要对全文的一个把握。
写的方面:这个部分差距不大,一般20~25。除非想上110,否则不建议多花时间。两篇Good,足够支持到25分左右。而综合写作,只要听力点齐全,结合好原文,Good不难。独立写作,要学学如何立意和develop内容,如何写论点和举例子。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听力水平,是写作的基础。而在应试方面,综合写作可以自己多练几篇总结一个模板,而独立写作,应该是按照”模式“然后自由发挥吧。这个模式可以是2+1/2-1,也可以是3平行或者折中。个人技巧方面:2012 新东方 托福精品全程班这个电子课件不错,大家可以搜搜,下载来听。其实,我练习的两种作文加在一起也不超过10篇,独立作文更少。我觉得,主要还是个人思维模式的训练。
说的方面:这个是最没长进的部分。大部分人分差也不大,我觉得到23/24足够了。也就是三篇Fair或者2F1G。要想在口语上涨分,需要的努力是最大的。首先,是习惯,对机器说话是有挑战的。其次,语音语调这个是天生的,后天学的十有八九是邯郸学步。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印度人身上得到教训,印度人说话,西方人听的懂,所以,语音语调也并非最主要。再次,在快速反应下,对用词,搭配,内容,句式的选择都是瞬间完成,这根本就是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的前提是长时间的刺激。作为基础的话,多听是必要的。有机会就要说,和老外描述一件事,没有老外就自己给自己对话,心情和感悟的英文默念。作为应试话,我没有看任何关于口语的书,我感觉还是多做TPO,逼自己条件反射。真正在考场上,的确,气势要有。把口语当成”描述“而非”对话“。说不完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顿点太多,或者原文听力理解错误就是硬伤了。但无论如何,别指望在这个上突飞猛进,还不如话同样的时间在听力和阅读之上。

说了很多,希望为在职的朋友们抛砖引玉,找对方向。我这里没有太多的资料,希望大家能自己搜搜我提到的几件宝物。TPO的话,破解的很多了,匹克那版我觉得不错。从总体时间上,因人而异,我不要太多误导大家。就平均来说,算上我所说的打基础的时间,保守估计整个过程也要有半年(包括考两次,也有可能中间考一次G)。考前最后1个月开始做题,每天2小时听力和阅读要保证,每周做写作和口语即可。别的资料我没用过,因为我的TPO都没有全部做完。临场发挥大概能比TPO平均分高2分左右。我这两个29纯属超水平发挥,而口语和作文基本达到预期。

TOP

考试成绩是敲门砖
对于在职的人,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你应该知道,很多很多在职的人他们的GMAT一样能700+,甚至740+,他们的T可以105+,甚至110+。我们没有理由以自己是在职的人就放松学习。出国的过程,最重要也最深刻的部分应该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人学习能力、意志决心和自我认知的展现。
而相比之下,在有限的精力下,个人认为还是以T为优先。毕竟是在英语环境下,语言能力是一切的基础。


在职6年的planner,今年1月1战3月2战,在论坛的帮助下,640提高到690(51/31/7/4)。
诚然,这个分数相对论坛上700+甚至740+满天飞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而且也有那么多在职大牛分数丝毫不逊色于在校的小朋友,让我的分享显得有些班门弄斧。但是,我想,每个人的经验或许都有独特的地方,而每个人又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借鉴。所以,在申请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之时,抛砖引玉一下,希望能帮到Topway的朋友们,至少给大家增加一些信心。

先说说基本背景和准备情况。鄙人2007毕业,一直在外企工作,幸运的长期和国际友人有书面和口头上的交流,4/6级虽成绩一般,但基础一直保持。这个对于我复习T甚至G都有一些打底的作用。但是,想用4/6级,考研英语的方式强突G是完全不靠谱的事情,想靠语感来投机取巧也是天方夜谭。因此,扎扎实实的投入时间,好好背单词,做题目,看JJ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的G是从去年6月开始看的,在不了解任何其他东西的情况下看OG其实是非常没有效率的,中间断断续续了一些时间,从尽管当时我的OG12刷过了一遍,模拟考试仍然只有450的水平。11月报了一个新东方的周末班,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错过的东西,很多方法论的东西还是需要掌握以事半功倍的。这段时间我又捡起我曾经的笔记复习法,也就是把课上,书上,题目中遇到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语法笔记,阅读笔记,逻辑笔记。每天下班除了做题外,还要过一遍笔记。个人感觉,笔记和做题应该是4:6的关系,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下面结合各个部分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吧。
数学部分,我初中数学很好而高中数学很烂,但我相信如果大家的初中数学很好的话,基本可以蔑视数学部分的难度。从数学复习上,我的OG12刷过一遍,错题和难题再刷一遍,OG13刷一遍,然后用了PREP的增题包里的数学也做了一遍,这样无论你的数学基础好不好,都应该足够了。根本也不需要再额外去做题,去抠难题。把时间节约给语法吧。从题目上来说,我分析错3题以内可以达到51分,8题以内可以达到50分。当然,也得分是什么难度的题目和是否出现连续错误。之所以要谈容错率其实就是希望想考50/51的朋友并不需要特别紧张或者害怕数学。难题的确有,特别是在概率论上,还有那些饶人的描述。但真正的难题完全是可以在容错的范围里的,就像是玩游戏有三条命可以死一样。要确保命的用最难的题目上,除了上面说的巩固基础外就是JJ了。我两次都是在20天左右考,数学JJ大概有300题左右,刷一遍,把难题挑出来多看看,实在不行就背下来。1个星期的时间就能轻松搞定,这样我相信你的数学可以毫无悬念的达到50分,至于是不是51,还得看基础了,毕竟现场还是会遇到新的难题。
最后关于数学还要说,51分并不是所谓的“满分”。有人提到的最后两题变简单就是50/51也并非正确,我第一次50分最后两天的确一下简单了,但51分的那次却依然是难题。

语法部分:语感是需要一些的,但是更关键的还是总结经验和多做题。这部分毫无投机取巧可言,也是GMAT的考察重点和特点,所以要第一位的重视。阅读基础是保证速度的基本条件,然后就是对各个知识点的熟练。曼哈顿在时间比较充沛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至少看一遍,网上的语法笔记也可以拿来看。但我的建议是要自己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总结自己的语法笔记。比如平行结构,比如that的引导,比如独立主格和逻辑主语。。。哪儿是弱项哪儿错得多就重点看什么。到最后,套路是可以掌握的,就看自己努力的程度了。我这部分做得还不够好,特别是第二次,复习强度还不够高,所以语文部分不理想。

逻辑和阅读:阅读其实才是王道啊,没有阅读速度的保证,什么都免谈。不过,这俩可以通过JJ一定程度的弥补。不管了OG刷过几遍,阅读靠的就是理解和熟悉度,多看多想是关键。逻辑靠的就是理解出题套路。所以,逻辑光靠多做题还不行,还需要总结规律。JJ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的确不要背答案,多看看出题思路,行文思路,看出题点,这样才不怕变体和新题。

IR部分目前还没有多大影响,但是也要往6分以上努力。这部分如果数学和阅读基础好的话,考前一天看看JJ,看看秒选完全足够。

作文部分: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打算5分甚至更高,就别花太多功夫了。4分足以,要就写得多,要就点选的准,4分很容易达到的。我甚至觉得T的作文难度都要高于G的八股文。

最后,再说说整体的感受。G是一个智力游戏,你玩多了必然成绩会高。如果一直在低分徘徊,只能说明真的是智力问题。中国人都很聪明,并不一定是说我们每题都会做,但是一定会通过其他的办法“曲线救国”。你不会用这些方法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些年,老外早已经发现和知道中国的“特殊才能”,因此并没有把中国人的得分和其他国家的“公平对待”。因此,中国人的600就相当于美国人的500,你能不往高了考吗?说到高分,我认为多次考试后,得到700+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了,这个时候的复习和知识掌握程度来说已经到平台期了,成绩能否更高靠的就是运气。运气好了,JJ中得多了,分就高了。
总结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要就极端聪明,要就努力学习方法和技巧,要就能坚持有耐力,三大要数你拥有得越多,分就越高了,你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呢?是不是700+其实也是很容易的呢?
快用你们的700+鄙视我这690的大水牛吧。。。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推荐 关闭


美国top10 MBA VIP申请服务

自2003年开始提供 MBA 申请服务以来,保持着90% 以上的成功率,其中Top10 MBA服务成功率更是高达95%


查看